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13th技職之光】44名獲獎者,表現亮眼
第13屆「技職之光」獲獎名單已出爐,「競賽卓越獎」和「技職傑出獎」共有44名學生獲得此項榮耀。獲獎同學在國際各大獎項也取得非常亮眼的成績,其中葉家宇同學更是臺灣第一位在國際科展得獎的高職生。 競賽卓越獎21名 在「競賽卓越獎」部分,得獎者皆在國際各大獎項取得非常亮眼的成績,其中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資訊科葉家宇同學參加2017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以作品《紙電路印刷機研發及其運用於教學之可行性分析》獲得嵌入式系統組三等獎,是臺灣第一位在國際科展得獎的高職生。他開發出一種新印製技術,將金屬箔穩固附著在一般紙張上,讓紙張局部導電,進一步應用於電路布局測試、柔性電路板開發及教具上。這套紙電路印刷機從生產過程到最後印製出的電路板,都較傳統製程便宜、環保且快速,操作流程也更為簡單。過去臺灣參加國際科展的代表多為高中生,甚少有高職生出線,來自高職的葉家宇,成為臺灣第一位在國際科展獲獎的高職生,相當不容易。 技職傑出獎23名 在「技職傑出獎」部分,又分為「發明達人」、「證照達人」及「其他傑出事蹟」三個獎項;其中國立曾文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的王柏翔同學,以作品「機車無段變速機構中扭力彈簧之衰退補償裝置」於第28屆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2017臺灣國際創新發明暨設計競賽皆取得金牌獎的佳績;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的盧楚壹同學,以日常生活安全為開發主題,其作品「智慧安全嬰兒推車」能透過壓力模組感測到車內嬰兒重量自動鎖住輪子,避免車子自行滑動,貼心設計的LED燈條可於夜間發光,更能保障嬰幼兒夜間的安全,一舉奪下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第12屆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與2017臺灣國際創新發明暨設計競賽三面金牌獎,優異成就獲頒「發明獎達人」獎項。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中原產業熊震寰 強化實作創新育才
面對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以及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年輕學子該如何及早因應、迎接未來挑戰?中原大學產業學院院長熊震寰一語點出「強化實作力」的重要性。 強化實作力,人才培育應與時俱進 曾經擔任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資深顧問、德記洋行董事長兼總裁的熊震寰,企業經歷相當完整多元,長期觀察企業與教育界動態的他,談及目前的產學問題,開宗明義就談到,實務人才的匱乏不僅是臺灣高教界的問題,更已成為世界各國企業界CEO最頭痛的難題! 會造成如此窘況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出在過去20年來人類生活出現急劇變化,但教育環境與培養人才的架構及模式卻沒有跟著與時俱進,以致造成「學」、「用」之間的落差日益擴大。 熊震寰直言,年輕人必須具備溝通交流、解決複雜問題,以及能和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一起合作、協同創造的能力。與其擁有多張證照與高學歷,還不如從實作中去發掘、找尋自己的天賦,透過實作探索自己熱情之所在,藉由熱情發掘所長。對此,他建議大學生應該培養與具備動手實作的能力,從中養成可以被企業所用的才能。 成立產業學院,大學產業無縫接軌 在讓學生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必須透過專業人士的引領,因此,企業界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等待學校培養人才,而要主動投入資源,幫忙學校培養人才。熊震寰語重心長的表示,目前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都已意識到這樣的人才問題,像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許多企業,都紛紛拿出資源投入與學校的產學合作及育才機制,但臺灣這部分則還在萌芽階段。 而這亦是中原大學在2015年5月首開大學先例,成立產業學院的宗旨所在,就是希望透過跨領域學程、就業學程,以及實習與就業輔導等課程與方式,來翻轉大學教學機制、打造創新育才模式,並結合企業資源,邀請產業界主管與業師共同參與課程規劃與教學,藉此達到「學用合一」目標,協助大學端的人才培育機制與畢業生能力更貼近企業需求,強化產學之間的合作,讓大學育才模式與產業人力需求可以「無縫接軌」,提升學生未來的職場競爭力。 簽署行為共識書,解決真實世界問題 擔任首任產業學院院長的熊震寰表示,其實中原大學還未設立產業學院之前,就已經先成立就業學程,產學學院的誕生可說是就業學程往上發展的第二個版本,其使命是希望推動更深入的學用合一模式,讓學生直接處理真實世界的問題,進而具備開創動能。 他以自身教授的「使命感行動專案實作」為例,曾經有年輕學子因為看到視障者行動不便的困境,而發想出結合Google地圖導航系統與紅外線技術,研發專為視障者量身打造的「導航夾克」,只要穿上它,視障者就能設定好外出路線,由導航夾克引領他們前往目的地,不需要再仰仗其他人帶路。熊震寰說,類似像這樣的idea就具有很不錯的開創性,既可幫助有需求的族群,又兼具創新力。 「上課前我就告訴學生,這絕不是一門輕鬆就可拿高分的營養學分!」熊震寰笑著說,由於他的課相當紮實、具挑戰性,其他課程得花一學期才能完成的教學進度,在他的課堂上,學生用兩個禮拜就得完成相關課程作業;因此正式上課前,他往往會先打開天窗說亮話,提醒學生這絕不是一門可以輕鬆混過的營養學分,而是讓學生親身「實戰」的真實課程,藉此讓學生有心理準備,並思考是否確定要選修;若決定要選修,學生還要簽署「行為共識書」,一旦缺課三次就要退選,以確保學生不會浪費資源。 上課第一周,熊震寰會先讓學生了解為何全球大學生被企業的「退貨率」這麼高?原因出在哪裡?透過讓學生看到真實數字,強化他們的學習動力。第二周則在課堂上介紹全球有為青年做了哪些事?聯合國在談什麼大議題?學生必須要能見賢思齊,思考自己要如何改變社會,並擬出目前有待解決的議題、撰寫議題架構與研擬解決方案。 突破層層關卡,研擬可行之道 除此之外,學生還要去思考這個議題方案有沒有執行的可能性,並告訴老師為什麼想關心這個議題?熊震寰強調,學生不能「呼嚨」老師,每個議題架構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而來。他舉例,有學生表示,因為夜間睡覺時聽到豬隻哀號,而引發想要改善豬隻飼養環境的動機,這時候他會進一步請問學生,他的住家離養豬場有多遠?為何能聽得到豬隻的叫聲? 在有了確切的議題發想動機之後,接下來就是實作部分。學生必須透過各種方式,多方蒐集世界各國豬隻養育場的環境、設備等相關資料,進而從相互比較與了解中,研擬適合臺灣的豬隻養育場改造方案。不只如此,熊震寰認為,光只有想法還不夠,必須再親自拜訪養育場主人,與對方溝通、交流,才能真正發掘問題所在,研擬可行的改善之道。 熊震寰形容,每一周的課程進度就像一道關卡,學生得認真思考、蒐集資料、集思廣益、想方設法,才能突破一道道關卡,過程中往往會有不少學生提早「陣亡」,最後能真正站上講台報告具體成果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然而,這正是未來學生進入社會後所面臨的真實世界,在職場上,老闆或主管不會像學校老師般可以給予學生包容,每個人都必須拿出真本事來一一通關,才能在企業界占有一席之地。 體會「讓不平凡的事發生」的過程 除了中原大學產業學院外,熊震寰也在國立政治大學開設「社會創新專案實作」通識課程,鼓勵願意提升與挑戰自我的學生選修,藉此訓練學生「實際動手、具體執行」,從感同身受出發,透過對真實問題的對號入座,處理一個具震撼性的真實問題,動手設計具有獨特性、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執行過程以3人組成的團隊為執行單位,共同執行一個社會創新專案實作,透過細部執行計畫以及「設定目標」、「動手解決」、「回顧與發現」、「再行動」的不斷循環,體會一群平凡人如何讓不平凡之事發生的過程。而且每周都有50分鐘的現場實作時間,熊震寰會根據當周實作內容,提供工作指南與工作底稿,幫助學生掌握工作要領,完成實作。 激發年輕人鬥志,讓世界變更好 熊震寰表示,自己之所以願意投入教育界、站上教學現場第一線,就是希望結合自己在企業界的實務經驗,幫助青年學子具備可以與時代接軌、被企業所用的能力。他語重心長談到,在美國,有14歲的少年因為叔叔罹患胰臟癌逝世,而激發他努力研發有助於早期檢測出癌症的癌症試紙。 不只如此,國外也有九歲孩子因為看到遊民無家可歸,而想出一個讓遊民有東西吃、有房子住的改善之道。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國外並不少見,但臺灣卻很少看到,「因為臺灣父母常給孩子摸頭,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夠好,而忽略了真實世界中存在許多自己還沒經歷過的挫折。」經年累月下來,只會讓APP世代變成什麼事都無法解決的「軟腳蝦世代」。 「我希望激發臺灣年輕人萌生一種『世界會因你的誕生而不同』的鬥志,以及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企圖心。」 熊震寰說,年輕人不應該只享用世界給予的資源,還要運用世界資源解決社會與弱勢族群的問題,展現“you can do something”的行動力。 20所大學六千個學生,改變臺灣教育的力量 因此,除了現有的中原與政大之外,熊震寰未來的開課目標希望能擴及到20所公私立大學,讓六千名學生能在一百家企業的資源挹注下,都能有機會修習類似的開創實作課程。 為此,他曾應教育部之邀至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演講推廣,讓各大學校長了解這樣的創新教學模式,希望藉此為高等教育挹注創新活水。相關課程可參考課程網址(https://wa.nccu.edu.tw/QryTor/)。 「當每一年都有六千個學生投入學習、培養實作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形成一股正向循環的轉動能量,成為改變臺灣教育的力量!」他期待這一天能早日到來,讓改變可以成真。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6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以行動實踐社會創新 熊震寰要帶APP世代改變世界
大學校園 【清大圖書館】互動空間共享 智慧借書服務
圖1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外觀(圖片由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清華大學圖書館位於校門口附近的「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前臨大草坪,外觀兼具現代感與簡約風格,平面配置有如一本打開的書與一只滑鼠,象徵可同時提供豐富多元,即時新穎的實體與虛擬之學習資源與服務,是清華的知識中樞及終身學習場所。 圖書館的整體意象主題,由外而內,自校園環境、建築與設備、服務的內涵,以及識別度,依四大主軸發展,此四項主軸的英文縮寫為NTHU,恰與清華大學的英文縮寫相呼應:N—Natural,校園的自然景觀與生態;T—Technology,科技的內涵與應用;H—Humanities,人文的素養與實踐;U—Uniques,特有的品味與核心價值。 圖書館典藏逾520萬冊件種的豐富館藏,其中,學科多元且內容新穎的電子館藏(電子書、全文電子期刊、電子資料庫)即占260萬種;圖書館並導入多項科技化設計與高品質的多媒體視聽設備,以連結學習資源與貼近讀者需求的服務設計,建構出具有豐富空間機能、多元學習場域、貼心與便捷的服務、促進跨領域交流的推廣活動、並展現清華的榮耀與品味,是清華校園中的創新學習基地。 互動與共享的空間機能 圖書館空間規劃以讀者優先為基本原則,強調互動與共享,透過密集書庫的規劃並搭配調閱的服務,釋放出更多優質的閱讀與學習空間。簡單舒適的閱覽席位、以色彩標示樓層的書架、專為知識分享設計的「清沙龍」、館藏展示的櫥窗「知識集」、滿足共學需求的團體室與討論室,以及自學需求的研究小間與各式閱覽席,並有通宵開放的夜讀區等,滿足讀者「一次到館」(One stop shop)的多元化需求。 圖2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知識集主題設施(圖片由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豐富多元的學習場域 因應群體學習與社群活動的趨勢,圖書館全棟依音量的需求將空間區隔為輕聲討論之開放學習共享區,與書庫閱覽區。不管是一個人的專心研讀,或者是一群人的相互激盪,讀者在圖書館內都能有合適的空間可以利用。 圖3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內部設施(圖片由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智慧貼心服務設計 UHF RFID智慧型圖書管理系統,提供自助式借還書與自助預約取書服務;整合式空間管理系統則透過系統控制電源、空調等,有效節約能源,並提供讀者預約與報到的整合式服務。透過架上預約、校內代借代還、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清華、交大、中央、陽明四校)代借代還等服務,讀者可以更方便且快速取得需用之圖書。 促進跨領域交流與分享 圖書館各類空間均為免費使用,圖書館並於1F清沙龍與知識集舉辦主題多元之演講、分享與展覽等推廣活動;讀者可借用場地舉行各式活動,或與圖書館合辦。 圖4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色設施–發呆區(圖片由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榮耀的清華 「校史展示區」是校史資料展示的實體空間,也是認識清華歷史的入口,結合文物展示與互動多媒體,帶領參觀者了解清華,與四樓的「清華書房」同為清華人多年耕耘成果的具體展現。 愛「上」圖書館 圖書館以使用者需求為定位,對各學習空間訂有合理的使用時間,13間討論室、5間團體室、45席的電腦共學區,以及6間語言學習區與1間簡報練習室,都是熱門搶手的學習空間,每次可使用4小時。以2016年的使用統計分析,上述空間每日每間(區、席)的「翻桌率」高達2.5次;200席的夜讀區平日就有近9成的滿席率,考試期間則是開夜車用功學生的兵家必爭之地。 圖5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夜讀區(圖片由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圖書館以質量俱佳的館藏資源,以及優質的服務空間為基礎,於2014年開始推動創新的「活水計畫」,包含「知識匯」(Knowledge Hub @ NTHU)、「學習會」(Learning Commons @ NTHU),以及「文化薈」(Cultural Archival@ NTHU)三個行動方案,以發揮研究產出之效益、營造跨領域交流的學習環境,並蓄養清華的人文風華;圖書館也因此創新而轉型為清華知識創造與多元學習的活水源頭,以及清華與社會共創價值的基地。 愛上清大圖書館了嗎?喜歡,就不要只是過客!歡迎您成為清華大家庭的一份子,就可以天天愛「上」圖書館囉!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大學校園 【107特殊選才】中山錄取44名 比例全國最高
圖由國立中山大學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海納百川」特殊選才招生於107年1月5日放榜,自105學年度起中山獨立招收具特殊才能或不同教育資歷的學生,今年有300多名高中生報名,16個學系共招收44個名額(含部分弱勢優先入學名額),為全國占招生名額比例最高的大專校院。 面試生多樣且具特色 中山社會系系主任蔡宏政轉述多位校內教授看法,表示這次來面試的學生非常多樣化且具特色。例如有的孩子憑著一股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投入課業之餘還花時間幫忙鄉里抬轎或採檳榔;有人則是在教室待不住、立志要拍攝出一部感人的紀錄片。「這些有特色的孩子講到自己熱愛的事情,非常有自信、也很有想法,這就是我們要的學生!」蔡宏政強調,在校成績並非判別的主要標準,「特殊選才就是要在一般升學管道之外,發掘這些平常看不到的學生內涵。」 各擁專長發展可期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今年首度加入特殊選才招生,系主任王璦玲指出,今年的考生除了曾獲得相關戲劇競賽獎項外,亦包括美術班、舞蹈班的學生,可說是「各方高手齊聚中山論劍!」同時,因應特殊選才的招生目的,考生可依自己志趣選考「即興表演」或「設計」,透過面試與術科考試關卡,讓考生得以充分發揮個人專長與特質,再從中挑選出適合的人才。以此次考試為例,有的考生肢體能力豐富、柔軟度佳;有的考生的臨場反應能力極佳,能一人分飾多角。雖然部分考生的備審資料與面試表現有落差,但從不同的面向測試,仍然可以發現某些特質與能力突出的學生。「我們都會考慮給這些孩子機會!」,王璦玲提到,若能進一步加以培養與指導,這些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期。 專才偏才皆能適性發展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中山積極發展培育這些專才及偏才學生的學習環境,除錄取學系以適切的學習及生活協助,讓學生適性發展,更秉持「讓生命在中山轉彎」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設立「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及「西灣創新學院學士班」,建立供學生自主移動及學習的創新教學模式。 特殊選才學生亦能透過校內機制進入,以「議題導向、學習自主、跨域共學」理念,規劃「創新創業」、「國際移動」、「未來科技」等創新課程模組,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來引導學生自主規劃、自主學習,翻轉現有學習模式,培育學生能夠統整知識解決複雜的實務問題。以讓這群學子除跳脫傳統的升學考試,未來更能在中山大學一展長才。
大學校園 【臺大圖書館】館藏豐富,可跨校借書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空拍圖。(圖片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提供) 臺大總圖書館座落於椰林大道頂端,位於校總區幾何中心,民國87(1998)年11月啟用。建築意象參考日治時期落成的舊總圖(今校史館)折衷式主義風格,以拱窗、拱門、山牆、迴廊與鐘樓做為校園歷史建築語彙的延伸。 館藏豐富,特重臺灣研究 臺大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成立迄今,累積許多珍藏的學術資源,以特藏資料為代表,中外文舊籍、善本資料逾25萬件,其中臺灣、華南及東南亞地域相關資料完整,特別是臺灣相關的資料數量龐大,為國內臺灣研究的重鎮。目前核心任務為支援臺大教研需求,各類型館藏總量已逾788萬種/件,其中涵蓋6,700餘種現期期刊及6萬餘種電子期刊,也是國內資料量最多的大學圖書館。 五大特色空間 臺大圖書館已將許多服務整合在資訊系統架構,開發「臺大圖書館NTULIB」App,凡下載安裝,隨時可查詢館藏目錄、個人借閱紀錄,線上續借與預約,也能利用VPN連線在校外使用電子資源。 【24小時自習室】 古典質樸家具營造寧靜閱讀的K書氛圍,提供830個座位,24小時開放,伴隨同學度過自修及準備考試的時光。 【學習開放空間】 自由討論、輕鬆談話的Noisy center。還可免費申請個別學習諮詢服務,向小老師(TA)求助解決課業的疑難雜症。 【無線上網區】 各樓層有不同設計氛圍的無線上網區,帶著行動設備來體驗網咖般的環境吧! 【臺大人文庫】 螺旋樓梯、典雅的小閣樓,宛如英式個人書房般的閱讀空間,收藏臺大教職員生與校友著作的文庫空間。 【多媒體服務中心】 滿足視聽感官體驗,觀看有線電視、聆賞中心內的影片或音樂CD,除了借用小團體區與三五好友共賞,更可以把家用版影音資料借回家! 校際聯盟,圖書跨館互借 同學最常接觸的借還書也能跨館、跨校服務,在校內各圖書館借的一般可流通圖書,可至任一館歸還,現在臺大、師大、臺科大已實施三校聯盟,跨校選課,圖書館推出三校一卡通用服務,只要完成授權程序,同學持臺大學生證可直接進入他校兩館借書。至於臺大未收藏之資料,本館與國內100餘所大專院校簽訂圖書互借協議,還有館際合作服務向國內外圖書館申請借閱或複印。 客製化的學科服務也是本館的特色,5個人即可申請小班教學,接受圖書館利用指導等資訊素養課程。亦可預約「與館員有約」深度諮詢服務,以獲得更深入適切的協助。 圖書館還經常辦理展覽、參觀導覽、演講座談、影展、尋寶遊戲型態等圖書館利用活動,透過活潑多樣的推廣企畫,推廣館藏加值應用與特色。 歡迎新鮮人探索知識寶庫 你好,新鮮人。歡迎來到臺灣No.1的大學圖書館! 能夠披荊斬棘進入臺大的你當然不簡單,我們有豐富的優質館藏、完善的學科服務以及舒適的閱覽空間,隨時等待你來探索知識寶庫。這場書香滿溢的浪漫邂逅,才剛剛開始,圖書館會是你學習路上永遠的好伴侶。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大學圖書館系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大學校園 2017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臺灣勇奪3金
次長頒發金銀銅獎 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今年吸引來自全球71個國家及地區、910個校院系所的學生報名,總計徵得18,932件作品報名參賽,報名作品數超越德國IF、紅點設計獎等國際競賽,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學生設計競賽。 今年競賽以「Opportunity」為主題,分成「產品設計」、「視覺設計」、「數位動畫」及「贊助廠商指定」等四類進行比賽。經過初選與決選兩輪專家評選,最終選出年度大獎、各類金、銀、銅獎、佳作、國際設計組織特別獎等獎項共68件得獎作品,臺灣學生獲獎作品有31件。 臺灣學生勇奪三金 這次四大類的金獎,除「產品設計類」外,其餘三類皆由臺灣學生得獎。 「視覺設計類」金獎得主,是來自亞洲大學的學生黃聖軒、吳承諭,作品「字蹟」,結合漢字的筆畫,將鹿港知名景點的圖像,勾勒出巧妙的組合;「數位動畫類」金獎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學生盤思妤、陳昭名、陳聖勛奪得,作品「霓虹Neon」,以霓虹的概念來揭示都會男女的愛情,畫面流暢並富節奏性;「廠商指定類」由《財團法人看見台灣基金會》指定主題:新食器時代-臺灣茶具設計,最後由實踐大學李貞儀同學所創作的「製餅食茶TeaLab」,將糕餅器具整合進茶具裡,並將茶具拿來製作糕餅,創造出新穎的臺式茶具設計。 榮獲六項特別獎 另外,16個國際設計組織特別獎,臺灣學生作品勇奪六項。 其中,就讀東海大學的林瑋群、章芸甄同學的「小事RUKI」是專為亞洲女性設計的生理用品系統,包含月亮杯、外出清潔組和記錄APP,解決女性在生理期期間因環境衛生所帶來的不便;記錄APP更能精確掌控生理週期的變化。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王尹伶同學所創作的「Pick and Throw」探討因近年來漁業發達,人類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海報畫面中的手掌拓印隱喻著如若持續汙染,對於海洋生態的危害,終究還是會反撲回人類身上。此2位同學作品的意涵深厚,榮獲國際組織特別獎的肯定。 國外學生表現優異 其他國家學生也有好表現。年度大獎是由來自韓國Kookmin University學生的作品-「Water Mask Dispenser吸水式防煙口罩」,因設計操作簡易卻富有功能性,能在危急的時刻拯救性命,於發生災難時,給生命一個生存的機會,契合主題Opportunity,因此贏得多數評審們青睞,獲頒新臺幣40萬元獎金。 「產品設計類」金獎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Chiam Yong Sheng Kevin同學,以「Folks Kitchenware for the Blind」為一款專為視障人士所改良的廚房用具,創新的設計思維榮獲評審一致好評,獲得新臺幣25萬元獎金。同樣來自新加坡的Jexter Lim Sen Ye,得到國際組織特別獎,巧妙設計出多功能餐具,適用於各年齡層及視障人士,另外印度的Asish Mohandas,將彈珠汽水原理應用在擔架上,採用易漂浮的材質便於移動患者,同樣獲得國際組織特別獎,得到新臺幣10萬元獎金。 次長頒發年度大獎
大學校園 課堂前後五分鐘做8件事 提升學習效率
老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就是每周上課三、四個小時,一學期上課十幾周。如何妥善運用上課的時間幫助學生學習,需要老師細心的設計與安排。我們常聽老師抱怨學生上課會遲到,或是來了但未預先準備好當天要上課的內容;老師上課問問題都沒有人回答,整堂課好像都是老師個人的獨白。 抓住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專注學習 事實上,多數學生是看老師如何設計、安排他們的學習環境,他們只是順著老師的方向在那環境中或學習、或做自己的事,甚至甚麼事也不做。老師在教室裡不單單是知識的傳輸者,而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因此,從上課的第一分鐘開始,老師就應想辦法將學生的注意力與心思引導到課堂上,專注在要學習的課業上。 一般學生進入教室時,可能還在看手機、回想今早與室友的爭執,或是思考等會兒下課後要去哪吃午(晚)餐等事,但許多老師習慣在上課的頭幾分鐘點名,或是發還上次缺席學生的作業,或者回答個別學生與當天課業無關的問題;例如期末報告該寫什麼、下次考試是什麼時候、作業何時繳交等。如果老師每一堂課都以這種方式開場,學生自然不會覺得有準時進入教室的必要,長期下來,老師也浪費了許多與全班學生一起共有的寶貴時間。 事實上,教學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樣,當我們想要別人聽我們說話時,首先就得抓住對方的注意力,再想辦法維持住別人的興趣。因此,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很重要,老師應該:(1)立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心思轉到這堂課要討論的內容;(2)幫學生把今天的課程與上次的課程做連接;(3)設定當日課程目標。 學生需要建構屬於自己的新知識,而不是只記得「老師的知識」。(王錦河/攝) 課堂前五分鐘的教學活動 根據上述三個前提,以下介紹幾個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前五分鐘中可以做的活動。 【1.問題導向】 老師可以寫一個問題在黑板上,當學生一進教室時,立刻讓他們開始做。這個問題可以是從上次上課的內容延伸或是推演出來的題目,讓學生去解答,兩、三分鐘後,再由老師帶領全班討論可能的答案,也解說學生還不清楚的地方,讓學生在一進教室時,就把注意力轉入這堂課的內容,也準備好進入當天新的單元。 老師也可蒐集一些與課業有關,在生活中可以運用的測驗題目,或是研究所的題目(如果老師教的是大學部的課),將這些題目寫在黑板上或放在投影片上,讓學生一起討論、解答,然後再由討論中帶入當天所要上課的內容。總之,讓學生一跨入教室就立刻進入學習狀況。 【2.時事評論員】 老師可以放一段(約2分鐘以內)新聞影片或是平面媒體的報導,且是與上課內容相關的議題。例如,若授課對象是教育系的學生,老師可以針對近年大學招生不足的現象,讓學生根據所學過的教育資源管理原則加以分析及解釋「教育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這兩個觀念的關係,甚麼是可以讓全體社會獲得最大效益的方案。這種題目沒有標準答案,但能讓學生將所學與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做連接,也讓學習的新知識立刻得以活用在現實生活中。 老師可以將全班分成兩組,每一方持正反不同的意見。每次上課時皆以這個為開場,即便學生的引據可能是錯的,或是了解尚不透徹,但這種練習可以訓練學生有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追隨者。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分享他們的主張,再補充說明或是增加其他內容,學生下次評論時就會更周延,更有憑有據。 【3.觀念圖像表】 課堂一開始,就讓學生從上次上課的內容中,列出三個(或數個)他們學到的最重要關鍵觀念,以及附屬觀念(以文字敘述);然後讓他們用關係線表(圖像)勾勒出這些觀念之間的關聯性與從屬性。老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先用兩分鐘畫出觀念圖像表(Concept mapping),然後和鄰座分享,找出共同點與差異處,全班再一起討論。事後老師也可以收回學生繪製的觀念圖,作為他們出席的一個考評。 【4.觀念整合】 把當日要講的幾個主要主題放在投影片上,讓學生挑選其中哪一個或哪幾個與上次的內容最有相連性,讓他們解釋彼此之間的關係。然後讓學生從中選擇希望這堂課能深入討論的部分,老師即可針對學生挑選出來的題目,開始講授討論。 【5.即席寫作】 以上活動都可以讓學生拿出紙筆寫下他們的答案,收回來後除可作為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的回饋,亦可當成學生出席的依據。藉此,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個別回答問題,並透過書寫事先整理思緒,然後再以口語表達,協助他們深化了解學過的知識。透過這種讓思緒經過書寫整理後再開口敘述的訓練,對於比較害羞或不善口語表達的學生而言,比較容易表達清楚,也可增加他們的信心。 最後五分鐘的教學活動 不僅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很重要,課堂結束前的最後五分鐘,對於學生持續學習也是一樣的關鍵。以下介紹幾個簡單易用的方法,讓下課前的最後五分鐘也能達到強化學生學習成效,並且培養學生時時自我評量學習成效的習慣。 【1.一分鐘反思(minute paper)】 老師可以在最後幾分鐘,請學生拿出一張紙或一張索引卡(index card),請他們回答:(1)我今天在這堂課學到的三個觀念(或者最重要的三個新知);(2)今天學的哪一個觀念我仍有疑問或不清楚的地方;(3)今天討論的哪一個部分我特別感興趣,希望老師能介紹一些其他相關的參考資訊。寫好後交給老師,作為教師對這堂課教學的即時回饋,也可作為下堂課的準備。 如果學生有筆電或是智慧型手機,老師也可將這幾個問題放在課程網站上,讓學生當場回答,從中看到彼此的回饋。下一堂課開始時,老師可以選擇幾個代表性的問題投影在螢幕上,一方面回答學生的困惑,也再加強上一堂課的主要觀念,然後再連接到當天要討論的課題。 讓學生在課堂最後幾分鐘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他們省思當天學習的內容,學生也不會在離開教室後,既不記得也說不清楚剛剛上課到底學了甚麼,或是接下來還有甚麼可以討論的課題。 【2.終點聯結】 如同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老師給學生機會,把教過與學過的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做連接,下課前的五分鐘,老師也可以做類似的活動。老師可以告訴學生,若他們能在實際生活中,舉出五個與當天所學的知識或資訊相關的例子,他們就可以下課了。例如「市場行銷學」的課,當天討論的是商品包裝理論與運用,老師可以在下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使用的產品中(古今中外皆可),依據當天所學的包裝理論與行銷策略,舉出五個最傑出的包裝手法,以及他們認定的理由。老師可以將學生的選擇寫在黑板上,或是讓學生放在課程網站上,讓討論在課後還可以持續。 【3.測驗準備】 許多學生不知如何準備考試,則下課前的五分鐘也是一個機會,讓學生練習自己的學習成效。老師不妨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二到三人,用一張索引卡,請每一組在正面就今日上課所講的內容,寫出一至兩個他們認為老師考試時應該會考的題目(例如一個選擇題、一個簡答題),反面則寫出正確答案。若有時間,老師可以當場讓小組交換作答,或是收回後,下次上課一開始就隨機選擇幾個題目讓學生來回答。若是好的題目,老師更可以告訴學生他們寫的題目(稍作文飾後)會在正式測驗裡出現。 學生一開始可能只會寫一些簡單的問題(單純測試記憶、背誦),但老師可以藉此和學生一起討論隱含在觀念裡更深一層的意涵與推演:甚麼是「好」考題?甚麼是測不出真正實力的問題?如此也可稀釋學生常有「考試要考甚麼?」、「我該如何準備考試?」的焦慮,並讓學生有參與感。 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新知識 課堂中的前五分鐘是把學生注意力與精神集中的契機,讓學生立刻將思維與課程內容連接;相對地,課堂最後的五分鐘則是一個階段性學習的句點。因此,課堂裡的前、後五分鐘都具有「承先啟後」的功用,都需要老師精心的安排。但這不一定要靠老師聲嘶力竭地去「告訴」、「提醒」學生們上一堂課老師教了什麼、這一堂課(或下堂課)老師要教什麼。這種以「老師教學為中心」的模式,只會更強化學生不想去(不會)思考的被動學習習性。 真正的深化學習,是學生能時時反省自己學習的成效:「我是不是真的懂了?」、「我哪裡還不清楚?」、「我能不能運用我所學到的知識?」不經過這種「內化」過程(亦即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最終也只記得老師教給他們「老師的知識」。學生需要機會了解、體會、連結、整理、運用,建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知識。每堂課前面與最後五分鐘的學習活動,就是幫助學生掌握自己學習的最好機會。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4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課堂的前面與最後五分鐘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東海建築邱浩修  教你建築影響力
由 E21201 - 自己的作品,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連結 踏進優美寬闊的東海大學校園,綠意盎然、百花爭妍的美麗校景迎面而來,成排的參天綠樹與古典雅致的校舍讓東海大學創校迄今,不只是臺灣高等教育的知名學府,更是許多民眾前往中臺灣旅行時的必訪之地。 在許多東海師生眼中,東海是全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其實這樣的自信其來有自,因為早在建校之初,董事會就已經委託知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等人來設計整體校園景觀與校舍,漫步校園中,就如同置身建築美學基地裡,令人如沐春風。 榮登全球十大最值得保存的現代建築、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親手設計的「路思義教堂」,不僅是東海大學知名地標,更是許多東海建築系學生就近學習的最佳典範。而這也是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邱浩修的教學理念之一,擁有世界名校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設計博士學位的他,過去在美國求學時,亦是從周遭環境的建築脈絡中吸取養分、激發靈感。為讓更多人認識建築學這門學門,他也將自己投身建築教育十年來的教學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第一招:環境融入教學,跨越時空建築之旅 打從多年前開始,東海大學建築系就已利用暑假規劃海外移地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前往義大利羅馬,到以建築系聞名全美的康乃爾大學羅馬校區(Cornell in Rome)進行海外學習,在那段時間裡,學生跟著當地的外籍教授學習,用雙眼認識義大利的建築史、用雙手觸摸古羅馬的城市紋理,讓身處的環境成為建築教育的一部分,並嘗試以該區的城市特色激發建築空間的創作靈感。 邱浩修說,義大利不只是文藝復興的場域,亦是古羅馬建築的發源地,走在羅馬古城裡就如同置身千年歷史中,對建築系學生來說是很好的耳濡目染薰陶方式,亦是環境教育的一環。 第二招:讓建築走出象牙塔,讓創作發揮影響力 邱浩修談到,建築學並非純學術的學門,如何讓建築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是許多建築人追求的目標之一。他以自身在哈佛大學學習歷程為例,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十分多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待在哈佛的那幾年,他發現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是大家眼中的天才學生,但是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號召力都很強大,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過人膽識。 他笑著說,自己剛到哈佛大學第二年,就已經和幾位哈佛同學一起創業組了新創公司,學習開發市場客戶、接案子進行創作,那段創業初體驗也讓他看見國外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如何把自身腦海中的創意與大家分享,並希望透過建築作品對國家、社會造成影響力。這樣的學習歷程也影響到邱浩修後來的教學歷程,造就他成為老師後,一直很鼓勵學生努力走出自己的風格,讓自己創作的作品與做的每件事都能具有社會影響力,「讓建築不只是建築」。 第三招:找出讓學生眼睛發亮的東西 邱浩修認為,老師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學生點燃學習的熱情火苗,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會讓學生眼睛閃閃發亮。剛來東海教書的前兩、三年,他努力透過跟學生的課堂互動及討論,了解及思考什麼樣的內容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歷程不太容易用言語敘述,往往得靠老師日積月累的教學現場經驗累積。他談到,在網路等各類資訊取得容易的情況下,老師不能一直教以前的東西,必須讓課程有所創新,這樣教學才有意義,也才能幫助學生點燃學習熱情。 第四招:老師起而行,讓身教成為授課的一環 他表示,老師本身要有一個信念,就是自己探索來的才是真的。身為老師不能只是坐而言而不去起而行,最好能夠以身作則,帶著學生一起投入建築創作。像他就曾帶著學生在東海大學女生宿舍門口外發揮創作理念,以「漣漪」為靈感,採取參數運算的衍生方法來型塑磚牆所呈現的整體紋理,運用太陽光線映照在磚牆上所形成的自然光影變化,創造動態漣漪圖案,藉此讓硬梆梆的厚重磚牆,也能擁有如行雲流水般的輕柔律動感。透過師生的攜手合作模式,亦讓課堂建築理念得以落實在東海大學校園裡,讓教師的身教成為課程的一部分。 第五招:將想法說出來,每周安排學生論述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有句知名口號「Demo or Die」,意思就是若不將創作靈感化諸為實體呈現在大家眼前,就只能任憑想法在腦海中消逝死亡,永遠無法有成真的一天。邱浩修認為,對一門建築課來說,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師生間的相互討論,因此他每週都會訂出主題讓大家討論,同時也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身的靈感與創作歷程,藉此讓學生明白建築學不能只是空想,如何實踐是首要之務,透過議題導向的討論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釐清在創作過程中有沒有未發現的盲點,培養表達與論述自身作品的能力,讓老師和同學明白自己是玩真的、不是講假的。 除此之外,他也會透過採取分組報告的上台報告模式讓學生有參與感,邱浩修說,當學生站上講台時,就是這堂課的授課老師,亦是老師的老師,正所謂教學相長,有時學生的創作理念與作品,老師也不見得知道,透過上台報告的論述方式,可以為教學激盪出更多火花。 第六招:給學生動手做的機會,將知識變成經驗 邱浩修提到,建築教育與大學其他學門教育不太相同之處,在於建築學很重視實務。他向來鼓勵建築系新進老師要學習把所謂的知識變成經驗或實務;例如建築史老師,可以將建築史觀變成對當代建築的評論,當自己在評論作品時,無形中就在建構創作。例如,他會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變成空間實驗,進行產學合作,帶著研究生與美術公司攜手,運用3D列印技術等數位新工具進行銅雕作品的公共藝術空間創作,提供舞台給學生發輝,讓他們有動手做的機會,將理論化為實務。 第七招:借助新數位工具,激發新創意 不斷推陳出新的數位工具也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新創意與新教學。像是現在流行「實虛共構」的創作模式,從虛擬到實體、實體到虛擬;藉由以大自然為師的方式,結合數位工具創造出嶄新建築風景,像是運用數學原理與電腦運算創作出宛如鳳梨的結構或是海藻的紋理,這種創作方式不僅比業界走得更前端,亦有助於老師與學生開發各種創新模式,引領建築學持續往前邁進。 邱浩修曾出過一個作業,讓學生用直徑20公分的圓形紙板往上堆疊,一直堆到40至50公分的高度為止,藉此訓練學生思考交接的結構工法。而學生的創意也很多元,有人用許多圓筒卡在一起,一片片固定向上堆疊,也有人運用數位軟體工具進行創作,嘗試將結構與美學及數位工具相互結合,開展出更多可能性。 第八招:參與國際級展覽,解析建築發展趨勢 曾帶過學生前往威尼斯參加建築雙年展的邱浩修表示,學建築除了透過課堂傳授,踏出教室,走出去看看別人怎麼做也相當重要。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為例,這不僅是國際建築界最前衛的建築展覽,每次更吸引眾多大學建築系師生前往取經。 既然是最前端的展覽,當然不能讓學生錯過,由於正好有校友在米蘭留學,所以邱浩修就透過校友聯繫,與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Milano)合作,針對雙年展有一個招募全世界建築學校在展場工作、與全球建築系所學生交流的計畫,讓當時東海建築系也前往參與,學生以臺灣的手搖飲料文化為發想議題,以解構方式將手搖飲料杯包裝解構成五片塑膠,一方面探討食物的攜帶文化,另一方面也反諷臺灣是塑膠王國。透過這樣的參與過程,也讓他們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建築人相互交流,對學生來說是很棒的學習體驗。 第九招:老師變學生,讓自己重新學習不斷精進 如何在教學領域中追求創新、避免自己失去熱情,也是為人師者必須不斷學習與思考的歷程。邁入教學第十年,邱浩修如何保持對教育的熱情與激發教學靈感呢?他表示,不是當了老師就可以中斷學習,而是要更努力學習,永遠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他會要求自己開不同的新課程,讓自己有重新學習的機會,一方面督促自己不能原地踏步,一方面藉由吸收新領域的知識來融會貫通,幫助自己在教學之路上不斷精進、勿忘初衷。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點亮建築的社會影響力 邱浩修揮灑教學魔法棒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政大臺史所林果顯 讓歷史活起來
Photo on Visualhunt.com 想像一下,如果你像小叮噹般,擁有一台可以在過去與未來間穿梭自如的時光機,那麼身處21世紀的你,最想體驗哪種歷史人物的生活?對於這個問題,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最年輕的助理教授林果顯笑著說,若真能來場時空旅行的話,他最想回到古代體驗史官的生涯,親身了解以前的歷史記錄者是如何看待歷史、解讀歷史,相信對鑽研歷史的自己來說,將是難得又過癮的體驗! 拋開刻板印象束縛,從多元角度看歷史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每個人都上過歷史課,但可曾想過歷史在我們人生歷程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為何我們要讀歷史?又希望從歷史中學到什麼?林果顯說,其實光是懂得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就已經是研讀歷史的收穫之一。 曾有學生跟林果顯抱怨不喜歡歷史,因為不喜歡背東西;但在他看來,大學教授歷史課程的目的並非為了背誦強記每個歷史事件的人、事、時、地、物,而是要培養學子獨立思考與思辨能力,他甚至希望每個來上課的學生都能拋開過去的歷史思維,重新將自己的史觀「解構再建構」,不要被刻板的印象所綑綁,學習從不同角度觀看歷史。 他以中國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為例,過去我們總認為當時群雄各據一方而導致中國時局紛亂、動盪不安,一直要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才迎來太平盛世,然而這樣的刻板印象全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被大一統的朝代觀給綁住,以致於認為分裂就是等同紛亂、一統才能天下太平。然而,在林果顯看來,春秋戰國其實是個多元奔放的年代,各國各自有自己的文化發展,許多具有創造力的事物都在這個年代產生。 也因為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太過精彩,讓著迷不已的林果顯原本要以此時期作為探究主軸,沒想到因為爺爺往生,意外成為改變自己歷史研究生涯的轉捩點。 林果顯談到,當時因爺爺往生,平日較少見到的家族親戚全都齊聚一堂為爺爺送行,從叔叔伯伯的回憶敘舊中,他驚覺自己竟對上一輩人的生平故事與那個年代的臺灣如此陌生,因而轉而對探究臺灣史產生興趣,也因緣際會開啟往後從清帝國末期、日治到戰後臺灣史的研究生涯。 教學第一招:人物為主軸,為歷史賦予人味 為何想透過人物呈現歷史變遷?林果顯說,因為這樣的歷史課才有「人」味。為此,他所教授的歷史通識課往往是從人物出發,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時期的人物與歷史演變間的關係。 在規劃課程時,他會先選出14位與清朝時期、日本統治到戰後臺灣相關的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涵蓋官方與民間、男性及女性,其生平都與當時的時代變遷息息相關,林果顯讓學生從這幾位人物中,投票選出自己想探究的人物,作為這門課的討論主軸,透過「以人觀史」的方式,讓學生更貼近這三個時期的臺灣歷史,進而去思辨威權體制、殖民政治、人民自主力量展現等議題。 教學第二招:化身歷史人物,學習設身處地思考 「歷史的演變往往跟那個時代人物的選擇有關。」林果顯認為歷史的推移與變遷,關鍵在於人,人的抉擇會影響歷史的發展。他以出生於1899年的蔡阿信為例,成長於日治時期的她是臺灣近代第一位接受現代醫學訓練的女醫師,18歲就隻身前往日本醫校進修。 事實上,不管哪個時代,要成為歷史上的第一人總是特別不易,尤其在當時前往日本留學的臺灣學生不過才一百多名,女生更是少見,但蔡阿信能成為女醫師的求學歷程,也凸顯那時的她正身處兩個不同世代的歷史轉捩點,女性不再像過去一樣只能完全依附在男性經濟權力下,也有機會靠著教育翻轉人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除了蔡阿信外,透過其他歷史人物也能從中觀察當時的歷史變遷。林果顯強調,許多歷史的發生或演變都不是理所當然,他希望學生透過人物生平經歷去思考當時的時空背景,將歷史活化。 教學第三招:挑起學生好奇心,把課程變有趣 一門好的通識教育課程應該具備那些要素?才剛跨過不惑之年門檻,卻已三度獲頒政大通識課優良教師的林果顯認為,「讓課程內容有趣」是首要之務,但要讓學生覺得有趣的前提是老師要先覺得自己的教學內容很有趣,因為熱情是會相互感染的,當老師在台上講得眼神閃閃發亮時,相信台下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的熱力四射。 以自身的通識課為例,林果顯會試著在教學時挑起學生想進一步探究的好奇心,解構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原有認知,讓課程變得有挑戰性。 他表示,多數人念歷史是照著事件的發生時間序走,常把世界史和臺灣史區隔開來,但綜觀來看,臺灣史也是世界史的一環,不應如此壁壘分明。所以他會將臺灣史放在世界史脈絡中來教,讓學生思考為何四百年前,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會不約而同來到臺灣? 他指出,當時許多歐洲國家都想與中國做生意,但當時的鎖國思想讓歐洲強權不得其門而入,因此鄰近中國、地處世界重要航線、具地利優勢的臺灣,也就成為西、荷等國前仆後繼來到這裡的原因。林果顯強調,歷史事件往往是「環環相扣」的關係,在我們關注臺灣歷史變遷的同時,也要回頭去看同一時間軸的世界各國發生了什麼事,而導致臺灣出現這樣的變化,才能避免陷入以偏概全的歷史思維。 教學第四招:踏查大稻埕,引領學生感受歷史情境 為了讓歷史場景躍然紙上,林果顯會利用課堂進行戶外踏查,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大稻埕,親身感受情境氛圍。他表示,親臨歷史現場的魅力非文字、圖像或現在最夯的虛擬實境所能取代,就像許多人喜歡造訪的千年古國義大利,當身歷其境時,更能感受這個西方文藝復興發源地的文化風采。 林果顯談到,研讀臺灣史的優勢就是讓我們可以從身處的這塊土地找到歷史與自己的連結性,透過戶外踏查可以讓學生貼近古往今來的歷史場景,思考為什麼這裡會發生這些歷史事件,「就像有學生好奇為什麼古早時代大稻埕的商業街(現在的貴德街)街道寬度這麼窄小,這是因為以前的商業街道只需要能容得下轎子經過就足夠。」從馬路寬度也能反映出過去交通工具的使用情況,這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讓後人得以見微知著。 教學第五招:規劃學習單,由學生分組調查 「透過眼見為憑,更能理解當年大稻埕能成為臺灣重要歷史發源地的緣由。」正因大稻埕在臺灣史演變中扮演重要角色,跨越了清朝、日治與戰後臺灣,為讓學生試著比較這三個時期的歷史軌跡,林果顯會在踏查前先規劃好學習單,並配合學生所攜帶的大稻埕地圖進行分組調查與討論,藉此找出大稻埕哪些建築是從清朝保留迄今,哪些建物是在日治時期或是戰後臺灣才出現,透過各組分工與合作,區分三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特色,呈現出大稻埕一路走來的發展變遷,讓大稻埕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地名,而是活生生的歷史場景展現。 教學第六招:結合TA進行討論課,激發思辨力 除了戶外踏查外,討論課也是林果顯課程的一大特色。他表示,為激發學生發掘問題、進行歷史思辨的能力,他會聘請碩博士班學生擔任教學助理(簡稱TA)來進行討論課,透過分組形式,讓學生思考前兩周課程所上內容,從中找出問題進行討論,藉由你一言、我一句的思辨,不僅有助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也能藉此釐清人物與歷史背景的關係。 不只如此,討論課還會規劃議題相互討論,例如探討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角色的不同思維:當你扮演殖民者角色時,會運用哪些殖民方式來進行統治?反觀自己成為被殖民者角色時,又會以哪些方式對抗殖民政府?不同的角色立場往往會激發不同的思考與選擇,林果顯希望學生能藉由角色扮演,融入歷史情境中,設身處地思考,從中理解「殖民」與「被殖民」的概念與意涵。 儘管在大師備出的歷史學界,林果顯自謙自己只是個後生晚輩,但他仍深信人文基礎學科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建立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思辨能力,而歷史學正是培訓這種能力的最佳方式,這也是林果顯教授歷史課程以來,一直秉持的理念初衷。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4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跳脫讀「死」書,林果顯讓歷史「活」起來
大學校園 分析59所私立科大,看看哪些因素影響招生?
技職校院的校務治理與人才培育應有公開透明的資訊及機制。圖為樹德科技大學學生在德國「iF 學生設計獎」中獲得首獎。(教育部提供) 學校校務治理與招生吸引力之間存在著甚麼樣的關係?隨著2016年大專校院一年級新生減少2萬多人,面臨第一波少子女化衝擊下,大學應該怎麼經營以吸引更多家長和學生的眼光,願意選擇就讀,對私立技職校院來說,是一個棘手的議題。 總招生名額調降與考試分發率降低 因應少子女化趨勢,教育部推動多項相關機制,包括「啟動數量調控機制」、「以註冊率來調減學校總量招生名額」及「以大學經費補助機制來調減招生名額」,2016年大專校院總招生名額為40萬982名,相較於2015年41萬5,638名減少1萬4,656名,其中技職校院減少1萬2,000名(含教育部扣減及學校寄存名額),相較於一般大學,技職校院減少名額之幅度大了許多。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報名人數及技職校院的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人數2016年相較2015年亦呈現降低的狀態,2016年學科能力測驗報名人數相較2015年減少10,452人;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減少13,043人,技職校院減少幅度亦大於一般大學,如表一。 如果從2016年技職體系招生相關資料來看,2016年大一新生推估值較2015年減少11,201人,四技二專日間部總招生名額(高職生)相對減少了5,329人,甄選入學報到率降低了1.6%,考試分發率則降低了6.2%,以整體相對資料來看,考試分發率的微幅降低似乎是合理的現象,如表二。 民間網路排名系統,公布紅色警戒退場學校名單 2016年10月20日,「台灣大學排名網」採用教育部公開的資訊,包括2016年各大學招生(考試分發)缺額率、缺額人數、2015年註冊率及總學生數等資料,將全國142所大學進行排行,有15所大專校院被列在退場的紅色警戒名單,其中有13所是技職校院,各校為恐影響後續招生情形,紛紛對外說明校務發展現況與提出抗議。教育部技職司表示,該網站排名的指標太過粗糙,大學退場不是那麼簡單,大學會不會面臨退場危機,關鍵是教學品質和財務狀況,而不是單看學生數和註冊率。 招生吸引力潛在相關因素分析 為了解技職校院在這波少子女化浪潮中是否居於劣勢,以及學生選擇就讀學校之相關潛在因素,提供技職校院校務治理之參考,本研究從教育部、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及技職校院公開網站中蒐集2014年72所學校的相關資料,包含13所國立與59所私立技職校院進行分析。本次蒐集之各校資料包含:學校地處區位、學生數、每生成本、財務盈餘,評鑑結果(代表學校校務治理之良窳)、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及2016年技職校院考試分發率等7項資料,以單變項與多變項迴歸方式,剖析技職校院校務治理有那些潛在因素對吸引學生就讀具有相關性。惟因國立學校的考試分發率均為100%,所以本研究排除國立學校相關因素分析,以59所私立學校為分析對象,結果如表三及表四。 2016技職校院考試分發率,單變項迴歸模式分析結果 本節以單變項迴歸,分析學校地處區位、學生數、每生成本、財務盈餘,評鑑結果、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等六個變數,每個變數和考試分發率的關係,分析結果如下。 1.就學校地處區位來看,地處北、中、南、東四區之學校與考試分發率沒有呈現顯著意義。此似與一般大眾之認知有差異,惟因可蒐集到之資料有限,我們無法排除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而選擇區域學校就讀的可能性,例如學生因家庭經濟因素,選擇住家區域附近學校就讀,以減少交通費及住宿費等家庭經濟之負擔等。 2.就學生規模面向來看,學生人數介於10,001-15,000名之學校,P值<0.0001;大於15,000名之學校,P值=0.0004,均達顯著水準,顯示學校規模愈大,考試分發率愈高。 3.就每生成本面向來看,每生成本>10萬元之學校,P值=0.0037,達顯著水準,顯示每生成本高於10萬元之學校,考試分發率較高。 4.就學校盈餘面向來看,有盈餘學校P值=0.0095,達顯著水準,顯示學校有盈餘,考試分發率較高。 5.就評鑑結果面向來看,評鑑通過與否與考試分發率沒有呈現顯著意義。理論上,學生會依據教育部所公布之學校評鑑結果與財務資料等來選擇適合自己就讀的學校,但依據分析結果顯示,卻未必如此,推測可能是技職校院評鑑結果一等之校數比率將近九成,教學品質之鑑別度不高所致。以上提供教育部參考。 6.就學校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面向來看,教學卓越學校P值=0.0007,達顯著水準,顯示有獲教育部補助之教學卓越計畫學校,考試分發率較高。可見教育部推動的教學卓越計畫對教學品質之提升,有相當助益。如何吸引更多學生就讀,是私立技職校院面臨的挑戰。 2016技職校院考試分發率,多變項迴歸模式分析結果 本節以學校地處區位、學生數、每生成本、財務盈餘,評鑑結果、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等六個變數為Y軸,新生分發率為X軸,以多變項迴歸探討其間之關係,結果如下。 1.就學校規模面向來看,學生人數大於15,000名之學校,達顯著水準,P值=0.0149;顯示學校規模愈大與考試分發率有關。 2.就每生成本面向來看,每生成本>10萬元之學校,P值=0.0366,達顯著水準,顯示每生成本高於10萬之學校,考試分發率較高。 3.以學校是否有盈餘面向來看,有盈餘學校P值=0.4370,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學校有無盈餘,與考試分發率無絕對相關。 4.就學校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面向來看,教卓學校P值=0.0740,未達顯著水準,顯示有無獲教育部補助之教學卓越計畫學校,與考試分發率無絕對相關。 綜上所述,整體來說,從單變項迴歸模式分析結果看來,2016年技職校院考試分發率與學生規模、每生成本、學校盈餘及學校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等因素都具顯著相關性。從多變項迴歸模式分析結果看來,則與學生規模及每生成本具有顯著相關性。本研究以多元面向的六個校務治理因素與考試分發率做迴歸分析,雖尚有諸多因素未納入探討,但從本研究的實證不難推知,不宜僅從學生數多寡的單元面向因素,即作為學校是否應該退場之判斷標準。 儘速建立大學公開透明資訊之機制 數據運用時代來臨,也是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大學運用校內外相關數據以校務研究方式,提升校務專業治理能力及培養高強素質人才貢獻國家社會,亦是教育部這些年鼓勵大學前進的方向。目前教育部除每年公布各大學系所的註冊率外,2016年12月將新增公布各學制的註冊率,2017年12月則會公布各大學全校性的註冊率及財務資料,讓學生選大學時有更充分的參考資訊。 如何吸引更多學生就讀,是私立技職校院面臨的挑戰。圖為南臺科技大學戴謙校長在「高等教育校務研究」國際研討會中,分享該校運用大數據分析調整招生策略的經驗。(葉耿亞/攝) 有鑑於目前教育部推動的寄存措施,將實際的考試分發率與註冊率模糊化了,如此還是有可能讓學生或家長在選擇學校或系所就讀時,因資訊不夠透明化而誤選,建議註冊率公布時應以扣除寄存後之數據呈現,以顯示實際招生樣貌;另外亦建議,除了註冊率及財務資料外,學生入學前的學習歷程、健康狀況、畢業後就業狀況及薪資等亦應建立一套提供透明資訊的機制,讓大學可以擁有更多資料做更多面向的實證分析,回饋校務發展,亦可減少外界對數據的誤解與謬用,讓學校走得更穩健,給學生一個安心受教的環境及許他們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參考文獻 Watchman(2016)。你的母校溺水了嗎?2016大學退場名單預估排名。取自台灣大學排名網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5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技職校院校務治理與招生吸引力間關係之探析
大學校園 如何準備校務評鑑的「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6年)指出,在確保我國大學校院校務評鑑機制能與國際並駕齊驅的前提下,第二週期校務評鑑實施計畫評鑑項目設計,主要係參酌主要國家高等教育校務評鑑機制之實務,在品質保證精神下,結合計畫、執行、檢核、行動(Plan, Do, Check, Act)之PDCA品質循環圈概念,以展開一連串追求校務評鑑改善的行動。 同時,結合第一週期校務評鑑的成果與評鑑理念,校務評鑑共分為四大評鑑項目,包括:校務治理與經營、校務資源與支持系統、辦學成效,以及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各評鑑項目所列為核心指標,屬共同必須評鑑部分。為鼓勵受評學校發展與展現特色,受評學校得採下列兩種方式之一種或兩種並用方式接受評鑑,以呈現特色或符應政策需要:(1)在各核心指標下呈現特色;(2)在各評鑑項目核心指標之外,自訂特色指標呈現特色。 本文針對校務評鑑中「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項目及其核心指標(參見表一)予以解析,並輔以作者所服務的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說明,希望有助於各校校務評鑑的準備,並有益於各大學校務治理能持續達成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之目標。 如何準備校務評鑑 評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或方法,目的在獲悉受評機構之目標達成程度。由於大學同時肩負著教育、研究及服務三大任務,校務評鑑的目的無疑是了解受評大學的上述三大任務之實際達成情形。從受評大學的角度而言,為了在接受校務評鑑時,有助於外部評鑑委員於短短的訪評時間內,能掌握可真實反映出受評大學的有關資料,評鑑之前的準備工作十分關鍵。根據作者個人長期參與評鑑的理論研究與實際經驗,提出下述作為各受評大學準備校務評鑑之參考: 1.成立校務評鑑指導委員會並邀請外部專家參與,以針對校務評鑑準備工作的準則與方針提供指導性意見,並納入外部專家意見。 2.在校級和院級分別成立自評推動委員會,雖然是校務評鑑,但除校級之外,成立院級自評推動委員會有助於涵蓋各院之下各教學研究單位。 3.校級自評推動委員會宜由副校長擔任召集人,院級自評推動委員會宜由各院院長擔任召集人,以利發揮協調全校與各院校務評鑑之準備事宜。 4.應建立全校整合性校務評鑑資料彙整中心,並以E化方式處理,即可於平時掌握各項有關資料,作為校務決策參考,亦可節省校務評鑑準備資料時間。 5.在校務評鑑準備過程上,宜有(1)從自評發現可改進之項目;(2)擬定有效的改進措施;(3)確認改進措施之有效執行;(4)蒐集證據,以證明可改進之項目已獲得改進。如此受評大學可發揮接受評鑑持續自我改進的作用。 6.應建立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核心之教學精進機制與特色。大學的主要核心任務是教育,持續精進現有教學實務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至為重要。 7.學校宜有明確的自我定位,並展現出提升學生就業力之努力與有關措施。儘管各受評大學的主客觀條件不同,但遵循此自我定位,不論何種大學之定位,均有教育其學生就業與未來生涯發展的相同目標。 8.凝聚全校教職員生共識,全力投入於校務評鑑之準備工作,將校務評鑑視為強化全校凝聚力、向心力之發展契機。 如何準備「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項目 針對刻正進行的大學校務評鑑,各大學如何準備「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之評鑑項目,以下分成整個項目與各核心指標依次闡述之。 ▌整個項目 各大學在準備校務評鑑的「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項目之整個項目工作上,可參考下述: 1.應用全面品質管理PDCA的概念,展開一連串追求校務評鑑改善的行動(Lee, Wei & Wang, 2013)。 2.進行自我評鑑時,各受評之大學校院應針對評鑑項目的現況做完整描述,進而進行優勢與缺失分析,並提出未來改善建議。 3.以方便評鑑委員查閱資料方式,陳列校務有關的文件資料。 4.善用圖表呈現校務績效或有關成果之跨年進步情形。 5.提供有關證據資料顯示有關問題的解決及改善。 6.須對原始資料提供分析比較,以利了解有關的事實現象或趨勢。 ▌各核心指標 此次校務評鑑「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項目下共有四個核心指標,以下依次說明如何進行準備。 1.學校內外部評鑑結果之使用、檢討及改善作法 在此項核心指標的準備上,可依循的作法包括(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 2017):(1)進行持續且反饋性對話,以利持續改善;(2)根據改善情形,修正預期成果,並檢討未能符合預期的原因;(3)建立改善循環機制,以利提升改善成效;(4)據以修改或擬定新的改善計畫,以利改善現況或解決問題。至於在實務上,亦可參考持續改善的六個步驟來進行,詳如圖一所示。 2.學校創新作為與永續發展之規畫與作法 此項核心指標之準備上有二個重點,一是創新,另一是永續發展。因此在創新上,可參考圖二創新流程,從盤整研究學校現況開始,接著進行有關的研究與調查,以利確實掌握現況與問題所在,然後界定進一步發展所可能面對的挑戰,提出有關的想法並檢測其可能性,最後將有可行性的創新想法付諸實現,詳如圖二所示(Centrefor Process Innovation , 2017)。 至於在永續發展上,則可參考圖三永續發展的向度,並針對各個有關向度,研議永續發展的有關規範與具體作法。 3.學校維護教職員及學生權益之作法 在學校維護教職員及學生權益作法上,包括:(1)透過多元途徑,增進師生利害關係人體認學校教育主體是學生,以確保學生有效學習為校務發展之最高準則;(2)明訂保障學生學習及有關權益相關辦法,以確實維護學生的學習權;(3)根據教師學術專長開授課程,且能有效引領學生進行專業學習;(4)維護學生在校內外安全,並能定期實施意見調查,以利即時處理學生關注問題;(5)明定教職員工權利義務,且能彙整成表件資料並於網上公告。 4.學校確保財務永續之機制與作法 此一核心指標之準備可參照圖四,從學校整體目標出發,進行有關的策略發展,然後進行具體規劃,最後做成有關的年度財務報告,持續循環進行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實例 以下以筆者所服務學校為例,闡述如何推展「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的具體作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是一所培養師資為主的百年學校,在校務發展願景上強調「創新經營」、「邁向卓越」及「永續發展」,其中的「永續發展」是重要的一項發展願景。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上,政府對公共經費強調「經營績效責任」的新公共管理趨勢,身為公立大學應善用有限的公共教育資源,以發揮最大效益,並能有效分配經費來支持學校的永續發展。 以「永續發展」的向度而言,不論是在教育及文化、經費與資源及校園環境各向度上,均有永續發展的考量及其作法。例如在經費與資源方面,特別需要在校內建立依循教職員生的共識來分配經費,以利學校永續發展,詳參考圖六。 以自我改善而言,前已指出臺中教大是以師資培育為主的大學,因此在師資生培育上,不斷掌握現有情況及其跨年變化情形,以利了解是否持續自我改善。表二顯示臺中教大師資生參加教師資格檢定考試通過情形,以通過率而言,各年度均高出全國通過率甚多,例如100年度通過率79%,高於全國通過率58.91%;104年度為80.07%,高於全國52.99%。此即是以證據為本的客觀數據自我檢視,證實臺中教大在此方面持續進步,確實達到不斷地自我改善。 再以臺中教大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的實際情況而言,不僅是國內各大學中每年擁有最多的公費生,並為偏遠學校培育出優質師資,此已彰顯出學校在此方面的自我改善具體成果,並成為學校的發展利基。 從上述具體實例顯示,各校宜有客觀數據來展現自我的發展利基與自我改善成果,如此不僅可在校務評鑑時展現自我改善績效,並可作為校務經營自我檢視,以利持續強化進步的發展動力。 結語:大學評鑑可能產生之後續衝擊影響 根據本文前面之解析及實例剖析結果,最後提出下述幾項論點,作為結語。 ▌評鑑結果影響學校形象與聲譽 校務評鑑將會影響學校形象,更會影響學校的聲譽,千萬不能輕忽。在校務評鑑的準備上,宜善用此機會來自我檢視與改進,並建立良好的學校形象與聲譽。 ▌影響學校爭取教育部競爭型獎補助資格與機會 現今政府的政策經常強調競爭型經費,設定的條件特別與評鑑成績有關,因此未能獲得校務評鑑通過,對學校將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僅可能會喪失獲得補助的機會,也不利於學校的正向行銷。 ▌影響學校領導者之威信 校務評鑑結果不理想會影響校內外利害關係人對學校領導者的評價,不利於其領導威信與領導效能的發揮。 ▌影響學校系所招生及未來發展 校務評鑑成績不佳將直接影響學校的未來發展,尤其是我國正面臨少子化生源減少的挑戰,校務評鑑成績將會影響系所的招生,尤其媒體報導效應更會加大其作用,不可不審慎以對。 ◎參考文獻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6)。106年度第二週期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Centre for Process Innovation (CPI). (2017). The innovation proce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k-cpi.com/news/the-innovation-process/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Jisc). (2017). Transforming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with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isc.ac.uk/full-guide/transforming-assessment-and-feedback ※Lee, L. S., Wei, Y. S., & Wang, L. Y. (2013, Apri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and program evaluations in Taiwan and the emerging rol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HEEAC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QAAHE) 2013 Conference, Howard Civil Service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Taiwan. ※León, P. (2001). Four pillars of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Arlington, VA: The Nature Conservancy.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6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校務評鑑中的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大學校園 第一科大如何自我定位,走向創業型大學
我國於民國100年採用認可制評鑑辦理高教體系第一週期校務評鑑,開展大學校院校務改善的作為,而將於今(106)年至明(107)年辦理的第二週期校務評鑑,則尊重各校的自我定位與教育目標,且評鑑項目指標設計能讓各校展現辦學成效與發展特色,並促其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評鑑項目共分為「校務治理與經營」、「校務資源與支持系統」、「辦學成效」及「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等四大項目(如圖一)。 第二週期校務評鑑的理念與目的 簡言之,第二週期校務評鑑以各校自我定位為基礎,由熟稔校務的專家學者就其發展目標進行專業、嚴謹的品管機制,期能引導學校透過計畫(Plan)、執行(Do)、檢討(Check)、行動(Act)的PDCA品質循環過程,持續改進與提升辦學品質。而相對於前次校務評鑑,第二週期除了持續檢視學習成效與自我品質保證之外,更強調落實學校的自我定位、展現辦學成效與特色,以及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儘管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屬於技職體系,不列入此次校務評鑑的對象,但明確的自我定位與辦學特色實為每一所大學提升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在自我精進的原則下,第一科大仍可使用高教體系第二週期校務評鑑核心指標3-1「學校依自我定位下之辦學成效」據以檢視自我定位與辦學成果。 本文特以第一科大為例,依序說明如何找出學校自我定位、如何訂定發展策略與落實定位的具體措施,以及推動在地連結、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最後以自我改善機制做一結論。 創業型大學的自我定位與發展策略 第一科大依辦學宗旨、審視內外部條件、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並歷經圓桌會議與校務會議討論,決議以「創業型大學」作為發展定位,以具體實現強調「就業力、實作力、創新力」的技職教育目標,成為一所擁有創新與創業精神之國際化科技大學(如圖二)。 在全球化發展與國際競爭的挑戰下,不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或是歐盟都強調,大學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為了型塑發展特色,第一科大率先在2010年宣示轉型為「創業型大學」,透過建置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ecosystem),提供學生「跨域」、「創新」、「實作」、「參與」的學習環境,致力於培育學生「具備創新的特質,並擁有熱情(Passion)、投入(Commitment)與分享(Sharing)的創業家精神」。 第一科大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落實以下四個發展策略:(1)引導學生跨域進行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學習解決問題、啟發創造力;(2)鼓勵學生勇於試錯、檢驗創意;(3)建置基礎設施,讓學生能快速產製原型(rapidly prototype),動手做出心目中的「作品」;(4)建立激勵機制與舉辦系列培育活動,篩選與媒合團隊,輔導師生研究成果與創意商品化。 創業型大學具體措施與辦學成效 ▌建立First Tech創業生態系統 一個建構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如圖三),能藉由課程、活動、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結合教育與育成機制,營造出友善的創新創業環境,讓校園的研究成果商品化、創意發想產業化,進而創造商品與服務的新價值。 ▌成立專責推動組織 成立「創新創業發展院」,由副校長兼任院長,以整合行政與學術單位資源,藉以掌握重要策略之執行,加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運作綜效。 ▌創新創業教育 開設校必修「創意與創新」課程,以及跨院「創新與創業」相關學程,並出版《創新創業首部曲》、《創業管理》等共通性教材,以及配合書籍內容拍攝「小資創業日記」微電影;另外,出版《方法對了,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專書及教具,以作為各校推動三創教育之入門參考教材。 ▌創新創業育成 為了發掘學生創新創業潛力,學校開設「創業星光班」,輔導學生設計思考、撰寫商業模式,並建置「創業培育室」及「微創業空間」,由專業經理人提供創業諮詢與輔導,讓學生創意產品試驗創業。此外,辦理「傑出總裁講座」、「創業校友講座」等,進行經驗分享,並設立南臺灣第一個校園天使投資基金,協助師生創業募資。 ▌創客實作與產學鏈結 第一科大團隊特地前往美國取經,實地考察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等世界名校,汲取創意空間設計理念,建置「創夢工場」及「創客基地」。其中「創夢工場」自2015年5月啟用至2016年底,已吸引國內外產官學界人士超過6萬人次造訪,並經教育部指定為「南區大學創新自造教育基地」,且於2016年通過Fab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國際認證,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成為臺灣唯二通過國際認證的學校,能有效鏈結國際創客社群。 第一科大的典範科大計畫除了建置「跨域實作工場」、「智慧製造實作工場」外,更興建「產業創新園區」,提供場域與產業合設研究中心,目前已有臺灣高速鐵路、富強鑫精密工業等8家公司進駐。因空間已滿載,故第二期園區也在今(2017)年2月動工興建,能有效深化產學合作。 ▌建立激勵制度 學校為促進研發成果宣傳,引進專業廠商協助教師拍攝研發成果商品化影片,並訂定「教師創新創業激勵辦法」及「學生創意發想產業化激勵辦法」,促進媒合產學合作。 由於創業型大學的定位明確,且符合高教發展趨勢,第一科大辦學成效已顯現,除了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典範科大計畫外,並獲教育部選為推動商業4.0及智慧商務召集學校;連續多年躋身英國QS亞洲最佳大學前300大,係南部技職校院唯一;2016《天下雜誌》590期譽為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並列臺灣最積極推動「財金跨資訊」的校院;1111人力銀行2016雇主最滿意大學調查,企業最愛技職校院全臺第5名;以及《Cheers》「2016校長互評辦學績效進步卓越大學TOP20」第15名。 在創業教育方面,第一科大亦頗有成果,2016年已分別獲教育部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通過件數第三次全國第一、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創新創業計畫書評選競賽連續兩年決選隊數全國第一、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創業傑出獎」首獎等。 扎根創客在地教育,第一科大與180餘所學校簽署創客教育策略聯盟。(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提供) 以校務發展為基礎,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創客教育向下扎根 學校藉由在地連結,期能成為帶動高雄地區創意創新教育領頭羊,已辦理中小學生創客體驗課程、高中職物聯網創客體驗營、赴馬來西亞高中舉辦手創工作坊科學營,以及與高雄市教育局合作辦理「科技自造夢工坊」種子師資研習營。 ▌金控中心資源共享 第一科大擁有全國首創「實習金控中心」及「兩岸財金教育中心」,已與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及多家金控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而為達到資源共享,更建置「金控教育雲」,克服人才培育跨越區域的限制,提供18所大專校院與高中職2,615個帳號參與實習課程,共同推動商業4.0人才培育;另辦理全國投資模擬競賽、跨校聯合考照活動,以及舉辦高中職金控體驗營、財金專業領域之種子教師研習營等。同時,與國教署合作支援高中職特色課程及校外實習方案,提供學生職場體驗與實習,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成效。 ▌首創「傳愛還願助學計畫」 為協助學生安心就學,學校於2010年首創「傳愛還願助學計畫」,以「你助學、我服務、他還願」為理念,結合助學與志工社會服務,投入傳愛志工服務,發展成獨具特色的「十大愛」服務,藉此培養人道關懷精神,體現生命價值,形成永續不斷愛的循環,並使傳愛服務成為師生力行實踐的理念與傳承的精神。 落實自我改善機制與永續發展 第一科大為確保高等教育品質,藉由自我解析強弱機先,確認創業型大學之特色定位,並擬定校務發展計畫,型塑特色。另為達成教育目標,確保校務永續發展,也落實以下自我改善機制,包含: (1)建構「教學全面品質管理」品保系統。 (2)為提升行政同仁服務職能,開設行政領導班、行政創新班。 (3)藉由年度圓桌會議,以凝聚校務發展共識。 (4)年度各單位業務報告,定期檢視行政效率效能。 (5)藉由校務興革建言系統、學生及職工與校長座談,以及行政服務滿意度調查,提高行政效率及服務品質。 (6)推動自辦外部評鑑計畫與國際專業機構認證。 (7)彙整各評鑑委員意見,追蹤列管,限期擬定改善策略。 第一科大期望藉由上述持續自我改善的作為,精進內部管控作業程序,降低經營管理風險,確保組織運作能有效率的推動執行校務發展計畫,讓學校成為引領創新創業風潮的國際化科技大學,培育產業專業人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6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創業型大學的自我定位與辦學成效:以第一科大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