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2024第一屆永懷星雲大師生命書寫文學獎 入圍名單出爐 決審會議11/30在南華大學登場
「南華大學2024第一屆永懷星雲大師—生命書寫文學獎」如火如荼進行中,投稿相當踴躍,南華大學文學系特別由教授成立專業的審稿委員群,在嚴謹公正的初審、複審下,從數百件作品中,分別選出高中組18件、大專組23件,共計41件優秀作品進入決審,將於11月30日,在南華大學雲水居國際會議廳舉行決審會議暨頒獎典禮。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舉辦「2024食農教育研討會」從政策到實務推動 從產地到餐桌教育
「2024食農教育研討會」11月7日在蘭潭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行,財團法人清誠教育事務基金會與財團法人亞太科學技術協會指導,由嘉義大學農業推廣中心與原民中心共同主辦,產推處產學創育推廣中心協辦,邀請農業部長官、興安國小教師、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及校內相關領域專家教授擔任主持人及專題演講主講人,吸引來自學校、政府機關、各地農會及農民朋友等逾120位與會。 陳瑞祥副校長開幕致詞表示,食農教育現今已落實至全民參與階段,很開心清誠基金會的支持在嘉大辦理此次研討會,可以持續在食農教育一環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嘉大前校長兼清誠教育事務基金會胡懋麟董事開場時特別感謝嘉大能不遺餘力的舉辦食農教育研討會,今年已邁入第3年,內容更加的活潑多元,歡迎有興趣的成員繼續的踴躍參與及支持。 今年食農教育研討會主題從制度面到實務面,議題多元、探討內容豐富,政策面邀請到農業部農民輔導司陳建穎技正就食農教育的推動與展望為題進行演講;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蕭至惠教授則介紹食農教育推廣與環保永續;嘉義市社區大學自然農法分享班胡安慶老師講述嘉大與社區大學合作推廣食農教育成果;嘉義市興安國小曾志華食育組長分享興安國小在食農教育教案設計:以甘藷的前世今生為例;嘉大園藝學系洪進雄名譽教授介紹菇類食農教育-認識菇類與實物之介紹;最後壓軸由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李郁淳副研究員講解食農教育活動設計實例分享-以「瓜類的食農教育」為例。 下午開場由前校長胡懋麟代表清誠教育事務基金致贈基金會助學金予12位獲獎的嘉大學子。清誠教育事務基金會秉持善盡社會責任及熱心助學的宗旨,非常樂意資助經濟不利但認真向學的莘莘學子,期盼減緩學生的經濟壓力,可以在嘉大安心學習,畢業後貢獻所學回饋社會。 今年的研討會洪進雄名譽教授特別準備相當多種不同的菇類於會場進行展示,相當的吸睛,在解說菇類的同時吸引許多成員仔細聆聽並提問。此外,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李郁淳副研究員更將食農教育的活動教具教案帶到會場,讓大家體驗各種瓜類生長過程及現在食農教育的推廣模式。 農業推廣中心林明瑩主任表示,食農教育法立法公告施行後,幾乎所有的環節都動了起來,從行政制度面、農業生產端到學校教育,都有許多與食農教育相關的活動與宣導持續推動。嘉大以農立校培育無數農業領域菁英,未來將持續深化飲食連結農業、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及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等食農教育六大推動方針,協助政府推動食農教育,落實農業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大學校園 智泰科技捐贈嘉義大學205套AI圖像辨識軟體 產學攜手推進智慧教育新時代
因應AI時代來臨,為強化學生AI實力,智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志青董事長捐贈205套「AI圖像辨識軟體VisLab」予嘉義大學,總價值超過新臺幣八千萬元,11月7日於嘉大蘭潭校區行政中心舉行AI圖像辨識軟體捐贈儀式,由陳瑞祥副校長接受並代表贈予感謝狀。 VisLab軟體由智泰科技自主開發之AI模型訓練套裝軟體,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包括醫藥、紡織、木材、金屬加工、觸控面板、光學鏡頭、半導體、機具組裝、電子元件及塑膠等領域,並在教育、長照、醫美、食品及保全等領域代替人工做重覆性高且耗時費力的工作,增加產值與效益,迎向全面智慧化與無人化的時代。 許志青董事長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已經成為全球技術競爭中的核心力量,並強調AI技術的普及應從教育基礎抓起,而大學正是培育AI人才的搖籃。因此,該公司希望透過此次捐贈,有助於提升嘉大學生在AI領域的技術能力,也期待能夠促進臺灣AI教育的普及,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 陳瑞祥副校長表示,感謝智泰科技的慷慨捐贈,AI軟體不僅能提升學生在AI技術上的學習深度,還能促進跨學科的合作與應用,各學系可以共同利用這些軟體,開發出更多創新性的AI應用,從而強化學生在圖像處理及人工智慧技術等領域的能力培養。 此次捐贈能順利推動,不僅得益於智泰科技慷慨支持,更要感謝嘉大管理學院EMBA校友會的協助,特別是畢業校友郭明諸先生、榮譽理事長孔德偉先生及張翠娥理事長的促成,為嘉大的AI教學與研究帶來嶄新機遇。 智泰科技AI圖像辨識軟體的捐贈,標誌著校企合作在AI教育領域的大躍進,也顯示企業對於教育的重視與社會責任的擔當,透過雙方的合作,學校與企業共同推動臺灣AI教育的進步,期許為全球科技競爭培育出更多優秀的AI人才。
大學校園 「2024有機世界大會」將於11/30南華大學登場 深耕有機‧實現永續
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 IFOAM)主辦的全球性有機農業會議,每三年舉行一次,今(113)年在因緣際會下,台灣首次爭取到主辦權,並由推動永續發展成效極佳且深獲各界肯定的南華大學臨危受命承辦此盛會。該活動將於11月30日至12月4日登場,並在12月2日舉行開幕式,將匯聚來自全球五大洲58個國家及地區有機農業和永續發展領域的領導者、專家、實踐者和愛好者等,分享有關全球有機領域的經驗、創新發展和知識等,同時也藉此向全球展示台灣在有機農業和提升全民環保意識方面的領導地位,並提升台灣的能見度及有機同等性有利本國與世界各國簽訂協議。
大學校園 亞洲大學114學年度學士班特殊選才招生報名開跑囉!
簡章公告:113年09月25日(三) 報名暨繳費時間:113年10月16日(三)至113年11月19日(二)下午 5:00 止 上傳備審資料時間:113年10月16日(三)至113年11月20日(三)下午 5:00 止 招生報名系統:https://recruit.asia.edu.tw/asia_recruit/ 報名費:新台幣 1,000 元整 面試時間:113年11月30日(六)
大學校園 亞洲大學114學年度碩博士班甄試報名開跑囉!
簡章公告:113年09月25日(三) 報名暨繳費時間:113年10月16日(三)至113年11月19日(二)下午 5:00 止 上傳備審資料時間:113年10月16日(三)至113年11月20日(三)下午 5:00 止 招生報名系統:https://recruit.asia.edu.tw/asia_recruit/ 報名費:碩士班新台幣 1,300 元整,博士班新台幣 2,500 元整 各學系面試時間:113年11月28日(四)至113年11月30日(六)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團隊突破馬糞海膽養殖技術 研發新式飼料創環保與產業雙贏
馬糞海膽又稱為白棘三列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在臺灣本島的東北角、墾丁海域,以及離島的澎湖、小琉球及蘭嶼都有其蹤影。馬糞海膽生活在珊瑚礁及礁石區,以海藻、海草為主食,能有效控制大型藻類的滋生,是維持珊瑚礁與藻類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卻由於人為濫捕導致馬糞海膽的野外族群數量快速下降,引發海洋生態危機。 自2009年起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開始馬糞海膽的人工養殖試驗計畫,透過產官學三方合作提高馬糞海膽在人工環境的存活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去(2023)年宣布突破馬糞海膽完全養殖技術,並委託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執行「白棘三列海膽各生長階段商業性飼料」研究計畫,在嘉大水生生物科學系團隊的努力之下完成人工飼料研發,在不久的將來,合法養殖馬糞海膽的業者即能全年供應市場需求,創造海洋資源保育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人工養殖馬糞海膽最關鍵的技術就是飼料研發。食物是生物營養與生存能量的來源,現有的飼料多數以「魚粉」為主要配方,不僅成本昂貴且間接造成海洋生態負擔;若改用其他配方,又會造成海膽營養不良降低存活率。這個棘手的問題,由嘉大水生系朱建宏助理教授所領導的「人工海膽養殖飼料研發團隊」找到了解方。 嘉大研發團隊黃子維研究員表示,野生海膽以藻類為主食,因而推論蛋白質來源從動物性改為植物性對海膽成長表現影響不大;經由團隊不斷的嘗試,發現由脫脂大豆磨成的豆粉是相當適合海膽的蛋白質來源。決定飼料的主要成分後,團隊繼續鑽研其他營養成分的比率,最終發現在鈣、鎂等礦物質與β胡蘿蔔素的交互作用下,養殖海膽的體殼成長顯著贏過攝食天然藻類的海膽;且依新配方製成的飼料其穩定性及黏著度較高,在海水中營養成分也不易流失、變質,讓飼養海膽的養殖成本下降許多。 團隊召集人朱建宏助理教授表示,臺灣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但需要大家用心去保護與維持,嘉大團隊將持續優化飼料配方,同時也透過農漁局與養殖戶交流溝通,推廣新式飼料,幫助漁民以更經濟的方式提高養殖的成功率。嘉大林翰謙校長讚許團隊的研發成果,不僅符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同時還可防止海洋環境劣化,為地球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大學校園 2025 QS大學排名大躍進! 中華大學國際化、小班制經營受肯定
中華大學 2025QS 亞洲大學排名大躍進至國際第 384 名,登上全台第 27 名、私立大學第 11 名。校長劉維琪指出,面對少子女化衝擊,校方積極轉型, 藉由「國際化」、「小班制」的精緻經營,同時配合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雙向培 育人才、擴大交流,成功化危機為轉機! 2025QS亞洲大學排名公布,台灣一共有 48 所大專院校上榜,華大本次上 榜排名進步,獲得國際肯定!根據QS提供的資料顯示,華大在「外國交換生比例」(Inbound Exchange Students)以及「國際生比例」(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項目的表現特別突出。儘管先前受到疫情影響,仍不減華大在新南向國家的招生力道,吸引許多來台學習的外籍生。根據QS統計,111學年度來華大就讀的國際生仍達712位、占比約19.7%,短期交換生達653位。許多外籍生在校方帶領下,以「深耕園區計畫」直達園區就業,實現自我同時,也滿足產業的人口需求!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開設「認識有機農法」教育研習推廣有機農業
嘉義大學農場管理學士學位學程為促進政府部門有機農業業務推動,讓專業與有機農民精進有機友善栽培,並推動社會大眾對於有機友善栽培之認識,11月3日舉辦「認識有機農法」教育研習,讓參與者了解有機農法在政策面與理論實務面之推動概況,並能善加推廣擴展有機農業之種植面積。參與學員高達106名,顯示公務人員、專業農民、有機栽培業者、社會大眾及在學學生對於有機農法課程之重視。 本研習班由農業部農糧署經費補助,農場管理學位學程侯金日主任負責課程規劃。課程內容豐富精彩,由農糧署郭璦榛技正講授「有機友善栽培環境政策推動與相關輔導措施」;中興大學莊愷瑋教授講授「有機農法增進土壤碳匯之管理策略」、農藝學系張山蔚兼任講師講授「有機友善栽培作物養分管理」;生物資源學系黃啟鐘兼任副教授講授「有機友善栽培病蟲害管理技術」;侯金日主任講授「有機友善栽培雜草管理技術」。參與學員從政策面與輔助措施,到技術面的土壤碳匯增進、作物養分管理、病蟲害管理及雜草管理,對有機農法栽培技術更加熟悉了解,與會學員皆受益良多。 侯金日主任表示,113年10月底臺灣有機與友善耕作栽培面積已達26,743公頃,且種植面積持續增加。本次106位學員中,公務人員20位、從事農業之專業生產農民或從事有機栽培之專業農民60位,其餘26位為曾參加農民專業訓練或對有機農業有興趣之社會人士與在學學生。學員年齡從18歲至70歲,多數介於30-60歲間;學歷以專科、大學與研究所畢業達8成以上,其中碩士學歷者24人,博士學歷者2位,顯示本課程與議題能吸引高學歷者投入;更有學員遠從新北、桃園、台東及屏東前來參加,顯示本課程極具吸引力。參與學員以公務人員、從事農業與有機農業者為大宗,希望得到最新專業知識,對未來農業業務推動與有機栽培實務精進將有更大之幫助。
大學校園 「刁蟲小計」農業害蟲及環境友善防治資材 嘉大與嘉縣府共推友善農業及食農教育
嘉義大學與嘉義縣政府11月5日在嘉義縣北回二館太空教育館舉辦「刁蟲小計」-農業害蟲及環境友善防治資材展,嘉義縣翁章梁縣長、嘉大陳瑞祥副校長等貴賓在嘉大幼教系及番路鄉內甕國小學生的說故事演出中拉開序幕。 翁章梁縣長致詞表示,嘉南平原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幫助農民提高產值、打開銷售通路及推廣友善智慧農業,一直是縣府努力的方向,也希望可以透過食農教育讓觀念向下扎根。「刁蟲小計」-農業害蟲及環境友善防治資材展,展示了嘉義地區較常見或重要的農業害蟲、近來很熱門的費洛蒙及燈光防治方式、馬氏網等防治資材,希望讓雲嘉南的孩子可以近距離參觀並了解農業實務狀況。本次特展嘉大拿出收藏多年的壓箱寶,規劃了「世界之最」展區,大家可以看到世界上飛最遠的蝴蝶、最大的蛾、最巧妙的偽裝者等,都是非常珍貴的實體標本,此區每二個月會換展一次,千萬不要錯過了。 嘉大陳瑞祥副校長特別提到,嘉義大學由嘉義師範學院及嘉義技術學院兩校整合而成,嘉義技術學院前身嘉義農林學校創立於民國8年,就一直有農業相關科系,很開心能與嘉義縣政府太空教育館合作,有機會彰顯在地大學師生學於斯、用於斯的研究專長,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策展人嘉大植醫系林彥伯助理教授表示,非常感謝林翰謙校長對本次特展的支持,應化系連經憶副教授、視藝系謝其昌主任、幼教系宣崇慧主任及植醫系郭章信特聘教授等多位教授及臺中科博館、桃園農改場等單位的協助,讓本次特展及多達40場的軟體教育活動得以執行。希望透過特展讓大家認識友善地球的農業害蟲防治方式,減少農藥對生產者、食用者及地球的傷害,在追求生產與環保間取得平衡。 本次特展自113年11月5日起至114年9月16日止,展出期間除了深受學生喜愛的一日遊學活動外,還安排了高達40場的軟性教育活動,有假日昆蟲小學堂,透過手做課程或活體昆蟲觀察,對昆蟲有更深刻的認識;幼教系的哥哥姐姐也會來說故事給大家聽;植物診療師還會不定期到太空館駐診,歡迎大家攜帶家裡有問題的植物來給植物診療師診斷。相關資訊可參閱嘉義縣科學教育中心網頁及臉書。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有機農田與休耕田雜草多樣化利用教育研習 提升有機農田價值
嘉義大學為推廣有機友善栽培,讓田間不起眼的雜草也可以成為有益的植物,11月2日於蘭潭校區舉辦「有機農田與休耕田雜草多樣化利用」教育研習,希望藉此讓大眾了解雜草在農田生態系之角色。課程內容包括雜草作為藥用植物或野菜之生產與利用、草坪與草生栽培枝利用與效益。 農場管理學位學程侯金日主任提到,雜草可作為景觀野花、野菜、藥草、牧草、草坪、綠肥、染料及水土保持之植物,涵蓋八大類別,並述說雜草確實具多樣化功能與用途。 農藝學系柯金存博士則介紹雜草作為香藥用植物時之生產與利用,例如:決明子、咸豐草、龍葵、雞屎藤、馬齒莧、魚腥草及月桃等20多種雜草作為藥用植物之利用效果。 雜草作為野菜之利用方面,邀請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薛銘童副研究員介紹常見之野菜,包括不含異味之昭和草、野莧、刺莧、假人參、小葉灰藋;酸味之馬齒莧、巴參菜、火炭母草;苦澀味之光果龍葵、黃鵪菜、小金英、山萵苣、紫背草;辛辣味之細葉碎米薺、豆瓣菜等,從採種、種子保存、無性繁殖、種植、生產季節、調理方式與食用充分說明,讓雜草成為可食用之蔬菜。 屏東科技大學林永鴻教授以草生方式栽培雜草,低矮之雜草如鯽魚草、牛筋草、飛揚草及通泉草等,作為果園低矮之地被植物,部分開花雜草也可招蜂引蝶達到原生物多樣性之目標;腐化後的雜草養份滲入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有機碳與碳存量增加,達到淨零碳排之目標。 侯金日主任表示,與草共生可能成為未來推動有機農業重要之課題,若能充分利用其特性,將可使更多雜草成為有利用價值之植物。目前臺灣有機(19,942公頃)與友善(6,801公頃)耕作栽培面積已達26,743公頃。透過此次教育研習活動,希望能讓有機栽培業者、農民吸收最新專業知識,將農田雜草成為有用植物並善加利用,活動共吸引163名學員參加。
大學校園 第三屆「覺性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華大登場 洪啟嵩禪師:以覺性開啟人類未來
中華大學與南玥覺性藝術文化基金會連續第三年舉辦「覺性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華大講座教授洪啟嵩,邀集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現任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許添財、前台灣糖業公司董事長陳昭義等國內外專家學者,藉由國際討論會和論文發表,探討”覺性思想”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活動豐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