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科

英聽怎麼練?高中老師提供四大方向 收藏

  臺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英文科/劉信孜老師   2018-05-18    英聽

  分享

筆者擔任高中英文教師多年,每次在課堂考完英聽後,學生往往帶著憂慮的表情跑來找我,「老師,我明明有念單字,為什麼聽力考起來就是都聽不懂?」「老師,我聽力要怎樣才會進步?」「老師,外國人都講得好快喔!字都糊在一起,我常常因為緊張而變得這題沒清楚,一直糾結著這題,結果下一題也跟著沒聽到了。」

在分析以上幾個問題前,我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學經歷背景:我本身在當高中教師前,曾在英國念碩士、然後到美國,先是語言助教獎學金讓我在美國的大學擔任中文助教並且在大學部與美國大學生一起上課,第二年接著在那所大學擔任講師工作,教導美國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另外,更久以前也曾擔任英文編輯跟兒美教師,那些工作都有跟外籍英語系國家的人共事以及生活的經驗。

即便我有著那麼多與外國人共同工作的經驗,如果是非英語系國家人民,大家隨意用一些簡單英文加手勢就可以溝通,但如果與英語系國家人民一起工作生活時,他們英文字彙速度更廣更快,彼此要交談順暢,英文聽力一定要訓練得更好,所以每次學生問我要怎麼讓聽力進步,我總是回答:「聽力進步沒有捷徑,只能多聽多說」。

提升英聽能力四大方向

綜觀以上的幾個問題,我覺得台灣的英文(聽力)教育需要大幅提升,以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幾個比較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

1.一定要讓學生多接觸真實的語境,可以的話,老師應該盡量在課堂用英文授課。這時老師對自身發音要求就應該高一些,上課多用英文指導,有些老師可能會擔心「這樣做學生會聽不懂」(或是有些學生怕自己聽不懂或不會說),但如果老師跟學生都不願在課堂多運用英文,平時又如何能讓英文學好呢?另外,教師可以用一些真實的語境內容,如小短片來輔助語言教學,我們英文教科書題材包羅萬象,網路上也很容易找到相關的影片(三分鐘左右),給予學生一些聽覺、視覺的刺激,也能幫助他們學習。

2.學生需要大量的「說」:我上課習慣不只帶念單字,句子跟課文也一定要全班一起練習。我常說,英文是拼音語言,嘴巴練習發音、舌頭跟腦袋連結,這樣單字記得快,耳朵也受到自己念出來聲音的回饋,而讓腦神經對於這個字詞的連結更強,所以,大量地唸出文章跟句子,是讓英文進步的不二法門。

3.每天規律的規劃聽/說/讀/寫作業:有些學習方法,是參考我在美國大學時,觀察到美國學生能在短短1.5年裡,從零開始(完全不懂得該語言),到能用該語言做簡報。他們的學習法是每天都有外語課(中、法、西、德、俄、日,後來有阿拉伯語),上課第一件事就是小考,然後有課堂外的作業,要口說要上線錄音、用該語言錄製問題的答案予授課助教等等,另外有語言學習的各種活動等。而在台灣高中生,因為有非常多的科目要學習,有時會壓縮語言學習的時間,然而,老師要能夠在課堂上化整為零,利用一週四到五堂的英文課進行課堂測驗、作業檢討、英語講解大部分內容以及進行活動等,讓學生每天規律地接觸英文的聽/說/讀/寫。

4.國際觀培養:由於我們的課程包含多元主題,並且有雜誌等文章報導不同的題材,此時英文教師亦可以利用活動或多媒體,介紹相關主題的知識,培養高中生思考以及國際觀。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瞭英文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通往世界的溝通工具。

交換教師&英語研習

至於在制度政策方面,英聽是非常重要的測驗,而當局卻因為擔心「城鄉差距」而裹足不前,採取英聽成績的校系每年都在減少,以我們學校為例,因為學分的關係,有時候高一還無法放進英聽課來訓練學生聽力。然而在國際職場,英文聽說的重要性恐怕還大於讀寫。筆者希望英聽能夠放在學測的英文科中合併計分,至於城鄉差距,其實我希望教育部能夠推行「交換教師」計畫,提供一年左右的城鄉教師交換機會,讓都市/偏鄉的教師有機會教導不同區域的孩子,這對老師來說,也是種新的刺激。

另外,對於英文教師的研習,我也希望能夠多推廣英語系國家的演講者對英文乃至所有高中老師進行不同面向的研習。目前,英文科的研習,幾乎都是針對「英語教學」為主,然而,高中英文老師也很希望有機會能有多一點native speakers演講,之前參加一個美國講師的演講,現場英文老師爆滿,人數踴躍,希望教育部能夠主導多一點像這樣不同主題的英文演講者的演講。

台灣現在面臨的一些國際困境,想要有所突破,就要在國際語言「英文」方面,做痛定思痛的加強。把英文變成國人必備的語言,其中,落實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就是必要的關鍵。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一位高中老師對高中英文聽力教育的期許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