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2021總統教育獎】徐瑋佑&曹靜茹,彩繪人生不留白
「2021年總統教育奬」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這些同學以不畏困境、力爭上游的學習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透過這個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仍能熱情學習的歷程,發掘世間的良善,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得獎者可獲頒獎狀、獎座及獎助學金,大專組每名25萬元、高中組每名20萬元,國中組及國小組每名15萬元。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組獲獎者徐瑋佑、曹靜茹的故事。 徐瑋佑-「輪轉追夢的人生」 徐瑋佑來自單親家庭,但媽媽總是用滿滿的愛和關懷,滋潤一家人,可是在他有機會成為一位棒球選手時,卻突患橫斷性脊隨炎,使得脖子以下無法動彈,連呼吸都得借助機器幫忙。在媽媽的陪伴照顧及不斷地艱辛復健過程,經過半年治療,終於可以生活自理,只是往後的人生可能都必須倚賴輪椅生活。 面對突如其來的病症,徐瑋佑不放棄自己,他參加兒少培力課程,了解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開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除了代表苗栗縣及中央參加各種會議及活動,更曾以兒福聯盟兒少特使的身分,赴泰國參加2019亞洲兒童高峰會。而熱愛運動的他,也嘗試各種能力所及的身障運動,更於全國田徑及游泳賽事有傑出的表現,先後獲得107、108年度全國中等學校身心障礙者會長盃田徑錦標賽高中男子組肢障F53級標槍、鉛球、鐵餅第一名,更在109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肢障男子組F53級田徑標槍、鐵餅第二名的成績,表現亮眼。 病後重生的徐瑋佑,目前除了繼續參與公共事務及從事身障運動,也從事助理主持、影片拍攝、活動接待等活動,嘗試激發自我潛能,未來還想將熱愛的運動結合感興趣的傳播領域,期待有朝一日能成為體育播報員,不讓生命留白。 國立竹南高級中學徐瑋佑。 曹靜茹-「超越障礙,滾球冠軍」 曹靜茹罹患重度腦性麻痺伴隨智能障礙,從小只能躺在床上,幾乎無法站立,在爸媽辛苦協助下四處求醫進行早療。國一時接受醫生建議開刀,鬆腳筋打鋼釘,雖然痛苦,但唯有這樣,兩隻腳才有機會穩穩地站立。經過漫長復健,她開始用懸吊機掛著身體學站立的姿勢做家事、練投籃鍛練腹部與手臂肌肉,國二時她的腹背肌肉終於有力挺直坐好,並使用助行器練習身體的移位。 即便身體病痛,但曹靜茹在學期間仍表現優異,國中小階段都獲選模範生、國小獲孝親獎、畢業獲縣長獎,國中也獲議長獎。更以開朗樂觀的態度勇於接受挑戰,參與地板滾球訓練,累積6年的球場經驗,讓她在場上能臨陣不亂,並且在有限時間內做出判斷與決定,是國內地板滾球BC5積分制中目前積分最高的選手。參加全國中等學校會長盃地板滾球錦標賽BC2個人賽第一名、高中獲得全國身心障礙運動地板滾球錦標賽BC5第二名、全國身心障礙者會長盃地板滾球錦標賽BC5個人賽第一名,展現堅毅的生命力。 曹靜茹也不忘回饋社會,她學習打擊樂,參加小小樂團,到安養中心表演給爺爺奶奶們看,未來她期待自己繼續進步,並能自己照顧自己,進而服務他人。 國立彰化特殊教育學校曹靜茹。 高中組獲獎名單 ★看更多:2021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木柵高工王詩欽 夢想永不放棄
白天教書,放學後帶著學生做訓練、四處參賽,晚上拖著疲累身軀回家,還有成疊成疊的作業等著他批改,總要忙到清晨1-2點才能歇息;而有時還得一邊訓練學生,一邊追著兒子餵飯。王詩欽的青春歲月,甚至家庭生活都與學生密不可分,就連他從師10多年來的期望,也是:「希望他們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 王詩欽希望學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 生命典範 榮耀恩師 從小不愛唸書的王詩欽,原本應該離「老師」越遠越好,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竟也成了老師。「因為被一位很厲害的老師影響了。」進入國中技藝班,他遇到啟蒙老師梁鶴騰,發現這個老師什麼都會,課本沒教的技術也難不了他,並且具備高尚的品格與專業精神,凡事以身作則,說到做到。 正值叛逆階段的王詩欽,從梁老師身上看見生命典範,他決定起而效尤,不但努力精進技術,成為國手,更代表臺灣獲得國際技能競賽金牌肯定,然後保送師範大學,就像梁老師一樣,成為為國家培育國手的老師。 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也當了老師,對王詩欽來說,這是他最能夠榮耀老師的方式;不但如此,他更複製梁老師的教學方式與處事態度,「我希望當別人看到我的時候,就像看到了梁老師。」他將自己完全奉獻在教學上,陪伴學生,無分假日或夜晚,像個工作狂,老師當得比學生還認真。 然而,正值國高中時期的孩子,哪個不愛玩,一支手機就足以讓他們失了魂,該學的學不好,該做的事不做,這種學習態度,時常讓每天工作到深夜才能歇息的王詩欽,感到挫折失望。 陪伴學生 等待改變 「你只能等待,等待他們成長改變。」因為這條成長之路,王詩欽也曾經走過,他知道不愛唸書的孩子心裡在追求什麼,也知道他們只是現在,還看不清楚前方道路,還找不到自我價值,不代表人生一無是處,理該放棄,「如果連我也放棄了等待,就看不到他們的改變了。」 而等待並非毫無作為,王詩欽會以過來人的角度不斷提醒學生,前方有哪些目標、手上有什麼選擇、會遭遇哪些瓶頸、可善用哪些資源與協助、該如何突圍,時時刻刻提醒他們自我檢討,才能決定下一步如何前進,更重要的是,這個老師,會一直陪著他們,直到他們成長改變。而當那一天來到,看到學生願意無條件的信任老師,選擇改變自我時,「厚,那真的會感動到我耶!」 不愛讀書、不會讀書的孩子容易自卑,為建立學生自信,王詩欽時常鼓勵學生多參加技能競賽以累積信心,「競賽只是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不見得一定要得獎,才能產生自信;只要能夠藉此找到非你不可的特質,努力鍛鍊自我,未來無論做什麼,都能有精彩的表現。」 努力不放棄 才有機會 王詩欽認為,成功與失敗只是一時的,努力的品格才是最重要的,他回想自己在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時,《教育概論》因有10多本書要準備,對於從小不愛唸書的他來說,更顯困難,因此第一次考就慘遭滑鐵盧。 於是他下定決心,把重要章節貼在屋子裡每個角落,睜開眼就讀書,護背後貼在浴室牆面,洗澡時閉著眼默背,哪也不去,甚至放棄過年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如此努力下,終於順利取得教師證,但考試成績只少少進步了5分。「有人只準備2個月就考過了…」但他卻準備了整整2年。 「努力才有機會,不努力你連機會都沒有了。」王詩欽相信,認真努力的人不會輕言放棄,即使短暫失敗,但懂得從失敗中站立,學會成長與改變,而他等的就是這一刻。他的夢想,不是學生都能比賽獲獎,成為國手來榮耀自己,而是希望學生和他一樣,學著不輕易放棄。 有人有天分,有人有背景,有人有能力,技藝班的學生有什麼呢?努力,加上一位不放棄,永遠站在他們身邊的老師,還有什麼比這更強大的?
大學校園 【2021總統教育獎】黃瀚勳&劉育琛,無懼身障綻放光彩
「2021年總統教育奬」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這些同學以不畏困境、力爭上游的學習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透過這個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仍能熱情學習的歷程,發掘世間的良善,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得獎者可獲頒獎狀、獎座及獎助學金,大專組每名25萬元、高中組每名20萬元,國中組及國小組每名15萬元。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黃瀚勳、劉育琛的故事。 黃瀚勳-「利人利己,怡然自足」 黃瀚勳就讀國立臺北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博士班一年級,因患有遺傳性痙攣性下身麻痺,從小到大每天都得靠媽媽推著輪椅去上課,加上是吶語症患者,退化性疾病的影響身體逐漸萎縮變形,別人無法理解他的說話。而爸爸是家中經濟支柱,媽媽則負責照顧他和同樣有罕病的姐姐。 黃瀚勳在修大學專題實務課程時,選擇「利用App來讓說話有困難的病友和聾啞人士順利從機器表達出自己想法」的題目,在不斷遇到的困難中仍順利完成這項專題。進入研究所後,為了有效解決自己與別人溝通的問題,他秉持著自己的問題自己最清楚,與其等待別人不如自己來當那個「別人」,就此踏入語音辨識的領域,學習以AI(人工智慧)來辨識自己的聲音,並轉換成別人可以聽得懂的聲音。在學習路上勤奮不懈,大學時不僅四度獲得書卷獎,更不斷挑戰自己參加海內外競賽,曾獲第13屆全國身心障礙者技能競賽程式設計組第五名,參加2016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 「一等獎」等多項獎項。 黃瀚勳站在身障者的角度,設計出更加便利、人性化的程式,來提升生活品質,期許有一天這樣的精神與成果繼續研究下去,除真正幫助到自己,也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其樂觀積極的態度與推己及人的特質,足為楷模。 國立臺北大學黃瀚勳。 劉育琛-「用心看見社會角落」 劉育琛患有先天性視覺障礙,父親也是視障者,生長環境十分艱苦,僅靠社福資源勉強度日。對他來說「貧窮不只是一個詞彙,更是一種感受」,但他努力在校內工讀,並申請獎學金賺取生活費,不僅省吃儉用,也希望可以幫忙家裡,在學期間,每個月也會回家與家人作伴,積極向上的他,2010年獲選全國家扶中心自強兒童。 進入臺大社工系就讀後,劉育琛與同學相處融洽,除了讓成績維持中上以申請獎學金之外,也加入系學會協助遠距課輔,在系學會社會服務部進行與馬祖東引國中小的遠距課輔及寒暑期營隊,關懷偏鄉教育,榮獲臺大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團體獎。同時也擔任過一個學期的文山區武功國小晨間課輔老師,讓弱勢孩子的學習不落人後。在服務過程中,孩子們總能看出劉育琛的不方便,他也常藉此機會教育,告訴孩子:「我一出生眼睛就不好,可是我沒有放棄自己,雖然辛苦但我們一起加油。」在許多專訪、節目中,他也是如此勉勵世人。 劉育琛大二開始修習老人與長期照護相關課程,也累積許多與老人互動的經驗,看見許多因為年齡增長、功能退化或不符時代而被社會排除的街友個案,因而確立未來要往相關領域發展。憑藉樂觀的態度、不服輸的精神,在學校成立了「勤心社」,擔任教學長,長期關懷社區獨居長者;也創立「無家者服務社」照顧街友,未來期待以老人福利、長照服務單位為目標,更加精實相關經驗。 國立臺灣大學劉育琛。 大專組獲獎名單 ★看更多:2021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高中校園 【2021國際物奧】勇奪4金1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參加2021年第51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全球76個國家、368名的參賽學生中,代表參賽的5名學生獲得4金1銀的佳績。國際排名以金牌數計算,我國第5;美、中、韓與俄羅斯分別獲得5金,並列第1。今年受疫情影響,競賽改為線上辦理,各國代表隊伍在各自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訓練監考人員。 由左至右:賴禹宏、牟宗晞、李逸寬、蔡杰達、凃凱翔。 4金1銀,個人排名13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十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工作,歷經初選、複選、選拔訓練營及決選4階段,從2,942名學生中選出5名代表我國參賽。其中以精誠高中三年級學生牟宗晞表現最佳,獲個人排名第13名。 國際物奧考驗臨場反應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年度物理競賽,目的在促進物理教育的國際交流,也促使學生認識物理學的重要性。由於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規模逐年擴大,遂有分區預賽,即2000年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出現。 國際物奧的賽程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範圍包括力學、剛體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和分子物理學、震動和波、電荷和電場、電流和磁場、電磁波、量子物理、相對論、物質等領域,雖用中學數學即可解出,但也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近5年平均排名前3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7金、29銀、18銅及8面榮譽獎,近5年參賽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代表參賽學生於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及2016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大學排行 【2022 QS】臺灣25校進世界大學排行 臺大68名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中心(QS,Quacquarelli Symonds)於今年6月公布「2022世界大學排名」,臺灣有25校進入排行榜,其中10所大學在500名內,居首的臺灣大學名次為68名,是臺灣唯一進入百大的大學。 而亞洲國家前五大與去年相同僅名次有些微差異,新加坡國立大學為11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12名、中國的清華大學17名、北京大學18名,以及香港大學22名。而世界大學前三名則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牛津大學,還有並列第3名的美國史丹佛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 臺灣入榜25所,10校進五百強 臺灣今年有25所大學進入QS世界大學排行榜,位列百大排行的仍是臺灣大學,為68名;科大部分則有臺灣科技大學和臺北科技大學入榜。 QS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QS世界大學排名,是調查全球萬名學者及僱主,以及對全球最大論文數據庫Scopus/Elsevier中的學術期刊和論文引用的數據分析,再依照6項指標評分,包括學術聲譽、僱主評分、生師比、教員論文平均被引數、國際學生與教員等來對世界大學評分排名。 QS世界大學排行TOP10 今年進入QS世界大學排行榜前10名的學校和去年一樣,前10名入榜大學美國共有5所、英國有4所,另有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榜,僅名次稍有升降。前三名有蟬聯9年第1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第2名的英國牛津大學以及並列第3的美國史丹佛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 亞洲26所大學列百強 在亞洲部分,和2021年的百大名單相同,包含國立臺灣大學一共有26所大學進入世界大學百強排名。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居11名,為亞洲最佳名次,其次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為12名。 日本則有5所大學入百大,分別是:第23名的東京大學、33名的京都大學、56名的東京工業大學、75名的大阪大學,以及82名的東北大學。 南韓有6所,包括:第36名的首爾國立大學、41名的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74名的韓國大學、79名的延世大學、81名的浦項科技大學,以及97名的成均館大學。 香港也是5所大學進入前100,其中香港大學居22名,而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則分別是34、39、53名,還有66名的香港理工大學。 中國入榜百大的則有6所大學,包括:17名的北京清華大學和18名的北京大學,31名的復旦大學和45名的浙江大學,以及50名的上海交通大學和98名的中國科技大學。 ★資料來源: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高中校園 【特色課程】高中職自造實驗室 實作多元展創意
為鼓勵學生「動手做,做中學」,教育部國教署協助各縣市高級中學建置「自造實驗室」,並推動區域自造者運動,透過參訪、體驗實作與競賽等活動,以及與大專校院興創基地與地方產業、政府及民間機構合作,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及創意發想,同時也更瞭解產業發展方向。而各校也持續展現亮眼成果,校園創意自造及創客精神風氣越來越普及。 花蓮高工-梭織技藝特色課程 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推動原住民太魯閣族梭織技藝特色課程,利用自造實驗室設備加工課程所需的材料及工具機,以3D列印製作梭刀、雷射切割製作梭織圖卡,實為原創性極高的教案,也透過課程讓學生更認識太魯閣原住民梭織文化、織布技術及獨具特色的編織作品。 花蓮高工自造實驗室。 金門高中-天文氣象特色課程 國立金門高級中學則整合了天文與氣象兩大主軸科學特色課程。天文方面,搭配校內圓頂天文臺與星象館,放學後開設天文跑班,讓學生瞭解VR星空、立體球幕電影、天文教具的手作原理。去年也舉辦「舉頭望日月—日環食科普活動」,除了學生,更邀請在地民眾手做太陽濾鏡,讓科學與手作結合運用。氣象方面,則有The GLOBE Program百葉箱放置校園內觀測,利用3D列印建模雨量筒外,也跨校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國立中央大學合作開發校園百葉箱動手做課程。 金門高中自造實驗室。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學校因自造實驗室的建置,發展跨領域特色課程、教材、教案,讓創意自造及創客精神與風氣在校園中實踐與發展,未來將持續推動自造教育,培養學生動手實作與解決問題的素養。
高中校園 【2021國際數奧】榮獲1金3銀2銅 國際排名第9
在2021年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107個國家619名參賽學生中,我國參賽學生表現優異,共獲得1金、3銀、2銅,國際排名第9。其中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辛瑋軒表現最佳,獲個人排名第3名。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定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賽事,改為線上國際賽由各國自行辦理境內考場,我國於國立中央大學與世界各國同步辦理。 由左至右為嚴暐華、喬奕翔、辛瑋軒、許博翔、廖郅凱、鄭百里。 1金3銀2銅,表現亮眼 我國代表隊由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經由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在2,185名學生中選出6名代表參賽。 國際數奧靈活,考驗正確思維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數學競賽,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中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國際數奧競賽分兩天舉行,試卷共有6道題目,滿分42分(每題7分)。參賽者每天有4.5小時來作答3道試題。題目以中學數學課程為範疇,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四大類。難度大,靈活性強,富於智巧。參賽者不見得需要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積分),但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功,以及堅韌的毅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迄今已獲42金牌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競賽,自2008年起參與此國際競賽的國家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2金、97銀、32銅及8面榮譽獎。
大學排行 【U.S. News】2021全美大學排行TOP10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於今年6月發表了「2021全美最佳大學排行榜」,普林斯頓大學蟬聯第一,哈佛大學居次。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於1983年開始對美國的大學進行排名,提供學生作為入學的參考依據,1985年以後每年更新一次。此年度排名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可說是大學排名界具影響力的榜單。 2021全美最佳大學TOP 10 前3名與2020年相同,榜首普林斯頓大學已經連續8年擊敗哈佛大學,蟬聯全美第1,而哥倫比亞大學大學也再次拿到第3。今年榜單中的大學學雜費都有調漲,其中第4名的麻省理工大學是10名榜內學雜費最低的學校。 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U.S. News 全美大學排名的指標有9項,較2020年增加1項,其中「畢業和留校」、「教師資源」,以及「學術聲譽」等3項,占比都在20%以上,影響排名較大。指標的權重也會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對其重要程度的判斷而調整。9項指標分別是: 1.畢業和留校(graduation and retention rates)22%:包括學生的6年平均畢業率和1年平均留校率。 2.畢業率表現(graduation rate performance)8%。 3.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5%。 4. 2019-2020教師資源(faculty resources for 2019-2020 academic year)20%。 5.學術聲譽(undergrade academic reputation)20%。 6. 2019年秋季入学的學生選擇性(student selectivity for the fall 2019 entering class)7%。 7.財政資源(financial resources)10%。 8.校友捐贈(alumni giving)3%。 9.畢業生負債(graduate indebtedness)5%。 ★資料來源: U.S. News:2021 Best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s 【小編提醒】 排行榜的名次只是一個參考值,並非一成不變。且各種排行評比條件不一,也不能代表大學的唯一評價。不過,當同學在眾多大學中難以抉擇時,排行榜有時不失為選擇時的參考指引。
高中校園 【2021國際生奧】榮獲4金,國際排名第1
我國參加2021年第32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代表參賽的4名學生全數榮獲金牌,在76個國家、304名參賽學生中,國際排名與中國並列第1(以金牌數計算),成績亮眼。今年因國際疫情持續嚴峻,原訂於葡萄牙舉辦的競賽改為線上國際賽的形式來辦理。 由左至右為杞亮昀、吳家愷、林威辰、林宗毅。 榮獲4金,國際排名第一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陳錦翠教授等2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營四階段,在全國5,187名參加學生中,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國際生奧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但同一年度獲得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二種以上獎項者,應擇優以最高獲獎額辦理。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國際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3金22銀3銅,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至2018年、2021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大學校園 不同世代農民孕育有機蔬菜 小7「i預購」切好好送到家
宜蘭縣高齡83歲老農徐坤漳,每天不畏溽暑巡視有機菜園;相隔5公里,40歲百大青農陳帥之,運用AI智慧守護「綺香園」蔬菜。兩不同世代農民共同守護農地、種出最健康有機蔬菜,透過「切好好社會企業」精心篩選截切,即日起上架7-11「i預購」,直接把去蕪存菁蔬菜箱送到消費者手上。 切好好社會企業由媒體人吳玉茹創辦,7年前有感社區許多失業媽媽們,只能運用零碎時間工作,邀請她們聚在一起,幫忙清洗截切有機蔬菜再上網銷售。由於蔬菜都來自宜蘭縣在地有機耕作小農,加上食安消費意識抬頭,吸引不少沒有時間採買、處理蔬菜的家庭主婦青睞。 近年來再生農業受重視,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且安全健康的有機蔬菜,成了忙碌上班族網購選擇。切好好社會企業除獲得宜蘭縣政府SBIR計畫支持,醒吾科技大學更善盡大學社會責任,透過教育部產業學院計畫串聯商業設計系師生、專家顧問與業者,把切好好舊網路平台重新拉皮。 醒吾科大商設系老師康柏楷指出,切好好舊網站視覺資訊過於複雜、服務說明圖文不夠清楚,逐一調整修復並優化手機版網頁潛在問題,經Google分析軟體的追蹤,整體的活躍使用人數大幅提升,對切好好社會企業品牌形象大大加分。 切好好社會企業提倡「在家燃起幸福炊煙」,雖逐漸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打出知名度,蔬菜截切服務網路銷售規模有限。醒吾科大副校長鍾志明指導吳玉茹把社企功能極大化,不能只滿足顧客需求,而是要創造顧客需求,才能喚起更多消費者支持、共同守護台灣這塊土地! 疫情當下,居家防疫作菜已成生活之日常。統一企業認同切好好社企永續經營商業模式,合作上架7-11「i預購」,把截切好的有機蔬菜送到家,成了國內首次大電商帶領小社企典範。吳玉茹說:「這是遲來的驗證,說明社會企業的經營,不是因為有價值才堅持,而是堅持下去才能看見價值。」 三星鄉老農徐坤漳從14歲就放牛種田,是堅持守護農地、終於看見價值最佳印證。坤漳伯偕75歲老伴黃寶珠務農逾一甲子,12年前老伴憂心他為了耕作經常噴灑農藥,不但種出的蔬菜稻米會有農藥殘留疑慮,更擔心他身體經不起農藥傷害,費盡唇舌說服他改從事有機耕作,那時他已高齡71歲。 「認證流程耗了3年,真是欲哭無淚啊!」回想有機耕作大轉變,一生熱愛土地的徐坤漳有感而發:「有機認證要填一大堆紀錄資料,我根本填不來,還好認證稽核人員很有耐心教我,否則根本不知怎麼做?」更苦惱坤漳伯的是一開始消費者不了解有機農作最健康,有機蔬菜經常滯銷。 如今徐坤漳已是宜蘭縣知名的有機菜農阿公,高齡83歲仍耳聰目明、健步如飛,每天與老伴開心巡守零污染、徹底活化的有機農地。坤漳伯以自己硬朗身體為證,就是拜不噴農藥守護農地之賜,他自豪的說:「平常連一些不名小鳥都會飛進其菜園尋找食物,因動物最清楚這是一片完全無毒園地!」 同樣基於愛鄉土理念的陳帥之,大學航管系畢業,曾是汽車公司主管,因厭倦觥籌交錯應酬生活,返鄉接下父親「綺香園」守護農地使命。他與坤漳伯相差43歲,雖是截然不同世代農民,理念一致堅持有機耕作,陳帥之更大量運用AI人工智慧,擴大經營約3甲農地,從小園丁搖身一變為「百大青農」。 吳玉茹說,與切好好社企合作的12位小農,都跟長期合作伙伴徐坤漳、陳帥之一樣,堅持有機耕作守護農地。「切好好」為了減少食物里程,只要消費者「i預購」蔬菜箱,就直接從宜蘭縣農會截切廚房送出,消費者收到清洗過、切好的嚴選食材,輕鬆下鍋燒炒,家人就可以幸福共享一盤熱騰騰好菜。 吳玉茹強調,有機蔬菜都經擅長煮菜的社區媽媽們前置處理,廢棄蔬菜由耕莘健康管理專校協助加工,達到農作物零廢棄。她期待有機農作社企理念不只消費者認同,更企盼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等科技公司大老闆支持,定期購贈員工一箱最營養有機蔬菜,幫員工加菜護健康,共同守護台灣農地。
高中校園 【2021國際資奧】臺灣獲1金3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參加2021年第33屆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在88個國家、351名參賽學生中,代表參賽的4名學生總計獲得1金3銀,國際排名以獎牌積分計算為第5名,四名學生全都獲獎,表現優異。 今年受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改為線上賽,各國代表隊伍各自在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的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訓練監考人員。 由左至右為張程凱、林秉軒、侯欣緯、師大資工系王宏倫副教授。 榮獲1金3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位教授、學者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海選、初選、複選及決選4階段,參賽的4名同學經過選拔在4,034名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我國競賽。四名小將表現優異,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林秉軒榮獲金牌(個人排名第27名);3位銀牌獲獎者分別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生侯欣緯(個人排名第33名)、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劉恩溢(個人排名第38名)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張程凱(個人排名第39名)。 資訊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簡稱IOI)是為世界高中生舉辦的年度資訊科學競賽,賽程共有2天(隔天),參加的選手須在每天5小時的競賽時間內,利用電腦獨立解決3個題目,包括程式設計、解決演算法問題等,且比賽中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流或是查閱參考資料。國際資奧規定使用的程式語言包括Pascal、C/C ,但也可能因主辦國的規定而略有變動,會事先及早通知參賽國家。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 臺灣已獲22金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22金56銀27銅。
高中校園 【北門農工】強化圖書館功能 打造自主學習空間
國立北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所定「自發、互動、共好」基本理念,強化圖書館功能,進行內部空間改建、規劃各樓層不同的學習空間,更新館內老舊設備,改造閱覽空間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充實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教育部國教署推動「高級中等學校充實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及設施計畫」,挹注資源協助偏遠地區學校改善學校空間、強化圖書館功能,充實學習資源及學生自主學習環境,以建置合作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互助合作,拓展學習領域及深度,提升探究及創造能力。 圖書館為自主學習最佳場域 北門農工完成圖書館改善後,館內提供多元的自主學習空間,有安靜閱讀的自主學習閱讀區,討論專題製作的合作學習討論區,也可以使用數位學習討論區邊操作電腦邊討論小論文,還有學生最愛的多媒體放映討論區,透過影片放映,師生可以在這裡討論影片中的各項議題,加深學生思辨力。 學生來到圖書館,不再只是短暫的借還書,而是利用改造後的圖書館提升自身各方面實力,讓圖書館成為學校最重要的自主學習場域。 配置資訊設備的數位學習討論區。 北門農工校長陳勇利表示,108課綱上路至今,學校積極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建置多元學習空間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學生規劃學習目標及學習方式,訂定自主學習計畫,透過課程諮詢教師輔導,完成自主學習報告。圖書館提供館藏書籍、多媒體資料及學習空間,同學也可以運用免費的線上學習平台進行學習,這一年來,大大提升圖書館的使用率,課堂時間有老師帶著學生到圖書館使用多樣化的學習空間,放假時學生在館內準備升學考試、討論專題製作、投稿小論文寫作比賽,寒暑假期間,全校最多人的地方就是圖書館。 「適性揚才、終身學習」是108課綱的課程願景,教育部國教署積極協助偏遠地區學校改善學校空間,強化學校圖書館功能,讓各校在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安排自主學習課程,使學生透過自主的學習及過程的反思,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為學生開啟一扇自主學習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