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開講

【新北】法鼓校長釋惠敏:善用人腦與電腦面對煩惱 收藏

  口述/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釋惠敏 整理/大學問編輯 黃惠瑄   2019-06-01    衛生與護理類 , 社會與心理學群 , 文史哲學群 , 醫藥衛生學群 , 法鼓文理學院

  分享

既是大學校長,也是寺院住持的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釋惠敏(郭敏芳)認為,要善用人腦跟電腦來面對煩惱;並運用「番茄時鐘」(將「規劃-追蹤-記錄-處理」的流程視覺化)與Evernote記事本軟體,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以及生活品質,重新掌握身心自主權。



對於文學、生物、化學的喜愛,高中時期的我將陶淵明視作偶像,尤其嚮往晴耕雨讀的生活。因此,設定農學院為人生夢想。當時臺南一中丙組(醫農類)的同學大多選擇醫科,或許是反叛的心理,想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選填志願時按照分數排名,清一色的都是農學院;又因浪漫情懷,填了一個藥學系-「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勾勒出理想生活。心想,不可能這麼湊巧,但,一首詩讓我意外踏入了科學的桃花源。之後,雖然沒有繼續從事藥學工作,但藥學系的生命科學知識對我人文、生活習慣影響很深。

若不是為了考試,你會選擇做什麼?面對人生中的兩難時,綜合理性的分析事實與感性的身心經驗的直覺,學習自我抉擇與負責。從日常生活練習抉擇,學習負責,漸漸成為思考的力量。曾聽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院長馬水龍教授說過,他在高中時猶豫於選擇報考「音樂」或「美術」為一生志業時,用前一個月不碰畫筆(覺得還可過活)、後一個月則不碰樂器(覺得很難過活),來考驗自己的志向。日後,他成為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形式發表個人作品的臺灣作曲家,曾任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暨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在臺灣音樂史上大放光彩。因此,我們人生的重大抉擇,可以參考正反意見,但要自己想清楚,並做出願意負責任的判斷;更要懂得檢討失敗,避免再三犯錯。


校長認為要善用人腦跟電腦來面對煩惱;並運用資訊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重新掌握身心自主權。

善用人腦和電腦,建立資料庫

腦科學(推薦入門書《大腦解密手冊The Brain-The Story of You》)以及資訊科技是我長期關注的領域,並用來作知識、健康、生死管理,以養成博學多聞、雅健生活的習慣。敝校的碩、博士的課程除了傳統佛學,也結合佛學資訊。運用禪修理論與實務貫穿生命教育與人文素養,持續鍛鍊能讓大腦運作達到最佳效能,平靜地處理問題。佛學與資訊整合,增加資訊化圖書外,以資訊科技節省人工與並協助作人腦作系統性思考,善用各式的APP做生活習慣的管理。因此,鼓勵同學要懂得善用人腦跟電腦來面對煩惱,讓電腦成為大腦的延伸,隨時隨地閱讀、紀錄、整理、搜尋、運用相關資訊。

例如,2011年1月,我得知有一種名為Evernote的網路服務功能記事本軟體,已經近乎我夢寐以求能「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ever-note)如實地記錄與創作記事本。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

此外,Evernote記事本軟體有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以便觀察與反思我的「人腦」與電腦的互動關係,以便如實如理思考與表達。

其他的學習筆記則可以因應不同的需求分成文書檔、簡報、統計表、心智圖等各類形式,例如:文書檔形式適合保留原始資料,作為研究及發表素材,並正確的引用;簡報檔適合用來分析知識的小單位(每張slide是知識基本單位),因應不同的主題,組合為不同的簡報;如此持續擴充,形成自己的資料庫,在自學及教學上都能有效應用。

番茄工作法,改正拖延習慣

以前的我和大家一樣,每次都告訴自己,要早點把事情完成,但卻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直到2013年,知道了「番茄工作法」並著手實踐,不僅改善拖延的習慣,同時照顧到眼睛和脊椎的健康。

一口氣做完一件事,容易造成工作中的焦慮,往往「不小心」開啟YouTube、Facebook等,就回不來了,因為工作難免會卡關、想逃避,其他誘惑就會吸引你,回來後就會很後悔,產生拖延的原因就是如此。

所謂「番茄工作法」,是以25分鐘為一個番茄工時,心無旁騖,專心工作,直到定時器提醒,然後休息5分鐘。每完成4個番茄工時,休息15到30分鐘。藉此工作法,減少內在和外在的干擾,提高工作效率。

你一天能完成多少工作?每項工作需要多少時間?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利用「番茄工作法」的APP(例如:Flat Tomato或發條番茄時鐘)學習規劃。預計該工作項目需要幾個番茄時間,以APP紀錄後,經客觀且通盤的數據適時檢驗、評量結果,然後調整方向。透過有效的時間切割與行動拆解,讓你每一次的開始(reset, restart),都能以最佳的狀態去工作。

養成10個好習慣成為工型人

面對超高齡社會,健康的生活型態、終身學習與健康老化關係密切。期許自身到臨終的前一天也能助己助人,這時就需要「體力」和「心力」,兩者缺一不可。光有心力,沒有體力,連自己都無法照顧;光有體力,沒有心力,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因此,我提出10個好習慣,建構「博學雅健」的生活型態,善待現在與未來的自己,不被眼前享樂而犧牲未來的健康與成就。包括:

「終身學習(博學)五戒(好習慣)」:閱讀-廣學多聞。記錄-知識管理。研究-參疑探討。發表-交流切磋。實行-行動驗證。

「身心健康(雅健)五戒(好習慣)」:微笑-知足常樂,助人快樂。刷牙-隨「食」刷牙,使用牙線。運動-規律運動,體適能333計畫。吃對-均衡飲食,吃八分飽。睡好-早睡自然醒。

「博學雅健」的身心是維持生活與工作品質的基礎,養成這10個好習慣可以產生良性循環。在此基礎上,學習跨領的專業智能,整合不同的想法;學會照顧好自己(身心健康),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達到生死自在的規劃,這就是「工型」人才的養成,基礎建設即為「終身學習、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

「工型」人才同時也強調妥善的安排時間,小自個人做事、大至環境永續發展的行動,皆是如此。比起一般的「T型」(專業與跨領域)人才,「工型」人才有著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穩扎穩打,因應現在社會的發展,也可以面對未來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工型」人才的培養

養成終身學習與身心健康的習慣與能力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釋惠敏 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學歷:臺南一中、臺北醫學院(現為臺北醫學大學)藥學士、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碩士、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瑜伽行派、禪定學、梵文、人文與科學通識、佛學資訊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醫藥衛生學群藥學學類文史哲學群宗教學類社會與心理學群宗教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