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Photo via Visual Hunt 這個周末,我在朋友的邀請下開始了第一次的遠端諮商,有一點像過去在張老師電話值班的感覺,但用視訊且即時的傳遞測驗資料,結束前也開心的預約下次談話的時間。雖然我聽說青少年線上諮詢網——秘密花園早已開張,但習慣了面對面諮商的方式,這次網路諮商讓我親身體會到,這網路不但改變了生活,也對教育的技術面帶來巨大影響,包括我的專業:生涯輔導。 雲端時代來臨,生涯輔導也升級 我是現役的高中輔導老師,讓我勾勒一下高中生涯諮商的場景:我早已熟稔課堂上學生作答題本與劃記答案卡,電腦讀卡後隨即進行班級團體解釋,接著學生成群結隊的與我預約,進行他們重要的選填志願生涯抉擇。我的看家本領就是桌邊幾本輔導手冊,外加一本密密麻麻的筆記本(這可是武林秘笈);輔導室四周像是個小型圖書館,成列著各種大學與科系介紹、升學簡章與面試記錄表……。 曾何幾時這樣的光景開始改變,學生進來不再埋首資料,而是直接走進晤談室,老師隨身帶著的是一台筆電,從網路查詢開啟了師生對談……這不是未來,是現況,網路直接介入,就此展開了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教育的價值是永恆的,但教育的技術不得落後於現代化,為了因應雲端時代的來臨,我參與了大考中心的大型整合計畫,計劃將大學考試考古題與解析線上化,興趣量表與探索量表線上施測與解釋;再加入漫步在大學、學群學類資料庫的線上查詢,再導入生涯行職的介紹,形成一個多元的生涯輔導平台。這個計劃先參考國外的概念,但加上研究團隊的創意,大多數是現成的測驗與資料庫,只要經過測驗與資訊的跨界合作,這個平台不是預售屋,而是即可入住且安全的智慧型住宅。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從下學期開始,高中生可以在電腦教室或平版電腦上受測一份大學學系探索量表,作完後即刻得到結果報告書,以動畫與圖解清晰的描述個人分數與常模的關係,同時可查詢興趣類型與適配科系,並隨時進入科系介紹。更方便是可即時列印測驗結果,老師或家長也可隨時上網閱覽測驗結果。 整合資訊圖表,輕鬆解讀諮商 可能許多老師擔心,那我專業價值在哪裡?生涯輔導雲端平台的目的不是取代輔導老師的專業角色,它是善用雲端科技的儲存量與多元圖示,將學校生涯諮商的初階目標—認識自我與認識環境,也就是基於指導論或類型論的測驗施測、計分、解釋、資料搜尋等功能,交給資訊平台來執行。進階目標就要交還給輔導老師,可依著學生的個別差異,以敘事、社會學習或建構系統等不同技術進行生涯諮商,用以協助學生面對個別的生涯困擾,而這部分才是生涯輔導的精華所在,是資訊所無法替代的。 換言之,建構一套有效能的生涯輔導平台,不是喧賓奪主的導入速食快餐,而以親和便利的方式替生涯成熟的學生有效驗證特質與選擇,更能快篩出生涯有困境的學生,最後的任務還是回到輔導老師與諮商師手上。而這樣的平台還可拉近親子與親師間的關係,測驗分數是有隱私的,但過去書面測驗的時代,家長常常無從了解與共同閱覽,而今無遠弗屆的網路,在安全的管理下創造了親子共閱的機會,生涯輔導不再是古代藏書閣中的一閣,而是現代家庭書桌的一隅。 待會,讓我一起在雲端相會,迎接生涯輔導新時代的來臨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高中校園 臺灣教育,怎能只為孕育明星學子?
以前在高中時,我們都拼死拼活地希望上明星學校,大人要我們去當鯉魚,我們就去當鯉魚。要我們躍龍門,我們根本連想都不想地就拼命往上跳。跳躍過得很僥倖,跳不過的,傷心欲絕,這是大家在臺灣根本不可避免的第一戰。不管是考上所謂好的或壞的學校,都給自己人生打了一棒,許多國中時的好同學,也因為考上不同的學校,而同學情誼生變,國中畢業同學必須承受好壞的社會風評,也讓學子對自我評價出現人生的勝利組或失敗者的區別心。 小學生與中學生的完全學校舉辦的音樂日 music day(攝影: 劉威良) 明星學校真的閃亮亮? 每個上過所謂好學校的成人,對於明星高中的認同,其實沒有那麼大。個人在國中時苦苦唸書,考上臺北的中山女中。考上時很興奮,可是好友卻沒有上明星學校,我們之間就有好一段時間很尷尬,彼此自動沈寂,國中感情很好,卻在高中因為不同學校而根本就斷了來往。明星高中傷了同學之間的情誼,是顯而易見的事。 上了明星學校,走路就感到有風,沒上明星學校的大部分倒楣學生,從此抬不起頭,這種自我膨脹與貶抑的心理,的確就是區隔分校來的。 最近建中校長非常努力主張明星學校很重要,深怕建中混了其他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不是最優秀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只能說,明星學校是靠優秀學生撐起來的招牌,師資根本沒有比較好。因為學生資質優異(考試時),考上大學的比例高,所以就被定義為明星學校。校長本身不須努力師資的評鑑,就可以是臺灣的明星學校代表,這樣有道理嗎?明星學校集結所謂優秀學生,校長深怕被其他不那麼優秀學生污染,可以理解。因為他們學校可能因為混合成績好壞都有的學生,之後考試升學成績不再拿冠軍,所以極力反對廢除明星學校。但用這論調就否決混合學習的好處,根本是一派胡言。 老實說,建中等明星學校這些成績好的學生,即使是有再壞的師資,甚至沒有老師,他們都可以自學或到補習班去找好老師,會自己唸書努力擠進好大學,原本就是人生勝利組,為何必須集中?不是那麼優秀的學生,在國中時成績很不錯,名列前茅,但在比他更優秀的明星學校班級當中,經常被比下去,從第一名掉到第三十名,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毀敗,即是因為上了明星學校而來。 不當考試機器,用青春探索自己 臺灣講究成績,學生的自信心幾乎是建立在考試成績上。因為到好學校而無法再名列前茅,對自我能力懷疑而喪失信心者實為不少。十六歲的青春期,在好學校因為成績不再理想而自我否定,又是多一個打擊。尤其是這樣的青少年,心理原本就不穩定,我們何須讓學子承受不必要的自我否定之苦呢?而成績好的就只懂唸書,就認為比別人優秀,可以瞧不起成績不好的學校學生,這種教育即是歧視的溫床,以成績看人好壞根本不合理,請大家深思。 在臺灣有很多人想把孩子送出國,就是對臺灣教育只有給人生勝利組的反抗。德國巴伐利亞邦,四年級之後也把學生依能力分成三種學校。沒錯,他們能力分班比臺灣早,確實有詬病。不過,德國沒有明星學校。沒上最好的中學,對其他學生確實有傷害。不過,沒上成績最好的高中學生,他們所上的其他兩種學校,幾乎都可以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這兩種成績不怎麼好的學校,因為建教合作職訓的關係,有的十六歲學生,就可以一邊上學一邊上職訓,擁有自己的一份薪水。有薪水就有人生的第一個驕傲。 在德國即使是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通常可以直升大學,也有一半以上不選擇直升大學。他們有的會去國外實習學外語,有的會選擇先做職訓,或是去當志工,慢慢了解自己的性向,再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其實人生要學習的路很長,我們不必一定要要求我們的下一代,都跟著我們一樣的腳步走。現在的臺灣不需要考試機器,也不需要完全不知自我性向的學生。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探索自己的時間,讓他們承接人生最大的挑戰,成就自己最高的理想。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台灣教育,怎能只為孕育明星學子?
高中校園 從興趣的角度看校系選擇
Photo via VisualHunt 每年隨著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公告,考生一顆懸而未決的心總算塵埃落定。這份不確定感,從升上高三即細火慢煎,在獲知學測成績後持續延燒,實在很折騰,但卻也是人生重要的磨練。 許多考生躊躇著該如何選擇校系?我的興趣到底是什麼?在甄選應試後,也多有未能及早準備的懊悔感觸!陪伴考生經歷這段學習旅程,有些高三學長姊的寶貴經驗是值得高一、二學弟妹們借鏡的。 具體而微分析心理測驗的結果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而今在校系選擇上,一般高中生所考量的因素,大致包含自我環境、學校環境、學術聲望、未來就業,以及成績高低等向度。而自我環境部分,高中生普遍關切:「我選擇的校系對應到的學習內涵或未來職業,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究竟該如何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呢? 多數學生在高一時曾做過「大考中心興趣量表」,高二下或高三上曾做過「大學學系探索量表」。如果你當初有用心完成這兩份心理測驗,那麼在釐清自己的興趣、個性適合哪一領域時,它們確實是寶貴的參考! 其中,在擇定校系的部分,可以擅用「大學學系探索量表」來協助自己瞭解大學科系的學習興趣,找到和興趣適配的「學類」。此量表以知識領域為架構,讓我們了解大學各領域都或多或少需要三十種知識,並理解到平日學習的學科知識在未來可能會有比重不一的用途;抑或幫助自己釐清在喜歡的領域中,還有哪些個別的知識是較為不足,需進一步涉獵的?它與目前學科表現出的能力之間是否有關聯?這些都是引導自己更深入探究自我的訊息。 從「有趣」蘊釀「樂趣」,再聚焦「志趣」 從經驗中來發展興趣,你會發現興趣並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它隨著身心的成熟、經驗的增長,會表現出不同的深刻性,就以學習數學為例說明如下。 【1.有趣】:從自己對直觀的新鮮事物感到好奇開始,例如:從小就覺得數字遊戲蠻好玩的。這種「有趣」的感覺是短暫、飄忽不定的,但會讓人喜歡多算數學、多接觸與數字有關的事物,這是學習的美好開端。 【2.樂趣】:很多事在多學、多練習後,能力往往就帶動起來,所以常算數學的人,有了成就感後,會感到興味盎然,更熱衷於學習數學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能力的提升是重點。 【3.志趣】:從樂趣到志趣的確定,關鍵是行動力和意志力。因為對數學產生求知欲,會自己設定標準,朝目標努力前進;甚至思考未來是否選擇與數學有關,或重視數學能力的校系。 陳之藩在時空之海一書中曾說:「想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從而把握它,那麼要:廣泛的認識,勇敢的割捨,耐心的堅持。」這句話對高一、二學生而言是極貼切的提醒,由廣而專,由多元探索而聚焦專精,正是找尋興趣的過程。所以趁著一、二年級時間較充裕時,多一些主題性的閱讀、選擇相關性的社團,篩選幾個喜歡的大學營隊去體驗、擇定想進一步探究的議題來撰寫小論文參賽、甚至參與科展或學科能力競賽等,這些都是興趣探索的具體行動。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從興趣的角度看校系選擇
高中校園 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Photo via Visual Hunt 你看到同學都在使用智慧手機,你也想要有一支,用來聊天、上臉書、玩IG,無聊時也可以玩玩線上遊戲。好不容易說服了父母讓你買,但是錢要自己出,於是你上網做了許多功課,也去店面好幾趟,找到自己喜歡的機種與最便宜的價錢。接著開始存零用錢、壓歲錢、打工,終於等到錢存夠的一天,心滿意足的把想要許久的手機帶回家了。 一支手機大概可以用 2 到 3 年,你都會願意花如此多的時間做研究,然後找到自己想要的款式,並且存錢來擁有它,那會影響你一輩子的大學選填志願,你也有如此用心花時間準備嗎? 最適合自己的第一志願? 大多數的高中三年教育,不論是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甚至是補習班,花了絕大部份的時間,都非常專注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讓他們可以高分考上第一志願,但是卻花了非常少的時間來定義,究竟何謂適合每一位學生的第一志願。這就好像你花了好多個月來賺錢、存錢準備買新手機,但是卻在有足夠錢之後,當場才在通訊行花了一分鐘時間就決定要買哪一個機型,十分的不符合邏輯。但是目前許多高中同學選填志願時,的確就是用如此不符合邏輯的方式,在成績發下來的短短幾天內,就匆匆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高中教育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在考試的準備上,學生並沒有足夠時間好好的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志趣與能力。每一位學生對於未來出路的想像與能力評估,都簡化成幾個主科的成績表現;因為哪一科成績表現好,所以未來應該就走那一條路,但是世界上所有的職業與未來的可能性,都不是高中這十個不到的主要科目排列組合而成,且這些花了絕大多數高中時光學習的科目知識與考得的高分,都會在高中主科與大學專業科目不連貫的情況下,因不再被使用而逐漸被遺忘。 高中生們,你們知道現在所學的科目知識,幾年之後可能都和你們成為陌生人嗎?考高分對大學來說只是一個過程與證明,證明你是有學習能力、紀律、方法與基本資質,但這不該是高中教育的全部。 隨著科技的進步,舊的職業不斷地消失,新的職業不斷地創造出來。大學教育並不是職業訓練班,大學教育應該是讓你選擇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讓你知道你大學畢業後會成為以哪一種特殊角度來看世界的人,因為每一種專業的背後,都代表著一種看世界的價值觀與分析事物的邏輯。但是當高中教育花了多數時間在追求學科成績的進步,卻沒有花相對比例的時間讓學生探索未來可能性,那考高分之後,然後呢?你知道該如何選擇你想變成的人了嗎? 高分讓你取得一張可以去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旅遊的機票,但是你究竟要用這張票去哪個國家呢?是美國?是英國?是日本?如果你對這些國家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想必也無法決定去那個國家,即便去了可能也無法盡興,因為可能總會想著,如果我那時候去另外一個國家玩就好了。如果旅遊也覺得應該先做好功課再啟程,那人生的旅程是否也應該比照辦理呢? 選擇志願 = 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 時間投資在考試高分的追逐,成效是一時一刻的;時間投資在對未來可能性的摸索,是一輩子受用的,每個人都還是要和自己相處一輩子啊!每一個人應該都要花充足的時間來認識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今天是一隻魚,但是卻選擇在陸地生活,想必一定無法如魚得水般的快活,即便所有人都覺得在陸地上生活最好,但你也不會開心。 高中生對志願的選擇,其實就是在選擇一個未來你想要的生活方式、你想要用什麼姿態與世界互動與你認同的世界觀,如果你對自己沒有認識,也對未來的選項沒有了解,你可能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只能等命運來替你決定。 因此非常推薦所有的學生、師長、家長一起參考學長姐的真實經驗分享,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下,一起思考學生未來生命的模樣與可能性,讓考試高分不再是盲目的追求大家眼中的第一志願,而是你心中真正的第一志願,你未來最想變成的模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高中校園 中學離「選課制」還可悲地遙遠
現在中學的教育模式,雖然有許多人正在努力改變(不見得是改善),但一個最重要的關卡:「選課制」,卻沒被視為優先要項。如果我們還以為選課制專屬於大學(甚至連大學對選課都有一大堆惱人的規定),那麼中學的教學離及格就還非常遙遠。 其實,台灣的課綱在理念上,是有選修這個設計。但是幾乎所有的學校,在實務上為求方便,都大規模壓縮選修的空間,把選修簡化成為高一升高二時選的類組。於是,中學就仍是我們所知道的樣子:學生無法決定自己要上哪些課,無法決定課程的難易與速度。無選課制的教育,是一個鐵殼甲衣,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有極大的戮害。 與選課制相較,台灣現在的中學教育環境有以下這些壞處。 沒有選課制(即班級制)的諸般壞處 【一、學生沒有空間深入發展與探索專長】 在沒有選課制情況下,所有人都學(幾乎)相同的一套科目,無法依自己的特質與興趣深入學習某些科目。強迫學生學習自己不擅長或沒有興趣的科目,不但挫折學生的學習意願,對老師和其他同學都是折磨,不利整體教學。 ★延伸閱讀:在英國18歲就準備進入專業,在台灣30歲還找不到職涯方向,原因是...? 在台灣,中小學上課的常態是和一群同班同學從早到晚在一起,幾乎待在同一間教室中,維持好幾年,這樣好嗎?圖為一間小學教室。(來源:作者提供) 【二、學生太少練習拓展人際關係的機會】 在嚴格的班級制下,學生長達兩三年和特定一群人同班,而「同班」常意味著從早到晚,時時刻刻和同一群人在同一間教室。這樣的環境下,學生之間的磨擦和衝突更容易惡化,學生也很少機會拓展人際關係、演練人際交往互動。 ★延伸閱讀:台灣國高中生最悲慘的求學經驗,可能是:非得和某些人「同班三年」! 延伸閱讀:為什麼美國人總是落落大方?原因竟然是他們都沒有「同班同學」 【三、始終沒有培養學生為自己做決定】 在班級制情況下,所有重要的學習規劃和決策,學生幾乎沒有置喙的餘地,他們所能做的只有配合與忍耐。他們沒機會主動為自己挑選最合適、最想要、最有益的學習選項,這種對人生的消極態度、無力感,常常是跟隨學生一輩子。 ★延伸閱讀:台灣人的奴性怎麼來的?高中還要排「班導師」,難怪會聽老闆的話摻假油 選課制的規格與執行 班級制這麼壞嗎?是的,就是這麼壞。我不斷強調要走向選課制,並非選課制好──選課制是教育至少該存在的樣子。如果選課制是呼吸,無選課的教育是窒息狀態。 某中學的圖書館,在上課時間完全空曠。在施行選課制後,沒有課的學生可以在這裡自修或研究。(來源:作者提供) 因為選課制對台灣大多數的人是極端陌生,即使執掌教育政策的官員都不見得了解其重要原則與方針,以下描述其重要特徵,主要是以英國與美國為藍本: 【修哪些科目、哪些老師,學生決定】 施行選課制,意味著學校不會規定任何一個學生,一定要在某個時間,修某門課,成為某個老師的學生。常見的制度是少部分必修,其他皆是選修。例如,在畢業前,要在藝能科目(工藝、家政、美術、音樂等)之中修滿幾門;至於修哪幾門,選哪個老師,由學生決定。 【即使必修課,也分深度與速度】 很重要的基礎能力,例如科學、數學、語文,當然會列為必修學分。但這類科目,通常會有兩到三個深度的層級,每一個深度層級的老師也不只一人,學生仍有選擇空間。 例如,在英國制之中,中學英文就有三個層級:給移民學生的英文、一般學生修習的應用級英文,以及英國文學(包括莎翁戲劇與十四行詩等)。科學、數學也類似,興趣與才具不同的學生,都會找到較適合自己的課程。 【沒有班級編制,打散年級編制】 選修制的一大特色就是,學生之間沒有固定「同班同學」關係。只要修到同一門課程,就會在那門課程中成為同學,到另一門課上,會有另一群同學。而同一門課的同學,也不見得是同一年入學,高三和高一都選到同一門課,也是常見的事。 【允許跨校修課、遠距修課、能力評量抵免修課】 有一些科目,不見得每個學校都會開課,但這些特殊的課程,不僅可以幫助自己學校的學生(有時修課人數也少),還可以納入週邊學校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共同授課。在這樣的精神下,甚至可以引入「翻轉教室」模式,利用任何工具和資源,真實達成修課成效,只要通過某種能力評量,都可以列入學分。 選課制沒多好,它是教育基本應該的樣子 我無意幫選課制做廣告,因為它只是及格而己,它沒什麼了不起,不是偉大發明──但是連這個程度都沒做到的教育體制,是不及格的。 沒有做到選課制,沒有資格談適性教育。 沒有做到選課制,沒有資格談對學生的人格、自立、判斷力的培養。 現在,有極少數的學校,以極緩慢的速度,向選課制移動當中。期待教育當局別把這些案例當成就──數量這麼少,進度這麼慢,其實應該是沮喪羞慚都來不及才對。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中學離「選課制」還可悲地遙遠
高中校園 麥寮高中急徵英語代理教師,用「媽媽歌星」唱出心聲
圖/南海道人授權 雲林的麥寮高中近來徵求國中部英語科代理教師一人,但因地處遍遠,連續招了九次,還是沒有老師來報考。教務主任將歌曲「媽媽歌星」的歌詞改編,自製影片上傳臉書,表達希望徵師順利的心願,也唱出了偏鄉缺師嚴重的困境。 國父革命十次以後才成功,偏鄉學校徵師要幾次才找到人呢? 2月4日即將舉辦第十次的徵師招考了,希望修畢教程的老師們踴躍參與,一起來造福偏鄉地區的學生。 【徵人啟事】 雲林縣立麥寮高級中學徵求國中部英語科代理教師一人, 聘期自105年2月12日~105年7月1日。 有意願者請洽教務處。 【「媽媽歌星」唱出偏鄉缺師問題】(影片授權:南海道人) 「媽媽歌星」可以這樣唱?網友都說讚 (function(d, s, id) { var js, fjs = d.getElementsByTagName(s); if (d.getElementById(id)) return; js = d.createElement(s); js.id = id; js.src = "//connect.facebook.net/zh_TW/sdk.js#xfbml=1&version=v2.3"; fjs.parentNode.insertBefore(js, fjs);}(document, 'script', 'facebook-jss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