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加入嘉大中西醫藥科學研究 綻放中醫藥與免疫科學之融合火花
嘉義大學積極推動成立醫學院,自112年4月醫學院籌備處揭牌成立,研究成果豐碩,第21屆國家新創獎榮獲學研新創獎三獎項,皆與全人健康醫學有關,居國立大學第6名、非醫學院校第1名!其中,「綠色化學技術」第三度奪下國家新創獎,今年10月更代表臺灣參加日本橫濱「2025 BioJapan」,獲國際展會高度關注。嘉大今年亦獲教育部核准成立「中西醫藥科學碩士學位學程」,甄試入學報名即日起至10月29日截止,歡迎對中醫藥研究有興趣的學子與各界人士,加入嘉大中醫藥研究團隊,網址:https://website.ncyu.edu.tw/imps/Contents?nodeId=63289。 諾貝爾獎近日宣布2025年生物醫學獎,由三位發現周邊免疫耐受機制的美日學者Mary Brunkow、Fred Ramsdell與坂口志文同時獲獎。這個研究發現揭開了調節性T細胞的存在與機制,讓大家知道自身免疫系統也有煞車分子,避免掉免疫系統對自體的誤傷。這結果也加速未來對於自體免疫、癌症、器官移植等領域之免疫相關研究,例如:2018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James Allison與本庶佑發現,抑制癌細胞對免疫細胞之煞車分子,可以提升自身之免疫抗癌能力,因此提高癌症治療率,自此,免疫系統與疾病控制領域之發展備受關注。 中醫藥在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臨床應用經驗。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依賴於「氣」、「血」、「陰陽」的平衡,例如中醫觀點提出「正氣」與免疫力提升有關,而免疫力失調與許多疾病關係密切,其中癌症的發生與「正氣」紊亂、導致陰陽失衡相關。現今,在西醫藥精準醫療研究得知,使用抑制癌細胞對免疫細胞之煞車分子PD-L1與PD-1藥物,如Pembrolizumab 、Atezolizumab和Nivolumab,確實可增加膀胱癌患者的總體存活期,但總體客觀反應率大約只有2-3成,代表西醫藥之精準醫療確實能醫治一部分病患,但仍有超過五成的膀胱癌患者未能從中受益。而中醫藥的治療理念在於整體性,有別於單一精準標的,或許能為癌症病患提供另類治療方式。 嘉大「中西醫藥科學碩士學位學程」,旨在培養同時具有中西醫藥知識背景,並能實際運用於醫藥研究之人才,實現提升中華民族中醫藥與西方醫藥科學之研究融合度。學程師資多具有中西醫藥研究之深厚底蘊,如劉怡文教授在2010年即建立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式,是臺灣最早以此模式成功發表膀胱癌治療的實驗室,其中使用中藥牡丹皮(2013年發表)、赤芍(2016年發表),經尿道灌注膀胱治療皆可抑制腫瘤生長;此外,也在膀胱癌篩檢標誌研究上提出,GSTM1、GSTM2、GSTM5、WIF1基因表現與否,以及GSTM5基因啟動子DNA甲基化程度,皆可以是膀胱癌早期篩檢的標誌;劉教授實驗室目前朝向腫瘤微環境免疫細胞抗膀胱癌的研究,以中醫藥為主軸篩選最有潛力的治療中藥方與針灸穴點。 廖厚勳醫師的研究核心則聚焦於「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及慢性疾病患者中整合中醫療法的實證成效」,並運用臺灣全民健保資料庫進行多項全國性回溯世代與巢式病例對照研究。研究成果顯示,中藥介入可顯著降低RA患者的多項併發症風險,包括慢性腎臟病、骨折、腦中風及乾燥症;同時,針灸治療則與降低RA患者失智症風險具顯著關聯。此外,研究亦延伸至糖尿病失智症風險與鼻咽癌放療後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等領域,證實中醫治療於多重慢性病中的保護效果,並利用統計回歸方式歸納出具有潛力的中藥,可作為未來深入研究的基礎。整體而言,廖醫師的研究以嚴謹流行病學設計與實證數據支持中醫介入對慢性疾病的整體防治價值,具臨床與公共衛生雙重貢獻。 學程另有黃舜平醫師、陳瑞祥教授、陳政男教授、陳立耿副教授等多位優秀師資,歡迎對於中西醫藥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學子與各界人士,一起加入嘉大學程的中醫藥研究,讓中華民族中醫藥寶庫在醫藥科學應用發揚光大。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數位教學卓越 全國首創人間佛教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南華大學推動數位教學成果亮眼,連續三年通過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目前已有11門遠距教學課程通過認證,近期再傳捷報,於去(113)年6月獲教育部核准設立「人文學院人間佛教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於本(114)學年度第1學期起開班授課,首屆錄取名額為10人。放眼全國,114學年度僅有3所大學獲准各開設1個專班,全國共計11校開辦17個專班,南華大學能在競爭激烈中脫穎而出,不僅彰顯學校在數位學習與人文教育領域的深厚實力,也凸顯其教學特色與辦學競爭力。
大學校園 佛大深耕國際教育 助馬來西亞考生探索未來
大學校園 佛大蔬食系師生南下花蓮 義煮熱食暖心援災
大學校園 「社團幹部與學務長有約」 深化交流共創友善校園
大學校園 楊國樞教授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論文獎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喜迎第16屆樂齡大學 融合AI智慧引領長者與時俱進
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辦理的「樂齡大學」,於10月14日舉行114學年度開學典禮,迎接40位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新生」入學,典禮中長者們滿懷期待地準備迎接他們精彩的「第三人生」學習旅程。正式邁入第16年的樂齡大學,不僅為台灣各地慕名來的無數長者開啟了智慧與幸福的新篇章,更成為台灣高齡學習的典範。
大學校園 亞洲大學主辦「2025人工智慧 × 醫療、健康暨照護國際研討會(AIxMHC 2025)」連續3天圓滿落幕。
亞洲大學主辦、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科會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協辦的「2025人工智慧 × 醫療、健康暨照護國際研討會(AIxMHC 2025)」連續3天圓滿落幕。
大學校園 設計驅動 X 綠色餐飲 嶺東USR以「白冷秋宴」實踐永續風土美學
嶺東科技大學USR團隊10月11日於台中新社「安妮公主花園」舉辦「白冷秋宴—圳流食集餐桌計畫」,以「風土入味,圳流成席」為主題,透過設計與餐飲的結合,展現白冷圳流域的人文底蘊與永續價值。活動由視覺傳達設計系主辦,結合觀光與休閒管理系餐飲專業,攜手打造一場以地方風土為核心的永續盛宴。
大學校園 歐亞基金會鄭俊坤首席研究員倡議「邁向新共同體」 嘉大通識探索未來社會願景
嘉義大學持續深化通識教育的國際連結與多元發展,由教育學系劉馨珺教授開設的「世界文明與當代社會」課程,聚焦文明演進與社會議題,強調跨文化理解與全球視野的培養。該課程獲得日本「歐亞基金會」(?????財團 from Asia)補助,執行「世界文明?現代社?課程講座」計畫,透過專題講座形式,邀請國內外學者分享不同文化脈絡與社會觀點,讓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全球性挑戰,培養批判思維與國際素養,展現嘉大在通識教育創新上的積極作為。 系列講座第五場10月14日在民雄校區教育館舉行,特別邀請歐亞基金會首席研究員鄭俊坤教授進行專題演講,主題為《邁向新共同體-其必要性與意義》。鄭教授長期關注國際和平與共同體發展,此次演講聚焦於他提出的「邁向新共同體(Towards a New Community )」理念,引發師生高度關注與深度思考。 鄭教授指出,當前世界面臨的衝突與分裂,往往源自民族國家體系所建構的「舊牆(Old Walls)」,這些牆不僅是地理與政治上的界線,更是心理與制度上的障礙。他認為,人類活動可分為兩大面向:「佔有(Possession)」,即追求財富與技術發展;以及「關係(Relationship)」,即建立秩序與社群。新社群的核心在於重新平衡這兩者,並透過開放、多元、包容的社群形式,擴展人類的可能性。 鄭教授演講中提及,「新共同體」並非否定國家的存在,而是希望國家能回歸其原始角色-保護生命與資源,使人們生活得更自由、和平與快樂。新共同體的核心在於尊重文化差異,讓國家回歸保護生命與資源的本質角色。此構想旨在消除全球衝突,最終創建一個自由、和平、幸福的聯合世界。他呼籲青年學子在全球化與數位化浪潮中,應具備批判性思維與跨文化理解能力,成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 劉馨珺教授表示,此次鄭俊坤教授的演講,讓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國際前沿的共同體理念與多元文化觀點,不僅拓展對世界文明與社會結構的認識,也培養全球視野與和平價值,有助於面對未來多元且複雜的社會挑戰。
大學校園 攀樹訓練激發自然感知力 嘉大景觀、森林、植醫、生資系共同守護樹木健康
嘉義大學辦理「妙手虫森2.0:Revive! 永續環境健康帶回『嘉』」計畫」,為提升攀樹訓練參與學生的專業能力,於日前「丙級攀樹教練課」及「鏈鋸修剪課程」辦理後,進一步辦理「乙級攀樹教練課」,邀請國際樹藝學會(ISA)認證攀樹師翁恒斌、許荏涵、黃瀅瀅與助教郭皇妤,帶領景觀學系、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植物醫學學系與生物資源學系四系學生進行乙級攀樹教練課。 為期兩天的乙級攀樹課程中,教學內容聚焦於進階攀樹技術與系統操作,包括身體推進法(Body Thrust)、安全短繩(Lanyard)使用時機及方式、攀樹摩擦繩結學習、繩結運用與轉換支點練習、安全腳鎖式攀爬訓練、樹上移動(Limb Walking),以及各式輔助工具操作等主題。學生透過實際演練,學習如何靈活應用繩結與裝備,提升攀爬效率與安全穩定性,並在高空作業中培養判斷力與空間感知。 課程中,講師透過分解動作與反覆練習,引導學生熟悉身體推進法的核心動能,同時強調在不同樹形與枝幹結構下,安全短繩的正確使用時機與角度調整,讓學生在變動的環境中保持平衡與支撐,確保高空作業的安全性。訓練也涵蓋了進階繩結學習與轉換支點的實務應用,讓學生思考如何依據現場環境規劃攀爬路線,靈活運用不同繩結、摩擦系統與輔助裝備,以建立多層次的安全備援。此外,學生還透過腳鎖式攀爬與橫向走枝練習,掌握在樹冠間穩定移動的技巧;同時理解繩結摩擦、力學與重心平衡間的關係,從中學習如何運用技術與策略,使操作更為省力、高效與安全。 本次課程助教郭皇妤為嘉大景觀學系校友,在校期間因「USR妙手虫森:城鄉環境健康與生物多樣性教育傳承」而接觸攀樹課程,對此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加入「攀樹趣」團隊,投入攀樹教育推廣與安全訓練實務。她的參與不僅展現嘉大學生「從學習到實踐」的精神,也成為學弟妹的最佳榜樣,見證了專業教育與興趣實踐的良性循環。 本課程核心以「安全」與「技術提升」為主軸,透過丙級攀樹教練課與鏈鋸課作為入門基礎,讓學生初步認識樹上作業的安全觀念與操作流程;進階的乙級攀樹教練課程則針對有興趣的同學進行專業培訓,使其具備考取攀樹師證照的基本知識及技術,強化實務技術與專業素養。
大學校園 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訪南華大學 展開佛學國際學術交流
南華大學姊妹校來自泰國的摩訶朱拉隆功大學(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 MCU)於10月3日到訪,由阿難比丘(Phra Anan Bhikkhu)教授率領該校佛學碩士班十位學員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及人間佛教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展開跨國學術交流。此次活動旨在促進佛教高等教育的相互學習與合作,深化兩校在人間佛教理念、宗教教育及數位學習領域的交流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