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情

【個人申請】選課適才適性 自然累積學習歷程 收藏

  諮商心理師/中學輔導教師 林上能老師   2018-08-08    個人申請

  分享

在網路、載具廣泛運用的時代出生的孩子,就真的很懂得找資訊和運用資訊嗎?習慣資訊餵養的孩子,其實最缺乏「在限制中找自由」的彈性能力以及為了達到此目標的搜集資料能力!

培養資訊素養能力 成為生涯抉擇的助力

資訊取得的便利,老師的工作角色任務以及型態也隨之轉變,我們不再是一個教導學生知識的角色,而是需要引導學生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訊、知識以及習得重要的關鍵能力。然而,教改至今,如同我之前文章都有提到的,其實改變的有限,因為制度仍然沒有從一個教育現場本位、社會文化本位進行改變的宏觀思考,怎麼改也都只是換湯不換藥,老師、學生、家長還是痛苦指數很高。我們不斷強調「素養導向」的教學,但真正又有多少老師無畏升學制度的要求,落實在教學中呢?

從我第一年任教有感於高三學生在升學時或者更廣義地說「要做生涯抉擇」時,資訊嚴重不足,我就在高一安排認識入學管道、查簡章甄試細節和錄取分數、查閱學長甄試經驗分享、國外大學申請資訊查找,甚至是設計工作單讓他們查資料、練習基本文書處理能力⋯⋯也和我的同事們共同備課,大家都把這樣的課程當作是為了幫助學生提早做生涯準備,同時也減輕我們自己兩年後生涯諮詢上的負擔。

自身經驗分享 鼓勵孩子在限制中找自由

於是,高一生涯課我花很多時間在指導上述跟普高孩子息息相關的生涯進路,說真的,很多高一進來的孩子們都覺得國中時拼會考被逼得很緊,上高中只想好好玩樂和休息,甚至是玩社團,父母也很無助於這樣的狀況。常聽到孩子說:「以前國中時老師跟爸媽說上高中以後就沒有人管你了,進來才發現被騙了,根本不是這樣…」在這種學習態度與動機下,即便我們有很好的上課技巧、精彩豐富的教材,要促發學生動機真的很難,孩子們多半也會覺得這樣的上課內容還離他很遙遠,一旁的手機還比較有吸引力。「短視」和「活在當下」也是這個社會、時代的產物,不用說孩子,有時我們回頭看看有些父母親如何面對孩子的教養、生涯志向選擇…等,也不難理解為何孩子們會這麼漠不關心、事不關己、走一步算一步地過完高中生活。

但輔導老師通常就是一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通常我會從自己的高中生活和升學進路跟他們分享,因為我自己是第二階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選組一、三類組改來改去、考過學測、走過申請入學然後落榜、回頭考指考準備不足、考試失常面對選系還是選校的問題…等,當我們有相似的經驗,孩子們多半能停下手邊的忙碌聽課。課後,大約有半數以上學生覺得收穫很多,但只看到兩、三成孩子(外顯地)會想要認真規劃和準備自己的未來。當然不乏覺得煩躁、事不關己的孩子。我總是跟他們耐心地說:「在限制中找自由是你們最重要的能力,比考高分還重要,因為高分是可能達到的目標,但限制在人生中永遠都會挑戰著你⋯⋯」

應重視生涯輔導 融入各科教學

六年的工作就這樣過去,每年這時候(編按:4月)一定忙碌著修改高三學生的推薦信、備審、諮詢問題,還要反覆不斷和重複向家長、學生說明一些其實早就透過各種管道說明解釋過、而且大部分自己查詢輕易就知道的問題,有的甚至是明明網頁都開在他眼前,仍然是找不到關鍵資訊在哪裡…這真的很令人匪解?!

最近隨著評鑑要做教學檔案,不斷但卻腦子裡一直反思著這些年的工作到底在忙什麼、辛苦什麼⋯為什麼這麼消磨輔導老師的能量與耐性?

高一努力教的,學習遷移和保留的效果真的超級有限,到高三面對升學感覺全部都還給輔導老師了,我們總是透過各種方式大聲疾呼,但是多數的孩子卻被這些平時的大小考試、追求好成績已經壓力喘不過氣來,根本也沒有動力想要為自己作生涯探索以及累積學習歷程,更糟糕的是生涯規劃課在部定課綱裡只是必選修1學分,其實高中三年每個階段都有其生涯需求與任務需要引導和陪伴,但是普遍導師、任課老師也未必具有這樣生涯輔導的相關知能;如同《學生輔導法》中規定的,其實生涯輔導這種一級預防性輔導是全校教職員都需要一起推動且融入在課程中的,反觀現在的教育現場,我相信很多老師根本不知道在法條裡面有明訂這項任務,繼續教著自己的學科罷了!

回到學生的審查資料上。我在看備審時覺得真的有認真準備和規劃來驗收成果整理資料的人似乎降到一、兩成,但多數都嚷嚷著申請名額多我只想要考學測然後申請入學,不想考指考。讀者看到這裡應該可以理解,這真的是無解⋯

提供孩子多元探索的機會

小結幾項建議:

(一)先讓你的孩子、學生能在國中時就儘可能地去體驗生活才有可能做生涯選擇。
學科只是他學習歷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就算沒有辦法念到名校,也至少能讓孩子探索到自己真正的志向所在,假以時日,定能有所成就,而勉強孩子作出我們認為對的、好的生涯選擇,也只是一個平庸的人,有的父母師長覺得「平庸沒什麼不好,穩定就好了」這樣的觀念其實也是臺灣停滯不再進步的原因,當我們的下一代完全沒有夢想與挑戰的意願和抗壓性,我們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早點試探不只是有助於國中升高中或高職的分流,更重要的是進入到高中以後選課課程模組是跟大學選才有聯動的。容下再述。

(二)再讓他適性適才地選擇能夠勝任的類組,他才有機會自然而然累積學習歷程。
108課綱上路後,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不再只有所謂的志工服務、課外活動研習證明、獎狀競賽成果,而是以他們平時的選課、作業、評量表現為主軸,是否能符合大學端對於學生基本能力的期待。所以選怎樣的課程模組以及課外活動的組合,是否足以顯示孩子的性向、興趣,以及對於領域的認識與認同,便會是大學端期待看到的學習歷程檔案。因此如果孩子還是被我們逼著選我們認為好的類組,其學習歷程也勉強為之,教授也無法從中看到孩子的潛力,空有學測成績也是沒有意義的!能夠勝任才有機會多去接觸相關領域的事物,才是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學習歷程累積。

(三)平時就要訓練孩子自己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讓孩子清楚瞭解到制度的規定是什麼、條件是什麼、要求是什麼,這是讓他們學習和這個世界接觸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做師長父母的只要做到引導的角色,千萬不要取而代之地幫他做好所有準備,只求他把成績念好而已,這是很可悲的成長歷程,也不會真的為孩子帶來太多實質的助益。即便過程中你看到跌跌撞撞,忘東忘西,我們提醒就是了,那也就是孩子要學著去面對和承擔的結果,取而代之孩子的責任,那麼換得的只是他永遠都學不會,請不要再用「下次再讓他自己做…」這種鴕鳥心態來教孩子了!

如上所說的,輔導老師是一群很認真負責但工作效能感很低的一群人,但我們還是會持續相信自己從高一作紮根的工作是在做對的事(吧)!?著眼在那些眼神閃閃發亮的孩子,是輔導老師升學季時無助的唯一救贖。如果能夠有各位師長和家長的合作,我想我們的孩子真的會更好。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林上能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
素養導向到底要教孩子什麼?「在限制中找自由」的資訊搜集能力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