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2022國際生奧】榮獲3金1銀,成績亮眼
我國參加2022年「第33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在65個國家、23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1銀的佳績。3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黃與真,國立嘉義高級中學學生劉宸安以及黃亮昕,銀牌獲獎者為臺中市立第一高級中學學生胡凱捷表現優異。 左起胡凱捷、劉宸安、黃亮昕、黃與真。 榮獲3金1銀,成績亮眼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2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選拔營及決選營4階段,從3,909名學生當中選出4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生奧 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國際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0金23銀3銅,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至2018年、2021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2國際物奧】勇奪2金3銀,國際排名第4
我國參加「2022年第52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75個國家(地區)、36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2金、3銀的佳績,成績國際排名為第4名(以學生競賽分數總成績計算)。本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受烏俄戰爭影響,於競賽前臨時改由瑞士主辦,以線上賽方式舉行,各國代表隊伍在各自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安排監督人員。 其中,2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林奕廷(個人排名第11名)、林韋辰(個人排名第14名);3位銀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學生林順文(個人排名第45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楊祐宇(個人排名第63名)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吳昀諺(個人排名第70名),表現優異。 前排左起林順文、吳昀諺、林韋辰、林奕廷、楊祐宇;後排左起賈至達教授、陳傳仁教授、高賢忠教授。 2金3銀,國際排名第4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決選研習營3階段,從2,717名學生當中選出5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物奧考驗臨場反應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年度物理競賽,目的在促進物理教育的國際交流,也促使學生認識物理學的重要性。由於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規模逐年擴大,遂有分區預賽,即2000年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出現。 國際物奧的賽程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範圍包括力學、剛體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和分子物理學、震動和波、電荷和電場、電流和磁場、電磁波、量子物理、相對論、物質等領域,雖用中學數學即可解出,但也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多次榮獲5金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9金、32銀、18銅及8面榮譽獎。並曾於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及2016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2國際數奧】榮獲1金2銀3銅 國際排名14
我國參加2022年「第63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在104個國家(地區)參賽隊伍589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1金、2銀、3銅,成績國際排名為第14名(以學生競賽總成績計算)。 其中,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學生吳柏翰榮獲金牌,個人排名23名;而2位銀牌獲獎者,分別為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學生廖郅暟(個人排名第45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喬奕翔(個人排名第84名);3位銅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張齊安(個人排名第187名)、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學生張博甡(個人排名187名)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嚴暐華(個人排名第230名),表現優異。 左起廖郅暟,吳柏翰,嚴暐華,張齊安,張博甡,喬奕翔。 1金2銀3銅,表現亮眼 我國代表團由10多名國內外大學教授及前代表隊選手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賽、三階段選拔營等過程,從166名學生當中選出6名代表參加比賽。 國際數奧靈活,考驗正確思維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數學競賽,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中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國際數奧競賽分兩天舉行,試卷共有6道題目,滿分42分(每題7分)。參賽者每天有4.5小時來作答3道試題。題目以中學數學課程為範疇,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四大類。難度大,靈活性強,富於智巧。參賽者不見得需要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積分),但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功,以及堅韌的毅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迄今已獲43金牌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競賽,自2008年起參與此國際競賽的國家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3金、99銀、35銅及8面榮譽獎。
高中校園 【108課綱】中山高中跨域整合 必修「後勁嘻遊記」
高雄市中山高中為普通型高中前導學校,依其特色發展,進行自主設計課程,研發「後勁嘻遊記」這門校訂必修課程,透過國文、歷史、地理三科社群教師組織規劃,關注學習和生活的結合,運用新課綱的理念和學校的課程地圖—以PBL模式進行教學,將學生視為課程主體,教師透過問題的設計引導,使學生學習尋找資訊、解決問題;並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的知識分享方式,讓學生間透過不斷的討論與對話,產出個人與小組的階段性和總結性評量;除了帶領學生主動關心在地文化外,也希望將此價值延伸至學生各自的生活背景,並主動關心、參與社會議題討論,讓學習和生活緊密連結。 為使新課綱順利實施,教育部國教署自105年起每年遴選「前導學校」率先試行新課綱,一方面可辦理教師增能培訓,也可研發課程教材及教學模組,作為他校典範。 國歷地 三科跨域學習 高雄市中山高中「後勁嘻遊記」校訂必修課程,區分為「河流變遷」、「聚落與祭祀文化」以及「地景變遷」三大單元,並以「聚落與祭祀文化」為核心。並由國文、歷史、地理三科教師協同教學,透過社群每週共備討論,進行當週課程執行分享與檢討,刺激教師間的對話與增能。而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互動,也因應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的挑戰,注重學生的文化「體驗」而非強調文化「認識」。 中山高中所在的楠梓區近年來人口增加快速,為高雄市郊的新興開發區。不同的居民組成,也形塑多元聚落型態與生活樣貌,「後勁嘻遊記」教學內容策略依課程設計理念,以共四週八節課的時間,從「新社區移民如何與舊聚落文化共處?」為叩問進行課程設計。從各時期的古地圖出發,串連起後勁周遭聚落興起的原因,並從地名的命名原則中,了解聚落發展的脈絡與歷史因素;接續聚落新興與衰落的議題,探討聚落中人群移動的原委,帶起新舊聚落產生後,在地居民與移民如何相處的反思,並介紹成為聚落精神與情感核心的祭祀文化。 學生體驗抽籤過程。(中山高中提供) 以學生為本 關懷在地 課程規劃也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在地祭祀中心「仁壽宮」,進行廟宇踏查、新舊聚落巡禮以及求籤體驗,讓學生實際感受地方信仰在當地的凝聚力,以及新舊聚落如何和諧發展,培養其除了反思傳統文化所帶來的意義外,進一步涵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 國教署表示,這門課程不只帶給學生學習,對教師也是全新的學習與進步。課程規劃以學生為本位,而課程的構想與實際進行過程的落差,則透過教師的共備討論進行修正。藉由這門課程,帶領學生探討回應環境變遷的方式,激發學生在地關懷的情感、培養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並展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教師也在課程設計與修正中,不斷進行內外的叩問與啟發,進而提升優質的教學品質。
高中校園 【2022亞洲物奧】榮獲2銀3銅,國際第4
我國高中生參加2022年第22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27個國家(地區)約21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2銀、3銅及3榮譽獎,國際排名第4,成績表現優異。受疫情影響,本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改為線上賽,各國代表隊伍在各自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安排監督人員。 亞洲物奧代表隊,左起為吳昀諺、徐子翔、廖冠豪、林順文、廖聲融、林韋辰、林奕廷、楊祐宇。 2銀3銅 為國爭光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決選研習營3階段,從2,717名學生當中選出8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其中,臺中一中的林奕廷和林韋辰榮獲銀牌,表現優異。 亞洲物奧難度高 「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首屆為印尼所舉辦,目的在增加亞洲地區各國物理教育經驗的交流,並促進青年之間友誼的成長。受到疫情影響,本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改為線上賽,各國代表團於5月23至31日參加線上理論及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考驗學生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競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外,金牌與銀牌得主,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的新臺幣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我國平均排名前三 我國自2000年起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9金、47銀、48銅及17面榮譽獎,參賽20年以來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並曾在2001年、2003年與2010年的競賽中榮獲國際排名第1的成績。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明道教官詹宗龍 把國防課變熱門
「為什麼上課不認真?」老師問,還沒來得及解釋,一記響亮的巴掌已滾燙印在詹宗龍臉頰。站在講臺上,在眾人面前所承受的羞辱,讓詹宗龍充滿了憤怒,因為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找不到唸書方法的痛苦與無助。 然而,多年後的今天,詹宗龍教官的身分站上了講臺,成為小時候他最厭惡的「老師」,並在今年以創新的教學模式榮獲師鐸獎肯定,一舉重塑「教官」與「老師」這兩種角色的傳統定位。過去的一巴掌,滾燙的記憶猶在,現卻化成令人讚嘆的掌聲。 從學生出發 運用「學思達」 發呆、望窗外、睡覺、抄寫其他作業...,當教官詹宗龍發現,即使使出渾身解數,想盡辦法讓「國防課」的教學內容更豐富有趣,只要瞥見臺下空洞渙散的眼神,便瞬間將他再次帶入記憶的黑洞,重新看見小時候那個上課總是聽不懂也不感興趣的自己,那個熬夜唸書卻依然考不及格的自己,那個充滿了失敗感與無力感的自己。 「我突然好想照顧那個小時候的自己」他說。於是,他決定從學生的視角,去看見他們在學習上所面臨的困境,尋找各種教學方法,最後終於接觸到張輝誠老師所創立的「學思達教學法」。 於是,早在108課綱實行之先,詹宗龍便已透過「學思達」的分組討論、發表、統整等,與學生共好的上課方式,帶領學生培養自主學習、口語表達、資料收集、批判思考等能力,誘發高學習動機,翻轉學生對國防課的刻板印象,將年輕學子眼中「無聊到爆、跟不上時代」的國防課,轉化成充滿活潑論述與思辯的創新課程,進而引導學生找出對國家的共識、歸屬與認同。 「我不是在教國防,而是在教人生。」國防課不播軍教片,禁忌話題也可以是教學題材,因為這才是真實人生。一時之間,詹宗龍成了熱門教師,甚至有校友組團回來上他的國防課,小時候不會唸書的詹宗龍,成為教官後卻很會教書,其間的轉折,關鍵何在? 詹宗龍透過「學思達」,翻轉學生對國防課的刻板印象。(攝於2021年) 反思人生 轉換跑道 事實上,年輕時那個不會唸書、總是落榜的詹宗龍,也曾經不知道自己還能讀什麼?能做什麼?或對什麼感興趣,只能隨波逐流;即使後來勉強就讀軍校,卻依然於假日流連網咖,企圖從網路世界尋求自我認同。 在軍中磨練出強健體魄,詹宗龍的內心卻依舊是個軟弱的孩子,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偶然機會下,他閱讀了嚴長壽所著《總裁獅子心》,從中看見一個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進而反思:「我是不是可以和他一樣,不再隨波逐流,意志堅定地為人生做出決定,創造自己的未來?」 於是,22歲的他決心轉換跑道報考教官,然而,直到他真正考取教官、進入校園,已經是8年後的事了;8年中,他告別了網咖人生,積極攻讀研究所,取得不錯的學歷與成績,並在妻子的鼓勵與支持下,堅定持守「教官」這個目標,決不放棄。考取後進入臺中明道高中那一年,他已年過30。 「書隨便你怎麼教,只要把學生管好,就是教官的基本工作。」記得剛進入校園,主任教官對他的期許就是「管」學生,而非「教」學生,「但站上講臺,我就是教師的角色,我沒辦法隨便教,我想好好地投入教育工作,改變學生,影響許多人的未來。」因此他透過創新教學,藉由不斷投入教學競賽與獲獎,以獲取體制內認同,瞭解其所努力的方向是對的,甚至一起改變國防課。 傾聽需求 規劃未來 其實,「管」好學生,說起來也不難,該罵罵、該罰罰、該記過的記過,但詹宗龍不這麼認為,「一則師生衝突事件,可能是學生錯,也可能是老師錯,甚至可能是家庭教育使然,誰該受罰?又該怎麼罰?」 他看見自己在老師、學生與家長不同的角色之間拉扯,發現每個問題背後都潛藏著錯綜複雜的因由,如何理解每個角色的生命困境,並做出正確判斷,處理事也要處理人?於是,他決定再次進入學校,透過彰化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諮詢研究所,學習尋找更好的解方,讓每個人都能因他而有所成長。 站在學生的角度傾聽問題,設計他們所需要的課程,甚至與他們一起設計未來,培養帶得走的能力,當老師為了學生,努力成為更好的老師,學生就可能為了成為更好的人而努力,這不就是教育嗎?隔著一座講臺,今天的詹宗龍,要和小時候的詹宗龍說:「謝謝你,讓我成為更好的老師。」
高中校園 【108課綱】新興科技遠距跨域 強化多元學習
教育部國教署110年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補助全國設置12所「新興科技區域推廣中心」,各中心須辦理跨年級、縣市及國際交流等遠距教學示範,提升新興科技體驗服務,並強化教師遠距教學與數位教學專業能力,開發跨領域的自主學習課程。而在疫情期間,區域推廣中心更扮演了遠距教學推廣者的重要角色,讓學校能及早運用數位科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彰化二林工商-新興科技融入學科 以國立二林工商設置彰化區域推廣中心為例,該中心邀請多所彰化縣市高中職、國中小參與,透過在地新興科技種子教師,串聯新興科技遠距教學攝影棚及同步視訊,設計機器人的程式設計直播共學,並將VR虛擬實境、物聯網等新興科技融入學科學習。例如利用VR虛擬實境,臨摹古人陶淵明從所見所學描繪桃花源的過程,創作桃花源記VR教學套件,以小說式劇情流動,電影式第一人稱手法,製作學生與場景、人物互動的虛擬實境體驗。 二林工商-VR結合桃花源記教學。 新北板橋高中-首創食育實驗室 新北市板橋高中Ecity新興科技區域推廣中心,建置互動問答網站「從產地到餐桌-探索米米的身世之謎」,以開放式結局劇本,讓學生透過非同步短片瞭解從產地到餐桌農作物的生產歷程、農業現況以及食物的產銷履歷。另外,中心也打造全國首創「食育實驗室」,配備新型態的智慧家電、雲端教學直播系統及融入食育美感教育精神,將與智慧農場整合打造完整的新興科技產地到餐桌,全面整合的創新示範教學場域。 板橋高中-食育實驗室上課操作。 高雄海青工商-物聯網控制燈 高雄市立海青工商設置高雄區域推廣中心,將物聯網的元素與生活科技做結合,設計出「物聯網遠端控制LED燈」手作課程,運用Webduino Smart版、三色LED等材料組成,並透過拼圖式程式帶領參與者進行簡單的程式編寫。因此,該課程能進行跨年級的推廣,也可以利用直播進行教學,推廣時,經常能看到學生自行組裝及編寫後成品的興奮及喜悅。 國教署表示,數位科技已然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及早在教育階段讓學生接觸,藉此普及學生對新興科技之認知及視野,孕育跨域數位人才;未來將持續補助學校發展新興科技遠距教學教材教案及示範服務,讓學習不受到時間及地點的限制,對我國培育下一代學子的資訊科技能力和數位學習應用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高中校園 【蘇澳海事】清淤聖湖 發展水域跨域課程
國立蘇澳海事學校校園面積廣,達12.4公頃,校內樹木扶疏、綠意盎然,又擁有天然湖泊「聖湖」,環境相當優美。但近年聖湖因時間而淤塞等現象,透過教育部國教署經費挹注進行疏浚工作,使得以回復清新樣貌,更成為教學使用、社區民眾休憩的景點。 蘇澳海事表示,配合新課綱的實施,未來學校可以發展跨領域水域休憩課程,培養學生親水、愛水、樂水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可協同附近國中小學的戶外教學,推廣水域安全活動,讓學生能對所處生長環境更加認識,激發開闊的人生視野。另外於暑假期間,漁業科對社會人士辦理漁船船員訓練班的求生課程,更能借助該水域的實習,以提升漁船船員遇難自救的能力。 舊有艇庫翻修工程(改善後)。 聖湖清淤 永續生態 蘇澳海事聖湖的水域面積約1.03公頃,佔校地約十二分之一,水深約2至3公尺,除東北側排水道外,多為沉泥沼地,而湖南側鄰接沼澤浮島溼地佔地約2.5公頃,湧泉豐富,沉泥厚度大且地質軟弱;沼澤浮島植被佳、闊葉林相豐富,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且自有湧泉及周邊丘陵集水區提供充足湖域水源。 但近年聖湖水域逐漸淤積陸化及萎縮,且因水生植物槐葉萍叢生,部分水草也扎根至湖底,其繁殖能力強,幾乎佈滿全數湖面。校園人力也不堪負荷,加上雨水短缺,使得聖湖水位下降,底部淤泥深厚,導致聖湖優養化及淤塞現象。 因此,校方107年開始研議疏濬及景觀改造計畫,並由國教署挹注經費協助進行聖湖疏浚工作,相關工程已於110年3月完成施作,讓聖湖回復原水域美麗清新樣貌,成為生態環境永續、教學使用及社區民眾休憩景點並成為最佳環境生態教學場域。
高中校園 【屏東高中】線上合作教學 國際交換不停歇
國立屏東高中因疫情影響停辦與日本姊妹校東京都立三鷹中等教育學校「2 on 2交換生計畫」國際教育旅行,但在雙方校長、老師們的協調聯繫下推動線上教學計畫,促成三鷹中學39名學生、屏東高中32名學生分為14組進行線上討論交流。 因應疫情期間高中生無法進行國際交換生計畫及教育旅行,教育部鼓勵各校踴躍申請「與國外姊妹校推動線上教學計畫」,可藉由線上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於多元文化的瞭解及尊重,並建立與國外姊妹校線上合作教學的可行模式,提升學生英語文學習興趣及能力。 屏東高中與三鷹高校同學分組進行線上交流。 線上交流 英語討論 此次交流主題是介紹各自國家的節日與美食,雙方學生皆使用英語來溝通表達,學生們討論過程非常熱烈,且經過這次線上交流,雙方師生也都認為,在疫情尚未趨緩前,可透過舉辦線上活動讓雙方師生交流,維繫彼此情誼。 另外,屏東高中、高雄女中及臺南一中在8月間也與加拿大布萊斯學院線上聯合簽署第一個國外學校合作備忘錄,締結為姐妹校,未來屏東高中也將與布萊斯學院進行線上交流,開拓學生國際視野。 國教署表示,目前全球疫情仍屬嚴峻,學校師生尚無法出國進行教育交流,未來也將持續鼓勵各校運用數位科技,進行線上互動交流,與姊妹校保持友好互動,除開拓學生國際化之視野,更可透過英語文的交流,提升語言學習興趣及能力。
高中校園 【108課綱】海事群五職校,產學攜手培育人才
目前在臺灣擁有培育海上工作科別的技術型高中教育機構,僅有五所海事職業學校,分別位在基隆、蘇澳、臺南、東港、及離島澎湖。為強調務實致用以及落實海事人才向下紥根,海事職業學校積極與企業合作,協助海事類群學生廣泛接觸海洋科技相關企業、探索生涯,例如邀請長榮海運到校進行徵才面試說明會,及辦理職場體驗活動實地觀摩參訪企業,讓學生從產業面開始初步的了解未來的職涯發展,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 萬海航運徵才面試說明會。 海事群 培育航運人才 臺灣為海島型國家,大部分所需的資源和貨物考慮到運送成本,大多選擇以海運為進出口方式為主,因此,航運人才的培育相對重要。近年來透過教育部海事教育的引導宣傳,除讓學生了解海上生活,更破除傳統迷思,加上企業人才的需要,讓其找到人生方向並增加海事生力軍。 國教署指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核心素養,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情境中真實運用所學。為了滿足未來產業發展之趨勢及解決現有的技術傳承,以國立東港海事水產職業學校為例,該校是海事暨水產群科中心學校,致力於讓學生學以致用,了解海上生活、破除傳統迷思,並且結合自己的個性特質找到未來方向。 國立東港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輪機科參訪高雄東哥遊艇技師工廠。 近年來,透過海事職業學校的引導宣傳,再加上企業人才的需求,海事教育逐漸在嶄露頭角,其高薪及良好的工作環境,成為大眾眼中新好行業。教育部未來將持續積極透過學界與產業的結合,提供海事職業學校畢業生畢業即就業的方案,讓有意直接進入職場就業的學生,有機會加入海事相關的行列。
高中校園 【108課綱】12優質教案出爐 創新教學獎展實力
由教育部國教署辦理的「110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創新教學獎評選」全國競賽,歷經數月的選拔,金質獎得主分別為由國立苗栗高商教務主任林鍾勇「聲情閱讀影響力」教案、高雄市立楠梓高中教師洪滿山「游於藝-國文素養教學」教案獲獎。 為銜接108課綱素養導向及校訂課程發展,並鼓勵教師用創新教材、評量及多媒體教學工具等方式精進教學技巧,透過跨域合作課程展現多元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教育部國教署藉由辦理「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創新教學獎評選」全國競賽,鼓勵現場教師參加,以展現教師創新及跨領域的能力。 林鍾勇教師在教學現場分組討論文本。 12個優質教案 同獲榮耀 今年競賽金質獎得主分別為由國立苗栗高商教務主任林鍾勇「聲情閱讀影響力」教案、高雄市立楠梓高中教師洪滿山「游於藝-國文素養教學」教案獲獎。「聲情閱讀影響力」透過以吟詞唱曲方式融入客家鄉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識讀有感,聲情閱讀國文學;「游於藝-國文素養教學」則是透過牌卡研發及經典文學改編,將國文結合藝術,打造遊戲化的學習,跳脫傳統國文教學方式,創新十足。 書審、發表、觀察 三階段評選 競賽分為「技術型高中或綜合型高中專門學程組」及「普通型高中或綜合型高中學術學程組」,分書面審查、教學方案發表及教學現場觀察等3階段進行評選。今年全國共有62位教師參賽,因受疫情影響,首次調整為線上與實體評選方式進行,參選教師也快速調整教學模式並能持續精進推展學校事務,實屬不易。 洪滿山教師在四科十哲遊戲牌卡課堂活動說明。 國教署表示,今年獲獎教案各有特色,師生透過跨域學習、多元議題探索、多媒體教具輔助等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展現教師創新及跨領域的能力,深獲評審肯定,且透過創新教學獎深耕學校教師教學現場「教」與「學」的軟實力,更能體現108課綱的精神。未來評選也計畫將另增設置教師團體獎競賽組別,以鼓勵教學現場的跨域教師社群參賽,展現與分享將創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共學、共好的互惠模式,建構教育的創新量能。更多相關資訊可詳見創新教學獎評選網站。
高中校園 【新竹高商】績優圖書館 優化自主學習空間
榮獲「109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績優圖書館」的國立新竹高商,改善及優化了自主學習空間,使圖書館各層樓各具獨特美感。國立新竹高商校長劉曉雯表示,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終身學習」,更為重視自發、主動的學習。在此概念下,學校提供完善學習空間、設施及學習資源,更顯重要。 為落實圖書館法、促進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健全發展,教育部國教署辦理「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輔導團工作計畫」協助圖書館有效推動圖書資訊,並利用教育及提升圖書館人員專業素養,及推動學校圖書館與其他圖書館館際合作,定期辦理各區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經營觀摩活動,交換經營心得,以作為各校圖書館發展之參考。 自主學習空間舉隅。 新竹高商獲頒績優圖書館 國教署表示,每年透過舉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績優圖書館」遴選活動,邀集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組成審查小組,以書面審查及實地訪視,就「營運規劃」、「讀者服務」、「推廣服務」、「教學與課程協作」、「自主學習」及「特色與創新作法」等評比項目,評選出績優圖書館並公開表揚。 其中,獲頒「109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績優圖書館」的國立新竹高商,改善及優化了自主學習空間,使各層樓各具獨特美感呈現,像是一樓具森林文青氛圍的社區共讀站、二樓的溫馨書庫區、三樓緬梔花多元文化視聽室、四樓英倫風咖啡系研究小間、活潑多元創思自主室、五樓五色山茶大型會議室。另該校圖書館也獲校友提供電子書等,積極充實學生自主學習軟硬體設備,協助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積極與友校、大專校院合作引進交流分享,讓學生自主學習成果展現愈發進步與成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圖書館主任陳怡秀努力下,不僅突破圖書館原有學習空間達成空間再造,更讓軟、硬體設施更加完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自我掌控者。教育部表示,為促使學校圖書館成為學校資訊資源、教學研究、自我學習、閱讀休閒中心等多元優化經營模式,將持續協助學校改善活化校園空間,強化學校圖書館功能,建置合作學習環境,充實學生自主學習環境。 青春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