首頁  / 情報 / 學習

好書 不要浪費時間在生命的路人上
我最近幫公司設計了三款年度紀念T恤,在作內部調查的時候發現,每一款都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最熱門的一款將近七成的人有興趣,但這也代表,有三成的人對這款T恤沒興趣甚至不喜歡。 我突然突發奇想,「假設我是這款T恤,我會不會很難過?」 沒有人應該害怕「因為做自己而被討厭」 這感覺有點荒謬,T恤有什麼好難過的?彩虹有七種顏色,每個人都有喜歡跟不喜歡的顏色,如果今天有一部份人討厭紅色,那紅色應該難過嗎?不,紅色不應該因為自己是一個有人討厭的紅色,而感到難過,因為紅色是它「原本的樣子」。 其實,人就常常就會犯這種邏輯上的錯誤,害怕被討厭,害怕被否定,害怕有人不認同自己。不過我們轉念想想,就連耶穌、孔子這種千古難遇、影響人類文明的導師,都有很多人批評,甚至被醜化到難以想像的境界,何況我們這種市井小民? 我大學的時候,曾經有朋友告訴我說:「你知道那個誰誰誰私底下把你講多難聽嗎?」我的回答是:「喔喔,是喔,不錯啊。」我那朋友愣了一下,疑惑的問我:「你不會生氣嗎?他這樣批評你耶!你明明不是那種人。」 我很淡定的告訴他,「這就是人生啊,我又不是沒說過別人閒話,人跟人之間彼此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一個產品,再怎樣成功也會有部分人不喜歡,不會有個東西同時滿足所有人的喜好。除非像文革時期那樣用暴力強迫所有人喊一樣口號,那也只是表面不講出來而已。 記得「大嬸不喜歡皮卡丘」 換個角度,假設我今天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的定位是以年輕的消費者為主力,有個五十歲的大嬸說她不喜歡我的這個品牌。那麼,是我要檢討嗎?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受到這些負面話語的影響,活在這些其實根本不是自己目標市場的批評陰影中。 換句話說,有人排拒你的時候,你不妨問自己:大嬸不喜歡皮卡丘,難道是皮卡丘的錯嗎? 那麼,我們的目標市場是什麼?就是我們身邊愛我們的朋友跟家人,這些人才是真正會跟我們走過歲月的人,這些人才是真正要在意、真正要為其努力的。如果今天我們家人朋友提出我們應該改正的點,那就應該聽取忠言,思考改進,放在心上。 另外一種觀點是,在一個問卷調查中,有八成的人喜歡這個東西,有兩成的人不喜歡。那要為了那兩成討厭而難過嗎?因為兩成的不滿意而把八成的喜好擺一邊?沒有人會這樣看吧。但我們面對負面攻擊時,常常忘記我們身邊許多支持我們、愛我們的朋友,忘記他們的鼓勵跟陪伴,卻定睛在少數幾個路過我們生命的負面能量,甚至因此想不開想結束生命之類的,這不是很奇怪嗎? 不要在意生命中的路人 前幾天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在一篇網路新聞下面跟人家辯論,打了幾千字的文章,跟對方吵得不可開交,覺得對方無理取鬧,害得他氣得要死。我聽完以後爆笑。我問他,為什麼要跟網路上的路人生氣?回文交流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是很多網路新聞下的留言串都變成發言者彼此無聊的對罵。我想到這裡,就覺得十分有趣。 對那個路人來說,他只看個兩秒文章無聊回你個低俗的謾罵,他根本不在意這件事情,但是很多人就卯起來要捍衛自己,折騰個一整天,其實根本沒其他人在看,只有自己真正在意這件事情。這種感覺就好像小學生在玩網路遊戲,跟人PK打輸以後氣到砸壞電腦。 如果因為一個素未謀面的網路路人、隔壁隔壁班的誰誰誰、其他部門的甲乙丙隨口講的一句話就氣到不行,那就是浪費美好生命了。這些人都不是我們的目標市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路人。當然假設他的建議是有建設性的,那就應該反思,也不需要難過,因為建設性的提醒,將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若因為許多生命中的路人路過隨口噴幾個髒字,就心情跌落谷底,認為自己沒有價值,那也是挺荒謬的。其實,面對那種東西,也是大笑三聲就算了。生命應該浪費在值得你愛的人身上。 我寫過很多文章,刊載在不同的平台上。有些人很喜歡,但也有許多批評意見。有些比較不客氣的,會用一些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字眼指教。那麼,我要因為這些而不開心嗎?不需要,這是民主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發聲,我們應該學會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因為怎樣看這個事情,那是「他家的事情」,我能寫文章分享意見,他當然也能發表看法。 別讓這個「他家的事情」,變成困擾我們的事,這樣不值得,生命有無限機遇跟可能。就像跑馬拉松,不可能因為踩到路上的小石子,就痛到停下來或放棄,反而要挺著這些傷痛,勇敢奔向標竿。最終,這些印記會讓你的勝利更加燦爛。 批評、不認同、別人討厭我們……這種事情通常會讓人沮喪。但我們拆開來想,今天你聽到某甲批評或者厭惡你的消息,第一要問,這某甲對你的生命重要嗎? 假設某甲是我們家人、摯愛的朋友,那就重要了,那就要深刻檢討是不是哪裡能夠改進。但如果只是個不熟、甚至根本不認識的人,因為不瞭解你的本質而產生誤會,那就隨他去吧,也沒什麼好生氣沮喪的。因為我們對他只是個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已,把他放在心上,反而是高估他在我們生命裡的地位。 今天如果川普親自去回應推特上網友的酸言酸語,大吵一架,然後難過一整天,誤了國事,這不是很可笑嗎?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國王與總統,要看得更高。這就好像哪天走在路上,遇到一個神經病,看到你就滿嘴髒話罵出來。有必要跟他生氣對罵討個公道嗎?如果跟個神經病計較,那別人也會把我們當神經病吧。 所以要怎麼面對不理性的批評跟否定?首先要接受:這是一定會發生的。只要是個人,就必定有人討厭,或者某些部分不認同。這不是個問題,問題是如果因為這種必然的事情而陷入沮喪中,影響日常生活,才會變成一個問題。但這問題不是那個批評的人造成的,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你該如何看待那些誤解你的人 二○一七年底很紅的一部電影《奇蹟男孩》講述名叫奧吉的十歲男孩,帶著基因缺陷的「崔契爾—柯林斯症候群」,使臉部變形猶如被鉗子從中間拗過。奧吉第一天上學因為面貌醜陋而被同學投以異樣眼光,回家向媽媽哭訴。 他歇斯底里喊道:「每個人都覺得我很醜!他們不願意跟我玩!」 奧吉的媽媽安撫說:「奧吉,你一點也不醜。」 奧吉反駁道:「你是我媽媽才這樣說的!」 媽媽回應:「就是因為我是你媽,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才是最瞭解你的人。」 這個感人的片段帶給我很大的啟發。有時候我們不應該把目光放在那些不瞭解我們的人身上,他們不瞭解你的生命,不瞭解你經歷過什麼,他們只能看到表面,就隨口講了一句缺德話。你不應該要因為這樣感到沮喪或難過,因為他們只是從他們看到的一個表面去評價,而你不是那膚淺的表面。 同時,有許多深愛你的人,他們把你放在心上的第一位,真正知道你的故事,願意分擔你的哀傷與喜悅,這些人才是你要關注的。即便全世界都誤解你,你仍然是你,愛你的那些人,你的家人朋友們,也會一直在那守候著你。 所以不要忽略這些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們了!因為你永遠是你,不會因為他人的誤解與流言蜚語而改變,就像你明明是個台灣人,有人鬼扯說你是韓國人,即便全世界都相信他而誤以為你是韓國人,但是你是台灣人的事實仍不會改變。 我們唯一要該害怕的是,自己會不會誤以為這些負面的話與能打倒自己,而跟他們妥協認輸。永遠要站得直挺挺的,昂首闊步的向前,因為當你勇敢邁向前方時,這些人會成為你身後的裝飾,越變越小,直到消失在你生命中。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遠流出版《別讓世界定義你:用5個新眼光開始企畫屬於你的勝利人生》一書 《別讓世界定義你:用5個新眼光開始企畫屬於你的勝利人生》 【作者】:何則文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29日 【書籍規格】:平裝/340頁/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好書 養成習慣,你也是「學霸」
自2002年起從事教育志工活動以來,我見過無數位在韓國自稱學霸的學習高手,尤其接任某雜誌的學霸專訪委託後,多年來我親自拜訪過各地區、各學校裡大名鼎鼎的「學霸」們。 每當我訪問他們究竟是如何讀書時,經常得到令我困惑的答覆,因為只有一句:「沒什麼方法,就讀啊。」有些學霸甚至連讀書計畫都沒有。這些人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故作謙虛。後來,我懷疑他們是不想透露讀書秘訣,所以才隨口敷衍,但是最後我發現,他們的回答是事實。沒錯,真的是沒想太多,讀就對了,因為他們早已把讀書養成例行性的習慣。 為什麼學霸的回答總是了無新意? 對於學霸來說,他們並沒有刻意讀書,而是習慣帶領著他們每天學習。能夠創造出這一切宛如奇蹟般的成果,都要歸功於那些看似不起眼、微不足道的學習小習慣。 三色筆讀書法:紅藍黑區分重點 我很喜歡買筆,不一定要價格高貴或是名牌,但一定要準備很多支。我最討厭需要用筆時,卻發現身上沒有半支筆的感覺,搭車途中要是想起某個好點子,或者突然想通某個概念、有所啟發時,就會想趕快寫下來。我從很早以前就經常使用三色筆,也就是最普通的那種,一支筆身同時擁有黑、紅、藍三種顏色,為何偏要用這種筆呢?其中也暗藏學習秘訣。 首先,是為了節省時間。沒錯,我連從筆筒裡翻找出黑筆、紅筆、藍筆的時間都想省,而且每當我想要使用紅筆或藍筆時,這些筆就會突然長了腳似地不知去向,怎麼找也找不到,或是遺留在房間書桌上沒帶出門,我很討厭這種情形。 第二,是基於顏色上的運用。對學生來說,身邊沒有半支色筆或者不使用色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事實上真正知道怎樣利用不同色筆有效學習的人並不多。如果你隨機找學生問說,紅筆要用在什麼地方,通常得到的回答都會是,用在標示重點或批改答案,藍筆則用在比較不重要的內容或塗鴉、補充說明。 的確,我也會在重點部分用紅筆作記錄,尤其是老師再三強調的內容及特別叮囑過考試會考的內容,我都會用紅筆標示出大大的記號,寫上「必考」兩個字。另外,遇到難以理解或不懂的內容時,我會用藍色筆標示,不論是自習還是上課時間,都會不假思索地使用藍筆。 一般筆記或課堂上的補充說明,我都用黑筆記錄。當然,如果這些內容也有必須標出來的重點,就會用紅筆標示,難以理解的內容則用藍筆。 像這樣運用不同顏色的筆,最大的好處是,一下課馬上拿著教課書去找老師時,可以直接把藍筆標示的地方給老師看,並問:「老師,這是您上課時所講的內容,但我還是聽不太懂。」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可以在下課的第一時間衝上去請教老師解惑的原因。 最後一點,是因為這套簡單的三色筆讀書法,在考試期間能發揮作用。即便面對考試日期迫在眉睫需要臨時抱佛腳,也能沉著應對,穩住陣腳。反正只要攤開書本,看見紅色標示處就表示必考內容,所以你會馬上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把這些紅色部分記熟,光是背熟這些重點,基本上就能穩操勝算,少說也會有個基本分。然後再讀藍色的內容,那麼就能專挑整體內容中自己不懂的部分,也就是需要熟記的部分來加強溫習。 我只是靠一支不起眼的筆,就能確實標示出重點及不明白的部分,讓自己達到有效學習。記住,要懂得善用顏色區分的意義,但不建議使用顏色超過三種,因為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混淆。 學霸復習法:課後5分鐘的力量 「對書呆子好一點,你未來很可能會為他工作。」 這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他為了創業,大學讀到一半選擇休學,因此,許多人以為他會認定上學和讀書不重要,但事實卻正好相反。 有些學生儘管下課鐘響,也會持續沉浸在讀書世界裡,不為所動。他們不理會那些一聽到鐘聲響起便衝出教室朝福利社奔去的同學,只默默地坐在位子上溫習功課。他們經常被同學嘲諷是只知道讀書的書呆子,但正如比爾蓋茲所言,這些專注力強的人成功機率高,是我們需要好好建立關係的未來人脈。 學霸們通常不會一下課就馬上從坐位起身,很多都會當場再復習一遍,就算只是短短的時間也會善加利用。一名以資優生身分進入首爾大學的學霸就曾分享過,自己的讀書秘訣就是「每到下課,並不立即起身,而是先花5分鐘復習剛剛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接著才花剩餘的5分鐘來休息」。 上完課後馬上利用5分鐘復習的學習有效性,是經過實驗證明的;受試組分成A、B兩組,A組同學要在課後立刻花5分鐘進行復習,B組則不必復習,六週後這兩組同學進行了一場測驗,結果A組比B組高出1.5倍的記憶率。 復習是不可或缺的事項,不論如何都得進行,但如果是在學習完新知後過幾個月,到了臨考前才翻開來復習的話呢?想必一定會面臨「這到底在說什麼?」或者「我真的有學過這些內容嗎?」等納悶情形,因為你會對那些內容毫無印象,宛如初次閱讀般感到生疏。 反之,如果是在課後馬上復習,幾乎不會有失憶的情形發生,因為才聽過老師講解的內容,立刻複習,瞬間便能理解與彙整資訊。儘管有些麻煩,學習完馬上復習,絕對會比考試迫在眉睫才來重讀,來得更為順利且學習效果好。 運用間隔效果 就算是相同的內容,間隔一段時間再重新復習會更有效,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間隔效果」,各位只要運用一點點間隔效果,便能達成更有效的學習。那麼,究竟該如何設定間隔呢?方法其實早已公諸於世。 這張復習週期表,是由心智圖發明者東尼.博贊所提出,透過表格可以發現,隨著復習次數提升、間隔時間越長,復習時間就越短,從頭到尾總共只花16分鐘左右復習,就能完全掌握上課1小時的內容。 如果想要把上課所學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日後在考試或生活上都能使用的話,絕對不能只復習一遍就草草結束,打從一開始就應該先設定好要以多久為間隔復習5次,再來開始讀書。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如何出版社的《翻轉成績與人生的學霸養成術》。 《翻轉成績與人生的學霸養成術》 【作者】:姜聲泰 【譯者】:尹嘉玄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書籍規格】:平裝/224頁/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好書 如何記住讀過的書?利用宮殿記憶法
如果患有以下症頭,你很有可能是掉進「低等勤奮」的陷阱! ‧ 買了很多書,下載了幾十G的電子書、音頻節目,但從沒真正打開來讀過? ‧ 看了N多書、上了N多課,但回過頭來,卻發現似乎什麼也沒記住? ‧ 越學越覺得要學的東西太多,不知從何入手,感到焦慮? ‧ 學習很努力,但是進步卻很慢,沒找到「開竅」關鍵? 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要從具體的知識輸入開始。讀書,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可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也沒有發現和掌握臨界知識呢?在我看來,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低等勤奮陷阱:畫線、抄筆記,不會讓你卓越 過去,我也讀過不少書,可是這些書現在再拿出來看的時候,我發現基本是白讀了。 今天能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今天記不得。可是,我過去讀書真的很勤奮,為自己制訂年度讀書計畫—一年要讀完100本書,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讀完20頁,哪怕已經很累很睏,為了完成目標,都要在床前讀完書。兩年來,我讀了200多本書。 我不是說這段讀書經歷沒用,而是現在回想,我覺得痛心、可惜。付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獲得的卻是不成比例的收穫。那時,我陷入了「低等勤奮陷阱」。 當然,我們在今天讀同一本書和過去相比看到了不同的內容,可能與我們的經驗和閱歷發生變化有關。可是,我更加清楚:如果能夠重來一次,在過去的兩年裡採用新的讀書方法,即使閱歷沒有變化,我也能只花一半的時間就獲得翻倍的收穫,就像我現在做的一樣。 那麼,為什麼我會陷入「低等勤奮陷阱」?又是如何跳出來的呢?我掉入陷阱最直接的原因是:讀書的方法太原始。 從上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抄筆記。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可那些抄記下來的名言警句,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聽過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努力,就是低等的勤奮。 不死記,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可怕的是,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讀書的方法是低效落後的。我以為讀完書記不住,是我記憶力的問題。而且,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情況。大家說:讀書之後都忘掉是正常的,我們把知識內化成能力了。 現在看來,這個結論多麼荒謬:我記不住書中的每個字不要緊,可是我連書裡說了什麼也記不得啊!我連自己讀了什麼都不記得,還能內化成能力? 事實上,內化成能力的知識,是最忘不掉的。那麼,為什麼傳統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原因很簡單: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資訊,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資訊與舊經驗聯繫起來。 英國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後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換句話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極致的是記憶宮殿法。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比如,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運用生物本能,想像一位胸部豐滿(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前陣子播出的英國電視劇《新世紀福爾摩斯》裡,福爾摩斯就是靠記憶宮殿訓練自己超強的記憶力。 當然,讀書並不等於背書,然而大腦這種透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路。透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資訊,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看似節省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於是,我讀書不再追求速度;相反地,我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過程中,我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我的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複利效應的狀態。也就是說,我讀過的所有書都將為我未來獲取新的知識提供幫助。 為什麼這個簡單的讀書方法卻很少有人踐行?或許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習慣是尋求新刺激,快速把書讀完……我們都希望讀完書獲得新知識,因此不斷快步向前去獲取更多、更多……。但古人早就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臨界知識,找出規律靈活運用 那麼,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成效呢?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本書提到的臨界知識。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裡。 經常閱讀我的公眾號文章的讀者會發現,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討論不同問題時會運用到複利、機率論、邊際收益等概念與模型。這其實就是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它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這樣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可能我並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這種狀態,呈現出來便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別人眼裡,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透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低等的勤奮。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先覺出版社《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作者】:成甲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8月01日 【書籍規格】:平裝/320頁/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好書 鄉民說歷史,秒懂「冷戰」懶人包
我以前總覺得歷史超難,學校老師老是要我背年份、背人名,讀起來有夠無聊。但身為一位非常愛打電動的阿宅,我發現……就算是乏味的課本,只要是《三國志》《世紀帝國》或是《決勝時刻》這些遊戲劇情有出現的部分,我讀起來就會特別認真。於是我對歷史的興趣越來越濃,平常會跑書局或圖書館找書看,成績也進步了,連考試都考一百分呢!(誇飾) 「歷史果然就是要用講故事的方式才吸引人嘛! (゚∀。)」 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我從以前那個在學校氣死老師的小屁孩,成為了被學生氣死的那個老師。現在我上課的時候,要是學生開始恍神,我就會在他們陷入深層睡眠之前趕快講個故事,結果竟然被學生說我講的比歷史老師還精彩。 在去年某次因緣際會之下,我在我FB專頁上說了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沒想到分享數狂飆,成為我觸及率最高的一篇!從那時開始了我說書騙讚的路線(誤)。 這本書,並不是什麼正經的歷史考據文件,而是一本塞了一堆鄉民梗的故事懶人包。 跟專家學者追求「愈詳細愈好」剛好相反,我這一本追求的是「愈簡單愈好」。我想把故事講得有趣,才能推你入坑,讓你對一些近代史有多一點了解、多一點想法、以及多一點興趣。 冷戰的起點,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衝突 【鐵幕降下】 冷戰,英文叫作Cold War。 這詞不是在形容某個冰天雪地的戰爭,而是在形容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完後,世界分裂成兩個陣營,一邊是美國,一邊是蘇聯,但因為雙方都有好幾顆核彈,只要打起來保證大家一起死光光。所以雙方都不敢貿然出手,所有的對抗幾乎不是檯面下的較勁,就是利用別的國家互打的代理戰爭。因為沒有真的打起來,所以才被叫作冷戰。 【那為什麼會有冷戰呢?】 這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幾年開始講起了…… 當時盟軍與蘇軍一起推倒了納粹德國,但卻在戰後處置的會議上喬不攏。 史達林總是說:「我們死了最多人耶,應該要分到最多好處才對。」 杜魯門卻覺得橫看豎看,都是美國的功勞最大。 本來一起合作打倒法西斯的同盟國,為了利益分配而意見不合,尤其當年蘇聯跟希特勒一起瓜分了東歐,現在盟國要蘇聯把東歐吐出來,史達林卻說不要,害大家在會議上吵起來,最後分手了還當不成朋友。 重視經濟與市場的資本主義,非常害怕社會主義的擴張,所以英美等國十分積極地防堵共產黨,但由於東歐還在蘇聯控制之下,蘇聯輕而易舉地在波羅的海扶植出七個社會主義國家,並自動加入蘇聯。 邱吉爾非常擔心整個歐洲會逐漸赤化,於是遠赴美國演講,疾聲呼籲:「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後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全部都被蘇聯牢牢地控制,若不快處理的話,很快就會蓋住整個歐洲。」 話才剛講完沒多久,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衝突馬上就開始了…… 一開始的衝突在希臘與土耳其發生,共產黨人不斷地嘗試發動革命。英美卯足全力,花一大堆錢、派了一堆兵才阻止了希臘與土耳其的赤化,這是美國冷戰初期最重要的「圍堵計畫」之一。 美國:「錢能解決的都是小事啦!ヽ(`Д)ノ」 畢竟身為最有錢的世界霸權,國土與生產線也都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美國一肩扛起自由世界的財政缺口,啟動了「歐洲復興計畫」。 蘇聯:「你這是在針對我!?」 美國:「沒有啦,這是要對飢餓與貧窮宣戰啦~(`•ω•)」 美國撥了好幾百億的貸款給歐洲,還有一堆食物與日常用品也一起送進歐洲,非常大方。 但美國當然不是做慈善事業的,支援歐洲除了可以解決美國產量過剩的問題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收買人心,對抗蘇聯。美國把加拿大以及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冰島、挪威、葡萄牙、希臘、土耳其、西德這些歐洲國家從地上扶起來後,組織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NATO)。 北約的原則很簡單,不管是誰,只要攻擊其中任何一國就等於攻擊北約全體,大家就要一起出手圍毆。然後美國就是這個聯盟的老大。 M.A.D,美蘇核戰略下的恐怖平衡 冷戰當時之所以沒開戰,是因為雙方都有足夠完全毀滅對方的核彈,這個局勢,被稱為M.A.D「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當時不論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準備核戰的應對方針,包括挪入學校課程、發放小冊子、鼓勵改造地下室作為避難室等等方法。 但隨著洲際彈道飛彈、潛艇等等除了飛機以外的核攻擊方法問世,就算美蘇其中一方先發制人,被打的那一方也有辦法靠第二波反擊毀滅對手。大家也逐漸了解做多少準備都沒有用,反正只要美蘇一開戰,結局就是人類毀滅,所以造成了美蘇都不敢貿然開戰的冷戰局面。 北約vs.華約,兩大軍事組織的對峙 「什麼!?杜魯門搞出了『北約』要對付我們!?」 蘇聯的史達林知道後,也不甘示弱地找來各蘇聯體系下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東德等國家,組成「華沙公約組織」,簡稱「華約」(Warsaw Pact)。 兩股勢力在歐洲不斷地拉扯,在世界各地不斷地交鋒。 先是中國的國共內戰,再來是東德與西德的對立。 後來是南韓與北韓的分裂、埃及的運河糾紛。 接著再鬧到越南的叢林,與古巴的海上。 甚至地上不夠打,還要飛到太空比賽,最後跑到都是沙子的阿富汗。 就這樣從1947年,比到1991年才結束。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圓神出版《歷史,就是戰:黑貓老師帶你趣解人性、權謀與局勢》第4章 冷戰。 《歷史,就是戰:黑貓老師帶你趣解人性、權謀與局勢》 【作者】:黑貓老師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書籍規格】:平裝/256頁/15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好書 【高中國文】韓愈的生猛海鮮宴
「韓柳元白」是國文與歷史課本上很常讀到的四個人—韓愈、柳宗元、元稹和白居易,他們被奉為一代文壇宗師、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們若不是道貌岸然,就是憂國懷鄉,似乎生來就帶著崇高的使命,就連他們的挫折,也都是為了更長遠的理想而做出犧牲,他們是聖賢,而不是「人」。 如果我們穿越回唐代,可能會對這四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在這四人之中,韓愈最為年長,他和柳宗元是忘年之交,但是對於元白,就不這麼交心。他們經歷過同樣的時代、同一事件,他們各自做出不同的抉擇,也承擔不同的結果。 某個人的飛黃騰達,或許代表著另一人的失意落寞。在仕途浮沉之間,長安成了唯一的目標,這座象徵著最高權力的城市,寄託著他們對於仕途的念想。長安之外,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飲食,就成為他們從帝國的中心前往邊境時,最難以適應又不得不適應的問題。 兩個貶謫到南方的吃貨 韓愈與柳宗元相知很早,不過他們的政治理念卻截然不同。永貞年間(A.D. 805-806),站在革新派的柳宗元,雖一度與保守派的韓愈鬧得不太愉快,但無損於他們真摯的友情。一向被認為個性偏激的韓愈,後來仍殷殷地寫詩、寫信安慰處境比他更慘的柳宗元,甚至在柳宗元死後收養了他的孩子。許多人以韓愈的詩作〈永貞行〉和他修史時臭罵永貞黨人的紀錄,批評他對老朋友刻薄、不厚道,卻忽略了他和柳宗元一封封往來的書信。 對柳宗元而言,他在貶謫人生中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人情冷暖,他不可能無感。不過他和韓愈的來往依然真誠,甚至是可以直接反駁的交情。如果不是出於友情和尊重,也沒有必要到這份上還要來往。 這樣的交情,不亞於一直和他站錯隊的難兄難弟劉禹錫。柳宗元的悲劇與其個性有直接的關聯,而事實上,韓愈也不完全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聖人,因此這兩人的感情能超越政治,確實是很難得的。 柳宗元的政治汙點,跟了他一輩子。他曾一度被召回長安,以為否極泰來,正高興著,沒想到朝廷裡有人惡整他,明升暗降,把他送到了更遙遠的柳州(今廣西省境內)當刺史。元和(A.D. 806-820)十四年,當唐廷正為了憲宗的「元和中興」大肆慶祝時,韓愈卻因諫阻皇帝迎佛骨舍利的靡費行為上了〈諫迎佛骨表〉,觸怒皇帝而被趕出長安,發往今日廣東的潮州為官。 潮州與柳州都是唐帝國的南方邊疆,韓愈與柳宗元兩人可說是陷入人生的嚴重低潮。不過在他們往來的詩文中,除了談人生、談環境、談挫折、談思想等種種偉大理想和抱負之外,也不忘談吃⋯⋯ 他們吃什麼呢?羊肉?牛肉?豬肉?魚肉? 都不是,他們談的是蛙肉! 在我看到這則記載時,柳宗元在我心中冷豔高貴的形象完全破滅。他不僅吃青蛙,還很愛吃!甚至寫信勸剛貶往南方的韓愈說:「這東西很好吃,你試試看。」 於是,韓愈就寫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蝦蟆〉回應他的好朋友: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而君復何為,甘食比豢豹⋯⋯ ~ 這六句詩的意思大致就是:「我一開始也不是很喜歡吃,最近稍微可以吃一些了,但是怕這種東西吃多了會染上南方的蠻夷之氣,只好暫時放下這個喜好。不過你也太愛吃蛙肉了吧?竟然把它當作豹子胎這種高級的美食來吃?」 如果換作是現代人吃豹胎,可能會鬧上新聞被罵不愛護動物,但中古時代並沒有這種規矩,當時的人還覺得豹胎是美味珍饈。說到這裡,各位或許對於韓柳二人的印象又更崩壞了一些,不過,大家其實可以放心,在唐代只有親王、公主以上的貴族才有資格擁有豹子,所以沒多少人真的吃得起豹胎,豹胎可能只是一種傳說中的食物,就像龍髓鳳肝一樣,只是個指代。 雖然吃青蛙這件事很難和韓柳二人聯想在一起,不過青蛙在南方是很常見的食物,到了北方反是罕見的食材,甚至能端上唐代的「國宴」菜單。各位應該會好奇,他們到底怎麼吃蛙?是三杯嗎?還是油炸?很可惜,雖然外皮酥脆、肉質滑嫩的炸蛙腿是現代人的下酒菜,但唐代還沒有出現炒和炸的技術。 因此,長安的高級吃法就是把青蛙剝皮之後,從中間剖半,像分開的豆莢一樣兩片平貼在盤子上蒸熟了吃,叫「雪嬰兒」,聽起來有點嚇人。但是到了南方,可就不是這樣了。唐代的《南楚新聞》說,南方的一些部族(百越)會先煮一鍋滾水,丟入小芋頭或小筍子,接著把蛙類丟進去,蛙類就會抱住水中的芋頭或筍子,煮好之後,就統統撈起來吃。這些百越民眾尤其喜歡吃皮上有疙瘩的蟾蜍,他們主張先丟進滾水、燙掉蟾蜍的皮,然後再煮,但也有些人就愛吃蟾蜍皮,這顯然是特殊的個人愛好。 韓愈和柳宗元的吃法,可能是蒸、清燙或煮湯。從中醫的理論來說,蛙肉是補氣治脾虛的食物,對於身體一直不好的柳宗元來說,應該是很不錯的滋補食品。 《崩壞國文》 潮州的海鮮大餐 在長安城,除了蒸蛙肉之外,還有一樣高級的食物只屬於士族與貴族,那就是「魚膾」。千萬不要以為唐代人都吃熟食,他們也喜歡把新鮮的鯉魚去骨後切成條狀,拌上佐料生吃。因此,韓愈和柳宗元可能在長安時就曾經嚐過了生魚片的美味。 不過,新鮮的魚並不常見。儘管韓愈幼年曾經短暫在南方生活,但是他所習慣的食物,應該大多還是麵食類或雞肉、羊肉。為什麼沒有牛肉或豬肉呢?這是因為唐代不能隨便宰殺耕田的牛,而豬在當時的北方又比較少。因此,當韓愈從長安風塵僕僕、心如死灰地抵達南方,有人邀他參加一場宴會時,他一踏入現場就嚇壞了! 案上有一大堆他沒看過的食物,韓愈在吃完這頓飯後,就寫了首詩〈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這首詩是給長安的朋友元集虛,除了寫下自己看到的奇怪食物,順便給朋友補充一下生物知識: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 首先是鱟。鱟長得很像好萊塢電影裡會出現的外星生物,被稱為地球的活化石,由於繁殖時雌雄會黏在一起,很容易抓得到。現在因為被列為保育類動物,所以比較不吃了,不過在韓愈的時代,潮州人才不會管這麼多,抓起來就宰。 ~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接著是蠔,也就是牡蠣。潮州的牡蠣黏在礁石上,不像現代養殖牡蠣那樣串成一串放進海裡。吃牡蠣在現代人看來,真是超級生猛有勁的好東西呀!不過韓愈從來沒見過這生物,請各位不要怪他見識少,因為在那個很多人一輩子沒見過海的時代,牡蠣並不常見。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 第三種是蒲魚,也就是魟魚。這種在淺海生活的軟骨魚,現代也常看到,體型可以長到非常大。我曾經在東石港邊看到人們分切大概有餐桌這麼大的巨大魟魚,但說實在的,我不是很喜歡牠的味道。不過還是再強調一次,雖然韓愈小時候曾住過南方,但是他大半輩子都生活在北方,所以他對魟魚的第一印象就是: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畢竟他比較熟悉蛇。 ~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第四種就是青蛙了。韓愈在這裡告訴現代人一個重點,在唐代的南方,「蛤」不是現在我們吃的蚌殼文蛤,而是蛙類的統稱。雖然名字和北方不同,不過是一樣的東西。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 最後,章舉和馬甲柱,其實就是章魚和帆立貝(扇貝)。在現代人看來,章魚現燙現切、加上剛撬開的新鮮扇貝,滿口海味鮮美無比,實在是無上享受。但是不懂得欣賞的韓愈,竟然嫌這兩樣東西長得怪!絲毫沒提到牠們的滋味。 其餘還有數十種,韓愈就懶得解釋了。那麼他怎麼吃呢?他只好暫時按照南方的習慣來食用,「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也就是用酸和鹹來調味,並加了橙汁和椒拌著吃。這裡的椒絕對不是辣椒(辣椒在唐代還沒進入中國),有可能是花椒,也有可能是胡椒。 雖然在他的詩中,把這些海鮮介紹得很難吃,但是各位不妨把它想像成淋了五味醬那樣的酸酸鹹鹹,正好襯托出海鮮的滋味。然而,在這裡又顯現了唐代與現代的不同,我們想像的美味,韓愈卻說:「腥臊始發越,嘴吞面汗騂。」意思是:「我吃下去之後發現更腥更臭了,嘴巴雖然已經吞下,臉上卻狂冒汗而且臉色發紅。」 這狼狽的樣子,讓韓愈把目光從海鮮上轉開,看向了⋯⋯ 蛇⋯⋯ 是的,就在此時,韓愈看見了活生生、在籠子裡的蛇。 為什麼吃飯的時候會看到活蛇?因為唐人也知道現宰現煮最新鮮呀!韓愈和這蛇你看我我看你,雖然認得蛇是什麼,卻覺得蛇長得真是面目猙獰啊⋯⋯ 於是,他打開籠子,把蛇放走,但是這蛇竟然不知感激,繼續對韓愈示威。韓愈只好對蛇說:「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并。」意思是:「賣掉你不是我的錯,沒殺你也算是有情分吧,我也不求你拿顆靈珠來報答我,只希望我們之間別有什麼怨恨哪!」 韓愈的這頓生猛海鮮歡迎宴,到這裡告一個段落。這是在他初抵潮州時的詩作,當他寫下那首吃青蛙詩的時候,他已經在潮州過了些日子,原先不能接受的青蛙,也稍稍能夠入口,並懂得了南方食物的美味。 千里宦遊是唐代官員政治生涯的常態,或在天子腳下、吃著長安口味的駝峰、魚膾、雪嬰兒;或在山海邊緣、吞著一生從未見過的山產海鮮。宦海中浮浮沉沉,誰都不得不學會忍耐,學習把嚥不下喉的吞入腹中,即便是韓愈,即便是柳宗元,即便是今日的你、今日的我。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圓神出版的《崩壞國文》第一章 韓愈的生猛海鮮宴 《崩壞國文》 【作者】:謝金魚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1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 讀冊
好書 一張紙,讓我轉進人生勝利組
我天生個性散漫,不太習慣使用手帳。踏入社會以後,甚至連筆記本都不再用了。字也寫得很醜,還曾經被人說:「阿拉伯文都比你寫的字還要好懂。」除此之外,我也不太會整理東西,總是把寫下的筆記弄丟。這樣的我,也因為用超乎常理的方式,使用一張小小的紙,而讓人生得以步入正軌。 一張紙,讓我從失敗組轉往勝利組 於公,我多虧了這張紙,讓工作進展順利,並升遷到該有的職位;於私,我創立了一間私人公司,讓太太來當老闆,並以此作為副業,脫離了瀕臨破產的狀況。之所以能踏入作家之列,推出《現在馬上把老闆的位子交給太太》這本書,以及所舉辦的講座人數額滿、現有超過三百人正在等待補位,全都是這一張紙的功勞。 我憑藉著一張紙,實現了將金錢本質拓展得更廣的夢想,找到了著書與講師等讓我想投入一輩子的事業,不再需要緊抱宛如連續劇般的銀行不放。 藉著充分運用一張紙,掩飾了自己的弱點,從許多煩惱與擔憂當中解脫;和家人感情和睦,財務上也不再有任何不自由。我將原本因為一紙之隔而蒙受損失的人生,成功用一張紙填補了起來。 威力這麼大的紙,就是便利貼 話說回來,威力這麼大的一張紙,究竟是什麼紙?這張紙,就是黏貼面大的大型便利貼。 隱藏著強大威力,能讓至今因一紙之隔的差距,而不斷失敗的人生得以扭轉的紙,就是便利貼。不過,若照著便利貼原本的使用方式來使用,是沒有半點效果的。只要改變一下想法,運用超乎常理的使用方式,人生景象將會大幅轉變。 我的人生原本不論在工作或是私生活,都不斷在重要時刻因一紙之差而失敗,多虧了這超乎常理的使用方式,才成功扭轉人生。這種方法就稱為「便利貼筆記術」。 便利貼不是用來做記號,是用來做筆記的 當我們一聽到便利貼,腦中浮現的是彩色的小小紙張。而大部分人都把便利貼用來貼在重要的地方做記號,以方便尋找。由於只是用來做記號,因此只要是彩色的就行,即使小張一點也無所謂。正因為如此,便利貼市場一直都以小型的為主流。 不過,便利貼筆記術並不是要將便利貼當成做記號的工具。具體來說,就是不將便利貼用來做記號,而是將便利貼本身當作筆記本或手帳來使用。只要將所有筆記都寫在便利貼上,再把寫好的便利貼,貼在A4大小的筆記本上即可。 也就是說,便利貼筆記術的筆記本,只不過是用來張貼便利貼的底紙而已。將所有筆記都寫在大型便利貼,並將這些便利貼貼在底紙用的A4筆記本,這種超乎常理的方法,才能克服所有筆記本與手帳活用術的缺點。 這種架構甚至還能幫你解決煩惱。甚至講得大膽一點,只要有了便利貼筆記本,就再也不用仰賴手帳等傳統的備忘錄。只要能夠活用便利貼筆記術,至今所有的手帳、筆記本活用術,以及其他筆記術的技巧,也能得到加倍的威力。像這樣以便利貼取代筆記本或手帳,勝利將從天而降,你將不戰而勝。 超越筆記框架的創意思考術 儘管這方法稱為便利貼筆記術,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架構。既然是種架構,那麼,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狀況,隨心所欲進行調整。 因為你還可以在便利貼筆記術這個基礎上,放上手帳、手帳活用術、筆記本或筆記本活用術。而且,既然是架構,至今為止所有的手帳活用術、筆記本活用術、筆記術等瑣碎分類,也都形同虛設了。因為便利貼筆記術已經超越了這些框架,甚至還囊括創意思考術、工作術等所有架構。 其實我本身也和大家一樣,長年下來嘗試過許多筆記本或手帳活用術,口袋手帳本、聖經大小的活頁式手帳、A5尺寸的活頁式手帳、實現夢想專用手帳、A5尺寸的筆記本、B5尺寸的筆記本、RHODIA備忘錄等。很遺憾,沒有一個能真正上手。在屢敗屢戰、艱苦奮戰之後,我好不容易得到的最終工具,就是這個便利貼筆記本。它是唯一一種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運作的架構。既然決定公開這個方法,就表示我有十足的信心。畢竟,連我這種散漫的代言人,都能不用任何努力就輕鬆上手。 除非你是天才,才不用做筆記 為我們人類進步貢獻最大的,就是文字的發明。我們祖先一開始創造出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而一直到他們將文字記錄在泥土板或石頭上後,文明才開始迅速發展。實際上,沒有文字、只靠口頭傳承的民族會衰亡,而擁有文字的民族則一直繁盛至今,光看這個事實,就能明白上述的道理。也就是說,沒有文字的民族與無法靈活運用文字的人們,是不會有勝算的。一樣的道理,沒辦法靈活運用筆記的人,也不會有勝算。 那麼,為什麼文字的有無,具有足以決定文明盛衰與民族存亡的威力呢?這是因為,人類的腦力—亦即大腦的力量,是有限的。在一瞬間記住龐大的資訊,一直記著、永遠不忘記,等到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回想起來,並將這些資訊隨心所欲加以組合,創造出新的點子;倘若我們擁有這種宛如神一般的能力,自然不需要將文字、數字或意象記錄在紙上。因為光是在腦子裡,就能結束所有相關流程。 可是,我們的記憶量與記憶的正確性有限。而且悲哀的是,我們記住的事情大部分都想不起來。 照理來說,這些記憶應該是沉睡在腦中的某個抽屜裡,但是,我們甚至連記憶沉睡在何處、以何種樣貌沉睡都不得而知,因此沒辦法輕易回想起來。即使想得起來,也不可能一邊靈活運用這許許多多的記憶,一邊思考。就因為人類有這樣的限制,所以才需要運用筆記的能力。 不仰仗筆記、將所有問題直接在腦子裡解決,是不可能的事。IQ一百多的天才那是另當別論,但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是完全辦不到的。因此,若希望工作、私領域、金錢上或對未來的煩惱,能多少獲得解決的話,靈活運用筆記就是你的基本條件。 能夠偷懶不做筆記,光憑腦袋就解決問題的,只有像李奧納多·達文西或愛迪生這樣的天才而已。 不,就連他們這樣的天才,其實也都做了為數龐大的筆記。如果知道自己不是天才、也不是英才,還畢生都不會運用筆記,就說不過去了。正因如此,所以才有許多人察覺到,在筆記本或手帳上做筆記的重要性。因為做筆記能彌補腦力的不足,將潛在的腦力擴大好幾倍。 整頓缺乏紀律的金錢與工作 雖然我因為便利貼筆記的關係,人生輕鬆了許多,但在之前幾十年的歲月裡,一直都沒辦法靈活運用手帳與筆記本,而吃了許多苦頭。對於字醜得要命、不擅長整理環境、個性又散慢的我來說,要靈活運用筆記本或手帳,簡直就像叫鱷魚做伏地挺身一樣天方夜譚。 然而,就在我遇見起源於德國的「gnotes80」(廠牌:print inform Japan)這種黏著面大的便利貼之後,開始察覺到根本上的解決方法。 當我著手使用這個方法後,發現一些工作上的問題,其實都隱藏在根本。比如說工作上,在與第一線相隔甚遠的總部談論第一線的事情,就會演變為缺乏事實根據的空談,陷入將問題原因整理得有條有理、做出完美結論的陷阱裡。但是,真正的原因卻隱藏在內隱知識當中,而這是無法用邏輯推敲出來的。我藉由手拿便利貼,將在業務現場察覺到的事物記錄下來,才得以發現這一點。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方智出版的《超強便利貼筆記術:從破產到資產上億的金錢專家首度公開》 《超強便利貼筆記術:從破產到資產上億的金錢專家首度公開》 【作者】:坂下仁 【譯者】:邱心柔 【出版社】:方智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9月1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WNgmti *讀冊: https://goo.gl/vJXKCD 《超強便利貼筆記術》
好書 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有關人們做決定時的過程,哥倫比亞大學的希娜.艾恩嘉教授在著作《選擇的科學》中,曾介紹過以下這個有趣的實驗。 艾恩嘉教授與其他教授一起在超市的試吃攤位裡,設計了「可試吃的二十四種果醬及可試吃的六種果醬」兩種情況,藉以觀察銷售差異。結果,當選擇種類較豐富時,聚集在攤位前的試吃人數較多。單看結果,能得知:選擇品項較多,可吸引到較多的人;但是,調查購買果醬人數的比例之後,結果卻完全逆轉了! 這個實驗結果影響到商業界的市場行銷策略,現在「提供精簡選項比提供多樣選項更容易得到好結果」的觀念已成為普遍認知。 感到「疲倦」的真相—選擇太多 過多的選項會浪費意志力,最後,讓人無法下決定。 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現代人在一日之中平均下了七十次決定或決斷。起床後,要決定早餐的內容、穿搭、通勤路線、進公司後首先執行的工作內容,還得考慮要不要接這通電話、是否需要立刻回信,或是開會時發言與否等。 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我們下「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想要什麼」之類的種種決定時,就會消耗意志力。即使早上還幹勁十足,但度過午休直到夕陽西下,整個人變得筋疲力盡也是理所當然的。 當意志力消耗到一定程度後,會發生什麼事呢?就像上述的果醬實驗結果般,人會自動將事情「延後」處理。不過,如果那件事是一定得下決定的小事,就算大腦將它判斷為「保持不變」「延後處理」的事,人也會無意識的持續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這種狀態稱為「決策疲勞」,意指延後下決定的時間,消耗意志力的現象。總之,讓人疲累的並非行動,而是「選擇」。 疲倦的時候會產生想延後處理的情況,是因為下決定時所需要的意志力已經不夠了,所以只好延後。當然,這時候的意志力早已消耗殆盡。不可思議的是,即便我們將事情往後延,依舊會消耗意志力。常聽說:「現在不做,之後會越來越不想做!」可是一語道破了這個事實。 另外,會耗費專注力的還有:「得寄信給這個人」「要記得買這個」等零碎小事。「這件事不做不行……還是等下再做好了!」「這件事先保留……」從我們決定延後做事開始,意志力就一直在消耗中。 所以,無論是什麼決定,都最好當機立斷,最好讓自己成為能立刻下決定的人。 解決這種瑣事的各種對策中,「整批處理」是最有效的一種。 利用「眼不見為淨箱」打造專注力房間 明明要計算上個月的經費,卻開始整理桌子;明明要好好為了考試讀書準備,卻開始打掃房間。明明有一定要完成的事情,卻總是開始著手毫無關聯的其他事項,大家應該都曾發生過像這樣的情況。 這個情況在心理學裡稱為「自我設限」。遲算經費是因為整理桌子;沒有讀書是因為打掃房間。在著手必處理的事情前,先一時躲在「處理其他事情」的狀態下;像這樣妨礙自己,都是下意識在幫自己準備失敗時的藉口。 或許各位已經察覺到了,自我設限會耗費專注力。著手必須處理的事情前,因為先做了不少取捨與選擇,所以當自己好不容易要做正事時,能用的意志力已所剩無幾了。為了避開這些潛藏在日常生活的陷阱,我們要事先將可能變成陷阱的東西根除。換句話說,我們要清理掉房間裡不必要的東西,然後將有關正事的用具都準備好,這就是根除陷阱的基本。 以我來說,我不在房間裡放置任何跟工作或讀書無關的物品,還讓筆記本隨時處於展開狀態,這就是我所打造能專注於工作的環境。在自己產生「想整理」的念頭前,先隔絕一切會產生這念頭的原因。 可是,大家可能很難像我一樣這麼徹底的打造出適合的環境;因此,我想介紹「眼不見為淨箱」給各位。先準備一個在三十九元商店就能買到的大盒子,然後把所有與正事無關的東西一律放在盒子裡,想讀的書、漫畫和智慧型手機等,盡快整理好桌上和桌邊的物品。這個整理東西的大動作會成為開啟專注力的開關,激起自己做正事的幹勁。另外,盡可能將這個箱子放在櫃子裡,或是蓋上蓋子,讓自己看不到箱子裡裝些什麼,整體效果會更佳。 我也在書桌旁隨時準備這個箱子,只要出現會妨礙我專注的東西,就立刻將它放進箱子裡,然後收到我看不到的倉庫一隅。我特別將倉庫裡的架子空出一層,專門擺放「眼不見為淨箱」,光這麼做即可加快我進入專注狀態的速度。 「眼不見為淨箱」會有效,是因為它和行為經濟學裡提到的「雙曲貼現」相關。所謂雙曲貼現指的是「覺得物理、時間上較近的物品較有價值,對空間及時間上較遠的物品較無感」的現象。人容易被視野內的物品誘惑,因此將分散注意力的物品自視野中移開,放到看不見的地方,就能將其從意識裡屏除。 如果想在辦公室裡運用同樣手法的話,記得將辦公桌的第一個抽屜隨時淨空,這樣一來,當有要事得處理時,桌上的書堆或別人送的伴手禮等會妨礙自己的物品,都能一下子收進抽屜裡。把抽屜當「眼不見為淨箱」來用吧! 如果是需要絞盡腦汁想點子的工作,就把會妨礙專注思考的書、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放進「眼不見為淨箱」或包包及抽屜裡,培養將它們抽離視野的習慣,只要這麼做就能提高專注力。 最糟糕的狀態,就是養成了覺得「也許有天會用到」,把所有東西都留下來的習慣。為什麼說這種習慣最糟糕呢?因為當選項增加時,到真正下決定之前的猶豫時間會變長,同時消耗意志力。為了避免浪費意志力,要盡可能的不持有任何與目的無關的物品。只要整頓了身邊的物品,空無一物的環境就會成為專注開關,一走進房間時,即可立刻投入目標中。 我,絕不持有任何東西 我最近迷上了「租借用品」,決定「不管是電腦還是手機,能用租的就用租的。」這樣一來就不需要買東西,也不用花時間比較型號或外型,即可節省挑選物品等時間。而且用租借的還能享有維修保固,讓我非常愛用租借服務。 此外,我也將書以外的文書資料等,全部掃描保存起來後丟掉回收。最近的掃瞄機不只有能辨識文字的OCR(光學字元辨識)功能,還有資料檢索功能,掃描保存的資料使用起來反而更方便了。再加上名為「Evernote」的應用程式,可以從資料裡「檢索」出想找的關鍵字,更是幫了我大忙。 至於書和筆記,因為人會以「空間」記憶寫在裡面的內容,像「我記得寫在這裡啊」,所以我會把它們留下來。不過,文書資料沒有所謂「位置」的記憶,所以直接掃描起來保存到電腦中,再利用檢索功能,會比直接看紙本還實用許多。 因為「減少紙張,擺脫紙本資料」之後,完全不需要特別打掃,所以反而對專注有益。 「專注」意指投入一件事物中。與其想辦法讓自己專注,不如想著「不做其他事」,這種想法是最能提升專注力的方法。 當自己的目標越明確,越能將專注力投注在達成目的的過程,並減少意志力用在無關緊要情況裡的機率。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所有事物只要進入視野裡,就有可能成為奪取專注力的陷阱;只要理解奪取你專注力的原因為何,就能採取屏除該原因的手段。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方智出版的《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掌控自我、提升成績的18個學習武器》第1、2章。 《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作者】:DaiGo 【譯者】:高宜汝 【出版社】:方智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7月1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7TV8B3 *讀冊: https://goo.gl/86rWuZ 《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好書 不怕台灣國語,輕鬆學習第二語言
女兒仍未上學前,全家去北海道旅遊,悠悠哉哉來到洞爺湖畔的旅館,泡完溫泉正舒服,落地窗外是純淨的景緻和浮世繪般的湖中島。我翻閱旅遊手冊,才知曉,洞爺湖是入冬也不會結冰的「不凍湖」,遂跟太太說:洞爺湖冬天袂結冰。 沒想到,剛學會說話的小女兒竟接話說:冬天袂見笑(bē-kiàn-siàu,不要臉)! 此話一出,引得全家在榻榻米打滾狂笑。這樣的「哏」與笑話,真是台語獨有。太太有寫日記的習慣,一天至少可記錄一則孩子的笑話,做為「母語家庭」,真是其快樂也無比! 都會區的教育潮流 話說回來:什麼是「母語家庭」? 在台灣,指家長堅持和孩子說母語,藉此連繫情感,傳承文化,凝聚時代新精神。相較於外在環境全面華語化,此為一家之內的教養理念,多在台北等台灣各都會區。母語家庭之間也會互相連結,組織團體交流,營造語境,舉辦活動,並廣為宣揚。 現代社會中,語言之存續繫乎:媒體、學校、社區、家庭。以台語為例,媒體與學校的資源尟少,而中南部孩子台語之所以較流暢,乃因山村漁港、農村市鎮等社區環境到處是台語(這是理想狀態)。而都會之中,社區缺乏語言支援,連一家之內也隨之華語化,尤以移動至新發展都市的小家庭,最為辛苦。 「母語家庭」乃權宜名稱,是「語言平權」未達標的台灣社會,家長自覺自發的理念與實踐。 猶如一九七〇年代以降,台灣社會追逐經濟成長,拓築道路大量起造人工建物,捨棄公共空間與公園綠地,更忽略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與文化需求。母語家庭,猶如在都市開闢綠地,希冀生機蓬勃、空氣清新,營造多元且人性的語言環境。 生命之智慧延續 那麼,如何建立母語家庭呢? 不斷和孩子親密對話,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教養方式。營養過剩之電視媒體與科技資訊,只會讓孩子的腦袋虛肥。嬰兒最佳營養來自母乳,和孩子對話,母語最好,何止傳遞知識與感情,也傳承了父母爺奶的生命歷程,更是族群與大地的智慧延續。 我家老大正牙牙學語時,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遂和太太改變華語的習慣,用我們的母語「台語」和孩子溝通。過去,因不當的語言政策,出生於一九七〇年代的我們,母語橫遭扭曲,我們夫妻的台語還算流利,但要敘述完整、腔口端正,仍有一些困難。 首要做法,就是請爺爺奶奶跟孩子講母語,我們父母在旁可以跟著學習。仍未正式入學的孩子,生活核心就三件事:睏(khùn,睡)、食(tsia̍h,吃)、耍(sńg,玩),以此為核心,來轉動孩子的成長與教養,熟習的就成句成段教導,不知道的就請爺奶長輩支援,將那些被華語取代的日常語,好好講回來。 這是孩子、父母、爺奶三方構築的感情網,更是母語環境的第一步。 若無長輩支援,或遇到較為艱深的語詞,就去查詢「教典」。還有一條捷徑,只消上臉書鍵入「台語」兩字,隨即跳出數十個社團,不用害怕,直接留言虛心請教即可。婉君百百種,熱衷推廣母語的網民,可是學識深厚、細心熱心,樂於分享與解答。才知道,網路世界人情味在這裡啦! 台灣國語怎麼辦? 每次到外頭蹓躂,路人聽聞我們親子全台語,多是稱讚與鼓勵,有時還會多教我們幾句。許多爸媽下了決心,回家也要跟孩子講母語。 正面例子多,負面的反應也不少,主要質疑如下:一、會不會講「國語」?二、台灣國語怎麼辦? 不可諱言,這會引起母語家庭的緊張、疑慮與害怕,但那些質疑,其實都是幻想,原因如下: 一、不同於以往的環境,當代孩子的成長可說無處不「國語」:無論電視或網路的兒童節目與幼教教材,幼稚園、圖書館、親子書店,「台灣華語」的教育資源何止豐沛,簡直過剩。相較於爺奶父母那輩,資訊與交通或許不發達,如柯文哲剛上小學時因不懂「國語」哭著回家的例子,幾乎不再有。 現下環境已是華語籠罩,其他本土語言反而聽不太到。然而,大眾對語言環境的看法仍停留在舊時代,仍未更新。打個比方,明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還以為投幣式電話正流行,豈不荒謬? 二、俗稱的「台灣國語」,指受本土語言影響,發音用詞不太標準的華語,常受到公眾媒體與學校體關的側目。 回頭想想,孩子會創造台灣國語嗎?其實,是因為父母家長本身就台灣國語,孩子才會台灣國語的。 母語家庭都會堅持原則,講母語就講母語,講華語就講華語,將兩種語言切分得清清楚楚。如此分流的結果,孩子不一定百分百標準,但至少明白兩種語言差異。 詭異的是,許多孩子連母語都聽不懂,講話卻「台灣國語」?上一代的長輩可在原、客、閩、華之間轉換自如,但為何到孩子身上,不僅失去母語,連「國語」都講不好! 就學後怎麼辦? 但我家遇過最嚴厲的質疑,莫過於以下的警告:「沒有用啦!去學校後就不會講啦!」為此,孩子上幼稚園前,我相當擔憂,遂跟太太深談,決定只做一件事:在家講母語,在外隨便你。 孩子剛入學,會因從眾改變語言習慣,摻入大量「國語」。為此,放學回到家,我們父母回話只用台語,孩子若講華語就回:聽無(thiann bô,聽不懂)!只要固守此原則,孩子語言的混雜問題可大致解決。許多我這一輩的,就算在外頭成天講華語,回到家母語流暢自如,雙語甚至三語能力都相當強。也就是,我們父母可以,下一代不會有問題的。還會有意外收穫。 現在,我家孩子放學回家,會將上課過程、學業內容、同學互動,一五一十傳述,將學校聽到華語轉譯為台語,不會說的,爺奶父母補充;混雜的,就訂正釐清,這不是最好的親子互動嗎? 在轉譯的過程中,孩子就會動頭腦分別語言的差異。例如華語的爬,台語也用爬(pê),但那是手腳並用,若蛇般滑行,精確的台語是趖(sô)。也就是,語言不只是語言,更是狀態與事理的釐清,藉由語言的轉譯,讓孩子逐步發現這世界之奧妙。 多語有益智力 許多研究與國外的例子顯示,多語轉換的環境,有益孩子的思考與成長,這樣的報告與文章數不勝數,去找谷歌大神就對了! 我家孩子剛上小一,鄉土語言課本來選「閩南語」,但實在太簡單,於是改學客語。照此發展,孩子不僅台語、華語流利紮實,還可多學一種客語,更不要說因台、華轉譯累積的經驗與能力,去學習英文等其他外語,一個孩子自然而然的、高高興興地學會四種語言,何樂而不為! 此外,關於孩子的教養,原則很重要。例如看影片或手機,嚴禁超過十五分鐘,每天有限量等等⋯⋯但身教更為重要,你教訓孩子不能沈迷3C,自己卻成天玩手機,這怎麼說得過去呢?我和太太本以華語對談,現在全台語,身教最有效。若一方較不熟習,透過教導可為感情增溫;若母語不同,例如客語媽媽原住民爸爸,那更好,孩子自然就會兩種語言。 語言是多多益善,只要釐清原則,貫徹到底,孩子不僅不會混淆,頭腦還會更為敏銳清晰。 識見.時潮.大自然 然而,母語家庭最怕的,是教育體制的門檻與縮限,就怕孩子學業成績跟不上。所有的家庭都會思考孩子的教養與學習,當父母的考量細膩到文化與語言的層次,揪出現況的錯謬並從自身改變起,就像母語家庭,孩子已站在堅實的基礎上,學業與未來的發展,會往正面發展的。 社區之內若有母語環繞,是學習語言的最佳狀態;至若台灣的新都會區,在媒體與體制仍未完善的當下,母語家庭是最踏實的做法。 這些自覺且充分實踐的母語家庭,正在為下一代打下厚實基礎。錯誤的都市發展,是將樹木夷平,塞滿人造物,濫用經濟與社會資源,與人性違抗。有遠見的都市環境,就像台灣大學的社會科學院新館,以學院豐沛且嚴謹的知識為基礎,且配合在地環境肌理,將伊東豐雄那柱體與屋頂流線無痕、乳白煥亮新質感的建築融入其中。更美好的是,有水池與草坪清新環繞,落地窗面對大榕樹與烏桕樹。 新時代的母語家庭,以紮實的識見打底,感受新時代的明亮,在大自然之中奔跑、歡樂、成長。父母需牢記:我母語講不好,是時代的錯;下一代講不好,全然是我的錯。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木馬文化出版的《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母語家庭——對話是最好的教養〉。 《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 《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 【作者】:鄭順聰 【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13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PZzMis *讀冊: https://goo.gl/wRwDZy
好書 【107國寫】建中生超強作文大公開
關於寫作,「寫什麼」與「怎麼寫」是許多年輕學子困惑的問題。而過去學測指考的命題作文到107年的「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國寫),皆是培養學生在限定的範圍與時間內具備即時回應題目的能力。寫作內涵與形式技巧必須兼顧,才能獲得認同與感動。 如何準備107國寫中的「議論文」和「抒情文」?多看多想多寫是訣竅,一起來看看建中學生的優秀作文和老師的講評提點,讓自己快速掌握寫作要領,在107國寫中拿高分。 議論思辨類:自勝者強 ▌看看建中學生朱威怎麼寫 輪椅快速地旋轉,四周的鎂光燈不知不覺竟幻化成一道道色彩的洪流,迷惑了他的視線。「碰──」一聲巨響,原本坐在輪椅上舞動的身子頓時失去重心,狠狠地跌落在舞池中央。眾人譁然,就在工作人員手忙腳亂得進入舞池時,原本跌落在地的舞者緩慢卻奮力地坐回輪椅上,繼續他的比賽。音樂結束時,原先沉默的觀眾席瞬間爆出一陣掌聲,久久不能止息。 那陣掌聲,是獻給舞池中的輪椅舞者,我的父親。 父親自幼罹患小兒麻痺,右肢無力而必須依賴拐杖助行。然而印象中父親的身影並非躺在病床上自怨自艾,而是凡事都不求於人,因為他深信身殘心不殘,靠著一技之長,一手拉拔我與妹妹長大,即使再苦,父親也堅持要給我們最好的。 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偶爾和同學談及父親的殘疾總令我難以啟齒。每年的家長日,看見身旁的同學總倚著寬厚的肩膀,而我則必須牽著父親一級一級地踏上階梯。父親的殘疾漸漸成為我心中難以明狀的陰影。 直到第一次參與父親報名參加的輪椅舞蹈比賽,舞池中我看見許多和父親同樣肢體不便的舞者,穿梭在舞池中自信地舞動,而父親臉上的歡樂更是溢於言表。然而,突然之間,父親轉動的身軀墜落在舞者之間,轟然巨響使觀眾啞然,所有的視線都落在父親身上。嚇得手足無措的我,突然想起父親所說:「身殘但不能心殘。」視線再回到父親時,他竟獨立爬起並完成他的比賽。 當掌聲響起時,父親爬起的身影似乎推倒我心底那堵恐懼的高牆。而他的不懈,讓我看見戰勝自己的勇氣。 ▌凌性傑老師的評語 朱威同學這篇文章是2012年學測應試之作,後來被大考中心選為年度範文。在短短的寫作時間裡,朱威寫出他心目中的自勝者形象,充分展現高明的結構布局能力。他的立意取材新穎,起筆不俗,聚焦在輪椅舞者身上,娓娓道出殘疾者的侷限,並在侷限中發現戰勝自己的勇氣,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情感記事類:走過 ▌看看建中學生李承磬怎麼寫 早上等火車時,總會看到幾位國中同學。也不大打招呼,反正各有目的地。萍水相逢也只是擦肩而過罷了。我們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一,是彼此生活的背景。「同母校」這種聯繫,淡得綁不住我們對彼此的記憶。 母校。很久沒閃過腦海。 當時就讀的那所國中,雖然只有七個班級,但也算是那帶小有名氣的「模範學校」—它絕不在美術課指導圓半徑和面積的關係,也不在音樂課教你英文單字的發音:它沒有陽奉陰違地常態分班,而且社團節數硬是比其他學校多出個兩三節。前幾屆的自治市長突發奇想,把學校圍牆拆了一大半,剩幾根柱子孤伶伶地立在那,向外望除了草地還是草地,只有幾棵矮杜鵑充當校地的邊界。小小操場綠地水池環抱我們,打開學校後門,便納入我們曾在上頭焢窯的田野片片。我們吃飯用自己上釉的陶碗,神明遶境經過時全年級同祂在附近遊行。 和同學在這讀了一年的書,我們卻隱隱約約感覺,有些什麼不一樣了。二年級班際戲劇表演,全班每個中午都在圖書室前的涼蔭下排練,擔任旁白的我背著稿,愣愣瞧校狗目中無人地走過,聽同學談論後進學弟妹人數只夠湊六個班。我知道草地裡住著許多蚱蜢、蟋蟀,偶爾飛來一片紅蜻蜓,但是留心牠們的人越來越少。演出時,臺上臺下都玩瘋了,但那時多少年齡與我們相仿的同學,正被迫、自願甚或無意識地釘牢在椅上,一字不漏強記課本注釋、公式、單字。 或許他們也很快樂,我不清楚,可是我不喜歡那種快樂。 新一屆一年級班上新生只剩三十幾個。親師懇談會中,家長們越來越關心孩子考試成績,而非我們能否在眾人面前勇敢演出自我;學校一舉辦活動,便免不了各種抱怨;他校新生一入學便強制留校加課到九點,我們四點放學倒成了一種罪過。三年級晚自習時,義務檢討考卷的老師總沉著臉,尤其模擬考後,全校更是低氣壓籠罩;每逢學期結束,便有幾個老師調離,幾個嶄新而無奈的面孔取而代之。 教務主任學期末總得到各小學宣傳,為新學期招生作準備,每每被問到升學率,只能輕描淡寫地帶過。社團少了,活動不大辦了;我們用什麼碗吃營養午餐不再是重點,只求食物有效填入一個個小肚子裡。前陣子換了個新校長,說要搞升學拉學生:「……新生只剩五班了。活動要做些取捨,要多注意學生的讀書效率;我們要向其他升學率高的國中看齊,要改變現況……。」 排練那時替我們遮陽的棚子,上頭鋪的乾稻草哪去了? 聽說校狗也老死了。那些回憶的憑藉,又少了一樣。 火車一到,人們理直氣壯地上下車,好像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目的地。而我身在其中,也沒特別想些什麼,只是隱隱約約感覺,有些風景走過,便永遠不再回來了。 ▌吳岱穎老師的評語 行走是常,走過是非常,在常與非常之間,見證人生的無奈與無常。但人生的無常變異,卻又是一種無可抗衡抵抗的常態了。承磬以極為敏感細膩的筆觸,捕捉學校當中景物人事的變化。作為九年一貫第一屆的學生,他所呈現的乃是學生面對荒謬現實的無可奈何。但被動的接受並不表示認同;不說話,也不等於無話可說。他看似淡漠無情不念過往,實際上,卻是用情至深之人。身為教育工作者,讀完此文,為其感動之餘,不免自問:我們到底給了孩子什麼?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木馬文化出版的《寫作課:建中生超強作文大公開》「輯二 打開感官寫作文」、「輯三 走自己的路」。 《寫作課:建中生超強作文大公開》 《寫作課:建中生超強作文大公開》 【作者】: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編輯小組 【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4年4月30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EX2XGk *讀冊: https://goo.gl/dh8ofd
好書 【107國寫】看南一中如何寫高分作文
根據大考中心公布的作文佳作來看,論說文一直是寫作主流,然而,近年來寫作題目開始強調個人經驗的抒發,到107年的「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國寫)則是兩者並重,命題方向包括理性的「議論文」和感性的「抒情文」,評量考生是否具有「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和「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如何寫出高分的「議論文」和「抒情文」?一起來看看南一中學生的優秀作文和老師的講評技巧,讓自己快速掌握寫作要領,在107國寫中拿高分。 議論題:為自己加值 ▌看看南一中學生鄭元嘉怎麼寫 克卜勒提出行星運動定律,對人類而言,是福,也是禍。說是福,因為我們更加瞭解冥冥宇宙運轉的部分面貌;但說是禍,正因此後我們漸漸安於所知,被侷限在一輪無形的軌道上,周而復始。 人生路途,每個人是阡也是陌,我們在茫茫曠野中彼此交錯,循著不同的方位蔓伸,依著不同的風景蜿蜒。如果每個人都如他所觀察到的行星一般,死板板的被套用在同一條公式上,那又何來的價值?因此,我們更需要找到自己的獨特,為自己加值! 為了和別人不一樣,我總是不斷叮嚀督促自己――想的要和別人不同! 當周遭朋友嚷嚷哪個女明星的緋聞又滿城風雨,我不熱衷把自己湊合在別人的熱鬧當中,於是選擇盯著牆上電視播報的國際新聞。有人說,了解伊斯蘭國動向干卿底事?蘇格蘭獨立公投是否過關與我何關?不,我們都是唇寒齒亡般的相依。當自己懂得把自我擺至「世界」的位置,視野才會遼闊,所閱覽的景觀才多樣,但同時也必須目睹另一個世界的災禍肆虐與悲離死別。這如同長大,目睹越多,成長越多,畢竟我們無法駝鳥一世的! 再者,我們正身處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上一秒剛推出炙手可熱的手機,可能下一秒便成了櫥櫃裡的塵封古董。面對變化的不二法門,就是變化――創意。為了訓練自己的創意,我喜歡在報告上多激盪,不遵循古老又乏味的板書,而搭配單槍簡報,簡報也不是放上一格又一格密密麻麻的表格草草了事,而是經過一連串設計的呈現,一方面激勵自己舊中求新、同中出異,一方面同學們也不會聽得昏昏欲眠。 但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價值,不在於有多少的真知灼見,也不是日將月就的變化能力,而是擁有一顆溫敦慈善的心。這稱不上有什麼訓練祕訣,卻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時時轉個善念顛倒世界的惡容,設身處地包容尊重,熱愛生命――不僅是熱愛自己的,同時也要關照他人,甚至推及動物身上。這樣的一顆心不只限於一個世代,而是一種能夠貫徹所有時空的價值。 期許自己繼續提升自我,不斷為自己加值,不論是在能力方面,抑或是那顆我正用雙手捧著的熾熱的心! ▌詹璧菁老師的評語 103年大學指考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李隆獻教授評論學生作答情形時說:「約三分之一考生寫考上大學,缺乏遠大夢想。」這些考生沒把文章寫好,因為缺少了一個遠大的夢。一篇好的文章,通常擁有一個深遠的主旨,用卓越的識見累積出作品的高度。 鄭元嘉同學的這篇文章站在世界的角度看自己,把自己擺在一個宏觀的視野中,前方有寬廣的道路無盡的綿延而去。理想就在遙遠的彼方,但他以一顆熾熱的心無懼追尋。他想為自己加值不是考大學的本領、賺大錢的能力這些膚淺的事物;而是讓自己更有遠見,更創新,更熱愛生命,更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深遠的主旨讓這篇文章展現出恢宏的氣度與不凡的格調。 抒情題:記憶中的好滋味 ▌看看南一中學生李彥翰怎麼寫 「根據最新消息,又有不肖商人……。」 近幾天不斷冒出的新聞快報,使我沉痛地關上了電視,滿腔悲憤地想著,匯聚天時地利,打著食品王國名號的台灣,就因不肖商人為圖利所使用的卑劣手段,而撼動了這塊金字招牌,究竟甚麼時候才可以毫無牽掛地品嘗寶島最純樸的美味呢?思緒陷入了記憶的流沙,墜入了時光的洪流,而在一條老農村口的小河中緩緩浮出。 那是個傳統的台灣農村,一望無際的稻田整齊地隨風起舞,潑灑出遍地的金黃;蜿蜒曲折的小溪悠哉地四處奔流,激盪出悅耳的音符;展翅高飛的白鷺翩翩地翱翔空中,綻放出農村的生命力。田裡,農人的身上蒸騰著熱氣,汗水澆灌出豐收。處在這如詩如畫景致中的,是年幼的我,在路旁的老樹下,有時踢著散落的小石子,有時跟鄰居玩起跳格子。總在鳥雀賦歸,芙蕖欲睡,天邊抹上一層橘紅之際,阿嬤才緩緩從田裡走了出來。她赤裸的雙腳沾滿了泥濘,灰白的褲子捲到膝蓋上,卻也早已溼透。身上穿著的深藍衣服已褪色得厲害,只有袖套上的小碎花依然鮮豔,開出了亮麗的桃紅色。阿嬤摘下斗笠,汗水沿著髮際涔涔流下,她的臉龐被太陽曬出黝黑的色澤,微微透著一點勞動後的紅潤,對著我綻放一個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剛卸下農忙的阿嬤,立刻燒了滿桌的佳餚,準備讓嘴饞的我大快朵頤、一飽口福,而其中最讓我懷念的,莫過於阿嬤的拿手私房菜—蘿蔔肉餅! 總在全部坐定後,大夥屏氣等待阿嬤的壓箱寶登場,只見她熟練地打開鍋蓋,剎時熱氣四溢、香氣衝天,彷彿來到了雲端,翻騰在飄逸的蒸氣中,洗滌了一天的辛勞,褪盡了滿身的疲憊。此時大夥爭先恐後地舀著盤中佳餚,深怕晚了一步就會向隅。 盤子裡是一塊碩大而圓滿的肉餅,層層的絞肉堆疊得豐厚而沉重,壓得那樣扎實飽滿,似乎是害怕餐桌旁的我們吃不飽一樣,努力的將料理人全副的心意裝填進去。肉餅被醬汁浸煮出土地的顏色,沉穩而深邃,就像阿嬤的臉龐,那是被日頭經年累月曬出來的顏色。肉餅樸實的外表上,點綴著粒粒紅蘿蔔丁,如同阿嬤袖套上的小碎花般,雖然細微,卻是那麼熱切的綻開著。 一匙湯汁傾流而下,澆淋在粒粒分明的白飯上,蒸騰出滿碗的甘甜。而這香鹹的滷汁只用醬油調味,沒有放進什麼人工添加物。它需要的是精準的火候、時間的蒸煮,讓豬肉的香氣與紅蘿蔔的甘甜一點一滴的滲進去,直到滷汁醇厚津潤。 後來我才知道,這道蘿蔔肉餅原來是祖傳百年的客家傳統料理。 總在吃飽喝足後,聆聽著蟲鳴鳥叫,回味著齒頰餘香,在夜色的懷抱中睡去。 在這裡,每一株作物,都乘載著無垠希冀;每一粒稻穗,都支持著無數家庭;每一口甘甜,都澆灌著無限幸福。料理雖稱不上豪華,卻是在農人的辛勞中成長,在汗水中茁壯。它,是祖母辛勞的回報,也是寶島這塊樂土所孕育出的美好滋味。 ▌林皇德老師的評語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記憶中的好滋味」,重點應該是蘿蔔肉餅,但作者卻不從肉餅的味道寫起,而是花費了大量的筆墨描繪農村風光以及祖母農忙的身影。這樣的寫作正是善用了烘托的手法。 我們到餐廳享用一道料理時,舉凡擺盤、裝飾、店家裝潢、料理人的心意,甚至是跟誰去吃,都會營造出一種氛圍,反覆烘托,左右料理的滋味。蘿蔔肉餅本身不是一道華麗的料理,它的滋味之所以無可取代,正是來自農村的淳樸自然以及祖母的深厚情意。這道料理當中,添加了土地的樸實真摯,再以祖母對孫子的情感細細燉煮,才成就了深深烙印在作者記憶中的味道。文章以回歸自然的哲理與天倫之間的深情來烘托料理,並以食安風暴反襯,形成獨一無二的滋味。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木馬文化出版的《不必補習,也能寫好作文:南一中教你高分作文這樣寫》「輯一 一首太晚告白的詩」、「輯四 一個撐起世界的支點」。 《不必補習,也能寫好作文:南一中教你高分作文這樣寫》 【作者】: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學研究會主編 【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5月6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Qhw2oY *讀冊: https://goo.gl/vg2dY6
好書 【107國寫】北一女4大密碼教你寫抒情文
袁瓊瓊在《九歌一○四年散文選》中說:「散文寫法基本兩種,一種有規畫,一種沒有。有規畫的寫法好比設計庭園,有主題,有結構,繞著主題寫去,只要寫全了,差不到哪裡去。但是無規畫的寫法,就完全得靠才氣。這種寫法像漫山長野草,要長在哪裡,要生成怎樣,完全任意揮灑。」命題作文或應試作文,因為有時間與篇幅的限制,必須是「有規劃」的寫法;因為有種種的命題限制,須看命題者要求你蓋出怎樣的庭園──中式園林或西式花園,你得應題目要求在短時間內搬花移木、巧手疊石,蓋出一座獨特的庭園。 庭園規劃當然有一套關鍵密碼,掌握關鍵密碼,便有機會讓文字在自己的巧手靈思中化為一座精美的園子,讓人眼睛發亮,徘徊流連。 感悟作文的關鍵密碼是什麼? ▌關鍵一:平凡卻不凡的取材 寫好一篇作文最重要的是有好的素材。缺乏好的素材,作文便會千人一面,缺乏獨特性;能在平凡生活中挖掘獨特的寫作材料,經常是致勝的關鍵。 寫作材料多半來自於生活與閱讀。如何從尋常生活中蒐集素材?除了經常涉獵多元的活動、透過閱讀觀看各種不同的人生外,還必須以敏銳之眼,微觀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有細膩的觀察,才能挖掘深刻的體驗,累積寫作材料。 感悟作文的靈魂是「我」,唯有「我」對生活有感,方能透過文字感動他人;唯有「我」認真生活,才能累積專屬於「我」的素材,寫作時也才能左右逢源,隨手取材了。 ▌關鍵二:剪裁與細節 感悟作文是以「我所經歷或聽聞之事」作為抒情感懷的對象,有好的敘事技巧,才能喚起讀者的想像力。好的敘事技巧首先要能剪裁,以兩三個精彩畫面勾勒事件、刻劃細節,比起流水帳式鉅細靡遺的敘事,更讓人印象深刻。 細節尤其重要。沒有細節的文章像是空無一物的庭園,乏味而平淡。描寫細節必須調動各種感官經驗,對於事物或空間做多角度的刻劃,以敘事中經常出現的房間場景為例,可以寫其牆面油漆、布置、地板、傢俱擺設,乃至於光線、氣味、聲響等皆能細筆刻劃,才能寫出空間的立體感與畫面感。 ▌關鍵三:讓抽象情思具體可感 抒情之於感悟作文,猶如花花草草之於庭園——枝葉蔓生的情感,過於發露;遮掩躲藏的情感,無法領略。若能將情意適當擺放,營造高低景深、有暗示、有線索,則能含蓄有致,韻味動人。 「我」所感受的抽象情意如何透過文字表達出來?可以借助具體意象來比擬。發揮想像力,尋找一個貼切的事物,以其相似的特質來比擬情感,讓抽象情意更為具體。賀鑄用「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來寫「閒愁」,有具體可感的雨絲、柳絮等數之不盡,揮之不去的意象,又調動視、聽、嗅、味覺等感官經驗,將滿腔愁緒描寫得淋漓盡致。 ▌關鍵四:經驗中的深刻領悟 「我在事件中被觸動了」是敘事到抒情,「因感動而領悟出什麼」則是抒情到領悟。領悟的內涵是感悟散文的靈魂,猶如一座庭園的美學概念,展現出園主的靈思妙想。領悟的內容不可能從天而降,也未必人人相同,必然與所經歷的事件密切關聯,所以文中呈現出來的思考脈絡,應是一種真實誠懇的體悟,一種能說服自己的價值觀。若只是強加某種看似政治正確的道理於文章中,則可能落入說教的泥淖中,掩蓋住苦心經營的庭園美景。 其實,人生中的每種經驗都有意義,端看「我」能否發掘其中的亮點。深刻的哲思來自於有感的心靈與多元的視野,因為有知,所以有感,因為有感,才能點燃思想的火花。 掌握國寫測驗情意書寫的關鍵密碼 國寫測驗的測驗目標之一是「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情意、想像等感性的表達能力」,細目則為「能否具體寫出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能否真誠表達內心的情感」,以及「能否發揮想像力」。故依照上文所述,平時用心觀察以蒐集獨特的寫作材料,透過細膩的文筆具體敘事、具體抒情,並深刻思考每一種人生經驗的意義,便能掌握寫好感悟散文的關鍵之鑰。 此外,同理心是走出自己生命孤島連結他人的橋樑,對於測驗中提供的閱讀材料,能理解其中的故事與人物作為,方能觸動自己的心靈,進而思索面對同樣情境時的掙扎與抉擇。故能否在文章中提出自己深刻的所思所感,關鍵之鑰是能否開啟自己封閉的心靈,透過閱讀、透過多元的生命體驗,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木馬文化出版的《當知性遇見感性:北一女的寫作密碼》「感悟作文的寫作策略:蓋一座有溫度的文字花園」一文。 《當知性遇見感性:北一女的寫作密碼》 《當知性遇見感性:北一女的寫作密碼》 【作者】: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學研究會 主編 【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5月17日 【書籍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sqVS87 *讀冊: https://goo.gl/UtK6mj
好書 如何提升讀書動力?東大生教你讀書心法
為了交出成果,決定性的要件就是能長時間持續學習。根據研究,若要成為在某個領域學會、精通技術的專家,必須花1~2萬個小時。或許大多數的人都沒必要精通到這個地步,不過就想學會的內容來論,還是需要花一定程度的時間持續學習。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持續學習呢?這個時候需要的,就是持續下去的心情和動力。以下列舉有關動力的心理學知識、東大生實踐的持續學習所需的工夫,同時也提供讓大家思考如何才能持續學習的素材。 削弱效應 這裡要說明的是,活用外在動力時的注意事項。 為了驗證削弱效應,有人做了下面的實驗:幼稚園的每一個小孩都很喜歡畫畫,這個實驗則是把幼稚園院童分成兩組,讓一組幼童畫畫之後給予獎勵,另一組則是不給獎勵。結果,沒給獎勵的那一組幼童並沒有產生特別的變化,但是獲得獎勵的那一組孩子卻變成沒有獎勵就不畫畫了。 這證明了報酬消失,人就會停止能獲得報酬的行動。只是對幼稚園小孩來說,畫畫原本是很有趣的事,內在動力已具備了,但實驗賦予它們外在動力後,卻導致失去了內在動機—這正是實驗的重點。 此外,根據給予報酬的相關研究也指出,事先知道能獲得獎勵相較於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突然獲得獎勵,後者並不會出現內在動力低落的情況。意思就是,對獎勵的條件反射太強,會使內在動力降低。學習也是,如果設定條件反射太強的報酬,會導致人對原本覺得很有趣的學習喪失欲念,請務必小心。 ▶「快去念書!」會降低動力: 不少東大生都說,他們的父母親不太會嘮嘮叨叨地叫他們:「快去念書!」 「快去念書!」這句話,常成為削弱效應的案例。很多孩子一被說:「快去念書!」就會反射性的頂撞:「就是因為你一直唸,我才會沒有念書動力啦!」其實他們說的並沒有錯。就算本來有心想念書,也會在聽到「快去念書!」後變成「我已經念過了」,最終可能造成喪失想念書的心情。 剛剛好的動力 接續前一節,繼續來思考外在動力的報酬所帶來的影響。從一般觀點來看,大家可能會覺得報酬越大,動力也會跟著上升,但實際上卻完全相反。 某個研究對同樣課題設定了大、中、小的報酬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報酬越大,課題成績越低。此外,另一個實驗則證明:需要創造性的課題,這種傾向尤其強烈。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根據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完美詮釋。這個定律凸顯出,覺醒的標準(意識清楚的標準)及課題成績的關係。根據這個定律,每個課題都有最適度的覺醒標準,在這個標準內,覺醒程度越高,成績也會越高。可是一旦超過覺醒標準,成績反而會降低。此外,課題的難易度也會使覺醒標準有所不同,課題越難,最適度的覺醒標準也越低。 意思就是,大量報酬的強烈動機會將覺醒標準拉太高,反而導致成績降低。學習也一樣,如果因為是困難的課題就拚命過度提升動力,反而會導致無法解答的情況發生,因此建議各位最好依循適度的標準。 ▶東大生的心得: 「碰到超難的問題,過分熱中就會無法脫離同一個思考方向。結果只會不斷重複,浪費時間。令人意外的是,如果一邊看電視一邊輕鬆挑戰,就能順利解答了。自己的意識會適度投注在電視上,所以不會老是盯著筆看,可以深入題目中。」 學習型無力感 不管怎麼做,就是沒動力……這種時候,你或許是被學習型無力感所束縛。學習型無力感是指後天學會的無力感。 有個光想就痛,利用狗來進行的實驗,作法是在持續給予狗無法避免的疼痛後,即使再給予可以避免的疼痛,狗也不會嘗試躲避疼痛。 意思是,一旦認為自己無法控制外界時,之後就算身處自己可以控制的狀態,我們也會什麼都不做,這就是學會的無力感。為了不陷入這種狀態,前面已提過的對原因歸屬的思考法、能力觀就很重要了。也就是說,能控制自己和結果,這樣的感覺很重要。 那麼,若是已經被學會的無力感所限制,應該怎麼改變呢?以學習來說,讓自己能實際感受到學習可提升實力、可改善考試成績等,十分重要,這就稱為伴隨性的認知。為此,定期確認自己的實力、挑戰適度難易度的題目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東大生的心得: 「拜學校的小考所賜,我才能把英文單字背起來。先有每週小考這種小小的目標,最後就能達成大的目標。如果自己的學校沒有這種考試,就自行制訂每週的考試,設定小小的目標。另外也可以自行決定,例如『只有這個考試,我一定要每次都拿滿分』這種達成目標的條件,這樣不但能嚐到小小的成就感,對於很難在看不見終點的狀況下腳踏實地學習的人,應該會是意外有效的方法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圓神出版的《一圖一招,試無不利:東大生解題致勝學習法》第4章 「持續」的致勝基礎 《一圖一招,試無不利:東大生解題致勝學習法》 【作者】:東大家庭教師友之會 【譯者】:羊恩媺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1日 【書籍規格】:平裝 / 164頁 / 14.8 x 20.8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p2PRba *讀冊: https://goo.gl/5Vbiw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