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考題

【111學測】混合題型 社會科怎麼考? 收藏

  大學問編輯部   2020-09-20    高中公民與社會 , 108課綱 , 學測 , 高中地理 , 高中歷史 , 新考招 , 高中社會

  分享

★看更多學測混合題型:【111學測】混合題型╳卷卡合一 兩大特色搶先看



111年將舉辦的新型學測中,社會考科以部定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的高一、高二必修課程為考試範圍,滿分144分,考試時間為110分鐘。歷、地、公三科試題所占比例相當,主要都在測驗考生是否能掌握社會科的基礎知識、技能與方法,以覺察說明、分析詮釋社會現象,並進而判斷、反思與評鑑;能否整合社會領域學科方法,擁有探究的能力。

兩大部分 三大題型

社會考科的題型包含選擇題型(單選題)、非選題型(填充題、問答題、繪圖題、製表題)與混合題型,其中非選擇題型占分比例以20-30%為原則。全卷分為兩大部分。

【第壹部分】:為單選題,占70分。

【第貳部分】:為混合題型或非選擇題,占74分。

混合題型 怎麼考

歷史、地理、公民三科的整合題通常會以混合題型的形態出現,有時是三科的概念整合,有時是兩科。試題設計成一個題組,同時包含選擇題和非選題。

以下混合題型的整合題為例,第1至3小題為單選題,第4小題為非選題。試題整合歷史、地理、公民三科的概念,評量考生是否能從社會領域的觀點,分析議題的形成背景與內涵。

題組主文
以下是有關某個事件的三份資料。
  資料一:新疆地區民族多元,居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頗有差異。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新疆因民族、宗教問題與清政府發生衝突,導致大量人民外移至屬同樣宗教信仰的中亞地區。
  資料二:中國政府以維持新疆地區社會秩序的名義,於 2011 年 3 月起在烏魯木齊、北京等地,透過手機基地台獲得手機用戶的即時位置,以了解當地民眾聚散的即時情況。
  資料三:2014 年前後,中國政府倡導「宗教中國化」,並以防範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極端等三股勢力蔓延的名義,在新疆維吾爾地區設立許多「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再教育營),將眾多穆斯林維吾爾人及部分基督徒留置於該培訓中心,實施「寄宿管理制度」,使學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律知識、職業技能和去極端化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課程」。中國官員曾於聯合國表示:「去極端化是有效打擊暴恐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新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實際上就是去極端化的寄宿學校」。

【第1小題題目】
下列哪項技術可用於分析新疆地區手機用戶的位置資料,以了解其聚集情況?
(A)地理資訊系統
(B)地圖投影判讀
(C)航照判釋分析
(D)遙感探測技術

【參考答案】:(A)

【解析】:此題以新疆地區手機使用的現況為情境,評量學生能夠理解地理資訊系統的基本分析功能及其應用層面。擷取資料二中提到透過手機基地台獲得手機用戶的即時位置,以了解當地民眾聚散的即時情況,推知為利用地理資訊系統之功能。

【第2小題題目】
在清末,除了新疆之外,雲南也發生類似的事變,導致該區的人民外移,他們最可能移往的地區是?
(A)緬甸
(B)俄國
(C)哈薩克
(D)馬來亞

【參考答案】:(A)

【解析】:唐、宋時期,中亞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陸續移居西域(新疆)以及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一帶;元朝時,一部分穆斯林進入雲南,他們在中國被稱為「回民」。十九世紀時,雲南回民組織馬隊,經由高原峽谷往來於滇、緬之間進行貿易。咸豐六年(1856)爆發雲南回變,回民在清軍的追剿下,為了避禍而移往緬甸,主要居住在中、緬邊界一帶。

【第3小題題目】
從多元身分之認同與國家政策之關係而言,中國政府對新疆維吾爾族的措施,最主要的目的為何?
(A)提升其多元認同
(B)保障其宗教認同
(C)弱化其民族認同
(D)模糊其地域認同

【參考答案】:(C)

【解析】:此題是以題組中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新疆維吾爾地區所實施政策的情境為素材,旨在測驗考生對於多元身分認同的建構、肯認與保障,和國家政策關係密切的概念。題幹中提供一反面例證,說明國家除能以政策正面保障人民多元身分認同,也能以政策反面弱化多元身分認同,故答案選(C)。

【第4小題題目】
針對資料一的人口遷移案例,請從推拉理論的角度,以示意圖的方式呈現此遷移現象。


【參考答案】


【評分標準】
*完全給分:推力與拉力部分,皆能寫出地點與影響人口移動的因素。
*部分給分:推力與拉力部分,僅能針對其中一項完整寫出地點與影響人口移動的因素,而另一項無法完整寫出,只能寫出地點或是人口影響因素。
*不給分:未作答,或完全答錯。




★資料來源:大考中心111學年度「考試說明」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