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校長開講 【嘉義】吳鳳科大校長蘇銘宏:終身學習與正確態度是成功關鍵
吳鳳科技大學校長蘇銘宏鼓勵同學探索自身興趣並多元學習。無論工作還是讀書,都是一種選擇,沒有對錯,但你必須了解自己想要什麼,選擇感興趣的事,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充實自我。 高中、高職三年,是每一個學子人生發展最關鍵、卻也是最感徬徨的時期,除了面臨升學壓力及志願抉擇,更有可能是判逆期的階段,若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不順暢,往往會造成許多的衝突,我本身亦曾經歷過相同的過程,如今,在即將邁入耳順之年,願提供一些個人的經驗與反思,供給年輕學子參考。 蘇校長認為同學在面臨升學抉擇時,與家人的溝通很重要。 升學辛苦,堅持走自己的路 每一個人的先天條件及後天的發育皆不同,因此,有人在高中階段,大腦已完全開發,所以很會讀書,考試總是名列前茅,令人稱羨;但有人就如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我是屬於後者。在讀博士班的後期,才是我求學過程中最順遂、最豐收的階段,才剛剛讀完第三年,我的指導教授就跟我說:你可以準備口試了!取得博士學位後,再榮陞教授職位,又獲遴選為大學校長,很多人都說我屬於人生勝利組,但又有誰知道我曾經因升學壓力而崩潰痛哭、不如意的高中聯考、離家出走及大學聯考重考等過程呢? 老實說,國中時我對自己的學習志向也不甚了解,在物理考試的成績表現不錯下,我認為自己對物理是有興趣的。但是高中時,我很努力讀書後來卻念得很痛苦。那時在第一學期拿了全班第二名,因為能力分班的緣故,班上的前三名通通都被抽調到前三班去,周遭有很多本來就是天才、很會讀書的同學,我讀到後來整個崩潰,因為我覺得每天晚上兩點睡覺,早上六點起床,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坦白講我非常惶恐。 就讀嘉中時,蘇校長也因升學壓力而痛苦。 後來在選填志願時,父親從我的分數落點希望我選填臺師大,但我想當工程師,偏偏跳過臺師大,選填其他私立學校。當初家父要我讀臺師大,以後可以當老師,而且是鐵飯碗,但我不從,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在教育界工作,差別的是在私立學校當教授,但是,在私立學校工作,反而讓我學習得更多,成長得更快! 也因此當我的孩子遇到同樣的情境時,我先傾聽他們自己的想法,並依經驗提供建議,由他們自己決定。常看到許多學生跟家長為了選填志願而產生衝突,在此,我要特別強調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我建議雙方應主動溝通、冷靜思考,再做最後的決定。若同學們有所堅持,那麼一定要為自己的堅持負責。 探索興趣,跨領域學習更重要 有人在高中階段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麼,但大部分的人並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及方向,其實這很正常。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在《沒有唯一,哪來第一》書中說:「我50歲,才真正認識自己」。建議同學們參考學校提供的興趣探索,先了解自己可能適合發展的領域,然後靜下來與自己對話,並尋求家長的認同與支持,如此才能走得較順遂且精準。 我認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只是養成教育的一環,高職教育也是,普通高中與高職的差別是在於高職的學生較早進入應用的領域罷了!最重要的是進入大學後的學習。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跨領域的知識已成主流,所以同學進入大學後,不能只學習單一領域的專長,必須跨領域修習其他課程。況且,有的人進入大學後才慢慢發現自己適合的專業領域,因此做出必要的調整並多元的修習是很正常的。舉例來說,語言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商業課程,商業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語言或程式設計的課程,工程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語言或商業的課程,目前大學端都可以提供充份的學程供同學們修讀,端看同學們能否願意走出自己原有的象牙塔而已。 態度正確,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 有些人不喜歡念書,有些人喜歡,這其實沒什麼關係,不喜歡念書的人可以先到職場工作一段時間,等到有所體悟,再回學校念書;喜歡念書的同學則可以進入大學,或在之後繼續深造。無論是工作還是讀書,都是一種選擇,沒有所謂對錯,但你必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抱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充實自我。 學無止境,大學教育仍是基礎學習的一環,雖然在專業領域上已有分嶺,但僅是該領域的基礎而已,因此「終身學習」與「正確態度」才是成功關鍵。「終身學習」可以讓我們不斷充實自身專業(包含跨領域專業),讓自己的工作得心應手;「正確的態度」則能創造自身指數加乘般的「價值」。 有努力,不一定會有成果,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有成果,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一定有許多的努力與堅持,而這正是他們能出類拔萃的地方,願與同學共勉之。 吳鳳科技大學校長 蘇銘宏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吳鳳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嘉義高級中學、中原大學機械學士、奧克拉荷馬大學機械碩士與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消防法規、火災學、熱幅射、熱傳導、熱對流、工業安全與衛生、分子動力學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北】聖約翰校長艾和昌:趁早探索定向,學習獨立自主
聖約翰科技大學 校長艾和昌鼓勵學生趁早擬定未來方向,學習獨立自主。在進大學前,最好把大學生活跟高中生活分析清楚,才能邁向成長與獨立。 西方教育與臺灣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強調從小便多元學習,及早發現自己的定位,且不侷限於讀書與考試的窠臼之中,反而著重於認知環境、認識自己。學校的教學方式也鼓勵發掘學生專長與興趣,並在高中時期便能約略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與想從事的領域,在選校選系時便能得心應手,往自己的專業深入研究。 我認為臺灣的教育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像是一昧注重讀書考試,忽略生活素養、夢想啟發等其他領域。因此同學們一定要盡早領悟,多方發掘各種興趣,不要侷限自己的能力,朝著有興趣的地方去探索,便能做得認真、做得久,也才能做到真正的跨域學習。 艾校長鼓勵同學多方發掘各種興趣,不要侷限自己的能力。 定向學習,掌握未來 及早定向很重要,定向的意思就像是走樓梯時不要好高騖遠。比如說,明明上不了台大還硬要把台大設為目標,或根本不是讀碩士博士的料卻堅持考研究所。我認為還不如找個可進可退的地方,然後好好思考未來,決定方向,接著願意為了這方向付出熱情,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讀機械領域的,但機械領域範疇也很寬廣,每個學校雖然幾乎都設有機械系,但是不代表說學習的東西是一樣的,畢竟各大學著重的發展方向不同,教學內容或方式也會有所差異。機械領域之廣很少人能鑽研全部面向,所以要定向,多方了解機械系聚焦在哪裡?聚焦的部分是不是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如此才能掌握學習方向。 我在五專三年級時也曾經徬徨,知道畢業後只能當領班時頓時覺得差人一截,遂興起赴美深造的念頭,開始抓緊時間念書,當預官時也是如此,終於通過托福和GRE,踏上攻讀碩士的留學之路。由於機械領域很廣,我便聚焦在自己專科時成績特別好的那一部分,專心攻讀,且越研究越有興趣,掌握了自己的學習方向。 艾校長赴美攻讀碩士時,在機械領域研究出興趣,掌握了學習方向。 多元發展,沉澱自己 大學中,除了專業的課程之外,還有多元的通識課程,以及自己有興趣的其他領域課程,這些課程規劃都是選擇大學時需要列入考量的因素。若是一間學校院系很少,有的甚至僅有學系,入學後若想要更換專業,或者想要觸類旁通,機會就會比較少。 我是新埔工專畢業的,當年就讀時,大學課程原本就安排得比較鬆,也不需要補習,我擁有了更多的社團時間,開始接觸各種事物,不管有沒有興趣都先去了解一番,接觸時會開始想,跟自己同年齡的人,他們現在在某個地方在做什麼。由於少了升學考試壓力,我開始思考自己畢業後要做什麼,也去學習英文充實自己,五專畢業後直接赴美讀碩士。因此建議同學好好把握大學時期,利用充裕的時間來沉澱自己,思考當下該做什麼,未來又是什麼樣子。 常常有些人進了大學,還當高中或高職來念;而有些人則是完全放鬆,曠課去玩社團,成績已經在危險邊緣的時候才覺悟,那就是沒有先思考大學生活要怎麼過的後果。因此,我建議現在的年輕人,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就要先設想好未來在大學生活時,是要創造一個像成年人的環境?還是像念高中一樣的環境?必須先想好自己想要怎樣的大學生活,在生活上要給自己什麼歷練。在進大學前,最好把大學生活跟高中生活分析清楚,才能邁向成長與獨立。 獨立思考,掌握未來 選擇大學以就近就讀作為基礎到底好不好,我覺得這是一個選擇問題。對我來講,離家就比較重要,強迫訓練自己獨立,同時給自己能作決定的機會。當年考上新埔工專,要求住校三年,軍事化管理。對我來說可以離家三年簡直是世外桃源,又可以訓練自己獨立,所以便決定就讀。 然而,對於現在的同學而言,是否能夠獨自到某個地方,在沒有父母幫忙的時候,自己決定自己的一切?雖然說現在人人一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與家人聯繫,但是即使如此,重要的是要有這樣的勇氣,踏出獨立的第一步,離開家裡的保護,赴外地住宿求學,開始自己面對生活,學習如何獨立。 在孩子面臨抉擇時,建議家長讓他們自己去作決定,並保持他們持續學習的動力即可。讓孩子從小養成獨立思考、多方考慮後而做出決定的習慣。我認為,只要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都會是最好的。 聖約翰科技大學校長 艾和昌 小檔案 ★出生::1965年 ★現職: 聖約翰科技大學 校長 ★學歷: 新埔工業專科學校(現為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科副學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機械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安那堡分校機械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機械熱流科技、太陽光電系統工程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桃園】長庚科大校長樓迎統:實習表現影響就業存活率
長庚科技大學校長樓迎統認為年輕人可塑性高,只要不排斥與人接觸,從事醫療照護產業不必擔心出路問題。 能夠很早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的年輕人很少數,也很幸運,這樣的學生我會建議他不要猶豫就去做、去讀自己喜歡的領域。但對大多數的人來講,包括我自己在內,人生不見得是這樣。 樓校長認為只要基礎打得好,即使將來跌跌撞撞,也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路。 基礎打得好 就有路走 我在建國中學的時候,憑良心講不知道自己想要念什麼,順著哥哥的指引就跟著他念了物理系。念了以後才發現我其實沒有那麼擅長抽象思考,也沒有特別喜歡物理,只能算是勉強跟得上,題目我會解,但我找不到念物理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對我來說,我比較喜歡可以跟現實世界更密切結合、可以立刻看到結果的學科。所以儘管我碩士唸得還不錯,打算攻讀博士時,就毅然決然轉去念生物。 我覺得只要不怕繞一點路,像物理、化學、數學、生物、歷史、社會這些基礎學科,稍微念一點也不錯。只要基礎打得好,將來即使跌跌撞撞,總也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路,多少有些路可以走。 實習成績好 存活率高 而年輕人的可塑性很強,不管是高中或高職背景,跟他在大學的表現好不好沒有太大關係。以本校護理系學生來說,高中高職來源各占一半,本來我們預期高中生的成績會領先高職背景的學生,但是這種差異只存在大一剛入學的時候,高中生的基礎學科成績會比高職生好一些,但大二之後就沒有明顯差異了。所以對我們來說,不管高中還是高職背景,都是同一群學生。 另一方面,我們進行校務研究時也發現,學科成績跟實習的成績也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不管是高中還是高職背景的學生都一樣。考試考得好的學生臨床表現不見得就比較好,因為他們到了臨床可能會被嚇到、會發現自己不喜歡動手、或是不喜歡跟病人接觸,所以表現不好是很正常的。反過來說,實習這一塊表現比較好的,也未必在學科上一定有好成績。不過臨床實習好的同學未來到職場上,的確存活率會比較高,因為他不討厭、也不懼怕醫院這個環境。 醫護專業臨床應並重 護理生去實習之前,或是在實習的初始階段,常常是壓力最大的時候,我們儘量讓學生在臨床實習之前先經歷過一次震撼教育,所以學生在到醫院實習前必須先通過校內考試才能去實習。長庚科大校內有12間模擬病房讓學生演練,用假人或同學扮演病人躺在床上,考官坐在旁邊,學生站在外面1分鐘讀考題,譬如「王先生今天肚子痛」,學生進去之後有8分鐘的時間瞭解這個病患,並執行病患情境所需的任務。學生面對這個測驗比考期末考還緊張,即使課程跟實習都上過,當你碰到一個活生生的病人躺在那邊,慌張到腦子一片空白都是正常的。 醫學、護理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通過國家考試。如果從用、考、教、學這樣的途程看起來的話,考試領導教學不一定是壞事,但現在的考試為了不讓外界質疑考題有問題或者答案模棱兩可,答案都會設計成四選一,而且最好是數字這樣簡單明瞭的答案,要是有人質疑就可以翻教科書來證明。但這種題目考下來難免偏向記憶性,只有一點點的理解,一科四、五十題,平均一分鐘要答一題,為了讓學生一目瞭然,能夠馬上選出答案,題目能出到多複雜呢? 所以這種考試方式會引導教學朝向短而明確、沒有什麼疑惑空間的方向。只是這種考試方法跟現實人生差別太大了。我們還是希望老師在學校裡,多花時間教給學生重要的觀念,把整個概念解釋清楚,若是要練習考試方法、解題技巧,還是交給補習班就好。 長庚科技大學校長 樓迎統小檔案 ★出生:1948年 ★現職:長庚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東海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克雷頓大學物理系碩士、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生物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波士頓大學生理博士後研究員 ★專長及研究領域:心血管功能之性別差異、老化及敗血症中之氧化壓力與內皮功能失調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物理學類、生命科學學群生醫/醫學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為全球就業做好準備
朝陽科技大學校長鄭道明認為,有一技之長、能對自己負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個人興趣若無法與就讀科系完全結合,就業展望則是更務實的考量。而重要的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趨勢,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與國際移動力,才是不敗的關鍵。 我成長於工程師至上的年代,小學的時候人類登陸了月球,臺灣正在推行十大建設,整個社會氛圍就是工程救國。讀師大附中時,全校25班只有2班文科,大部分文組的學生目標是法商。當時選擇念工程,是因為唸得來也考得過,並非興趣決定;但大學畢業後,發現工程發展有前景,因此決定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攻讀碩、博士學位,鑽研學術研究,並結合業界實務經驗,先後擔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查核委員、台中市土木技師公會榮譽顧問、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認證團主席、工程教育認證委員、TAC認證委員會委員等職,把所學貢獻於工程領域。 鄭校長認為有一技之長、能對自己負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 談興趣前先考慮責任 很多學生抱怨讀的科系沒有興趣,其實,興趣、能力及就業應該分三個面向來談,能夠養活自己是最重要的,因此先決條件就是「培養責任感」。 以我個人求學的經驗為例,雖然屢在學校的國文、歷史等相關文科競賽奪冠,但我卻沒有因此而選擇社會組,而是念了自然組,也許是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讓我深刻體悟到,興趣不一定能夠成為謀生工具,最重要的是能維持生活,且能有所發揮。舉例來說,組裝模型是一個興趣,雖然不一定能成為未來的謀生工具,但卻可以從中發掘自身實作能力的優勢,這時進入技職體系就是最佳選擇,學習培養一技之長,將來能夠對自己負責、能對家庭負責。 追求卓越 成功相隨 立定了志向,就要勇往直前,永遠不要為失敗找藉口,才能擺脫魯蛇的命運。我很喜歡看漫畫,其中在日本連載廣受歡迎的《青少棒揚威記》,最讓我印象深刻,這部棒球勵志漫畫,感動了中日不少棒球好手,更印證了人生最精采的不是完成夢想,而是堅持走在夢想的道路上。我經常鼓勵青年學子:「追求卓越,成功相隨」(Pursue Excellence, Success Follows),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好,不斷進步,想要站在什麼位置,就要努力去追求應該具備的能力,不能光憑運氣。 我認為一個人的底線是要能服務自己,而不要冀望別人來服務你,等能力增加的時候,再逐步擴大服務的範疇,讓更多人因你而受惠,甚至是貢獻社會。求學是為了就業而做準備,建議高中同學可以多去了解,這個社會上有哪些工作是你覺得做得來,又比較不會被消滅的產業。比如說,土木工程領域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而存在,不管科技再怎麼進步,我們還是需要蓋房子、鋪橋造路,硬體建設也需要維護,這就表示這項專業在社會上有很強的需求,幾百年來一直存在,未來也不會輕易消失,就可以考慮去學。另外,需要考取證照及資格認定的工作,可取代性也比較低,如技師、律師、醫師、會計師等,工作保障性也會相對提高,因為科技會逐步取代行業中的低階工作,若不想被人工智慧給取代,最好要「發揮多功能力」,展現個人工作的價值。 培養國際移動力 全球就業 因應國際化職場趨勢,我認為,營造國際化學習環境,主動送學生出國學習體驗是最好的方式。朝陽科大自2015年起推動「千人海外學習體驗計畫」成果豐碩,除積極爭取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築夢」等計畫,亦提供菁英學生遊學、海外姊妹校交換學生、雙學位、雙聯學制、移地教學、國際發明競賽、補助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志工、海外實習、國際體驗學習、短期研習及暑期營隊等管道,主要就是要讓朝陽學子能拓展國際視野,銜接全球就業市場。 學生有了國際觀,才能知道未來的機會在哪裡,也才能把握機會,實現自我。我真心希望高中同學們,從現在開始,就能學習去了解國際趨勢的發展,讓自己的語文能力基礎穩固,擁有接收第一手全球資訊的能力,這樣才能具備國際競爭力,站上世界舞台,發光發熱。 朝陽科技大學校長 鄭道明 小檔案 ★出生:1963年 ★現職:朝陽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師大附中、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營建工程與管理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電腦模擬、生產力分析、營建管理、人因工程應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土木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土木與建築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高科大校長楊慶煜:追尋比個人更高的價值
未來的教育會是素養導向的學習,結合知識、技能及態度,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勉勵年輕人對知識不要偏食,開拓心胸成為全方位跨領域人才。 我從小就不喜歡死讀書,不會只為成績而讀書,即使在聯考前還是未放棄,看自己愛看的書。在新埔工專的時候我參加很多的社團活動,也沒有因此而荒廢學業,青少年時期看了不少名人傳記、武俠小說等雜書,把學生生活安排得多彩多姿。但是我看書有點跟其他人不一樣,讀一本書許多人習慣一路往下讀,讀完就算了。但我會往覆推敲來回讀個好幾遍,在翻到下一章節之前我會先預測接下來的內容,或是推演下一個問題,前前後後、反反覆覆,所以讀過的書在我的腦袋裡印象都非常深刻,等於是很紮實地在學習。 楊校長建議同學,學習心態要開放,對知識不偏食。 追根究底 反覆思考 也因為這種追根究底的習慣,每個求學階段結束我都覺得還有一些未解的疑問需要弄清楚,為了追求更好的解決方法或是解答,就這樣一路念到博士學位。即使現在當了校長,我覺得自己對任何事情都還是很好奇,東看看西看看,每天都在學新東西。 社會上很多人批評年輕人只追求小確幸的生活,但我認為那是因為年輕人沒有生活目標,或目標不夠明確,缺乏自我期許的力量,甚至有時候是家長給小孩太多侷限,不讓他們去嘗試。而且現在的學校常常從小就把孩子的學習興趣打壞了,每個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都是很好奇的,為什麼長大了卻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這不只是興趣選擇的問題而已,而是學校在學習過程裡沒辦法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沒辦法讓學生覺得有成長、有挑戰,導致學習興趣低落。 同時,高中生剛畢業還懵懵懂懂就要他選擇未來的志向,他只能選一個看起來不討厭或將來有出路的領域,希望從學習中慢慢累積出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能做的就是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讓他們自己往下探索,找到自己的志向。現在的大學教育跟以前比起來也開放許多,不再是學生進來的時候選了什麼科系,大學四年就要一直侷限在那個領域裡,目前學校提供很多跨領域學程讓學生選修,對轉系的規定也鬆綁許多。 2019年課綱實施以後,未來的教育會是素養導向的學習,知識、技能及態度結合在一起。過去的教育強調抽象學習,從微積分、工程數學、材料等一路學下來,累積好多知識再去解決問題,但對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很難找到意義,現在教學模式改採「問題導向的學習」,把流程反過來,先丟一個問題出來讓學生去找答案,要解決問題可能只需要一本書裡的某一章,但是也許需要讀10本書才能找出答案,為了找答案累積知識是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也在過程裡學習如何去找資料、研讀資訊、篩選資訊來解決問題,進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步驟。 楊校長(前排左三)求學時不喜死讀書,對於問題總是前後推敲、追根究底。 心態更開放 學習不偏食 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可以學到統合性的知識,但是比較難學到一門完整的專業,因此學生同時也需要培養比較高階的抽象思考及抽象學習能力,才能相輔相成。往後學生心態必須更開放,不要對任何科目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也不能對知識偏食,覺得用得到才要學,因為任何知識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 同時老師也要讓學生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給學生一個清楚的職涯願景。目前我們打算找3到4個系來實驗一個新課程,讓一年級新生知道他學習的專業科目和目前科技發展或有趣的產品有什麼關聯,未來產品發展的主軸又可以怎麼跟他的專業科目連結,學校沒辦法在四年之內把所有學問都教給學生,但是我們希望能用這種方法擴展學生的視野,引起他們對事務的好奇心。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全方位跨領域人才,除了本位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很多不同領域知識來支持,這也是我們希望提供給學生的教育,高科大擁有各類領域的學院,但是我們非常強調人文藝術方面的陶冶,例如以機械為核心,從專業角度去看還需要哪些人文的、通識或管理的知識。另外,學生也要體認讀書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應該多面向參與社團活動、社會服務等,慢慢就會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這也是為什麼本校網站首頁一定要設置國際新聞,讓學生知道目前世界上發生什麼事。 工科最後的產品往往跟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關,因此需要較嚴謹的解決過程,且工科要求的基本知識門檻比較高,有什麼地方不對或不合邏輯就會失效。很多工科學生是因為父母覺得念工科有前途,押著孩子讀,學生本身可能沒有興趣,但是因為有能力,就一路念過來。組裝一部機器或汽車看似無趣,但是完成後卻有很大的成就感。我曾經帶大學部學生開發軟體,學生只有一點點基礎,花了將近兩年時間才把整套軟體寫完,有些人不吃不喝就是要把code敲出來,經歷過那種成就感及滿足感,後來甚至因此就走上這一行。 選你所愛 先蹲後跳 我建議同學選擇科系要從興趣出發,只有做有興趣的事才能維繫長久的熱情,只要是自己樂於做的事情,不管從事哪一行哪一業都會成功,通常一個人的興趣跟他的強項是一致的,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你廢寢忘食的做,那大概就是你的興趣及強項。 同時,同學們也應該體認到,工作不是只有賺錢養家糊口,工作的成就感在於你能夠幫助多少人,對社會、對人類、對國家能有多大貢獻,有了這樣的胸懷,你就會發現有比小確幸更大的目標值得追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 楊慶煜 小檔案 ★出生:1959年 ★現職: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桃園振聲中學、新埔工業專科學校(現為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科五專部、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現為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逆向工程、影像量測、三次元量測,逆運算熱傳、逆運算振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彰化】彰師大校長郭艶光:以終為始 不隨波逐流
家貧苦學成功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郭艶光,建議高中生先設想未來理想的生活方式,以此為目標,回推求學及能力培養的路徑,才能活出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 我認為,高中以下的學生不需要把所有時間拿來唸書,好好睡飽、把身體練好,保護好視力比較重要。以前背誦的東西太多,不得已要讀到很晚才能睡覺,現在不需要,因為所有的資訊都在網路上,用查詢就可以獲得的資料,就不要浪費時間去背誦,現在學生有問題也都很少問老師,自己從網路或搜尋引擎就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對現在的學生來說,獲得訊息不是問題,判斷、解讀訊息的真實性反而困難,同一件事從不同管道會獲得不同訊息,怎麼知道哪個才是對的?所以學生需要的是訓練思考、找資料、邏輯推理跟判斷等能力,這些才是真正能帶著走的能力。 不管是大學、研究所還是博士,跟人生往後的職涯最為相關的是你踏入社會前的最後一個學位或訓練,很多年輕學生不知道人生想要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只是一路跟著既有的軌道走,讀高中、念大學、考研究所,有能力念上去就念,念不上去就進入職場工作。但我相信人是有選擇的,一個人應該去思考從學校離開以後,面對長達三、四十年的職業生涯,自己想要追求的是怎麼樣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先規劃最想做的事情,設定理想的生活方式,大概就能確定未來工作的方向,再從目標推回來,思考現在要念什麼科系或做什麼事情,才能取得這份工作的入場券。 郭校長建議高中生先設想未來理想的生活方式,再由目標回推所需能力培養的路徑。 先訂目標 以終為始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你已經清楚自己的志向,千萬不要被大環境氛圍或是同儕影響。我建議學生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來規劃人生,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都要先設定目標,再逐步建立計畫去養成需要的能力。比如說,如果你的興趣是電影,將來想要投入電影產業,首先你要認識電影產業結構,了解你對這個產業裡的哪一樣工作有興趣,是導演、製片、道具還是舞台設計等,確定目標以後,再去思考你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來擔任這個職位,調查哪一所大學能夠提供相關的訓練,甚至鎖定要追隨那個領域的哪一位老師。一個人的生命要活得很紮實、豐富、多彩多姿,他的人生一定是要自己用雙腳走出來,而不是父母型塑出來的。小孩升大學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忙準備推甄資料,如果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也許還可以幫忙準備研究所考試或甄試,但是如果小孩要念博士,博士論文終究還是只能靠自己完成。年輕人就算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沒有大的人生方向規劃,也不要過一天算一天,試著去想像什麼樣的工作會讓你每天很期待去上班,畢竟人如果單純為了三餐、為了金錢工作,不太容易快樂。 自己規劃 不依賴父母 現在很多年輕人滿足於生活裡的小確幸,因為他們從小被過度為子女著想的父母呵護長大,每天專車接送上下學,父母比他們更關心自己的未來,以愛之名幫小孩做好所有規劃,即使這些計畫不一定是小孩要的,導致年輕人沒有機會去想他要什麼樣的人生,成長過程也沒有遇過什麼大挑戰,所以生活裡一點點小小的享受就能夠讓他們滿足,坦白說父母這樣照顧出來的小孩走不了太遠,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應該認識到他們給的保護越少,小孩獨立性越高,後面的人生才會走得遠。 我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父母、祖父母日夜操勞,還無法讓一家人勉強溫飽,他們根本沒有心力擔心小孩的功課,但我的成績很好,小學六年都是第一名。我從來不在父母面前讀書,因為父母若看到我在讀書就不會要我幫忙農事,可是看他們那麼辛苦,我希望他們需要人幫忙的時候不要捨不得叫我做事,所以我讀書都要趁他們不在的時候偷偷用功,早上5點起床清完牛糞、餵完牛,把該做的工作做完才去上學,每天我上床睡覺我父母都還在忙,隔天我5點起來,媽媽總是已經煮好早餐放在桌上,我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睡覺,看到父母這樣辛苦,任何一個小孩都會心疼父母親,當然比較會替家裡、替爸媽著想。 工作穩定 再追求興趣 我念書的時候已經是9年國民義務教育的第5屆,但是班上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學升國中,其他的都去當女工、學徒。我也沒想到自己會從臺南一中、交通大學、臺灣大學這樣一路念上來。考上臺南一中的時候,覺得能成為戴大盤帽的高中生很神氣,考上交通大學的時候,村子裡的人都以為我會當交通警察,大學生活讓我眼界大開,看到大學教授風度翩翩,就立志有機會一定要讀博士、當教授。考上交通大學的時候,舞獅從村子裡的廟口一路舞到家門口,到家裡貼紅榜,好像中狀元一樣。後來考上臺大,大家都以為讀臺大就是要當醫生。碩士畢業的時候,因為想早點結婚,需要盡快在經濟上獨立,就選擇服役科技預官,我分發到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研發IDF經國號戰機和A-3雷鳴機,在中山科學研究院服務7年後,才拿公費以32歲的年齡出國念博士,放棄7萬多的薪水也毫不猶豫。 熱愛音樂的郭校長也曾加入學生社團一起團練表演。 雖然我念的是甲組,但是我對音樂一直很有興趣。剛到彰化師大教書的時候,還加入學生的熱門音樂社一起練團,後來又跟教職員合組樂團,學校有新春團拜、畢業典禮等活動都自告奮勇上台秀一段,甚至還到彰化縣政府、逢甲大學去表演。高中時期的音樂老師啟蒙了我對於音樂的興趣,他鼓勵我轉組去考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願意免費教我彈鋼琴,但是家裡太窮讀不起音樂,父母也不贊成男生學音樂唱歌,所以後來我還是留在比較容易找工作的甲組。雖然一路念物理、電機上去,但是我從來沒有忘情音樂。一上大學我就花了800元買吉他,250元買民謠歌本自學,價錢我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這對當時的我來說不是一筆小錢。我看到熱音社很多同學沉迷練習音樂,荒廢功課而被當,常常勸學生如果對音樂有興趣,更應該先顧好學業,找到穩定工作,確定有能力養活自己再來練音樂,不要一頭栽進音樂裡,課業沒修好、也沒辦法在經濟上照顧自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 郭艶光 小檔案 ★出生:1959年 ★現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物理學系教授 ★學歷:臺南一中、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發光二極體、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半導體雷射、太陽能電池、模擬分析、雷射物理與雷射系統、固態雷射、電磁學 / 光學 / 光電半導體、APSYS / LASTIP / PICS3D 模擬與分析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物理學類、工程學群電機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北】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多閱讀並培養全媒體運用能力
面對AI快速取代工作機會,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建議學生培養創新及跨域能力,讓自己成為八爪章魚型的人才。 高中生進入大學前如果能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和潛能的科系就讀,學業進展會比較順利,因此最好在高中就能先確立自己的興趣及長處,了解潛力何在,對選系選校會很有幫助。但是現在大多數孩子不是那麼早熟,沒有能力做這樣的判斷,也沒辦法獨立做決定,必須借助學校、家長的觀察和啟發,才能確定學生的性向及特長。 吳永乾建議學生培養創新及跨域能力,讓自己成為八爪章魚型的人才。 人類未來與AI競爭 根據統計,臺灣擁有碩博士學位的人口達130萬人以上,25到34歲年齡層每10人就有一名碩士或博士,今後每年還會新增5萬人左右;在此同時,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卻造成工作機會大量消失,例如過去15年以來,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和交易員從10萬人減為5萬人。「人類簡史」的作者、以色列知名歷史學家Yuval Noah Harari研判,人工智能(AI)將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經濟體制,尤其人工智能在愈來愈多的領域超越人類能力,人類社會可能產生一個新階級,就是無用階級。前Google中國區總經理李開復博士估計,未來10年內金融、醫療、法律及教育等行業將有一半從業人員被機器取代。這表示年輕人一踏出校園,面對不但是一個低收入、高房價、人口快速老化的社會,還要跟大量高學歷同儕競爭快速減少的工作機會。 雖然人工智能有超強的執行力和分析歸納能力,但它還不會創新。學生應該廣求新知、開拓視野,以創意及創新作為個人競爭優勢,凡事多加以深度思考、分析,發展自己獨到的判斷力,這樣才能建立個人的話語權。大學生在校必須體認到單一專業是不足的,必須發展第二專長及跨領域的能力,因為現在業界需要的是有多元才華、八爪章魚型的人才,因此在學校時,必須培養畢業後還能繼續學習的能力,讓自己具有多元才華。 廣泛閱讀、培養全媒體能力 如果要給具體的建議,我建議學生大量閱讀、培養全媒體運用能力,及精通至少一種外語。 學生應該在時間許可範圍內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我自己的表達能力就是獲益於求學時代的廣泛閱讀:舉凡中國四大章回小說、高陽的歷史小說、司馬中原的鄉土小說、瓊瑤的言情小說等,幾乎什麼都讀,這對我精進表達能力、廣博知識見聞有很大幫助,其中,我最推薦的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裡唯一以信史為本的小說,作者羅貫中根據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加上戲曲元素及歷史考據,還有他個人的人生閱歷,來描述東漢末年的歷史場景,裡面出現的200多個人物各個性格鮮明、描述鮮活,儒家思想貫穿整部小說,所提及的人情世故也貼近真實社會。三國演義大量引用當時通俗語言,文言白話夾雜的表達方式,堪稱雅俗共賞;文言白話容易理解、閱讀容易,現代社會也還在使用,因此熟讀《三國演義》對表達能力很有幫助。 今天的時代不僅是自媒體的時代,也是全媒體的時代,傳播能力不再是媒體人獨有。年輕人需要具備全媒體識讀及傳播能力,能夠創造、傳達個人的思想見解。現代社會即使你開一家小店,都需要透過社群媒體去經營客戶,要打卡、按讚、經營粉絲團等,而且傳播內容都是個人產出,不一定要透過傳播公司製作。如果要應付國際競爭,外語能力不可或缺,我建議學生至少學好一項外語,考慮到英語是世界性的語言,一定要把英語學好。 世新大學校長 吳永乾 小檔案 ★出生:1953年 ★現職:世新大學校長、法學院法學教授 ★學歷:省立高雄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憲法、大眾傳播法、新聞法、商事法、契約法、仲裁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法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中臺科大校長李隆盛:人生路迢 常行必至
中臺科技大學校長李隆盛曾失學兩年才考上大學,畢業後一路工作與進修交替,最終拿到博士學位。他勉勵年輕學子立定志向、常行精進,終會達到目的地。 我父親在日治時代被徵調去菲律賓當被俗稱為「軍夫」的海軍工員,戰爭結束在美軍俘虜營待了好幾個月才等到船班回來,回到臺灣身無長物,只能靠戰前務農專長到山區承租政府林班地拓荒。在山裡先搭茅草屋住,我們家4個兄弟姊妹中,我的兄姊和我都是在茅草屋出生的。坦白說,山裡雖然沒有鄰居、也沒有電力,但自然資源豐沛、生活快樂自在。我們上初中要走山路、再搭車,下課趕快搭車回家,當時不太知道外面很競爭,也不知道街上許多同學放學後都在補習。雖然我們當時接受到的主流文化刺激很少,我父親也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他見過世面,知道接受教育是社會流動的捷徑,所以他非常重視教育,那年代大家日子都很苦,村子裡大部分小學同學畢業就去當學徒,操作衝床、剪床等,但是我父母還是支持我們去唸書。 李校長認為年輕學子應立定志向,常行精進,終會達到目的地。 務農做工 才知讀書好 報考台中高工時還懵懵懂懂,因為家裡沒有電燈,就把科名有電的科別都填在前面,我的分數上不了很夯的電子科、電工科,進了錄取分數比較低的電銲科,參加新生訓練才知道電銲是做什麼以及電銲科是兩年制。當時一個禮拜校內外實習是15節課,所以我技術練得不錯。銲接雖然工作機會多、相對待遇也高,但它被稱為是「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工作,畢業時我只考一家汽車廠也被錄用但沒去就職,而是回老家邊務農邊準備升學考。務農方面是跟著父母在山上種香蕉、麻竹和養豬等,台電當時在做供抽蓄水力發電用的明湖、明潭,我也在那邊做臨時工,領一天新台幣70塊的工資。在麻竹筍產季:天沒亮就要去割竹筍,再用扁擔挑回工寮煮熟、發酵、再曬成筍乾;發酵和曝曬期間怕被偷走,我會一個人在山上工寮過夜顧發酵中或曝曬中的筍乾半成品。山上太陽大、蟲蚊多,還有風災水損;又,農作物多元以致年頭到年尾都忙。此外,我們上、下山通常會挑或扛作物、柴薪,不會空走,荷重物在半路歇腳時,我父親常會輕鬆地說:搭火車才會被帶到目的地,我們要勤走才能到達。 準備升學考時還要務農的李校長笑稱讀書比起務農、燒焊輕鬆太多了(攝於就讀台中高工時期)。 當時高工班上好幾位住同寢室同學畢業前轉讀中華電信的建教合作班,後來都發展得不錯,我當時也有機會去中華電信卻回老家做工務農。當時村子裡念初中的人已經很少,我高工畢業還回來務農、做工,村裡的人會以我為例說讀書沒有什麼用,也讓我更加努力要為「讀書有用」爭口氣。何其有幸,我經歷了都很辛苦的燒焊跟務農,感覺讀書最輕鬆;也因為在年輕時就被嘲笑過,所以後來也很有勇氣面對嘲笑,並且把嘲笑我的人也看成是一種貴人。而我當時真的是到沒學校念了才發憤圖強,認真讀書。那年代高工生升學機會很少,只有台灣師大工教系跟臺北工專(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兩條路,我在山上晴耕雨讀,考了兩年才考上師大工教系,是我們村子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其實上大學前我因失學兩年對自己上大學之後會念得如何沒什麼信心,開學前去成功嶺集訓,旅上是考上台大、師大、清大、逢甲和中國醫藥學院的新生,我因做過農夫和工人,體能、視力都比其他大部分人好,例如震撼教育時匍匐前進一馬當先、打靶還拿了100分,結訓時是學術科總成績全旅第一名,當時各旅第一名是安排總統頒獎,還登上中央日報,給了我不少自信,也希望落實成功嶺大門附近石刻口號「從成功嶺走向成功之路」。 自信帶路 開上人生快車道 進大學以後,一來我很珍惜有書讀的機會,二來同學都知道我在成功嶺第一名結訓,我怕書念不好丟臉,就訂了目標要念全班第一名。那時候全系有4個班,我畢業時不但是全系第一名,而且成績和修的學分數還遙遙領先第二名,後來我當了國立聯合大學校長,據說是全鄉第一個國立大學校長,村民都誇獎我,說我作農厲害,書也念得好。 大學成績好激勵我繼續讀書的想法,讀書比起務農、燒焊真的輕鬆太多。大五我到桃園農工當了一年實習教師,就考回台灣師大工教研究所念碩士。當年念碩、博班的人較少,全國的碩、博士班都是公費的。我本來計劃碩班畢業去當兵,退伍後就出國去念博士,但是念研究所的時候認識我太太,結婚、生小孩就延緩了出國計畫,我先在臺北工專教書,台灣師大成立工藝系(現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第三年轉職回師大,很快就升上副教授。但是我一直沒有忘記我的留學夢,為了積蓄留學費用,即使那時候房子很便宜都不敢買。碩士畢業整整8年後,拿到教育部銲接自動化項目的獎學金才出國念博士。 那時有人勸我說,你都升副教授了幹嘛還去留學,我覺得如果要走更長的路,一定要去念博士。就這樣我們夫妻帶著兩個分別念小學及幼稚園的孩子去美國,三年過去,我們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換回兩個博士學位,回臺灣時都超過37歲了。 因為我自己是工作、進修、工作這樣一路交疊走來,還失學兩年才念大學,過程中很多部分是靠自主學習,領會了「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我相信天道酬勤、常行必至。能一口氣升學「搭直達車」,很好;但我也鼓勵年輕人工作--進修--工作交疊進展,也很鼓勵邊就業邊升學,這樣可以跟職場需求靠近一點。但是不少大學生因為經濟因素,就學期間必須打工或邊就業,我認為年輕求學期間應該秉持錢夠用就好的原則,不要為了過度打工荒廢學業,唸書有黃金時期,學習跟賺錢兩者能夠兼顧很好,但不要在學期間就進入幾乎是「全就業」狀態而顧此失彼影響學習。 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李隆盛 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中高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士、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科技教育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科技與工程教育、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人力資源發展、高等教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科技教育學類、教育學群科技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桃園】國防大理工學院院長荊元宇:培養未來國防人才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與國立交通大學排除萬難,合作學程培養國軍未來生力軍,院長荊元宇看好臺灣國防工業發展為其他產業注入成長動能。 以往軍校最大生源是眷村子弟跟家境較差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生都是第一、第二志願進來的。眷村裡的爸爸媽媽是最好的招募員,我自己也是眷村第三代,現在眷村拆了人都散了,沒有村子也就沒有這些招募員了。 為了拓展生源,本校跟台船、中科院合作代訓,培育國艦國造及國防科技人才,由台船及中科院提供代訓生在學四年全額學雜費、服裝費、膳食費補助及每月生活津貼15K,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台船及中科院服務,目前台船代訓名額為電機系3名、動力系2名。中科院合作即將進入第3年,從一開始的10個名額倍增到今年64人,去年學生平均65級分,都是頂標生,他們畢業後直接進中科院就業,月薪46K以上。 荊院長認為國防工業是一切工業之母,國防產業發展得好,就可以提供很多產業動能。 與交大合作學程 創造多贏 今年開始本校跟交通大學合作招生,預計招收285名學生,學生畢業領交大的學位證書,這是臺灣軍事教育發展的突破。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在美國30幾年,都是做國防科技研究。他觀察美國國力強大最重要的兩塊基石,就是國防科技跟醫學,臺灣面對的敵人這麼強大,卻沒有大學投入國防科技研究,只有一個中科院在做。 國防工業是一切工業之母,國防科技也是領先科技,現在的互聯網就是從國防科技發展出來的。只要國防產業發展得好,就可以提供很多產業動能。我期待這項合作能夠灌注雙方動能,達到互利共生的結果。交大的資源及研發能量快速灌入到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能夠提升學生素質及老師的研究能力,以後國防大學碩博士的研究都要走交大的系統升等,交大的學歷對本校招生也有幫助。對交大來說,他們也可以跳脫原來的格局,同時快速切入國防科技產業。 國防大學有兩個核心的專業技術是外面沒有的,一個是槍枝設計,另一個是系統工程。槍枝設計屬於動力系兵器組,系上有兩、三個老師是設計槍枝的專家,軍備局裡頭做槍、做砲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本校校友。 系統整合是我們的另一個強項。以飛機為例,飛機最主要的結構就是前面的雷達系統、後面的發動機、中間的機身及機身上的外部掛彈,這四個系統可能相輔相成,也可能相互排斥。發動機就像心臟,如果機身掛載太多,發動機不夠強就會跑不動,但是發動機佔的位置如果太大,又會影響到武器的掛載空間,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出最佳設計,讓飛機發揮最大功能,把所有的組件整合起來,做成系統。 國防理工學院擅長系統整合,中科院有過去發展三彈一機的經驗,交大擅長做零組件,交大的加入對臺灣的國防科技發展就好像給運轉中的引擎加了一個後燃器一樣,能夠提供高速動能讓飛機脫離地心引力起飛,甚至是突破音障達到超音速。 臺灣現在面臨嚴重的少子化,不是只有大學招不到學生的問題而已,國軍也面臨嚴重缺額的問題。據估計,2027年必須讓沒有在學的一半青年都入伍才能補滿缺額。在一個都不能少的情況之下,一定得走精兵制,所以必須花很多力氣在高等教育。我很看好與交大合作的這一批學生10年後成為國防工業的生力軍。 對這個學程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憑學測成績或透過學校推薦申請入學,他們的學科成績平均要70分以上,或是在班上前三分之一。這個學程全由交大老師來本校授課,學生畢業會拿到兩張證書,一張是教育部的畢業證書,由交通大學授予學士學位,另外還有掛階用的軍事結業證書,由國防大學發出。學生畢業是100%立即就業,可以直接進入中科院工作,我特別希望桃竹苗附近的學生來申請,讀書、工作都在桃園,就不用再北漂南漂了。等10年役期滿,也出去可以創業,中科院有很多開枝散葉的前例。 彎道超車 打贏未來戰 現在因為社會形態的改變,戰場的概念也跟以前不一樣,比如資訊安全外面打得火熱,但是軍隊裡有一層保護網,是被隔離的,所以受到的攻擊並沒有那麼強烈,本來國防科技應該是要領先產業,但是現在外面的技術也不見得比國軍差,像無人機現在滿街都是,軍隊裡用的都還沒有外面多。未來都是打資安戰、科技戰,我們希望能夠培養更多資訊人才,必須盡量跟外界借接,例如考民間的證照、參加駭客年會之類的。 本校下一階段發展重心是無人載具,我認為任何有人的載具,臺灣都不應該再發展。中國每年的國防預算是臺灣的16倍,而且不論他想發展什麼科技,都可以傾全力去做,就像熔金爐一樣一直把金子往裡面撒。臺灣不應該跟在大陸腳步後面走,尤其我們資源少,就是要學習取捨,既然少子化是確定的,未來兵源不足也是確定的,我們應該彎道超車,馬上全力發展下一個階段的技術,不然我們永遠走不出自己的路。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荊元宇 小檔案 ★出生:1965年 ★現職: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學歷:中正理工學院、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兵器工程所碩士、英國里茲大學機械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結構力學、飛機修護工程、系統工程應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 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工程學群航空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動力機械群、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桃園】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凸型人才 強項更突出
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鼓勵學生維持群體裡前面三分之一的領先地位,將更多精力投入發展自己的強項。 其實我小時候成績不怎麼樣,一班50幾個學生我常排在後段,國中我花比較多時間唸書,成績也進步,我的數理很強,但是文科比較弱,到現在我的中文英文還是比較差。老師很驚訝我能考上師大附中,那時候雲林元長國中能有一兩個考上嘉中嘉女就不錯了。 元智學生跟我比較像,是凸型的,就是不是每一科都很強,但是有一兩科表現不錯,每一科都很好的人就上建中、臺大醫科了。我覺得把自己感興趣的做好就好。如果念對科系的話,一個60級分的學生表現不見得會比75級分的差,因為強的那個科目可能就是他的天份,就像我數學好去念數學系,我的強項就更凸顯,而且因為我其他科很普通,我會更珍惜僅有的長處。 有時候人太多才能,容易落到樣樣通樣樣鬆,最後成就不會很高,因為選擇太多了。天賦很多選擇就多,但選錯的機會也很多。而條件有限的人,就沒有這個困擾,可以全心在天份上努力。有時候選擇多的人也不一定是選得不好,而是因為大環境沒有大發展,假設現在有一個物理天才出現,還得了諾貝爾獎,他也不會像愛因斯坦一樣偉大,因為時代環境不一樣,誰還記得幾年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是誰? 吳校長認為雖然天賦多,選擇也多,但選錯的機會相形之下也大。 保持前1/3的領先 我有一個門票理論,常常用來勉勵學生:不管你在什麼階段,只要維持在團體的前三分之一,保持足以留在這個環境裡的程度,也能夠買到下一個階段門票就好,這樣一方面你有機會再往上走,另一方面也不用為了第一名拼得要死要活。就像NBA一樣,只要季賽維持在前5名,可以拿到季後賽門票,就有機會爭冠。 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我一輩子沒讀過所謂第一志願,我也不會去追求第一志願,臺大數學系是我的第五志願,碩士也是,芝加哥大學給我全額獎學金,我就趕快接受沒有再等哈佛的通知。我出國留學的時候托福剛好考到最低申請門檻550分,這就是我的門票。過了這個門檻,教授看到我的申請書,數學專業就是我的強項了。當然每個學校、系所要求的不一樣,你就必須去了解他們要找什麼,去找適合你的天分發展的領域。 科系選擇最重要還是要挑自己有興趣的,如果是你沒興趣的,再熱門也做不下去,也不會有好的發展。一個科系會熱門是因為工作機會多,但反過來說讀的人多、競爭也激烈,你要問自己在這領域裡面是不是有熱情,或者實力是不是落在前三分之一。 自力更生是底線 整體來說冷門、熱門科系每個人能分配到的工作機會差距不會太大。但有一些科系如餐飲、設計,早先因為沒有多少人讀所以很熱門,每個大學都搶設之後,人才供過於求,表面上是熱門科系其實就業反而冷門。當然你用心做的還是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有一些領域是像運動明星這樣贏者全拿的,像溫布敦網球賽的冠亞軍,獎金是幾何遞減的;畫家也是,真正很有名的就那幾個而已,他賣一幅畫可能就比我們當教授一輩子賺的多。 我從高中就很深刻地感受到,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總不可能找一個工作是連自己都養不活的。我出身雲林鄉下,家境也不是很好,不用爸媽明講我也知道不管我念什麼,底線就是一定要能夠自力更生、養活自己。大學我就去打工、家教,賺自己的學雜費、生活費,所以我也不可能全心在功課上,這又回到我之前說的,我只要維持在前三分之一,能夠取得下一個階段的門票就好。 我念臺大數學系的時候,很多系上同學轉電機系、資訊系或物理系。但我發現系上學長姊出國留學也都是去哈佛、MIT、柏克萊或史丹佛這類的名校,也有獎學金可以拿。我看學長姊們的發展,就像現在學生用課程地圖看未來出路一樣,我在系上成績不錯,常拿到書卷獎,覺得以後當老師或教授也不錯。如果轉系讀電機、物理系等,除非像林百里一樣到業界發展,否則將來回臺大也是一樣教書做研究,只是研究的內容不一樣而已。數學系最差就是當補習班老師,如果願意跟醫生花同樣的時間工作,賺錢也不一定比醫生少。 大學期間打工賺學費的吳校長,學業上仍保持1/3的領先。 ICT結合醫療 是臺灣機會 臺灣上一波的經濟發展得益於ICT資通訊產業有抓到核心發展,但後來沒有跟上蘋果、谷歌這一波所以發展停滯了。下一波是所謂的智能化,AI、智慧、製造等等這一塊,不是以前的自動化,如果可以跟上這一波ICT的發展,臺灣就有可能解決低薪的問題,大家又有一陣好日子可過。 面對問題,我的應對之道都是誠實、務實、確實。拿臺灣現在的狀況來說,我們需要誠實的面對問題,然後務實規劃策略及行動計畫,之後再確實去實行。面對全球競爭,我認為臺灣可以發展一些比較利基、特殊的應用。如果盤點我們的強項,最好的人才都在ICT產業或者醫學院。譬如說臺灣健保是全世界最好的,醫療技術也可以跟全球競爭,臺灣最聰明的人才都在醫學院,健保有長期累積的資料,如果可以把這些優勢企業化,發展成商業模式,就能夠為國家創造出新的財富。 另外臺灣從ICT硬體起家,結合ICT優勢及領先的醫療技術,也是另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未來軟硬體結合也有一些發展空間,甚至可以思考把零組件智能化,讓它變成關鍵零組件。 元智大學校長 吳志揚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元智大學校長 ★學歷:師大附中、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系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微分拓樸、微分幾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數學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竹】大華科大校長李右婷:挖掘天賦 翻轉人生
大華科技大學校長李右婷形容自己求學時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反應也不快,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步神速,她希望能夠幫助自己的學生開發天分,建立自信,在社會上找到立足之地。 教書、當校長其實完全不在我最初的人生藍圖裡。我從小就設定自己要當一個成功的商人,所以我雖然是念台北和平國中的好班,但是要背誦的科目我都沒有興趣,那時候國文只要考差幾分就要拿水桶去門口罰站,正對著對面整排的男生教室,那是一種非常大的羞辱。我父親學歷不高但是他做生意很成功,所以我很清楚會讀書不等於會成功,做生意需要的是耐心、毅力、判斷力、人際關係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對方的想法、還有做生意的專業知識等,而不是會背中國的100條河或是秦始皇的功過,這也影響我選擇念五專而不是升高中。 我求學階段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朝著成為成功的生意人這個目標去努力,父親的公司跟日本商界有很多往來,所以我在崇右念企管科的時候很認真學日文,還考過當年的日文留學考試拿到25萬新台幣的獎學金,畢業後工作了半年,發現工作上很多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決定直接去日本留學。 李校長認為只要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就算開竅得晚也大有可為。 立志經商 卻走上教職 我曾在日本工業新聞社的綜合企劃室工作2年,每天看8份日文報紙,收集值得引進臺灣的技術,整理成資料給主管參考,無形中我的日文突飛猛進,打字也進步飛快,自然而然我開始把一些不錯的日本新聞翻譯成中文,投稿到海外學人賺稿費,這又讓我發覺中文沒有那麼困難、那麼討厭。現在我在大華擔任校長三年半,學校新聞稿80%都是我親自撰寫,每一年平均發200篇稿子。 日本大學課程多元,不僅啟蒙讀書學習技巧也能激發想法。(李校長攝於留日時期) 為了累積以後經商的本錢,留學日本期間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在地的文化及特色,尋找有助於經商之路的資源。我也曾經在九州、北海道、美國的洛杉磯、舊金山、澳洲的雪梨、墨爾本每個地方長住一個月,去了解當地人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思考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把東西賣到當地,我不只想把產品賣到日本,也想把日本的東西賣到臺灣甚至全世界。 不過回臺灣的第2天就接到當時大華林校長來電,請我跟先生去面試教職,當初也是抱著建立人脈的想法來面試,林校長建議我們教3年書再回業界,一方面傳承國際經驗給學生,又可以利用這3年時間重新融入臺灣社會。考慮到大華離科學園區很近,的確有助於未來經商的人脈及機會,我們就一起留下來教書,教了書又發現做研究可以在短時間內吸收很多不同的知識,不知不覺就一路教到現在。因為我發現老師對學生影響力如果足夠,就有機會改變他們的人生,這跟做生意賺錢這種傳統的成功定義是完全不一樣的貢獻,讓一個學生從本來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到找到人生的方向,這個成就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我在日本留學七年,每一年都拿獎學金,這對在臺灣一直念得很辛苦的我是一種莫大的激勵。日本大學課程非常多元,也啟蒙我的學習技巧,光經濟學就開好多種不同理論課程,內容非常寬廣,啟發我很多想法。我對大華的學生很能同理,因為我自己唸書也不是頂尖,但是我也了解當一個人對自己有自信的時候,就可以融會貫通,產生更大的回應效果。因為我的求學經驗,當了老師後我也希望幫助那些跟我一樣開竅比較晚的學生,發掘他特殊的能力,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拉他一把幫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留學夢成真 人生大不同 我非常確定每一個小孩都有不同能力,只是還沒有被發掘,大家只看到他們英文數學考趴了,不會看到他們其他優點,怎麼找到他的優點就是我們在做的事,像大華的劍道可以打到世界盃,我們有一個學生有機會代表臺灣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的攀岩項目。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長,我們還要幫他規劃更長遠的未來,如果他有體育專長,也許將來成為教練或是場館管理人員,甚至是辦理國際賽事的企劃或公關人員,一場國際賽事要有好的品質,需要很多專業人才投入,才會有更多人來觀看,所以我們也動員200個學生,協助台積電辦運動會,讓學生去模擬、體驗大型賽事背後的籌備工作。 大華是一個很小的學校,可是我們在國際交流的部分做得非常踏實。到目前為止,我應該已經送了上百位同學到海外去留學,現在本校有7位同學正在日本念雙聯學制。澳洲我們也是每年都送學生去,有些同學念完一學期或一年就直接銜接研究所,目前已經有一個學生研究所畢業回來了,現在在銀行工作,接下來一月還會再送2個去。 我還記得本校第一個去海外留學的同學,家境小康但是爸媽不同意她出國,我還到她家裡去拜訪,她爸媽很直率地表示,大華又不是台大,留學有什麼用,她出去一定亂花錢。但是這位同學不但順利完成雙聯學位,還留下來進修同步口譯,現在已經在臺灣日商工作。有些同學一輩子都沒想過要出國留學,像有一個學生他的家庭年收入不到30萬,但是他也去了日本念書,回來台灣繼續讀研究所,讀完又回去日本,那個成長改變是很驚人的;也有學生去日本唸書後進入台達電的日本子公司工作;或是被留學的學校留下來負責國際交流的工作。這些同學都是曾經被爸媽認為不會唸書的小孩。 除了國際化,大華也是很接地氣的學校。這二十幾年來,本校花很多時間在地經營,例如新竹縣兩個社區大學都是本校承辦,新竹高鐵站跟竹東火車站的旅遊服務中心也是大華的學生在服務,我每一兩個禮拜都會到旅遊服務中心看看。我相信不同學校應該被賦予不同任務,去達到整個社會一起往前進的動力。社大或是旅遊服務中心都不會賺錢,但學生有機會走到前台去訓練、學習表達,是非常好的實習,對之後他去當領隊、導遊也有幫助。 大華科技大學校長 李右婷 小檔案 ★出生:1965年 ★現職:大華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崇右企業管理專科學校(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企管科、日本駒澤大學經濟學部商學系學士、日本駒澤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商用日文、商業談判、日本式經營管理、職能開發、會展管理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大學多元招生一路走來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認為,憑一張考卷的成績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入學照顧到社會不同族群,讓弱勢、偏鄉與不同才性的學生有機會出頭。 我15歲從臺南到臺北念建中,因為那時候上建中就等於上了大學,各地方像我這樣離鄉背井到臺北求學的人很多,我們班可能就超過2成。我那一屆26個班只有3個班是社會組,其他不是甲組就是丙組。除了男生數理比較強的刻板印象,還有大時代的推力與拉力。那年代還是戒嚴時期,父母輩多不願意小孩念跟人文社會有關的領域,另一方面,70-90年代是臺灣製造業的黃金時期,加上十大建設,理工科系有發展前景及穩定的生涯,比起念政治、歷史可能會坐牢又不好找工作,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甲組(自然組)。 我在科學上的天賦不是很強,對化學興趣有限,就剩下土木、機械、電機可以選。進大學前其實對機械系了解不多,只大概知道跟物理的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相關。如果人生重來,有現在這樣充分的資訊跟選擇自由的話,我說不定會去唸經濟或法律。 臺灣目前處於從一元化社會走向多元化的過渡階段,放在大學入學這件事上來說,以前上大學只有聯考一個管道,現在有三、四個入學管道。每當發現一個傳統管道所沒有照顧到的族群或面向,就會新開一個管道來處理,所以有了「甄試」、「申請入學」;後來發現還有弱勢及偏鄉學生特別需要考慮,就有「繁星計畫」;再發現還是有一些學生沒辦法在現有的管道裡被看見,不是弱勢也不是偏鄉,但就不是主流,於是就有了「特殊選才」,特殊選才再往下走就成為「實驗教育」。 賀陳校長認為憑一張考卷的成績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入學才能照顧各類學生。 學習歷程 完整反應學生成長 多元入學從199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24年,多元化走到最後應該會成為學校自行招生,而不再是全國性地分管道統一招生。考試跟資料交換還是可以使用統一的服務平臺及驗證機構,但完全由各校自主決定用什麼標準和採計方式來選擇學生。 現在的多元化其實有一點不完整,備審資料能看到學生最後的結果,但看不到過程,呈現出來的信度、效度也常被質疑。108課綱開始實施的學習歷程檔案是很重要的一步,可以看到一個人在高中甚至從小完整的成長過程。 讓學生坐下來考兩天就要憑成績分發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清華大學前校長徐遐生曾說,人是立體的,一份筆試成績只是一個角度,看不到學生的其他面向,就像再厲害的照片也看不到山的背面。學習歷程就是要看全貌,不應該反對學校去看一個學生的全貌,學校現在看得不好、看得不對可以批評,但是不該說做這件事情是錯的。我自己也是家長,可以理解家長的心態,每個家長都不希望小孩升學的時候碰上改變。改革是漸進的、是困難的,我相信等學習歷程做滿10年,大家就理解了,就好像現在多元入學申請走了20年,已經很少有人抗議這管道的合理性了。 學習歷程資料庫沒有辦法一點一點做,必須一開始就要全面做。但如果學習歷程檔案在申請入學人數只佔5%、10%的時候就開始搭配推動,會比較容易,現在多元入學人數已經超過五、六成,影響的人數多,所以家長及學生會覺得在意。但是早一點開始推學習歷程也會碰到困難,因為用的人少,學校就不會認真做。10年後等學習歷程的採認穩定、成熟了,資料庫有可信度,各校系使用和採認也都很熟練了,那時候如果各大學自主招生,不區分入學管道可能會成功。 繁星學生 表現最佳 繁星計畫是清華大學在2006年的創舉。當初彭森明教授帶回美國29年高教資料庫結論報告,發現影響一個學生在大學的學習表現,最大的因素是他在高中的相對學習表現,而不是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為了找出每個學校最好的學生,本校執行了繁星計畫,追踪幾年的結果也證實繁星學生的表現比其它管道入學的學生好。 繁星剛開始成為入學管道的時候只有3%的名額,當時也是要看學校完整的成績單及上傳驗證機制。今後有了學習檔案,以格式化的電子資料庫就更能夠掌握信度及效度。現在每年全國透過繁星推薦入學的學生已經15%,幾乎已經穿透到全國400多所高中了。長期以來能進入臺清的學生大概來自前面八、九十所高中。繁星計畫讓這些學校的學生看到,只要努力就有出頭天的機會。的確,不論城鄉,每個地方都存在相對優勢的現象,即使在偏鄉,仍有在當地相對優勢的學生,但是繁星確實可以處理城鄉的差異。 賀陳校長指出,同學若具備自我定向、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大學較能成功學習。 自我管理 保證在大學成功 學生在高中有成功的學習經驗,比較能保障他進大學成功。他必須具備自我定向、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廣義的說不只是吸收知識的效率,還加上人際關係、情緒管理,這才是一個全方位學生成長的歷程。大學裡沒有人盯功課,也沒有人管一個學生在想什麼,學不學得到東西幾乎全靠自己。如果沒有自我定向、時間管理、自我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係、找出學習節奏的成功經驗,就算進到名校,也不保證會成功。都會明星班上排到60、70%的學生很難說會不會比偏鄉高中前1%學生好。在一個很厲害的團隊裡面吊車尾的學生放單飛後,就像一直跟著羊群走的小羊突然走散一樣,他可能會出問題。繁星計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入學的是相對成熟的高中生,懂得獨立學習和自我管理,這就是大學成功的保證因素。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只是以前的入學方式沒有這個機制可以看到他們。 申請入學的成功之處也是它被抨擊的地方。由於學生只能填6個志願,非得選一個覺得還過得去的科系不可。因為沒有人會把六分之一的機會甚至最好的機會壓在討厭的學系上面,某個程度來說是強迫學生做適性選擇。申請入學目前還沒有搭配學習歷程,有些過度依賴學測成績。但學測的目的是輔助申請入學,而不是決定申請入學,但是在學習歷程資料庫沒有真正全面使用之前,學測幾乎占了決定性的因素,而最多選6個志願的機制,部分達到適性學習的目的。 指考分發填的100個志願裡面,可能有一半你都不喜歡,要是分發到不喜歡的科系,從大學第一天開始就不開心,往往四年都卡在那裡,這樣他的學習就很難成功了。這就是為什麼指考學生相對其他入學管道在大學成績表現比較遜色,因為學生的適性選擇不足。 很多人批評多元入學的「元」是新臺幣的「元」,這其實是觀念問題。一個真正弱勢的學生,如果沒有他的申請資料,就只會看到一張沒有名字的考卷,看不到他是弱勢學生,而弱勢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是落後很多的,所以多元入學其實是讓弱勢學生被看見,創造更大的入學機會。我們分析了40萬筆資料可以明確支持這項論點,如果用全國中低收入跟低收入這兩種最主要指標定義弱勢學生的話,他們占社會人口將近3%。在三個入學管道裡面繁星入學的弱勢學生比例最高,大概有1.8%,而申請入學跟指考入學大概只有1.1%。所以對弱勢學生來說,只拿一張考卷給他,是更不公平、不正義的。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程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非傳統材料與加工、複合材料加工、奈微米元件製造與測試、晶圓化學機械平坦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