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考情

【特殊選才】考試不是升學唯一的路 收藏

  張安佐(CEO奶爸)   2018-11-25    特殊選才 , 科大特殊選才

  分享

兩週前受邀參加政大商學院60週年慶,現場冠蓋雲集,席開百桌,MBA、EMBA校友成為主流,大學部反而成為配角,當年的大系,只有一桌10位。召集的學長是我大學助教,人長得帥又優秀,幾位學弟妹創業有成。聊到幼兒公托政策、大學入學制度,我侃侃而談,無人可及。從當年系上的榮景,談到現在的升學制度。我提到德國高中畢業就讀大學比例只有25%,紐西蘭20%,美國34%,坐在對面一位學弟聽了不解問我:「不念大學要做什麼?」我笑笑回他:「就業啊」。


特殊選才,升學考試不是唯一選擇

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台灣高中職畢業就讀大學的比例是97%,好像不念大學就是魯蛇,整個社會有很大的力量驅使人非念大學不可。大學原本是追求真理與知識的殿堂,工業化後大學為企業大量複製人才,大學文憑成為找工作的條件之一。德國10歲開始依照學生的性向分流,職業學校畢業有一技之長,可以馬上就業,在社會上得到的尊重不亞於大學生。高中教師跟牙醫的薪水差不多,各行各業的生活品質不會差異太大,念大學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

如果猷高三沒有休學一年去德國交換,他明年就大學畢業了。Nu明年高中畢業,升學、就業、出國唸書,我們完全讓他自己決定。兩個月前還可以感受到他對未來的迷茫,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當年18歲的我,不也是如此。無意間我們看到了特殊選才這個入學制度,不看考試成績,只看有沒有特殊才能與自學能力,這像是在大海中看到了一座燈塔,燃起Nu的希望,開始積極準備他的備審資料,開學第一次模擬考完全放在一邊。

厚厚一疊多達46頁的自傳、讀書計劃、特殊才能證明、推薦函,光是從小到大各種機器人相關領域競賽獎狀就30張,這是臨時惡補做不來的,即使是當年的我,現在一般高中生也不一定做得到。網路上查了很多資料,整個過程很像在美國申請大學,因為施行的時間只有三年,這跟現在絕大部分都是參加學測、統測的體制很不一樣,我們也沒有經驗。因為每個欄位有嚴格的字數限制,看Nu細心的斟酌每一個字,把一本一本資料影印裝訂成冊,小心翼翼地加上字跡工整的書籤。對於報名表、附件證明等放在哪裡簡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很符合他的個性,套句他的話,就是要有質感。他頻頻問我的意見,我告訴他:「就照你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去做,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未來發展,興趣導向?就業導向?

回到商學院週年慶晚宴現場,我問在座的每一位學長姐、學弟妹,如果企管系要辦特殊選才,不看國英數學測成績,那個特殊才能的標準和條件是什麼?很多專業的科系細分出去,整個大學教育與就業環境的改變,我認為這樣就能回答企管系未來的發展方向。

以Nu的備審資料來看,強調機器人領域的科系有很大的面試機會,但是他研究各個學校科系的課程後,還是很堅持一定要符合他興趣的資工系,即使是很相近的科系都讓他有點猶豫。我們建議他多嘗試,如果上了相關科系,還是有機會轉系,不管上哪一所大學都是很好的結果。看到他站在這個人生轉折點,想到周遭功成名就的同學朋友,包含以前的我,哪一個不是高成就動機,強烈的企圖心,自我意識很強,想要出人頭地。但是學業事業上的成功不代表人生的成功,不少事業成功的人,無法兼顧婚姻家庭。陪伴孩子,是要鼓勵他追求成就感、企圖心?還是找到他的天命、興趣與熱情,以幸福快樂為優先?

從小到大我就喜歡讀書,一直到現在還保持這個習慣,家裡有超過3,000多本書,讀書從來不是因為考試才有的樂趣。雖然考試成績讓我有榮譽感,但是回憶起來,大學以前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成就感、企圖心。這些字眼一直到工作上班以後才正式接觸到,老闆同事之間經常轉發這方面的文章報導,把它當作面試錄取新人與晉升主管的標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不失為選才的一個標準,但是從人生幸福的條件來看,未必正相關,甚至有時候會衝突。



島內移民,尋找快樂學習的樂土

Nu的升學會落在哪個大學,我們不知道,他下定決心說如果特殊選才上不了他要的科系,他寧願拼明年的統測。哥哥說他有志氣,我們告訴他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統測要考上國立大學不容易,他很有guts的回說,沒有一件事是容易的,困難才有價值。我們提醒他如果考上私立大學學費要兩倍,他說會打工賺學費。總而言之,就是很堅持。我跟他說如果統測考得不理想,還是有很多選擇:重考、就業、申請國外大學,或是念一個沒有聽過名字的科大,都可以,爸媽都支持。明年同一時間,弟弟妹妹也分別要從托嬰中心與幼兒園「畢業」了,他們未來教育環境上的預期變化,讓我們思考是不是要仿效古代孟母三遷,讓孩子搬到一個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沒有排名,只有快樂的求學環境。台灣有沒有這樣的地方,如果有,在哪裡?我們想到島內移民。

有一段期間我們真的很認真的去看房子,一開始是考慮到弟弟妹妹大了需要獨立的房間。我們家有4個房間,但是妹妹長大終究需要一個女生的房間,預估大約還有5年的時間可以考慮。Nu說等他和哥哥長大搬出去,弟弟妹妹就有自己的房間了,但是如果家裡還有房間給他們住,當然住在家裡比較好。我跟他說,如果哪一天你結婚了,還是要考慮老婆的意見,也要問問媽媽的意見。我們討論之後設定找房子的條件必須是5個房間以上,跟現在一樣獨門獨戶,沒有隔壁鄰居,不用爬樓梯,離捷運近,管理要好,坪數要大,總價必須盡可能在沒有房貸的預算內,就是整體環境要比我們現在住的房子好。這麼多的條件還要住在台北,我跟老婆笑說,我們還是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較快。

有一位朋友語重心長的跟我說:「安佐,聽說你要搬回北埔,我衷心的建議你不要,跟家鄉保持一點距離才有美感」。我很清楚我的家鄉是北埔,曾經以為我退休後的首選是搬回去,那裡有我最熟悉的人事物,有我從小長大的記憶,有我祖先父母的故事,但是,如果問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家鄉在哪裡,他們會如何回答?



返鄉回饋,飲水思源淵遠流長

北埔國小是我啟蒙成長的地方,每一位級任老師的名字我都記得,校歌我還會唱。這次120週年校慶,校長邀請我回去帶領大家合唱校歌,因為一些緣故與時間考量,沒有參加。兩年前聽朋友說北埔國小從我們的年代將近兩千個學生減少到現在只剩下不到300個,其中1/4單親、1/4外配、1/4隔代教養,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想著如何幫助那些孩子。今年的校慶有很多活動,我認為與其煙火式的贊助,不如號召志同道合的同學,用同學會餐費結餘款幫助弱勢的孩子,讓同學會更有意義。就我所知,有些孩子沒有錢買文具,沒有錢參加畢業旅行,午餐靠縣政府全額補助,一家五口沒有洗衣機,連一盞檯燈都沒有,知道他們的家庭狀況很令人心酸。一開始有不少同學響應,以為進行順利,後來有一些不同意見,沒有進展下去。霎那間感到家鄉好像很近,隔著不遠卻又好像很遠的距離,讓我近鄉情怯。回去,此時此刻,不會是我的選擇。縱使家鄉青山綠水,似乎不如待在台北單純而清淨。

隔天早上跟老婆討論,我們決定用個人的名義設立一個獎學金,這是我們的初衷,就是要幫助那些弱勢的孩子。我們匯了一筆錢,足夠提供獎學金給他們到我們離世前。我們告訴猷和Nu整個想法與背景,讓他們參與討論,猷給了很多很好的意見,他的考慮很周全、成熟,有一些點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我們用妹妹的名字作為代表取名為「治甯感恩獎學金」,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在了,等到他們四個孩子長大,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可以飲水思源,繼續捐獻這個獎學金,讓它永續下去。

獨立面對,20歲以後的人生自己負責

朋友聽到我們跟猷和Nu說養他們到20歲,如果住家裡供他們吃住,在外面就給剛剛好的生活費,20歲以後要繼續求學就打工賺學費,要不然就休學就業存夠了錢想唸書再復學。他認為這樣很殘忍,至少要供應到研究所畢業。我的想法跟前面一樣,念不念研究所是他自己的決定,絕大部分父母會比孩子先離開這個世界,在我來看,把孩子養到二三十歲還沒有能力在社會上靠自己活下去那才是殘忍。乍看之下,我們有錢捐出去設立一個獎學金卻不給錢供應孩子20歲以後的學費,似乎很不符合世俗的標準,但是我依然認為,留給子女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不是一棟房子,也不是給他一個家鄉的記憶。到底會去哪裡念大學不重要,沒有念大學又如何?以後有需要,他會自己想辦法去念。有一天發覺「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也不會怎麼樣。我相信,只要心存感恩,就會看見美好,那就是幸福的所在。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張安佐(CEO奶爸)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不念大學要做什麼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