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2023國際地奧】4金3銀1銅,排名世界第2
我國高中生參加2023年第16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在32個國家、179名的參賽學生中,榮獲4金3銀1銅的佳績,國際排名第2,表現優異;並於國家團隊野外考察項目中,獲得1金1銀佳績。 今年仍以線上賽方式辦理,各國代表隊伍在各自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安排監督人員。 左起楊佾、張嘉宸、陳宥潾、吳俊賢、楊爵禧、陳柏宇、何亮宏、陳宥勳。 4金3銀1銅,國際排名第2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位教授、學者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選、選拔營、決選營等階段,在498名學生中選出8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代表隊4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何亮宏、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學生吳俊賢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陳宥潾、楊爵禧。 地科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簡稱IESO)是專為18歲以下的各國學生舉辦的年度科學競賽,內容包括地質、氣象、環境科學及天文學等領域。IESO賽事分為兩部分,包括:70%的筆試及30%的實作測驗。近年來氣候環境劇變,地球科學逐漸成為顯學,每年舉辦一次的IESO不僅可加強高中學生認識地球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能促進國際間地球科學教育的交流。 在計分的兩項目考試之外,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還安排國際團隊野外考察(ITFI, International Team Field Investigation)及地球科學專題討論(ESP, Earth Science Project),每個小組成員皆來自不同國家,學生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溝通、分工、實地考察、討論、製作簡報及手繪海報,且所有成員於簡報期間皆必須開口進行發表,並且在討論抽選得到的議題後,團隊共同繪製專題海報,這些環節活動的設計,對於學生未來求學生涯相當有助益,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的特色。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若於地科奧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可分別獲得獎學金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 我國至今榮獲46金 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6金24銀3銅。
高中校園 【2023亞洲物奧】榮獲6金1銀1榮譽獎,國際第3
我國高中生參加2023年第23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28個國家(地區)約196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6金、1銀及1榮譽獎,國際排名第3(以金牌數計算;中國及俄羅斯獲得8金,並列第1名),成績表現亮眼。 左起為潘柏熏、張誠光、鍾佳聿、徐子翔、王兆國、張亞誠、陳朋葳、彭明。 6金1銀1榮譽獎 為國爭光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決選及賽前集訓4階段,從2374名學生當中選出8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亞洲物奧難度高 「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首屆為印尼所舉辦,目的在增加亞洲地區各國物理教育經驗的交流,並促進青年之間友誼的成長。競賽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考驗學生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競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外,金牌與銀牌得主,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的新臺幣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我國平均排名前三 我國自2000年起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5金、48銀、48銅及18面榮譽獎,參賽20年來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並曾在2001年、2003年與2010年的競賽中榮獲國際排名第1的成績。
高中校園 【2023國際化奧】榮獲3金1銀,國際排名第3
我國參加2023年「第55屆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在89個國家(地區)、348名參賽學生中,榮獲3金1銀的佳績,國際排名第3名(以學生金牌數計算)。3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周宇凡、馬靖超及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李沛遠;1位銀牌獲獎者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吳仲崴,表現優異。 由左至右為馬靖超、吳仲崴、李沛遠、周宇凡。 榮獲3金1銀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從全國125所學校共2,059名學生當中選出4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化奧 需融會貫通 國際化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簡稱IChO)是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化學領域實作與理論的年度國際競賽。比賽分為「理論」(占總分的60%)和「實驗」(占總分的40%)兩部分,各部分比賽時限都是五小時,不在同一天內舉行(一般實驗先考)。 考題為英語版,由帶隊導師負責翻譯,考生可用母語作答。試題涵蓋化學中多項領域,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以及光譜學等。雖為中學範疇,但較深入,需要較高的知識程度和理解能力。因此,應試考生不僅需要對化學高度的理解力和極大的興趣,更需要一種突出的融會貫通、聯繫實際的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4度獲全金 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4金、52銀及11銅。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於2009、2015、2017及2022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3國際物奧】勇奪3金2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參加「2023年第53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82個國家(地區)、387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2銀的佳績,成績國際排名為第5名(以學生競賽分數總成績計算)。 三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張亞誠、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張誠光及彰化縣私立精誠高級中學學生王兆國;2位銀牌獲獎者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徐子翔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陳朋葳,表現優異。 左起徐子翔、陳朋葳、張誠光、王兆國、張亞誠。 3金2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決選及賽前集訓4階段,從2,374名學生當中選出5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物奧考驗臨場反應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年度物理競賽,目的在促進物理教育的國際交流,也促使學生認識物理學的重要性。由於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規模逐年擴大,遂有分區預賽,即2000年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出現。 國際物奧的賽程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範圍包括力學、剛體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和分子物理學、震動和波、電荷和電場、電流和磁場、電磁波、量子物理、相對論、物質等領域,雖用中學數學即可解出,但也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多次榮獲5金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82金、34銀、18銅及8面榮譽獎。並曾於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及2016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3國際生奧】榮獲3金1銀,表現優異
我國參加2023年「第34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在80個國家、320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1銀的佳績。國際排名為第3名(以金牌數計算;新加坡及印度獲得4金,並列第1名)。 三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王柏翔、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學生林軒名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郭宸彰;1位銀牌獲獎者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李彥緯,表現優異。 左起李彥緯、郭宸彰、林軒名、王柏翔。 榮獲3金1銀,成績亮眼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2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選拔營及決選營4階段,從3,504名學生當中選出4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生奧 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國際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3金24銀3銅,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至2018年、2021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3國際數奧】榮獲1金4銀1銅 國際排名10
我國參加2023年「第64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在112個國家(地區)參賽隊伍61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1金、4銀、1銅,成績國際排名為第10名(以學生競賽總成績計算),成績亮眼。其中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江恩驊成績最佳,榮獲金牌,個人排名第28名。 左起張博甡、卓育安、張齊安、江恩驊、許孟哲、鐘奇恩。 1金4銀1銅,表現亮眼 我國代表團由20多名國內大學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參賽小將分別來自建國中學、高雄中學,以及新竹園區實驗中學。 國際數奧靈活,考驗正確思維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數學競賽,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中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國際數奧競賽分兩天舉行,試卷共有6道題目,滿分42分(每題7分)。參賽者每天有4.5小時來作答3道試題。題目以中學數學課程為範疇,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四大類。難度大,靈活性強,富於智巧。參賽者不見得需要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積分),但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功,以及堅韌的毅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迄今已獲43金牌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競賽,自2008年起參與此國際競賽的國家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4金、103銀、36銅及8面榮譽獎。
高中校園 2022年全台近一成高中生 畢不了業
2022年(110學年度畢業生)全台22縣市高中職應屆畢業生,高達8.10%無法順利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其中包括基隆市、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以及離島澎湖縣及金門縣等9縣市超過一成的高三生,沒有得到畢業證書。同年,應屆畢業生升學比例85.9%,其中普高升學率為96.7%、技高升學率81.8%。 這意味著,將近一成的高中生以「高中同等學力」,加上通過學測、統測等等,以多元入學方式成為大學新鮮人。 私立明星高中 畢業率高 2022年以區域分布來看,包括「都會區邊緣」、「偏鄉」等區域的高中職,畢業率偏低。以公私立分野來看,私立高中畢業率高於公立高中。全國畢業率超過100%的高中職學校僅有臺北的薇閣、再興;臺中則有衛道、曉明及明道;臺南市臺南一中畢業率為100.30%。 沒有畢業證書也能念大學 1995年教育部頒布《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加上2014年廢除高中職「留級制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即使拿不到畢業證書,只要通過大學入學考試,即能以同等學力成為大學新鮮人。 學校失去了以「留級」作為要求學生成績的約束力,導致沒有高中畢業證書也能上大學的現象。若大學時休學、退學,則沒有高中畢業證書的同學,最高學歷僅止於國中畢業。 除非,高中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因國外大學都要求具備高中畢業證書作為申請入學的依據,因此很多學生為了取得國外升學資格,在畢業後重回高中補修學分,以獲得高中職學歷證書。2022年臺南一中及薇閣中學畢業率超過100%,即因前一屆學生,回校重補修取得畢業證書所致。兩校共通點皆為高中畢業生留學大校。 臺灣教育資源充沛,只要有意願,人人都能念高中、讀大學,但是若只是為了學歷而升學,卻未要求學習成效,對於年輕學子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
高中校園 【蘭陽女中】翻修老舊禮堂 完善學習場域
國立蘭陽女中禮堂使用逾30多年,屋頂、鋁門窗及建物周邊耗損嚴重,透過國教署的「校園活動空間改善」計畫,除了大幅提升使用功能與美感設計元素外,也讓宜蘭市相關單位有更舒適的活動場地選擇。 為提升校園空間利用,教育部國教署辦理「校園活動空間改善」,補助學校進行校園老舊空間整建修繕,提供完善學習場域。 蘭陽女中禮堂改善後正面外觀。 翻新老舊禮堂 再現風華 國立蘭陽女中禮堂於民國80年興建完成,位處學校西側,包含舞台區、座位區、大廳區、五間小教室、地下室儲藏室,以及男、女廁、無障礙廁所及貴賓室廁所各一間,為可容納960人的大型場館,除了提供學校重大集會、畢業典禮、演講、舞蹈展演等大型活動使用,也是宜蘭市社區居民及公、私立機關單位辦理大型活動、比賽借用的重要場地。 但因學校禮堂已使用超過30多年,常發生屋頂嚴重漏水、鋁門窗老舊滲水、建物周邊積水、廁所故障率高、座位區燈具耗能且亮度不足、座椅地板污染及壞損、牆面油漆脫漆嚴重等情形,造成師生及社區居民使用上的安全疑慮與不便,也影響空間的整體服務品質。 藉由國教署辦理「校園活動空間改善」,使該校禮堂得以全新改造,以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由外而內進行排水系統改善、塑木展演平臺設置、屋頂防水、廁所整修、牆面油漆,與鋁門窗、座椅、地板以及節能燈具更新等工程,兼具使用功能與美感設計元素,讓原有老舊禮堂再現風華,有效提升學校大型活動、典禮、表演場館空間品質外,也成為宜蘭市社區及公、私立機關單位辧理文藝展演、大型會議等活動最佳的場地選擇。
高中校園 少子化 技職退場 中階技術人才拉警報
2030年台灣中階技術人才68.1萬的人力缺口,除了少子化影響所及之外,當中選擇進入技職體系的學生人數減少,也是促成未來國家中階技術人才缺口的主因之一。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度全台高中職學生比例,高職47.6%、高中52.4%。 5年來,國中應屆畢業生跌破20萬,減少比例最高依序為澎湖、屏東、嘉義縣市、彰化及宜蘭等區域,首當其衝加速了當地高中職退場。目前全台27所進入專輔、停招、停辦的高中職,以少子化情況嚴峻的縣市為多。除了台北市之外,其他縣市進入退場的學校,95%以上為技術型高中。 高職退場及招生人數不足,連帶影響的就是統測人數大幅崩落,科大招生不足。 因應少子化,教育部在105年頒布「高級中等學校因應少子女化調整班級數及班級人數處理原則」,提出公立學校班級人數降低為35人、私立學校降低至45人。然而,按照目前對國家未來人才需求衝擊,7年前的因應措施已不足以解決當前中階技術人才懸缺的問題。 公立普高減招 當務之急 在社會觀念無法立刻扭轉之下,政策能引導的當務之急,一是調降公立普高班級人數至30人以下,二是加強技職教育投入資源,進而解決國家中階技術人才缺口的國安危機。 長期以來,國中生成績好,優先選高中,高職則是最後選項。早期,國中畢業生進入技職體系,除了高職還有五專的選擇。十多年來,廣設社區高中,加上多數五專升格為科大,對家長來說,先選高中,延後分流到大學再選擇專業為主流觀念。 國中階段的職業性向探索多半流於形式,隨著少子化,公立高中普通科入學機會增加,政策未因應少子化趨勢盤點高中職量能,進行高中職學校招生員額比例重新配置,導致國中畢業生選擇志願按照主流價值思維「先高中後高職」、「先公立後私立」,加速私立高職退場速度。 會考免試減招 技術型高中首當其衝 從108年開始,會考免試入學招生名額112年已經比108年減少35,713人,其中涵蓋雙北市及基隆市的基北區,高中職免試入學招生名額減少15,131人,減幅高達21.23%全國最高。然而,當中減少名額卻以技術型高中為主。教育部數據顯示,111學年度技高學生比例台北市33.33%、新北市42.56%,遠低於全國平均。 新北市12所私立技術型高中,已有開明及清傳退場,仍堅持辦學的技高,招生名額面臨腰斬;6所公立技高,在新北市教育局政策鼓勵技職發展,註冊率維持八成,可是與市內公立普高相比,招生情況仍為嚴峻。台北市雖無技高退場,但過去人數最多的育達商職,歷經轉型國際教育,一度改名為普林斯頓,仍無法扭轉學生人數減少的壓力。台北市私立技高目前維持辦學量能,則是招收國中部,或者如泰北中學發展國際教育,滿足都會區中產家庭多元化教育需求。 非都會區 教育資源失衡 都會區技高在生源相對充足、政策支持及轉型精英教育的發展下,維持多元化辦學能量。少子化重災區的東部、南部,私立技術型高中退場的壓力則更加嚴峻。辦學品質受到國際肯定的台東公東高工,招生減少、學校因財務缺口被列入專輔,凸顯少子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受到挑戰。 今年台東縣國中應屆畢業生僅有1,784人,比5年前減少13.23%,目前公東高工學生人數為台東縣內高中職排名第4,僅有台東高中、台東女中、台東高商超過公東。雖然,公立高中職沒有少子化生源問題,招生名額沒有減少,但是過去成績上不了公立高中的學生進入就讀後,程度落差大,影響教學及學習成效。 目前,東部國立高中,學生免試入學會考成績,從滿級分5A 到5C皆有,對於5C學生而言,進入國立高中就讀,三年學習跟不上進度,原本適合技術型高中的學生,因社會觀念影響而進入普高,反而違反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的精神,三年學習無所得。 輔導學生以108課綱「自發、互動、共好」三大精神的探索和宣導,讓每個孩子都能適性揚才找到自己的未來。
高中校園 劇校生的一天
本校分成內湖與木柵兩校區,設置有京劇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歌仔戲學系、民俗技藝學系、劇場藝術學系、客家戲學系等6系。 本校施行全人藝術教育,以培養具人文素養、專業技能與學術理論並重,富創作性之表演藝術人才為目標,期盼學生能肩負起傳承與發揚傳統表演藝術之使命。本校在人才養成中,強調學生傳統表演藝術、專業學能與品德涵養均衡發展,期能培育全方位之傳統表演藝術家。
高中校園 【嘉義高工】新建職能大樓 提升學習效率
為協助特殊教育學生銜接職場,國立嘉義高工自102學年度辦理汽車美容科,但因校內教室、實習工場分散於各大樓,師生需四處奔波、搬運職科課程器具,壓縮上下課時間。藉由教育部國教署「重大新興營建工程」,嘉義高工提報新建「綜合職能大樓」,105年核定4,693萬1千元,後續為完善該大樓機能,108年核定室內裝修工程經費共350萬元,並於110年9月間落成啟用,整併專科教室及實習工場,提升整體學習環境,讓特教生更能專注學習,也因設備完善能提早適應就業環境,教師也大讚「新大樓真的協助師生很多」。 國教署說明,為協助各國立高級中等學校更新校內老舊、耐震係數不足建築,逐年辦理「重大新興營建工程」,協助學校拆除危樓與重建,或新建補足現有不足教學空間。 整合專科教室與實習工場 嘉義高工新建大樓以節能為發想,室內規劃3間普通教室、9間專科教室,且外觀建材以仿花崗岩塗料取代碳排放量高又容易剝落的磁磚,並在入口處外牆上設置馬賽克磁磚公共藝術,增添大樓藝術氛圍。 高一導師呂嘉洋表示,過去最大困擾就是教室分散,要進行汽車美容、機車修護、單車修護等職業課程,學生需搬運上課工具,不但耗時也很危險。因空間不足,專業教室需與別科共用,還需使用隔板將教室一分為二,做為教師辦公室及上課教室。新大樓落成後,整併一般教室、專科教室及實習工場後,讓學生免於奔波,學習時間也更完整。每樓層設有飲水機、每間教室都有洗手台,提升舒適度跟便利度。同時,增設中餐教室、多功能教室,讓教師使用度更加彈性,更增加與學生相處時間,也對烘焙檢定實作助益很大。 「新大樓真的協助師生很多!」高二導師王美婷說,過去學生練習時間不足,現在教室集中、設備到位,上課效率也提高,更能看見學生的專注度;特教組長藍亞凡也說,過去因設備不足需跟他科借用,無法完全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現在新大樓是全新設備,學生也因場地完善,設備符合職場現況,讓未來就業銜接較為容易。 業師入校指導學生烘焙課程。 國教署表示,仍會持續挹注國立學校校舍興建工程所需資源與經費,除滿足各校所提需求外,更協助各校作出更完善校園規劃,以提供學生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高中校園 【虎尾農工】新機台進駐 機械群實作升級
國立虎尾農工「機械群科及商科教學實習大樓」,由教育部補助1億930萬元,於109年9月間落成啟用,除了打造地上4樓且具實用性的教學大樓,改善原有空間、線路等硬體問題,並於110年進駐高速車床,提升整體學習環境,讓師生學習品質更加倍,更獲得師生好評。 為改善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耐震力不足之危老建物,教育部國教署逐年編列預算辦理「重大新興營建工程」,協助各國立高中職拆除危樓與新建大樓,補足現有不足教學空間,提供師生優質的學習環境。 機械群科 學習環境升級 虎尾農工原舊大樓建築為「老背少」,加上工具機設備承載重,只能放置在一樓,導致機械群學生在單人上機的時間縮短,也影響學習品質。實習處主任羅一誠表示,透過教育部補助落成新大樓,以及教育部、經濟部「工具機產業人才培育暨振興計畫」補助機械科的22台高速車床,已於去年8月前進駐完畢,現在學生可一人一機具,除上機時間拉長,且開放非上課時間回校實作,更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學校並鼓勵學生「一個年級至少要拿到一張證照」,因此,畢業學生平均至少擁有兩張以上的證照。 電腦機械製圖科三年級學生張家榮說,過去校內舊工廠較擁擠且與其他科共用,新大樓落成後,空間更加寬敞明亮,也很喜歡新的如廁環境。更因新大樓的嶄新設備的輔助,他拿下110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工業類科-機械製圖」全國第11名優勝。 110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工業類科-電腦輔助機械製圖」全國第13名優勝的陳彥瑋說,過去校內實習工廠採光差、空間擠,加上機器運作時溫度就會升高,而新大樓空間更寬敞,電腦軟體也是最新版本,大幅提升學習環境品質。 高三機械科的鄭雯文是班上唯一女生,她表示,新大樓空間寬敞,更有22台高速車床進駐,學習品質大幅提升。而她喜歡動手做,「確定目標後就要勇往直前!」,因女生讀機械科為少數,但只要努力就有收穫,更訂下台積電工程師的目標。 鄭雯文喜歡動手做,平時把握時間做練習。 同群跨科 加深加廣 另外,配合新課綱,機械群也開放「同群跨科」,讓機械科、生物產業機電科、電腦機械製圖科等3科一同學習,讓學生對機械群相關知識加深加廣,也對他科內容有基本概念。而虎尾農工是社區型學校,主任羅一誠也說,為了讓學生畢業後,所學與職場銜接時不要落差太大,會透過職場參觀、業界實習,讓學生熟悉就業市場環境。 國教署表示,會持續挹注國立學校校舍興建工程,所需資源與經費,除滿足各校所提需求外,更協助各校做出更完善的校園規劃,以提供學生更優質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