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開講

【台南】南臺科大校長盧燈茂:多閱讀才能翻轉人生 收藏

  口述/南臺技大學校長 盧燈茂 整理/大學問編輯 黃惠瑄   2018-09-23    工程學群 , 南臺科技大學 , 機械群

  分享

環境能塑造一個人的特質,嘉義新港鄉下出身的南臺科技大學校長盧燈茂,藉由念書翻轉了人生,他認為,必須廣泛閱讀、設立目標,專注學習,然後身體力行。



「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或需求?」我的建議是「多閱讀」,因為不閱讀就無法知道新科技、新知識。而且閱讀要廣泛,才能多方涉略找到努力的目標。此外,還要保持追求成長的企圖心。唯有「興趣」和「成就感」,才能帶給你持續改變的動機,面對變動快速的外在環境就能無所畏懼。

目前,引領世界的變動的是財經,建議同學可以從「財經類」雜誌的閱讀開始,不需要一開始就看很艱澀的書,這樣會打擊信心。一天花一個小時閱讀,你會慢慢讀出興趣。

閱讀興趣廣泛的盧校長,認為知識要靠多元閱讀來融會貫通。

多元閱讀,找到目標

雖然我的專業是機械工程,但閱讀領域卻相當廣泛。除了機械領域的書,其他像是山海經、金剛經、易經、紫微斗數等許多書都看過。我常說技術是讓你活下去的資源,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擁有熱忱、可以當成終身職的事情,持續學習,成為無法被取代的專業。

此外,知識是可以互通的,看似完全不相干的學科,在未來也可以互為運用,科系所教授的學問只是提供你一個基礎。講一個學問互為印證的例子,佛法中的寂靜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無波無浪無能量的狀態;而熱力學提到的-273℃時整個動能歸零,這兩者即可互為解釋。只要你通徹後就會了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互通的,想要融會貫通,多元閱讀絕不能少。

利用時間,專注學習

現在常感嘆:「為什麼愛讀書的人變少了?」這當然和大環境的改變有關。早期農業社會,我們只有讀書或種田兩個選項,讀書相對輕鬆。而現在的小孩擁有很多選擇,讀書反而變成最辛苦的事。

我小一就開始下田幫忙了,所有的娛樂、生活就在田間或教室而已。農忙時很辛苦,但考試前一定會把握時間複習,因為那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升學,也考進了淡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成為村子裡面第二個考上大學的人。選擇機械系,除了興趣考量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工科」比較好找工作。其實機械系的出路很廣,畢業後除了繼續進修,也可以參加專門職業人員高考,取得公家鐵飯碗資格或考取證照。我喜歡階段性的工作,這些過程讓我獲得成就感。

大學時期申請台電獎學金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退伍後就到台電服務,須要輪三班,雖然待遇好但工作環境不佳有煤灰、石綿灰等,且很吵雜,因此打算繼續進修或轉換跑道。由於工作在身,只能充分運用輪班休息時間讀書,把高考、研究所要讀的所有基礎課程通通再複習一遍。雖然讀書的時間不多,但我很「專注」,因此順利考上高考及研究所,幾經思考,最後選擇走學術研究,進入成大機械工程所。我們常會感嘆人天生在各方面並不平等,但唯有一樣是公平的,那就是時間,老天賦予每人每天24小時,如何有效利用時間才是關鍵,也是人生必修課程。

身體力行,成就自我

我喜歡不斷地自我學習,我相信,唯有堅強的毅力才能戰勝自己的惰性。田徑,是我一輩子的事,在鄉下農閒之餘,跳高、跳遠、鉛球、標槍,任何想得到的運動我都曾嘗試。背向式跳高,利用甘蔗葉堆疊起來當彈簧墊,用鋼筋當橫桿,一開始都會「嚕」到脫皮,但我仍不放棄。運動,靠的是毅力,必須不斷挑戰自我,碩士畢業時,我的田徑獎牌已累積35個。即使現在爆發力沒那麼強,但我仍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我想自己的個性樂觀,跟運動習慣有很大關係。

種田,對我來說也是運動的一種,許多自然科學和文學謬思都在田野間,「觀察」田園生態,不僅可以體驗自然的循環,還能點滴堆積養成人格。我不反對使用3C產品,它可以是一種好的學習工具與資源,正確的運用能養成立即的行動力;身體力行是最重要的,因為當你付諸行動時,生理機能會改變,產生正向思考。

盧校長認為運動靠的是毅力,必須不斷挑戰自我,戰勝自己的惰性。

不放棄基礎學科

現在回想起來,英文對我來說是個遺憾,當年考大學時靠背誦因此成績不錯,但沒有系統化的學習,所以在大一時不敢開口說英文。即使如此,我也不輕易放棄任何學科。

因此,我希望同學無論未來選擇的方向如何,在國中時期絕對不要放棄基本學科的學習。如果升學時進入技職體系,將來就算擔任維修技術人員,也需要隨著科技的進步隨時更新,而這些都根基於國高中所學到的基礎學科能力上,唯有厚實的基本功及思考邏輯,才能讓你持續精進。

南臺科技大學校長 盧燈茂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南臺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嘉義高中、淡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創意性機構設計、微奈米工程、科技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