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唐彥博籲退場私校 部分財產回歸原財團法人 收藏

  陳曼玲   2018-08-13    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分享

在少子化衝擊以及先公後私、先高教後技職的選校思維下,校數與學生數幾占全國大學一半的私立科技校院將成為未來大學退場的重災區。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呼籲政府師法韓國,讓退場學校財產經清算處分後,剩餘校產可有部分比例回歸原財團法人學校,再挹注到其他私校或社福機構,但不能轉進董事個人口袋,以提高私校退場誘因。

對於民間企業僅以數千萬元代價即可入主瀕危私校的作法,唐彥博批評是教育公共化的最大隱憂,政府應要求新董事會同時提撥相對經費給退場基金,勿讓大學淪為企業的私人培訓所。而註冊率具有可操作性,不應作為學校退場及懲罰私校的條件;未來高教、技職體系在入學考試與行政組織上也應整併為一,對大學資源分配不再兩套標準。


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圖/陳秉宏)

從政院高度速提高教十年發展計畫

【問】:現在大家都在談高教崩壞,高教這麼多問題該優先解決哪一項?

【答】:教育政策的連貫性與前瞻性在臺灣永遠都是很大的問號,現在甚至連一個高瞻遠矚的教育願景都沒有。教育部總是要求各大學提出四、五年期的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但請問我們國家未來五至十年的教育中長程計畫在哪裡?最近幾任部長都無法完整詮釋。當部長位置不穩定,在任時間太短,政策延續即變成很大的挑戰,政治型態不同也會改變政策方向。

政府應儘速提出高教十年發展計畫,並將層級拉高至行政院,各部會都要共同規劃未來高教發展藍圖,而不是只有教育部的權責。尤其十年後就是民國117年,大一新生將比現在少10萬人,整個教育遭受重創,政府現在就應開始規劃117年的產業發展應到哪個階段、教育該如何配合產業發展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國際化又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才不會讓大學如現在般,從原本配合西進政策一下轉到新南向,資源卻調整不過來受到衝擊;而一窩蜂新南向又衍生許多弊端,相關配套措施也未到位,學校被搖來擺去無所適從,迴轉空間亦不夠大。而目前大學科系的設置就像一波波逐水草而居,與未來的產業發展未能完全對接,也是個大問題。

註冊率不宜作為退場標準與懲罰要件

【問】:高教藍圖要如何回應少子化的衝擊?

【答】:少子化衝擊後,勢必會有學校轉型與退場。「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將學生人數3,000人以下且連續兩年註冊率低於六成者列為專案輔導學校的條文近來備受爭議,應予刪除;一來學生人數少不見得學校財務就不好,二來註冊率可以「操作」,例如教育部的「寄存名額」政策會造成學校寄存的名額越多,招生人數就越少,註冊率便會拉高。但問題是沒有學校抓得準該寄存多少名額,結果就變成大家都在「賭」!

與其讓各大學矇著眼睛玩數字遊戲,還不如將註冊率作為退場輔導的指標直接刪除,並取消註冊率未達標準就扣減獎補助款的懲罰性措施;因為獎補助款是學校的「救命丸」,可以改善師資,提升教學品質。學生人數既已變少,教育部的獎補助款若再不給,根本就是讓學校財務雪上加霜,傷害學校與學生。

我不反對公開註冊率給大眾參考,但它的可操作性會誤導民眾,例如去(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中部某技術學院的註冊率高於六成,就引起輿論很大爭議,因此,不宜將註冊率當作懲罰私校的要件。

另外,除了境外生應納入註冊率計算外,其他所有外加名額,包括身心障礙生、原住民等弱勢學生招生人數,目前都未納入註冊率計算,今後也應一併涵蓋進去。教育部可與五大協進會溝通協調註冊率公式,杜絕爭議。

後段私校拼轉型,退場恐達二、三十所

【問】:全校註冊率公布後會加速大學退場嗎?

【答】:資訊公開會形成市場機制,若民眾覺得學校註冊率差,不想去讀,就會加速後段大學退場,預估十年之內,退場校數可能達到二、三十所。未來絕大多數的私校都得轉型與創新,並且朝向精緻與特色發展,三千人以下的小校會變得很多。

【問】:您是私立科大協進會理事長,據您了解,目前想退場的學校多嗎?

【答】:我們有68個會員學校,是五大協進會中規模最大的,學生數與校數幾占全國大學一半。不容否認,學生選校的原則是先公後私、先城市後鄉村、先北後南、先西後東、先高教再技職,因此少子化對私立科技大學的衝擊也最大。但目前只有極少數學校願意「走入歷史」,大多數學校仍覺得「錯不在我」,而是整個政策不利我、大環境不利我,政府又落井下石,不是雪中送炭。

既然招生來源受限,後段學校比較想拼轉型,目前大多想配合長照2.0政策轉型養生村,但未來退場學校不光是大學端,也有高中職,到時會不會遍地都是養生村?或許政府可以用政策誘導,適度區隔一下。

退場清算後部分財產可回歸原財團法人

【問】:誘因不足是否會影響學校退場意願?

【答】:臺灣現在太民粹了,學雜費不能調漲、大學退場後全部校產都要清算歸公。但我覺得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假使能有退場誘因,會使退場的執行過程更順遂。最近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與韓國大學交流,發現韓國也在討論如何制訂退場法規,現正規劃大學財產經過清算處分後,剩餘的30%可以回歸原財團法人,讓退場學校的財團法人可將錢轉移至另一個財團法人,繼續公益事業。

但臺灣的相關法規沒有這個空間,學校停辦、退場後被清算處分,剩餘財產只有兩條路可走:回歸退場基金或地方政府。我主張再開一條路,仿照韓國正在討論的作法,將清算處分後的剩餘財產部分比例回饋到原學校財團法人,但絕不能進入董事個人名下;原有財團法人也可指定將錢挹注其他財團法人學校或社福機構。至於回饋比例,可以經由討論尋求共識。

另外,部分縣市政府積欠私校退撫儲金會大筆金額未還,建議私校退場後被清算處分的校產一旦回歸地方政府,應優先代地方政府清償積欠私校退撫儲金會的債務,如此才能真正對私校師生有所助益。

【問】:以錢當退場誘因,政府與社會能接受嗎?

【答】:物質誘因絕對不是給個人,而是給學校財團法人;但若這點無法突破,至少也應給予退場學校精神層面的誘因,例如頒發文化勳章給那些願意將校產無私捐贈地方政府的私校董事會,讓他們願意有尊嚴的光榮退場。

企業接手辦學應同時挹注退場基金

剛剛提的是校產清算後的處理模式。至於校產清算前,若有企業願意入主學校、改組董事會,現行作法只要投入一筆錢,可能幾千萬元而已,就能輕易拿到一所資產超過十億元的學校,變成企業自己的培訓招待所,這對辛苦經營數十年的教育體制不公平,也是教育公共化的最大隱憂。

建議未來企業進入轉型學校,除了挹注該校所需經費、資源外,還必須另外提撥相當於學校總資產五分之一的相對基金給退場基金,讓目前僅五十億元的退場基金得以持續擴充,以能照顧更多退場學校師生,新的學校經營團隊也才願意付出更多社會責任,而不僅是將學校當成自家的培訓所而已,學校資產亦更能被充分有效的運用,社會反彈企業禿鷹淘空學校的力道也會相對減少,高教工會的疑慮或可得到解決。

高教、技職整併,學測、統測整合

【問】:私立科大恐成為大學退場重災區,您怎麼看未來公、私立與高教、技職體系間的衡平?

【答】:目前公、私立大學學生人數比約為3比7,未來若要調整,公私比不應高於5比5。私校要擴增生源,除了必須公私立大學同步調降招生名額之外,教育部姚立德次長提出的開放大學政策,鼓勵私校廣招社會人士就讀,應該也會有所助益。但在境外生市場上,私校總是無法與學費低、名聲好的國立大學競爭,希望教育部可以適度規範國立大學招收境外生的名額。

至於高教體系與技職體系的比例,目前大學與技專校院的科系重複性甚高,早就大學技專化、技專大學化了,且多元招生管道亦可互通,高職生可以念大學,高中生也可申請入學技職體系;因此,隨著技職體系退場的衝擊加劇,建議未來高教、技職應該整併為一,所有大專校院都屬高教體系,教育部組織也不必再區分高教司或技職司,對學校的資源分配亦不再有兩套標準,則社會喊打學用落差也不會都將矛頭指向技專校院。

【問】: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的升學考試制度和考科也能合併嗎?

【答】:現在一般大學考學測,科技校院考統測,我主張二者合併為一,共同科目以高中學測範圍為主,專業科目以高職統測範圍為主但簡化考科。學測與統測整併之後,想念一般大學的考生不必選考專業科目,想念科技校院的考生再加考學校指定的專業科目即可,則各大學透過不同科目間權重的設定,即可各取所需,各自篩選共同科目較強或專業科目較強的學生。除了上述筆試之外,當然必須維持既有的多元入學管道。

【問】:高中職各有不同課綱,學生參加共同的入學考試,不會衍生命題範圍差異的爭議嗎?

【答】:可從測驗題的設計與檢測方式區分難易度,例如共同科目部分可能高中生較強,專業科目則是高職生較拿手,因此,透過此管道進入大學的學生,經由測驗還是會自動分流,應不至於發生對哪一類考生特別有利或不利的情形。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私立科大協進會呼籲:退場私校部分財產回歸原財團法人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