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與杉林溪邀您一起Team Taiwan 共同守護玉山杜鵑基因多樣性
臺灣的「護國神山」是指玉山山脈和中央山脈,而在臺灣也有一獨特杜鵑植物資源以玉山命名,那就是玉山杜鵑。玉山杜鵑為臺灣特有種杜鵑屬植物,每年四到五月都會在玉山山脈大量出現,也是高山杜鵑花季中花較大的杜鵑屬植物。 杜鵑為世界重要顯花植物之一,全球約有將近1,000種杜鵑科植物,其中在臺灣就擁有17種原生種杜鵑,更有12種為臺灣特有種。杉林溪遊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落實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CSR),與嘉義大學共同成立「臺灣原生杜鵑基因多樣性保育中心」;今年並以臺灣特有種玉山杜鵑為復育對象,特別選定離玉山最近的國立仁愛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復育玉山杜鵑的起始點,希望不僅能喚起國人對臺灣原生杜鵑資源的重視,更點燃學生對臺灣原生杜鵑的熱忱。 本次活動不僅讓仁愛高農學生認識臺灣原生杜鵑資源,更讓學生了解這些原生杜鵑植物資源對臺灣的重要性。另外,也教導學生如何利用有性繁殖(種子),不僅幫助玉山杜鵑達到物種保育,更利用育林及菌根技術來幫助玉山杜鵑邁向基因多樣性保育的境界。 杉林溪遊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劉瑞督董事長致詞表示,為守護臺灣特有植物資源,讓臺灣原生杜鵑永續在臺灣綻放,特別邀請嘉大共同成立臺灣原生杜鵑基因多樣性保育中心,不僅保育臺灣原生杜鵑之物種多樣性,更希望達到基因多樣性之保育目標。劉董事長期望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企業發揮企業社會責任,讓全世界看見臺灣杜鵑之美。 嘉大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林瑞進教授表示,本次於仁愛高農辦理玉山杜鵑復育活動,不僅符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更在推動原生植物保育向下扎根下,同時帶動地方創生。
大學校園 國科會人社計畫展現漁村新生命 嘉義大學師生攜手好美社區打造永續未來
嘉義大學以實際行動協助嘉義地方發展,透過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天地人合一,大嘉共營美好新故里」,結合大學資源與社區特色,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在計畫中,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王思齊副教授帶領學生以布袋鎮好美里為實踐基地,從產業、文化、觀光、飲食等十種主題切入,深入探索社區價值,創造多元發展機會。 王思齊副教授與創意設計課程學生以嘉義布袋好美里為中心,運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發展產業、文化、觀光、飲食等多元主題,結合數位工具,建立特色網站並創作實體文創品,將地方特色轉化為實際成果。例如,學生採用當地漁村元素設計專屬的文化商品,並藉由線上平台呈現,向外界展示好美里的獨特魅力,成功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為展現計畫的多元成果,113年12月31日於好美里活動中心舉辦成果展,特別邀請好美國小學童和在地居民參與,透過實體文創品、數位化成果與學生創意展示,完整呈現好美里從文化到產業的多元創新發展。活動中,嘉大學生與里民攜手進行漁村環境改造,從漁網回收再利用到漁村地景創意設計,皆以環境永續為核心理念。此外,透過在地漁產食材創意料理與文創包裝的展示,成功為當地傳統漁業注入永續發展的新生命。 透過實地考察與在地居民的互動,學生深入了解漁村文化,並從居民的觀點出發,發掘社區發展的需求與潛力。透過彼此的經驗交流,年輕學子培養了對地方議題的敏感度與實踐能力,而里民則重新認識自身文化與產業的價值,增強了地方凝聚力。 嘉大始終堅守「嘉義大學是嘉義人的大學」的核心理念,透過「天地人合一,大嘉共營美好新故里」計畫,深化了與地方的合作,將大學與社區結合,為嘉義地方帶來更多可能性與永續發展的契機。未來,嘉大將持續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社區創新,成為地方發展的重要推手,共同書寫漁村的新篇章。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持續精進永續校園建設 再創綠色大學新高峰
嘉義大學在2024年世界綠色大學評比中,於全球1,477所大學中脫穎而出,從2023年第274名一舉提升至2024年的第187名,再次彰顯嘉大在永續發展領域的卓越表現。嘉大透過多元環境友善設施及綠能科技的持續投入,不僅推動綠色校園建設,更為未來世代鋪設永續的發展道路。 嘉大近年來積極爭取部會經費推動智慧型節能計畫,包括建置即時水資源智慧管理系統,有效診斷與處理漏水問題,每年節約大量水資源;更新校園冰水主機,節能效率提升42%;全校推廣LED照明與一級能效冷氣,年節省電量達149.5萬度,減少碳排放761公噸,相當於2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此外,校內的雨水貯留系統可儲存148噸雨水,供灌溉與養殖使用,展現節能與水資源永續利用的雙重效益。 嘉大正全面布局再生能源,包括在校內建置太陽能光電以及風力發電系統,並規劃於動物試驗場引入小型沼氣發電設施與AI智慧污水處理系統,創建循環經濟示範場域。同時,未來動物試驗場的綠能屋頂計畫將結合光電設施與能源轉型,為臺灣的綠色科技樹立標竿。此外,嘉大與中油及清華大學團隊合作,設立全國首座綠氫示範站,採用太陽能(綠能)進行水電解產氫,綠氫產量每小時可達2,000公升以上,展現氫能科技的創新應用與教育推廣價值。 林翰謙校長表示,這些成績不僅來自全校教職員工生的共同努力,更展現了嘉大致力於永續校園發展的決心與實力。未來,嘉大將持續深化基礎設施的升級與創新,為全球綠色大學的目標貢獻更多力量,並為後世代創造更美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影片:【發現新台灣】邁向綠色未來:國立嘉義大學的永續創新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zadsHsfZRsQv8IFXH6FKBI_LQY_IX4K/view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閱讀推廣活動 主題書箱秒殺
學期即將結束,緊接迎來寒假假期,南華大學為鼓勵學生善用假期閱讀課外讀物增廣見聞,該校圖書館特別舉辦「閱讀一番賞」書箱借閱活動,每個書箱共有10本書,每箱分別訂定不同主題,包括文學、科學、理財、藝術、旅遊…等多元領域,共30箱書籍,讓教職員生可以依個人興趣借閱,亦能跨領域學習。113年12月30日活動一開跑,圖書館內即人手一箱,30箱書箱瞬間秒殺,搶借一空。此活動邁入第三年,不僅成為該校年度閱讀盛事,更帶動了整個校園的閱讀風氣。
大學校園 每週到校陪兒念書! 中華大學母子用愛共修人生課題
就讀中華大學行管系的林宇威從小因身障的身份,求學之路相對艱辛。媽媽馬佳卉每週從苗栗乘車北上新竹,陪伴孩子一起上課寫筆記、報考證照班。隨著學習能力明顯提升,兩人去年底甚至參加全國競賽,且順利抱回獎項。媽媽用愛與行動守護孩子成長,以積極態度共修人生課題! 在校期間總是經常在校園、教室看見媽媽陪伴兒子的身影。媽媽馬佳卉以一週兩次的頻率到校陪伴兒子念書。身為中華大學校友的她,時隔幾年又回到中華大學這個美麗的校園,不過這次是成為兒子林宇威的陪讀。媽媽表示,因為兒子患有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學習大學專業課程,比如統計、Python等等尤其困難。因此,媽媽轉變角色,成為兒子上課的同學及組員,協助他整理筆記、一起分工完成報告。兩年來,在愛與耐心伴學之下,也明顯看見宇威在學習上的成效。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展開台泰跨文化合作 激發創新與永續
南華大學於日前展開一場為期15天的跨越文化與國界的「設計思考X慢運動工作坊」。來自泰國與台灣的9位老師及41位學生共聚一堂,通過設計思考的方法結合慢運動的理念,與社區共創永續發展的創新解決方案。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園藝系袁仕華展現花藝專才 榮獲永生花藝職類競賽首獎並受邀士林官邸菊展布展
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大三袁仕華同學,近期榮獲「桃園薪傳 技得藝滿」113年技藝推廣暨達人表揚活動「永生花藝職類」第1名,並受邀參與2024士林官邸菊展布展,展現其在花藝上的專業技能與設計巧思,是大學「特殊選才」管道的優秀典範。 袁仕華就讀龍潭高中園藝科時,因為老師的詢問而踏入花的世界,進而開始循序漸進的長期訓練,從連設計圖都不懂的花藝小白,到能掌握基礎的花型與架構,並對花藝有自己的見解與設計風格。在以競賽為主體的花藝學習道路上,各個花藝老師授之以漁,他則吸收並內化,轉化成養分。記得尤心玫老師對他說過:「抬頭看看大樹,大樹的姿態就是最美的自然姿態,學習自然的樣子。」這句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當沒有靈感時,就抬頭看看大樹、觀察周遭美的事物,心態靜下來靈感才有空間進入腦袋。因為高中學業與競賽成績優異,袁仕華透過「特殊選才」管道進入嘉義大學,並在高三下專心準備技能競賽,獲得第二面北區金牌及全國銀牌。 進入嘉大園藝系後,袁仕華的專才獲導師王孝雯助理教授推薦,經常協助學校進行花藝布置,包括:園藝年會主視覺花藝設計及行政大樓川堂布置等。嘉大設有園藝系及園藝技藝中心,是臺灣蘭花品種研發重鎮,對於花卉推廣與花藝布置的需求亦高,讓他的花藝技巧更加精進;嘉大的樹很多,無論抬頭低頭,總是有新的想法;嘉大甚至也有花藝社,社內有同樣來自特殊選才的學長姐,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專研學習,也擔任教學工作將所學傳授給同學,讓他有了更多的實務經驗。因為特殊選才進到嘉大,他很開心能有機會盡情展現所長,甚至還能有分享的社團與平台,因此也強烈推薦學弟妹來到這裡,因為嘉大總會看見你-“是顆星總會璀璨”! 桃園在袁仕華生命歷程中,都市化帶來的便利度與日俱增。參加113年桃園永生花藝職類競賽時,他以都市叢林夜間如晝的意象、以歐式花藝的線性與群集作為主題設計,並使用材質與形狀的重複技法搭配題目規定的主色調相近色間的濃淡變化,增加層次的豐富度。使用大量可透光的透明壓克力材料,體現本次設計的主旨【光】,搭配巧思的白光LED燈串,體現夜間如晝、光湧桃園。他的靈感獲得第一名殊榮,除了感謝裁判團隊及栽培他的老師們,更表示這個成就不只是他個人的,也是看見桃園成長的各位的。 受邀參與2024士林官邸菊展布展這項年末盛會,也讓袁仕華非常欣喜。這屆菊展的主題是「動物」,在新蘭亭裡設計的小主題是「東方動物園」,可以在展場內看到很多東方神獸的奇異幻想。在三、四天密集趕工中,徹底體現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從跟各個花藝師工作和交流中,學到了很多的關鍵細節。這次布展的主題跟設計雖不是由他發想的,但主設計師充分授權讓他盡情發揮,各個層面或多或少都有他的靈魂碎片,看到很多人的熱情與靈魂,從中也更清楚了解到自己的定位。 有了多次競賽與布展經驗,袁仕華吸收了花藝專業、與團隊或業主的溝通技巧、以及隨機應變能力等養分,對未來的挑戰充滿信心。袁仕華說:「我想這就是從高職與競賽中磨練出的心性,做不好就多學多做,站久了舞台總會是自己的,讓自己的專長與熱愛成為一座大橋,勇敢地跨過去,我的未來要由我自己掌控」。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協助嘉義縣成立第五處智慧漁業標竿示範場域展現具體成果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協助嘉義縣政府推動科技養殖,113年輔導「東石鄉水產養殖第六產銷班」建置智慧管理系統,成立縣內第五處智慧漁業標竿示範場域。12月27日該產銷班舉辦成果發表觀摩會,嘉義縣政府農業處許彰敏處長、嘉大生命科學院賴弘智院長、東石鄉林俊雄鄉長、縣議員姜梅紅及水試所林峰佑研究員等貴賓、30多名漁民以及嘉大師生等出席觀摩。 東石鄉水產養殖第六產銷班成員,主要養殖物種為文蛤,養殖規模約35公頃,近年受極端氣候及養殖管理挑戰,文蛤養殖經常面臨效益波動困境。在縣府及嘉義大學賴弘智院長、王騰巍助理教授等專家團隊協助下,產銷班導入智慧設備及資訊科技,建置文蛤養殖智慧管理系統,將科技導入飼養、資材及銷售管理,提升管理及育成效率,共同分攤成本及分享利潤,達到省工、省時、省成本、提高育成率、管理精準化及生產標準化等效益。該產銷班是第一個以團體戶導入智慧漁業技術的模式,可作為各產銷班的學習標竿。 農業處許彰敏處長致詞表示,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達,因應極端氣候、勞動力短缺及高齡化、育養殖技術傳承困難等問題,為使傳統水產養殖產業創新轉型,翁章梁縣長從108年起推動智慧養殖設備補助,並導入專家輔導,6年來已有176位漁民導入智慧設備。 嘉大生科院賴弘智院長肯定縣府積極推動科技漁業,不僅投入硬體補助,還導入應用技術及生產決策輔導。為避免漁民導入過程單打獨鬥或走冤枉路,更有專家帶路機制,嘉大參與合作組成專家團隊,至漁場檢診深化輔導陪伴,專家帶路穩健落地。 產銷班成員引入智慧養殖設備與技術,包括精準的養殖管理調整、益生菌的應用,以及藉助戰情系統紀錄養殖環境數據,這些數據不僅有助於個體養殖戶改善管理策略,更促進產銷班成員間的經驗分享,強化了「共同生產、共同銷售」的團隊合作模式。同時,藉由部分設備的引進,產銷班在辦公室成立社區服務站,未來將協助當地文蛤養殖戶簡易的水質檢驗與藻類鏡檢服務,善盡養殖產業之社會責任。 嘉義縣在過去三年間,已於義竹鄉和東石鄉建立了多個智慧養殖示範場域,包括「台灣寶蝦養殖場」、「蝦愛鮮養殖場」、「昕鮮漁場」及「祖孫蝦養殖場」。今年東石鄉第6產銷班作為第五個示範場域,讓嘉義縣的科技漁業茁壯成長,更展現打造智慧漁業的成果及決心。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討會 倡導殯葬服務美學經濟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為因應民眾「省麻煩」的治喪心態及平均治喪費用亦日趨減少,讓喪親家屬在喪禮服務中,找到死亡尊嚴與生命品質的價值,日前以「殯葬價值觀轉變下殯葬服務業的危機與轉機」為主題,於南華大學舉行「第二十一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出席人員有內政部殯葬管理科科長袁亦霆、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榮譽教授釋慧開、生死學系主任孫智辰、生命禮儀研究中心主任楊國柱;協辦單位有中華殯葬教育學會秘書長邱達能、中華禮儀師協會理事長林采薇、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理事長吳麗芬、台中市殯葬設施經營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雷靜怡、中華民國葬儀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歐陽克言等。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獲頒「嘉義縣學習夯學點」 彰顯生命教育與環境永續成果
南華大學於日前參加嘉義縣終身學習博覽會,獲嘉義縣政府頒發「嘉義縣學習夯學點」之殊榮,肯定該校在生命教育及環境永續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表示,這不僅是學校的榮耀,更是對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最佳肯定。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師生深入社區實踐社會設計與在地實踐課程
嘉義大學師生執行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組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工作團隊,駐點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透過創新實踐行動,發揮大學社會實踐的獨特性與社會意義。日前教育學系黃振恭助理教授與朱珊玟助理教授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前往社區邀請好美里在地居民一同參與活動。 嘉大同學分為五組,為社區設計貼合地方特色的活動,開場由同學分別為現場參與的社區來賓介紹各組設計的活動內容。第一組準備了「廢棄文蛤殼製作風鈴」與「似顏繪交流」兩項活動,期待能透過活動讓廢棄的資源煥發新生,同時增強社區的凝聚力與文化魅力。第二組帶來「花葉年華」製作乾燥花裝飾活動,除了教導長輩如何用乾燥花設計裝飾,也跟長輩分享四種乾燥花製作的方法,讓長輩平時也能利用在地植物製作乾燥花,希望透過這項活動能促進在地居民對手作DIY產生興趣,療癒身心的同時也能將延伸的手工藝當成在地商品和特色。 第三組則是觀察到好美里當地有非常多的海洋資源,設計了「魚你同在」活動,除了有海洋保育的宣導與問答,也帶領居民手工繪製自己的環保杯。第四組設計「交通安全篇」活動,宣導交通安全資訊,帶領居民進行安全帽的彩繪,希望能提升居民對交通安全的重視。第五組在期中踏查時,觀察到在地居民平日休閒喜歡聚在一起唱卡拉OK,但鮮少有經驗參與音樂會,因此同學結合自身音樂系的專業,在好美里進行一場小型音樂會表演,讓在地居民留下不一樣的音樂體驗。活動當日適逢冬至,第六組設計「溶溶琥珀流匙璨璨蠙珠著面浮」活動,與在地居民一同搓湯圓。 嘉大透過課程,期望學生藉由實地實作與資料蒐集,挖掘社區居民關心的議題,培養在地實踐的素養與創意思考能力。希望透過與社區的緊密合作,持續為嘉義社區創造更多可能與美好,落實「嘉義大學是嘉義人的大學」的大學社會責任,共同推動地方永續發展。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註冊率近9成 辦學優異深獲肯定
教育部於27日公布「113學年度大專院校新生註冊率」,南華大學不畏少子化挑戰,全校新生註冊率達88.88%,表現亮眼,其中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建築學系、運動與健康促進學士學位學程、傳播學系、產品與室內設計學系、自然生物科技學系、生死學系殯葬組等7個系全數滿招;財務金融系、資訊工程學系註冊率亦在95%以上,足見該校辦學優異,深獲肯定,亦獲考生及家長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