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逢甲合經翟本瑞 6招讓通識不一樣 收藏

  張明華   2019-10-03    逢甲大學

  分享

說到通識教育,曾經也是大學生的你會想到什麼?許多學生將通識教育視為「營養學分」的一種,因為通識教育老師不像必修課教授般,握有攸關學生能否畢業的生殺大權,學期末給的成績也往往比專業課程來得漂亮,但也因此讓部分學生上課態度不像必修課那樣「兢兢業業」,甚至打混摸魚者亦大有人在。

學生神遊誰之過?

相信不少大學教授們都曾碰過以下情況: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在臺上傳道、授業、解惑,為何臺下還會有學生「夢周公」或心不在焉、不知神遊到哪裡去?當下不禁納悶:究竟是自己教得不好,還是學生不專心聽講?

「隨著時代改變,教育也逐漸在轉變,不再像過去那樣,只要老師在課堂上認真教授,學生就會在臺下專注聽講。」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合作經濟系教授翟本瑞表示,這樣的情況並非學生變懶惰,而是教育本身已隨著時代變遷。他坦言自己也曾納悶過,並以開過的課程「網路文化」為例,這是他最拿手的領域之一,還特地在課堂洋洋灑灑準備一百多張投影片,但用心備課的結果卻沒有換來預期的熱烈迴響,讓他開始體悟到,必須改變既有授課方式,才能找回學生專注力。

第一招:以分段式議題代替單一主題

翟本瑞談到,國外曾經做過研究統計,隨著社會與科技發展多元化,現代人專注在同一件事的時間已不像過去那樣長,而已縮短到15分鐘左右,因此知名網路演說TED才會以18分鐘為主,讓講者將精華濃縮於18分鐘內,藉此吸引聽者專注聆聽。

以目前大學一節課50分鐘來看,要讓學生每分鐘都保持清醒、專心聽講,單單只靠老師認真講解專業知識還不夠,得運用一些技巧才行。多數教師過去每堂課都以一個議題為主軸重點,但這樣很容易變成同一個主題從頭講到尾,學生易因長時間聆聽相同主題而分神,翟本瑞建議老師不妨準備二至三個議題來代替單一主題,每個議題最好在20分鐘內講述完畢,然後就切換到下個議題,藉此把握學生「最佳專注時間」。

第二招:打破行政框架,賦予開課彈性

從以前到現在,大家都很習慣一堂課由固定教師來授課,但大學通識教育也要依循這樣的遊戲規則來進行嗎?翟本瑞表示,通識教育的存在是為了發展通才教育與全人教育,透過多樣化課程來彌補大學教育分類過於專門、知識過於單一化的不足。

既然如此,通識教育就應跳脫一般系上必修課的行政框架,賦予更多彈性。於是他決定開始推動一項實驗,讓授課師資也能因應通識教育多元而跟著多樣化。翟本瑞以之前開設的「自我認識與行銷」課程為例,內容是拍攝一部行銷逢甲特色與校園之美的宣導影片,但逢甲本身並沒有傳播科系,因此授課師資得向外尋覓,並且打破單一教師授課模式,改由四位老師共同教授這門只有兩學分的課。

這樣的突破並不容易做到,得打通行政體系的任督二脈。因此,除了自己外,他另外找了三位老師來幫忙,分別是逢甲主秘(負責協調課程行政)、課外活動組長(負責協助學生舉辦活動)、紀錄片導演(負責教導影片拍攝與剪輯技巧),透過四名教師各司其職,讓這門課得以跳脫舊有框架、為通識教育帶來創新面貌。

第三招:跳脫傳統授課場域,化理論為實作

翟本瑞笑著說,課堂名稱看似靜態的「自我認識與行銷」,實際上是一門走出教室、讓學生在外頭趴趴走的課。由於學期報告要求學生製作校園宣導影片,因此學生很多時間都要到校園各處勘景、進行拍攝,過程其實比在教室上課投入更多心力,但跳脫傳統場域的形式,也讓學生更樂在其中、課上得更起勁。

不只如此, 提供「實務操作」的機會,亦是點燃學生心中小宇宙、激發學習熱忱的良方。他談到,很多大人都說現在年輕人是承受不了壓力的草莓族,但其實學生並不怕吃苦,而是怕沒有辦法從中獲得成就感。翟本瑞發現,相較於聽老師在臺上唱「獨角戲」,學生更享受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因此即使沒有攝影專業背景,學生們卻肯在老師指導下從零開始學起,甚至甘願投入課餘時間來剪輯影片,進行後製,連影片小細節都不放過,就是為了在期末呈現出具有影像張力的拍攝作品。學生的用心讓老師看了也很感動。

第四招:分組學習,打造跨領域合作能力

通識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修課學生來自五花八門的科系。因此,翟本瑞也善用此特點來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透過學生彼此不同的專長,激盪更多創新火花。校園就如同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每個人都無法預期未來在職場上會遇見什麼特質或具有那些專業背景的人,因此,翟本瑞希望透過通識教育,培育學生畢業踏出校門後與他人共事的能力,因此特別強調「分組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以拍攝影片為例,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科系、具備不同專長,經過分組後,必須學習如何善用優勢與專長相互協調合作,過程中難免會有人際衝突或意見相左,但同學必須懂得化解衝突、良性溝通,從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順利完成作品。

翟本瑞強調,這樣的溝通、協調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歷程,即使到最後因種種因素無法完成拍攝作品,他也不會以成敗論英雄,重點在於學生已經走過這段歷程、從中有所收穫。對翟本瑞而言,這正是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之一。

第五招:校園搖身通路,激發學生創意

翟本瑞表示,他在逢甲和另一名老師合開一門「熱賣商品創造」的課程,為了讓學生了解商品熱賣的「眉角」是什麼,他會在課堂上先進行國際品牌的商品分析,融入實例相互比較,像是分析蘋果與三星智慧型手機的優缺點及產品特色等。

不只如此,翟本瑞還要求學生運用創意,設計可用於市場銷售的商品,例如有一組學生就從日常生活常乘坐的捷運大眾運輸系統來發想,發現許多民眾進入捷運站前才開始東摸西找捷運卡放在那裡,因而開始思考設計可以直接將手環與悠遊卡結合的佩戴裝置,就可改善老是找不到卡片的困擾,類似創意讓其他同學看了都眼睛為之一亮。

光只有這樣還不夠,為了避免這門課淪為「紙上談兵」,翟本瑞還巧妙結合其他課程,幫助學生製作創意結晶,例如透過通識教育中心開設3D列印課程的教師協助,讓學生藉由3D列印機,直接列印出創意作品。同時還結合逢甲大學設立的校內實習商店,讓學生設計的產品可以在實習商店販售,藉此讓大學校園搖身變成一個「小型通路市場」,也讓未來打算自己設計產品的學生可以提前在校園市場「試水溫」,了解什麼樣的商品才會受到消費者青睞。

第六招:結合外界資源,課程見樹又見林

翟本瑞表示,老師並不是超人,無法樣樣精通、什麼都會,但要懂得尋找其他資源來協助,讓自己走出理論象牙塔、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見樹又見林。他強調,教師本身必須勇於嘗試,才能帶來教學創新。

有一個創意十足的知名弟弟、臺北市長柯文哲的市政顧問「翟神」翟本喬,翟本瑞在大學也教創新創業。他以自身在通識教育開授的創業課程為例,除了以「創業九宮格」模式告訴學生創業時應考慮目標客戶、成本考量、行銷策略等九大要素外,為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創意風險與箇中甘苦,翟本瑞還請來企業家擔任「課堂業師」,分享自身創業心路歷程與實務經驗,讓未來有意走上「頭家之路」的學生更能體會創意眉角,而「翟神」當然也是他「網路科技」課程的授課業師之一。

「教學是良心事業,老師要具備熱忱,才能為教育帶來更多可能!」翟本瑞表示,雖然通識教育不像系上專業課程,學生會因怕被老師當掉、畢不了業而自動上緊發條,但通識教育卻是打造大學全人教育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接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後,翟本瑞一直積極推動創新、打破傳統形式,希望藉此培養學生對不同專業的興趣與跨領域合作能力。

他笑著說,曾有兼任老師告訴他,雖然每周上課一次所領的鐘點費並不多,但教通識課帶給自己的成就感,卻比其他課程都要來得多;也曾有上過通識課的學生對他說,感謝老師用心指導,讓大學生涯留下美好充實的學習回憶。這些課程迴響也成為翟本瑞心中最感動的教學回饋!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5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化通識課為神奇 翟本瑞的教學心法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