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不同以往的迎新!新生嗨翻中華大學活動中心
中華大學今(112)年的迎新活動特別邀請行銷團隊合作,設計一系列的團康活動,利用互動遊戲來破冰,縮短老師、學長姊及新生之間的距離。 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指出,往年的新生入學指導活動較為單調,都是教育講座及測驗為主,為了打破往年的傳統,讓學生能夠熱情地參與其中,甚至沒有時間來滑手機,這次特與活動團隊合作,在固定的教育項目中,穿插有趣、互動的遊戲,凝聚大家的向心力。 尤其,首(11)日晚上的迎新晚會,在校長一起跟新生共舞的時刻達到一波高潮,很多新生都表示,第一次跟學校的校長近身跳舞,感覺超新奇的!甚至有同學主動與校長互動,完全打破學生對校長高高在上的形象。
大學校園 嶺東科大以資訊專長跨域整合成立智慧製造科技系培育新一代人才
隨著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高效自動化的生產線成為自動工廠所追求的目標。近年來由於競爭的激烈化、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以及少量多樣混線生產的採用,高效自動化生產線的製程設計變得更加困難。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製造業開始積極採用先進技術和概念,例如彈性製造系統(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和數位雙生(Digital Twin),以提高製程設計的速度、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 彈性製造系統能夠實現生產過程的靈活性和高效性。它結合了自動化技術、程式控制和訊息管理,能夠快速轉換生產需求,實現多樣化和小批量生產。彈性製造系統由多個相互連接的設備和工作站組成,包括數控機具、工業機器人、傳送系統和自動化物料處理系統等。這些系統透過控制程式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使企業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另外,製造業還採用了其他一些技術和概念來推動自動化和效率提升。其中,產品生命週期設計(Design For X,DFX)是同步工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技術。DFX考慮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例如可製造性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DFM)、可裝配性設計(Design for Assembly,DFA)、符合成本性設計(Design for Cost,DFC)等,這些設計原則和方法旨在產品設計階段考慮各種因素,以優化產品的製造、組裝、成本和品質。 數位雙生則將物理實體和數位模型融合在一起,通過電腦模擬技術和數據分析實現對生產設備和工廠的實時監控和優化。而利用攝影機來模擬人類的視覺能力,搭配數位場景,經由AI來模擬人類的大腦及思考模式的電腦視覺技術已成為AI發展最迅速之領域,可用於產品辨識、檢測、人員監控、環境資料收集與虛實整合協助AI演進等多重應用等。此外,以3D列印將數位模型輸出,可以加速夾治具設計、可行性驗證及設計人員訓練成本,縮短人員培訓及驗證時程,降低製程開發的碳排放量。
大學校園 展翅翱翔實現夢想 嶺東科大仟萬獎學金助學生與世界接軌
成立近一甲子的嶺東科技大學藉由推動多項國際化活動與計畫,致力於提供學生國際交流的機會和資源,積極提升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競爭力。近五年來,該校成功獲得教育部學海系列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資助,計畫總共補助高達新台幣4仟萬元,以支援優秀學生出國研修及實習,同時讓學生與國際知名企業接觸,瞭解國際產業的最新趨勢。
大學校園 嶺東科大榮獲就業學程計畫補助913萬元 居中彰投之冠
為協助在學青年順利銜接職場,並提升大專生實務技能及軟實力,勞動部推出「就業學程2.0」,改變就業學程模式,導入業師、工作崗位訓練及關鍵就業力課程。嶺東科技大學一向以學生畢業即就業、上工即上手為人才培育目標,此次榮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112學年度補助大專校院辦理就業學程計畫共計11件實務學程及3件訓練學程,獲得最高補助金額913萬元,為嶺東學子提供更多的實習與就業機會。
大學校園 2023美國謬思設計大獎!中華大學學生激發創意榮獲國際雙銀獎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張家瑜及景觀建築學系產品設計組簡晧宇、卓虹惠,分別以「Bubblegum」及「3D Magnetic Bricks」榮獲Muse Design Awards銀獎! 張家瑜的作品「泡泡糖Bubblegum」是為6至12歲兒童設計的全面遊戲設施,以攀岩為重點,設計可模組化的遊戲設備,根據場地的尺寸,進行配置變換及持續擴展,以實現多樣性的攀爬遊戲,藉以增強兒童的四肢肌肉發展,及提高身體協調能力。
大學校園 元培護理系學生赴日本實習 學習失智長者照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連續二年獲教育部補助「日本失智症養護老人之家實習計畫」,由賴玉敏老師在今年暑假帶領8名護理系學生,前往日本熊本縣「特定非營利法人???里(青之鄉)」實習;學習日本以社區及居家方式照護失智症老人的經驗,作為台灣實踐在地老化的參考。 日本「???里」於2001年由岡元俊子所創立,秉持滿足人人一輩子都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自豪,並想保持自己應有的面貌,在熟悉的地方繼續生活的理念所創立;為消彌社區民眾對失智症患者的偏見與孤立,進而於2011年與女兒岡元奈央共同規劃失智症咖啡館「as a cafe」,其建設理念設計於2018年獲得Good Design Award的獎項而聞名。
大學校園 ChatGPT不夠看!中華大學首推ChuGPT讓學生問好問滿
ChatGPT熱潮席捲全球,推出短短2個月就突破上億使用人次,但答題準確性卻備受質疑,中華大學圖資處經過數月來的研發,推出ChuGPT新一代AI校園客服聊天機器人,大幅增加答題準確性,讓學生和家長在開學之際能問好問滿。 中華大學圖資處長曾秋蓉表示,因應ChatGPT來勢洶洶,為幫助師生快速解決各項疑難雜症,校長劉維琪希望利用生成式語言模型,研發新一代的學校聊天機器人,經過圖資處同仁不眠不休的努力,使用學校網頁和文件自行訓練出專屬的領域知識模型,與GPT-3.5-Turbo的大型語言模型協同運作,終於完成ChuGPT。
大學校園 日本學生來元培學習華語並參訪醫放專業及醫療機構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與日本姊妹校、京都醫療科學大學師生,暑期華語研習暨醫療機構參訪活動日前展開,也是雙方因疫情中斷三年後再度交流,日本師生都肯定來台學習華語、同時透過元培認識台灣醫療制度及醫護教育特色,意義重大。 日本京都醫療科學大學學生由霜村康平、屋木祐亮兩位老師帶領,一行人21日抵達元培,展開為期一週的華語及醫療機構參訪研習活動;該校也是元培創校人蔡炳坤先生母校,學校董事長蔡雅賢及校長王綮慷都出席簡單隆重的開幕典禮,蔡董事長更親自為師生導覽校史館,讓他們認識「先輩」在日本學成後回台灣執業及創辦學校、培育更多技術人才的過程,大家都深受感動。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傳播系攜手日本企業實習 開拓疫後國際觀
隨著全球邊境解封,各大專校院國際交流熱度逐漸回溫,南華大學自今年開始陸續恢復實體海外交流,不但重啟海外遊學與移地教學外,學生赴海外機構實習也早已啟動。該校傳播系鄰選3位學生,於7月暑假期間由執行副主任黃彥穎率隊前往日本九州宮崎Trade Media Japan(簡稱TMJ)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海外實習,就宮崎物產品牌推廣、網路與電子商務企劃行銷活動進行實務學習,了解公司如何從宮崎連結到亞洲各地的人、物與企業,串連海外通路。
大學校園 元培迎來第一批日本學生 暑期華語研習暨醫療機構參訪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與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長期交流活動,隨著疫情解封恢復辦理,2023暑期華語研習暨醫療機構參訪活動共迎來師生共77人參與,創歷年新高紀錄,肯定來台學習華語同時透過元培認識台灣醫療制度、及醫護教育特色,意義重大。 元培與日本姊妹校每年固定8月進行的暑期華語研習暨醫療機構參訪交流活動,受疫情影響停辦3年,終於在今年恢復辦理,國際醫療福祉大學以及京都醫療科學大學共兩批師生將來台研習交流。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共識營集思未來 邁向永續發展
南華大學每年於9月開學前皆會前往佛光山舉辦為期兩天的「南華共識營」,在林聰明校長帶領下,匯聚全體教師共同集思廣益、交流討論,以凝聚學校發展策略之共識,促進教學品質與行政成效之提升。近年受疫情影響睽違兩年未至佛光山舉辦,今年於8月31日至9月1日登場的「南華共識營」原定回佛光山舉行,卻因日前颱風來襲之影響,而臨時改在校內中道樓國際會議廳舉行,董事長慈惠法師特地錄製開示影片予以勉勵,駐校董事覺禹法師兩天皆親臨會場指導。
大學校園 政策失衡 年損兩所大學新生
少子化是國內大學面對招生不足的首要衝擊,除此之外,國內政策失衡及境外大學積極向台灣學生招手,更加劇招生困境。其中,影響最大的兩大因素,包括「行政院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策略」,其二則是大陸開放學測均標以上的台灣學生,直接申請大陸大學。5年來,兩項政策衝擊,每年影響將近3~4千名、兩所國內大學的新生入學流向。 劃錯重點的專業人才培養 「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策略」從109~119學年,每年外加資通訊系所招生名額10%,今年(112學年)各大學新增的資通訊大一新生名額達1,784人,其中大多數集中在國立大學。少子化導致國內大學生源不足,加上政策推波助瀾,考生選填志願時,在傳統「先國立後私立」的影響下,從111學年大一新生註冊率觀察,私立大學及部分國立大學的資通訊相關科系,也面臨註冊報到人數缺額。 除了公私立大學的排擠效應之外,同時影響其他自然組科系的招生,連帶其他產業人才的培養出現危機。以護理人才荒為例,去年(111學年)全國29所大學護理科系,超過半數有15所註冊率未達八成。當自然組考生一窩蜂往資通訊科系擠,其他專業領域所需人才便會出現缺口。 【看更多】 ★大學招生資通訊科系超過一成 ★護理系招生不足 加劇護理人才荒 境外大學強勁招生 107學年度,大陸大學開放學測均標以上就能申請,從107年308所大學開放對台招生,到了112年已經有412所大學開放台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入學。 加上近年為新台灣子考大學的高峰,教育部統計,110學年全國約58.6萬名高中職學生當中,有26,876人父母為陸配,占全體4.5%;還有百萬台商、台幹在對岸工作。台商與陸配子女都是申請大陸大學的潛在族群。 教育部統計,包括東莞、華東、上海等3所台商子弟學校回台升學人數,110學年度3校合計高中部畢業生447人,其中45.41%、203人回台升學,比起早期超過7成大陸台校畢業生回台升學,大幅降低。 根據今年大陸各校港澳台新生報到人數推估,今年到中國入學的大一新生約1,500~2,000人。光是福州大學2022年95名港澳台大一新生中,就有24名台生,而2023年報到的194名港澳台新生,增加近100名多為台生。 面對少子化的衝擊,國內教育人才政策的失衡,以及境外大學對台招生的強勁拉力之下,大學招生專業領域的全面盤點和思考刻不容緩,這不僅僅影響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更是衝擊台灣人才政策的國安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