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情

【考試分發】成績不理想時,如何選填志願 收藏

  諮商心理師/中學輔導教師 林上能老師   2018-07-14    考試分發 , 指考

  分享

這幾天在做選填志願輔導,我發現今年(編按:2015年)的孩子們有個很特別的現象:來諮詢的中分群變多了(以往這群都會在補習班跑完落點,不分興趣只照分數填完了事),爸媽一起來的比例也變高許多,只有1/3的人已經去補習班跑過落點分析,情緒狀態是極度焦慮的。

避免情緒勒索,正視心態溝通

當然,也許我們可以比較結果論的說,可能是因為考得不盡理想所以會尋求多元的輔導、諮詢資源,但對我來說,這樣的狀態讓我比較擔心的是:孩子或家長是以什麼心態來面對志願選擇,特別是關注的不是這些科系在學什麼、是否符合孩子的興趣,而比較是「我能不能填到比較好的學校?」甚至是關注這學校好不好轉系?以後要轉學考容不容易?而不是我是否能在我選擇的校系好好學習、我要怎麼規劃大學四年。其實學習的目標已經和學系應然的目標背離時,進去就讀的狀況也不會太穩定,反而會影響到大一成績,要轉系的基本條件恐怕就會有困難了,更何況轉學考試更是不容易啊!

常看到成績介在國立邊緣與私立傳統名校之間的學生有這樣的狀態:孩子來談滿著失落與焦慮,有時還會有一雙責備與失望的眼神在旁邊注視著我和孩子的討論,通常我會和親子談一會兒後,邀請爸媽稍事休息,我和孩子個別談一談,這時才能比較關注他的情緒與生涯定向的輔導。但是也看到在現實條件的緊迫下,孩子們多半很壓抑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彷彿已經考得不好、家人的期待落空了,自己就沒有權利再為志願選擇表達意見。其實這樣又更加重了孩子的自責,也無心選填志願,而是如何繳出讓父母不會這麼生氣、失望的志願序。

但是事實就是:成績不到父母的期待,志願怎樣填也不可能讓父母滿意的!

例如:和孩子討論大概的落點在彰師、高師部分科系以及暨大、高大、嘉大、南大的工程學群,通常北部的孩子對中南部的大學瞭解並不多,這時有些大學評鑑評比的統計資料、升學就業地圖…等生涯資訊是有幫助的,甚至我會幫他們媒合過去考上的學長,請他們和學長電聯、聊聊,真的能幫孩子有些安定心情的作用;但一轉頭,父母皺了皺眉覺得這些資料可信嗎?是否都有膨風?這些國立大學離臺北太遠了,是不是能就近留在臺北,打算讓孩子補轉學考、補多益托福或以後補研究所比較方便?

重考會更好?不如擴充選擇

我相信每個家庭遇到了孩子大考不理想的狀況,都會需要有一些情緒的調節機制,但有時又是必要的過程;然而通常這些機制對於問題解決多半是沒有幫助的。眼見要找到可以往下一步排志願序的階段實在是有困難,有的父母會提出「重考」這個選項(很少聽到孩子自己主動提要重考)。但在我和孩子們諮詢時,我其實最不希望提出這個選項。因為這真的對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身心挑戰。不論是因為要再拼一次醫學系的還是考不好要再拼一次,最大的困難還是身心壓力的挑戰,特別現在社群網路和app這麼發達,動態消息都是昔日同窗的大學生活,怎不教孩子心煩意亂呢?加上往年看到重考的結果更好的人比例並不算高,又何需要讓孩子走這一回呢?到底是讓父母自己不後悔,還是孩子自己不會遺憾呢?

有時來回許久僵持不下,我不禁會挑戰父母:假若讓孩子先去就讀,一起思考和規劃學習,好好累積實力並體驗豐富的大學生活,如果您對孩子有這麼高的期待,為什麼就對自己的孩子這麼沒有信心他四年後仍然可以有競爭力,或是有考不錯的研究所的期待呢?

通常孩子在聽到這句話時的反應是自己充滿了希望和期待,開始能一起去思考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大學生活」,包括怎麼安排學習生活、規劃輔系或雙主修等來讓自己增加實力,或是透過學校間的聯盟來跨校選課,選擇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或是善用學系交通網的概念擴充選擇、選擇比較完整校系的大學讓自己作選課的搭配,甚至是未來考研究所科系怎麼搭配可以1 1>2…等。這些討論通常能讓孩子深鎖的眉頭稍稍鬆開,更願意積極地作志願的討論與排序。

父母的部分,我相信所有的疑問和情緒都是因為太愛孩子了,捨不得孩子到外地自己生活或是吃苦,也可能是十八年來孩子第一次要離家的焦慮,或是擔心自己放行讓孩子去外地是否會疏於管教和相處,或是選了不好的校系未來堪憂,都會回到「自己是否是個稱職的父母」這個點上,所以選填志願輔導有一半得花力氣在作落點評估、志願排序、校系與職涯諮詢,一半得在處理親子關係與個人的情緒。

利用跨校系選課,自己規劃未來

多半我遇到的狀況是,當孩子能振作起來面對這個處境,積極地想學習規劃與擴充選擇的方案時,父母在一邊也會開始去接納和思考,有的父母甚至當下就會開始鬆動與願意協調折衷的選擇,有的可能要留給他們回家後自己透過家庭的互動(革命?!)來去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選擇,這就不是我能幫得上忙的了。但通常,我會在諮詢結束前,給親子雙方打個預防針,同時也鼓勵孩子要體諒父母親的用心良苦,父母也要多尊重孩子該要為自己的選擇學習負責了。

今天要下班前,和回來幫忙諮詢的校友聊了許久。孩子那年選校不選系,進了國立不錯的語文相關科系就讀。他選擇了一個他能接受的科系,但他透過完整校系的選課,上到自己愛的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的課,甚至跨校到夢想的臺大修課,心中沒有遺憾的感覺,反而更有能量去參與社團活動、跑營隊,甚至是去餐廳打工學作內場。也許在有些人眼中,這孩子沒定性、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學無術,但是我覺得他很清楚地知道怎麼「選菜」讓自己可以吃得飽也吃得巧,而多樣的生活安排也是探索自己的生涯興趣,這就是他想要的大學生活!我們能說這孩子畢業後是沒有競爭力的嗎?至少我已經看到了這孩子能吃苦、有毅力、學習力強、合群、善表達與自我行銷,最重要的:頭腦很清楚靈活!這些不就是在求職時最需要的能力嗎?

每個人的生涯目標不同,但相同的一定都會、也都要有「體驗人生」這項。如果把這個概念放進來看待選填志願,其實什麼選擇都是種體驗,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在這些選擇的機緣來臨時,學會為自己負責罷了。而老師和家長也要負責,但不是要孩子為校譽負責、為自己是否為好父母負責,而是盡到一個引導和陪伴的責任。人生,還是孩子自己要過下去的啊!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由「林老師的心裡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考試入學分發選填志願的輔導經驗談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