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前教長黃榮村籲打破平均主義 啟動高教發展規劃 收藏

  陳曼玲   2018-10-12    大學

  分享

高教爭議不斷,前景未明,衝擊國人信心,這幾年的臺灣高教發展趨勢更令前教育部長、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長黃榮村深以為憂。他指出,真正關鍵在於國家與社會失去企圖心,無心打造一流與卓越的大學團隊,社會高舉平均主義與狹隘的實用主義大旗,一流與卓越被視為是禁忌語言,若不儘速自覺與反省,將會是臺灣高教的不祥徵兆!

黃榮村呼籲,政府主政部門應在國際脈絡下,於半年內提出具有共識的「臺灣高教主規劃」與「發展路徑圖」,站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上,擘畫國家級的人才培育與高教發展方向,並且吸引對岸人才過來,反制對臺31項措施。針對延燒數月的臺大「卡管」與「拔管」事件,黃榮村則提醒不僅已重創龍頭大學領頭羊地位,更讓臺灣內爆逼近臨界點。


「錯之於始,更錯於後!」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對教育部「拔管」可能衍生的後續效應憂心忡忡,擔心恐拖垮整個高教體系(圖/陳秉宏)

小成本大製作 臺灣高教成血汗大學

【問】:高教現在是多事之秋,最大困境在哪裡?

【答】:高等教育是國家的重要引擎,大學是為國家描繪願景的地方,一旦高教淪落,將是國家大不幸;但與崛起的中國、高教霸主的美國,以及發展不錯的鄰國日本與南韓相較,我們國家投入高教的資源和力道明顯不足。臺灣高教一年的中央政府總經費僅八百多億元,相當於一所北京大學的經費,卻要讓150多所大專校院雨露均霑,可說是將大學都打成「小成本大製作」的「血汗大學」。

除了投資力道不足,臺灣高教的另一大問題是客觀環境變差。少子化已經進入發威的狀態,從2016年起至少將延續12年時間,但現在爆發的威力才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經有不少後段班學校「不行了」;國家若再端不出強有力的方案,各界唱衰高教的趨勢恐將無法止息,高教前景堪憂。

廢除平均主義 半年提高教發展路徑圖

【問】:您覺得有力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答】:現在唯一能控制與協助高教度過難關的當然是政策,但不能只是教育部政策,而應是國家政策,因為人才培育工作不單是教育部的事。高教問題太複雜,有全國層次、教育部層次、大學層次,也有戰略層次和戰術層次。要讓臺灣高教恢復成具有強大動力的引擎,行政院應傾國家之力,站在國家高度與國際比較架構上,召集各界組成工作小組,於半年內擘畫出「高教主規劃」(Master Plan)與「發展路徑圖」(Road Map),將臺灣的大學發展路徑,包括高度、本質、願景、各階段的經費重點等描繪出來,不僅要讓一流大學有更大彈性,更應讓產業界多介入人才培育政策,在分工整合下將高教推向更高的高度。

除了凝聚共識,最重要的是,高教路徑圖必須具有先後緩急與經費配置,才是一個保證做得出來而且有效的發展藍圖。千萬不能再用「平均主義」將各項目經費平均分配、齊頭並進,否則一定失敗!看看中國十二五計畫與十三五計畫,哪一些是平均分配與不分輕重緩急齊頭並進的?

高教深耕平均化 重傷真正的一流大學

【問】:最近臺大就為了分到的高教深耕計畫經費縮水頻頻表達不滿,您怎麼看?

【答】:不要平均主義不能只用嘴巴講,要有邏輯。在高教深耕計畫之前,有12所一流大學得到頂大計畫,後來高教深耕決定將國際盃校數從12所降至4所,這4所分配到的經費理應不低於、甚至應遠多於前十年拿到的平均數,減少國際盃校數的邏輯才有意義,而且就不是平均主義;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次臺大拿到的經費反而從過去一年平均30來億降至18億,當然受傷嚴重!

臺灣的一流大學為了追求卓越,好不容易在剛開始的十年間建立了品牌,學術排名與國際表現亦曾領先;但之後十年中國崛起,可以想見後勢當更為強勁,臺灣相形之下已很難相比,本應在若干優勢領域及項目上努力守住,全力打世界盃與強調學術領導,走出去與國際比高,協助提升國家競爭力及能見度;現在卻反向退縮,為了矯正一些大學的缺失而主張高教深耕,避談一流、卓越、典範、評鑑等字眼,經費邏輯也改為打底分配,往平均主義傾斜,不再擇優對一流大學重點補助,還多方限制其發展,用狹義的公平正義法則框住應以國際性及競爭力為主流思想的大學,很可能將過去珍貴的、曾經奮起過的追求一流卓越精神,打成平均化甚至平庸化!

這種走向若再持續下去,就像倒洗澡水卻不知已把孩子也倒掉了一般,將是臺灣高教的不祥徵兆!

唱衰臺大 臺灣高教將失領頭羊

【問】:龍頭大學發展受限對臺灣高教有何影響?

【答】:現在真正被唱衰的就是臺大,不只經費變少,連領導中心都空了快一年!我任教育部長時,國家一有事情,例如發生SARS,臺大總是領銜召集其他大學開會研商,建議國家該怎麼做,一呼百應,十足領頭羊。立法院因永平高中董事會核定案擋了一百多億高教經費,也是教育部商請臺大等多所大學校長拜會立委,協助解決問題。

當時臺大與教育部合作良好,彼此互相幫忙,關係密切,相敬如賓。但曾幾何時,不知何故,臺大已慢慢失去這些功能。國家應該要有警覺,難道大學體系不需要建立傳統、不需要領頭羊?不需要培養一兩間大學,代表國家在國際學術舞台發熱發光嗎?站在國家立場,絕對不能讓好不容易歷經幾十年發展出來的學術領頭羊消失不見,而且難道臺大喪失了領導核心地位之後,其他大學可以及時並全面的取而代之嗎?假使不趕快調整好這件事,對國家社會而言,絕對是一件不可原諒的罪惡。

教育部應多促成大學的未來發展

郝柏村當閣揆時,因不認同臺大自由派師生主張廢除《刑法》100條,公開批評臺大校長孫震,結果激怒了臺大不同派別師生聯合站出來聲討郝柏村、聲援孫震,也影響了日後的修法結果。臺大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從未缺席過,國家怎能不尊重她過去的歷史?後來在國際高教競爭上,臺大的總體表現也算是國內最重要的一所大學,國家為何可以不尊重她的未來?對臺大這樣一間大學,可以不尊重她的歷史、不尊重她的未來,或者無視於她的存在嗎?這不是一個國家該做的事!

教育部不能讓臺大的位置空掉,國家領導人與政府主管部門應警覺如何助臺大一臂之力,推動向前才是。

臺大像魔戒 召喚黑暗勢力讓臺灣內爆

【問】:您如何看待「卡管」與「拔管」事件?

【答】:臺大校長遴選向來是國家大事,遴選委員會與臺大行政單位既已走完所有程序,依過去的慣例大概很難再做任何變更,教育部最適合做的就是依程序儘速核准或批駁,而非依違在各方勢力之間,遲遲難做決定,最後臺大與教育部都因此受了重傷。

值得注意的是,整起事件的導火線乍看像是訊息揭露、利益迴避與赴中兼職問題,但真正影響深遠的,其實是藉著這個平台,讓臺大內外蟄伏的對抗勢力趁機而起,互相對峙。這種非死即傷的內爆,正讓臺大的力量一點一滴耗損,更何況外面還有立法院與教育部加入,以及各大報紙互相廝殺、凌遲臺大的圍城戰爭。整體看來有點像電影《魔戒》場景,臺大就是「魔戒」,召喚各種潛伏勢力與勤王之師,在中土大會戰,傷亡無數。全案看來就像臺灣現狀的縮影,現在的臺灣好像也淪陷在內爆中,這才是更令人擔憂之事。以上想法非關藍綠,我是恨鐵不成鋼!

當心「拔管」釀大火毀臺大與高教體系

現在更麻煩的是,教育部終於在三個多月過後,確定要求臺大檢視並重啟遴選程序,等於直接否決了臺大遴選委員會送部的遴選決議,引發了很大的大學自治爭議!臺大自己選校長選成這樣已很懊惱,現在又被政府踹一大腳,顏面與實質都受到很大傷害。依臺大的歷史傳統以及校友遍布海內外高教與研究機構的情勢來看,臺大對這件事絕不可能善了。以前臺大有難,包括如前所述行政院郝院長公開責罵孫校長時,以及臺大成立教授聯誼會、在校務會議通過軍警不得進入校園、替臺大四六事件與哲學系事件平反時,即使臺大師生可能在政治意識形態上有很大不同,但獨派仍可以替統派平反,自由派與保守派也可以合作對抗極權無禮的政府頭頭。

除此之外,臺大還勇於揭竿而起,當為社會公義的堡壘與宣揚理念的思想燈塔,聲援各項民主法治與社會正義之事,但現在卻淪落到讓別人來聲援,真是情何以堪!依此看來,現在的爭議究竟會繼續引發臺大校內與校外什麼樣的集體反應,雖然充滿不確定性,但政府若想解決問題,最好還是往更壞的劇本去想比較好。

尤應注意的是,這件事反映的其實是當前臺灣最難處理的困局:「錯之於始,更錯於後」,在剛開始的利益迴避認定與嚴重程度考量,即應及早作出周全的准否決定,但政府在危機形成之初嗅覺不夠敏銳,又扯進一些沒常識的無謂糾紛,未能尋找真正熟悉學術與大學事務者進行諮詢,以致治絲益棼,等到猛一回頭已是三個多月之後,難以找到能夠順利下台的契機,之後的所作所為及可能衍生的對抗,已經讓整個臺大校園與高教路上充滿凶險!此時只能誠心祝禱不要釀起無法處理的大火,更不要因此拖累拖垮應當作為國家核心機構的高教體系。

反制對臺31項措施 吸引對岸人才過來

【問】:中國大陸最近提出對臺31項優惠措施,對臺灣高教的衝擊有多大?

【答】:對臺31項措施有多項是針對臺灣中青年紀的高教優秀人才而來,若將此舉定調為掏空臺灣,則臺灣當然不能坐視被掏空,必須想出更有吸引力的方案!不僅吸引自己人留下來,還要吸引對岸優秀的人過來!臺灣的大學在某些方面,平均水準比大陸高,學術自由與大學自主的氛圍對多元特色人才的培育幫助很大。政府應把臺灣友好的環境鋪陳出來,讓對方年輕人願意過來。

臺灣愈來愈不重視一流大學,對方卻愈來愈重視,這就是我們的隱憂。日前行政院公布八大因應策略,並非學術界的共識提案,也絕非最好方案,現在應該趕快從高教發展路徑圖中,集合國內大學的集體智慧,研擬出最佳的戰略與戰術方案才對。

若從學術觀點看,吸引對方人才過來的最簡單有效管道,第一就是讓對岸的教授帶著研究生來臺與大學合作、交流,雙方到彼此的實驗室交換、上課與研究。第二則是臺灣一流大學系所(例如電子、電機與醫學系所)擴大對陸生的招生名額,但名額與相關經費都應以外加方式處理,不能放在總量內,而且要擴充教研能量,否則必遭本地學生抗議。

學雜費解凍 公立大學應合理調高學費

【問】:高教發展路徑圖如何擘畫大學退場問題?

【答】:高教發展路徑圖可以推估幾年後的大學數量與公私立大學比例,並針對打國際盃、力求上進、有生存危機等三類大學分別研提措施。依生源減少的趨勢觀之,十年後約有三分之一的大學需要轉型或退場,但私校面臨的壓力更大,預估公私立大學比例可能會從現在的3比7調整為5比5。但公立學校仍要加油,因為現在公立大學招生狀況平均比私校好,部分原因是基於學費比私校便宜一半,而非辦學真的都比私校好。公立大學若辦學績效差,政府亦應促其整併或退場。

臺灣公立大學學雜費只占國人年平均所得的18%,私校則加倍,若考量臺灣平均稅賦水準僅占GDP約13%,二者合併來看,臺灣的大學學雜費幾乎是全球最低。按理學雜費應該解凍,政府應調高公立大學收費,然後將原先補助給公校的經費部分移作競爭型計畫供各校競爭,讓表現好的大學再從中得到經費,提升競爭力。但在平均主義與狹義公平正義高懸的邏輯下,現實上很難做到。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3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黃榮村:儘速啟動臺灣高教主規劃與發展路徑圖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