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108課綱】武陵高中探究實作 氣候變遷選修開課
107年起,武陵高中自然科學領域教師與高中化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吳德鵬、張明娟合作,依新課綱自然科學領綱精神,費時1年以每月進行1次共備討論後,預開以全球氣候變遷為主題的選修課程,提供一年級學生選修。課程實施過程中,有超過11位教師一起觀課,經試行、調整後,進一步共編單元教材,期望可提供他校於108學年度實施探究與實作課程參考。 自然科學結合公共關懷 武陵高中期望學生在公共議題的關懷方面,提升將知識轉化為行動、自我反思、表達、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選擇以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為主軸,藉由觀察、查找、驗證、整合相關資料、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小論文撰寫、相關議題公聽會等方式,探究國內外對氣候變遷的應對措施、相關國際公約的精神,蒐集並分析在地能源的消耗與排碳的趨勢,思考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並檢驗解決方案的效益。該課程呼應新課綱總綱「自發」、「互動」及「共好」的理念,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積極與他人及環境互動、欣賞大自然之美,善用並珍惜自然資源,為環境的永續經營作努力。 探究與實作 科學跨域整合 新課綱自然科學領綱的基本理念,強調科學學習的方法應從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為起點,引導其從既有經驗出發,進行主動探索、實驗操作與多元學習,使學生能具備科學核心知識、探究實作與科學論證溝通能力,並強調跨領域/科目間的整合,以綜合理解運用自然科學的概念。因此,於高中階段增列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 國教署未來將持續推動探究與實作課程發展,辦理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課程研討會、入校諮輔等教師增能活動,深化教師關於科學本質、方法論、論證、建模、引導及發展評量測驗的能力,並開發、推廣課程模組,包含課程設計、多元評量方式及測驗試題等,以協助現場教師發展、實施探究與實作課程。
校長開講 【彰化】建國科大校長江金山:實作能力才是就業本錢
從機械轉向管理再走入教育的建國科技大學校長江金山認為,每個學習轉折都有意義,過去走過的路都是未來的養分。高職同學無須擔心所學非興趣,只要把握機會做好準備,轉換跑道的機會很多,重要的是,要擁有專長與實作能力。 年輕人對於自己喜歡什麼,應該都有感覺與想法,不至於完全沒有方向,但在18歲就找到能做上一輩子的目標,只有少數有特殊喜好傾向或專長的人,才有辦法做到。人生的際遇是會改變的,不是你立志當總統,就能達成目標,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握當下每個學習機會做好準備。 回顧自己的求學經驗,我們那個年代臺灣正在發展十大建設,最夯的領域多為電機、機械、電子。當時認為電子變化很快,機械產業發展應該比較穩定,可說是在選系時較佳的選擇。因此大學考上逢甲大學機械系,退伍後進入雨衣工廠工作。工作幾年後,發現除了機械專業外,應該要學管理才能滿足未來的工作需求,於是負笈美國唸企管碩士。 回國後,除了回原公司服務,因緣際會下到學校兼課,後來教書教出興趣來,因此考慮轉換跑道到學界發展,毅然決然地回到美國修讀教育學博士,主修課程與教學。學成歸國再度回學校教書,剛好碰上教育部開放大專自編教材,在此之前多數教材都是「部定」的。於是,美國所學的專業剛好派上用場。在當時美國課程與教學已經發展一段時間,而臺灣才剛要起步。 從機械轉向管理再走入教育的江校長(攝於高中時期)。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 現在回頭看,當年的每個轉折和努力都有意義,走過的路一定不會白費。很多高職同學對於過去三年選擇的專業沒有興趣,想轉換跑道,進入大學就是你轉換跑道的好機會。首先是四技二專招生,每個系最多會開放招收三個相關群類的考生,若是真的對原來所學專業沒興趣,入學時,就能選擇轉換跑道。 或者進入大學之後再轉系也是一項選擇,目前大學對於學生轉系的設限不多,想轉換跑道並不困難,只不過想轉系時要先想清楚,如想轉進理工科系,門檻相對比較高,同學必須具備數理基礎,例如原本餐飲、觀光要轉到機械系,難度就高了;可是,相對的工程要轉到軟性科系就容易得多。 過去幾年,社會上普遍有種氛圍,父母怕孩子吃苦,傾向支持小孩選擇「輕鬆」的科系,選擇工科的學生相對減少。然而,目前產業界缺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工科畢業生非常搶手。這些製造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已經不是傳統刻板印象,純粹勞力付出的工廠作業員,而是擁有技術專長的工程師,他們必須經過大學工程科系訓練,具備一定電腦、儀器操作專長的專業技師。 利用實習拚實作能力 以CNC車床為例,目前除了老技師面臨退休年齡外,產業需要大量人力,這類工作薪水都不錯,出社會幾年,成熟的專業技師薪資水平都有50k以上水準。跟傳統工廠作業環境比起來,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需要具備大學以上專業能力的工程師,廠房甚至都是全空調,工作環境比傳統好上許多。 這些年,社會上常抱怨技職體系出現斷層、社會新鮮人學用落差等的議題。確實在技職教育轉型的過程當中,這些現象都陸續發生,然而這幾年情況已經改善許多。以建國科大為例,目前學校工程科系學生人數占了六成以上,我們透過「產學合作」和「以賽促訓」的兩大實作方向,培養同學們的實作能力。 例如,和國內汽車零件大廠全興、精密機械隱形冠軍高明鐵等公司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讓同學們直接到公司實習,同時企業也提供獎學金,除了實習津貼外,也鼓勵同學能夠提早進入產業現場,讓理論與實務無縫接軌。 還有,車燈大廠帝寶工業,從他們年營業額七、八億時,我們就帶著學生進入企業做工業工程管理的專題,一方面透過產學合作方式,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另外同學們也從中學到實務經驗。 江校長(中)以「產學合作」和「以賽代訓」培養同學們的實作能力。 利用比賽強化專題製作成果 專題製作是我們從五專以來的傳統,同學們必須分組完成畢業專題。現在由於各項競賽多,老師們利用「以賽促訓」的策略,讓同學們依據各項賽事要求的規格,執行他們的畢業專題。 以機械系為例,目前國內外的機器人賽事相當多,每項賽事的指定主題不同,全班50位同學分成10組,各組可以選擇有興趣的賽事主題,以此發展專題。例如,大陸北京機器人比賽指定題目為「跳舞機器人」、臺北賽事是「摔角」、山東賽事為「走迷宮」等等。 由於,各組選的題目不同,同學要從研究比賽規則開始,按照賽事規則要求設計他們的機器人,期末時打完分數,老師選擇作品優秀的小組,參加校外比賽。而非另外培養選手參加比賽,如此一來,全班每位同學都是儲備選手,大家為了爭取比賽機會,自然就會卯足全力參與,「做中學」無形中也培養技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學校教育不是硬梆梆的,選讀哪個科系只是當下學習的主軸,透過這個主軸,同學們可以從中延伸觸角,學習各種廣泛的知識技能。在學校裡,還要有基本品德教育,其中包括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的各項能力,技職實作就是從專業延伸出來最好的練習。 建國科技大學校長 江金山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建國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中二中、逢甲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美國林登塢德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運動休閒、運動行銷、運動設施服務管理、運動賽會服務管理、美容業經營管理、美容業產品市場研究與行銷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教育學群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2019總統教育獎】陳冠文&潘進富,突破困境綻放異彩
「2019年總統教育奬」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這些同學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仍能熱情學習的歷程,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得獎者可獲頒獎狀、獎座及獎助學金,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組獲獎者陳冠文、潘進富的故事。 陳冠文-「泳不放棄,奏出希望」 獲得2018年維也納全國音樂大賽菁英獎鋼琴高中組決賽第一名、亞洲盃國際音樂大賽古典鋼琴青年組第一名及2016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游泳項目一金三銀一銅,100公尺仰式金牌,破大會及全國紀錄的優異藝術、體育表現,陳冠文是個堅持執著天賦異稟的青年。 2歲時診斷出患有中度自閉症,3歲時仍完全沒有語言,叫他沒有反應,也不會與人互動。眼神空洞,沒有學習動機,時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果打斷他的重覆性或儀式行為,就會尖叫、自傷。冠文從小就密集接受職能、物理、語言、水療、感覺統合等治療,每周三次的頭皮針灸,瘦弱的身軀在頭皮上插滿20根針,強忍痛苦密集治療、漸漸開口發音。所有的學習都需要比一般孩子花上好幾倍的時間,但即使充滿艱辛,冠文沒有放棄,一次次練習終於突破自閉症所帶給他的限制。 十幾年來不懈的努力,冠文已比別人具有更大的堅持度及耐力,他把不可能化為可能,連續四年全國中等學校身心障礙會長盃游泳錦標賽奪下十二面金牌。國家代表隊選拔賽中,得到四金一銀的好成績。更代表臺北市參加身障全運會勇奪一金三銀一銅、仰式100公尺項目同時破大會及全國紀錄。 冠文有絕佳的音樂天份,常常沉醉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儘管理解力不好,他需要重複一百、一千次才學會,但他勇敢堅持,挑戰各種音樂比賽,國際比賽,榮獲無數大獎。冠文期待能參與更多的國際賽,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期許自己未來能成為台灣之光,為家人爭取榮耀。 陳冠文同學患有中度自閉症,且語文表達不足,雖學習歷程艱辛,但能奮發學習,在艱困中找到自己的才能,在國內外鋼琴大賽多次勇奪第一名,並在身心障礙游泳比賽屢獲冠軍,熱心參與公益性演出,關懷自閉症患者。不向命運低頭,勇敢突破身心障礙的限制,特殊才能出類拔萃,足為楷模。 高中職組獲獎者-堅持執著天賦異稟的陳冠文。 潘進富-「相信自己,感恩他人」 潘進富從小在育嬰院長大,為肢體與智能重度多重障礙學生,先天脊椎畸形導致身型較小、下肢癱瘓,有明顯的學習困難。但是他不屈服於先天的缺陷,而以樂觀進取的態度奮鬥不懈。曾獲得106學年度臺中市模範生、2018第9屆全國心智障礙者才藝大賽中區初賽個人組第六名、最佳個人魅力獎、團體組第一名、考取臺中市街頭藝人表演藝術類個人組、團體組兩張證照。 潘進富身型較小,細小彎曲的腳也沒有辦法站立和走路,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輪椅。從小努力嘗試自主行動雖然生理障礙箝制著他,但是現在他可以爬上輪椅自己推著輪椅行動、坐在地上自己洗澡、尿布髒了自己換尿布。 記憶裡不曾和親人一起住過,但是潘進富自覺很幸運,身邊有許多愛他、關心他與支持他的院長、督導、師長和社工,一群育嬰院中相互扶持與做伴的兄弟姐妹們。他喜歡表演,在育嬰院和學校有表演機會,他加入太鼓隊和合唱團。進入臺中特殊教育學校以後,開始學習12孔陶笛,無數次反覆練習下,考取臺中市街頭藝人證照。期許自己能夠當一個帶給別人歡樂與希望的街頭藝人,參與更多的公益表演,讓更多和他有相同遭遇的人知道,只要願意相信自己、不斷努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成不了的夢想。 潘進富是從小在育嬰院長大的原住民孩子,患有先天脊椎畸形、下肢癱瘓等肢體與智能多重障礙,但努力學習生活自理,並在太鼓、合唱、陶笛吹奏上有非常亮眼表現,考取多張街頭藝人證照,積極參與公益表演活動,其綻放堅韌的生命力及積極進取的正向能量,足為全國學子之典範。 高中組獲獎名單 ★看更多:2019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高中校園 【2019國際生奧】榮獲3金1銀,國際排名第4
我國參加2019年第30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代表參賽的4名學生獲得3金、1銀,在72個國家、288名參賽學生中,國際排名第4(以金牌數計算),成績亮眼,其中以臺中一中二年級學生曾治蓁表現優異,榮獲個人排名第12名。 由左至右:朱奕帆、曾治蓁、李祥宇、邱楷納。 3金1銀,個人排名12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陳錦翠教授等2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營4階段,在全國3,685名參加學生中,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國際生奧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但同一年度獲得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二種以上獎項者,應擇優以最高獲獎額辦理。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國際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1金20銀3銅,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至2018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大學排行 【2019泰晤士】全球年輕大學排行,臺灣13校入榜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近日公布了「2019全球年輕大學排名」,臺灣今年入榜13所,比去年多2所。此排行榜主要以校齡50年以下的大學為研究目標,依據學院的研究引用、教學表現、師生比例及國際形象等13項指標,在全球選出351所年輕大學。年輕大學少了傳統的束縛,多了創新精神與開放風氣,辦學成效不輸百年老店,有志出國留學的同學可以作為參考。 臺灣入榜13所年輕大學 今年,臺灣有13所年輕大學入榜,比去年還多,新入榜的學校有三所,分別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國立高雄大學,校齡雖短但辦學成效受到國際肯定。 其中以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是臺灣入榜大學之首,但排名從去年的57名下降至93名, 國立陽明大學維持排名在101-150,其他排名在151-200間的有長庚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而 亞洲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則落在201-250間。逢甲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和元智大學落在251-300間,排名與去年相比均下滑。 全球年輕大學TOP10 今年,香港科技大學仍居榜首,瑞士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居次,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則為第三名。整體來說,在亞洲方面,臺灣入榜13所大學、日本11所、南韓8所、香港3所、中國6所;而在歐美地區,則是英國34所、法國24所、德國11所、美國7所大學入榜。 ★資料來源: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2019全球年輕大學排行」 【小編提醒】 排行榜的名次只是一個參考值,並非一成不變。且各種排行評比條件不一,也不能代表大學的唯一評價。不過,當同學在眾多大學中難以抉擇時,排行榜有時不失為選擇時的參考指引。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證照實習皆俱備 長榮大學安全衛生科學院實現未畢業就有工作的夢想
走向更健康安全的社會,是每個人心中的心願,長榮大學安全衛生科學學院為亞洲第一個以安全衛生、消防、食品安全與綠能環境為主軸的專業學院,109學年度將新增「無人機應用學位學士學程」。以107學年度來看,安全衛生科學院共計取得290張國家級證照,在職場實習上也受肯定,共有10位同學獲徵詢留用,讓學生未畢業前就已有工作。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全國綜合大學唯一的美術專業學院 就在長榮大學
台灣社會走向以創意與創作的時代,藝術創作成為這時代最好的投資。長榮大學設有全國綜合大學唯一的美術專業學院,108學年度開始招生,包含美術創作、書畫藝術、文創工藝產品等系,課程注重傳統與當代藝術觀念與表現之整合,且透過學科整合與跨領域探索,發展學生寬廣的人文視野及進階的視覺藝術專業能力。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生活機能強 校內校外多元選擇
大學指考放榜後,對考生而言,除了選擇科系外,大學生活周遭的環境也是重點考量。位於台南市歸仁區的長榮大學,校內設有各種學習設備,在對外的交通上,則擁有全國大學唯一以學校命名的台鐵車站,台南沙崙支線直接就在學校旁,讓師生們都能以便捷安全的方式,縮短校內與校外的距離。透過鐵路的連結,讓學校離高鐵台南站僅需4分鐘,市區僅需20分鐘車程,到台南機場也僅需20分鐘,到北部高鐵時間也僅需近2小時,省下回家的時間,增加與家人朋友相聚時間。
大學校園 開闊眼界 接軌國際 長榮大學推動海外實習佳績頻傳
108年大考分發放榜,長榮大學獲得分發100%佳績,因應國際化時代來臨,培育學生具備國際觀與競爭力是長榮大學辦學重要方針。自102學年度各系結合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積極推動海外實習方案,目前共約有300人至海外實習。今年度長榮大學申請教育部108年度學海系列計畫共獲補助533萬元,相較107年度,新增168萬元,顯示本校推動學生海外研修、海外實習成果,獲教育部肯定。
大學校園 【2019總統教育獎】廖曼婷&呂豐和,不因身障而喪志
「2019年總統教育奬」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這些同學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仍能熱情學習的歷程,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得獎者可獲頒獎狀、獎座及獎助學金,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廖曼婷、呂豐和的故事。 廖曼婷-「堅持社工師夢想不設限」 雖然早產可能影響她的生命歷程,也造成對身體的限制,但廖曼婷助人的夢想卻並未因此而停留。因為先天罹患輕度腦性麻痺,而導致左側腳部不便(腳部張力高、時常跌倒)的廖曼婷;出生時,體重僅有1200公克(26週),全身插滿管路。當時,臺灣尚未開始實施健保制度,要價高昂的保溫箱及治療費用,對於北上打拼父母親而言,無法負擔。社工與父母親討論後,準備將廖曼婷送至美國出養。關鍵時刻連結了資源補助醫療費用,從此曼婷留在臺灣,也促使她未來從事社會工作助人的動機。 求學階段,同儕會模仿她走路步態與譏笑,承受心理異樣壓力。考取國立基隆商工綜合高中後,老師課餘加強輔導,同學分享讀書技巧,使她在課業上找到成就感成績突飛猛進。大學畢業後,考取社工師執照,至今投入直接服務已逾五年,幫助許多弱勢長者,見到他們久違的笑容,是她最大的生活安慰。如今就讀研究所,為的是追求更專業的助人工作方法與相關研究的專研,讓自己能夠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因為看見失智症照護需求,未來論文撰寫將專研早發性失智症,進而減輕主要照顧者負荷。期許自己能在不久的未來,出國攻讀博士,進而學習他國的長期照顧典範制度,造福更多弱勢族群。 廖曼婷為先天輕度腦性麻痺之早產兒,生命成長及求學過程備極艱辛。但樂觀進取且具備實踐理想的決心,克服種種障礙,並進入臺大社工系就讀,擔任身心障礙學生權益促進會社長,積極為身障同學爭取權益,未來更自許在專業上繼續深造,並矢志為早發性失智症及弱勢族群服務,足為青年學子典範。 大專組獲獎者-樂觀進取的廖曼婷。 呂豐和-「輪轉人生」 出生六個月後即罹患小兒麻痺,造成行動不便,使得在求學時屢屢遭受同儕語言嘲笑及異樣眼光,讓呂豐和對學習生活感到灰心失望。 一直到高四時,因腳部變形而休學接受開刀治療。療養期間偶然發現醫院特殊的輪椅,好奇嘗試的往後翻,激發他對運動的潛能與學習的動力,不願再被曲折的雙腳困住。經由啟蒙教練武而謨物理師鼓勵指導與勤加練習,呂豐和在民國79年首次參加第七屆身心障礙者運動會,在輪椅競速400公尺中就得到金牌。從此輪椅改變他的人生模式,民國84年獲頒十大傑出運動員,入選為國家代表隊參加殘障亞奧運,85年獲得北京亞運(遠東及南太平洋運動會)輪椅競速400公尺金牌,獲頒國光獎章總統召見表揚。107年參加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獲得輪椅競速100、200、400、800公尺第三名,1500公尺第二名。 競賽之外,他也參加伊甸基金會成立的輪椅舞蹈班,學習體驗多元輪椅運動風貌。並到荷蘭、波蘭、香港等地比賽。其中在參加香港輪椅舞蹈運動協會第三屆亞洲輪椅舞蹈比賽,更榮獲輪椅舞拉丁舞項第二名。 呂豐和因運動而體認生命的可貴與天賦的潛能,在伊甸基金會培訓課程中成為生命教育講師,到各地分享自己坎坷而律動的心路歷程。輪椅成為他的跑鞋、舞鞋,把他「推向亞奧運,舞進全世界」。透過學習,他跨域成為藝術舞蹈治療社工師,以親身經歷的生命歷程來回饋社會,激勵幫忙更多需要的人。大學導師眼中的豐和,認真學習積極服務,常幫助比他更重度肢障的同學學習,就讀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系,運用所學社工專業協助執行衛福部原民健康促進計畫,多次深入烏來、忠治、信賢原民偏鄉部落進行長照服務學習,充分發揮弱勢關懷弱勢的同理精神。 呂豐和克服身體上的障礙困境獲頒十大傑出運動員、國光獎章等眾多獎項,並參與國內外之公益演講與活動超過300場,不因身心障礙而懷憂喪志,以個性樂觀開朗、充滿希望正面的生命態度迎向人生,這股精神示範著逆境中的勇氣和力量,值得欽佩與讚賞。 大專組獲獎名單 ★看更多:2019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木柵高工高俊偉 關懷學生解決問題
直到今天,高俊偉仍然無法忘記那位學生的眼淚。承諾陪同學參與技能競賽的指導老師,因故無法繼續,而為了競賽努力多年的學生,聽聞消息後,頓時像是失去依靠的孤兒,茫茫不知何去何從,慌張沮喪的心情化為淚水,流個不停,叫高俊偉十分不捨。「那就我來吧!」用力吸一口氣,當時擔任木柵高工電子科主任的高俊偉,專門負責校外競賽,他知道指導老師對於參賽學生有多麼重要,想也不想便毅然擔起指導老師的重擔,為的就是「不想讓孩子失望」。 沒有周休假日、沒有薪水補助,以校為主的生活就此展開,支撐自己的是另外一半的支持、對教育的熱情,以及對學生許下的承諾。 帶學生四處參賽 燃燒熱情17年 從科主任、教學組長到實習主任,高俊偉就這麼燃燒熱情了17年,帶著學生四處參賽,實習主任4年內帶領8個科參加國內外各種競賽、發明展、科展與技能檢定,別說休假了,連吃飯都得刻意撥出時間,陪著學生南征北討,從臺北市科展到全國科展,讓過去從未拿過全國科展第一名的木柵高工,變得所向披靡,成為校外競賽的常勝軍。 高俊偉記得當年大學剛畢業,進入私立高職第一次任教、第一次接觸學生,便是一個「高三換了6個導師」的班級,「能引起學生注意的時間,最多只有30分鐘」,如何穩定學生,使他們專注於學習,成為最大的挑戰。 「多走一步路去發現問題,多講一句話去解決問題」,這是高俊偉的座右銘,學的是電子工程,他的個性也充滿了各種「發現問題與困難排除」的細膩與耐力;他還有另一句名言:「發現問題要用心,解決問題要耐煩。」學生流淚是問題,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一步一步解題。 他發現,如果不常與學生接觸,不經常於班級中走動,就難以發現學生所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常使他們無法專心於學業。例如,家庭管教問題、男女情感問題、如何兼顧打工與學業的問題、未被接納的學障問題等等。 如果高俊偉只是站在原地、按表操課,不肯「多走一步路」,便無法發現那些困擾學生的問題,更無法引導他們專心學習。「先穩定再教學」的策略,讓高俊偉不但沒有「被學生換掉」,反而成為這一群孩子的人生導師。 高俊偉老師(圖右)帶著學生四處參賽,讓木柵高工成為校外競賽的常勝軍。 轉念堅守教職 為學生排除障礙 高俊偉的細心、耐煩,或許與他的唐氏症孩子有關。大學時,喜歡享受「把不會的人教到會」的成就感,促使他走上教育之路,如今卻是「怎麼教也教不會」,他曾向木柵高工申請留職停薪,只為了回家專心照顧孩子。而耐煩的特質,也就在這時逐漸養成。 事實上,27歲時的他,為醫治孩子,甚至曾一度打算放棄教職,去找一份更容易賺錢的工作來做,幸好最後轉念,堅持了下來。他想:「如果我能在教學這條路上,好好的善待別人的孩子,或許,我的孩子也能在學習的路上,遇到不錯的老師,為他人所善待。」現在,當他看到兒子身旁不乏有好老師陪伴時,他便為自己當初的堅持感到慶幸。 「我本來不是一個耐煩的人!」高俊偉說,然而一旦進入教育工作,就必須學會這個本領;尤其實習主任的行政工作十分瑣碎,只有不斷溝通,才能讓一團混亂的事情出現轉機,不只為了解決問題,也是為了發現價值。 高俊偉特別善於挑選技能競賽的儲備選手,除了技術能力要好,他還會詳細觀察選手們平日應對進退的表現,例如口語表達力、文字組織力等,這些能力將有助於報告繕寫,或是競賽時與評審互動。更重要的是,選手生活孤單枯燥,要能靜得下心,當然,也要耐得住煩。 高俊偉從細微中看見學生的價值,為他們發現問題、排除障礙,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看到學生開心的笑,不再流淚,這是高俊偉最大的夢想,也是高俊偉不變的價值。
高中校園 【108課綱】新竹高商多元閱讀,提升創新美感
國立新竹高商因應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培育與教學,為此推動「多元閱讀」、「走讀竹塹」、「活化藝文」等系列性活動及辦理主題書展,開啟學生多元智慧視野、提升知識創新能力、激發個人創意美感經驗、厚植文化創意之軟實力。 多元閱讀,讀書讀世界 新竹高商圖書館每個月辦理主題書展,希望讓每一本書都能找到讀者,每位讀者皆能找到心靈夥伴,特別舉辦「真人圖書館」活動,邀請畢業校友梁以寧(筆名)分享其創作的心路歷程,讓有志從事寫作的同學受益良多;另邀知名的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人聲合唱團—「Sirens藍色警報」蒞校示範,讓嚮往朝音樂界發展之學子知其努力,了解音樂人的日常。同時也為師長們邀請國內知名閱讀領域專家—黃國珍老師、宋怡慧老師、鄭俊德老師蒞校分享帶領閱讀要訣。藉由各領域學有專精之生命經驗分享,讓每個人遇見最好的自己。 此外,新竹高商也配合課程,辦理了西班牙佛朗明哥文物展、韓國傳統衣著與工藝文物展及東南亞服飾美食展,讓師生在異國文物賞玩中讀取世界文化,探索與學習。透過「讀冊」、「讀人」、「讀世界」的多元化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與理解的能力,更藉由他人經驗之分享,規劃未來生涯方向。 走讀竹塹,傳承在地風土 校方認為學習場域的活化,不一定要在教室中或書本上獲取知識,更應與生活事物結合、邊走踏邊閱讀,藉由「走讀竹塹」來啟發閱讀興趣與對家鄉的關懷。 新竹(舊稱竹塹)是一處兼具傳統與科技之美的城市,是國內首創科學園區所在之處,更遍佈古蹟。新竹高商帶領學生造訪都城隍廟、長和宮、鄭氏家廟、羅屋書院及吳濁流故居等地方歷史古蹟,了解地方與社區的歷史傳承與變革;體驗貢丸米粉特色小吃,享受在地家鄉味;參觀關西臺灣紅茶公司地方特殊產業、穿梭於關西田野,理解區域經濟的特殊性,並在社團課程與藝文工作坊中開設玻璃藝術、螺鈿藝術課程。新竹高商除致力培育學生人文力,也期望能藉此增進師生對於地方傳統藝術的認知認同與傳承。 參訪吳濁流故居。 轉角藝廊,提升藝文涵養 為了促進藝文美學涵養,校方圖書館設置轉角藝廊,讓同學擁有展示美學長才的個人舞臺;更透過辦理藏書票競賽、拾穗心得寫作競賽、創意詩箋競賽、英文字彙創意繪本等競賽,鼓勵學生創作,也展出傑出的藝文作品,讓學生得以觀摩學習。例行性活動部分,則定期辦理藝文工作坊,推廣雲霧燈製作、翻轉燈製作、皮卡片製作、手工創意書製作,並與美術老師合作利用圖書館玻璃工坊讓高一學生進行噴砂玻璃創作。透過多元藝文活動的引導,能讓同學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以獨特的個人美感,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新竹高商致力於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藝文涵養,促進在地文化認同與理解,使得美感教育的執行更具前瞻性、全才性。校園團隊之帶領,歸功於劉曉雯校長及圖書館陳怡秀主任,因富創意的規劃執行,與全體教師們齊心推動閱讀的成果,執行成效卓越顯著。透過多元化閱讀、走讀竹塹、提昇藝文美感素養,給予學生多方試探的機會,養成學生的創新力、美感力與文化薪傳力,使新竹高商學生的視野更加廣闊,培育面對未來多元融合、永續發展世界所需具備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