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科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1:適才適性 收藏

  世新大學兼任講師/唐墨   2018-06-07    世新大學

  分享

我是世新大學中文系的兼任講師,負責的課程是現代小說研讀及習作。同時,我目前也是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我的碩士學業是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完成的,因為大學是在世新就讀,所以選擇博士班的時候,我以熟悉的環境與教授為主要考量,決定考回世新中文博士班。

現在,就與大家分享我一路走來的讀書方法,提供給諸位參考。我歸納出自己的讀書方法,大約有以下三個重點:1.適才適性、2.截長補短、3.拒絕補習,將會分成三篇文章來說明。先講第一種,適才適性。

人人都有學習能力的差異

根據科學研究統計,每個人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環境,以及先天頭腦發展的不同,乃造成每個人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有人對圖像特別敏感;有人對文字容易產生反應;有人具備絕對音感;有人天生記憶力超群。

「參與研究工作的倫敦國王學院的羅伯特.普洛明(Robert Plomin)教授說,包括家庭背景和學校教育等在內的非先天因素,在兒童學習方面也起很大影響。普洛明教授說,發現基因對學習能力有如此大的影響,並不意味著那些先天因素導致學習困難的兒童就沒有辦法了,只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多努力,就能幫助孩子進步。」(研究:閱讀和算術能力都由同一基因決定

我們的國民義務教育,是一種漫長的探索過程。國英數地歷理化的智能學習,配合美術音樂的美感教育,加上體能訓練,由此可知國民義務教育的本懷,應該是要讓學生在眾多科目中,找到自己有興趣、相應的學門類別。但是,現在的社會風氣與家長的觀念,卻是要求一個學生必須做到五育兼備,甚至國英數地歷理化都得樣樣精通。這種把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學生全部吸收,且要求吸收到最飽和的頂標水準,絕對是有問題的。

徹底投入自己喜愛的領域

我從小就對文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也非常喜歡科博館、天文館、動物園的各種文字出版品,小學四年級曾經嘗試著自己看書研究中國古代星象與易經,寫過三千多字的研究心得。年紀漸長,我發現我是喜歡看書,喜歡從書本中獲得知識的人。對於真正硬底子的天文學、地球科學、化學公式,其實我一竅不通。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習慣的領域,如何從那個領域一門深入,徹底讀通那一門科目,我覺得才是學習真正的意義。

因為很早就開始學著看文言文,像戰國策、論語、甚至老莊、佛經,都是我小學至今的課外讀物。所以到了國高中的時候,我幾乎不需要另費心力去準備我的國文科,唯一的短處就是現代文學相關的題目,由於看的文本實在太少,我經常錯會新詩或小說的題旨。

文言文與白話文,本質上就有相當大的差異,要習慣不同的文類,必須耗費一些時間;而單單國文一科就如此複雜,何況還要兼顧其他科?

我在國中的時候就確定了文史哲這一條路線,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所以當我在國中遇到對我來說比較困難的白話文,我就到圖書館去,把課本上收錄的作者的其他著作,都找出來看。國中要面臨理化和數學這兩門難度從小學大幅提升的科目,我初碰到幾個解不通的公式,而且發現進度開始漸漸追不上學校老師的時候,就毅然決然地先把國文和史地搞定再說。

那些年泡在圖書館,看不懂新詩的詩意也不清楚黃春明的<魚>到底要說什麼的國中屁孩,如今站在大學講堂教現代小說。還能有比這更勵志的故事嗎?有,下回為諸位繼續分解。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2:拒絕補習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3:截長補短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