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廖慶榮籲高教技職招生合流 大學自訂高中職生比例 收藏

  陳曼玲   2018-02-14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分享



總統蔡英文2016年公開宣示技職教育必須成為主流教育,讓產學更緊密結合,科技校院龍頭、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進一步呼籲政府開放所有一般大學與科技校院自訂招收高中職生的比例,讓高教、技職二體系招生合流,促使各大學更重實務取向,解決學用落差,發揮特色。

針對少子化引發的高教危機,廖慶榮直言「多招陸生」才是最佳解方,兩岸應共同溝通協調,放寬臺灣各大學招收陸生的條件。他也建議政府鬆綁學費管制,增加技職教育經費,若教育部要求大學調降生師比卻不提供經費支援,科技校院將會直接抗爭。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圖/陳秉宏)

少子化與經費不足,今日高教最大問題

【問】:高等教育問題盤根錯節,現階段臺灣高教最大的危機在哪裡?

【答】:少子化絕對是具有全面性影響的重大問題,除了後段班大學招生不足之外,前段班大學的學生素質也會下降。高教另一個重大問題是臺灣每一所大學的教育經費都不足。政府極力推動新南向政策,鼓勵大學往東南亞招生,這些東南亞國家的高教經費近年持續不斷的成長,但在臺灣卻是不可能的。

兩岸重新溝通,放寬招收陸生條件

【問】:您對解決少子化問題有何建議?

【答】:少子化生源短缺的最好解方就是多招陸生,其次才是招收國際生。新南向政策很好,可以為國內大學開拓更多生源,臺科大十多年前就做了,而且走在各大學的前面;但招收國際生談何容易?他們的選擇非常多,全世界都可以去,為何一定要來臺灣?

最好的國際生當然也包含陸生。香港與新加坡大學十多年來學術表現大幅進步的主因,就是擁有一批優秀的陸籍研究生,尤其是頂尖大學的博士班學生幾乎都是陸生。而只要有了優秀學生,整體學術能量就能發展很好。

由於語言與文化因素,一些優秀陸生即使有機會到其他國家就讀,也願意優先選擇臺灣,可惜臺灣招收陸生受到太多限制,大陸方面也對我們設限。新政府上台後,來臺陸生少了很多,即使能從東南亞國家增加生源,也很難補足我們所流失的陸生,建議兩岸應共同溝通協調,放寬臺灣各大學招收陸生的條件,設法增加陸生名額,對臺灣高教發展才有利。

另外,在少子化衝擊下,有些後段班應該會退場,建議退場問題不宜拖,越拖問題就越大。學校經費不足一定影響教學品質,到時受害的就是學生。

註冊率改以級距公布,科系註冊人數可作科系停招指標

【問】:教育部已經提出「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您怎麼看?

【答】:當註冊率的要求過於嚴格,學校就會開始玩數字遊戲,教育部草案不再將全校註冊率和學生人數當作退場指標,是正確的作法。且未來十年學生人數將大減十萬,可以預見大型私校將會越來越少,但能辦出鮮明特色的小規模學校反而絕對可以生存下去,並能招到不錯的學生,這對臺灣高教的發展應是好事。我也看好企業接手經營大學,是瀕臨退場學校的一條生路。未來此類型的學校應該會朝「小而美」發展,不會提供太多名額,以保證學生的就業與實習機會。

不過,當一個系的學生人數過少,代表該系也不容易健全發展,建議教育部或學校可將科系註冊人數納為單一科系停招指標,避免學生入學後才發現自己就讀的科系根本無法正常運作,或出現併班上課等亂象,影響學習權益。

另外,學校與系所註冊率對於考生選填志願仍有幫助,建議教育部應每年持續公布,但註冊率宜改以百分之十為一個級距呈現,以避免淪為另一種大學排行榜。大家也應思考,註冊率85%與88%的差別真的有意義嗎?

高教、技職招生合流,開放大學自訂招收高中職生比例

【問】:許多人批評高教與技職體系愈來愈趨同化,您認為二者間該不該有區隔?

【答】:高教技職化與技職高教化二者絕對殊途同歸。請問現在哪一所一般大學沒有產學合作?沒有實習?沒有找業師上課?這些技職體系所強調的重點,高教體系大學現在也在做,而且由於校友與經費較多,他們做得甚至比科大更賣力與積極。教育部還推動課程分流,鼓勵一般大學減少學用落差,讓學生畢業後能直接就業。

至於科技大學培養學生,現在也不能只考慮就業問題,還得顧及學生的長遠發展,加強通識與外語能力,因為當公司要外派或調升主管,你的英文若不好,發展機會絕對受限。

所以長遠來看,高教體系與技職體系大學一定要合流。譬如招生管道,現在將大學招生一分為二,科大以統一入學測驗招高職生、一般大學以學科能力測驗招高中生的現象,全世界只有臺灣獨有,非常奇怪,建議政府採階段性作法,第一步先開放所有一般大學與科技校院自訂招收高中生和高職生的比例;換言之,鼓勵一般大學可多招高職生,例如7比3;而科技校院招收高中生的比例也不應設限。

現在高職生想進入臺、成、清、交非常困難,因為學測畢竟不是他們熟悉的科目,頂大提供給高職生的申請入學名額也很少,可能不到百名。有人擔心科大收高中生恐排擠高職生的升學空間,但科技大學若一味增加高中生名額,對學校也未必有利,因為名額開出來不見得就能招滿,各校應自行衡量可行性,自訂適合的招生比例。

高職只設職業類科,升大學全部念高中

【問】:高教與技職若要合流,高中階段的分流是否也應調整?

【答】:未來高職應該只保留就業率與市場需求高的職業類科,例如美髮、汽車修護、冷凍空調等,讓學生畢業後立即就業,不再設普通科,想繼續升大學的人則直接念高中。因為高職強調動手做,基礎課程時數無法與高中相比,例如英文課程時數就比高中少了約一半;而沒有好的基礎怎麼讀大學?科技大學的工科也很需要數理基礎。

有學生告訴我,科大生的英文已經不是「程度」問題,而是「會」與「不會」的差別!我認為,臺灣的高職生太多了,可以再減少,想要繼續升學的人應該轉讀高中,好好加強基礎課程。

高教技職合流有助解決學用落差

【問】:有人批評現在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後實作能力不足,您的看法呢?

【答】:高教與技職體系合流才能真正解決學用落差問題。目前科大被批評走在一般大學的框框裡,兩個體系合流之後,各大學可自由招收高中生與高職生,大家招生目標一致,競爭更激烈,將促使更多大學往特色化的方向轉型;例如一般大學必須為高職生設計課程,更強調實務訓練,與業界緊密互動;科大也必須更凸顯自己的特色,才能提高競爭力,吸引優秀學生就讀。

我相信高教、技職體系合流,並不會讓社會變得更不重視技職,反而有助於解決學用落差。

高教技職雙主流,107年起增技職經費

另外,我也在大學校長會議呼籲推動高教、技職「雙主流」的高等教育,希望全臺優秀學生,未來能有一半願意以臺科大為第一志願,而不是像現在全部都選擇臺大。

要達到這個目標,應該先從技職與高教經費的年度預算拉平做起。現在科技校院每生經費只有一般大學生的三分之二,這是不公平的,希望能以二到四年的時間逐步拉平。今年開始教育經費從22.5%提高到23%,每年可增加一百多億元,建議107年度起應優先用於增加技職經費。聽說教育部正朝此方向規劃,我也樂見其成,相信未來臺灣將可成為世界的楷模。

公私立學費拉齊,放寬調漲限制

【問】:提到經費,有私校認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應該拉齊,您贊成嗎?

【答】:我贊成調漲國立大學學費,與私立大學收費一致,避免讓公立大學因為學費比較便宜,才成為學生優先選擇的對象。此外,政府也應讓私立大學有自行調整學費的權利。私立學校就像私人公司,不准私校調漲學費,等於禁止私人公司調整售價,這不是很奇怪嗎?臺灣不准私校漲學費,應該也是全世界獨有。開放私校自訂學費,也是解決少子化的一個方式。

不過,每次提到學費調漲就會有人抗議,而且抗議都成功,現在想要教育部全面開放學費調漲已是不可能的事。但仍希望教育部能站在協助學校的立場,對於申請漲學費的大學盡量予以同意,審查條件不要限制太嚴格。無論是政府補助或學雜費收入,臺灣任何一所大學的經費都實在太少了!

降生師比若不增經費,學校將直接抗爭

【問】:經費也反映在生師比上。教育部規劃降低大學生師比,您的看法呢?

【答】:聽說教育部規劃十年後各大學生師比應降至15比1,我認為這必須非常謹慎。據我們統計,目前國立科大的生師比是29,國立一般大學是19,二者間已經差距懸殊,遑論私立科大的生師比更可能高達35甚至接近40!若未來全部要拉齊為15,教育部必須給予科技校院額外的經費聘任師資,否則經費不足,人事費用又大增,學校是不是其他業務都不必做了?

這也是為何我不斷呼籲政府應從107年度起,確實將高教與技職經費逐年拉平的原因;而在兩者經費沒有拉平之前,請教育部不要再說一些不可行的政策,因為當政策不可行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想反彈,而是直接抗爭!希望政府官員務必在全盤考量實際狀況下,才把政策說出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6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廖慶榮:高教技職招生合流 大學自訂高中職生比例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