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情

【108課綱】理化科 素養題怎麼考? 收藏

  大學問編輯部   2020-02-15    高中物理 , 新考招 , 108課綱 , 二技軍官班 , 高中化學 , 高中自然 , 學測

  分享

★各科素養題,請參考:【108課綱】2大關鍵 看懂學測素養題



108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就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在教學上,要讓學生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進而實踐力行,形塑對世界事物的態度。然而傳統的紙筆測驗要如何檢視「素養」的學習成果呢?

以理化科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針對素養導向「紙筆測驗」評量舉例說明物理化學的素養命題,供大家參考。

理化素養 題組範例

本題組命題的情境範疇為「社會-環境」,包括5題簡答題。第1、3、4題主要在評量同學是否能「將所習得的知識正確的連結到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推論出其中的關聯,進而運用習得的知識來解釋自己論點的正確性」;第2題在評量同學是否能「能將自己及他人所觀察、記錄的自然現象與習得的知識互相連結,察覺彼此間的關係,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及知道導與他人的差異」;第5題則在評量同學是否能「知道觀察、記錄所得自然現象的的結果是有其原因的,並依據習得的知識,說明自己的想法。」

【題目】
鹽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物質,臺灣四面環海,在西南沿海一帶因氣候條件特殊,於三百多年前就開始利用太陽的能量來獲得粗鹽,此方法稱為曬鹽法。曬鹽法的過程是將海水引入開發平坦的鹽田後,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將海水經過蒸發、濃縮,最後結晶產生粗鹽。臺灣鹽田的曬鹽過程如下圖:



試問:

1.在曬鹽的過程中,我們所採用的物質分離方法,主要包含了沉澱與結晶,此兩種分離法,利用的是物質的哪一種性質?

2.石膏是一種礦物名,又稱硫酸鈣,可以從鹽湖或潟湖的沉積物中提取,請問石膏在曬鹽過程圖中哪一階段產出?

3.曬鹽過程中,海水引入大蒸發池,5 天後再到小蒸發池,這兩個階段都是利用地勢高低落差,讓濃度高的海水順流到蒸發池,但小蒸發池到結晶池階段,特別用抽水裝置將濃度高的海水提升至地勢高處,試說明這樣做的原因可能為何?

4.曬鹽有四個基本條件,一是需有久晴高溫的氣候;二是適當比例的黏土和砂土;三是平坦靠海的地形;四是海水濃度高的滷源。從下圖中可發現,在不同的月份,曬鹽產量有所落差。
(甲)請問造成此差異的可能原因為何?
(乙)承上題,如果要驗證你的想法,還需要蒐集哪些資料?



5.製作西點時,常用波美計來測量鹽水或糖水的濃度。將波美計放入溶液中,得到的度數叫波美度(°B'e),波美度是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方法。波美計底端有許多小鉛球,利用固定的重量與被測液體浮力到達的平衡來測出實際溶液的濃度。請說明為何波美計可以透過浮力與重量的平衡測出溶液的濃度?





【答案/評分標準】
1.若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得1分。若答案無關或不合理,得0分

2.若答「小蒸發池或第二階段」,可得1分。若答案無關或不合理,得0分

3.下列答案,可得1分。若答案無關或不合理,得0分
(1)從海水引入後到結晶池階段需耗時 10 天,此時濃度高的海水相對成本較高,耗費能源將其抽到地勢高處,可降低海水漲退造成的損害風險。若在大蒸發池或小蒸發池階段就將大量海水抽到高處,這樣耗費的能源和成本太高。
(2)或其他合理答案。

4(甲).下列答案,可得1分。若答案無關或不合理,得0分
(1)根據背景知識回答:在 6 月到 9 月間,臺灣為颱風季節,降雨量大,天氣不符合「久晴高溫」中「久晴」的條件。
(2)根據背景知識與題目提供的資訊判斷:曬鹽的四個基本條件,除了第一項「久晴高溫」之外,其他三個條件都不可能每個月大幅的變化。
(3)其他合理答案。

4(乙).下列答案,可得1分。若答案無關或不合理,得0分
(1)提及應蒐集可以推論曬鹽地區各月份雨量變化,蒐集當地每月平均降雨量或是降雨日數。
(2)其他可以合理推論曬鹽地區各月份是否「久晴高溫」條件之資料。

5.下列答案,可得1分。若答案無關或不合理,得0分
(1)明確提及浮體所受浮力為排開溶液體積(或沒入溶液體積)乘以溶液密度,且密度與濃度有關。
(2)其他合理答案。

【試題概念分析】
1.要求學生將所學習的科學知識與題目進行連結,推測其背後可能的科學理論。

2.要求學生由提供的資訊中,依據資料數據顯示的相關性,推測其背後可能的科學理論。

3.學生能由提供的資訊中發現事件的意義,將習得的知識連結後,推測其背後可能得解釋,並提出證明進行回答論述。

4.要求學生由提供的資訊中發現事件的意義,依據資料數據顯示的相關性,推測其背後可能的解釋,並提出證明該解釋所需的進一步資料為何。

5.學生能了解物體在靜止液體中所受浮力,等於排開液體的重量。


★資料來源:素養導向「紙筆測驗」要素與範例試題(定稿版)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