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校園

亞洲跨國留學 經濟就業為主要考量 收藏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詹盛如   2018-03-22    海外留學

  分享

傳統上,國際學生的流動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動到已開發國家、從南方國家流動到北方國家、從亞洲流動到歐美為主的型態,這樣的型式稱為「垂直流動」,追求的是高品質與尖端的教育內涵。

日益增加的亞洲學生水平流動與高等教育區域化

但是隨著亞太地區國家社會、經濟與文化崛起的影響,亞洲國家雖然仍有大量學生前往歐美求學,但日益增加的現象是在同一個地理區域內相互流動,當前亞洲便是如此。例如:從印尼到臺灣念書,或者是從中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求學,這類學生數量日漸增加,形成所謂「水平流動」(horizontal mobility),顯示社經水平相近國家也開始相互交流互動,造成目前亞洲高等教育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的現象(黃庭玫、詹盛如,2016),而這樣的發展其實與各國積極鼓勵與推動有密切關係。

過去幾年來,亞洲幾個國家都推出相關策略與方案,鼓勵國際化、學生交流與短期交換等,促成亞洲地區水平流動的增加。1983年日本鼓勵校園多元化,以達到10萬名外籍生為目標,隨後在2009年推出「全球30計畫」(Global 30 Scheme),鎖定30萬名外籍生,直到2013年安倍晉三首相上台追求世界排名重要性,力推「安倍教育」(Abeducation)。

相同的,韓國在2005年也推出「求學韓國計畫」(Study Korea Project),希望在2012年達成外籍學生10萬人目標(Palmer & Cho, 2011);新加坡則矢志成為區域的教育樞紐(education hub),與世界知名大學積極合作,爭取區域內優秀的國際學生(Ng, 2013);此外,馬來西亞亦推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特別瞄準非洲、中亞與中國大陸,積極爭取人才。

臺灣近年來亦不落人後,2011年推出「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Chan, 2013),2016年政府再推出「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希望能增加在臺灣的外籍學生人數。

國際學生流動的推拉理論

在解釋國際學生流動上,最經常使用的架構是「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在推力方面,代表母國有所不足或是欠缺的相關因素與條件;至於拉力則是代表留學國的優勢因素與條件。推力因素通常是指本國自身教育設施落後、缺乏研究基礎、高等教育受教機會有限、外國學位比較值錢、族群歧視,或是政治不穩定等。至於在拉力因素方面(指留學國),常見的包括豐富的外國獎學金、良善的教育設施、先進的研究環境、就讀大學機會多、財務支持充足、政治穩定,以及希望經歷外國生活等。

Altbach(2004)認為拉力因素是重要的,他認為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包括外國大學的聲望、入學簡易、充滿希望的生活,以及就業生涯等(Altbach, 2004, p. 21)。本研究聚焦在「拉力因素」,因為拉力某個程度上代表外國大學哪些面向「品質」較為良善與充足,透過學生的選擇,可以充分了解他們在意哪些品質,了解其考量因素與偏好之相對權重高低。

研究設計方法

本研究採取兩階段式設計,首先確認影響學生流動之重要構面與因素,接著發放問卷給不同國家學生填寫。前者透過文獻探討分析有哪些關鍵構面與因素,其次進行專家團體(expert group)的檢視與意見回饋, 提高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最後總計有四個構面與12個因素列入調查問卷中。

本次調查採用量化方法, 以階層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進行資料統計,評估不同構面與因素在學生判斷中擁有的比重多寡。本方法是透過構面、因素內部相互比較重要性的高低,決定所占權重為何,同時加總為100%,方便察覺不同因素之間差異與重要程度。由於階層分析法是專家導向的資料分析法,在通過邏輯一致性檢測後,最低有效樣本數只要30個即可。

本次問卷發放給高中職學生及大學生填寫(尚未出國者),預計選擇十個國家與地區進行調查,主要瞄準大都會區的學校,減少跨國之間的社經程度差距。本文僅呈現馬來西亞、韓國與臺灣三個國家的數據,總計572位學生,因此推論至其他國家或全亞洲時,仍會有侷限性存在。調查結果並公開發表於今(2017)年9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舉辦的「2017年國際高峰會」上。

本次問卷調查的四個構面與12項因素如下:四個構面為生活、學術、經濟與技術層面。生活構面包含整體安全性、文化適應的容易與否,以及生活是否便利等三個子因素;學術構面則含括研究資源多寡、課程設計品質,以及學術聲望高低等;經濟層面則有就業前景、打工及獎助學金的機會,以及學費與生活費的高低;最後則是技術構面的因素,主要是入學門檻的難易度、修業過程的難易性,以及最後畢業門檻的適切性等。

結果與分析:經濟、就業與求學

從回覆的資料分析發現,不同構面與因素的確有顯著的差異與不同(請參見圖一)。從四大構面觀之,經濟(31.5%)與技術(27.4%)是學生的主要考量,而生活構面與學術面向分別只有21.3%與19.9%的比重,顯示學生更在意經濟取向,以及修習學業過程的相關因素,顯示出消費取向與工具理性的特質,重視成本效益,以及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



若進一步探討12個因素的權重也會發現,有些因素有較高的權重重視,這些因素(超過10%以上)包括就業前景(12.8%)、學費及生活費(12.2%)、整體安全(11.0%)、修業難易度(10.9%),以及課程設計(10.3%)等五項。

一般言之,跨國留學主要希望就業機會與發展,在此調查中也充分得到應證,不過學生也重視學費與生活費的高低問題,畢竟若無法負擔求學成本,再多的規劃都是無法實現的。比較令人訝異的部分則是對於「安全」的重視程度,表示亞洲在選擇留學地區時,經常評估指標是該地治安、犯罪與人身自由是否具有充分保障。另外,學生也相當在意修業難易度,標準過高與繁複的求學過程,容易令亞洲學生打退堂鼓,轉移至其他地方。

儘管擔心修業的難易問題,受試學生也認為良好的課程設計與教學亦是考量的重點,若是學校能夠提供優質的課程、妥適的教學環境,對於跨國學生仍具有吸引力。

至於最不重視的因素,調查亦有獨特發現,包括學術聲望(3.8%)、生活便利性(5.0%)、文化適應(5.3%)、研究資源(5.8%),以及打工及獎學金(6.5%)等重要性都比較低。其中令人驚訝的是,學術聲望與研究資源並非學生最主要的期待與需求,相較於上述課程設計與教學的高權重,點出當前以學術表現為主導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並無法充分反映學生的需求與觀點。

而且,生活便利性以及文化適應也不在學生的主要考量之內,可能是因為已經把「整體安全」列入考量了,所以這兩因素也就等而次之,畢竟大環境安全即無需憂心其他的生活與文化議題。

創造特色、品質與就業價值,非頂大對境外生亦有吸引力

從本調查的研究顯示,馬來西亞、韓國與臺灣學生在跨境流動上所考慮的品質面向,比較重視就業前景的可能性、求學費用的合理性、留學國整體安全的要求,以及課程與教學方面的優質服務。整體而言,這三個國家學生是理性的消費者,對於長遠發展、當下經濟成本與求學內容有較高的期待與要求,同時也要求留學環境的安全性品質。正因為如此,若想吸引這些亞洲學生,必須盡力提升這些面向品質,尤其是在安全環境上。

相對的,一般學生並不需要頂尖的學術與研究環境,他們比較在乎求學歷程與就業前景的因素,顯示非頂尖大學在國際學生市場上,只要能創造自己的特色、品質與就業價值,仍然大有可為,可以吸引到許多境外學生。


◎參考書目
黃庭玫、詹盛如(2015)。前進東南亞高等教育:區域化的拓展。教育研究月刊,259,80-99。
Altbach, P. G. (2004). Higher education crosses borders. Change, 36(2), 18-25.

Chan, S. J. (2013).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sectors: Explaining the approaches in four Asian countri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35(3), 316-329.

Ng, P. T. (2013). The global war for talent: Respons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Singapor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35(3), 280-292.

Palmer, J. D., & Cho, Y. H. (2011). Does internationalization really mean Americanization: A closer look at major South Korean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In J. D. Palmer, A. Roberts, Y. H. Cho, and G. S. Ching (Ed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 (pp.119-146).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0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亞洲跨境學生流動:哪些品質重要呢?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