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佳冬高農】跨群課程 培養務實致用能力
屏東縣國立佳冬高農自106學年度起即以整合各領域及各科教師,針對未來學生多元進路需求,進行新課綱課程設計,使共同課程、專業課程及實習課程內容更加精實,並提供彈性學習及跨科跨領域的課程選修,讓孩子透過多元豐富有趣的課程學習,未來能走出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此外,該校教師也成立專業學習社群,積極參與各項教學研習,以強化精進教學,期待能與學生一同創造最棒的學習經驗,師生攜手共同達成「適性揚才、專業精進、特色深化、創新卓越」的願景。 國教署表示,新課綱實施,讓孩子從探索自我到自主選課,賦予不同的學習意義,鏈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提倡「因材施教」及「適性揚才」理念,期待透過師生共同的努力,成就每一個孩子。 跨群課程 多元精進 教育部國教署自105年起每年遴選「前導學校」,率先試行新課綱,其中技術型高中前導學校以學校為中心,符應產業發展和需求,將部定課程與各專業群科校訂課程加以連結和整合,發展具產業特色的統整與跨域課程,並以創新為核心,進行跨界連結和協同創造課程,培養學生反思及專題實作的實務致用能力。 佳冬高農餐飲管理科、農場經營科共同辦理的同校跨群「香草植物認識」課程,透過農經科教師指導香草植物的栽培與特性,讓餐飲科學生學習平常在西餐料理常見的香草植物及應用;而畜產保健科也與餐飲管理科鏈結,以「農場到餐桌」的概念,認識動物屠體與分切,從原料肉處理到烹製成一道道的美味佳餚,於跨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中達到「多元選修適性成長、專業精進實務致用」精神。 食品科與園藝科跨科合作「香草烘焙餅乾課程」。 適性分組 彈性設計 另外,因應新課綱正式上路,該校也針對一年級新生安排數學及英文適性分組,透過兩班分三組的分組教學施教,讓不同學習進度的孩子能充分發揮其天分,亦能更認識自己的選擇;原開設9門科目的彈性學習時間,在國教署補助經費下再增開4門課程,其中數學科教師設計彈性學習課程「摺紙數學」,利用隨手可得的色紙、A4 紙、名片,不用任何膠水,巧手摺出生活中的數學幾何圖形,翻轉數學教學。 同時,該校專業群科教師並與一般科目教師共同成立「跨域專業素養導向課程社群」,透過規劃與開設在地特色課程,讓學生能以不同角度切入、觀察,並學習自己生活的這片鄉土,讓學習更加多元有趣。 數學科教師透過色紙等隨手可得小物進行「摺紙數學」課程。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臺中高工沈志秋 樂當學生的貴人
星期假日,如果要找沈志秋,就來學校,因為只要有學生想來學校練習,他一定會現身指導陪伴。「以校為家」四個字,沈志秋發揮得淋漓盡致,但老師做得這麼辛苦,值得嗎?沈老師說:「對我來說,老師不是職業,而是志業;既是志業,就是全人全心全力的獻上,並且樂在其中。」 教職是最好的選擇 出身泥水匠之家,沈志秋從小在水泥與沙塵中成長,「這樣的我們,習慣了吃苦。」為減輕家人負擔,畢業後可以快速就業,他選擇就讀高職;臺中高工冷凍科畢業後,因為父親的疼惜可以選擇升學,他考上師大工教系冷凍組,「當老師,剛開始只是個最好的選擇。」 然而,師大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回到臺中高工任教,只是希望離家近與家人有個照應,由於臺灣師範大學的薰陶,他懷抱著奉獻的心志以及對教育的熱情,回饋母校,「因為我有紮實的專業,也知道業界需求,我希望發揮所長,讓母校更好,也讓學弟妹更好,為業界培育可用的人才。」 關注弱勢職校生 事實上,高三時即獲選為工科比賽選手,並以臺師大工教系冷凍組第一名成績畢業的他,有足夠能力幫助學生成長,翻轉職校生的未來。沈志秋特別關注弱勢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也知道職校生並不熱衷學術學習,但他相信,只要勤勞付出、有學習的心,就有起飛的可能,而他願意成為學生的貴人,幫助他們展翅高飛。 然而,社會對於冷凍產業的工作前景仍存有許多誤解,「一般認為,冷凍科畢業後就只是裝冷氣、修冰箱,工作辛苦又危險。」又苦又沒前景的科系,誰要來念呢?學校冷凍科班級數也曾因此大幅縮減。 「半導體廠及精密機械業的恆溫恆濕潔淨室、生醫產業的無菌無塵潔淨室、醫院的正負壓隔離病房、疫苗保存、肉品保存等等,都是冷凍空調的重要應用。」他解釋,地球只會越來越熱,市場需求只會不斷擴增,而專業人力卻相對稀少,致使市場上充斥著半路出家、未受正統訓練的工人,「這樣的產業,如何侈言升級?」 產學專班培養專業人才 因此,6年前,沈志秋提出了一套創新制度—「1 3 4產學專班」,希望以具有特色的產學專班,幫助學校培育出更多優秀人才,幫助經濟弱勢學生順利就業,更幫助產業界解決缺工問題。 「1」,是指從國中三年級開始參加冷凍空調技藝班;經篩選後,進入臺中高工就讀「3」年高中,前2年在日校學習技術,第3年到合作廠商處就業,成為正式員工,享有固定薪水及福利;然後,透過甄選進入勤益科技大學冷凍空調系完成「4」年學業。如此,透過8年一貫的冷凍空調專業技術養成訓練,就能為企業培養具有即戰力的專業人才,有效緩解企業缺工,促進國家整體產業升級。 這套創新制度最重要的階段,是一開始如何從6所結盟國中、百名推薦名單中,找到有願意且適合栽培訓練的學生?「願意犧牲假日,星期六日還願意來到臺中高工辛苦練習的學生,就是我要找的人。」 沈志秋(中)帶領學生進行冷凍空調裝修技能檢定術科測試。 態度重於能力 一名企業主曾向他表示,員工的技術能力可以慢慢跟上,但態度不對的人,工作再久都難以委以重任,因此,只要學生願意來校練習,即使假日,沈志秋也負責到校義務指導,目的就是讓學生藉此摸索培養興趣、強化技能,也培養刻苦的心志,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態度重於能力」,這是產業專班希望傳遞給學生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多年來,許多學生因加入產學專班,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或許最後仍未能甄選進入大學,但有了正確的工作態度與從業理念,未來一樣能在職場上發光發熱。 「1 3 4產學專班」開辦至今,已嘉惠無數學子,「我深信,教育的價值是老師要當學生的貴人」,沈志秋說,正因為知道自己是學生生命中的關鍵角色,他更惕勵自己,要成為一個值得被信任的人,同時不斷在專業上精進,「如此,才能真正幫助到學生。」因此在繁忙之餘,他仍竭力取得中興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做為學生好學的榜樣,讓學生可以信任與依靠。 然而,做為一名引路者,沈志秋要引導學生走上的,卻非無風少雨的康莊大道,而是「一條有未來,但不一定平坦的路。」「從事冷凍空調業的確不容易,但道路崎嶇、人煙稀少的地方,往往景色最美,不是嗎?」這條路,他已經親自走過無數回,嚐遍辛酸血淚,跟著他走,美麗的未來就在眼前。
高中校園 【公東高工】大手攜小手 落實做中學
臺東縣公東高工結合在地中小學校進行校園設施修繕再生,由該校老師帶領學生到有需要的學校進行服務,不但落實技職教育「做中學」的重要概念,也讓舊的校園設施於改造後獲得重生,例如協助卑南國中舖設地磚、與「義築」團隊夥伴重建巴蘭遺址涼亭。 另外木工科師生也利用寒暑假期間,協助卑南國中、大王國中、初鹿國中、豐田國中、知本國中、桃源國中等6校修繕課桌椅,將教室搖晃、毀損的課桌椅一一修復,賦予舊課桌椅新的生命;學生們不只修復桌椅,更替講桌強化結構體、增添木製的粉筆盒、教室日誌的放置架,完成後的作品令老師們驚嘆連連。 職人精神 大手攜小手 卑南國中主任沈美玲表示,公東高工以大手攜小手方式,讓國中學生也能參與活動,體認專業職人的可敬之處,為孩子上了一堂很特別的課,孩子們一釘一槌親手修好課桌椅,相信能讓大家更加珍惜;桃源國中校長曾仁宗表示,原本已經淘汰的長條椅,經過改造後,變身成十張有靠背的椅子,讓大家更能愛惜資源循環利用;知本國中總務主任黃紹娥說,在公東師生的協助下,除了原本搖晃的椅子變得穩固之外,也教導知本國中的學生進行彩繪,讓孩子有了一次很棒的學習經驗。 公東高工木工科指導老師吳俊穎表示,這對學生來說是一項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因為一張課桌椅的修繕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包括進行鑽洞、鎖螺絲等工作,學生不僅學習到協同與合作,更能學習到在有限資源下進行加工的技術與技巧。 公東高工實習主任吳漢通則強調,希望藉由家具木工科學生的專業技能,能夠協助解決偏鄉學校維修人力資源的不足,除了避免損壞的課桌椅遭到棄置而造成資源浪費,也藉由學生的參與,將技職教育「動手做」的精神融入活動中,落實生活科技教育「做中學」的概念,並藉由大手攜小手的方式,培養合作學校自己的修護小組。 桃源國中拆解課桌椅改建為戶外長椅。 資源永續 做中學 為協助臺東縣中小學校環境永續的價值工程,教育部國教署鼓勵當地技術型高中與在地國中小加強合作,讓已有基礎技能的高中生帶領國中小學生一起動手改善校園設施,以從中體會環保、惜物的意義,並藉以推動「愛物惜物、資源永續」的觀念。 國教署表示,將持續鼓勵這樣大手牽小手的互動方式,協助偏鄉學生,並讓學生「動手做、做中學」,以更加深化學習的意義。
高中校園 【基隆高中】自主學習 引導不主導
國立基隆高中為落實12年國教課程總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以「引導、陪伴,但不主導」為原則,進行「自主學習」系列課程引導,同時邀請專業人士分享指導,不僅提升學生的學習深度,更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 能力培養 諮詢引導 在該校圖書館的策劃下,「自主學習」課程於高一階段著重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像是以「文書處理介紹與應用課程」、「簡易影音編輯製作課程」、「線上學習資源介紹」、「簡報資料製作及口說技巧」等四大範疇,結合學校資源,由25位老師帶領學生逐步儲備自主學習所需的先備能力。高二則根據學生已經選定的主題,安排逾10位老師進行分組協助,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迷航時仍有師長群可以提供諮詢。 自主學習指導老師的最高指導原則「引導、陪伴,但不主導」。 校園講座 加深學習 除了校內課程之外,圖書館也辦理校園講座,邀請基隆市野鳥協會常務理事沈錦豐以「以自主守護在地」為題,向高一生重塑基隆山海深廣的風貌;另外,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員牛涵釗則以「自主學習,像極了愛情」為題,引導學生如何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並有效規劃學習時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啟迪其學習深度。而擔任自主學習指導的老師也主動參與相關研習,瞭解最新的教育趨勢以及他校的作法,從中擷取寶貴經驗,在陪伴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亦不間斷「自主的學習」。 在今年1月初舉辦的基隆區自主學習成果發表,基隆高中就有3組學生參加線上發表,分別為201班學生李宛慈、黃瑩瑩的〈繪本編寫與繪製--怎麼辦顏色去哪了〉、209班學生王孝軒、劉庭睿的〈遙控帆船〉、210班學生吳昇倫的〈攝影idea分享〉,另外還有十多名學生透過靜態書面發表,而該校同時也設立了自主學習成果專區,讓提供師生隨時可以利用,顯示該校辦理學生自主學習計畫已有不錯成績,邁向108課綱「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課程願景
高中校園 【108課綱】中部三校 打造雙語自主學習環境
國立南投高中、國立興大附中,以及國立中興高中等校為落實108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運用英語進行多領域學習,鼓勵學生「自發」規劃學習內容,拓展學習領域的廣度及深度,培養探究及創造能力,使學生能透過自主學習及過程的反思,在探索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能,成為具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國立南投高中 積極營造學生「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的空間及課程,應用校園所學知識服務社區,並推動「教育體系雙語活化」,展現多元學習成果。例如,老師羅家珍透過興大附中國際視訊團隊的協助,進行國際視野課程,帶領學生幫助美國癌症病童,並舉辦中興新村轆轆市集義賣,為癌童加油;學生廖翊哲以拍攝「阿嬤的柴燒龍眼」影片,表達融合家人、家鄉土地的情感,獲得全國高中職英文素養成果大賞優勝。 另外,老師王麗雅利用社團研習及自主學習課程,與臺北市立大同高中、日本仙台高中、東北大學合作櫻花計畫,讓學生利用網路科技及英語學習分享,一起研究社會和自然科學的議題;老師周金福則結合自主學習和技高專業課程,讓學生透過雙語報導新聞方式,推廣校內外跨際學習成果。 國立興大附中 由圖書館進行跨處室整合自主學習課程,定期辦理指導教師支持會議,以及學生計畫撰寫增能,透過「興附大學堂」引領學生進行學習主題探索、「興附講堂」讓學生發表自主學習成果等方式,持續提升自主學習的推動成效。 例如老師施玫玫主持的國際視訊團隊,以國際模擬法庭為自主學習內容,學生除了修習國外大學線上相關領域課程,同時也搭配閱讀原文法學書籍與卷宗,自行籌組同儕共學小組,尋求國內外師長指導相關專業知識,學期末報名參與跨國高中生全英法庭攻防競賽,將自主學習與國際視野、雙語學習有效結合,靈活運用。 興附講堂讓學生發表自主學習成果。 國立中興高中 考量學生在國中階段多數沒有自主學習經驗,國立中興高中則採循序漸進式規劃推動自主學習,由該校圖書館編纂自主學習手冊,學校規劃自主學習基礎課程,以自主學習手冊為教材,由指導教師就研究方法及手冊各主題進行授課,引導學生認識自主學習。 另外,該校也將國際教育及雙語學習融入校訂必修課程,由教師自編教材,以英文介紹敘寫中興新村的知名景點與人文傳統,學生透過英文文本閱讀,以及中興學人文篇課程的實地走讀踏查,將文本與生活脈絡結合,不但落實雙語學習政策,也推動發揚在地文化。 該校同時也是南投縣「高級中等學校適性學習社區推動校訂課程及彈性學習時間與大專校院協作共好計畫」的召集學校,除了協助縣內各高級中等學校媒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大學端資源,每學期辦理跨校聯合自主學習動態成果發表會及靜態成果展,促進校際交流及觀摩學習,期望能拓展學生視野,創造多元學習機會。
高中校園 【111師鐸獎】72名教職 榮獲最高殊榮
111年師鐸獎獲獎名單已公布,今年共選拔出72名獲獎者,其中男性34名、女性38名;校(園、院)長19名、教師52名、軍護人員1名;依教育階段別來分,則有幼兒園2名、國小33名、國中12名、高中14名、特殊教育2名、大專校院9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良師興國網站」,了解獲獎教職人員的教育故事。 111年師鐸獎 獲獎名單 八大遴選標準 師鐸獎選拔分初審、決審兩個階段,經各縣市政府及教育部相關單位受理報名初審後,依各縣市政府教師額數比例限額推薦,再由教育部邀集學者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代表組成17人決審小組,參酌被推薦人的「課程發展與教學績效」、「班級經營暨學生輔導」、「教學領導」、「專業成長與服務熱忱」、「教育政策與法令推動」、「投注教育奉獻度」、「對社會影響度」、「行政合作與公共關係」等遴選標準進而評選。111年共有163名候選人,決審小組評審委員逐一進行書面資料審查及面談,經過嚴格評選,共選拔出72名獲獎者。 9/27頒獎 師鐸獎獲獎人員事蹟將收錄於《111年師鐸獎芳名錄》,芳名錄彙集72位獲獎教育人員的教育故事,無論是盡心盡力從事教職的卓越成效,或是師生溫暖互動的點滴生命歷程,無不深受學生、家長與同事的肯定,每位獲獎者在教學或行政工作上孜孜奉獻,足堪為教育的典範。 為表達對獲獎教師的感謝與鼓勵,教育部預計於111年9月27日(星期二)假陽明山中山樓辦理表揚大會,師鐸獎獲獎者將由總統頒贈獎座,並獲贈行政院院長獎章及教育部部長獎狀以資表揚。
高中校園 【108課綱】綜合高中 探索自我╳適性發展
綜合型高中(簡稱綜合高中、綜中、綜高)兼具普通型高中及技術型高中雙重特質,提供一般科目及專業科目的課程,協助學生發展學術預備或職業準備的興趣與知能,讓學生藉由生涯探索,達到適性發展的教育目標。 國教署表示,目前辦理綜合高中學制的學校都有出色成果。對於還未確定性向及未來發展領域的學生,綜合高中提供學生一年的時間探索、嘗試,在充分認識自我後,選擇最符合需求的升學進路,展現108課綱「適性發展、盡展所長」的精神。 羅東高商 多元議題融入教學 以國立羅東高商為例,該校的學術學程,結合環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及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融入「專題實作」教學,並環繞「地方創生」主題,不僅與地方創生推動團體合作,也結合羅東鎮觀光發展所及宜蘭市南館市場管理處,完成「菜市場與地方創生」的專題實作。 羅東鎮觀光所至羅東高商參觀綜高社會學程「玩菜市場」專題實作課程成果展。 大甲高中 和大學合作開課 臺中市立大甲高中自110學年度高一自然學術學程開設「動手動腦學化學」,透過教師自製研發的教具、規劃闖關活動課程,校內學生除在校學習外,也到偏鄉小學進行科學教育扎根的學習服務;高二更與東海大學合作開設「探索化學」,並利用週六至大學實驗室進行課程培訓,若未來到該大學就讀則可抵免通識課程3學分。 大甲高中與東海大學合作課程(探索化學)。 國教署為協助國中教師、學生及家長瞭解綜合高中的理念與精神,特委請團隊於每年3月分縣市辦理綜合高中研習,並請各國中針對九年級學生進行宣導活動,提供國中學生升學進路選擇參考。
高中校園 【2022國際化奧】榮獲4金,國際排名第1
我國參加2022年「第54屆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在83個國家(地區)、326名參賽學生中,榮獲4金佳績,國際排名第1名(以學生金牌數計算)。4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陳品羲、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陳楷鈞、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趙訢閎及國立嘉義高級中學學生劉耀璘,表現優異。 受疫情影響,今年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改為線上賽,各國代表隊伍在各自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安排監督人員。 由左至右為劉耀璘、陳品羲、趙訢閎、陳楷鈞。 榮獲4金,世界排名第一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冬令選拔營、複選、決選營4階段,從1,742名學生當中選出4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化奧 需融會貫通 國際化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簡稱IChO)是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化學領域實作與理論的年度國際競賽。比賽分為「理論」(占總分的60%)和「實驗」(占總分的40%)兩部分,各部分比賽時限都是五小時,不在同一天內舉行(一般實驗先考)。 考題為英語版,由帶隊導師負責翻譯,考生可用母語作答。試題涵蓋化學中多項領域,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以及光譜學等。雖為中學範疇,但較深入,需要較高的知識程度和理解能力。因此,應試考生不僅需要對化學高度的理解力和極大的興趣,更需要一種突出的融會貫通、聯繫實際的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4度獲全金 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1金、51銀及11銅。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於2009、2015、2017及2022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2國際生奧】榮獲3金1銀,成績亮眼
我國參加2022年「第33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在65個國家、23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1銀的佳績。3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黃與真,國立嘉義高級中學學生劉宸安以及黃亮昕,銀牌獲獎者為臺中市立第一高級中學學生胡凱捷表現優異。 左起胡凱捷、劉宸安、黃亮昕、黃與真。 榮獲3金1銀,成績亮眼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2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選拔營及決選營4階段,從3,909名學生當中選出4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生奧 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國際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0金23銀3銅,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至2018年、2021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2國際物奧】勇奪2金3銀,國際排名第4
我國參加「2022年第52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75個國家(地區)、36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2金、3銀的佳績,成績國際排名為第4名(以學生競賽分數總成績計算)。本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受烏俄戰爭影響,於競賽前臨時改由瑞士主辦,以線上賽方式舉行,各國代表隊伍在各自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安排監督人員。 其中,2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林奕廷(個人排名第11名)、林韋辰(個人排名第14名);3位銀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學生林順文(個人排名第45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楊祐宇(個人排名第63名)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吳昀諺(個人排名第70名),表現優異。 前排左起林順文、吳昀諺、林韋辰、林奕廷、楊祐宇;後排左起賈至達教授、陳傳仁教授、高賢忠教授。 2金3銀,國際排名第4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國內初選、複選、決選研習營3階段,從2,717名學生當中選出5名代表我國參加比賽。 國際物奧考驗臨場反應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年度物理競賽,目的在促進物理教育的國際交流,也促使學生認識物理學的重要性。由於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規模逐年擴大,遂有分區預賽,即2000年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出現。 國際物奧的賽程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範圍包括力學、剛體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和分子物理學、震動和波、電荷和電場、電流和磁場、電磁波、量子物理、相對論、物質等領域,雖用中學數學即可解出,但也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多次榮獲5金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9金、32銀、18銅及8面榮譽獎。並曾於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及2016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2022國際數奧】榮獲1金2銀3銅 國際排名14
我國參加2022年「第63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在104個國家(地區)參賽隊伍589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1金、2銀、3銅,成績國際排名為第14名(以學生競賽總成績計算)。 其中,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學生吳柏翰榮獲金牌,個人排名23名;而2位銀牌獲獎者,分別為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學生廖郅暟(個人排名第45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喬奕翔(個人排名第84名);3位銅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張齊安(個人排名第187名)、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學生張博甡(個人排名187名)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嚴暐華(個人排名第230名),表現優異。 左起廖郅暟,吳柏翰,嚴暐華,張齊安,張博甡,喬奕翔。 1金2銀3銅,表現亮眼 我國代表團由10多名國內外大學教授及前代表隊選手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賽、三階段選拔營等過程,從166名學生當中選出6名代表參加比賽。 國際數奧靈活,考驗正確思維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數學競賽,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中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國際數奧競賽分兩天舉行,試卷共有6道題目,滿分42分(每題7分)。參賽者每天有4.5小時來作答3道試題。題目以中學數學課程為範疇,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四大類。難度大,靈活性強,富於智巧。參賽者不見得需要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積分),但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功,以及堅韌的毅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迄今已獲43金牌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競賽,自2008年起參與此國際競賽的國家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3金、99銀、35銅及8面榮譽獎。
高中校園 【108課綱】中山高中跨域整合 必修「後勁嘻遊記」
高雄市中山高中為普通型高中前導學校,依其特色發展,進行自主設計課程,研發「後勁嘻遊記」這門校訂必修課程,透過國文、歷史、地理三科社群教師組織規劃,關注學習和生活的結合,運用新課綱的理念和學校的課程地圖—以PBL模式進行教學,將學生視為課程主體,教師透過問題的設計引導,使學生學習尋找資訊、解決問題;並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的知識分享方式,讓學生間透過不斷的討論與對話,產出個人與小組的階段性和總結性評量;除了帶領學生主動關心在地文化外,也希望將此價值延伸至學生各自的生活背景,並主動關心、參與社會議題討論,讓學習和生活緊密連結。 為使新課綱順利實施,教育部國教署自105年起每年遴選「前導學校」率先試行新課綱,一方面可辦理教師增能培訓,也可研發課程教材及教學模組,作為他校典範。 國歷地 三科跨域學習 高雄市中山高中「後勁嘻遊記」校訂必修課程,區分為「河流變遷」、「聚落與祭祀文化」以及「地景變遷」三大單元,並以「聚落與祭祀文化」為核心。並由國文、歷史、地理三科教師協同教學,透過社群每週共備討論,進行當週課程執行分享與檢討,刺激教師間的對話與增能。而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互動,也因應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的挑戰,注重學生的文化「體驗」而非強調文化「認識」。 中山高中所在的楠梓區近年來人口增加快速,為高雄市郊的新興開發區。不同的居民組成,也形塑多元聚落型態與生活樣貌,「後勁嘻遊記」教學內容策略依課程設計理念,以共四週八節課的時間,從「新社區移民如何與舊聚落文化共處?」為叩問進行課程設計。從各時期的古地圖出發,串連起後勁周遭聚落興起的原因,並從地名的命名原則中,了解聚落發展的脈絡與歷史因素;接續聚落新興與衰落的議題,探討聚落中人群移動的原委,帶起新舊聚落產生後,在地居民與移民如何相處的反思,並介紹成為聚落精神與情感核心的祭祀文化。 學生體驗抽籤過程。(中山高中提供) 以學生為本 關懷在地 課程規劃也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在地祭祀中心「仁壽宮」,進行廟宇踏查、新舊聚落巡禮以及求籤體驗,讓學生實際感受地方信仰在當地的凝聚力,以及新舊聚落如何和諧發展,培養其除了反思傳統文化所帶來的意義外,進一步涵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 國教署表示,這門課程不只帶給學生學習,對教師也是全新的學習與進步。課程規劃以學生為本位,而課程的構想與實際進行過程的落差,則透過教師的共備討論進行修正。藉由這門課程,帶領學生探討回應環境變遷的方式,激發學生在地關懷的情感、培養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並展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教師也在課程設計與修正中,不斷進行內外的叩問與啟發,進而提升優質的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