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學習

特色課程 【2018國際學習】調查報告x東華大學
對同學而言,放眼國際可以讓你未來的路更寬廣,在校學習期間若能多多利用國際交換、海外實習的機會,甚至修讀雙聯學位,皆能有助於開拓視野、增添國際競爭力。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國際交換學習」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立東華大學一共有312間國外姐妹校,而可以國際交換的國家包括美國、德國、西班牙、荷蘭、波蘭、捷克、日本、韓國、泰國、印尼、中國、香港等,在日本、美國、澳洲也有雙聯學位合作的大學。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考生們參考。 國際交換 雙聯學位 姊妹校 ★關於國立東華大學「國際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國際學習」的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國際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國際學習】調查報告x東南科大
對同學而言,放眼國際可以讓你未來的路更寬廣,在校學習期間若能多多利用國際交換、海外實習的機會,甚至修讀雙聯學位,皆能有助於開拓視野、增添國際競爭力。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國際交換學習」問卷調查報告中,東南科技大學一共有3間國外姐妹校,而可以國際交換的國家包括韓國、英國、美國等,也有雙聯學位合作的大學。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考生們參考。 國際交換 海外實習 雙聯學位 姊妹校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國際學習」的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國際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國際學習】調查報告x法鼓文理學院
對同學而言,放眼國際可以讓你未來的路更寬廣,在校學習期間若能多多利用國際交換、海外實習的機會,甚至修讀雙聯學位,皆能有助於開拓視野、增添國際競爭力。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國際交換學習」問卷調查報告中,法鼓文理學院一共有23間國外姐妹校,而可以國際交換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印度、德國等。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考生們參考。 國際交換 姊妹校 ★關於法鼓文理學院「國際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國際學習」的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國際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國際學習】調查報告x真理大學
對同學而言,放眼國際可以讓你未來的路更寬廣,在校學習期間若能多多利用國際交換、海外實習的機會,甚至修讀雙聯學位,皆能有助於開拓視野、增添國際競爭力。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國際交換學習」問卷調查報告中,真理大學一共有65間國外姐妹校,而可以國際交換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英國、美國等,在美國、英國則有雙聯學位合作的大學。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考生們參考。 國際交換 雙聯學位 姊妹校 ★關於真理大學「國際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國際學習」的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國際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跨域學習】調查報告x臺中科大
對同學而言,跨域學習已是未來職涯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校就讀期間若能多方選修跨域課程,不管是校內或校外所開設,不論是修輔系或雙專長,在自我專業外多培養一樣能力,都能讓你成為業界的搶手人才。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跨域學習學程」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校內有7個跨域學程可供同學選修,內容橫跨多元領域。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校內跨域學程 ★關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跨域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跨域學習」的課程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跨域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跨域學習】調查報告x黎明技術學院
對同學而言,跨域學習已是未來職涯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校就讀期間若能多方選修跨域課程,不管是校內或校外所開設,不論是修輔系或雙專長,在自我專業外多培養一樣能力,都能讓你成為業界的搶手人才。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跨域學習學程」問卷調查報告中,黎明技術學院校內有3個跨域學程可供同學選修,內容橫跨多元領域。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校內跨域學程 ★關於黎明技術學院「跨域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跨域學習」的課程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跨域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跨域學習】調查報告x吳鳳科大
對同學而言,跨域學習已是未來職涯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校就讀期間若能多方選修跨域課程,不管是校內或校外所開設,不論是修輔系或雙專長,在自我專業外多培養一樣能力,都能讓你成為業界的搶手人才。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跨域學習學程」問卷調查報告中,吳鳳科技大學校內有9個跨域學程和5個微學分可供同學選修,內容橫跨多元領域。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校內跨域學程 微學分 ★關於吳鳳科技大學「跨域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跨域學習」的課程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跨域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跨域學習】調查報告x嘉義大學
對同學而言,跨域學習已是未來職涯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校就讀期間若能多方選修跨域課程,不管是校內或校外所開設,不論是修輔系或雙專長,在自我專業外多培養一樣能力,都能讓你成為業界的搶手人才。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跨域學習學程」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立嘉義大學校內有14個跨域學程。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校內跨域學程 ★關於國立嘉義大學「跨域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跨域學習」的課程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跨域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跨域學習】調查報告x中央大學
對同學而言,跨域學習已是未來職涯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校就讀期間若能多方選修跨域課程,不管是校內或校外所開設,不論是修輔系或雙專長,在自我專業外多培養一樣能力,都能讓你成為業界的搶手人才。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跨域學習學程」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立中央大學校內有2個跨域學程和3個微學分可供同學選修,內容橫跨多元領域,此外並與中原大學、元智大學等共同開設跨域學程。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校內跨域學程 校外跨域學程 微學分 ★關於國立中央大學「跨域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跨域學習」的課程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跨域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好書 養成習慣,你也是「學霸」
自2002年起從事教育志工活動以來,我見過無數位在韓國自稱學霸的學習高手,尤其接任某雜誌的學霸專訪委託後,多年來我親自拜訪過各地區、各學校裡大名鼎鼎的「學霸」們。 每當我訪問他們究竟是如何讀書時,經常得到令我困惑的答覆,因為只有一句:「沒什麼方法,就讀啊。」有些學霸甚至連讀書計畫都沒有。這些人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故作謙虛。後來,我懷疑他們是不想透露讀書秘訣,所以才隨口敷衍,但是最後我發現,他們的回答是事實。沒錯,真的是沒想太多,讀就對了,因為他們早已把讀書養成例行性的習慣。 為什麼學霸的回答總是了無新意? 對於學霸來說,他們並沒有刻意讀書,而是習慣帶領著他們每天學習。能夠創造出這一切宛如奇蹟般的成果,都要歸功於那些看似不起眼、微不足道的學習小習慣。 三色筆讀書法:紅藍黑區分重點 我很喜歡買筆,不一定要價格高貴或是名牌,但一定要準備很多支。我最討厭需要用筆時,卻發現身上沒有半支筆的感覺,搭車途中要是想起某個好點子,或者突然想通某個概念、有所啟發時,就會想趕快寫下來。我從很早以前就經常使用三色筆,也就是最普通的那種,一支筆身同時擁有黑、紅、藍三種顏色,為何偏要用這種筆呢?其中也暗藏學習秘訣。 首先,是為了節省時間。沒錯,我連從筆筒裡翻找出黑筆、紅筆、藍筆的時間都想省,而且每當我想要使用紅筆或藍筆時,這些筆就會突然長了腳似地不知去向,怎麼找也找不到,或是遺留在房間書桌上沒帶出門,我很討厭這種情形。 第二,是基於顏色上的運用。對學生來說,身邊沒有半支色筆或者不使用色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事實上真正知道怎樣利用不同色筆有效學習的人並不多。如果你隨機找學生問說,紅筆要用在什麼地方,通常得到的回答都會是,用在標示重點或批改答案,藍筆則用在比較不重要的內容或塗鴉、補充說明。 的確,我也會在重點部分用紅筆作記錄,尤其是老師再三強調的內容及特別叮囑過考試會考的內容,我都會用紅筆標示出大大的記號,寫上「必考」兩個字。另外,遇到難以理解或不懂的內容時,我會用藍色筆標示,不論是自習還是上課時間,都會不假思索地使用藍筆。 一般筆記或課堂上的補充說明,我都用黑筆記錄。當然,如果這些內容也有必須標出來的重點,就會用紅筆標示,難以理解的內容則用藍筆。 像這樣運用不同顏色的筆,最大的好處是,一下課馬上拿著教課書去找老師時,可以直接把藍筆標示的地方給老師看,並問:「老師,這是您上課時所講的內容,但我還是聽不太懂。」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可以在下課的第一時間衝上去請教老師解惑的原因。 最後一點,是因為這套簡單的三色筆讀書法,在考試期間能發揮作用。即便面對考試日期迫在眉睫需要臨時抱佛腳,也能沉著應對,穩住陣腳。反正只要攤開書本,看見紅色標示處就表示必考內容,所以你會馬上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把這些紅色部分記熟,光是背熟這些重點,基本上就能穩操勝算,少說也會有個基本分。然後再讀藍色的內容,那麼就能專挑整體內容中自己不懂的部分,也就是需要熟記的部分來加強溫習。 我只是靠一支不起眼的筆,就能確實標示出重點及不明白的部分,讓自己達到有效學習。記住,要懂得善用顏色區分的意義,但不建議使用顏色超過三種,因為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混淆。 學霸復習法:課後5分鐘的力量 「對書呆子好一點,你未來很可能會為他工作。」 這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他為了創業,大學讀到一半選擇休學,因此,許多人以為他會認定上學和讀書不重要,但事實卻正好相反。 有些學生儘管下課鐘響,也會持續沉浸在讀書世界裡,不為所動。他們不理會那些一聽到鐘聲響起便衝出教室朝福利社奔去的同學,只默默地坐在位子上溫習功課。他們經常被同學嘲諷是只知道讀書的書呆子,但正如比爾蓋茲所言,這些專注力強的人成功機率高,是我們需要好好建立關係的未來人脈。 學霸們通常不會一下課就馬上從坐位起身,很多都會當場再復習一遍,就算只是短短的時間也會善加利用。一名以資優生身分進入首爾大學的學霸就曾分享過,自己的讀書秘訣就是「每到下課,並不立即起身,而是先花5分鐘復習剛剛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接著才花剩餘的5分鐘來休息」。 上完課後馬上利用5分鐘復習的學習有效性,是經過實驗證明的;受試組分成A、B兩組,A組同學要在課後立刻花5分鐘進行復習,B組則不必復習,六週後這兩組同學進行了一場測驗,結果A組比B組高出1.5倍的記憶率。 復習是不可或缺的事項,不論如何都得進行,但如果是在學習完新知後過幾個月,到了臨考前才翻開來復習的話呢?想必一定會面臨「這到底在說什麼?」或者「我真的有學過這些內容嗎?」等納悶情形,因為你會對那些內容毫無印象,宛如初次閱讀般感到生疏。 反之,如果是在課後馬上復習,幾乎不會有失憶的情形發生,因為才聽過老師講解的內容,立刻複習,瞬間便能理解與彙整資訊。儘管有些麻煩,學習完馬上復習,絕對會比考試迫在眉睫才來重讀,來得更為順利且學習效果好。 運用間隔效果 就算是相同的內容,間隔一段時間再重新復習會更有效,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間隔效果」,各位只要運用一點點間隔效果,便能達成更有效的學習。那麼,究竟該如何設定間隔呢?方法其實早已公諸於世。 這張復習週期表,是由心智圖發明者東尼.博贊所提出,透過表格可以發現,隨著復習次數提升、間隔時間越長,復習時間就越短,從頭到尾總共只花16分鐘左右復習,就能完全掌握上課1小時的內容。 如果想要把上課所學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日後在考試或生活上都能使用的話,絕對不能只復習一遍就草草結束,打從一開始就應該先設定好要以多久為間隔復習5次,再來開始讀書。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如何出版社的《翻轉成績與人生的學霸養成術》。 《翻轉成績與人生的學霸養成術》 【作者】:姜聲泰 【譯者】:尹嘉玄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書籍規格】:平裝/224頁/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高中學科 【108課綱】從Line對話取材,示範自然素養命題
自然科學領域的素養可藉由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來培養。關於素養的定義,以及探究與實作評量標準的文章,在相關刊物與12年國教課程綱要均有提示,本文不再重複。相信實施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並不是單指學習課綱規定、或是課本撰寫的課程與知識,更是為了培育國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各任何問題與挫折時,具備思考問題根源、謀求對策與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利用生活取材 筆者在2018年3月某日晚上11點到夜深人靜的操場運動、並思考撰寫這篇稿件的靈感;邊散步邊與同學用LINE聊天。那天白天晴朗溫暖,但到了晚上卻有冬季的寒意。筆者隨手輸入簡訊:「在晴朗無雲的夜晚輻射冷卻,真的會特別冷」。沒多久有同學回覆:「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如圖1)。本人當時頓悟到:同學這個自身體會到、用來預測天氣的經驗,即為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科學素養的例子。 筆者讀中學的年代,沒有地球科學課程。而筆者的同學,是透過生活中的觀察、比較、記錄、形成結論,以這樣的模式來獲得此預測天氣的方法。我們當然可以批評這樣的預測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是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學有專精的氣象局預報員,也不能百分之百的正確預報天氣。在此筆者僅以下列示例,陳述素養導向命題如何結合生活情境與科學探究理念,以評量學生的科學素養。 素養導向課程的精神之一是生活化取材;而學生培養的素養,也必須要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以下筆者就依上述與同學「夠生活化」的對話來設計幾道素養導向試題。依據教育部105年2月公布的12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草案,訂定學生探究能力與表現指標,包含:想像創造、推理論證、批判思辨、建立模型、觀察與定題、計畫與執行、分析與發現、討論與傳達。因此筆者設計的題目,將盡量符合其中幾項指標。 以下為嘗試設計知識之試題: 下圖1為某個中年人在某通訊軟體群組的聊天記錄。此次對話是有一人在三月下旬、將近11點的夜晚在田徑場運動時看到天上無雲、繁星似斗,不過有著冬季的寒意;覺得與當天白天的溫暖完全相反。因此留言:「在晴朗無雲的夜晚輻射冷卻,真的會特別冷」。群組中另有人回覆:「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根據以上對話,回答以下各題: 1.圖1中對話內容:「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如果真的有很高的天氣預測準確度,則其原理是下列哪一項? (A)夜晚相對濕度高,已經先形成降雨;使翌日相對濕度降低,故為晴天 (B)夜晚氣溫低,水氣凝結形成降雨;使翌日無法再降雨,故為晴天 (C)夜晚氣溫低,導致露點溫度也降低;影響翌日無法形成雲,故為晴天 (D)夜晚天上無雲,地面水氣蒸發後就散逸到高空;翌日空氣水氣含量減少,故為晴天 (E)夜晚天上無雲,源自於高氣壓籠罩、大氣穩定;翌日仍有沉降氣流,故為晴天 2.目前可由氣象局網頁下載,或向氣象局申購許多氣象資料。若要驗證「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是否正確,可向氣象局申請當地下列哪些氣象觀測資料?(應選3項) (A)氣象局網頁上提供的每天4張地面天氣圖,為台灣地區時間的2時、8時、14時與20時 (B)包含3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資料 (C)一個月中,每天逐時的雲量觀測資料 (D)包含50年的月平均最低溫紀錄資料 (E)一個月中,每天逐時的相對溼度觀測資料 3.若想要設計一個模型或實驗來驗證「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的正確性,以下的設計,哪一項較為接近真實的狀況? 4.若群組中有人看了這段留言後,提出「礎潤而雨」的現象來反駁「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說法的正確性,則關於這兩種說法,雖然都有水氣凝結在接近地面的高度,但翌日的晴雨狀況完全不同。以下針對這兩種說法的比較,哪一項是正確的? (註:「礎潤而雨」是指當空氣濕度高、水氣在氣溫降低時達到飽和,就會有水珠凝結在柱子下方的礎石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常會形成降雨) 素養題組說明 以上第1題,較為接近傳統的認知題型。作為素養導向題組的第一子題,以選文與試題中所揭示的科學概念,複習學生先備科學知識,以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情境。 第2題以後筆者認為算是素養導向試題了。第二題是要收集資料來驗證個人提出假說的正確性,應該可以歸納在指標裡面的計劃與執行。 第3題個人認為可以歸納在指標裡面的建立模型;來做為驗證假說。(不過此題設計的模型實驗,很難得出驗證的結果。因此也可僅由(D)選項的照片來命名:測驗學生是否能指出如此的設計,在模擬真實情況時的錯誤) 因為一定會有人不認同這種預測的方式,所以筆者的第4個命題,應該可以歸納為指標裡面的批判思辨。 最後,相信多數老師會認同:選擇題容易批改評分,但不易命題;而非選擇題或申論題,則是容易命題、但不易批改與評分。因此,如果以上題組(共4題)能夠以選擇題搭配非選擇題的方式來命題,想必會更為理想。再者,在認定是否為素養導向題型的標準上,課綱中所強調的能力種類繁多,單就高風險測驗中要在某一題或是某幾題完全涵蓋這些能力指標實有困難。不過,即使素養導向試題僅涵蓋所有指標中的其中幾項能力,也與過往偏重學科知識導向的題目有所不同。因此筆者認為,即使無法完全涵蓋所有能力指標、甚至僅能評量到部分「指標」,素養導向命題的納入還是能幫助學生體現素養的意涵,因此樂見有這些不一樣的題目在未來產出。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利用日常生活群組對話作為素養命題示例
高中學科 【108課綱】三案例告訴你何謂自然科素養命題
在談素養命題之前,先提供三個事件,請大家閱讀和思考。 事件一   阿芸姨是一名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她家裡的浴室剛更換了新的洗手台。她發現這個新洗手台的大理石檯面很難清理。她說:「我已經用洗廁所最厲害的鹽酸去刷洗檯面了,還刷了好幾次;不管怎麼刷,檯子表面還是一層霧霧的感覺,怎麼清理都沒辦法恢復光亮感。這個洗手台的品質實在很差!」 事件二   寒流來襲,高山降雪,記者於合歡山上報導積雪情形。「到底積雪有多厚呢?」記者拿出溫度計,說:「直接用溫度計,往下一插。」他指著插進雪堆裡的溫度計,鏡頭拉近拍著溫度計上的刻度,記者說:「可以看到,將近是20公分的深度。」 事件三   某國家公園步道上,大家欣喜地看著從灌木叢中跳出來的金翼白眉。國家公園志工對大家說:「金翼白眉是臺灣特有種鳥類,也是畫眉科鳥類當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種。另外,因為牠常常會在山區的垃圾桶附近撿食人類遺留的食物,所以還有個綽號,稱為高山垃圾鳥。但事實上,牠的食物主要是果實和昆蟲。因此,希望大家不要任意餵食野生動物,也避免將食物和垃圾留在野外,盡可能將所有物品到帶下山,降低我們對野生生物的影響。」話才說完,立刻發現另一頭的草地上,有幾隻金翼白眉正在啄食遊客撒到地上的餅乾碎屑。志工前去說明避免餵食野生動物的概念,遊客不以為然地說:「瞧!他們在這麼冷的高山上,需要補充熱量,他們很餓,吃得多麼開心!」 看完上面三則事件後,不曉得大家有什麼想法呢?而在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上面的三則都是真實情境中所發生的真實事件。現在,就讓我們針對三個事件中的阿芸姨、記者、和遊客,來分別討論他們的行為吧! 【事件一】 由於大理石的化學成份是碳酸鈣,而鹽酸則是氯化氫水溶液;因此當大理石檯面接觸到鹽酸時,自然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即反應方程式: CaCO3(s) 2HCl(aq)→ CaCl2(aq) H2O(l) CO2(g) 如果家庭主婦阿芸姨清楚瞭解大理石和鹽酸的成份和特性的話,相信她就肯定不會使用鹽酸來清洗大理石檯面了,因為這就是造成大理石表面產生霧狀感覺、怎麼刷都刷不乾淨的原因! 【事件二】 記者試圖實際測量積雪厚度,好向觀眾說明降雪量。一般來說,表示積雪厚度的方式是以「長度」並採用「公分」為單位來呈現,因此應當使用測量「長度」的工具,例如「直尺」。然而,記者卻拿了測量溫度的溫度計來使用,還把溫度計上表示溫度的刻度當作測量的長度來播報,這很明顯的是測量方式與測量工具的誤用。 【事件三】 即使地處高山、氣候寒冷,棲地中的動物需要能量,也應該由動物自行尋覓牠們適合的食物,而不是由人類去餵食不適合野生動物食性的餅乾。雖然遊客展現出了對野生動物的喜歡與愛護的心意,但任意餵食野生動物仍然是屬於不合宜的行為。 核心素養,正確應用知識的能力 顯然地,這三個事件中的阿芸姨、記者、和遊客,他們在生活中的這些表現分別展現了部分的盲點;他們的某些知識、能力與態度需要被加強,包括對於學科知識的理解(如:化學物質的特性和化學反應)、相關技能及其應用(如:測量的技能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合宜的態度表現(如:合宜的保育概念及愛護自然的情操)。 如果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語言來說,這就是所謂的「核心素養」,也就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教育部,民103)。 一個具備核心素養的人,除了具備面對現在生活和未來挑戰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之外,同時還必須能夠有效地實踐這些知識和技能。也就是強調一個人將知識和技能適當地、正確地應用在生活情境中的能力。未來大考在試題素材的引用上,也將朝著融入生活情境的方式來設計與命題。期待未來的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過度的背誦片段而零碎的知識;而是能將所學習到的能力,類化和遷移至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並且在面對真實的問題時,可以正確地判斷,並且整合運用相關的能力,進而有效的解決各種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真正融貫理解和欣賞宇宙萬物間的學問與奧妙。 **參考文獻:教育部(民10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淺談情境化之素養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