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情

高中生選大學的三大考量因素 收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輔導主任/李慧賢   2018-12-14    指考 , 學測

  分享

對一名高中生來說,高中生活是絢爛而多彩多姿的青春歲月,但同時也是壓力重重的青澀歲月,高中生面臨主要來自課業、考試、同儕競爭和家庭的多重壓力,「升學」─從來都是高中生無可迴避的挑戰,升大學的壓力在高等教育供給量充足和少子化的衝擊下仍未減緩,因志願校的選擇自然地與未來的生涯理想、職業選擇等議題連結,做此生涯抉擇時,多重考量的複雜性使得在各因素取捨中的困難度倍增。大學欲選才,學生欲擇良木而居,本文試圖以一名高中現職輔導老師的角度,剖析高中生選擇大學時的考量因素,以提供高中與大學間交流,並作為招生宣導之參考。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提供學生不同的升學管道

目前國內大學升學主要是以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制度進行,希望藉由更多元的入學方式,給予高中生更多的選擇,並緩和升學的壓力。高中生在高三上學期結束並參加學測之後,同時面臨多種入學管道的選擇,包括甄選入學(個人申請、繁星推薦)、四技個人申請、軍校、警察大學、特殊選才、大學進修部學士班、國外大學、各種獨招等,並可同時選擇不同管道來進行(繁星推薦另有錄取未報到,當年度僅能參加考試分發入學之規定);而若是不以學測成績透過前述管道升學,即可以參加指定科目考試並以考試分發方式入學。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初次接觸的高中生和家長而言,舉凡從管道到簡章,都是複雜難理解的,學生須從學校或其他管道得到充足的資訊,並據此做出重要的生涯抉擇。

生涯金三角理論

因為大學教育是學習階段和初進入社會間重要轉折,選擇大學可能是高中生在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生涯抉擇,Swain所提出生涯金三角理論便是一生涯規劃模式,認為生涯規劃應該包涵「自我特質」、「自我與環境的關係」與「教育與職業資料」(金樹人,1991)。針對這個有如「金三角」般三足鼎立的Swain生涯金三角理論,如圖一(Swain, 1984):



選擇大學校系是高中生生涯規劃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選擇,茲以生涯金三角的概念,也就是從高中生「知己」─認識自己、「知彼」─了解外在環境以及自己與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等三個面向來分析高中生選擇大學校系之考量因素:

一、自我因素

1.能力與興趣
影響高中生生涯決定的個人因素中,很重要的考量就是能力,學生會以在校學業成績、學測和指考成績作為評估自身能力的具體標準,並配合自己的興趣做考量。

對自己興趣的認識往往是選系的關鍵,這亟需高中生真正認識自己的興趣和校系的特色,否則在申請校系準備審查資料時會缺乏清晰且強烈的申請動機,且面試時準備度也會不足。甚至自己對多個領域的興趣相當而沒有明顥的分化,或對多個領域都感到興趣而難以抉擇。

2.對自身興趣與校系關聯性缺乏理解
高中生在升學壓力之下,與自己內在的連結漸行漸遠,缺乏對自己的觀察和好奇,不易專注發展在學科以外的興趣,或可能因興趣的雛型尚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而不被家長或重要他人認可而早早夭折,也可能因缺乏足夠時間認識、發展與興趣相關的經驗,對於將興趣深化、發展成一項專業或成為一種生涯選擇自然就缺乏視野和產生信心,因對自己的興趣未來的可塑性不理解,實在也無從了解大學校系與興趣之間的關聯,無法將興趣轉化成對大學校系的期待。

3.生涯價值觀─理想人生的圖像
大學教育的目的具有多重意義,通識教育的洗禮、思考和思想的啟蒙尤其珍貴,但在社會上普遍仍把大學教育視為未來職業的訓練所時,選擇校系有時猶如選擇職涯,對未來工作世界和生活型態的期待均不免投注在校系選擇上,也造成青少年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拉鋸,高中生對於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之生命議題又尚未及深思,可能仍在暫時的答案中,加上外在經濟狀況變差和退休年齡延後之影響,讓學生期待自己選擇對未來更有「安全感」的校系,專業性高和培養具體就業能力的校系因而更吸引學生。

4.個人特質與生涯決策能力
在升大學前,高中生生涯抉擇的經驗僅限於高一升高二的選組,生涯決策的經驗和能力均有限,對自我的認識和個人忠於自我的毅力與堅持在選擇大學校系時就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二、環境因素

1.重要他人的影響─父母是關鍵中的關鍵
根據莊珮真(2003)的研究發現,重要他人的意見是高中生選擇大學校系的關鍵因素,老師、父母、同學是重要的資訊提供者和討論對象,而其中,父母和同儕更是影響高中生生涯決定的關鍵角色。
父母的期待與認可毋寧是影響高中生選擇大學校系的最大關鍵,橫跨孩子從出生、接受教育到升學的過程,父母本身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的有限性、過去生命經驗所形塑的生命議題(例如:生存焦慮、未完成的事件或夢想)、工作經驗、對特定職業的想像與期待等,均影響對子女的期待,同時也可能會有困難全然去接納與支持孩子的抉擇,限制了子女的選擇。

因此選擇大學校系,幾乎從來不只是孩子自己的事,同時也是父母的大事,親子衝突在校系選擇上不時上演,高中生正值後青春期在追求自我認可和父母認可之間,也往往要面臨很大的拉扯。
儘管如此,父母仍是高中生選擇大學校系時最重要的資訊來源和討論對象,而父母也在自己有限能力和想保護子女中盡全力給出最好;倘若父母在自身經驗及對子女的關懷中給予客觀中立的意見,就能將這些力量化為子女生涯抉擇上的幫助,對人生經驗尚淺的高中生而言,就能夠成為一大助力。

2.產業發展趨勢與社會經濟景氣
高中生對產業發展趨勢的資訊普遍不足,往往受媒體影響,「熱門校系」就在高中生資訊不足的情況下成為安全的選項;以目前產業趨勢而言,有科技島之稱的臺灣,高中生和家長普遍認為資訊學群、電機學群、數學等科系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選擇,而文創產業的蓬勃也使學生心生仰慕而對設計學群趨之若騖,但今日的熱門校系是否為4年後或繼續攻讀碩士班的6-7年後的熱門校系,實在值得高中生在選擇大學校系前深思。

當社會經濟景氣不佳時,就業機會多、保障性高的校系就特別吸引人了,而提供學費與生活補貼的的公費生、未來較有職業保障(例如:軍、警)或專業證照的大學校系均讓學生和家長視為「保障選項」;另外,近年優秀學生申請國外頂尖大學比例增加,在相對歐美高學費、離家距離遠等因素下,申請學費相對較低、未來發展可能性大的香港和大陸地區的學生也逐年增加。

3.選校或選系
傳統名校的光環,如家長朗朗上口的「臺清交成政」,是學生心中師資、設備等資源較優越的學校,也是未來在「名校血統」影響就業機會時的保障,甚至是進一步至國內外進修時的跳板,高中生往往有「選校不選系」的掙扎。

相對於為名校光環的「選校不選系」的考量,「選系不選校」則是為校系特色與前景發展而來,熱門科系如:資工系、資管系、電機系即存在這種跨越各校仍是熱門科系的現象。

在入學後若能透過輔系、雙學位等方式學習跨領域專長,或是進入科系較多元的大學,進一步自我探索繼而爭取轉系機會,皆被視為有發展潛力的大學。

4.大學的地理位置
高中生會依據大學地理位置選擇大學,普遍認為都會區有較豐富的資源和較便利的生活,另外離家遠近也是重要考量,因此,位居偏鄉的大學即便是國立學校, 仍不易受高中生青睞。

5.實習、國際姐妹校交流、國際交換學生等學校資源
實務的實習經驗有助學生開拓視野、累積資歷,而與國際姐妹校固定交流,或成為國際交換學生,不僅能以低成本滿足前述需求,並能在青春歲月時豐富人生經驗,是高中生考量大學校系時的加分選項。

三、教育與職業資訊

1.學校是高中生獲得大學生涯抉策資訊的重要來源
大學科系的多樣性本身就是一個讓高中生頭痛的複雜資訊,根據莊珮真(2003)研究,學校是高中生獲得大學生涯決策資訊的重要來源,其中,輔導室和輔導老師是高中生初步得知多元入學管道和資訊的啟蒙者,而導師、任課老師、甚至補習班老師的經驗分享也是高中生取得大學校系資訊的重要來源。因此,各高中輔導室在提供升學資訊和諮詢的功能大大影響學生資訊取得的情形,而大學校系與高中輔導室合作辦理大學宣導講座,或辦理大學博覽會、各式寒暑假營隊、大學校系參訪活動,都是高中生初次接觸大學校系的契機,初次接觸的經驗往往為高中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單憑攤位學長姐的經驗分享或營隊經驗就深刻影響高中生的選系意向。

2.難懂的大學校系
高中生對大學理解有限,往往從「系名」或校系網頁的資料去了解科系,理解有限、粗糙且表面,而在目前大學校系種類繁多的情況中,「科系」龐大難懂的資訊,只能從學校提供的有限資訊,並從身邊重要他人(父母、師長、同學、朋友)有限的生活經驗中去理解和討論,未免瞎子摸象。所幸目前有不少大學校系經驗分享平台(例如:Urschool大學科系教授評價網、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1111大學網─認識了解大學、大學問等),由大學在學生、畢業生或教授以文字或影片等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大學校系,讓高中生得以突破藩籬一窺大學科系之真面目。而大學校務及系所評鑑的結果,也可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高中生了解大學科系的辦學成效。

3.從興趣到大學教育—遙遠的距離
以高中施測的「大學學系探索量表」的30種知識領域為例,不同的學群、學類其實需要跨領域的知識作為基礎,但學生對此常感到不解,由此可看到高中生對大學校系的內涵確實很難理解。
部分高中生對興趣的自我認識上原本就已薄弱,但對大學不同科系之間的內涵難以理解,使高中生更難以想像要唸什麼科系才能發展和滿足概念也很模糊的「自我」?在生涯金三角「自我」與「資訊」的兩端—模糊對上模糊,難怪考上大學後申請轉系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大學宜找出自我特色以吸引學生就讀

綜合上述,從生涯金三角「自我」、「環境」、「資訊」三個面向看高中生選擇大學時的考量因素,可發現高中生宜積極探索自己的興趣、能力,並累積相關的經驗,以分化和深入自己的興趣領域,同時要對大學校系有更多理解,以分析和連結自己的興趣至下一階段的大學教育。大學端則須持續提升教學品質、畢業出路與發展機會、發展校系的特色並增進科系的能見度與聲望、 提供更多拓展視野和增進學生經驗值的機會、支持學生在大學中發展跨領域專長的資源;更應審察產業脈動及社會需求,確立學校定位、發展特色課程以區隔巿場,並願意積極與高中生接觸且以多元的方式提供易懂的校系資訊。

受到少子化現象的衝擊,高中生升學大學的方式,已由早期大學選擇學生,而轉變為由高中生選擇大學,高等教育的供給量充裕,而當大學的供給面越能滿足需求端高中生與家長的需求時,也就更能在大學激烈的招生爭奪戰中突圍而出。


◎參考文獻
1.金樹人(1991)。大專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以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為例。學生輔導通訊,14,25-29。
2.莊珮真(2003)。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3. Swain, R. (1984). Easing the transition: A career planning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2, 529-532.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高中輔導老師看學生選擇大學的考量因素──師大附中觀點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