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交大校長張懋中:推動國立大學分類和法人化 收藏

  陳曼玲   2018-01-24    國立交通大學 , 評鑑

  分享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直言,「臺灣的高等教育已經快要拉不動了!」(圖:國立交通大學提供)





備受各大學高度關注的「高教深耕計畫」即將開始受理申請,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直言,「臺灣的高等教育已經快要拉不動了!」高教深耕計畫應與國立大學分類配套,非研究型大學並應禁設博士班,否則大學任務不清,到頭來什麼都做不好;第二步則是趁年金改革時機重新規劃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鬆綁各項管制,以免未來大學找不到人才。

張懋中曾在舉世知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任教,榮獲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與發明家院士等殊榮,創新研發應用成就備受肯定。他建議產學鍊結政策應超越技轉層次,鼓勵大學教授開公司自創產業,否則產學合作將無前景。而現在的學生學「答」不學「問」,國家找不到未來方向,是臺灣最大的危機!

大學任務不清,樣樣全能卻都做不好

【問】:對照臺美兩國高等教育發展,您認為臺灣高等教育最需迫切解決的問題在哪裡?

【答】: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生源不足,而是大學任務不清,沒有分類。過去每一所科技大學都要做研究,現在則是研究型大學都要做科技與產學。過去要求每一位教授都要發表paper,現在則恨不得人人都與產業結合。

當政策這樣翻來覆去,大家都變成全能型,就不是用最適當的人做最適當的事了。由於過去高教經費被抨擊全被頂尖大學用完,所以現在教育部停掉邁頂計畫,改推高教深耕,像天雨散花般讓所有大學雨露均霑,而且重視教學更勝研究;結果我們一會兒是研究型大學、一會兒又變成教學型大學,所有的大學都被拉進同一個槽裡,請問時間一久我們還回得去嗎?過去我們把科技(產業)丟掉,所以現在回不了科技(產業);今天又把頂尖做掉,以後還回得了頂尖嗎?

我很憂心,臺灣的高等教育已經快要拉不動了!現在大學任務不清、使命沒有區分,到頭來什麼都做不好,因為沒有一所大學可以把所有的使命扛在身上做,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既要研究又要在地結合,大學力多倍分

【問】:您主張大學分類,請問該怎麼分?

【答】:加州的公立大學系統分類被證明是很有效的,其中只有「加州大學系統」(UC)的十所研究型大學可以成立博士班,「州立大學系統」(Cal State)只能辦教育,不准設博士班;教授也不准做研究,必須專心教學,升等也以教學為唯一指標。「加州科技大學」(Cal Poly)主攻技術,當然也沒有博士學位。至於「社區大學系統(CCCS)則要負責和在地結合。

三千五百萬人口的加州只培養出十所公立研究型大學,請問臺灣能培養幾所?這是很簡單的數學題,我們自己要有個計算。對照我們的教育部,要求每一所大學「上要做研究、下要與在地結合」,等於是把美國四種不同類型大學的不同任務合成一個來辦,在「力多倍分」下,請問哪一種模式會比較有效率?

國立大學分類,非研究大學禁設博士班

【問】:臺灣超過半數大學都設有博士班,若比照加州大學分類,是否未來非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班都得停招停辦?

【答】:一個國家需要這麼多博士班做什麼?雖然現在高端人才缺乏,但每個人特質不同,不是人人都可以被訓練成高端。研究型大學不是教學生「解決問題」,而是「定義問題」、「問問題」,科技大學才是教學生解決問題。但因現在大學任務定義不清,教出來的研究生也沒有能力去定義與規範問題。如果我們的學生只學「答」不學「問」,是不夠資格做研究的。

臺灣現在的危機就在這裡,國家找不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因為所有的人都學「答」不學「問」,只能幫別人解決問題、做代工,不能自己定義問題,所以我們的未來不知道要問誰?既沒有人可以問,也問不出問題來,這就是臺灣當前最高的困境!

如今高教正在轉型,應是推動大學分類最好的時機。要求大學自己分類很困難,因為學校不容易自己裁撤博士班,應該由教育部為大學分類,至少應先將公立大學分類清楚,若未被歸類為研究型大學,收掉博士班可能也是不得以的結果。至於私立大學如何分類,教育部較無權管制,除非扣減經費補助。

擺脫均一價,大學分類讓教授薪資有別

【問】:高教深耕計畫引導大學重視教學,與大學分類概念可以結合嗎?

【答】:高教深耕計畫成功推動的前提是大學先做好分類,因為對研究型大學而言,從研究中教學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大學有分類,研究型大學在提教學計畫時,就應強調所提出的教學方式對研究有何影響;至於教學型大學或其他不同類型大學也應提出相對應的不同教學方式。教育部對不同任務與類型的大學,應有不同的審查標準。

當大學有清楚的任務分類,不同類型大學或不同學門教授的薪資就能有所區別,尤其研究型大學的市場是全球性的,大學必須拿國際市場的價格與其他學校競爭,否則難以延攬到具有競爭力的教授。目前臺灣教授的薪資早已脫離國際市場公價,全部都是「均一價」,一個助理教授起聘還不到六萬元,香港城市大學則是我們的四倍之多。

退休金縮水,國立大學法人化現生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過去國內大學還能留住一些人才,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退休制度還不錯;但現在這個優勢也開始瓦解,公教退休改革的結果已愈來愈接近勞工制度,使得人才想要留在公教體系的動機又消失大半。教育部最近私下探詢交大試辦大學法人化的意願,似乎認為「時候到了」。

【問】:幾年前成功大學曾有意試辦,但遭校內阻力未能成功,您覺得國立大學法人化在臺灣真的可行嗎?

【答】:成大法人化失敗的原因之一是當時的退休制度太好,教授擔心影響退休福利。可是現在狀況已經不同。長遠來看,臺灣的國立大學勢必得走向法人化。所謂法人化或信託化,就是大學與政府的關係是契約關係,雙方根據契約協議招生名額與經費等事項,至於協議以外的事務,大學想要如何發展是大學自己的事。

制度鬆綁,大學法人化利多於弊

換言之,法人化後,很多限制都必須鬆綁,不用教育部費心,招生名額也不是只有國家在管控,大學也可以控制,政府只需按學生人數撥款即可。此外,法人化後學費也可鬆綁,不同類型的大學可自訂不同的收費標準,大學並可自訂國際生名額,不受限制。

【問】:現在國立大學有財力實施法人化嗎?

【答】:可先在現有的基礎上簽約試行,例如某校目前來自教育部的經費占六成,法人化後仍維持此一補助水平。現在政府力推公教年金改革,或許大家已能漸漸看到國立大學法人化的好處比壞處還多。另外,教育部也應意識到,在臺灣教授薪資早就不比他國的情況下,若還要將教授的退休金減半,只怕未來大學真的招不到人才了!

總之,國立大學法人化或信託化是全世界的趨勢,日本所有國立大學都已法人化,美國加州大學也有信託制度;大家常笑說臺灣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學,董事長就是教育部長,大學所做的每一個行為與每一項改變,都要向教育部報告、被教育部監管。大學若一直被缺乏多樣性想法的教育部給框住,將難以發展自己的特色。

國立大學先分類後法人化,私立大學回歸市場機制

【問】:交大有意試辦法人化嗎?

【答】:我才來交大兩年,至今仍在推動其他的創新改革,暫無暇考慮這個問題。臺灣高教第一步應是優先解決大學任務不清與分類的問題,第二步才是推動國立大學從公家單位改制為法人。

大學不僅是學術殿堂,也是產業機構,政府對大學的干預應該減少,讓學校自己想辦法求生存,生存不下去的就自然淘汰。臺灣不應該有這麼多公立大學,若要維持目前的公立大學數量,則應趕快做好分類,並讓私立大學回歸市場機制。臺灣的私立大學非常有動能,是非常好的產業單位,相信自由化發展後可以辦得更好。

產學應超越技轉層次,鼓勵教授開公司

【問】:您在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領域貢獻良多,對於教育部產學鍊結政策,您有何看法與建議?

【答】:臺灣與國外大學對產學合作的觀念差很多;臺灣喜歡做技轉,把自己的技術轉給他人,讓別的公司量產,自己只收取權利金;但技轉對國外大學一點都不重要,反而鼓勵教授與學生技轉給自己,拿著license(授權)自己出去開公司,讓大學也能分到公司股份。兩者之間絕對不是「誰賺比較多」的差別,而是當技術是自己的,自己就會將擁有的授權當成生命一樣看待,好好的運用與發展;但若將技術轉給他人,則容易陷入陰謀的陷阱,拿到技術者可能會將技術鎖在抽屜裡,永遠不准上市,以使自己原有的產品可以繼續占有市場。

臺灣如果真要發展產學鍊結與創新,就必須超越技轉的層次,否則沒有前景。建議主管機關修改《公司法》與其他相關法規,比照新創事業最有效率的美國,以極低價格將普通股分給技術提供者,不必課稅,而且鼓勵教授自己開公司,不限制持股比例,還不能讓他們去了業界之後,因為沒有時間繼續發表論文而回不了學術圈。

最近政府雖然放寬《科學技術基本法》,但仍限制教授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也不能當企業負責人,這樣是不夠的。對一所好大學而言,產學鍊結的目標應是自創產業,定義未來市場,或協助既存公司創新事業,而不是加強既有的事業。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8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交大校長張懋中:國立大學分類並推動法人化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