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高雄女中蔡靜誼 讓地科鮮活有趣
幾包玉米粒加熱以後,開始蹦出白白的爆米花,隨著時間越長,蹦蹦聲逐漸趨緩,高雄女中地科老師蔡靜誼讓學生動手做實驗,記錄爆米花蹦開的時間數據,再分析建模,學習考古學家破解史前謎團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自創蔡氏「爆米花定年法」,讓同學玩得不亦樂乎。 用市售的洋芋片罐子裝水並放入珠珠,製作出冰芯,教導同學觀察冰芯中的「氧同位素」數值,瞭解古代的氣候變遷,每位同學都成為小小的古氣象學家。蔡靜誼的地科課活潑又有趣,採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來形塑教案,傳遞艱澀的地科知識,MM巧克力、洋芋片罐搭上考古學,同學在課堂上不會瞇瞇眼偷睡覺,隨著蔡靜誼神遊地球與外太空,感受學習知識的喜悅。 高雄女中教師蔡靜誼的地科課活潑又有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知識的喜悅。 教案設計 貼近生活經驗 「我會讓同學操作科學家進行的實驗,以此來傳遞知識。」觀察大氣、學習天文、探索太空與海洋、觀測地質與古化石,蔡靜誼的課程深受同學歡迎。一身短裙、腳蹬長靴,裝扮時尚的她,總是能發想出許多有趣的教案,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學習建模,或是到校外進行田調與觀測,把原本在課本上的死知識,變成鮮活的生活經驗,讓同學從此深深愛上地球科學。 「我喜歡課程裡有幸福感,希望自己的課程能夠傳遞知識與熱情。」蔡靜誼不諱言,每一次的教案設計,不僅希望令孩子感到開心,同時也是在成就自己。因此撰寫原創教案時,蔡靜誼會思考孩子喜歡什麼,如何令他們感到印象深刻,讓孩子在短短的課堂中,輕鬆吸取知識。 求學期間,蔡靜誼深受高中國文老師啟發,老師講解《桃花源記》時,不只帶領學生賞析詩文,還陪著學生觀賞作家張曉風的劇本《武陵人》,以及賴聲川的舞臺劇《暗戀桃花源》。當年老師的創新教學風格,深印在蔡靜誼腦海,也影響了她日後的教學。「那位老師成為我教學的楷模。」蔡靜誼回憶。 利用遊戲巧思 讓科學變有趣 為了讓課程兼顧知性與趣味性,蔡靜誼做了許多別出心裁的教案。例如在探究實作課程中,需要介紹紫外線,蔡靜誼就打造一款遊戲:遙遠的外太空中有一顆克卜勒438b行星,居住在上面的外星人因為被紫外線照射到不行了,只好跟進行紫外線探究與實作的同學求救。這時同學要取得三樣東西:錢幣、地球上最厲害的金屬「鎠」(Kn),以及地球上最厲害的動力能源「波」(Bo)。有了「鎠」跟「波」,才能依照飛行地圖,飛往不同的行星,展開搶救外星人的任務。 現實世界中其實找不到「鎠」跟「波」,「這是我特地請國文老師想出來的元素名,讓同學覺得超厲害!」蔡靜誼笑說,遊戲推出後,同學上課像挑戰電玩打怪,闖關或獲得獎勵時,學生笑得比誰都開心。 「科學除非你超級有興趣,不然會有一點硬;就算你很感興趣,有時卡在那邊,也是會有一點苦。」蔡靜誼傳神形容科學家埋首研究的艱辛歷程,身為地科老師,她能做的,就是以具有巧思的活動、遊戲與案例來豐富地科課,幫助學生打破學習門檻,無形中潛移默化地科的知識。上蔡靜誼的課,就算文組的學生也能玩得很開心。 勤學不倦 師生情誼融洽 多年來,蔡靜誼開設「地科福爾摩斯課程」、「高中生地球偵探」等有趣課程,搭配實驗、觀摩及講座,深耕同學的地科知識;帶領學生參加國際科展,屢獲佳績;此外,她也積極參與教師社群共備,開發有趣的教案,豐富地科的教學型態;同時還替教育部撰寫「氣候變遷調適」教材,擔任教育部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教科用書審定委員會委員,製作103年高雄市教育局「Dr. GO」教材及動畫,並在地球科學學科中心參與課綱的編修,積極推動地科教育。勤學不倦的她更自我充電,赴美攻讀取得博士學位,不時投稿國際期刊,提升我國的學術地位。 認真負責的蔡靜誼與學生初見面時,往往一下就被學生看破手腳,很快就察覺出蔡靜誼的「阿呆」,而且發現老師超愛笑的,永遠笑容掛在臉上,寫給她的小卡不時都會大膽披露老師的趣事:「穿著有曬衣夾的衣服到學校」、「愛吃又不會胖」、「差點被老師氣質的外表矇騙……」融洽的師生情誼令人稱羨。 深受學生愛戴的她,帶領孩子快樂的學習,實踐教育家的夢想,翻轉教育,每位上過蔡靜誼地科課的學生,一定難忘全班哄堂大笑的青春歲月,原來,學習科學也可以這麼美好。
高中校園 【屏東女中】自主學習課程 以「換位思考」引導
國立屏東女中以「玩創教育─博雅、關懷與傑出的屏女人」為願景,希望學生培養「全人均衡」理念,具備「人道關懷」的素養,進而能「創造高峰」的自我實現,透過自主、思考、溝通、品格、鑑賞與合作等能力的培育,期讓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以因應瞬息萬變及未知的種種挑戰。 為達成「做自己學習的主人」目標,屏女行政單位與教師組成社群,共同規劃課程架構。透過課程一步步帶領學生進行興趣探索、學習步驟擬訂,進而完成學習任務。透過「示範」、「模仿」及「自行練習擬訂學習步驟」等過程,引導學生完成一份自主學習計畫,包含執行考核與成果報告。 導師利用影片、文字和圖像,引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的方向。 換位思考 引導自主學習 課程引導部分,以「換位思考」為設計理念,設想教師若是學生,會如何開啟學習的第一步?透過「換位思考」及「設計思考」步驟,理解學生的疑惑及「痛點」,完成課程架構。課程先由導師運用自主學習計畫範例,示範如何撰寫計畫,由目標開始發想,以終為始,逆向推導出學習的步驟。 內容包含引導學生探索興趣與知識,建構自我興趣的主題,再擬訂欲完成的目標,例如:產出實作作品、專題研究報告或是歷程省思簡報等。在引導學生探索興趣與知識之前,並先介紹學生認識探索工具,像是:焦點討論法(ORID)、設計思考的流程步驟、康乃爾筆記法、視覺化筆記、曼陀羅思考或心智圖等。 學生完成計畫初稿後,再透過課程諮詢師及導師協助進行計畫的初審及複審,確保自主學習計畫具備可行性。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計畫後,再由導師運用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Act)循環管理原則,督促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度管控,確保能產出成果。 屏東女中每週有2小時的空白時間,在開放校園的安全空間提供學生自主學習、依照興趣參加特色活動、進行選手培訓的專業精進,完全由學生自主規劃安排,讓學生主動說出「我要學什麼」,充分展現新課綱「自主、互動、共好」的精神。
高中校園 【2023國際資奧】榮獲1金3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參加2023年第35屆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在87個國家、351名參賽學生中,代表參賽的4名學生總計獲得1金3銀的佳績,國際排名第5,表現優異。 左起張庭瑋、邱翊均、王淇、陳柏凱。 榮獲1金3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位教授、學者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參賽的4名同學經過選拔在2,563名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我國競賽。四名小將表現優異,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學生王淇榮獲金牌;其他3位銀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張庭瑋、陳柏凱及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邱翊均。 資訊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簡稱IOI)是為世界高中生舉辦的年度資訊科學競賽,賽程共有2天(隔天),參加的選手須在每天5小時的競賽時間內,利用電腦獨立解決3個題目,包括程式設計、解決演算法問題等,且比賽中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流或是查閱參考資料。國際資奧規定使用的程式語言包括Pascal、C/C ,但也可能因主辦國的規定而略有變動,會事先及早通知參賽國家。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 臺灣已獲21金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25金61銀27銅。
高中校園 【校長好酷】斗六家商許永昌 教學相長讓學生發光
「把別人家的孩子顧好,就是我們的責任。」從黑手學徒到博士校長,國立斗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校長許永昌投身教育界38年,一路走來不忘初衷,平均每12年就回到學校拿一張畢業證書。對他而言,教學相長永遠是最快樂的事。 斗六家商校長許永昌投身教育界38年,至今仍不減熱忱。 求知若渴 技優升學 許永昌自幼生長在單親家庭,國中畢業後曾一度中斷學業兩年,到機械工廠裡頭當學徒。在工廠期間,許永昌經常向廠內的資深師傅們提問,甚至有天問到師傅告訴他:「你不要再問了,以前我師傅教我的,我都已經教會你了!」求知若渴的態度,讓許多人鼓勵許永昌應該要回到學校唸書。於是,他報考了三重商工進修推廣部模具科,每天下班後從工作地點新莊搭著公車,風雨無阻地前往三重上課。 對於能夠重回學校唸書,許永昌欣喜萬分,更把握難得的機會努力學習,並在高二那年拿到全國技能競賽第一名,代表國家到美國參加模具競賽並獲獎。這樣的好成績讓他在高職畢業後得以透過技術優良保送管道,錄取臺師大工業教育系。 強化品德教育 協助特教就業 半路出家的他,至今仍感謝政府提供了多元的升學管道,讓即使沒有一路循正規教育體制的他,也能有機會念大學,如今更成為一校之長。歷經四年的師範教育培育,許永昌在民國75年大學畢業後,先是分發到臺北縣(今新北市)學校服務,後來又到了雲林。他回憶,調任初期常常有人問他:「還習慣嗎?」確實,剛到雲林時,他感覺自己像是從富人家嫁到了窮人家,深深感受到兩邊的城鄉差距。 幾年後,許永昌開始反駁自己當時的想法,如他在虎尾農工服務期間,目標希望周邊鄰居可以把虎尾當成第一志願。他從品德開始要求學生,每天搭臺西客運上下學時,必須主動跟司機道早安、說謝謝。這樣的良性循環漸漸形成風氣,司機跑去跟公司說,感受到虎尾的孩子變乖了,居民們也開始願意把孩子送來虎尾就讀。 因為在虎尾農工帶的是特教班,許永昌參加了各種研習,以瞭解特教類別與課綱,學習如何幫助特教孩子。深知特教學生更加弱勢,他特別鼓勵老師一定要把孩子們帶好,協助他們順利就業。許永昌還記得,在畢業典禮上,有家長告訴他,原本以為特殊孩子會是家庭的負擔,沒想到在畢業前就能找到工作,還可以分擔家計。看著這群孩子們成長獨立,成就感寫在許永昌的臉上。 任職斗六家商 帶動良性教學 而在斗六家商服務期間,許永昌也一改過去傳統,安排高三學生到附近的孔廟拜拜。他認為:「哪有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於是把新生訓練就安排到孔廟舉辦,同時也讓外鄉鎮來就讀的學生瞭解斗六。此外,他也努力營造溫馨友善的校園氣氛,鼓勵校內同仁把心中對於教育的理想拿出來討論,在同樣是為了學生好的出發點裡頭,一起找到共好的方式,產生良性循環的教學風氣。在許永昌的努力下,學生參加技藝競賽表現經常獲獎,平均六成畢業生考上國立大學。今年斗六家商不僅沒有受到少子化影響,招生甚至超額。許永昌不以此居功,認為這是全校教職員一起努力的結果。 在他任教多年期間,曾有一名旁人眼中的問題學生,許永昌在指導他機械模具時,心想:他鬼點子這麼多、活動量這麼大,不如栽培他當選手。即使最後這名學生沒得獎,但許永昌卻觀察,在準備競賽過程中,自己做事情的態度已影響他,他也開始慢慢變得不再叛逆。 多年後某天,許永昌在TVBS節目「一步一腳印」中看到法國料理主廚介紹,發現眼前的主廚「明明是我學生」!許永昌趕緊和對方聯繫,該名學生看到他也嚇一跳,邀請許永昌到他的廚房參觀,從他廚房的規劃與精細的搭配,許永昌欣喜聽到這位學生告訴他,當年從機械轉行餐飲,把機械課堂上追求精確與熟能生巧的態度,運用在切菜備料上,讓每一個過程都是經驗與汗水累積而來的結果。而即使已經拿到米其林三顆星證書,這名學生平均每兩年仍要出國進修一次,目前也在許多科技大學擔任餐飲相關科系業師,印證了許永昌告訴他:「不斷提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投身教育界38年,身邊許多同學都屆齡退休,許永昌對於學習的熱忱卻未曾降溫。對他而言,進修是一件「辛苦但有趣」的事情,不管是當學徒的時候在工廠跟著師傅學手繪,或是到大學學習電腦繪圖,他都抱持著同樣一顆上進心,每當學到了新的專業知識,就熱情地分享給業界的師傅、學校的師生,「看到身邊的人可以跟著一起成長,我就覺得很開心!」
高中校園 【2023國際地奧】4金3銀1銅,排名世界第2
我國高中生參加2023年第16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在32個國家、179名的參賽學生中,榮獲4金3銀1銅的佳績,國際排名第2,表現優異;並於國家團隊野外考察項目中,獲得1金1銀佳績。 今年仍以線上賽方式辦理,各國代表隊伍在各自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安排監督人員。 左起楊佾、張嘉宸、陳宥潾、吳俊賢、楊爵禧、陳柏宇、何亮宏、陳宥勳。 4金3銀1銅,國際排名第2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位教授、學者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選、選拔營、決選營等階段,在498名學生中選出8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代表隊4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何亮宏、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學生吳俊賢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陳宥潾、楊爵禧。 地科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簡稱IESO)是專為18歲以下的各國學生舉辦的年度科學競賽,內容包括地質、氣象、環境科學及天文學等領域。IESO賽事分為兩部分,包括:70%的筆試及30%的實作測驗。近年來氣候環境劇變,地球科學逐漸成為顯學,每年舉辦一次的IESO不僅可加強高中學生認識地球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能促進國際間地球科學教育的交流。 在計分的兩項目考試之外,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還安排國際團隊野外考察(ITFI, International Team Field Investigation)及地球科學專題討論(ESP, Earth Science Project),每個小組成員皆來自不同國家,學生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溝通、分工、實地考察、討論、製作簡報及手繪海報,且所有成員於簡報期間皆必須開口進行發表,並且在討論抽選得到的議題後,團隊共同繪製專題海報,這些環節活動的設計,對於學生未來求學生涯相當有助益,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的特色。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若於地科奧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可分別獲得獎學金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 我國至今榮獲46金 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6金24銀3銅。
高中校園 【2023亞洲物奧】榮獲6金1銀1榮譽獎,國際第3
我國高中生參加2023年第23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28個國家(地區)約196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6金、1銀及1榮譽獎,國際排名第3(以金牌數計算;中國及俄羅斯獲得8金,並列第1名),成績表現亮眼。 左起為潘柏熏、張誠光、鍾佳聿、徐子翔、王兆國、張亞誠、陳朋葳、彭明。 6金1銀1榮譽獎 為國爭光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決選及賽前集訓4階段,從2374名學生當中選出8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亞洲物奧難度高 「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首屆為印尼所舉辦,目的在增加亞洲地區各國物理教育經驗的交流,並促進青年之間友誼的成長。競賽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考驗學生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競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外,金牌與銀牌得主,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的新臺幣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我國平均排名前三 我國自2000年起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5金、48銀、48銅及18面榮譽獎,參賽20年來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並曾在2001年、2003年與2010年的競賽中榮獲國際排名第1的成績。
高中校園 【2023國際化奧】榮獲3金1銀,國際排名第3
我國參加2023年「第55屆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在89個國家(地區)、348名參賽學生中,榮獲3金1銀的佳績,國際排名第3名(以學生金牌數計算)。3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周宇凡、馬靖超及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李沛遠;1位銀牌獲獎者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吳仲崴,表現優異。 由左至右為馬靖超、吳仲崴、李沛遠、周宇凡。 榮獲3金1銀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從全國125所學校共2,059名學生當中選出4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化奧 需融會貫通 國際化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簡稱IChO)是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化學領域實作與理論的年度國際競賽。比賽分為「理論」(占總分的60%)和「實驗」(占總分的40%)兩部分,各部分比賽時限都是五小時,不在同一天內舉行(一般實驗先考)。 考題為英語版,由帶隊導師負責翻譯,考生可用母語作答。試題涵蓋化學中多項領域,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以及光譜學等。雖為中學範疇,但較深入,需要較高的知識程度和理解能力。因此,應試考生不僅需要對化學高度的理解力和極大的興趣,更需要一種突出的融會貫通、聯繫實際的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4度獲全金 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4金、52銀及11銅。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於2009、2015、2017及2022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3國際物奧】勇奪3金2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參加「2023年第53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82個國家(地區)、387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2銀的佳績,成績國際排名為第5名(以學生競賽分數總成績計算)。 三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張亞誠、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張誠光及彰化縣私立精誠高級中學學生王兆國;2位銀牌獲獎者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徐子翔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陳朋葳,表現優異。 左起徐子翔、陳朋葳、張誠光、王兆國、張亞誠。 3金2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決選及賽前集訓4階段,從2,374名學生當中選出5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物奧考驗臨場反應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年度物理競賽,目的在促進物理教育的國際交流,也促使學生認識物理學的重要性。由於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規模逐年擴大,遂有分區預賽,即2000年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出現。 國際物奧的賽程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範圍包括力學、剛體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和分子物理學、震動和波、電荷和電場、電流和磁場、電磁波、量子物理、相對論、物質等領域,雖用中學數學即可解出,但也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多次榮獲5金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82金、34銀、18銅及8面榮譽獎。並曾於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及2016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3國際生奧】榮獲3金1銀,表現優異
我國參加2023年「第34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在80個國家、320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1銀的佳績。國際排名為第3名(以金牌數計算;新加坡及印度獲得4金,並列第1名)。 三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王柏翔、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學生林軒名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郭宸彰;1位銀牌獲獎者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李彥緯,表現優異。 左起李彥緯、郭宸彰、林軒名、王柏翔。 榮獲3金1銀,成績亮眼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2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選拔營及決選營4階段,從3,504名學生當中選出4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生奧 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國際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3金24銀3銅,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至2018年、2021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3國際數奧】榮獲1金4銀1銅 國際排名10
我國參加2023年「第64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在112個國家(地區)參賽隊伍61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1金、4銀、1銅,成績國際排名為第10名(以學生競賽總成績計算),成績亮眼。其中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江恩驊成績最佳,榮獲金牌,個人排名第28名。 左起張博甡、卓育安、張齊安、江恩驊、許孟哲、鐘奇恩。 1金4銀1銅,表現亮眼 我國代表團由20多名國內大學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參賽小將分別來自建國中學、高雄中學,以及新竹園區實驗中學。 國際數奧靈活,考驗正確思維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數學競賽,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中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國際數奧競賽分兩天舉行,試卷共有6道題目,滿分42分(每題7分)。參賽者每天有4.5小時來作答3道試題。題目以中學數學課程為範疇,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四大類。難度大,靈活性強,富於智巧。參賽者不見得需要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積分),但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功,以及堅韌的毅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迄今已獲43金牌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競賽,自2008年起參與此國際競賽的國家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4金、103銀、36銅及8面榮譽獎。
高中校園 2022年全台近一成高中生 畢不了業
2022年(110學年度畢業生)全台22縣市高中職應屆畢業生,高達8.10%無法順利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其中包括基隆市、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以及離島澎湖縣及金門縣等9縣市超過一成的高三生,沒有得到畢業證書。同年,應屆畢業生升學比例85.9%,其中普高升學率為96.7%、技高升學率81.8%。 這意味著,將近一成的高中生以「高中同等學力」,加上通過學測、統測等等,以多元入學方式成為大學新鮮人。 私立明星高中 畢業率高 2022年以區域分布來看,包括「都會區邊緣」、「偏鄉」等區域的高中職,畢業率偏低。以公私立分野來看,私立高中畢業率高於公立高中。全國畢業率超過100%的高中職學校僅有臺北的薇閣、再興;臺中則有衛道、曉明及明道;臺南市臺南一中畢業率為100.30%。 沒有畢業證書也能念大學 1995年教育部頒布《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加上2014年廢除高中職「留級制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即使拿不到畢業證書,只要通過大學入學考試,即能以同等學力成為大學新鮮人。 學校失去了以「留級」作為要求學生成績的約束力,導致沒有高中畢業證書也能上大學的現象。若大學時休學、退學,則沒有高中畢業證書的同學,最高學歷僅止於國中畢業。 除非,高中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因國外大學都要求具備高中畢業證書作為申請入學的依據,因此很多學生為了取得國外升學資格,在畢業後重回高中補修學分,以獲得高中職學歷證書。2022年臺南一中及薇閣中學畢業率超過100%,即因前一屆學生,回校重補修取得畢業證書所致。兩校共通點皆為高中畢業生留學大校。 臺灣教育資源充沛,只要有意願,人人都能念高中、讀大學,但是若只是為了學歷而升學,卻未要求學習成效,對於年輕學子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
高中校園 【蘭陽女中】翻修老舊禮堂 完善學習場域
國立蘭陽女中禮堂使用逾30多年,屋頂、鋁門窗及建物周邊耗損嚴重,透過國教署的「校園活動空間改善」計畫,除了大幅提升使用功能與美感設計元素外,也讓宜蘭市相關單位有更舒適的活動場地選擇。 為提升校園空間利用,教育部國教署辦理「校園活動空間改善」,補助學校進行校園老舊空間整建修繕,提供完善學習場域。 蘭陽女中禮堂改善後正面外觀。 翻新老舊禮堂 再現風華 國立蘭陽女中禮堂於民國80年興建完成,位處學校西側,包含舞台區、座位區、大廳區、五間小教室、地下室儲藏室,以及男、女廁、無障礙廁所及貴賓室廁所各一間,為可容納960人的大型場館,除了提供學校重大集會、畢業典禮、演講、舞蹈展演等大型活動使用,也是宜蘭市社區居民及公、私立機關單位辦理大型活動、比賽借用的重要場地。 但因學校禮堂已使用超過30多年,常發生屋頂嚴重漏水、鋁門窗老舊滲水、建物周邊積水、廁所故障率高、座位區燈具耗能且亮度不足、座椅地板污染及壞損、牆面油漆脫漆嚴重等情形,造成師生及社區居民使用上的安全疑慮與不便,也影響空間的整體服務品質。 藉由國教署辦理「校園活動空間改善」,使該校禮堂得以全新改造,以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由外而內進行排水系統改善、塑木展演平臺設置、屋頂防水、廁所整修、牆面油漆,與鋁門窗、座椅、地板以及節能燈具更新等工程,兼具使用功能與美感設計元素,讓原有老舊禮堂再現風華,有效提升學校大型活動、典禮、表演場館空間品質外,也成為宜蘭市社區及公、私立機關單位辧理文藝展演、大型會議等活動最佳的場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