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嘉大中西醫藥科學研究 綻放中醫藥與免疫科學之融合火花 收藏
國立嘉義大學 2025-10-18 國立嘉義大學
嘉義大學積極推動成立醫學院,自112年4月醫學院籌備處揭牌成立,研究成果豐碩,第21屆國家新創獎榮獲學研新創獎三獎項,皆與全人健康醫學有關,居國立大學第6名、非醫學院校第1名!其中,「綠色化學技術」第三度奪下國家新創獎,今年10月更代表臺灣參加日本橫濱「2025 BioJapan」,獲國際展會高度關注。嘉大今年亦獲教育部核准成立「中西醫藥科學碩士學位學程」,甄試入學報名即日起至10月29日截止,歡迎對中醫藥研究有興趣的學子與各界人士,加入嘉大中醫藥研究團隊,網址:https://website.ncyu.edu.tw/imps/Contents?nodeId=63289。
諾貝爾獎近日宣布2025年生物醫學獎,由三位發現周邊免疫耐受機制的美日學者Mary Brunkow、Fred Ramsdell與?口志文同時獲獎。這個研究發現揭開了調節性T細胞的存在與機制,讓大家知道自身免疫系統也有煞車分子,避免掉免疫系統對自體的誤傷。這結果也加速未來對於自體免疫、癌症、器官移植等領域之免疫相關研究,例如:2018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James Allison與本庶佑發現,抑制癌細胞對免疫細胞之煞車分子,可以提升自身之免疫抗癌能力,因此提高癌症治療率,自此,免疫系統與疾病控制領域之發展備受關注。
中醫藥在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臨床應用經驗。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依賴於「氣」、「血」、「陰陽」的平衡,例如中醫觀點提出「正氣」與免疫力提升有關,而免疫力失調與許多疾病關係密切,其中癌症的發生與「正氣」紊亂、導致陰陽失衡相關。現今,在西醫藥精準醫療研究得知,使用抑制癌細胞對免疫細胞之煞車分子PD-L1與PD-1藥物,如Pembrolizumab 、Atezolizumab和Nivolumab,確實可增加膀胱癌患者的總體存活期,但總體客觀反應率大約只有2-3成,代表西醫藥之精準醫療確實能醫治一部分病患,但仍有超過五成的膀胱癌患者未能從中受益。而中醫藥的治療理念在於整體性,有別於單一精準標的,或許能為癌症病患提供另類治療方式。
嘉大「中西醫藥科學碩士學位學程」,旨在培養同時具有中西醫藥知識背景,並能實際運用於醫藥研究之人才,實現提升中華民族中醫藥與西方醫藥科學之研究融合度。學程師資多具有中西醫藥研究之深厚底蘊,如劉怡文教授在2010年即建立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式,是臺灣最早以此模式成功發表膀胱癌治療的實驗室,其中使用中藥牡丹皮(2013年發表)、赤芍(2016年發表),經尿道灌注膀胱治療皆可抑制腫瘤生長;此外,也在膀胱癌篩檢標誌研究上提出,GSTM1、GSTM2、GSTM5、WIF1基因表現與否,以及GSTM5基因啟動子DNA甲基化程度,皆可以是膀胱癌早期篩檢的標誌;劉教授實驗室目前朝向腫瘤微環境免疫細胞抗膀胱癌的研究,以中醫藥為主軸篩選最有潛力的治療中藥方與針灸穴點。
廖厚勳醫師的研究核心則聚焦於「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及慢性疾病患者中整合中醫療法的實證成效」,並運用臺灣全民健保資料庫進行多項全國性回溯世代與巢式病例對照研究。研究成果顯示,中藥介入可顯著降低RA患者的多項併發症風險,包括慢性腎臟病、骨折、腦中風及乾燥症;同時,針灸治療則與降低RA患者失智症風險具顯著關聯。此外,研究亦延伸至糖尿病失智症風險與鼻咽癌放療後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等領域,證實中醫治療於多重慢性病中的保護效果,並利用統計回歸方式歸納出具有潛力的中藥,可作為未來深入研究的基礎。整體而言,廖醫師的研究以嚴謹流行病學設計與實證數據支持中醫介入對慢性疾病的整體防治價值,具臨床與公共衛生雙重貢獻。
學程另有黃舜平醫師、陳瑞祥教授、陳政男教授、陳立耿副教授等多位優秀師資,歡迎對於中西醫藥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學子與各界人士,一起加入嘉大學程的中醫藥研究,讓中華民族中醫藥寶庫在醫藥科學應用發揚光大。

圖1:嘉義大學中西醫藥科學碩士學位學程劉怡文教授、廖厚勳醫師於嘉大臺灣原生藥用植物生態園區合影。

圖2:嘉大中西醫藥科學碩士學位學程劉怡文教授指導學生進行藥理實驗。

圖3:劉怡文教授目前朝向腫瘤微環境免疫細胞抗膀胱癌的研究,以中醫藥為主軸篩選最有潛力的治療中藥方與針灸穴。

圖4:廖厚勳醫師曾獲大林慈濟醫院114年中醫職類人氣教師獎,聚焦於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及慢性疾病患者中整合中醫療法的實證成效研究。

圖5:嘉大中西醫藥科學碩士學位學程甄試入學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