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科

準備指考國文的三個錯誤觀念,要避開 收藏

  新店高中國文科/李淑芬老師   2016-06-16    指考 , 高中

  分享

Photo via VisualHunt

關於國文科讀書方法及應試策略,自問不是應試專家,且這方面的高見所在多有,無庸多置廢詞。毋寧就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對讀國文的基本心態嘵嘵幾句。

讀國文誤區一:國文嘛,背一背就好!

這類反映的另一種表態是:國文好難喔,我總背不起來;我從小國文就不好……。無論哪一種,潛臺詞是:國文就是死的知識,靠記憶就行。所以讀國文根本是基因決定論,記憶定江山。然而,吾腦力也有涯而書也無涯,「靠背一族」終會有讀不完的悲哀。

讀國文誤區二:國文都是讀古人的東西,以後根本用不到!

這類反映的潛臺詞是:我對國文沒興趣,讀書只為應付考試。然則,問題癥結不在於古文今文,而是出於功利心。弔詭的是,凡為考試而讀都是假,一旦「試」過「競」遷,也就拋諸九霄雲外,「分數主義」者不能稱為真正的學習,也不能真正學好,這樣又如何要求日後能用?!

讀國文誤區三:國文很主觀,沒有標準答案,我不知道怎麼唸!

這類的潛臺詞則是:老師畫重點,直接告訴我結果。慣於被餵養的學習模式,無論是知識本身或論證演繹結果都有老師或書本沿路丟下來,主體性湮沒茫然,很容易形成服從權威的個性、或思考的惰性,猶如「機器娃娃」,往往有標準化的迷思。有些學生並不真正在乎答案內容,當標準答案與自身認知牴觸時,所關心的就只是送分與否。

無論是靠背一族、機器娃娃或分數主義者,共通問題是:只在課堂上學,在課本裡學。長期以來,讀書就是讀教科書,畢業後多數人再也不讀書了,真真是「曾經課本難為學,除卻臉書不是書」。此中固然有教育體制龐大、深層因素在,但個人心態也是「共犯結構」。

學習如果與生活割裂,終究只能徘徊在門口「看熱鬧」

學習如果與生活割裂,終究只能徘徊在門口「看熱鬧」,好比學了幾年英語,始終還是愛恨在心口難開,就因為我們把學習限縮在課堂上、書本裡。作家張大春先生自述近作《大唐李白》如何發想時提到,文學史是近代學院的產物,讓學習者誤以為那便是文人生活與創作的樣貌,甚至聚焦在前後代作品的關聯性,而忽略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與創作可能有著密切的糾葛。所以,當我們在讀李白詩,應該回到他的時代背景與生活情境去揣想,再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加以推敲意會,而非凌空把作品獨立出來,支解一二云云。

只有回到生活中,學習才會有感。評論家楊照先生近作探討臺灣教育問題,舉女兒赴德讀書的經驗,例如文學課中討論莎士比亞作品時,是從文本延伸到戲劇、電影等各種文類,而以個人觀賞經驗提出分享、討論、或者批判,從過程到結果,大家都積極熱烈參與,從而學會如何鑑賞一部作品。國文課正是透過各類作品,培養感知的深度、開啟思辨的力度,形塑一種文化價值,人格能量。

當然,語文作為一種溝通表達工具,無論是和今人、古人或者外國人溝通,也不妨視為技藝之學,教師扮演教練的角色,透過反覆練習來提升「戰鬥值」,無論是文言文或白話文,每日閱讀一二則,浸淫既久,必能日起有功。即便謫仙李白,少年時代也是把全本《文選》反覆擬作,才練就「斗酒百篇」的功力。

奉勸想讀好國文的人,以「熟悉」取代「記憶」,以「感知思辨」取代「勤做試題」,打破既有學習場域與模式,天道好還,且將「加倍奉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加倍奉還」的指考國文應試準備之道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