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重視大學行政,經營品質才能提升─大學的藝術23
說到大學的「系辦助教」,你有什麼印象?不少人會想到的是:處理報帳或影印等雜務,幫系主任和老師們打雜,常是年輕人邊準備考試(留學考、公務員考⋯⋯)一邊賺錢的過水工作⋯⋯。無論校級、院級、系級,各種層級,在大學,通常不把行政職務當成專業。而這件事對於大學的品質經營,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這麼說,並不是認為行政人員處於「弱勢」。事實上,有些公務人員資格的行政人員,在學校相當強勢,有時候不把教授和行政主管放在眼裡,因為他們無實質的獎懲權。有院長和我說過,他甚至叫不動一個工友。 我指的是:學校常不認為行政職務該自主開創,可以積極行動提升教學成效、用獨當一面的姿態面對學生、校友、可能的合作伙伴。換句話說,學校是把行政職務,當作依法行政的公務員、說一動作一動的萬年助理。 其實,學校的行政職務更應該被視為專案經理、功能負責人,他們的主動性、開創能力、積極態度,是學校經營品質的重要決定因子。在歐美的學校,學校行政職務(例如我們的「系辦助教」),扮演了許多關鍵角色,負責許多重要工作: 有溫度的人與人溝通 讀過歐美大學的人,收到系上發來的信,通常不會是冷冰冰、死板板的「系辦公告」,他們通常會是由某個特定人署名發信,或是Alice,或是Bruce,總之是以他們的身分,他們的口吻,他們的立場寫信。無論是邀請學生參加活動,提醒學生注意校園安全,他們通常是以個人身分和學生溝通。 因此,學生遇到任何困擾,有任何困難,或有建議、意見,他們知道要找哪個具體的個人來處理這件事,他們知道有某個活生生、有情感、有溫度的個人,在和他們互動。 談到學校經營,我們常只談上課,只以老師與學生為主體(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主動提出和經營專案計畫 在多數歐美大學,行政職務不會被認為是說一動作一動的雜役,不會是死板地「依規定行政」的機器人。他們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未來發展,並且和教授承擔完全一樣的責任與使命:幫助學生學習與成長。行政人員在這個目標下,是一個完全可以有自主地位、自主能力的個人。 他們可以提出想法,成立新的專案,例如發起邀請某些經歷特別的校友返校舉辦座談,他們要主動張羅籌資源,負責邀請(吸引、說服)同學們參加,他們也要為學生的參與度、參與感想負責任。 因此,在學校擔任行政職,和在企業工作,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沒有人會認為在學校工作,是壓力較小、責任較輕、不需要那麼多職場技能的閒差。 意見徵集和改善研發 如果把科系、學校當成一個事業體,教授負責提供教學的服務,這是行政人員所難以替代的。但是這個事業體的其他功能,也是需要由行政人員承擔,教授們難以全面兼顧。例如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一般企業中的客服或消費者調查,在學校,可能會是教學滿意度或是學生意見調查。 現在多數學校都有設置以課程為單位的教學評鑑,還有很多改善空間,這在〈不值得相信的教學評鑑,是誰出問題?〉這篇文章中已經探討過。但是,在課程之中,還有很多層面的問題,該從學生蒐集資料,作為改善教學/校園經營的基礎。 例如,整體排課方式、師生關係、學生關係經營方式。荷蘭的一些大學,在每學期末都會由專人對自願的學生進行系統化的訪談。這些行政人員蒐集學生的處境與建議後,分析整理,無論是建議教授們調整授課,或是自己可以改善行政經營。他們知道,學生需要優質的學習環境與體驗,他們和教授們一樣背負著責任和使命。 各種校園活動,背後是行政人員的辛勤與巧思(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師生關係交流互動 台灣的一般大學,往往認為學生/教授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只能自動發生,或必然自動發生的事。學生是否能打近和教授的距離,學生之間是否能出現優質的交流互動,行政人員不必管而且也管不著。 在歐美的許多學校,行政人員會舉辦許多活動,促成更多有意義的交流。舉例來說,我自己在美國讀研究所的時候,系辦會舉辦三明治餐會、遊湖活動,讓學生對這個學院更有向心力,結交原本不熟的朋友。 而一位在歐洲讀大學的朋友提到過,他的學校會舉辦「課程博覽會」,一個科系的教授在大禮堂中設置攤位,和同學說明他要開授的課程,讓學生在修課之前,就能和教授見面互動,當面釐清需求與期待。 這些活動,都出自行政人員的巧思和經營。 校友聯繫工作 許多歐美的大學中,無論學程、學院,都會積極和校友維持聯繫關係。再舉自己的例子,我從美國的碩士學程畢業多年,到現在都會收到校友回學校聚餐的邀請。這樣的聚會,一半是聯繫學校和校友的關係,一半是幫助在校生認識校友,短程取得一些學習建議,長程可以了解職場,連結工作機會。 台灣大部分的大學,把這樣的工作交給校友聯繫的專責單位,常常做得很機械式,沒有人情味,成效並不見得好。相對來說,由各系、各學程做校友聯繫,可以更為綿密,而且對學生也可以有更多層次的意義。 一間不重視外場,不重視空間美感,不重視音樂與廁所的餐廳,能給顧客好的用餐體驗嗎,顧客會樂意常來嗎?如果教授之於學校,像廚師之於餐廳,那麼行政職務,就是餐廳的外場、空間設計、音樂和氣氛經營、環境衛生維持??。一所不重視行政職務的學校,當然不可能經營出良好的教學品質。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不把行政職務當專業,大學奢談經營品質──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三
大學校園 考大學:英文和應用英文,哪裡不一樣?
Photo via Visual hunt 英文(語)系和應用英文(語)系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課程著重文學研究、後者強調實務應用,實踐大學應用英語學系系主任李為堯,從兩者的課程和就業發展方向分析兩者的異同。 ======【系主任開講】====== 國內英(外)語科系主要分為兩大類別,英語學系和應用英語學系。英語學系多為國立大學,在設定上,學生入學前的程度已經達到中高級以上;應用英語學系多為私立大學,學生的程度設定在初級到中高級之間。兩種截然不同的設定,關係到課程規劃大不同,未來發展也不盡相同。 對於個人性向還未明確的同學而言,大學選擇英語相關科系,無論選英文或應用英文,提升英文能力都能強化未來職場競爭力,再以此為基礎探索其他專業領域,也是不錯的選擇。 傳統英文系×文學研究 傳統的英語系,主要學習的是文學和語言學,培養的是具有文化知識的學術研究人才。課程大致有西洋文學概論、英美文學史、文學導讀、語音學、語言學等。如果你喜歡莎士比亞、雪萊、葉慈,或是想研究不同層面的語言結構(如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英語系是很好的選項。學生的出路除了繼續攻讀碩博士外,考公職(外交特考)、出版業、新聞業、教職都是很好的工作選擇。 應用英文系×職場應用 應用英語學系,顧名思義,是將英語能力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上。有英語才能應用,目的也僅只在於應用,而不在較為高深的學術研究工作。應用英語學系除了基本的聽、說、讀、寫四技訓練之外,通常都設有模組課程讓學生選修,包括「專業英文」(如秘書、餐旅、航空)、「英語教學」、「口筆譯」等實際應用的課程。學生的出路多為外商公司、航空業、補教業、旅遊業等。 從實作找回學英文的信心 大多數的應英系都會提供實作學習的機會,例如業界實習、就業學程、會展接待翻譯,這些機會對於英文程度中等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畢竟從做中學遠比在教室念課本來得更為生動,在實際的工作場域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潛力。 多年來,從我們系上同學的學習歷程發現,許多原本對自己信心不足的學生(來自高中前的學習挫敗經驗),可以透過實習經驗重新找回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所在。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和契機都不同,有的人透過書本吸收,有的人習慣從做中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有的學問都是從生活的日常慢慢累積而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學英文可以不只是學英文,還可以學做人處事、溝通表達、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優秀。 英語文相關科系大盤點 【一般大學】 01.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02.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03.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05.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06.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07.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08.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09.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10. 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1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2.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3. 國立臺北大學應用外語學系 14. 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英語教學組 15. 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應用外語組 16. 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 17.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18.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19. 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20. 國立宜蘭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21. 國立臺南大學英語學系 22.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英語學系 23. 國立金門大學應用英語學系 24. 國立屏東大學英語學系 25. 國立屏東大學應用英語學系 26. 實踐大學應用英語學系 27.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 28. 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29.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30. 東吳大學英文學系 31. 中原大學應用外國語文學系 32.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 33. 淡江大學英美語言文化學系全英語學士班 34. 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35. 逢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36. 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37. 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 38. 中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39. 大葉大學英語學系 40. 華梵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41. 義守大學應用英語學系 42. 世新大學英語學系 43. 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 44. 南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45. 真理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46. 大同大學應用外語學系 47. 慈濟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48. 中山醫學大學應用外國語言學系 49. 長榮大學翻譯學系 50. 玄奘大學應用外語學系英語組 51. 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52. 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語文與專業應用組 53. 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語文與商務溝通組 54. 開南大學應用英語學系 55. 佛光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56. 明道大學應用英語學系 57. 康寧大學應用外語學系應用英語組 58. 臺灣首府大學應用外語學系英語組 【科技大學】 01.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02.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03.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04.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 05.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06.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07.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08.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09.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10.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應用英語系 11.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12.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應用外語系 13.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14. 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15. 嘉南藥理大學應用外語系 16. 樹德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17. 龍華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18. 輔英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19. 明新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20. 弘光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21. 健行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22. 正修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觀光英語組 23. 正修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商務英語組 24. 建國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25. 高苑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英文組 26. 大仁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27. 大仁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英文組 28. 聖約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29. 嶺東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30. 中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31. 中臺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32.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33. 遠東科技大學觀光英語系 34.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35. 景文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英文組 36. 東南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37.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38. 南開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39. 僑光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40. 育達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105學年度停招) 41. 環球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42.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43.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44. 醒吾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45. 文藻外語大學外語教學系 46. 文藻外語大學英國語文系 47. 文藻外語大學翻譯系 48. 致理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49. 和春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英語商務組 50. 德霖技術學院應用英語系
大學校園 校內社團評鑑,怎麼做更好?─大學的藝術21
最近寫了幾篇文章,都在討論參與社團的意義與益處;在更久以前也曾寫了篇文章,討論教育部的大學評鑑中,充斥著大量文書作業,學生做這些檔案參展勞力傷財,而且其實無法展現社團實際效益,甚至其中充斥著偽造資料。 一所大學的課外活動組看到我的這幾篇文章後,積極和我聯繫(誰說行政人員一定消極被動的?)邀請我去給他們一些意見。這所學校,希望能用更有效、更合宜的模式方法評鑑校內社團,這該怎麼做?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校內社團評鑑實境是如何? 任何制度改革不能漫天空談,需要考量種種現實情境:所有利害關係人所重視的事情(各方的立場、目標、期待、底限),都要坦承地端上桌來談。所以,這場會議中邀請了學務長(代表學校)、行政負責人、有豐富社團經驗的學生,一起討論這間學校社團評鑑的改善方向。 首先我和他們確認,為什麼要評鑑社團?評鑑何用?(因為,如果評鑑沒有實益,那也許直接可以廢除,不必多言。) 原來,大學要做內部評鑑,主要原因是資源分配──社團辦活動,常要和學校申請經費。社團也需要校內空間當社辦,作為隨時聚集、置放物品的地方。但是無論經費或空間,總是社團多資源少。如何分配,就要有個依據。 這所大學評鑑社團的方式,其實就是依照教育部評鑑大學社團的模式,充滿各種關於文件檔案資料的要求。而且確實在評鑑前,學生要花大量時間整理、蒐羅、製作這些資料。 就學生的觀點和經驗而言,這個過程有沒有好處,是否有益社團的運作呢? 學生代表們說,社團評鑑要求資料,不見得「全都不合理」。許多資料,本來就必然存在(例如社團成立宗旨、組織架構、活動日程表、會議記錄),或者是關係到社團正常營運,本來就該處理的(例如財務、報帳的資料),有些是為了社團有效運作本來就會作的(例如各種計畫書)。這些資料本來就該有,不會是為了社團評鑑而做。定期整理、檢視,也對社團健康有益的事情。 但是,這就表示評鑑要求檢視大量文書資料是合適的、合理的?不。一個好的社團本該有各種的資料,但是要將它們「整理出來成為可供檢核的形式」,是一個重複性的、無附加價值的工作。即使報帳的程序都有完成,各種活動有妥善辦理,確實開會來研商社團事務…要把這些資料都編輯、整理、印冊…本身就是非常耗工勞神的事情。 社團存在的意義,一半是同學們共同追求某個目標(例如學舞蹈、打籃球、研究股票),另一半則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溝通、合作、協調、改進運作方式、達成一個又一個的具體目標。這些是非常寶貴的「帶得走的能力」,也是學生日後到各行各業工作的能力基礎。 根據在場的同學表述他們的經驗,大量文件資料的評鑑,對於社團達成成立運作宗旨,是沒有幫助的,甚至是有害的。而在對話過程中我們發現,學務長和行政同仁的觀察和學生的經驗其實相距不遠,也補充、印證了學生們的經驗。 校內社團評鑑務實改善 經過這個溝通的過程,我們發現其實不但行政人員很有改革熱忱,而且和學生及校方的理解也都一致。所以我們接著討論:我們要如何進行校內規範的改革,校方能接受的程度是多大? 很慶幸地是,學務長對社團評鑑改良態度相當正面積極。在他看來,校內的社團評鑑,無妨用最務實、有創意、有效益的方式辦理。至於全國社團評鑑,可以等學校選出績優社團後,校方再邀請溝通,若有社團願意爭取全國評鑑名次,由他們來做這些繁複的文書活。 在討論中,對於「合理的評鑑」,意義逐漸清晰。評鑑應該是要能促進、鼓勵、激發學生把社團運作得更好,更深刻地學習經營組織。評鑑的方法,不但要有效率,而且應該要能和測量標的相匹配。如果沒有合適的測量方法,寧可承認量不出來,而不要自欺欺人地用「假方法」做虛假無益的評鑑。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這些共識下,我們對於合適的社團評鑑方案,大致達成以下共識: 一、底限審核:校方可從既有的規範中,挑出那些社團最基本的責任,如果沒有盡到那些責任,將予以記點,社團被記點愈多,就愈難得到學校的財務補助、得不到社辦空間,以及其他的資源協助。只有這些項目一體適用於所有社團、屬於「負面審核」(審核哪些沒做到),而且是由校方審核。其他的審核,最好都是分眾(對不同的社團適用不同標準),是「正面審核」(看最好的那些面向),而且儘量把評判權交給同儕。 二、貢獻公評:有一類評鑑獎項,可以是關於這個社團的整體貢獻:對學校的貢獻,對同學的貢獻,或是對人群的貢獻。這類的獎項,可以由全體學生投票決定(Google選單非常方便)。當然,這意味著,社團要讓同學們感受到他們對校園的貢獻,如果有校外貢獻,也主動向同學們告知、宣傳。你說這是培養自吹自擂?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做事業,每個人都該學習著用合適的方法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勞和貢獻。務實來說,這是學生該學的。 三、分享傳承:有一類評鑑獎項,可以是關於社團經營的「最佳實務」,例如招生方法、社課規劃、舉辦活動、資產管理…。在每年的幹部訓練中,可以邀請社團提案,和學弟妹分享他們的實務經驗。而這類獎項,就從分享傳承的隊伍中選出,選拔的方式,可以由參加幹訓的學弟妹投票,或是某程度加入評判意見。 四、創新交流:社團不僅該常年達到某些運作的「最低標準」,一個優良的社團,優秀的經營團隊,一定會找出新目標,新方法,達到新成果。這個創新過程,要求社團中的領導人要有探察機會與需求的能力,要有溝通說服的能力,要有發展具體方法的能力,要有務實執行的能力……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素質。學校可以舉辦社團之間的交流分享會,列出創新相關的獎項,讓各社團幹部們經驗分享,而獎項得主由社團幹部們互選產生。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除了比檔案和作文,校內社團評鑑,有什麼好辦法?──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一
大學校園 【校際合作】師大生到高職上「生活技能」得學分
Photo credit: SparkFunElectronics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臺北市7所公立技術型高中合作的「生活技能通識課程」,包括機車維修、水電修護、園藝栽植、基礎攝影等7門正式認證學分課程,學生可利用連續3個週末,到技術型高中上課18小時,就可獲得1學分。 由於這學期實施成效良好。6月6日在北市教育局副局長何雅娟見證下,臺師大再擴大與7所公立技術型高中的合作範圍,加入共同推動專題製作及專案研究、產學合作、互相支援師資、設備、教育資源等內容。 向技職學「生活技能」,得通識學分 臺師大張國恩校長、大安高工校長陳貴生、木柵高工校長李通傑、南港高工校長江惠真、內湖高工校長林振雄、士林高商校長曾騰瀧、松山家商校長張瑞賓及松山工農校長楊益强,於去年12月20日簽訂策略聯盟校際合作備忘錄,正式展開校際合作,著重在彼此的課程合作和教學實習面向。 其中,共同規劃「生活技能通識課程」,邀請這7所技術型高中的優秀師資來開課,內容涵蓋日常生活所需技能,包含家庭水電簡易修護、攝影、園藝等。每次上課以6小時為原則,修課的學生只要利用3個周末的時間,就可以學習到實用的生活知識和技能,並同時獲得1個通識學分,希望透過實務教學使學生具備跨領域學習的能力,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 結合日常,課程實用 大安高工的機車維護課程,為機車族大學生帶來最實用課程,包含機車結構介紹、維修工具使用、行車前安全檢查、例行性檢查及更換。 木柵高工與南港高工都推出了居家水電相關課程,木柵高工著重於家庭生活的管線與電器維修,南港高工則將重點放在水電與空調上。 內湖高工的課程搭上時下最流行的app程式編寫,將教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的經驗,寫出運用在生活中的手機程式。 士林高商推出商業知識的課程,將看似複雜的商業知能與日常生活結合,帶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商業的秘密,對於大學生未來就業很有幫助。 松山家商與松山工農不約而同推出了結合實用技能與生活美感的課程,松山家商的基礎攝影課程內容完整,從最初的相機結構到後期影片修圖,對攝影有興趣的學生是大好機會。松山工農則推出園藝課程,培養師大學生成為綠手指,植物生長的環境條件與生長方式都十分講究,課堂中的講解帶給學生更深入的園藝知能。 強化校際合作,扎根資訊教育 由於這學期課程合作成效良好,希望在這樣的基礎上,持續強化校際間的合作關係,也順應教育部目前積極推動大學校院與高中職合作,向下扎根資訊科技教育,所以這次再擴大與7所高中的合作範圍,加入共同推動專題製作及專案研究、產學合作、互相支援師資、設備、教育資源等內容。 「創新育成在師大,產學合作打天下」,師大肩負教育英才的重責,期盼藉由擴大校際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未來能讓8所學校的師生有更多互動和學習的機會,也能透過理論與實作的配合發揮產學合作的最大效益,共同提昇學校的研發能量及培養學生的競爭力。
大學校園 「產業課程」幫學生開拓產業視野─《大學的藝術》20
無論在大學就讀哪一類學科領域,在發展個人事業後,都要經歷打散、重新選擇、再次積累的過程。大量的畢業生,帶著某科系的思維、知識,進入乍看不相關的產業,承擔看不出明顯關聯的職能──學工程的進入行銷或業務、文學系的進入企業、資訊背景的也可能轉考公務職。在畢業後發展事業的選擇,難度、複雜度、挑戰性,一點都不亞於一次學測指考。 學校可以如何幫助學生做好準備、瞻望未來?也許可以考慮:「產業領域」課程。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產業領域課程的重要性 工程領域學生,既然要進企業,要選擇產業,也需要懂得商管,文社商管領域學生要進入產業和企業,遲早也要理解產業的運作與實況,例如半導體科技、房地產開發、餐飲旅遊業、觀光烹飪及旅館等等。這些,都是所謂的「產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 舉個例子來說,衣飾產業的領域知識,包括了重要品牌、品牌特色、材質知識、技術知識、企業動態、競合關係、著名設計師與風格、消費者需求分析……。無論哪一個學科背景,你愈是了解這些知識,你愈知道自己想不想/有多想成為其中一員,而且你也愈有可能成功進入該行業的佼佼者。 在台灣,很少大學重視讓學生及早了解「產業領域知識」。但其實,當學校有開類似的課程,許多學生會從中獲益甚多,都反映在他們的事業發展選擇、爭取工作機會的準備上。我訪問過一個畢業生這樣說: 「學校有開『音樂專題企劃製作』這門課,每週會邀請在音樂領域不同專業的講者來講課,包括有行銷企劃、製作人、公司執行長等。這些人士都是在工作上有許多實務經驗和體悟,因此講課不但易懂,也比較能讓學生知道真實的音樂產業在做什麼。」 無論科系背景,學生如果可以在畢業之前修習至少一門產業領域知識,將會對他找尋畢業後事業發展的方向有幫助。如果可以在大三之前就修一門,這個學生可以在畢業前有更充裕的時間充實自己和累積優勢。 跨科系背景師生共授混學 「產業領域知識」課程,可以由商管學院和各領域教師、產業界資深人士合開。這類課程在收學生的時候,應儘量減少任何的「限本系生」之類的規範,反而應該注重多樣性。在這樣的課程中,各種科系背景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提供該領域的視野,例如商管、工程、法律、設計的學生各自貢獻其知識及視角。甚至可以歡迎已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加入。 這門課程內容應該包括: 一、該產業發展歷史、重要變遷及演化歷程。 二、該產業在國際上、國內重要企業,目前重要產品。 三、產業鏈的國際分工、影響產業發展的科技、政策、地緣因素。 四、該產業內企業(通則與案例)的內在功能與人才選擇。 這門課可以是針對某個產業深度分析,則上述內容都圍繞同一個產業開展及延伸;也可以是廣泛的產業描述,則可廣泛觸及多種產業進行描述。 如果這個學校的資源、師資、行政意願充足,可以將開設多種產業領域知識課程:農牧食品、金融財務、衣飾服裝、電子通訊、交通運輸……。如果學校的資源不足,也許就開成一門「產業領域知識」課程。在最好的狀況下,也許學生可以在大二的時候先修習較廣泛的「產業領域知識」課程,到大四時再修一門特定產業課程。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怎麼分組,如何報告 在這門課之中,學生應該要完成一個報告,報告涵蓋以下內容: 一、(在這個產業中)找一個品牌或是企業(不分國家及地域),是你特別想進入的;原因可以包括:它正在開發極有潛力的產品、它正在拓展業務到非常有潛力的新市場、它是有責任感的社會企業、它的品牌形象和商品質感凌駕業界、它的獲利能力以及前景在業界最高──無論哪個/哪些,都需要提出具體證明。 二、了解這個企業的內部運作,找出一個你想進入的部門,想要爭取的職位,並且請提出:為什麼你想要進入這個部門,為什麼你適合這個職位,你的經歷和你的特質為什麼證明你對這個職位和部門是有優勢的? 三、對這個企業提出一個建議案──這個企業可能可以進而發展什麼產品?可以進入哪個產業?可以如何改善品牌形象?可以如何加強任何方面的營運成效?可以進行什麼樣的併購、合作專案? 為了讓這門課更貼近產業環境中的實際工作現實,分組報告可以這樣進行:由老師分組,而不自行分組,將原本相識的、同系的學生打散,讓每一組成員由陌生人組成,並且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分散原本有工作經驗、有領導才能的人。 用這種方式,學生要練習和不相識的人、不同專業背景的人、人格特質差異較遠的人快速熟識進而合作,這樣的合作方式,較接近業界一般的工作及合作情況。 在開始發展事業的那一瞬間,過去是不是個優秀的電機系畢業生、化學系畢業生……是不是個優秀的「前」學生,再也不重要,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成為一個稱職的、卓越的事業人──無論是進入一個團隊、組織,或是獨立開展。這時刻,他們最好是有方向感,並且做好了一定程度的準備(也許,準備愈多愈好)。 要讓學生畢業後成為一個優秀的事業人,也許可以從「產業課程」開始。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事業才是人生重頭戲,「產業領域」課程怎麼教?──《大學的藝術》之二十
大學校園 【105學年】11所科大技院系所評鑑,一系未過
教育部於今年六月公布105學年度技專校院各項評鑑結果,計有7所科技大學、4所技術學院接受包括校務類與專業類的綜合評鑑。 這次受評的11所技專校院在校務類評鑑都全數通過,代表受評學校在校務治理及發展都有清楚的方向。然而,在技術學院的專業類系所評鑑中,有條件通過的比例較高,教育部希望學校能透過評鑑委員所點出的問題進行改善,帶動學校的整體發展。 教育部表示,評鑑結果已與相關負面行政處分(包括經費補助、扣減招生名額、學雜費調降)脫勾,技專校院並自106學年度起僅辦理校務評鑑,停辦系所科評鑑,回歸由學校專業發展自主規劃。 為協助同學了解技專校院的校務發展與治理成效,「大學問」(www.unews.com.tw)彙整這7所科技大學及4所技術學院的105學年度綜合評鑑結果,以學士班為主,整理出專業類評鑑中「通過」、「有條件通過」、「未通過」,以及接受「訪視」的校系,做為同學校系選擇的參考。 專業類評鑑「未通過」之校系 105年未通過專業類評鑑的學士班只有南亞技術學院的視覺傳達設計系。 專業類的評鑑項目包括: 1.各系與學位學程的目標、特色與學務發展。 2.課程規劃、師資結構與教師教學。 3.教學品保與學生輔導。 4.各系與學位學程的專業發展與產學合作。 5.學生成就與職涯發展。 6.自我改善。 專業類評鑑「有條件通過」之校系 有條件通過專業類評鑑的學士班有9校22系(學位學程)。 專業類評鑑「通過」之校系 通過專業類評鑑的學士班有11校114系(學位學程)。 備註:華夏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學士班)經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認證,故免評。 專業類評鑑「訪視」之校系 若學系或學位學程成立未滿3年,或已停招剩下最後1屆學生,評鑑則採「訪視」形式,共有4校15系(學位學程)。 ★資料來源:技專校院評鑑資訊網
大學校園 【106碩博班】錄取陸生人數排行榜
106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碩博士班正式分發榜單已於5月26日放榜,計有71校共錄取1,201名,較去年增加144名(去年76校錄取1,057名)。其中,以國立臺灣大學的碩博班錄取人數最多。整體而言,今年碩博班的陸生報名人數與錄取人數皆較去年為多。 ★想知道陸生來臺就讀碩博班哪些領域呢?請參考:【106碩博班】陸生最愛企管,電資居次 106碩博班-陸生錄取人數TOP 20 今年碩博班錄取最多陸生的學校仍為國立臺灣大學,共168人,接下來是國立政治大學138人,以及輔仁大學108人。其中科大部分有兩所學校入榜,分別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錄取42人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7人。 在這些學校中,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碩博士生人數比例最接近,而臺大與中山的碩博士生人數比例則最懸殊。 錄取與報名人數皆較去年增加 今年碩博班錄取陸生人數皆較去年增加,其中博士班有51校共錄取294名,較去年多了43名(去年47校251名);碩士班有59校共錄取907名,較去年增加101名(去年71校806名)。而在報名人數方面,今年亦較去年為多,在碩博班核定名額各有增減的情況下,今年缺額人數皆較去年減少。 105-106學年度臺灣碩士班錄取陸生變化圖 105-106學年度臺灣博士班錄取陸生變化圖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大學校園 【106碩博班】陸生最愛企管,電資居次
106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碩博士班,共錄取1,201名(請參考:【106碩博班】錄取陸生人數排行榜)。其中,以就讀「企業管理」相關學系最多,有87人錄取,其次是「電資工程」85人,再來是「財務金融」83人。 碩博陸生最愛學系TOP 10 106學年度陸生錄取國內碩博士分類統計表 文多於理,企管、電資受青睞 以傳統的「文法商理工」類別來看,錄取文組(大眾傳播、綜合設計、中國語文、綜合教育、美術)和商管(企業管理、財務金融、其他商業及管理)的碩博陸生人數一樣多,皆是200人。相形之下,理工錄取人數則少了許多,只有85人,顯示陸生來臺攻讀碩博士TOP 10學類多以文組為主,其中又以「企業管理」最受青睞,而理工陸生的首選則多為「電資工程」。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大學校園 【105上半年】11所國立大學視導全數通過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辦理105年上半年「大專校院視導」,於105年4月到5月間赴11所國立大學(包括8所普通大學及3所科技大學)實地訪視,視導結果全數通過。 「大專校院視導」的目的在於了解並輔導改善各大專校院落實政策情形及行政辦學品質,視導結果將作為修訂教育政策、調整辦理規模及獎補助經費的參考,且與校務評鑑、系所評鑑等通案性評鑑區隔,以不重複訪視評鑑、不額外增加學校負擔為原則。 105上半年11校視導結果一覽表 視導12項,106年改採書審 12項視導項目是除書面報告外仍需到校實地訪視的項目,包括: 1.大學甄選入學招生。 2.技專校院四技二專甄選入學招生。 3.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經費。 4.私立技專校院執行整體發展獎勵補助經費運用績效。 5.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大學執行成效。 6.大專校院校園環境管理現況調查與執行成效。 7.校園保護智慧財產權與資訊安全(含個資保護)。 8.大專校院數位學習課程實施成效。 9.大專校院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工作辦理情形。 10.私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經費執行成效。 11.大學校院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工作辦理情形 12.大專校院國際化品質。 其中,第3、4、10項屬於私立大學視導項目,故不在這次的國立大學視導中。 教育部表示,為進一步落實大專校院自主治理並減少大專校院行政負擔,「教育部大專校院統合視導規劃方案」已於106年起停止適用,各視導項目改以書面審查為原則,並持續精簡各項指標,採異常或特殊情形則追蹤的方式,以兼顧行政減量及辦學品質。 ★你可能也想看:【105下半年】28所大專校院視導,4校待改進 ★資料來源:教育部105年度上半年11所國立大學統合視導結果說明
大學校園 【105下半年】28所大專校院視導,4校待改進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辦理105年下半年「大專校院視導」,於105年10月到12月間赴28所大專校院實地訪視,視導結果共有24校通過全部視導項目,另有4校在2項視導項目列為待改進,未來教育部將持續追蹤輔導,以協助學校改善並提升教學品質。 「大專校院視導」的目的在於了解並輔導改善各校落實政策情形及行政辦學品質,視導結果將作為修訂教育政策、調整學校辦理規模及獎補助經費的參考,且與校務評鑑、系所評鑑等通案性評鑑區隔,以不重複訪視評鑑、不額外增加學校負擔為原則。 105下半年28校視導結果一覽表 4校2項待改進 這次大專校院視導包括8所普通大學、12所科技大學、5所技術學院、3所專科學校。其中有4校2個項目待改進,包括: 1.大同技術學院:「大專校院數位學習課程實施成效」待改進。 2.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大專校院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工作辦理情形」待改進。 3.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大專校院數位學習課程實施成效」待改進。 4.和春技術學院:「大專校院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工作辦理情形」待改進。 視導12項,106年改採書審 12項視導項目是除書面報告外仍需到校實地訪視的項目,包括: 1.大學甄選入學招生。 2.技專校院四技二專甄選入學招生。 3.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經費。 4.私立技專校院執行整體發展獎勵補助經費運用績效。 5.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大學執行成效。 6.大專校院校園環境管理現況調查與執行成效。 7.校園保護智慧財產權與資訊安全(含個資保護)。 8.大專校院數位學習課程實施成效。 9.大專校院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工作辦理情形。 10.私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經費執行成效。 11.大學校院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工作辦理情形 12.大專校院國際化品質。 教育部表示,為進一步落實大專校院自主治理並減少大專校院行政負擔,「教育部大專校院統合視導規劃方案」已於106年起停止適用,各視導項目改以書面審查為原則,並持續精簡各項指標,採異常或特殊情形則追蹤的方式,以兼顧行政減量及辦學品質。 ★你可能也想看:【105上半年】11所國立大學視導全數通過 ★資料來源:教育部105年度下半年28所大專校院統合視導結果說明
大學校園 除了「業師」,「業生」也能激盪教育火花
在這幾年,高等教育、技職教育開始重視「業師」。業師是指不見得有博士學位,不以寫學術論文為職業、在業界有實務經驗與技能的大專教師。許多人發現,業師比起一般教授,可以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見識與成長,更了解自己如何為事業職涯做準備。 對於誰該是「老師」,台灣的大學體系已經在反思。但關於誰該是「學生」,還沒什麼想法上的轉變。 然而目前為止在台灣,一般大學招生的對象,都是一路讀書不曾有工作經驗的高中畢業生,連技術大學、碩士班,也差不了太多。在台灣,在上大學前離開學校有工作經驗者,往往被視為「不擅讀書」,甚至「曾經走偏」。只要能讀書,就一口氣從中學、大學,讀到研究所,這是正常現象。 現在,我們應該要好好探討,是否大學和研究所是否該珍惜有工作經驗的「業生」了。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業生」帶給教育現場什麼好處? 如果學生在上大學之前,能夠有些工作上的歷練,在產業中真實地走過一次、深刻觀察,他們可能更明瞭自己的特質、自己追求的事物,以及自己事業發展的方向。也因此,他選擇大學、科系,很可能會更精準;他也更能夠了解如何使用大學的時間與資源,精準地培養自己的能力。 如果學生在進某科系之前,在相關的職場工作過(即使是最不直接相關),都可能讓他對於要學什麼、為什麼學、學了如何應用,有更多的理解和想像。例如,一個年輕人若在量販店工作後再進大學,他可能會理解心理學在員工管理、促銷手法上的應用;他可能了解化學、化工、公衛領域的學科在食品製造管理上的用處;他也可以了解數學、資訊工具對於物流、倉儲等課題的運用。 在實際工作場域生活過的學生,也將構成教育環境的一環。他們在和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也會把工作經驗以及隨之得來的洞見傳佈給他們。我訪問過在美國讀大學的學生,以及到歐洲交換的台灣學生,他們都提到上課的時候,因為有工作經驗的學生發言,上課更充實、見解更多元。 「業生」給學校帶來的效益,在碩士班就更加明顯,尤其是和明確實務相關的碩士班。曾經有受訪者告訴我,雖然她就讀的碩士班很少有工作經驗的人士,但是該學校的 MBA、EMBA班常常和碩士班學生混合上課。在上課時,往往是一般碩士班學生較用功(用較多時間)讀完英文為主的課本、講義、理論、案例,但有工作經驗的學長姊則提出他們在業界的思維與觀察,和一般碩士生互補。 「業生」有什麼妙用? 在大部分招收在職生的學校,都是為在職生成立「專班」在課程、互動、課外活動方面都分隔處理。當然,在職生和非在職生,有不同的特質和需求,但如果有合適良好的設計,在某個程度上,他們可能是彼此的資源。 首先,可以嘗試讓在職生和非在職生有一起上課的機會。在這樣的課程中,較年輕的非在職生,可能分享他們較年輕世代的觀點,在職生可以分享職場人和較年長人士的觀點──這些觀點,就文化學、市場理解、社會理解等角度來說,都是相同重要的,雙方的互相理解也是很有價值的。 在職生和非在職生,也可以嘗試一起進行課後討論、合作報告與作業。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發生許多觀點、能力、見解的交流與互補。例如,年輕學生較擅長電腦程式分析工具,在這部分可以教在職學生;而在職學生可以提供在職場情境的實際問題案例,可能提供分析資料(當然要思考外洩問題),可能提供更符合實際情境的觀察、應用、結論建議。 我採訪過一個教學案例,在這個學校的EMBA、在職專班和一班生碩士班的上課互動相當緊密,在暑假期間,就會安排媒合一般生到在職生、EMBA生的公司進行實習。因為這兩類學生彼此之間己有互相認識和接觸,合作的信任感容易建立。不但有更高的比例通過實習申請,而且在進入公司實習時,往往可以接觸更真實的案件、資料。這些在職生,往往可以成為非在職生(正式或不正式的)業界導師(mentor),在初進職場時提供幫助與建議。而在實習結束後,在職生學長姊,也可能提供比一般狀況下更詳細的回饋意見、或是更準確的評分,供學生和學校參考。 在工作之後,許多人有危機意識,學習意願更強烈。圖為一群業界年輕人在上班之餘聽課進修(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招生上,何不平等對待(甚至優待)「業生」 現在雖然一般大學沒有限定入學年齡,但是在一般狀況下,既然入學的優勢程度高度取決於大考成績,考試成績不能延後使用,而且考試成績又高度仰賴該年度的「用功程度」,這樣的升學招生模式,高度限縮了「業生」進入大學的可能性,也讓更多元的經驗、人才、視野進入校園成為困難。大部分學生被迫高中一畢業直接下大學,而且綁定特定科系主修,到大學畢業(甚至許多人是碩士畢業)前都少有接觸職場的機會。 在招生上,學校科系可以採用這些手段: 1、將學測成績檢定化,允許跨年使用。讓考試、申請、入學不必同一年。 2、學校科系在招生時可以考量,將工作經驗納入評比。如果有業界工作經驗,加重入學優勢。 3、如果科系的特質是格外合適有工作經驗的人就讀(例如管理),則可以定目標名額(可不足額錄取)優先給有工作經驗的學生。 至於許多領域的碩士班,當然可以透過評選機制,控制一定比例的學生有業界工作經驗。 透過這些方式,學校可以有效傳達一個訊息給家長和學生:不要一股腦地衝升學,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對人生有想法,更加重要!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業師」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接下來該看重「業生」了
大學校園 善用免費工具,改變自然發生─《大學的藝術》18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建議大學校長們找時間旁聽校內課程,並且撰寫「學記」,為「品味教育」興起風氣,讓人才培育的品質有所提升(請參考:大學也寫「學記」,向餐飲業取經─《大學的藝術》17)。有些人可能還是疑惑:校長寫了學記,要印行在什麼刊物上給別人看?預算、人力哪裡來?要多少資源,才能讓校長一個人品味對群體造成顯著的影響? 校長們也可能為難:有各種行政、規範、法律的限制,校園中有各種分工和組織上的界限,大學之中更是有大量的山頭、派系,校長難以指揮,資源(就是預算,就是錢)少而且分散,根本什麼事都做不來啊??。曾經有國立大學副校長和我說起學校多難管──他甚至叫不動資深工友。 沒錯,這些限制和困局都存在。但是若眼前只有資源限制、運作僵化,都是因為只看到體制內。在體制內生活久了的人,會以為體制內就是世界的全部,錯了,大錯特錯。現在,體制外有大量的工具與機制,幫你發掘問題、組織群體、擴散想法、造成改變??。 所有大學校長在體制外最強大的資源,就是你本人的臉書帳號,學校官方的臉書帳號。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高舉旗幟:免費工具,不用嗎? 在2015年1月5日(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各校的粉絲頁有多少個讚?最近三篇文章,有幾個轉貼,幾個讚? 我們來做個比較吧,在同一個時間點,謝宇程個人專欄【學與業壯遊】的情況如何呢? 目前看來,謝宇程為他自己的小小事業打造的粉絲頁,按讚人數追上哈佛劍橋那是不用奢想,還遠比台政兩校少,但逼近清大。謝宇程小小的寫作事業,單透過【學與業壯遊】粉絲頁為管道,一次就可以觸及數千到數萬不等的人數。 沒有任何機構作靠山,沒有任何頭銜,還常常寫太嚴肅文章的謝宇程,觸及率是如此;我們可以想,如果各大學校長擅加經營各學校的官方粉絲頁,產生數十倍的效果,並不誇張。 在網路上,我們會點閱、按讚、分享那些我們認同的內容。但是各學校的粉絲頁貼出來的,都是活動訊息、得獎成果發表,這些訊息,校長們、教授們,系主任們都沒有想轉貼,為什麼要公關/行銷人員(臉書經營者)來貼這樣的訊息?到底有沒有任何的教育、經營、品牌策略在背後? 各大學的品牌價值早就存在,群眾早就準備好,和校友之間是很強的連結線,現在只缺一個向心力,一個吸引群眾內聚的原因。在我來看,校長提出改善人才培育的決心,找方向和共識,正是一個內聚的契機。 校長們可以試試看,把所寫的「學記」刊在學校官方帳號,你可以看看會不會引發關注、討論、轉載。如果你可以一定頻率地做這件事(每星期一次、兩星期一次),不出半年,會有不少學生,教授,校友注意到,你在做一件不一樣的事,你真的在關心人才培育的品質。 然後,你可以開始慢慢收網,仍然,用免費的方式。 自願聚集:把雪球滾下山坡 當校長已經讓一些人注意到你真的有意願關心長期、實質的改善,這時候可以發出這樣的一則貼文:「校長計畫辦個聚會,討論學校過去教育的得失,以及未來的方向,歡迎大家報名,無論教授、學生、校友、關心這所學校的人都歡迎填表,我們會選擇合適的人再通知邀請。」在報名表格中,可以讓有意願參與的人填入真實身分,並且填寫他的初步想法。從這些資訊,你可以知道誰該邀請參加。 在聚會中聚焦討論兩件事情就好:一、你對學校培養人才的成果,有什麼經驗及想法?二、對於未來培養人才的方式,有什麼建言或計畫?這樣的活動,不用豪華,不妨簡易,連餐錢都可以讓參與者自付。校長當主持人,控制時間,偶爾稍微拉出時間討論。 校長不必急著作出決議,不必急著實現或行動,甚至不必否定其中不合實際的想法。你只要公開會議的記錄,再拋一些問題,它會繼續在臉書上傳遞和發酵。繼續有人提出意見,甚至正反交鋒。你繼續邀人參與會談,一個月一次,或一季一次,會有愈來愈多人想參加,於是更可以篩選,讓更適合的人參加。 漸漸地,有些事自然會發生──有人自願要去把某些事做好,有些人會去聯繫可以把事情做好的人,或是一起想出能把事情做好的方法。聚會後勢必將衍生許多結合資源、擬定計畫、開啟行動的會議。 當有夠多的人想參加會議,校長可以開放讓熱心的系主任、院長,召開類似的討論聚會。不必強迫,不必命令,會有人自願,校長該做的,就是偶爾到場致意支持──校長本人就是重要的資源。 不可能每一個人都響應號召,也許大多數人都不會。但是只要少部分願意行動的人,就足以創造改變,改變風氣,改變對談的方式,改變彼此的關係,最後終會改變行動和制度。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改變,總是這樣發生的 不會一朝一夕就出現改變,但這樣做,我相信兩年左右會開始看到效果,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基於自願,基於追求更好的願望,有所改變,和發起計畫。校長不用到處奮戰,但要讓更多人開始為自己奮戰,校長要做的是支持他們。 我相信這件事,是因為那是我過去三年的體會。我就是靠寫出我的想法,傳播我認為值得更多人知道的知識和經歷,得到許多的支持,無論是友誼、尊重、訪問機會、合作機會,許多人看到我做的事,有所認同,都主動積極的幫助我。 預算、獎懲、制度??當然有它們的力量,但這不是讓事情發生的唯一方式。許多人都在等待一個機會,做些事情讓自己、讓群體更好,他們已經等很久了,只欠有人給他們機會發聲、讓他們彼此支持協作,事情就會發生。 永遠不要以為一小群執著的人不可能帶來改變,所有的改變總是這麼發生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被困在制度和流程裡?是因為忘了免錢而強大的工具?──《大學的藝術》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