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活動

情報 藝術無國界 嘉大視藝系以創作織就臺日友誼與文化新生
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受日本愛媛縣政府邀請,10月12日至19日前往伊予市愛媛森林公園,參與「日本愛媛縣藝術展暨交流活動 Art Venture Ehime Fes 2025」。本次由嘉大視覺藝術學系楊上峰老師率領四名學生許予?、林俞廷、張芸禎及蔡彤恩,代表學校參與國際藝術創作與文化交流活動,展現嘉大藝術教育的創新實踐與國際視野。 學生團隊以「新生」為題,創作出象徵臺日文化共融與生態守護精神的裝置藝術作品。作品運用愛媛在地竹材與森林景觀融合,展現對自然共生理念的體現;同時結合象徵良緣與祝福的御守繩結,融入當地文化色彩,寓意臺日兩地在藝術與文化上的深厚連結與美好緣分。 創作期間,嘉大學生與伊予農業高中的學生攜手合作,10月17日共同完成象徵兩地友誼的御守裝飾,透過藝術創作的互動,建立起跨越語言與國界的友好橋樑。隔日(18日),師生團隊參加於愛媛縣動物園舉行的「Art Venture Ehime Fes 2025」開幕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一同交流創作理念,從人際互動、歷史記憶、環保意識到行為藝術等多面向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拓展藝術視野。 參與學生分享心得時表示,這次活動不僅開拓了國際視野,更深刻體會藝術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力量。另一位學生也提到,與日本學生在森林中共同創作的過程中,那些綁結不僅是作品的一部分,更象徵兩地的文化交流與友情,很希望能延續這緣分,讓跨國文化的交流經驗成為創作路上的重要養分。 為期一週的跨國合作,學生們不僅收穫豐富的藝術經驗,也體會到團隊協作與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此次國際交流不僅深化嘉大與日本教育及文化機構的連結,更為學生成長與未來創作注入嶄新的靈感與能量,成為推動嘉大藝術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情報 亞洲大學數媒系的師生們日前遠赴日本福岡,參加「2025年資訊、通訊及知識國際會議」(ICKII 2025),獲得了最佳論文獎的殊榮
亞洲大學數媒系的師生們日前遠赴日本福岡,參加「2025年資訊、通訊及知識國際會議」(ICKII 2025),獲得了最佳論文獎的殊榮,不僅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大放異彩,也展現了亞洲大學在數位媒體領域豐沛的學術能量,並帶來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
情報 面對糧食挑戰 嘉大BioSFE 2025以智慧創新開創農業永續未來
為強化國際科研合作、鏈結新南向夥伴關係,嘉義大學與台灣生物科技暨健康產業協會共同舉辦「2025年生物技術、智慧農業與食品安全創業國際研討會(BioSFE 2025)」,於10月30日上午在嘉義大學蘭潭校區國際交流學園盛大登場。活動為期三天,10月30日至31日舉行研討會,11月1日則到嘉義縣大埔美園區參訪,吸引來自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斯里蘭卡及印度等國,近200位學者專家、產業代表及各大專校院學生踴躍參與,現場國際氛圍熱烈。 林翰謙校長於開幕式致詞時指出,自2023年首屆BioSFE於馬來西亞舉辦以來,論壇即成為跨國學術與產業交流的重要平台。面對氣候變遷、資源枯竭與地緣政治影響下的糧食安全挑戰,嘉大積極推動新南向合作,結合校內生命科學院與農學院,攜手產業界與國際學術夥伴,共同探索生物科技創新、智慧農業應用與食安創業模式。他強調,跨國合作將不僅深化科研交流,更能促進永續農業的全球實踐與在地落實。 開幕式中並由安排嘉大陳瑞祥副校長與馬來西亞瑪拉工藝大學砂勞越分校校長 Prof. Dr. Firdaus Abdullah簽署學術合作協定(MOA),在嘉大林翰謙校長與台灣生物科技暨健康產業協會賴明道理事長共同見證下,象徵雙方科研合作關係更進一步。 今年研討會邀請三位重量級講者分別帶來精彩主題演說,嘉年生化產品有限公司林景寬董事長分享「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bioprocessing for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and safety」;陽明交通大學林一平終身講座教授發表「AgriTalk – Smart farming based on AI and IoT」;Prof. Dr. Firdaus Abdullah則以「Farming for tomorrow: building climate-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探討氣候韌性與永續糧食系統的未來藍圖。 會中亦舉辦學生海報摘要競賽,吸引近40位來自各國大專院校的青年學者投稿,展現創新研究成果與國際視野,預計在第二日典禮頒發獎項,為活動畫下亮眼句點。 BioSFE 2025不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舞台,更是凝聚亞太區農業科技創新能量的重要平台。將大將持續推動跨國學術與產業合作,攜手東南亞夥伴,共創智慧農業與食品安全的永續新篇章。 BioSFE 2025官網:https://sites.google.com/view/biosfe2025/
情報 嘉大深耕產學合作 以多元健康促進引領產業創新升級
嘉義大學在高教深耕計畫支持下,以C2主軸「多元健康促進」為核心,積極推動跨域產學合作,成功整合學術研發能量與產業實務需求,開發出多項創新健康產品與技術,培育高階研發人才,為臺灣健康產業注入創新動能。 嘉大長期致力於將學術研究轉化為產業動能,透過高教深耕計畫的支持,產學合作成果豐碩。嘉大團隊與業界緊密合作,成功開發出「好味飲」等多款機能性植物萃取保健產品,有效解決現代人因快節奏生活導致的飲食不規律與胃部負擔問題。該產品在嘉義市機能性食物萃取食品展中獲得市長高度肯定,展現學研成果商品化的巨大潛力。 食品科學系教師團隊亦展開多項人才共育與產品開發計畫,包括以臺灣食材開發高齡寵物友善ICU重症營養補給產品、以臺灣鮮奶生產生肌減脂高蛋白乾酪產品,以及開發月桃康普茶發酵飲、橄欖發酵氣泡飲等創新產品。其中,以苦瓜為原料開發的糖尿病適用無糖苦瓜益生菌飲品,更是體現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結合的完美範例。 在技術創新方面,應用化學系、資訊管理學系和電機工程學系師生團隊,利用電漿子奈米材料與智能感測技術,開發出用於老化指標與健康促進的創新方法,如透過比色分析辨識蜂蜜中是否摻糖,以及基於奈米銀的光功率-硫醇分子濃度檢測系統;同時,團隊還取得火龍果色素純化與製粉的專利開發,展現技術創新的深厚實力。另外,生化科技學系、農藝學系等教師團隊,更開發出一系列創新的口腔照護凝膠產品,涵蓋成人與兒童需求,提供全齡口腔照護解決方案,體現了學術研究對社會需求的全面關懷。 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是嘉大產學合作重要的一環,如接待金光集團等海外企業來臺交流綠色萃取技術,並達成合作意向。同時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交流中草藥萃取技術,展示專利轉化與超音波萃取成果。嘉大衍生企業更積極參與國內外大型展覽,如2024亞洲生技大展、2025 BioJapan、2025第39屆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等,展示口腔凝膠等創新產品,並促成多項合作洽談。 嘉大將繼續秉持產學合作的精神,進一步深化與產業界的連結,推動更多創新研發成果的商業化應用,為臺灣的健康產業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情報 世新大學影視教育再受國際肯定 歐洲酷兒影展策展人讚嘆創新實力
世新大學以鮮明的辦學特色與影視傳播教育的卓越成就,持續吸引國際影人的關注。西班牙「LesGaiCineMad」策展人 Miguel Lafuente 與法國「Chéries-Chéris」共同創辦人暨策展人 Laurent Bocahut 近日應文化部邀請訪台,特別參訪世新大學,深入了解LVS智能攝影基地、數位製作設備及廣播電視電影學系,並與世新廣電系師生參與的台灣國際酷兒影展策展團隊進行交流。兩位策展人對世新大學在影像教育領域的專業與創新深感讚賞,認為該校完整展現出台灣影像教育的多元性與深度。   2025年台灣國際酷兒影展於10月前兩週在台北舉行,作為台灣同志驕傲月、LGBTQIA 族群的重要活動之一,本屆影展由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劉永晧擔任策展人、副教授游婷敬擔任影展總監,並以「酷兒異托邦」為主題,探索酷兒影像的實驗性與多樣性。影展開幕片《愛作歹》由世新大學廣電系校友、導演朱平執導,該片以台灣黑幫同志故事為背景,展現出獨特的文化視角與創作魅力。不僅如此,《愛作歹》更入圍第60屆金鐘獎電視電影獎等6項大獎,導演朱平表示,能以此片作為影展的開幕作品,既是榮耀,也是對台灣酷兒影像創作的一大肯定。   在世新大學的參訪行程中,校方為國際影人展示了最新建置的智能攝影棚,整合虛擬攝影棚技術、多機位即時製作系統及數位製作設備,並介紹其以實務導向為核心的教育模式,結合理論與創作,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資源。Miguel Lafuente 與 Laurent Bocahut 對世新大學的教學規模與專業設備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影像教育水準媲美歐洲知名影像學院。他們更指出,世新廣電系對學生國際視野與社會關懷能力的培養,正是台灣影像教育的重要競爭力。   此外,兩位策展人還與台灣國際酷兒影展策展團隊進行會談,由劉永晧教授與游婷敬副教授主持,雙方針對歐台影像文化交流的未來方向展開深入討論,並達成初步共識,期待未來能透過「歐台酷兒影像交流展」呈現更多來自台灣的多元聲音與創作能量。世新大學廣電系主任葉基固表示,此次國際交流不僅展現學校在影像教育上的深厚實力,更進一步鞏固了世新作為台灣影視創作與文化外交重要基地的地位。   世新大學長期致力於推動多元文化包容與性別平權,並以廣電系為核心擴散至全校四大學院,發展出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導向的教育模式。無論是智能影像技術的應用,還是校友創作的國際影響力,世新大學始終走在台灣傳播教育的前端。此次歐洲酷兒影展策展人的到訪與高度肯定,再次印證了世新在影像教育領域的前瞻視野與創新能量。
課程 青木敦教授嘉大通識開講-誰敲開了近代的大門?宋代中國震撼全場
嘉義大學劉馨珺教授開設的「世界文明與當代社會」課程,結合日本歐亞基金會(?????財團)補助,致力打造跨文化視野的學習平台。10月28日第七場系列講座,特別邀請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文學部歷史學科青木敦教授,以《是誰率先敲開近代的大門?》為題,帶領師生從歷史的縱深重新審視東西方文明的發展。 青木教授以豐富史料與生動敘述,描繪宋代中國在鋼鐵冶煉、火藥技術、羅盤製作與航海發展上的世界領先地位,並與歐洲文明進行深度對比。他指出,早在1080年,北宋鋼鐵年產量已達七萬噸,遠超過工業革命前夕的英格蘭;火藥與羅盤的應用也比歐洲早了近兩百年。明代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艦隊更令人震撼,62艘巨船、近三萬名船員,旗艦長達百米,規模遠勝哥倫布的三艘小船與90人船隊。 講座進一步引出著名的「李約瑟之謎(The Needham Puzzle)」:為何在科技領先的情況下,中國未能率先開啟近代化的大門?青木教授引導師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可能的解釋,包括馬克‧艾爾文提出的「高水平陷阱」、官僚體制的侷限,以及賈德‧戴蒙的地理決定論等,並強調「歷史從不給出標準答案,而是邀請我們不斷提問與探索。」 劉馨珺教授表示,青木教授的演講不僅讓我們重新認識宋代中國的技術與制度優勢,更激發對文明發展路徑的深刻反思。這不只是一次歷史講座,更是一場知識與思想的交流盛宴。 學生們反應熱烈,一位通識課修課同學分享,沒想到宋代科技這麼超前,鄭和的船隊比哥倫布還壯觀,真的顛覆了我對歷史的印象!另一位學生則表示,李約瑟之謎讓我重新思考文明演進的多樣性,原來技術領先並不一定意味著現代化的誕生。 這場跨文化、跨時代的知識饗宴,為嘉大通識教育注入新能量,也讓「誰敲開了近代的大門?」這個歷史之問,在嘉大師生心中激起更深層的思索與啟發。
情報 從產地到餐桌 嘉大「嘉米日常」陪長者一起品味幸福食光
農業部自106年起推動「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致力於深化全民的食農素養。雖然《食農教育法》於111年5月才正式公布施行,但農業部早在法制化前,便已積極布局相關推廣工作。今(114)年「農村再生基金計畫」中的食農教育推廣方案,吸引全國眾多生產合作社、社區發展協會、農企業社與大專院校踴躍申請,最終僅有22個團體脫穎而出,其中教育端僅四所大學入選—嘉義大學、清華大學、屏東大學及東海大學。嘉大「嘉米日常」計畫更榮獲最高經費補助,展現卓越的企劃實力與社會實踐價值。 嘉大「嘉米日常」計畫由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蕭至惠教授主持,整合農藝學系許育嘉主任與食品科學系呂英震主任的專業資源,並串聯崇仁護專、嘉義市長青園、將才工場及發現生機健康生活館等在地夥伴,共同打造以「食」為核心的跨域學習平台。該計畫以農業生產、營養健康、文化傳承與社會責任為主軸,期望在校園與社區間推動「健康永續的飲食文化」,讓食農教育成為連結土地與生活的重要橋樑。 為將理念落實於日常,嘉大團隊於10月28日上午偕同嘉義市長青園與將才工場,在長青園舉辦「幸福食光料理大挑戰」課程,吸引30餘位長青園長者熱烈參與。由崇仁護校師生及營養師王冠茵、陳慧茹共同指導,課程以「易咀嚼、低油鹽、營養均衡」為設計原則,選用嘉大新民溫室栽培蔬果與放牧雞蛋,並融入實地採購環節,引導長者認識食品履歷、選擇友善農法產品,學習從挑選食材到烹飪上桌的全程食農體驗。 活動中,長者們分組討論食材特性與營養搭配,並以「為我的料理命名」及「我與這道菜的故事」分享成果。長青園鍾佳容主任表示,此次課程不僅是一場烹飪體驗,更透過「看、摸、挑、煮、吃、說」六個步驟,讓長者全程參與食物旅程,促進營養攝取與社交互動,進而提升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計畫主持人蕭至惠教授指出,嘉大推動食農教育的初衷,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重新連結人與土地、人與食物、人與人的關係,讓飲食回歸生活、回歸社群」。當長者們在課程尾聲時,一邊享用親手料理的美味午餐,一邊笑語盈盈、促膝談心,在溫暖的互動中體現食農教育的真意,也為嘉大「嘉米日常」計畫書寫幸福美味的篇章。
比賽 世新大學學子勇奪5獎證明實力 榮膺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大贏家
世新大學再次展現卓越實力,在第9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競賽中,以榮獲5項大獎的亮眼成績,成為本屆最大贏家。在昨(19)日舉行的頒獎典禮上,新聞學系與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的多組學生團隊,分別在影片類(短)、平面類、融媒體類及音頻類等四大組別中脫穎而出,展現出世新學子的創意與專業實力。   在影片類(短)項目中,新聞系石若妤、劉佳涵的作品《無畏前方路崎嶇 母子同心勇闖障礙》榮獲首獎。評審高度肯定作品敘事完整如紀錄片,透過細膩的配樂與鏡頭語言,傳遞深刻的情感力量。該作品感人至深,頒獎典禮上更特別追憶片中罹患腦性麻痺的兒子小比,延續母子間的真摯情感與對社會的正向意義。同類別中,藍子瑄與林欣愉的《科技灌溉夢田 竹科小農的智慧綠洲》榮獲優等獎,作品以獨到視角探討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展現對永續發展的深刻洞察。   除影片類外,世新大學更在平面類、融媒體類及音頻類中囊括3項社會價值獎,成為全場焦點。平面類得獎作品《缺席的性別教育 孩子的傷口與社會的責任》,由新聞系林旻臻、陳柔樺、謝安共同完成,深入剖析性別教育缺失對個體與社會的影響,成功引發評審對相關制度改革的重視。融媒體類作品《說好以後 再見不難|病主法 把話語權還給病人》,由陳承、陳佑益、紀德聯手製作,聚焦病主法議題,透過多元媒體形式呈現病患權益的重要性,作品製作精良且具社會影響力。同時,音頻類作品《解藥日記》,由廣電系廣播與聲音設計組的張禹婕、邱詠媗、王尉驊、陳儀珊、林恩羽及李欣樺製作,以聲音敘事的獨特方式探討社會議題,展現深厚的人文關懷與專業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社會價值獎聚焦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第16項「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以揭露社會制度下的不平議題為主軸,強調公平正義對社會永續的重要性。世新大學的得獎作品不僅展現新聞專業,更以建設性角度深入探討性別教育、病患權益及社會健康等議題,透過文字、影像與聲音等多元媒介,彰顯媒體在推動社會改革中的關鍵角色。本屆競賽由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主辦,世新大學及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協辦,吸引來自72家媒體機構及33所學校的909件作品參賽,最終頒出42組獎項。   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致詞時表示,感謝主辦、協辦與參賽單位對永續報導的支持,並肯定世新學子的卓越表現。他指出,世新大學多年來致力於培育媒體專業人才,透過豐富的實習資源與跨領域學習機會,讓學生在校期間便能累積實務經驗,為進入業界奠定堅實基礎。他進一步表示,在永續報導領域,世新大學不僅期望學生展現專業,更希望透過報導,為那些「看得見的地方、聽得見但被忽略的聲音」提供助力,持續推動永續報導獎的精神。他也提到,世新校友在專業組的亮眼成績,更印證世新大學在新聞傳播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創意構想到議題深耕,世新大學以卓越的教學資源與專業訓練,讓學生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此次榮獲5項大獎,展現的不僅是學子們的出色實力,更彰顯世新在媒體教育領域的深厚底蘊與推動社會改革的決心。
情報 亞洲大學主辦「2025人工智慧 × 醫療、健康暨照護國際研討會(AIxMHC 2025)」連續3天圓滿落幕。
亞洲大學主辦、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科會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協辦的「2025人工智慧 × 醫療、健康暨照護國際研討會(AIxMHC 2025)」連續3天圓滿落幕。
情報 嘉大支持年輕學者 學術獎勵加碼超給力
嘉義大學為提升年輕學者學術研究量能與國際能見度,除了持續推動優秀「年輕學者嘉禾獎」獎勵,今年更加碼補助期刊論文投稿費用,以支持年輕學者學術專業發展,鼓勵投入學術研究、發表期刊論文,提高國際期刊刊登率。 此項期刊論文投稿費用補助,適用對象為嘉大專任或專案教師,申請時年齡在45歲(含)以下;女性教師45歲前曾有生育事實者,每生育一胎得延長2年;當年度論文投稿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所屬機構為嘉大,並已獲接受函或期刊證明為主,採隨到隨審。年輕教師因研究資源有限,投稿國際具影響力期刊時,可能有高額的刊登費用,此項補助每篇期刊論文最高為五萬元,將可減輕年輕教師之經濟壓力。 今(114)年為推動執行第一年,首件補助由理工學院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林軒宇助理教授獲得。林老師投稿於《Journal of Hydrology-Regional Studies》期刊之論文”Reanalysis-Assisted AI Framework for Regional Pan Evaporation Estimation in Taiwan Without Ground-Base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該研究嘗試結合高解析度氣象再分析資料與地面蒸發皿觀測值,以多種人工智慧(AI)模型為核心,建立全臺蒸發量推估模式。這項方法能利用再分析資料的全域覆蓋特性,在任何地點進行蒸發量估算,讓原本「只能在測站觀測」的蒸發資訊,得以擴展到全臺每一個網格點,實現由點到面的空間推估。此篇文章順利於10月22日刊登,屬JCR之Q1等級(排名前25%)期刊,於該專業領域中頗具影響力。林師表示,期刊投稿經費對教師而言負擔十分沉重,感謝嘉大對年輕教師的支持,並給予實質經費補助。此篇論文是林師第二次投稿,投稿的動力來自於某次國外研討會中講者提到的「人生短暫,但論文長存」,讓他深深受到感動,也激起心中永不放棄的念頭。他鼓勵年輕教師多參加國外研討會,激勵自我不斷地成長與進步。 林翰謙校長於今年新進教師研究增能工作坊中,鼓勵新進教師「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近期有許多年輕具有發展潛力之新進教師加入嘉大大家族,在五心五力的共識目標下,相信新進教師專業領域上都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林校長鼓勵新進教師多參與論文發表及計畫研究,以提升個人及嘉大的學術能量,進而增加嘉大的國際影響力。
情報 世新大學行管系跨域合作 展現行政管理教育影響力
行政教育如何突破框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以產學合作為核心,結合理論與實務,打造全方位的行政專業培育模式。透過「策、算、傳」三合一課程設計,該系從政策設計、大數據分析到政策溝通,全面提升學生能力,並透過與企業、政府機關及非營利組織的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實習與研究機會,累積解決問題的實務經驗。   世新行管系近期就攜手新北市安康高中及新北市議員黃心華,舉辦「校園參與式預算提案競賽」,以改善校園環境為主題。世新行管系教師李有容、方凱弘與蘇毓昌,結合參與臺北市參與式預算的經驗,規劃競賽流程、投票及評審方式,讓高一學生透過公民課程提出提案並參與班級初選及全校線上投票,選出最佳人氣提案。新北市議員黃心華承諾撥用預算執行提案內容,讓學生構想真正落地。   世新行管系副教授方凱弘表示,參與式預算競賽不僅讓學生關注環境問題,更鼓勵其採取行動推動改變。客座教授暨系主任黃榮護則指出,此次合作展現該系回饋社會的具體成果。此外,世新行管系也與空軍作戰指揮部合作開設「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在職現役軍人營區專班」,課程結合行政管理專業與軍事管理實務,幫助現役軍人在組織領導、政策分析及行政決策等領域全面提升能力。   除了產學合作的亮眼成果,世新行管系的課程設計亦獨步全國。透過群眾募資實作、政策傳播技能訓練及政府大數據分析應用,學生掌握數據驅動決策能力,並以創新思維解決複雜問題。行政實習課程則提供前往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及企業的實習機會,深化專業知識並累積實務經驗。同時,行管系與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合作,讓學生參與調查研究與計畫執行,為職涯奠定堅實基礎。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以產學合作為驅動力,結合跨域整合、實務導向與創新思維,持續在行政教育領域中展現影響力。
情報 嘉義大學扛起非洲豬瘟防疫重任 啟動雲嘉南快速檢測與疫情應變
自2018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以來,政府持續強化邊境與畜牧場內外防堵措施。近日臺中梧棲一處廚餘養豬場檢出首例非洲豬瘟陽性,相關單位即刻啟動封鎖、撲殺與環境消毒。嘉義大學獸醫學院與附設動物疾病診斷中心同步提升檢測量能,成為雲嘉南三縣市第一線的檢測與疫調防線。 嘉大獸醫學院代理院長詹昆衛教授表示,非洲豬瘟傳播速度相對緩慢,是豬隻致死率極高的病毒性傳染病,但並非人畜共通傳染病,對人體健康無直接威脅,民眾無需過度恐慌。嘉大獸醫學院附設動物疾病診斷中心主任、非洲豬瘟初篩實驗室負責人郭鴻志教授指出,雲嘉南地區養豬頭數占全臺53.7%,臺中市發生第一例非洲豬瘟疑似案例時,動物疾病診斷中心與非洲豬瘟初篩實驗室隨即啓動應變措施,配合雲林縣、嘉義縣市及臺南市動物防疫機關抽血採樣,收到檢體12小時內進行非洲豬瘟核酸檢測,並將檢測結果上報農業部,每天檢測量能可達1,000個檢體。當出現疑似案例時,動物疾病診斷中心即為雲嘉南三縣市豬隻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與地方防疫機關協同抽樣、快速檢測與通報,支撐疫調與圍堵作業。 雖然臺灣出現首例非洲豬瘟令人遺憾,但亦是檢視與強化防疫體系的契機。嘉大將持續與政府及地方單位協力,憑藉科學檢測、快速通報與周全監測,守護臺灣養豬產業與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