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校長開講 【高雄】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高中生,你的對手來自全世界
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直言年輕人必須放眼國際,就算生長在偏鄉也要自我期許走出去看世界。因此在選擇大學時,要先了解心儀的學校或科系,是否有能讓你走出去的國際資源。 高中生,你未來競爭的舞台在全世界。將來,不管要選哪個科系?修什麼課?你未來的競爭對手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要有企圖心,必須放眼世界,今天即便你是在偏鄉成長,也要自我期許,有機會就要找到平台走出去。 對台灣的高中生來說,第一個最容易讓自己走出去的平台,就是「大學」。選擇大學時,可以先了解心儀的學校或科系,是否能提供讓學生走出去的資源。 走出去的資源,分成兩種,一是自己踏出台灣的舒適圈,到海外實習、當交換生或爭取雙聯學位;另外,則是讓世界走到你的面前來。 陳校長鼓勵年輕人要有企圖心,放眼世界,讓自己走出去。 隨時隨地 與國際連結 全球化或跨國競爭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多同學,在經濟條件許可之下,選擇到海外讀大學。可是,海外讀大學的費用,四年平均新台幣500-1000萬元的支出,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家庭才負擔得起。 不過,對多數同學而言,雖然無法在大學階段出國留學,但實際上,卻可以善用國內大學的國際交流、海外實習等資源,例如「海外姐妹校」、「雙聯學位」、「海外實習」及「國際交換」機會,依然能夠接軌國際,甚至改變人生。(瞭解更多請看:【2018國際學習】調查報告x義守大學) 以義守大學來說,目前有605所海外姐妹校,校內有來自40多國的國際學生。我們鼓勵大學部的孩子們走出去,內化為自己的能量;此外,目前義大簽約合作的交換學校,遍及美、歐、亞、非等20個國家,不管是海外實習、國際交換,甚至雙聯學位,提供同學多樣選擇與出國獎助,只要願意,就能走出去拓展視野。 另外,義大以「跨域創新、競逐全球」為發展策略主軸,積極吸引海外人才走進來,並搭建臺灣學生與國際產學研互動的橋樑;例如,我們把校內國際活動,擴大辦理為「國際月」。每年的5月期間,透過大遊行和慶典活動,安排海外學生穿著自己國家的傳統服裝參與展演,分享多元文化。而考量擴大本國同學共同參加意願,我們把活動從國際學院,移到本地生主要活動的場域,並透過異國美食的交流,營造輕鬆氣氛,有助於打開話題,且透過系列活動設計,突顯國際化校園亮點。 國際競爭力靠時間累積 研究所部分,則是鎖定吸引印度、東歐等地素質不錯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環境,相信他們在義大完成學業後回國,都會變成種子尖兵,藉由他們的好口碑,就是義大最好的宣傳利器。而這些回到母國發展的博士校友,未來也可望與義大的老師共同發表學術論文,形成緊密鏈結的國際合作交流生態系。 因此,隨著時間慢慢累積,我相信5到10年後,義大的國際生比例將從現在10%提升到20%,而更積極的是,義大可望提升國際化的學研能量和競爭力,教育不是速成,但只要投入心思,相信終會有發酵的一天。 人才國際移動是趨勢 但要教年輕人保護自己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高中生畢業就選擇到國外或對岸求學,不少人還因此擔心恐將導致國安危機、人才流失。但人才國際移動勢不可擋,也是一個國家教育競爭力的展現,更能讓年輕人在未來擁有國際競爭力。 人才移動是好事情,年輕人不管基於什麼樣的理由出去,他的心還是會向著自己的家鄉,因為血濃於水;而且年輕人有衝勁、有夢想,與其擋也擋不住,倒不如引導他們如何保護自己,厚實知識,及早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 曾經有人問我,面對大陸惠台政策,吸引臺灣人才過去大陸創業,該如何防堵?我的答案是:「No Way」,因為台灣是民主國家,不可能,更是不可以用法令禁止人民創業或就業自由。真正應該要做的,反而是營造友善的創業生態,讓年輕人得以在國內發揮創意與創業,以及教導年輕人如何與世界互動,並懂得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等。所以,我們在大學階段,就要訓練孩子出去國外、面對世界,學會與各國人才交流互動,蓄積未來迎接國際競爭的能量。 就大學端而言,在鼓勵學生出國見世面之前,大學應先做好準備,幫學生串接好國際連結,例如校方應負責規劃學生出國的學習計畫,而且必須找到可信任的學校,提供海外學習足夠的保障。只要事先準備好,大學生就能踏出去和全世界交朋友,未來就能遊走四方、競逐全球。 義守大學校長 陳振遠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義守大學校長 ★學歷:宜蘭高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財務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創業投資、企業併購、投資銀行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嘉義】中正校長馮展華:選科系,先想好你要的生活型態
從小就喜歡組裝音響的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認為,與其選擇熱門科系,不如先問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拿機械領域來說,做機械的人必須能夠耐得住性子累積技術經驗,好處是做得越久,經驗值越高,越不容易被取代。 從小就對電子零件組裝非常有興趣,自己找書、找材料DIY,後來親友知道我有這方面的興趣,就問我可不可以買零件幫他們組裝音響,當時花一兩百元把零件買回來,就可以組成一台收音機,後來慢慢開始組音響,國中、高中時期,就靠著幫人組裝音響打工賺零用錢。 因為喜歡組音響,對電子電路組裝算是有興趣的,做起來也得心應手,考大學第一志願就是電機系,但聯考沒考好,沒上電機系,反而進了中興機械。最初跟很多人一樣,認為電機和機械唸起來應該差不多,真正走進來才發現,兩個專業領域適合的人格特質有很大的不同。 對電子電路組裝有興趣的馮校長,當初考大學第一志願就是電機系。 電機重變化 機械靠耐力 電機電子專業變化的速度相當快,像我剛開始組裝音響時,當時還是電晶體真空管的年代,那個領域平均三到五年就是新的世代,如果沒有保持進修的習慣馬上就會被淘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投入電機電子領域做得不錯的人,不管是工程師還是老闆,都是不斷求新求變、追求新技術和知識的人。 機械領域的發展,靠的就是長期投入的經驗,做機械的人必須能夠耐得住性子,去累積技術經驗,好處是做得越久,經驗值越高,越不容易被取代。目前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多半研究所畢業,外文能力也不錯,因為這個行業面對的是國際競爭,必須在全世界各地來往開發業務,研究新的技術。 以我個人來說,上研究所之前不算是個用功的學生,並沒有在專業上投入太多的心力。可是,到了研究所,找到「輪軸」這個主題,我發現輪軸很有意思,不管任何機械都用得上它,越鑽越深,經驗累積越多,這是可以研究一輩子的題目。 唸博士班時,最初拿到國防獎學金,本來要到中科院服務,因緣際會轉到工研院,當時就跟產業界有密切的產學合作計畫。當年臺灣正在研發IDF戰機,那時我在交大唸研究所,就協助參與戰機的齒輪應用開發,從機械的理論著手,逐步開發出適合戰機使用的齒輪。 選科系先選生活型態 後來到了中正大學,來到中台灣工具機產業走廊最南端的嘉義,投入工具機自動控制當中齒輪應用的研究。做了這麼多年齒輪的研究,發現有很多數學演算邏輯在裡面,以前念書的時候就喜歡數學,這也是後來投入專業後才發現機械跟數學有那麼大的關係。 對高中生來說,大家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對產業更是不了解,決定選哪個專業是有困難的。我認為,在選擇未來方向的時候,可以先問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 比如說我當初的想法是,要找到一個不太被人家管,生活過得去,而且還要受人尊重的工作,所以大學教授會是選項之一。本來在工研院工作,一是往產業發展,另外就是從事學術研究。然而在業界工作,作息不穩定、應酬多,相對家庭生活也有影響,後來也就選擇到學校從事研究工作。至於哪個方向比較有前景,除了考慮自己的個性,還有對物質、環境條件的需求外,也要了解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是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之後再往那個方向衝。 馮校長(前右)建議同學在選擇未來方向時,先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 跟人有關 取代性低 臺灣社會習慣去選現在熱門的科系,但不代表它未來持續熱門。就像前幾年,很多人不願意選婦產科,一窩蜂都去做醫美,結果醫美過多,很多醫美診所都瀕臨倒閉。因此,與其選熱門科系,不如去看每個行業未來發展中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型態是不是你喜歡的。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只要持續努力,要做到中高階不難,當然要做到頂尖就要看機運。就像我兩個小孩都是唸醫科,因為他們成績很好,都被期許要唸醫科,其實當初他們考醫科之前就來問我,「為什麼要唸醫科?」我就反問他們,「你將來想過什麼生活?」然後分析現在醫生的生活型態,是不是他們喜歡的。除了選擇生活型態外,也要考慮個性適合與否?例如小孩子很愛冒險,叫他去學醫就不對,當醫生不能拿別人的命來冒險。 不用選擇當下最熱門的科系,而是要選擇將來這個領域,取代性高不高。舉例來說,一樣是老師,幼稚園、國中老師比起大學老師來說,相對不容易被取代。因為,大學老師教的專業,將來會被線上課程取代,可是中小學老師,除了教書,更多精力是在處理人的問題,除了靠經驗之外,還要有更多的同理心、想像力和愛心,這些都是技術沒辦法做到的事,被取代的機會自然低。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馮展華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齒輪原理與製造、機械設計及製造實務、 電腦輔助機構設計、最佳化理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雲林】雲科大校長楊能舒:幸福是夢想實現拚來的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楊能舒認為,「擁有夢想」和「實現夢想的勇氣」對年輕人是很重要的,隨著年紀漸長,夢想會改變的,但不管怎麼變,當你有夢想,努力去做就不會累。 現在世界變動很快,對年輕人而言,「勇氣是最重要的事」。有勇氣才能往前走去實現夢想。常常有人問,「幸福到底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夢想成真的時候是最幸福的。」 在臺灣,我們很少教孩子如何找到自己的夢想。記得看過歐洲的紀錄片,問了幼稚園的小孩,他們的夢想是什麼?印象很深刻的是,有孩子說他長大要開大卡車,有的說長大要做麵包。不管他們當下的夢想是什麼?至少,有個方向去實踐。隨著年紀成長,夢想是會變的,但不管夢想怎麼變,當你有夢想,努力去做就不會累。 擁有夢想和實現夢想的勇氣,對年輕人而言是相輔相成的。這幾年,臺灣媒體都環繞著大學生畢業22K的話題,導致年輕人或家長對未來都不敢有夢想,或者乾脆只想求「安穩」。以至於整個社會氛圍,就少了去闖與去實現夢想的勇氣。 楊校長認為,「擁有夢想」和「實現夢想的勇氣」對年輕人很重要。 年輕人該多些勇氣 去年「黃背心運動」發生時,法國人因為不滿油價上街抗議,當時,我就想起很多年前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有一次到法國演講,當時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法國年輕人都要去考公務員?」他認為,當上公務員就是在那邊耗著消耗國家資源,年輕人應該多做開創性的事,例如創業,不管做什麼要趁著年輕接受挑戰。 當我把兩件事聯想在一起時,覺得臺灣年輕人也應該多點勇氣,找到夢想去實現。臺灣這幾年的發展,確實呈現停滯狀態,未來該怎麼做,我認為,答案就在占全國95%以上的中小企業身上。 像雲科大領袖班(類似EMBA)課程,招收的學生都是中部地區的中小企業主,目前招收兩屆50個學生,班上同學創辦的企業產值加總「破兆」,裡面有很多都是「隱形冠軍」。其中有位班長,做的是塑膠粒子,到現在70多歲了,每天還是在動腦筋在做研發。對他而言,每天做,因為是做有興趣的事情,所以也不會累。 幾十年來,他已經開發幾十種產品,也許成功就只有兩三種,多數的產品都失敗,但他就是不放棄,這就是開創性的勇氣。 勇氣之外,就要健康體魄 有勇氣實踐夢想的背後,就是「身體要好」耐得住操。大家都說,外面景氣不好,工作薪資都很低,但是要換取高薪的背後是要付出努力的。常開玩笑說,雲科大的學生,四年下來就是養成「熬夜的本領」。工學院的同學為了做實驗,在研究室熬夜,設計學院的同學為了做出作品,常常變成「日出族」,也就是到天亮才做完,一大早8點還要上課。 大學階段一定要習慣被要求,投入時間精神去學習,趁著年輕體力好,不要怕辛苦,一定要練習。我們常說,雲科大畢業的學生一定要養成「一流二性」,一流就是經過努力成為一流的人才,另外要具備「人性」和「狼性」,其中狼性就是拚搏的精神。 趁年輕去拚,也要有好體力,沒有好的體能,想要有什麼成就?例如說,到台積電,每天一上班就要穿上無塵衣,體力不好的人,可能半小時受不了就出來了。臺灣還是有很多高薪的工作,就看年輕人有沒有體力和耐力堅持。 從產學合作找到高薪工作 在雲科大,我們的目標就是帶著學生創造高薪的就業機會。學校老師們的研究,都是從產學合作開始,很多年來,雲科大都是臺灣產學合作產值最高的學校,因為老師透過產學合作,提升了研究能量寫了論文,他帶著學生做實驗,一畢業,學生就被產學合作的企業網羅,我們工學院研究生很多畢業起薪都是7、8萬,甚至10萬元起跳,企業還搶著要。 另外,鑄造公會因為缺工,找不到技術人才,於是教育部讓雲科大開設「產學攜手鑄造專班」,從學校開始就投入產業工作。過去,大家印象中,覺得鑄造業融鐵水溫度很高,工作環境很辛苦,然而,我們看到鑄造產業的老闆和老師傅都熬過來了,很多老師傅薪水比部長級還高,加上現在鑄造廠房都有冷氣,比以前好多了,年輕人只要體力夠好,願意去做,完全沒有低薪的問題。 臺灣教育環境在中學之前,就是要求學生考試唸書,目標只有考上好大學,學生考上大學以後就鬆懈下來,甚至覺得大學就是要快樂的生活。大學階段是人生基本能力養成的重要階段,趁著年輕找到夢想去學習,而不是一上大學就是玩,這樣混4年畢業,才發現自己空有大學學歷,卻一事無成。趁著這個階段,讓自己辛苦一點,未來的路才能倒吃甘蔗,越來越輕鬆。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楊能舒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新竹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機械工程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工業工程管理、工程經濟、全球供應鏈管理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工程與管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宜蘭】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願意做,農業也是熱門選項
國立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認為,不是一定要上名校才叫成功,而是先要盤點自己有多少能力再去做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就是好大學。雖然農業比起其他熱門產業,感覺上出路沒那麼多,但卻有穩定的人力需求存在。只要願意做,都有不錯的發展機會。 高中生選擇大學的第一步,就是「蒐集資訊,走進大學」。比起過去大學數量較少、資訊封閉的年代,現在的資源條件好太多了。同學們從網路、學校各種管道都可取得大學相關資訊。若要問哪個學校、哪個科系比較好?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方向比較適合自己。 除了探索自己的性向外,就是要多了解大學到底在做什麼?親自走進大學校園,自己去看、去體驗大學到底在學些什麼。舉例來說,我們學校每年都會辦高中生營隊,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們多多瞭解大學的學習、生活到底是怎麼回事。 以宜蘭大學所處的位置,很多人覺得在東部,感覺很偏遠。事實上,從臺北東區市府轉運站,搭巴士過來不塞車只要50分鐘,甚至比東區到雙北市外圍行政區都來得近。 吳校長認為同學在選校系時,應該先思考什麼方向比較適合自己。 不是上名校才是成功 不少人,尤其是都會區的學生,選擇大學除了選擇離家近的學校,另外,也會考量是否在都會區裡。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超過半數的高中生,除了頂大之外,選擇大學會以「離家近」做為考量,這是很可惜的。每個大學系所都有不同的特色,選擇前可以充分的思考比較,一來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二來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未來會比較珍惜自己擁有的學習機會。 不是一定要上名校才叫成功,而是自己要盤點到底有多少能力去做選擇,上大學有兩個很現實的問題要解決,一個是成績,另外則是經濟條件。雖然現在有個人申請和繁星,不管通過哪個管道進入大學,都會有學業成績基本門檻,成績越高,當然能選擇的學校越多。 另外,則是家庭經濟狀況,如同宜蘭大學很多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相較於頂大學生相對弱勢,就像先前我們提供同學海外國際志工的機會,除了9千多元機票需要自費外,其他的費用都由學校補助,可是仍有同學負擔不起。後來是由老師幫忙才讓他有機會參與。在家庭經濟不允許的情況下,同學們可以多方蒐集學校及社會各界提供的獎助學金資源及工讀機會,畢竟學費也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適合自己的就是好大學 基於社會經濟及文化的因素,臺灣不太容易形成如同國外常見的大學城,現在很多同學都喜歡以「生活機能方便性」作為選擇學校的考量之一。然而,大學的學習不只在教室課堂上,如何專題討論報告、實習、社團活動都是大學四年重要的學習課題。若只在意生活方便與否作為選擇大學的條件,真的會讓自己錯過許多機會。 例如,以理工科系來說,除了課堂聽講外,很多時間必須去做實驗及實習,這時候就要考慮學校的教學及實驗設施、老師的產學合作計畫、校外實習及國際交流機會,以及其他各方面要求是否能讓你學有所成?而不是表面所看到的生活機能及條件。 高中生最常問,大學要選校好?還是選系比較好?這應該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若是有能力爭取名校的入場券,當然名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絕對優於其他大學,尤其是學習氛圍及同儕競爭更有利於學習。才。我曾經到美國哈佛大學及耶魯大學參訪,姑且不論其優秀的師資與教學資源,整個校園的學習氛圍就是特別不一樣,才能孕育出傑出的領導者,歷任的美國總統及諾貝爾獎得主許多都是哈佛及耶魯的校友,這就是「有傳統」的名校風範。 然而,頂尖名校名額有限,多數的同學或許沒有機會進去,此時必須好好檢視盤點一下自己的能力、性向,及經濟條件等,思索怎麼樣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好大學」。 農業有穩定的人力需求 再者,什麼才是熱門科系?社會是由各種人才組成,每個科系對應的產業都有其人才需求。宜蘭大學是以農工起家,1926年創校迄今有近百年校史,農工相關系所是我們的強項。雖然,農業對年輕人而言是傳統產業,可是農業是每個國家立國的根本,任何國家都不能沒有農業,為了保持農業發展,一定需要培養農業相關人才。 以臺灣農業發展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業人口老化,找不到年輕人願意投入,因此農委會這幾年推動「青農創業育成計畫」鼓勵年輕人返鄉務農。由於農地取得成本太高,因此農二代選擇農業相關系所,不僅可學習最新農業技術,包括智慧農業、農業生技、農業機械等相關技術,更可增加留農就業比率,對於國家農業發展挹注更多新血。 農業相較於其他熱門產業來說,感覺上出路沒有那麼多,卻有穩定的人力需求,需要有興趣、有熱情、有理想的人加入。以我個人的專長農業機械這個領域來說,臺灣目前有幾家稻穀乾燥設備的廠商,長期與他們進行產學合作研發。雖然臺灣國內的內需市場較小,但配合政府新南向計畫,產業發展充滿許多機會。有次受邀與廠商赴緬甸進行新型乾燥設備及技術發表。在東南亞農業機械市場日本廠牌雖然性能佳,但是價格偏高;而大陸廠牌雖然價格便宜,但是性能較差,且品質不穩定。相較於臺灣製造的設備,臺製設備價格合理,性能更不輸日製廠牌,因此其CP值較高。因此,一年內這家企業就接了近6千多萬臺幣的設備訂單。此外,我們也擅長生產客製化,少量多樣性的產品。臺灣擁有非常優質的在農業技術,不僅在新南向計畫有多的機會,更有機會邁向國際,因此需要有更多年輕人的加入。 國立宜蘭大學校長 吳柏青 小檔案 ★出生:1959年 ★現職:國立宜蘭大學校長 ★學歷:新北市光仁中學、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現為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機械組學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美國麻州大學食品工程學系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農業機械、食品工程、設施農業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生物資源學群農藝學類、食品生技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農業群、食品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屏東】大仁科大校長王駿發:科大就是學就業本領
大仁科技大學校長王駿發認為,科大的學生是來學本領的,大學四年技職訓練,畢業就要投入就業市場。在技職,我們看重的本領,就是畢業能不能馬上就業,拿到好的工作機會和薪資條件。 醫藥科系整體而言,就業機會都不錯,不管護理、藥學、放射、復健等,畢業都要參加國家考試,取得執照,不論唸科大,還是一般大學相關科系,就業都以是否取得國家證照作為基準。就像臺大藥學和大仁藥學畢業生,只要考上藥師執照,未來不管到醫院或藥局工作,得到的薪資條件和工作機會都一樣,反之臺大畢業考不上藥師執照,也拿不到進入專業職場的入場券。 目前國內只有7所大學和2所科大,設有藥學系,全國藥學系招生名額,受到衛福部總量管制,加上未來報考藥師執照,必須修完藥學系規定學分,並拿到畢業證書,才能報考,因此,就業機會受到保障。除了藥學之外,其他包括護理、物理治療等醫事科系,都有國家考試的學歷資格限制,對於技職學生而言,選擇醫事技術類科系,就業出路受到保障。 王校長鼓勵科大學生一定學會真本領才能走出校園。 醫事科系薪水有保障 醫事科系畢業生當中,醫生、牙醫當然是畢業薪資所得最高的族群,平均月薪15-20萬以上。考上藥師執照,順利當上藥師,未來不管在醫院當藥劑師或者到藥局就業,平均薪水也有7、8萬元、護理師則是在4、5萬元,所以選擇這些科系的同學,看中的多是考上國考之後的就業保障。 自從醫藥分業制度上路後,開設藥局、藥妝店一定要有藥師執照,像是大仁以藥學起家,目前全台有2000家以上的藥局都是我們校友開設,為了讓孩子接續家業,因此很多同學都是受到父母鼓勵來報考藥學系。 對技職同學來說,畢業馬上就業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大學四年實習是非常重要的訓練,一方面可以提早接觸職場,另外,有些像是餐飲科系的實習,還有實習津貼。尤其近年來,餐飲科系到海外實習機會變多,同學到海外實習,完成實習回國後最大的改變,除了實際操作能力提升外,其他包括外語能力和自信都會增加。 實作找回學習成就感 技職就是透過實作、實習,甚至是競賽,去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就像技職同學英文普遍不好,讓他們讀考試用的英文一定很痛苦,所以在英文課程安排上,我們教的就是職場英文。就像餐飲系,他們學的英文一定是職場上用得到,例如像是牛排幾分熟?服務業常會與客人進行英文對話,學習用得到的英文,可以增加他們的成就感。 而且當他們到海外實習時,實用的英文課程就能派上用場,無形中就能增加自信,有些同學在海外實習表現不錯,還被國外飯店畢業後留任就業。 參加國內外競賽,也是讓技職同學找到自信和成就感很好的途徑,像是我們學校調酒課程很有名,很早就投入國際調酒選手培訓,老師還是國際調酒組織(IBA,International Bartenders Association)的重要成員。透過國內外比賽,同學們拿到名次,從中取得自信,當中還有許多人,過去學習成就不佳,到了大學,因為比賽培訓,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價值。 畢業立即就業 相對於一般大學來說,科大學生學習動機比較沒那麼強,因此學校老師做的事比較多,包括實習安排、比賽培訓等等,老師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輔導,目的都是在幫助同學找到學習的自信和成就感。 許多技職同學,過去學業成就不佳,失去了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但是目前社會氛圍,上大學成了高中畢業生涯選擇的主流,很多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也成了大學生,因此科大在課程上,對學生有更多輔導,從實作、實習、比賽,甚至是社會服務,讓同學們找到學習成就感。 以大仁科系來說,包括藥學、護理、餐旅,甚至休閒運動、寵物、社工、幼保等絕大多數科系,都是環繞著民生產業。投入這些產業,都需要大量與人接觸,實習除了學習專業之外,更要提早面對未來服務對象的人際互動技巧。 技職科系未來出路都很明確,比起一般大學的基礎學科,每個系的畢業生都會對應到目標產業的工作職場。同學們更要多多培養的能力,除了本科的專業課程外,更要在四年裡,學會如何將所學應用在職場之上,因為畢業馬上面臨就業挑戰,所以,科大學生一定學會真本領才能走出校園。 大仁科技大學校長 王駿發 小檔案 ★出生:1950年 ★現職:大仁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史蒂文斯大學電機電腦系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多媒體通訊IC系統設計、電腦語音辨識系統IC設計、電腦語音翻譯系統IC設計、電腦語音檢索與探勘系統IC設計、小波訊號處理IC設計、自然語音與對話處理系統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電機工程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文藻外語大學校長陳美華:東南亞就業市場大好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陳美華認為,語文是開啟世界大門的鑰匙,它是重要的工具,透過語言學習,可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同學多一種語文能力,就有機會走出臺灣,去闖蕩外面的世界。 除了語文能力之外,面對未來就業市場,同學們還是要具備其他專業能力,尤其,技職更重視學生就業能力養成,產業需要什麼人才,必須具備哪些專業能力,在大學階段就要打下基礎。 因應產業需求,過去十多年來,文藻開設了東南亞語言相關的學分學程,到了今年正式成立東南亞學系。轉變來自於東南亞市場崛起,臺灣企業需要能跟東南亞市場溝通的人才,不管是商務往來,或者到當地設廠,除了英文溝通能力之外,能夠懂當地語言更好。這幾年,我們看到具備英文和東南亞語文能力的人才,在就業市場相當搶手。 陳校長認為同學只要具備外語能力,就有勇氣走出舒適圈探索外面的世界,那就是未來的機會。 東南亞語言人才搶手 為了開設東南亞學系,我們做了很多研究和調查發現,家長們普遍對於孩子多學外文的態度是肯定的,但是對於語種的選擇卻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不少人認為學習歐語包括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等歐洲語系感覺「比較高級」,學習東南亞語文諸如越文、印尼文、泰文則會有一種「較不流行的守舊觀念」。 這幾年,市場對於有能力前進東南亞市場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設立東南亞學系也是反應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加上,臺灣跟東南亞國家的互動,不管在經濟、社會、文化上越來越頻繁,諸如移工、新住民等亦占有相當比例的人口。隨著新住民第二代的成長,設立東南亞學系也是希望讓這些學生,在原來具備的母語基礎和文化理解上,進入大學來進一步學習語文和商務專業知識、技能,未來都能成為臺灣與東南亞商務、文化往來交流的人才。 東南亞經濟體正在蓬勃發展,過去幾年來,學校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生很多,許多人來學中文(編按:文藻設有華語文中心,培訓中文師資),由於雙方商務交流往來熱絡,需要大量的商務語言人才。不管對本國學生或外籍生而言,東南亞是目前就業市場的藍海。 在東南亞國家,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印尼。跟同一區域其他國家比起來,印尼政局相對穩定,人民也比較平和善良。透過語言學習,帶著學生去了解東南亞各個國家的文化底蘊,進而學習進入市場所需要的專業技能。 學語言打破未知恐懼 現代的學生成長在不虞匱乏的年代,不像上一代,大家會為了改善經濟環境而努力,現在則相對安於現況,害怕面對未知的環境和挑戰。站在教育的立場,就是帶著學生看到外面的世界,陪著他們一步步前進。就像學習語文,透過老師們的帶領,同學們慢慢地去瞭解每種語文背後的文化底蘊,讓他們打破對「未知的恐懼」。只要多一種語文能力,學生就有勇氣走出舒適圈,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那就是他們未來的機會。 很多學生會害怕學語言,因為先前不好的學習經驗,像是英文學不好,如何去學第二外語?對許多英文沒學好的同學來說,大學學第二外語,反而是全新的開始,每個人都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反而能在新的領域上,重新找到學習的自信。 就像文藻各系招收的學生,除了外語群之外,來自商管群的同學也不少,除了高職有應用英語科和應用日語科外,其他語文科系,每個人都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從頭學習,多元的語文能力,反而是未來商管人才在就業市場加分的選項。多一個語文能力,就多一個就業機會。 走出海外市場敲門磚 除了語文本身能力養成之外,更需要培養其他專長,去面對未來就業市場的挑戰。尤其在技職體系,培養學生未來就業能力是重要的任務,就像文藻以外語起家,但是文藻的校友在外貿及各種跨國專業領域都有傑出的表現。因為,在學習語文的基礎之外,同學們必須也要同時進行包括商管、傳播等不同領域的專業訓練。 技職專業訓練不僅限於學校選修課程,還有許多校外的實習和服務學習,這些都是要跟產業結合,讓學生先去「服務」,然後才知道自己少了什麼樣的能量,需要回頭來加強。⟪聖經⟫裡常說:「To lead is to serve」,也就是學會領導之前,一定要學習去服務別人,才能知道問題在哪裡。 臺灣經濟發展以外銷為主,學好語文是開拓海外市場的敲門磚,除了英文是國際共同語文外,其他語言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正在勃興的東南亞市場,掌握他們的語言溝通方式,就是為自己創造未來前景的契機。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陳美華 小檔案 ★出生:西元1956年 ★現職: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學歷:文藻女子外國語文專科學校英文副學士(現為文藻外語大學)、美國維特伯大學英美文學學士、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美國北卡州立阿帕拉契大學教育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英語文教學、英語教育政策、英語學習策略與能力指標等研究、教材創研與開發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教育學群英語教育學類、外語學群英語教育學類、外語學群英語文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外語群英語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北】法鼓校長釋惠敏:善用人腦與電腦面對煩惱
既是大學校長,也是寺院住持的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釋惠敏(郭敏芳)認為,要善用人腦跟電腦來面對煩惱;並運用「番茄時鐘」(將「規劃-追蹤-記錄-處理」的流程視覺化)與Evernote記事本軟體,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以及生活品質,重新掌握身心自主權。 對於文學、生物、化學的喜愛,高中時期的我將陶淵明視作偶像,尤其嚮往晴耕雨讀的生活。因此,設定農學院為人生夢想。當時臺南一中丙組(醫農類)的同學大多選擇醫科,或許是反叛的心理,想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選填志願時按照分數排名,清一色的都是農學院;又因浪漫情懷,填了一個藥學系-「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勾勒出理想生活。心想,不可能這麼湊巧,但,一首詩讓我意外踏入了科學的桃花源。之後,雖然沒有繼續從事藥學工作,但藥學系的生命科學知識對我人文、生活習慣影響很深。 若不是為了考試,你會選擇做什麼?面對人生中的兩難時,綜合理性的分析事實與感性的身心經驗的直覺,學習自我抉擇與負責。從日常生活練習抉擇,學習負責,漸漸成為思考的力量。曾聽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院長馬水龍教授說過,他在高中時猶豫於選擇報考「音樂」或「美術」為一生志業時,用前一個月不碰畫筆(覺得還可過活)、後一個月則不碰樂器(覺得很難過活),來考驗自己的志向。日後,他成為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形式發表個人作品的臺灣作曲家,曾任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暨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在臺灣音樂史上大放光彩。因此,我們人生的重大抉擇,可以參考正反意見,但要自己想清楚,並做出願意負責任的判斷;更要懂得檢討失敗,避免再三犯錯。 校長認為要善用人腦跟電腦來面對煩惱;並運用資訊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重新掌握身心自主權。 善用人腦和電腦,建立資料庫 腦科學(推薦入門書《大腦解密手冊The Brain-The Story of You》)以及資訊科技是我長期關注的領域,並用來作知識、健康、生死管理,以養成博學多聞、雅健生活的習慣。敝校的碩、博士的課程除了傳統佛學,也結合佛學資訊。運用禪修理論與實務貫穿生命教育與人文素養,持續鍛鍊能讓大腦運作達到最佳效能,平靜地處理問題。佛學與資訊整合,增加資訊化圖書外,以資訊科技節省人工與並協助作人腦作系統性思考,善用各式的APP做生活習慣的管理。因此,鼓勵同學要懂得善用人腦跟電腦來面對煩惱,讓電腦成為大腦的延伸,隨時隨地閱讀、紀錄、整理、搜尋、運用相關資訊。 例如,2011年1月,我得知有一種名為Evernote的網路服務功能記事本軟體,已經近乎我夢寐以求能「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ever-note)如實地記錄與創作記事本。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 此外,Evernote記事本軟體有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以便觀察與反思我的「人腦」與電腦的互動關係,以便如實如理思考與表達。 其他的學習筆記則可以因應不同的需求分成文書檔、簡報、統計表、心智圖等各類形式,例如:文書檔形式適合保留原始資料,作為研究及發表素材,並正確的引用;簡報檔適合用來分析知識的小單位(每張slide是知識基本單位),因應不同的主題,組合為不同的簡報;如此持續擴充,形成自己的資料庫,在自學及教學上都能有效應用。 番茄工作法,改正拖延習慣 以前的我和大家一樣,每次都告訴自己,要早點把事情完成,但卻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直到2013年,知道了「番茄工作法」並著手實踐,不僅改善拖延的習慣,同時照顧到眼睛和脊椎的健康。 一口氣做完一件事,容易造成工作中的焦慮,往往「不小心」開啟YouTube、Facebook等,就回不來了,因為工作難免會卡關、想逃避,其他誘惑就會吸引你,回來後就會很後悔,產生拖延的原因就是如此。 所謂「番茄工作法」,是以25分鐘為一個番茄工時,心無旁騖,專心工作,直到定時器提醒,然後休息5分鐘。每完成4個番茄工時,休息15到30分鐘。藉此工作法,減少內在和外在的干擾,提高工作效率。 你一天能完成多少工作?每項工作需要多少時間?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利用「番茄工作法」的APP(例如:Flat Tomato或發條番茄時鐘)學習規劃。預計該工作項目需要幾個番茄時間,以APP紀錄後,經客觀且通盤的數據適時檢驗、評量結果,然後調整方向。透過有效的時間切割與行動拆解,讓你每一次的開始(reset, restart),都能以最佳的狀態去工作。 養成10個好習慣成為工型人才 面對超高齡社會,健康的生活型態、終身學習與健康老化關係密切。期許自身到臨終的前一天也能助己助人,這時就需要「體力」和「心力」,兩者缺一不可。光有心力,沒有體力,連自己都無法照顧;光有體力,沒有心力,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因此,我提出10個好習慣,建構「博學雅健」的生活型態,善待現在與未來的自己,不被眼前享樂而犧牲未來的健康與成就。包括: 「終身學習(博學)五戒(好習慣)」:閱讀-廣學多聞。記錄-知識管理。研究-參疑探討。發表-交流切磋。實行-行動驗證。 「身心健康(雅健)五戒(好習慣)」:微笑-知足常樂,助人快樂。刷牙-隨「食」刷牙,使用牙線。運動-規律運動,體適能333計畫。吃對-均衡飲食,吃八分飽。睡好-早睡自然醒。 「博學雅健」的身心是維持生活與工作品質的基礎,養成這10個好習慣可以產生良性循環。在此基礎上,學習跨領的專業智能,整合不同的想法;學會照顧好自己(身心健康),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達到生死自在的規劃,這就是「工型」人才的養成,基礎建設即為「終身學習、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 「工型」人才同時也強調妥善的安排時間,小自個人做事、大至環境永續發展的行動,皆是如此。比起一般的「T型」(專業與跨領域)人才,「工型」人才有著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穩扎穩打,因應現在社會的發展,也可以面對未來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工型」人才的培養 養成終身學習與身心健康的習慣與能力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釋惠敏 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學歷:臺南一中、臺北醫學院(現為臺北醫學大學)藥學士、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碩士、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瑜伽行派、禪定學、梵文、人文與科學通識、佛學資訊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醫藥衛生學群藥學學類、文史哲學群宗教學類、社會與心理學群宗教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北】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興趣才是你的核心價值
大學之前,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是標準的魯蛇,本來想當棒球國手,卻在訓練過程中手臂受傷,不得不放棄圓夢的機會。後來想讀大學,卻因學業荒廢而接連落榜,只好先去當兵。退伍後,他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考上大學。日後看似順利的拿到日本博士學位,當上臺大教授、系主任、院長,之後接任文化大學校長。他說,一切都是日積月累得來的成果…..。 1979年過完年,剛退伍不到一個月,揹起小小的行李袋,隻身來到臺北,決定給自己第三次考大學的機會,到南陽街補習重考。 說來幸運,在臺北車站巧遇高中同學,同學除了協助我順利找到補習班外,也陪著我到牯嶺街附近找房子。租屋是日式木造建築,房間只有一張床和書桌,不到兩疊大,隔音欠佳,連隔壁翻書的聲音都聽得到,但那邊住的都是建中生,讀書風氣很好,也算是激勵自己苦讀的好環境。住在那裡不到半年,白天到南陽街補習、晚上回宿舍唸書。因為那是我最後一次考大學的機會,再沒考上就只能回鄉下種田,所以當年為了取分數拚命在啃教科書與做模擬測驗。說來又是一個巧合,當年住在隔壁一起念書的建中生,十幾年後卻都成為台大教授,展開作育英才的教育工作。 當年聯考錄取率只有12%(編按:相當於現在頂標生才能考上大學),在英數底子都不好的情況下,憑著國文、地理、歷史、三民主義等4科考上東吳東方語文學系(現為日文系),當時的原始總分能上政大人文科系,但是因為英文不到高標(相當於學測前標),於是考上東吳日文系。 因受傷讓棒球夢碎的徐校長(圖中左),拿出在棒球場上的毅力,在學業上發揮作用。 想出國選外文 發奮念書 從小在埔里山城長大,國中畢業前每天還養三頭水牛,從來不知補習是何事,沒人逼我念書,一心想打棒球,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當然也荒廢了學業。直到受傷讓夢想止步,拿出在棒球場上的毅力,在學業上發揮作用。 至於為何都填外文系,我會說,鄉下小孩的想法很單純,為了想出國,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聯考志願卡上只填「英文」和「日文」兩種科系,心想把外文念好就能出國。當時,其實也沒想過出國到底要做什麼。 人生開始唸書是在大學之後,因為知道自己考上大學,得來不易,所以大學生涯使勁的唸書。大學住在學校宿舍,每天早上圖書館一開門,就去排隊占位置,圖書館有個座位就像有「專屬小書桌」,空堂或沒有社團活動的時候,就回到圖書館唸書,直到圖書館閉館才回宿舍,這樣的生活持續了4年,也打下日後從事學術工作的基礎。 大二立志成為學者 大二時,我就決定畢業後要到日本唸書,以日文為工具,研究日本歷史及中日關係史。東吳日文的訓練非常紮實,包括從文法、會話、翻譯等課程,都是循序漸進,三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還要背書….大學生活非想像中的輕鬆;加上當時決定念日本歷史,對日文系的學生而言,是轉了一個大彎,只能憑藉著基礎的日文能力,到圖書館找日本原文的歷史教科書來念,看不懂就勤查字典。無形中,累積了跨領域學習的能力。 1985年到日本九州大學日本歷史研究所留學,1992年9月成為九州大學創校75年以來第一位獲頒日本史博士的外國人。後來,回到臺灣陸續在文化和臺大任教,除了日本歷史、文化史、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研究的學術專長外,並在臺大創立了日本研究中心及日本研究學程,主編「日本學研究叢書」(編按:此叢書為國內唯一日文叢書,已經出版30冊)。 興趣永遠不冷門 三十多年前,日本歷史研究是冷門的,更無所謂跨領域的學術領域。在我準備申請赴日深造,請大學老師寫推薦信時,還再三關心的問:「確定要轉行唸日本史?不繼續在日語領域鑽研?」但我心裡一直很篤定要跟著自己的「興趣」走,也不管「冷門」還是「熱門」。 很多人選擇專業時,會以熱門為考量,自己卻沒有興趣,等到畢業時,卻發現競爭者很多,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記得1992年回國時,當時中正大學剛創校,準備招募企管領域教授,結果來了一百多個留學歸國的企管博士,應聘個位數的職位。1980年代中後期,是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當時企業管理是顯學,很多人搶破頭到國外攻讀學位,回國爭取教職,卻發現僧多粥少。 相對的,回國那幾年,日文、日本相關系所開設較多,需要一些日本研究學者,於是很幸運地進入文化大學任教。2000年之後,有機會到臺大服務,從臺大東亞研究中心到頂尖大學計畫,我負責執行日本、韓國相關研究工作,有機會與國際海外學者共同投入跨國研究合作計畫,也逐步與東亞各國建立了學術人脈。回任文大外語學院院長之後,持續推展「以東亞為視野」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獲得日本One Asia 國際財團獎獎助,開設「亞洲共同體:東亞學的構築與變容」,國際講座,進而創立文大「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促進跨院、跨校、跨國的國際共同研究之發展。 近幾年來,由於東亞國際關係的變化,日本研究必須擴及整個東亞包括中國、日本、韓國關係的變動,「突然之間」原來冷門的研究領域變成顯學。30年前,投入這個領域,不可能預想到30年後會變成為熱門領域,只是聽心裡的聲音,順著自己的興趣走。做什麼事,只要有興趣就不會累。 最想跟年輕人分享的觀念是「先自助而後人助」,凡事用心去做、日積月累,自然就會有成績,只要有興趣、願意投入,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 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徐興慶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學歷:立人高中、東吳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現為日本語文學系)學士、日本九州大學日本歷史研究所碩士及博士、日本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中日交流史、日本近現代交流史、日本文化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外語學群東方語文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外語群日語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南】崑山科大校長李天祥:找到興趣,更要堅持
崑山科技大學校長李天祥鼓勵同學找到並堅持自己的興趣,並且努力學習,終能闖出一片天。 在選擇志願時,與其考慮以後哪個行業會發財,還不如專精於自己的興趣。以我自己來說,由於高中時的設計成績還不錯,所以對未來的想像是希望能走設計領域。但當時正就讀室內設計的姐姐說,想讀設計一定要了解,在這領域必須非常突出才有機會當老闆,否則,往往只能幫人設計、為人作嫁;其次則要考量家庭因素或背景。因為父親是崑山科大的創辦人,在教育領域經營日久,然而當時學校尚未設立創意媒體學院,主要著力於工商領域,而我對從商亦有興趣,因此讀商科成了我的升學志願。 李校長(圖中)認為與其考慮以後哪個行業會發財,還不如專精於自己的興趣。 從小赴美就讀,找到方向 其實,我小學畢業之後就去美國生活,國中三年都是接受美國教育,一直到博士畢業。當時在美國,上課方式很靈活,沒有填鴨式的教學,也幾乎沒有什麼課後作業。因此,放學後就是跟朋友出去打球,或騎腳踏車。對比我過去在臺灣的學習經驗,美國人的生活跟教學方式簡直是極大的反差。在臺灣是天天補習,有些老師還會體罰學生;在美國則是多元的教學模式,上課方式靈活有趣。 我高中時開始探索自己的興趣,特別是11、12年級(美國學制9到12年級即臺灣國三到高三)時。11月是12年級申請大學的時間,當時我申請了很多大學,最後獲得了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入學許可,打開了我投入商學領域的大門。 在美國讀到企管碩士畢業後回臺灣工作,在學校教書三年,有了教學現場經驗後,再至澳洲繼續攻讀商管博士。對我而言,因為是自己的興趣所以才能堅持不懈地努力。 高中時開始探索自己興趣的李校長(攝於在美就讀高中時)。 由興趣出發,專業多元並行 對同學而言,不管如何,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走的方向就會對了,並且能一直走下去。建議同學不用先考慮未來要做什麼工作,而是應先以自己的興趣為目標;如果有幸沒有任何家庭因素影響,那更應該以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去研究去鑽研,然後培養一技之長,讓自己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舉例來說,在美國,若請人來修鐵門的馬達,須收費350元美金。除了美國物價本來就比較高以外,人工收費也很高,因為他是在賣專業知識,而專精園藝設計的人同樣也收費不斐。因此任何領域不論大小,只要有專業就有價值。 專業很重要,但跨域學習也不可缺。現在職場對於畢業文憑上寫的是什麼系已不太在意,看的是同學能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符合企業需求。崑山科大希望培育學生的多元興趣,或許同學進來讀的是機械系,但對設計也有興趣,只要願意跨域學習就有機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工業設計人才。學校鼓勵同學跨院系選課,也開放選修學分,提供多元創新創意學習的機會。希望每位同學在學得一技之長之餘,還能學習做人的態度,結合自己專精擅長的領域,成為職場搶手的當紅炸子雞。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很多產業都將AI化,這是世界的趨勢。站在教學立場,大學要如何面對AI化?其實就是抱持著踏實用心的態度去做,學校也並非只是教AI程式如何撰寫,而是要開設從基礎理論到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關鍵技術等課程,該結合AI的系所就多去結合,至於不該結合AI的就別去東拼西湊,免得變成四不像。至於同學應當如何與AI競爭?我認為還是得有自己的專業,在專業基礎上去深造、加強,讓自己的可取代性降低,如此一來即便面對AI浪潮,你也能在職場上有一席之地。 用心去做,必有收穫 有興趣的事情就去做,說不定還會有額外收穫。回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完全不會英文,也只能慢慢學。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的英文突飛猛進,就是因為興趣帶來的特別禮物。 那時因為喜歡汽車,所以訂了汽車月刊雜誌,裡面全是英文,英文不好的我只能邊看邊翻字典,長期下來,發覺自己的英文能力突然進步很多,成了專研興趣之外帶來的驚喜。因此,只要有興趣的事,用心去做就必定會有所收穫,甚至比你想的多更多。 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李天祥 小檔案 ★出生:1967年 ★現職: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Palo Alto市 (帕羅奧圖)Henry M. Gunn High School、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商學院/商管系/國際商務學士、美國加州舊金山金門大學企管研究所/國際商管系碩士、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商管研究所商管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知識管理與組織運作模式之探討;國際企業、經營策略與組織再造;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探討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財經學群國際企業學類、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嘉義】稻江校長張淑中:吃苦當吃補,不畏挑戰
法律系出身、擁有多元專長的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張淑中,有著堅毅的性格,不畏挑戰,把吃苦當吃補。她希望同學能了解自己的性格,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勇敢接受變動與創新。 我是法律人出身,我常說一個人會想念法律系,其實跟你個人興趣及性格特質有關。記得讀北一女時,升大學要填志願,我只填一個,就是臺大法律系法學組。當時北一女的教務主任因擔心我落榜還特別找我問話,但我依然沒填其他志願。為什麼?這必須回到性格問題。我母親至今常講一件事,她說三歲就可以看出小孩一生的性格,她常提我兒時的趣事,說我2、3歲時跟鄰居小男孩玩挖土遊戲,雙方約定「一人一瓢」,中途他多挖一瓢,我看他一眼後,就拿挖土小湯匙敲他的頭,隨即轉身離去,從此再也不和他玩在一起。由此可看出我從小就力求公平公正、絕不妥協的個性。 另外,我也勇於向不合理的權威挑戰。高中時有髮禁,教官經常會突擊檢查頭髮長度,同學們都不勝困擾,身為班長的我就直接把自己頭髮剪到耳上三公分,並跟教官說由我替班上同學多剪一些,教官嚇壞了,認為我性格非常強韌,自此之後,就不再對我們班上強求剪髮之事。 會成為法律人,除了性格使然,師長的鼓勵與支持也影響很大。高中時國文老師非常讚賞我的文章,在行雲流水之餘還很有邏輯觀念,勸我一定要讀法律;而父親堅毅、重義的個性也深深影響我,他也很希望我未來能夠當法院庭長或檢察長,為人民說話。以上種種都造就現在的我。 身為法律人的張校長力求公平,不畏強權。 喜歡接受挑戰,思維創新 念法律並非一定要當檢察官或從事法律體系相關工作,因為法律系的訓練強調邏輯精神,而這種邏輯能力在各領域發展,都有極大幫助且皆能發揮專長。 我覺得作為一個法律人,應該是論法時很嚴謹,可是處理案件時應可適度將人性的思維與情感融入其中,也就是符合法、理、情兼顧。當時的我看了許多判決案例,發現法界的氛圍並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不想當純粹的法律人。考了高考後又發現公務體系太制式化,缺乏挑戰。而我不太喜歡例行性的工作,我認為人生應該是不斷接受挑戰,創新思維。 很多人可能從頭到尾就想在一個單位工作並做到退休,但由於長官們的肯定,我擔任了好幾種屬性不同的工作,甚至換了幾個單位,在轉換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接觸很多不同的人與事,我覺得這樣才能活化思考。此外我希望同學們對事要多主動發問、解決,而不是被動接受。比如說,發現有什麼問題,就要積極主動去面對、去解決,而不是鴕鳥式的推諉、消極性的逃避。 吃苦當吃補,樂觀向前 過去我常常會兼任很多工作,因為長官發現你將交辦事件處理得很好,就會交付更多事項,但這些我都不以為苦,反而覺得有機會學習到更多。我認為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應該要不斷去面對挑戰,要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草草了事;此外,待人接物更要重承諾和愛惜聲譽,因為這會是一輩子的人生評價,這些都是人生很重要且要持續學習的事情。 現代科技社會的人,太重視速食文化,工作上也是求速度,常覺得只要懂就好,抱持著投機、僥倖的心理,結果是多學但皆不精;其實,任何事最重要的還是基本功,要一點一滴地去學,並精益求精地做好。尤其要把長官、師長們交付的工作當作是訓練,並心懷感恩能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外界給的壓力,但是重點仍在自己,心靈一定要有力量,如此遇到逆境就能挺過去,反而可以找到更多機會學習與充實,甚至可以把這股力量帶給他人。我常常鼓勵並提醒同學們,要永遠抱持樂觀正面的態度,也要不斷與時俱進,負面想法只會讓你裹足不前。 張校長(攝於第4屆稻江盃棒球比賽開幕典禮)鼓勵同學積極樂觀、與時俱進。 保持好奇,探索未知 另外,我也常建議同學要養成運動習慣,更要時刻探索個人興趣,培養一技之長,相信在過程中必能看到人生的希望與信心。多了解自己的潛力與人格特質,找到最佳定位,不要盲目跟著時代潮流。更要積極正向思考,不要受困於現實的因素限制。 人生有無限的可能,要時常對人生的各種美好事物感恩,也要永遠抱持對萬事萬物好奇的態度。像我個人很喜歡旅遊,喜歡到一些古文明的地方探索,藉此接受多元文化的衝擊與體能艱鉅的挑戰。希望同學們都能不受限於制式,能多元靈活思考,迎接挑戰,探求人生未知,抱持開放的心態去迎接人生的每一件事。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 張淑中 小檔案 ★現職: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 ★學歷: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中正大學法學碩士、犯罪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憲法、公共政策、刑事法學、憲政改革、國防政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法律學類、犯罪防治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屏東】美和科大校長翁順祥:敢做夢 從海外實習走出去
美和科技大學校長翁順祥認為,偏鄉、弱勢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做夢的勇氣」,大學給予他們最重要的養分,就是讓他們敢做夢,然後築夢踏實。 成立於1966年的美和是臺灣第一所護理專科學校,學校是由徐傍興等14位醫師和1位建築師共同成立。當年地方仕紳為了回饋鄉里,讓教育資源缺乏的屏東子弟,能夠透過教育習得一技之長因而創校。 直到今年,美和科大學生仍然以屏東在地子弟為主,過去幾十年來,這裡的學生比起都會區的年輕人,對於未來就是少了一份自信。這幾年,我們透過「國際化」讓他們走出去世界舞台,去看看外面世界有多大。 翁校長鼓勵同學勇敢做夢,努力走入世界舞台。 勇於做夢 走入世界 美和的國際化非常務實,就是讓學生們到海外實習。我們選定新加坡和日本兩個海外實習據點,讓餐旅系和護理系學生分別到當地五星級飯店和長照機構實習,讓他們透過海外實習訓練的反饋,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 海外實習都是有薪實習,半年到一年的實習津貼讓同學們回國後,有些人還能存上一筆零用錢,對一般人來說是還不錯的實習條件。然而有些同學雖然甄選上「海外實習」,家長仍舊不同意讓他們出國,原因在於出國的機票和第一個月的生活費、住宿保證金約5-10萬,對於弱勢家庭而言是一筆沈重的開銷。遇上這種狀況,學校先貸款給同學,因為他們有實習津貼,將來回國後償還貸款絕對綽綽有餘。 這些人放棄出國實習的機會,跟他們不敢做夢有很大的關係,害怕沒錢出國,也害怕英文不好沒辦法勝任海外實習工作。此時,學校就是「牽著他們的手」,一起走過、協助克服恐懼。 對於前5%頂尖生來說,只要給他們對的環境,就有能力探索世界、自主學習。可是,對於後段學生而言,受限於過去學習資源、家庭社經條件,或者自身學習能力落後種種因素,即使到了大學,還是需要學校、師長給他們足夠的後援,協助找到未來的舞台和方向。 海外實習 培養自信 我們觀察,有機會到海外實習的學生,回國之後,多數都變得更有自信而開始願意做夢。拿我們在新加坡的實習機構四季飯店(Four Season Hotel)來說,同學們在世界級的五星級飯店實習,可以看到華人跟西方最接近的城市,學習如何全球化溝通。 學生們因為實習工作的關係,必須頂著生澀的英文硬著頭皮上陣,久而久之,他們發現自己原來也有能力跟外國人溝通,有些表現不錯,不僅升任實習生的小組長,畢業後還留任當地就業;有學生甚至跟著跨國旅館體系到歐洲工作。這些變化都是學生們一輩子也想像不到的,透過實習,自己可以出國,還能到國外工作。 在他們過往的經驗裡,出國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雖然網路打開了年輕人的世界,但看似無國界的網路,對這些鄉下孩子來說,連結出去的地方,不見得是他們能夠觸及的未來,若非透過實習讓他們走出去,國外永遠可能只是想像中的世界,離現實太遠。 雖然海外實習的同學不見得都留在國外工作,但是當他們有了半年、一年的國外學習生活經驗,都可以讓這些年輕人更容易認識自己,甚至也看到跟臺灣截然不同的職場文化。國內很多餐旅實習機構,相對不夠成熟,沒有提供實習生完整的學習配套,而是將其視為短期的補充勞動力。到了國外,同學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職涯地圖規劃,當他們未來選擇就業時,更能掌握自己的定位和能力在哪裡。為了爭取機會,他們會主動學習,因為有人指引方向,讓年輕人找到未來的意義感,知道為何而戰。 翁校長探視新加坡實習學生時表示,海外實習可提升同學自信,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態度、技能和證照是就業保障 對技職學生而言,除了開拓自信,培養做夢的能力外,技能和證照都是未來就業的保障。無可諱言,技職學生將來就是要成為職場的生力軍,如何縮短學用落差,首先在校期間,就是讓他們從做中學,藉由實習來學習實務經驗,再來就是協助同學考取證照。 以護理起家的美和來說,護理系也是我們學校最大的科系,畢業後考取護理師證照是基本。其他像餐旅、營養等相關科系,也利用課程和輔導來提升他們取得專業證照的機會,成為投入職場的敲門磚。 最後,在大學四年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態度」,透過學校、實習課程和生活教育等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這件事說起來很基本也很簡單,卻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另外,我想告訴年輕人,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但是如何克服,有時候甚至比專業學習更重要。尤其技職教育未來為銜接職場的第一步,該如何把學校所學帶到職場上,第一步就是態度,要能接受所有的挑戰,從容面對,這也是我們常講的「全人化」,這種態度一定要落實在每天的學習當中。 美和科技大學校長 翁順祥 小檔案 ★出生:1964年 ★現職:美和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國立屏東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保健食品開發研究、發酵技術、食品安全管制系統、食品添加物、食品衛生安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生物資源學群食品生技學類、生命科學學群食品生技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食品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雲林】虎科大校長覺文郁:讀技職就是成為解決問題高手
力拼虎科大在10年內成為「亞太飛機維修人才培訓中心」的校長覺文郁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方向,創造「出海口」。所謂出海口,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何而戰,知道該學習什麼?而且還確信有這份努力,目標必定能達成。 臺灣的航空技術維修能力,受到國際肯定,近兩年,國內光是飛機維修業產值,每年超過百億成長。華航和長榮的維修中心,不只維修自家飛機,也承接海外訂單。目前華航和長榮的飛機維修團隊約10-20%都是虎科大畢業生。我們花了將近20年,歷任3位校長,虎科大的飛機工程專業才有今天的成績。在產業蓬勃發展之下,虎科大在10年內,將力拚成為「亞太飛機維修人才培訓中心」。 今年(2019)2月,虎科大的「航空維修訓練中心」拿到國內大學自民航法規修訂民用航空人員檢定證照制度後,由交通部民航局頒發的第一張B1類航空維修基礎訓練機構執照。意味著,學生在校按照專業課程訓練,大學4年不僅能拿到學位,還能取得證照,畢業即就業,開啟航空公司維修技師之路的第一把鑰匙。 未來10年,隨著航空運輸業發展,全球將增加1萬架新飛機投入市場營運,其中大部分的成長都在亞太地區,光是飛機工程維修人員至少增加10萬個工作崗位。相關領域的高中職學生們很難不注意到這個產業前景,這也是為什麼虎科的相關科系能夠成為學生選填志願中的熱門系所。 覺校長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找到未來方向,創造「出海口」。 找到職涯出海口 舉例來說,107年全國統測動力機械群榜首選擇到虎科大飛機工程系,系上大半的學生放棄臺科大、北科大,來到雲林虎尾,因為他們看到「出海口」,知道這裡有明確的生涯發展地圖,按部就班走,能清楚找到未來的方向。 各界普遍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學習動機不強,關鍵在於他們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方向,創造「出海口」。所謂出海口,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何而戰,知道該學習什麼?而且還確信有這份努力,目標必定能達成。 如同虎科大的飛機工程專業,有兩條道路發展相輔相成,一是製造、二是維修。1978年虎科大前身雲林工專創校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製造業工程人才,所以學校跟業界鏈結很強。業界需要什麼人才,學生就往哪個方向培養。 我們工程學院7個系,從創校以來一直隨著產業的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就成效來看,學生就業率一直不錯。尤其,中部地區又是臺灣工具機業的產業聚落,這個產業有個特色,「生命力特別旺盛」,畢竟工具機是製造業的基礎。也許,隨著景氣興衰,業績會受到影響,但市場基本需求始終存在。 產業聚落就業需求大 對應學生未來發展,進入這個產業看似傳統的黑手工業,人力需求一直很穩定,薪資待遇也不錯。有段時間,很多學校因為選擇機械工程的學生變少,縮減了相關科系的招生,虎科大卻完整的將工程系科保留下來,配合產業聚落需求,穩定培養人才。 所以要理解為什麼飛機工程專業只有在虎科大能發展出這樣強大的特色,除了長期耕耘近20年外,更因為它還奠基於我們過去培養機械製造研發的人才基礎上。本校的同學們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來,進到航空公司從事維修工作,成為技師有個可預期穩定的職涯發展。在這幾個專業領域的連動效應下,學校除了飛機工程系之外,其他科系的專業因為搭配著航空產業發展,畢業後也可以投入相關製造研發工作。 以漢翔公司為中心的航空工業供應鏈在臺中展開的效應為例,虎科大學生未來就業前景除了飛機維修外,航太製造也是另一個發展方向。製造是維修的基礎,這兩者結合成更廣泛的技術人才生態體系,科大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技術人才,並且在學習階段就為他們展現未來發展藍圖,學生有了方向,自然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覺校長表示科大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技術人才,並且在學習階段就為他們展現未來發展藍圖。 「動手去做」的國際化 不只航空產業,虎科大跟工具機產業的合作更為緊密,也把產業國際化的前景整合進來。像我們跟友嘉合作產業學院,學生大三或大四就直接到業界實習一年,每個月還有實習津貼,企業也派他們到海外據點參與工作團隊。我們的國際化很直接,因為跟著產業走,不管工具機或者航空業都是國際化全球布局。學生的實習場域就在海外,他們到了那個場域,不用逼他們學英文,因為有目標、有需要,自然就會自我加強把英文學好。 對照我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就和現在我們正在推動的模式很像。當年國中畢業選擇唸臺北工專(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到了專三,發現國中同學念了高中,後來考上醫學院。自己覺得有壓力,於是立定退伍後直接申請國外研究所的目標。當兵時,每天背英文字典,一天背完一頁,字典就撕掉一頁。後來順利申請到英國大學,直接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博士。當時,背英文的動力,來自於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將來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其實,選擇技職的訓練,目標就是成為「解決業界問題的高手」。一旦投入產業界工作,問題在哪,就去發現它、解決它,第一線技術工程師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就在這裡。在前述的幾項前提下,我可以總結本校目前的發展軌跡:只要我們能把學校提供的專業領域展現給學生明確的方向,他們就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更進一步的說,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創造平台,在技職體系創造的平台,就是引領學生找到跟業界連結的窗口,那麼同學們的學習之路,就能持續提升,一路走向自己積極規劃的出口。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長 覺文郁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北工專機械工程科(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MIST機械製造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光電檢測、工具機檢測及奈米平台相關技術開發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