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首屆「人權電影獎」頒發 世新大學校友獲青年首獎、社會優選 收藏

  世新大學公共事務室   2025-10-17    世新大學

  分享

首屆「人權電影獎」青年組首獎由世新大學廣電系校友黃勇嵻(右)執導作品《留學生》勇奪殊榮。(文化部提供)

首屆「人權電影獎」昨日(10/12)於國立中正紀念堂演藝廳頒發,青年組首獎《留學生》及社會組優選《尋寶的人》以深刻的敘事與鮮明的視角聚焦臺灣重要人權議題,兩部作品的導演皆為世新大學校友,展現世新在影像教育與社會議題關注上的深厚實力。

  《留學生》由馬來西亞來臺求學的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電影組校友黃勇嵻自編自導,並由金馬短片得主、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李宜珊擔任製作人。影片透過越南留學生阮氏青春與范氏梅的故事,描繪她們在臺灣求學期間因經濟壓力而進入工廠打工的現實,突顯留學生與外籍勞工身份模糊不清的困境。

  導演黃勇嵻以細膩的影像語言,呈現這群人在邊緣地帶奮力掙扎的真實面貌,並藉此反思臺灣少子化與勞動力短缺的社會現象。片中飾演主角「青春」的台、越混血演員楊富江,以真摯且動人的演技,尤其在一場長達兩分鐘的無聲哭戲中,成功詮釋角色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令人印象深刻,她更憑藉此片榮獲第47屆金穗獎最佳演員獎。評審團盛讚該片技法成熟,敘事流暢,並以越南留學生的獨特視角,深刻探討臺灣勞動處境的結構性問題,展現對人權議題的真摯關懷。

  另一部獲得社會組優選的《尋寶的人》,由蔣煥民與孫曉彤共同執導,蔣煥民為世新大學平面傳播攝影組(圖傳系)校友,從事影像工作17年,現任鏡電視藝文節目部攝影組組長。影片記錄藝術家梅丁衍追尋木刻版畫家黃榮燦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經歷,透過對歷史的挖掘與藝術創作,揭示被忽略的歷史真相。影片不僅還原了黃榮燦的生命故事,也展現了創作者對於人權、社會公義及集體記憶的深刻省思。評審團表示,這是一部兼具歷史厚度與藝術深度的作品,透過真誠的影像語言,帶領觀眾重新審視臺灣的歷史傷痕與人權價值。

  首屆「人權電影獎」由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首度設立,旨在鼓勵影像創作關注人權議題,吸引102件作品參賽。評審團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出6部得獎作品。本屆決選評審包括億萬票房導演葉天倫、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陳伯任、影評人翁煌德及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組成。值得一提的是,葉天倫與翁煌德皆為世新大學校友,分別畢業於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與傳播管理學系。

  影評人翁煌德在典禮上表示,這是臺灣首個以人權為核心的電影獎項,評審過程中不僅考量作品的劇情與美學,更著重其與人權議題的關聯。他指出,得獎作品透過影像展現結構性困境與人性的關懷,無論是否得獎,參賽者皆展現了非凡的創作能力。

  世新大學校友在影像創作上的卓越表現,再次印證世新在媒體教育與人文價值結合上的領先地位。作為臺灣影視教育的中堅力量,世新大學以專業資源培育影像人才,鼓勵學生關注社會議題,並將影像作為改變社會的力量。世新校友在影視產業中的表現,無疑是該校辦學實力的最佳見證。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