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中金院校長施光訓:公私立同額減招,學費齊一 收藏

  評鑑雙月刊主編/陳曼玲   2017-10-12    大學 , 評鑑 ,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分享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圖/陳秉宏)

「學校失火了,總要有人開門!」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2015年還是興國管理學院校長,為了讓僅剩百名學子、隨時可能倒閉的「吊車尾」大學起死回生,在鍥而不捨、多方奔走下,終於說服知名企業集團接手,力圖將「退場學校」逆轉為亞洲最務實的商學院,成為國內大學成功轉型的典範教案。他與眾不同的校務經營哲學,也反映在對於高教問題的獨到看法上。


專長財務金融的施光訓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大膽提出調漲國立大學學雜費讓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化、全面發放教育券補助公私立大學生,以及公私立大學同額減招等多項建議,以解決高教大限危機,希望帶動國內大學排名重新洗牌,還給18歲孩子一個公義及特色的教育未來。

臺灣高教就像自助餐,缺乏特色又混亂

【問】:從學校瀕臨倒閉的重大壓力與起死回生的戲劇性轉折中一路走來,您看到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困境是什麼?

【答】:臺灣高等教育的困境與臺灣社會面臨的困境很類似,就是害怕失敗、害怕改變、害怕與別人不一樣;大學內部不敢鬆綁,因為沒人做過,不知會發生什麼事,又擔心未知的風險,於是乾脆不做。大家都不願意「變」就沒有特色,是臺灣高教最大的問題。每次國內大學到國外集體招生,學校端出來的菜單都一樣,這樣如何吸引外國學生?外國人看臺灣高教市場,就是一個「亂」字。

再打個比方,若你不曉得中午要吃什麼,各種菜色都有的臺式自助餐或許就是你的選擇。我們的大學就像臺式自助餐,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有,但吃飽後又沒有太深刻的印象。有時候菜太多,也不知道該吃些什麼,而且實際上可能只是同樣的食材用不同方式煮出來而已。另外,做自助餐需要規模經濟,規模不夠,自助餐就會倒。這也是臺灣高教現在的問題。

自我減量縮小規模,失火了就要開門

【問】:您對出現招生危機、瀕臨倒閉邊緣的學校領導者有何建議?

【答】:當我開自助餐沒有客人上門,每天做這麼多菜也不賺錢,何不改做套餐或小便當?再不行的話我就賣火鍋,因為小火鍋冰起來不會壞。市場規模縮小時就縮小經營方式,總是能找到生存的方法。同樣地,當大學生源減少、招不到學生,第一就是要自我減量,將教師、職員與學生數縮小到能夠自立自強的規模。

我知道這是非常艱難的困境,校長必須先從人事著手,設法讓學校穩定下來。興國管理學院決定轉型到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之後,學校一一發放撫慰金(補償金)請老師離開,根據我的不完全統計,離職教師後來有一半在其他學校找到專案教職,他們在路上遇到我還會表達謝意,因為大家早就知道學校維持不下去了,只是需要有人把門打開;失火了,總要有人開門吧!否則不開門也不救火,大家遲早都在裡面悶死。

特色菜上桌,大學「重劃」勝「都更」

【問】:以後可能會有愈來愈多大學瀕臨倒閉,您覺得他們都能這麼幸運地找到企業家接手,變成下一個中金院嗎?

【答】:很難說,因為接任者必須要有至少「贊助」五年,學校才能自給自足的心理準備;而且前提是學校必須自己先縮小規模,精簡人力,並且端出「特色菜」或「今日特餐」上桌,客人才會進來。如果有幸得以存活,就能繼續經營;若真的經營不下去,則可進入教育部設計的退場機制,將學生、老師、職員安頓照顧好後,重新找一批新人接手辦學,將學校資源移轉給有意願、有能力的人,然後退出經營團隊。

只要教育部的退場機制能夠成功建立起來,估計五到十年之內,臺灣將會創造出一批很新的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不僅各有各的特色,還能刺激其他沒有生存問題的大學做出改變,整個高等教育生態就會慢慢不一樣!

有人建議招不到學生的大學可以轉型做長照或社福機構,我並不看好,因為臺灣的大學排名與地點和房價息息相關,招生差的大學幾乎都在房價低、地段差的偏遠地區,請問有哪一個老人願意去偏鄉生活?與其做「都更」,還不如找「重劃區」來得快;學校轉型做非教育事業就等同都更,轉手經營繼續辦教育則是重劃的概念,後者才是成功的轉型。

公私立大學應同額減量,不宜只砍私校

【問】:少子化凸顯高教大限問題,您認為該如何解決?

【答】:第一步要「同額減量」,無論公立或私立大學、前段班或後段班,全面減少招生名額。高教缺額問題不是砍掉幾所學校就沒事了,就好比淹水,今天他家淹水,明天就會淹到你家,必須同額減量,大家一起面對現實,才是務實的作法。到底臺灣有多少孩子?整個大學應該縮減多少名額?全部一一算出來,再將每個學校應減招的比例分配好,而不是只把出包的私校切掉。

韓國面對少子化的高教轉型作法就是第一階段全面同額減量,各大學招生名額每年各減百分之三,表現太差的學校甚至要減到百分之六,當大家調到一個比較安全的水位後,下一步才會進入大調整的階段。而臺灣現在的作法則是有學校溺水了,其他學校就在岸上觀看,連救生圈都不丟,因為「你在水裡很可憐,但一所大學要養這麼多個老師,我也不能把名額送給你!」

【問】:國立大學減招,社會大眾能接受嗎?

【答】:公立大學減招沒有這麼困難,我在國立大學教過書,大家都希望降低生師比,不要教太多學生,教學品質才能提高,倒是本來滿招、學生人數較多的私立大學可能會有不同意見,因為收入會有影響。但長遠來看,同額減量政策可讓各大學的規模降到合理範圍,辦學好的學校,減招名額可以少一點,資源少的學校則減多一點,預估再過五年,臺灣高教規模就可適配人口結構。

公私立學費齊一化,發教育券助學生

【問】:國立大學減招會不會與民意背道而馳?

【答】:我要強調的是,全面減招政策的配套措施是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化,並以私立大學學費為基準,要求公立大學提高學費,然後由政府發放相同額度的教育券給每一個公私立大學學生,讓學生無論就讀公立或私立,都負擔一樣的學費,不要有差別待遇。

舉例來說,假設現在公立與私立大學學費每年分別為5萬元及10萬元,以私立大學為基準將學費拉齊後,公立大學學費漲到10萬元,但由政府發給每人4萬元教育券,則公校生實際上只需負擔6萬元,僅比現在多漲一萬元,但私校生扣除教育券補助後,實際付出的學費卻大減4萬元。

一旦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化的理念得以實施,無論就讀公校或私校,每位學生實質上都好像念國立大學,因為都享有國立大學的收費,那麼國立大學減招的衝擊就沒有這麼大,學生也未必非得念公立不可。

打破學費不正義,高教排名大洗牌

【問】: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化的背後理念為何?

【答】:臺灣社會常講「居住不正義」,我則認為是「學費不正義」!全國有超過六成的大學生就讀私立大學,卻比少數三成的學生多付出兩倍學費,這樣對嗎?政府的補助款只幫考試考得好的人買單,考得差的人就被處罰要多繳錢,難道他們不是臺灣人嗎?他們沒有繳稅嗎?這是不公平的!這是不公平的!

我學財務金融,以最高框架來看,政府應該讓公私立大學有齊一的競爭標準,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才是社會公義!臺灣的高等教育早已經是社會福利,因為大學實質錄取率已經超過百分之百,若政府不願改變現在的結構,還讓公私立大學學費有這麼大的落差,就是在為18歲的孩子創造一個很不公義的環境。這是我特別想要提的。

【問】:政府有這麼多預算全面發放教育券嗎?

【答】:我相信政府有這個能力。現在政府給公立大學非常多的補助款,讓公校維持非常便宜的價格,未來只要將這些經費改為直接補助學生即可,讓學生拿到教育券後自由選擇學校就讀,這樣不是比較正義嗎?當學費齊一化,大家的選擇權就變得一樣,不再因為價格因素優先選擇公立學校,市場機制也才會進來。

況且臺灣的公立大學學費目前存在「不合理的低價」。以實質成本計算,公立大學每生單位成本比私立大學多出約五到六成,等於學校一年收5萬元學費就會虧10萬,若不靠政府補助,每位學生實際上要收取15萬元學費,學校才能損益兩平。因此,我認為公立大學應該調漲學費。至於有人主張開放大學自主調漲學費,我則認為以現行結構,私立大學沒有漲學費的能力,因為這是社會觀感問題。

另外,並不是每一所公立大學都比私立大學好,未來若公私立大學學費相同,大家一起公平競爭,相信整個高教市場排名次序就會有所改變,退場名單上一定會有公立學校出現!

永遠問你WHY,企業人辦學更務實

【問】:請談談企業辦學與傳統辦學的差別?

【答】:企業人比較實在,他們永遠在問你「why」,你得告訴他「為什麼」。例如,當你提出課程設計與教育部的學分規定時,他們只問你一句話:「這種學生出來到底能不能用?」企業就是教育產業的消費者,他們不管吸塵器裡面裝的是什麼晶片,只要知道吸塵器能用就好。

所以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辦學很務實,誓言成為亞洲最務實的商學院。我們做了許多實驗與挑戰,正在一步步往前走,老實說,真的很辛苦!在臺灣,要做一點改變真的不容易,但我樂意面對與被檢驗,因為企業可以幫我更有效率地達成我想做的事情。只要想做,就會承擔,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5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中金院施光訓:公私立大學同額減招 學費齊一化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