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元培教師通過8件計畫案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通過106學年度起,教育部規劃推動「大學校院教師教學研究支持系統方案」,有八件計畫案,其中「商管學門」最高四件、「醫護學門」二件、「通識學門」及「農科學門」各一件。學校通過件數高居全國大專校院第13序位及前37%、全國私立科大第9序位,充分展現學校在教學熱忱及教學研究上的量能。 通過名單 【商業及管理學門】 企業管理系/徐雅甄教師-資訊科技應用於數理教學之探討 企業管理系/袁宇熙教師-以創意啟發揉合探究式教學法建構大學生視覺化電子商務數據分析技能與經營決策模式之研究 企業管理系/高孟君教師-遊戲式學習之應用—以會計學為例 企業管理系/鄭妃君教師-聚焦產業之多元教學法在管理教育之研究 【生技醫護學門】 護理系/林佩芬教師-發展並評價合作學習第四代拼圖教學法應用於大學層級護理研究概論之學習成效 護理系/洪兆嘉教師-模擬情境溝通技巧多媒體教材對護生兒科病房實習之成效探討 【農科學門】 食品科學系/陳惠欣教師-體驗式學習融入大學生食品專業課程學習之行動研究 【通識學門】 觀光與休閒管理系/葉錦霞教師-以教學反思與學習成果之質性研究探討大一中文課程教學有效性 推動專屬社群對話 希望透過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補助計畫,建立持續性的同儕審閱與輔導模式,推動專屬社群之建立與對話,並同步累積教學研究案件之成果,建置成果發表平台、專業人才庫、培育種子教師,透過不同任務之同步推展,積極鼓勵大專校院投入資源,協助大學教師增進教學之能力,編寫完整且優良之教案,透過教案於課堂上之正式實施,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上,增進相關成效,提升教學之品質。 提升教學實踐研究 教育部區分為「通識(含體育)」、「教育」、「人文藝術及設計」、「商業及管理」、「社會(含法政)」、「工程」、「數理」、「生技醫護」、「農科」、「民生」等十個學門審核申請計畫案,未來配合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執行,將更聚焦於教學品質提升、創新教學方法的研發,以及教學實踐研究的精進,並透過通過計畫案的教師為種子,擴散教學研究成果,幫助本校在教學實務上能更凸顯醫護技職教育的水準與精髓,以提升整體教學卓越永續發展。
大學校園 【107陸生來台】招生達成率91.63% 較去年低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正式分發的榜單已於7月5日公布,今年計有75校(去年101校)共錄取733名陸生(去年錄取944人)。其中,一般大學共有54校錄取614人,科技大學則有21校錄取119人。雖然錄取人數較去年少,但以今年教育部核定的總招生名額800名來看(去年名額1000),招生達成率有九成,較去年的94.40%減少了2.77%。 今年哪些大學錄取陸生人數最多?快來看看陸生聯招會公布的107學年度大學校院學士班陸生錄取人數排行榜。 一般大學:陸生錄取人數TOP10 75所一般大學中,錄取陸生最多的前5名依序為淡江大學、銘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與106年相比,排名前10的大學都沒變,只是第1名和第2名的學校易位了。今年這十所大學的總錄取人數也較去年少了78人。 科技大學:陸生錄取人數TOP10 在21所科技大學中,錄取陸生最多的前5名分別是朝陽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南臺科技大學。 與106年相比,文藻外語大學由去年的第五名升至第四,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和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則在今年首度進入前10名。若以這10所科大的總錄取人數來看,今年則較去年少了23人。 ★你可能想看:【107陸生來台】最愛學系TOP10 企管居首 ★資料來源: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大學校園 【107陸生來台】最愛學系TOP10 企管居首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的榜單已於7月初公布,今年可以參加分發的考生共1,578人,爭取800個名額(去年為1,906人爭取1,000個名額)。這些來臺的陸生都選擇讀哪些科系呢?從陸生聯招會的統計數字可見,陸生喜歡就讀的前10熱門學類以企業管理為首,其他依序則為財務金融、電機與電子工程、視覺傳達設計、資訊技術、外國語文、產品設計、視覺藝術、建築、綜合設計等學類。 來臺陸生首選學系TOP10 107學年度學士班陸生選填志願前10名學系 企業管理最熱門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選填志願以企業管理相關學系最熱門。其次依序為財務金融和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而前二類學系在去年也是陸生選填志願的前三名,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則異軍突起,去年未進前10名,今年躍至第三。 跟106學年度相比,陸生喜歡就讀的前10熱門學類有稍微變動,藝術設計類別的比率提升,10名中就佔了一半。此外,榜中名次較去年晉升的學系有企業管理相關學系、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相關學系、資訊技術相關學系、視覺藝術相關學系、建築相關學系以及綜合設計相關學系。 文組遠多於理組 設計學系人數提升 在排行榜中,若以文組與理組兩大類來看陸生選填志願的情形,則可見文組學系占了80%,數量遠遠超過理組學系。其中,理組陸生以電機電子、資訊相關學系為主,文組陸生則多集中在商業管理、傳播設計、語文學習。 若從學院角度來看,陸生來臺選填志願以設計學院的學系占比最高,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視覺藝術、建築以及綜合設計等相關學系,選填志願人次總數最多,設計相關學系首次超越商管相關學系(企業管理、財務金融)成為多數陸生所愛。而理工學院(電機與電子工程、資訊技術)也是受陸生青睞的熱門選項之一。 ★你可能想看:【107陸生來台】招生達成率91.63% 較去年低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大學校園 【北教大圖書館】師培館藏完善 學習共享空間
國北教大位於交通便捷、人文匯萃的大安區,左鄰科技大樓,南接臺灣大學,而圖書館坐落於校園中心,便利師生就近使用資源。古樸的紅磚建築外觀沉穩雋永,內裝乘載著豐富的特藏與資訊設備,銜接著傳統與現代,是追求新知充實心靈的美好天地,也是支援教學研究與學習的補給站。為永續經營珍貴的知識殿堂,已陸續進行各樓層空間翻新及設備更新整合建置,以提供更舒適的閱聽環境給社會大眾。 國北教大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即設有圖書室,1963年圖書館舊館啟用始有獨立館舍,1987年國北教大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後,圖書館從隸屬教務處的二級單位升格為一級單位。現有館舍為1989年6月落成遷入,為一座7層樓建築,全館可用面積約5,785平方公尺,並提供閱覽座位744席,2005年改制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目前設置採編、典閱、期刊、推廣及資訊資源組,配合校務發展與圖書館願景,致力提供全校最佳教學、研究及學習的資源與環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外觀(圖片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提供) 學習共享空間,活絡創意思維 【創意未來學習中心】 是國北教大圖書館第1個「學習共享空間」,以創意活動式隔間板分割成高互動學習區、討論小間、行動學習區、3D列印數位創客空間4個區域,各區可以獨立運作,也可以全部打開成為一大創意空間,不僅讓空間擁有更多的彈性運用,更活絡所有使用者的創意思維。 【第2個學習共享空間】 包括資訊檢索區、討論室、多功能活動區、行動學習區及課業精進區。 【多媒體資源區】 滿足個人、2個人或與好友多人一同聆賞館藏影片與音樂CD的體驗,也可以將影音資料借回家。 師培典藏齊全,講座活動串連 【完善的師資培育閱覽服務】 國北教圖書館的國內小學教科書典藏齊全,並計劃性蒐集先進國家與海外華文課程教材,於圖書館網頁建置「中小學教科書特藏」專頁,方便讀者檢索及依國別瀏覽,充分支援小學師資培育。 【兒童少年讀物借閱服務】 國北教圖書館典藏超過4萬冊中外文繪本等兒童少年圖書,是大學圖書館中少見的特色館藏。 【日文舊籍特藏調閱及目錄閱覽服務】 特藏室典藏之日治時期珍藏舊籍,為研究臺灣文史教育相關主題的寶貴文化資產與歷史見證史料,除提供館藏查詢與調閱服務,並出版特藏目錄供瀏覽參閱。 【資訊自助餐】 全館提供無線上網,創意未來學習中心及學習共享區,提供資料查詢、編輯、報告撰寫、列印/複印/掃描、意見討論交流、互動學習及專人諮詢等服務,一次吃到飽滿足讀者多元資訊需求。 【北教大名師講座】 自104年起開辦「北教大名師講座」,邀請校內名師分享獨特見解與心得,充分展現國北教大教育專業、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等學術特色;演講當週同時舉辦講座教師著作或主題書展,串連講座與館藏,幫助延伸學習。 【音樂饗宴,樂聲悠揚】 配合校慶暨圖書館週舉辦系列慶祝活動,其中音樂表演活動固定邀請音樂系學會擔綱,讓樂音跳躍書樓間,亦可作為學生展現才藝的舞台。 給大一新鮮人的話 Hi,新鮮人!歷史從不會溢美,百年國北教大一路走來步步踏實,撒下的教育種子已在寶島遍地開花,年輕的你入知識寶庫豈可空手而回?讓我們陪伴你度過努力求知的歲月,也希望你埋首館藏放眼未來,充飽滿滿的電力踏出校門,勇往直前!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
大學校園 【107大學學費】中興文藻調漲2%,其餘14校不漲
107學年度共有16所大專校院提出學雜費調整的申請,教育部審查後,只同意國立中興大學及文藻外語大學等2校的學雜費調漲,漲幅皆為2%,其他14校則不予調整。 教育部依「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規定,邀集企業代表1人、學者專家5人、學生代表4人、教師代表1人、家長代表1人及本部代表3人,共15人組成學雜費審議小組,歷時6小時逐案審議,只同意2校的調漲案。國立中興大學上一次調漲學雜費為93學年度,文藻外語大學上一次調漲學雜費則為95學年度。 中興、文藻學雜費漲2% 國立中興大學自107學年度起,學雜費調漲2%,預計增加468-578元;文藻外語大學也是調漲2%,學雜費預計增加631-1,030元。 16校107學年度學雜費調漲結果 教育部不同意調漲14校的理由多為「與學生溝通不足」、「支用計畫經費規劃不完備」或「助學計畫不夠具體」等。而同意調漲學雜費的2所學校,通過理由主要為:在財務、助學及辦學綜合等各項指標,研議公開及資訊公開均符合規定,學校辦理學雜費調整說明會時,對於學生所提意見及反應事項皆有適當回應,且均已多年未調漲。學雜費調漲後的經費主要用於協助弱勢學生就學及與提升教學品質等具有密切相關之軟硬體設施改善。另外,國立中興大學在學雜費收費基準相對其他同級同類學校較低。 協助弱勢安心就學 教育部為協助不同需求的弱勢學生得以安心就學,已訂定相關助學協助措施,如各類學雜費減免、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及學生就學貸款等,弱勢照顧經費逐年增加。105學年度大專校院各類學雜費減免受惠人次達24萬8,704人次、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受惠人數達7萬8,301人、學生就學貸款受惠人數達28萬6,642人。 學雜費基本調幅下修 另外,學雜費收費基準調整幅度(以下簡稱基本調幅)是參酌學校教學成本及受教者負擔能力,依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年增率及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核算。其中「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指標,歷年是引用「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數據核算,教育部前引用「每人每月總薪資」數據計算,以致公告的調幅上限較高,故經107學年度學雜費審議小組確認後,修正該指標數據並微降大專校院學雜費基本調幅為1.85%。 前一學年度未調整者,其調幅上限援例以當年度基本調幅加上前1年基本調幅(0.44%)計算,經核算為2.29%。另外,學校若具有完善之助學計畫、學雜費調整支用計畫、資訊公開程序及研議公開程序,得申請放寬其基本調幅,惟上限不得逾基本調幅之1.5倍,即3.44%。教育部審議學雜費時已據此調整;通過調漲的2所學校均無超過修正後之調幅上限。
大學校園 大學生「進宮」實習 高科大文創培訓故宮人才
教育部「大專校院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人才培育合作實習計畫」,第3梯次培訓課程的12名學生,將於107年8月1日「進宮」實習半年。高雄科技大學與文藻外語大學自2016年12月共同辦理故宮人才培育計畫,歷時18個多月,已舉辦過2梯次培訓課程,地點皆在故宮南院,目前已有35名學生完成「進宮」實習的任務。 實務課程 厚植職場力 此次培訓移師高科大,以「亞洲文化藝術博物館教育」策劃系列課程,並開放全國大專生跨校選修,課程為期5天36小時。課程內容配合故宮南院典藏特色,包括亞洲玉器、亞洲陶瓷、日本茶道、東南亞佛教藝術等;並導入導覽實務技巧,如會展接待實務等,快速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領域,除培育專業人才,也厚植學生職場競爭力。 「會展接待實務」課程,導入接待實務技巧 文創課程 提升文創力 培訓課程也首次結合創新創業與文創課程,由高科大開設「臺灣次文化運用於商品設計之呈現」,將文物與創意結合,衍生商品設計與開發,該堂課教授學生如何觀察、了解並挖掘文物背後的實質意涵,並結合物件特色與生活創意,創造出暢銷商品;而以臺灣次文化為主題,則是希望學生多多看到屬於臺灣常民相關的生活文化。 首次結合創新創業與文創商品開發,開設「臺灣次文化運用於商品設計之呈現」
大學校園 楊弘敦倡大學專業化轉型 重構高等教育版圖
編按:此文於2015年3月發表,雖然文中所提高教創新計畫已停辦,人事也已異動,但楊弘敦教授對於挽救高教的許多觀念仍值得我們深思。 105大限問題持續發燒,教育部已成立「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預計近期將提出高等教育資源重整及多元發展經營型態等新措施。(編按:「教育部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設置要點」於105年9月29日停止適用)《評鑑雙月刊》特地專訪當時的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他認為少子化衝擊與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將使未來高等教育板塊重新洗牌,更加凸顯專業化與特色化大學。 針對如何吸引企業資金投入校園,楊弘敦則建議政府主動提供減稅優惠,鼓勵企業給予學生實習與培訓機會,或者直接進駐大學成立公司部門,以具體誘因活化校園。 楊弘敦教授(圖/陳秉宏) 大學產能過剩 縮校數也要減人數 【問】:教育部即將提出高教創新轉型方案(編按:該計畫於105年9月29日停止適用),您的看法為何? 【答】:國內大學數量太多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更嚴重的是大學規模與容量太大,也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現在教育部積極推動大學合併,例如從159所縮減為100所,但如果縮減之後招生容量不變,原有的159個校園還是繼續運作沒有減少,這樣的合併無濟於事。大學數量萎縮之後,招生容量與學校規模也應同步縮小才行,所以大學一定得認真面對退場與轉型的問題。 然而,招生人數減少就會使學費收入減少,連帶導致學校財務出狀況,這才是大學退場的關鍵問題,也造成現在許多大學不願意主動縮減規模。但如果一所大學只招三千人,卻經營得有聲有色,財務狀況非常好,為何要退場或與他校合併?相對的,如果公立大學因為合併導致資源被稀釋,每個學生單位成本降低,影響人才培育的品質,政府又沒有提供很好的配套與誘因,學校也不見得願意合併。 低學費政策不利高教產業發展 【問】:您贊成調漲學費嗎? 【答】:學費是大學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如果學費收得高可以讓私立大學辦得更好,變成有名的私校,相信有錢人還是願意去念,學校不怕招不到學生,國內許多有名的私立中小學就是走這個模式。 我贊成吳思華部長(編按:時任教育部長)的主張,大學如果要漲學費,必須先提出使用學費的教學卓越計畫,說明增加的學費收入必須用在與人才培育直接相關的地方,讓學生享受更多教學資源、把學生教得更好,經教育部審核通過後才能適度調漲,而不是只去種樹、蓋大樓、挖水溝。 另外,有人認為招收外籍生可以填補大學的招生缺額,卻忽略了我們是低學費國家,一個外籍生一年繳納約10萬元學費,與每名學生單位成本(國立大學約30幾萬元、私立大學將近15萬元)還有一段落差,因此,從納稅人的權益來看,招收外籍生等於既賠本又稀釋了國內學生的資源,外籍生收得愈多,政府與大學賠得愈多。 換言之,如果單純為了填補註冊率而多招外籍生,臺灣便不適宜實施低學費政策。全世界外籍生人數多的地區,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與新加坡,都是高學費國家,若臺灣真要推動馬英九總統(編按:時任總統)所說的高教輸出,發展「高教產業」,就得設法讓這個「產業」賺錢,因為賠錢的產業是無法永續經營的。但若各大學招收外籍生不是為了填補註冊率,而是真正希望能夠收到頂尖、優秀的學生,提升本地生的國際化與移動能力,發展臺灣成為國際人才培育交流平臺,則即使政府與大學發給外籍生獎學金,也是值得的。 引進企業資金活化校園 宜避免過度商業化 【問】:除了調漲學費之外,還有哪些增加大學營收的方式? 【答】:少子化雖然造成大學規模縮減,但也是高等教育的契機,希望藉由適度換血,讓大學的品質提高。例如,在經費不減少甚至增加的情況下,儘管學生人數變少,但教職員人數若能維持不變,則生師比降低將使教學品質提高,培育出來的大學生品質就會比較好。而教育部研擬讓大學加強產學合作,增設附屬機構和衍生企業,也是個可行的方向,有助於挹注大學營收,這些修法後就可以做。 最近(編按:2015年)聽說有一所大學想利用原本的系所資源,在校園內同時設置老人安養之家和幼兒園,讓阿公阿媽每天帶著孫子孫女來學校,平常時間各自分開活動,中午則聚在一起用餐,進行一、兩個小時的祖孫交流,到了傍晚再與孫子孫女一起回家,即是一個頗有創意的校園轉型模式。 大學也可以與企業結合,引進社會資源,以公辦民營的方式將企業的研發、研習或推廣教育部門搬進校園,既可活化校園,也能協助企業提升研發能量或營運品質。例如,以理工為主的科技大學可以與科技公司合作,在校園設立研發部門,有餐旅科系的大學則可引進休閒旅遊公司的旅遊部門,包括開旅行社或開餐廳等。 但大學與企業結合應避免過度商業化,開設一些與系所教學無關的公司,例如明明是理工學院卻設立旅行社,或者開個大餐廳對外營業,完全只是為了賺錢創造營收,沒有與教學結合,這樣就不好了。 政府祭出減稅優惠 鼓勵企業攜手大學育才 【問】:如何吸引民間企業挹注資金至校園? 【答】:如果民間資源進入校園並沒有背離人才培育的理念,政府機構應該提供配套準則和指引,鼓勵企業挹注資金,與大學實質合作,大學也才有轉型的誘因,願意朝最有利的方式調整。 例如,企業若願意提供完善的實習計畫培訓大學生,或者針對新進員工提供一至兩年的在職訓練,便可獲得減稅優惠。政府可以認證這些企業,頒獎褒揚或給予實質獎勵,以具體方案鼓勵大學與產業交流,建立合作關係,促進社會朝「多元肯定」的方向正面發展。企業光是批評大學有學用落差,培育出來的學生無法被業界所用,卻不願意負擔培訓人力的成本,這樣也不對。 高級人力移動問題仍待解決 【問】:對於大學教師移動至產業界的政策構想,您的看法為何? 【答】:我認為困難度頗高,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可以與產業結合。而且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大不相同,教授與業主不一定「對盤」。況且公司如果沒有擴大營運,如何聘用更多高級人力?除非景氣好轉,或者出現大規模的創新活動,才能讓企業與大學之間有比較好的連結,在短期內提供高級人力發揮的空間。建議大學萬一必須縮編專任教師缺額,可以多開設推廣教育或研習課程等班別,聘請非編制內的專任教師授課,或許可解決部分大學教師失業的問題。 高教板塊重新洗牌 專業化與特色化將成首選 【問】:大學合併、轉型與退場機制啟動後,高等教育板塊是否會重新洗牌? 【答】:一定會。觀察國外大學的歷史變遷,民主化國家除了德國之外,許多都是以綜合大學為主,理工、通識、人文、社科、教育等各領域都有;但在更早的時期,共產國家都非常專業化,例如中國大陸以前有礦業大學、鐵路大學、航空大學等,各有專業,但現在又朝綜合導向發展為趨勢。 我則認為臺灣的大學經過合併、轉型與退場,高等教育板塊應該會朝更專業化、更強調定位與特色的方向移動。假設一所私立大學的某個領域很強,吸引財團投入較多資源發展該領域,則儘管學費很高,但學生畢業後出路也很好,該領域就有可能變成這所私大的定位與特色。現在的大學評鑑與系所評鑑,首要評鑑項目也是檢視學校的定位與特色。 再如國立中山大學目前是以海洋與管理領域見長,未來高等教育板塊縮編與移動之後,學校就會更強調這一塊的定位與特色,以凸顯自己的優勢及競爭力。講白一點,到時候還在市場跟大家一起「撈魚」的學校,門面就不明顯了。 在此趨勢下,我認為科技大學將更容易發展自己的特色與定位,因為他們的實務取向更為專業化。例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在板模機械領域獨領風騷,屆時就可凸顯這方面的專長,成為招生亮點。 評鑑外加諮詢輔導功能 協助大學發展競爭力 【問】:您剛剛提到大學評鑑,未來評鑑的角色與方法需要調整嗎? 【答】:臺灣實施大學評鑑的歷史不長,它確實有階段性的成效,尤其受評大學深怕評鑑結果是「未通過」或「待觀察」,因此積極提升教學品質;但隨著少子化造成高教板塊的移動,評鑑也需要轉型。 未來的大學評鑑機構應可轉型為諮詢單位,在評鑑中加入諮詢輔導的功能,給予學校建議如何發展成有競爭力的特色領域大學。評鑑指標的設計亦可區分為基本面與特色面,達成基本面只算完成評鑑標準的一部分,另外還必須加入特色面的評鑑才行。不妨參考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的作法,透過諮詢輔導等方式,協助學校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認證之後發展出自我特色,使每一所學校都能達成評鑑目標,而且品質愈來愈好,而不是把評鑑結果當成退場的標準。 或許未來會有瀕臨退場的大學,在經過評鑑的諮詢輔導後起死回生,成功轉型,或了解應該採取何種方式退場,才會對學校與社會最有利。評鑑若能具備此種功能性,將比只用一把尺去衡量,「一刀砍下」學校來得更有意義。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4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重構高等教育版圖 楊弘敦提醒大學朝專業化轉型
大學校園 【中華大學】大一海外留學全補助,國際移動不是夢
現代社會強調國際連結,國際交流日趨緊密,大學生除了在校學習,國際視野和國際移動力更是不可或缺,為厚植國際移動力,中華大學全台首創大一海外短期留學5天4夜全額補助,就是要培養學生能夠提早適應國際化潮流下的移動和開創能力,中華大學副校長解鴻年指出,近來檢討大學生所應具備面對未來的能力,「國際移動力」是現代台灣大學生所較欠缺的能力,相較於「宅」,容易讓視野狹窄,中華大學特別將大一新生都送出國開眼界,以便將來在企業全球化部署的架構下,能占得先機。 大一遊學,納入通識學分 副校長解鴻年指出,中華大學2017年首創,所有大一新生,分為上下學期,至韓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及中國大陸(北京、上海、南京、敦煌和港澳等城市),進行短期留學的計畫,學生可以透過「國際學生證」進出博物館和青年旅館,並享有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優惠,讓中華大學學生都能提早體驗異地生活,不但能藉由異國文化衝擊,帶來省思,也為自己的可能將來籌劃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副校長解鴻年強調,大一新生短期出國留學計畫,納入通識課程學分,學生要透過事前的研討,瞭解遊學國家的風土民情,留學參訪回國後,也要進行作業,和同學分享,真正達到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目的。副校長解鴻年說明,為減輕學生負擔,學校每年特別提撥募款得來的自有經費兩千萬元,學生吃住上課完全免費,就是要讓學生都能看看不同的世界,刺激出不同想法。 全額補助,加強國際移動 副校長解鴻年指出,中華大學大一海外留學全額補助計畫,在2017年寒假時已有410位同學出國,今年則有暑假430人準備出發,許多大一新生都沒有出過國,也沒辦護照,短期留學是全時程的體驗,如至東南亞國家,可以發現當地的高等教育並不落後,顛覆了我們的想像,也讓學生提早瞭解,也許未來人生可能在不同世界工作定居生活,及早因應全球化的時代,企業也是全球化配置,海外工作越來越不是選項而是必須,沒有國際移動能力,在就業領域已經無法應付。 企管系一年級葉采宣表示,年初時到泰國曼谷「易三倉」大學短期遊學,讓她體驗良多,雖然是短短的5天4夜課程,住在當地學校宿舍,跟著一起上課,還安排至水上市場,大皇宮等景點參觀,尤其是學校的優美建築,還有學習泰國當地語言,加上酸酸甜甜的泰國菜,及夜市的烤香蕉,都讓她印象十分深刻。 中華大學學生海外留學於泰國易三倉大學(Assumption University) 鼓勵海外圓夢,取得雙學位 副校長解鴻年也解釋中華大學在培養學生國際移動力的「築夢墊腳石」,除大一時的全額補助短期出國遊學,大二有教育部的學海計畫,還有學生自提的「國際體驗計畫」通過審查後,每年都有兩至三個班約50人,出國圓夢,可能是去參加國際知名藝術祭典,或是深度的訪查體驗等。 中華大學也在學生大三時,透過姊妹校實習計畫,讓學生學海逐夢,能至海外實習一個月的時間;大四及研究所則有一學期全額免費交換學習,去年有21位,至日本、歐洲和大陸等姊妹校長時間就讀,甚至有4位同學,留在當地修習雙學位,包括日本和西班牙,其中2位至西班牙頂尖的設計學院拿碩士,也是因為在大學時透過移地教學的設計營,在當地待過一個月,比較熟悉不害怕,也讀出成就感,拿完西班牙碩士,再回中華大學寫完論文,就能在兩地同時取得雙碩士學位。 副校長解鴻年重申,大一新生短期全額補助出國留學計畫,就是要讓學生透過不同國家的文化衝擊,培養國際行動力也要有創新力和資訊力,中華大學近年也積極進行在地關懷推廣「竹塹學」,希望讓中華大學的學生都能「立足新竹、放眼世界」。
大學校園 實踐校長陳振貴憂境外招生失利 大學倒一半
少子化、低註冊率、國際競爭力低落等問題層出不窮,臺灣高教是否即將崩盤?如何自救?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疾呼,高教「公共化」不等於「公立化」,教育部應立即行動,公立大學最遲應於108學年度起,每年與私立大學等比例減招,否則117年私立大學可能完全消失!政府並應立即規劃公立大學退場機制,淘汰國立大學末段班,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 陳振貴也呼籲教育部除放寬境外生招生名額上限,高教深耕計畫打國際盃的頂尖大學校數更應少於四所,其他大學則發展具自我特色的國際化,否則一旦境外招生失利,國內大學恐將倒一半。教育部並應實施差別化學費政策,放寬私校學費管制,開辦公費產學專班培養基層勞動力,促進公私立大學公平競爭。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疾呼,高教「公共化」不等於「公立化」,政府並應立即規劃公立大學退場機制,淘汰國立大學末段班,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圖/陳秉宏) 公共化≠公立化 公立大學減招非做不可 【問】:您怎麼看臺灣面臨的高教危機? 【答】:臺灣高教正面臨四大難題:一是人盡皆知的少子化衝擊;二是大學教育究竟應朝公共化還是市場化發展,必須儘速定調;三是在擴大大學自主、鬆綁大學管制的同時,教育部與社會又擔心私校-尤其是末段班私校會辦學不利甚至「作弊」,只好對所有大學一視同仁,要求照同一個標準辦學,呈現兩難的拉鋸戰;最後則是國際競爭力下滑,大學國際排名落後;學用有落差,學歷貶值;以及國際人才競爭失利。 【問】:少子化對私立大學衝擊最劇,您贊成公立大學同步減招以化解私大生存危機嗎? 【答】:公立大學合理減招勢在必行,而且非做不可!109年起臺灣生源每年急速減少,至117年剩下不到16萬,若公立大學仍維持現有名額不減招,推估屆時私立大學根本分不到名額,全臺將只剩下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可能完全消失,或頂多僅存五、六所私校,每校4,000人,辦學好的私校將面臨轉型退場的懸崖,臺灣會成為一個只有極少數或根本沒有私立大學的國家! 我與幾位校長曾向民進黨智庫確認,「高教公共化」政策是否等於「高教公立化」?他們直接告訴我「不是」,公共化不等於公立化。既然如此,政府應儘速拿出作為,讓公立大學與私大同步合理減招。 目前私大學生數占了三分之二,是留在國內市場的主要基本勞力,若政府對公私立大學的管理方式不變,又勉強維持公立大學招生人數,且無財力投入更多高教資源,將導致教育品質下滑,學生素質降低,國際競爭力再跌。為維持臺灣的國力及高教健全發展,公立大學必須即刻循序調整,一面減招學生,同時進行人事瘦身。 淘汰公立末段班 建立轉型退場機制 【問】:您認為公立大學合理的減招幅度是多少? 【答】:目前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比為32:68,教育部應於今(2018)年馬上採取行動,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每年以1:1原則同步減招,最慢108學年起要實施,以固定維持公校學生占32%、私校生68%的現行比例,並讓缺乏特色、辦學不佳的末段私校退場。 總之,公立大學招生名額應與私校減招一起連動,學校才能相對獲得更多資源,辦得更好。目前公立大學也有辦學績效差、缺乏競爭力的末段班,因此我認為,轉型退場的對象不能只限私校,政府也應即刻規劃公立大學轉型退場機制,淘汰末段班的國立大學,而不是只有整併而已,因為學校整併後,學生人數與教職員額並不會變少。 國立大學的老師是公務員,經常缺乏改革動力,尤其在一些後段大學,只要校長推出新政策,老師就想盡辦法不讓他連任。但公立大學的老師不是更該求進步嗎?懇切呼籲政府藉此少子化的轉型機會,提出國家高教發展戰略,立即規劃臺灣大學的適當規模方案,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盼望未來存活下來的公私立大學都能立足於國際。 境外招生失利 半數大學可能消失 【問】:現在能打國際盃的大學不多,如何解決? 【答】:要緩解少子化的衝擊,臺灣的大學只有一條生路,就是國際化!除了公私立大學同時等比例減招,以及辦學不佳學校退場之外,各校還要大量引進境外生。首先要製造一個國際化的校園,例如全英語教學、華語文中心,並提供境外生宿舍,讓他們有完整的學習環境,但大部分大學並沒有做到。 預估到117年,少子化將會波及所有學校,前段班大學應可大致保持完整,中後段班學校則有的退場、有的大瘦身,而未來不夠國際化的學校,就只能招本地生,或少數會講華語的東南亞學生。但若境外生招生失利,屆時可能全國一半大學都得退場或轉型!建議教育部將每一類境外生,包括陸生、僑生、外籍生的外加名額上限都再往上提高,大學才會放手衝這一塊,好好的打國際盃。 高教深耕不利頂大打國際盃 【問】:大學國際排名落後,要怎麼打國際盃? 【答】:國內大學國際競爭力近年開始下滑,這次高教深耕計畫有一個隱憂,就是政府為了兼顧平等原則,決定打破過去以M型化競爭型經費引領高教發展的模式,將資源平均化與普遍化,讓各大學經費雨露均霑;此舉有助於高教體質的整體調整,對一般大學有利,但卻不利於頂大打國際盃,甚至會危害到頂大的世界拔尖,最終導致國際競逐失利,國際排名節節敗退。 雖然我不是臺大校友,但我贊成臺灣只要有一、兩所、甚至三、四所頂尖大學就好,政府應把之前五年五百億計畫分給12所頂大的經費全部集中給這幾所大學,其他大學就不要再不平了! 至於中端或中上端大學打國際盃的方式,不是去競逐世界排名,而是要用自己的特色發展「具有自我特色的國際化」。例如實踐大學在國際設計比賽上無役不與,學校都會編列足夠經費,讓系所在國際舞台上充分發揮。 公費培養基層勞動力 學校學生皆受益 【問】:提到經費,您怎麼看高教公共化與市場化的拉鋸? 【答】: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的執行長曾說過一句話:「政府要如植物,企業要如動物」,我則認為「教育部要如植物,大學要如動物」;亦即教育部應像植物般提供養分、資源、方向、引導,為大學製造成長環境,大學則像動物般在此環境中吸收養分,然後自行發展、茁壯、健身,邁向國際。 大學一方面希望教育部提供資源,一方面也希望教育部在引導發展方向的同時,不要處處綁手綁腳。但事實上,許多教育政策受制於民間高教團體和立委的聲音,用政治綁架教育部,教育部則綁住大學,學雜費就是明顯一例;臺灣與OECD國家相比明明就是低學費,學雜費不調漲只會使辦學益發捉襟見肘,更加慘澹經營。 公共化與市場化是兩個極端,都會使教育陷入不均衡的危機。建議採取公共化與自由化的公私混合政策,用政策性補貼方式培養社會所需或不足的人才,用類似公費培養偏鄉醫師或教師的作法,以公費或產官學合作補貼、培養基層勞工,讓他們不必先就業即可順利就學,有助於解決基層人力失衡與缺工的問題。 【問】:實際怎麼做?補貼學校還是學生? 【答】:蔡英文總統提出高中畢業生「先就業再升學」政策,想改變家長的價值觀,但家長卻普遍認為耽誤孩子學習;若能改成以公費直接補助學生學雜費,鼓勵他們念技專校院或一般大學進修部所開設的產學專班,既能拿學位,也能補基層勞動力之不足。雖然學校沒有拿到開班補助款,但只要政府願意補助學生學雜費,大專校院不愁沒有學生來源,就會配合開班。 實施差別化學費 放寬私校學雜費管制 另外,高等教育亦應採用自由化市場機制的精神,公立大學學雜費標準可由教育部制訂,私立大學日間部學制則在教育部規定的原則範圍內,實施「差別化學費政策」,由學生市場做選擇,放寬私校學費管制,讓私校更有資源朝多元特色發展,並且刺激公立大學的效率,促進公私立大學之間公平競爭。 現在醫科與理工科的學雜費收費標準較高,文、社、商科的收費標準較低,我認為級距應該再拉大。對於本來就需較多資源才能符合教學成本的科系,教育部應有一個辦法讓私校可以調整學費標準。而且目前學雜費管控只有針對大學日間部,其他如研究所碩博士班、學位學程和進修部學分費已經可以由學校自行調整,早就差別化了,未來應該讓差別化更普遍化,否則學雜費問題永遠無解!臺灣高教在低學費的情況下既要求高品質,又要打國際盃,無異緣木求魚。 課程教學鬆綁 一般大學可辦實驗教育 【問】:立法院擬修法讓實驗教育向上延伸至大學,您有何建議? 【答】:基於實驗三法的精神與高教市場的實際需要,建議立法院納入一般公私立大學也可辦理實驗教育的規定,也就是容許綜合大學在一般學院系所之外成立實驗教育學院,而不要只開放單一實驗大學的型態。初期因學生人數可能較少,亦可先從實驗學程甚至隨班附讀做起,且政府不僅補助學生,也應補助學校開辦費。 招生、課程教學與收費三者,我認為是大學實驗教育的重點,其中又以課程教學最重要,困難度也最高,應由學生自主提出學習計畫,以學分銀行的概念跨域學習或線上學習,必修極小化、選修極大化、課程客製化,師資也必須再接受實驗教育學分。建議大學應有相關機制培訓實驗教育的教學法,未來在大學任教的實驗教育教師,最好都應先取得實驗教育證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1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境外招生若失利 大學倒一半
大學校園 打造國際康養雙品牌,培育全球化康產人才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雙連安養中心與全球品牌管理協會簽署三方合作備忘錄,將合作全球健康產業人才培育、推動香山康養園區與桃園青埔國際園區示範點,將元培雙連品牌推向國際,建立全球品牌。 在帆宣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高新明見証下,元培醫事科大校長林志城、雙連安養中心總顧問蔡芳文、全品會理事長陳春山三方簽訂合作備忘錄。 合作內容包括以下三主軸策略 1.【全球健康產業人才培訓計畫】: 協助大學,開辦該等科系、研究所、學分證照班,未來並考量與哈佛大學合作,進行全球健康人才培育計畫。 2.【以具體項目合作推動】: 針對目前主要之康養社區、共生宅,結合企業、大學、社福機構,以A -Team模式,相互協助,形成典範案例,成為哈佛全球健康Guide Book來源之一。 3.【放眼全球社會(市場)進行推廣】: 搭配哈佛全球健康計劃宗旨,協助建立全台及全球各地之康養中心、康養社區。為提供未來台灣全球化康養企業、康養人才之全球化發展,期待建立未來康養產業,以成就進軍國內與國際康養共生園區之品牌或科技導入/智財授權/認證事業。 元培與台灣長照第一品牌雙連安養中心及全品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元培醫事科大積極推動全球健康人才培育,並一直在努力不懈推動香山為新竹市香山醫養結合示範區,並同時推動健康銀行,以學校為中心,採志工協助照顧方式推動,包括設置健康銀行,可提領健康物品或運動中心的時間等,期許打造香山健康養生廊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將全校打造成為全國醫養新亮點及全球健康示範點的概念。 雙連安養中心是台灣長照第一品牌,針對安養老人需求去設計食、衣、住、行等,且辦松年大學學習與服務,已是國際輸出亮點。透過全球品牌管理協會整合兩機構共創雙品牌行銷國際。 因此元培與雙連安養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優先推動香山康養園區、國際桃園青埔園區、新南向人才培訓等合作。同時與全品會合作,將讓健康品牌更能打得響亮。
大學校園 【107陸生來台】碩博生較去年增,招生達成率88%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碩博士班正式分發榜單已於107年5月28日放榜,今年計有77校(去年71校)共錄取1,325名(去年錄取1,201名),較去年增加124名,招生達成率為88%(去年為81%)。 其中,博士班今年有56校(去年51校)共錄取329名(去年錄取294名),較去年增加35名;碩士班則有70校(去年59校)共錄取996名(去年錄取907名),較去年增加89名。 107學年度招收陸生報名錄取統計資料(註:括號內數字為報名人數) 臺大錄取碩博陸生最多 今年錄取最多陸生的學校仍為臺大,共計錄取175人,其次是政大140人、再來是輔仁106人、清大96人、成大75人、交大69人、臺師大52人、臺科大45人、中央38人、世新36人、淡江31人。 107學年度碩博士班錄取學生前20名學校 碩博陸生547人臺灣畢業 今年在臺就讀學士班(包括二年制學士班)的陸生畢業生約2,009人,約3成3共668人報名碩士班,最終有547人錄取。主辦學校南臺科技大學盧燈茂代理校長表示,明年學士班畢業陸生人數還比今年多,碩士班報名人數可望繼續增加。 統計今年碩、博士班錄取陸生,畢業自銘傳大學共有51人,排名第1,接下來依序是中國文化大學43人、福建師範大學38人、福州大學38人、逢甲大學34人、靜宜大學32人、東海大學28人、廈門大學27人、中原大學23人和世新大學23人,前10校中有7校是臺灣學校。 107學年度碩博士班錄取學生之畢業學校統計表 就讀管理及行政類最多 陸生錄取校系學類分類,以「管理及行政學類」104人最多、其次是「時尚、室內設計及工業設計學類」96人、再來是「金融、銀行業及保險學類」81人,「軟體及應用的開發與分析學類」76人、「新聞學及傳播相關學類」68人、「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類」64人、「本國語文學學類」55人、「建築學及城鎮規劃學類」51人、「法律學類」46人、「教育學學類」42人。 107學年度陸生錄取國內碩博士班學門分類統計表
大學校園 【高中生選志願】擁抱AI•大數據 熱門科系5大趨勢
科技變化日新月異,未來世界就在眼前,不管是「AI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大數據」、「虛擬實境」以及「資料庫分析」,這些趨勢都是就業及社會發展指標。高中生在選填大學志願時除了考量興趣志向外,更要了解未來趨勢,才不會在工業新革命的浪潮下被淘汰。大學問特別邀請中華大學教授群帶你了解新科技帶來的變化,直接掌握熱門科系,成為未來搶手人才。 趨勢1:AI和智慧製造顛覆生活想像 在「人工智慧AI」和「智慧製造」領域,因應「工業4.0」的發展主流,大學課程設計也以精密機械結合資訊通訊科技,搭配智慧機器人、3D列印技術、感測器量測、大數據管理等,進一步使機器發展成為智慧機械,再整合物聯網、市調分析,完成智慧生產線的製造體系。中華大學連振昌教授指出,為因應新科技帶來的新變化,在機械系、資管系與資工系等學系開設跨系所及跨領域的授課及研發課程。 此外,也積極與外部廠商連結合作,如資訊電機學院建置啟用AI人工智慧實驗室;實驗室結合各學院的特色,如工學院的智慧工廠、智慧製造;管理學院的智慧零售;觀光學院的智慧觀光等;並和業界合作開設「智慧製造學程」,讓學生在校學習成果,一畢業就能應用於職場。 ★【高中生選志願】資訊╳電機 抓住趨勢坐擁高薪 趨勢2:大數據無所不在 在「大數據」分析上,可說是誰掌握了大數據的關鍵,誰就掌握了未來。為了掌握大數據思潮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中華大學管理學院裴文院長特別以金融、交通和智財大數據,作為課堂教授及實務操作的根據,希望發展出一套能決勝千里的應用模式。由於大數據的特性是數量大、速度快、多樣化及要求正確性,進行大數據分析,要先從收集資料、再來清除資料,最後進行決策,已是對管理決策階層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和技能。 ★【高中生選志願】管理╳大數據 雙技能加值履歷 趨勢3:智慧旅遊虛實合一 「虛擬實境」風潮,影響了旅遊業的發展。面對智慧旅遊時代的來臨,如何做好一個智慧旅人成為一門功課。透過手機及電腦等科技載具,加強了旅遊服務業,人與人溝通外的再加值,中華大學觀光學院張馨文院長提到「智慧旅遊」的運用,能更新旅遊景點的圖資資料,讓人在家中先玩一遍,並將訂位、訂房和訂遊程等網路化,進一步電子商務化,虛實最後合一,才是「智慧旅遊」最後的真諦。 ★【高中生選志願】觀光╳資訊 跨域整合強化競爭力 趨勢4:建築科技強化公共安全 建築設計學院張奇偉院長則指出「虛擬實境」技術甚至讓建築界也改變了檢測方法及設計施工,可運用高科技的設備,如空拍機、紅外線掃描和探地雷達等新技術,進行老屋健檢,作為結構補強及防水抓漏的依據;也可運用全台橋樑資料庫,瞭解橋樑相關的建築及結構問題;而在智慧家居領域,也透過VR模擬,不但能在線上調控相關土木機電及管線等配置,讓設計者及業主都能一目了然即時調整。 ★【高中生選志願】安全╳科技 智慧建築商機無限 趨勢5:資料庫分析應用 最後是「資料庫分析」及其所牽涉到的雲端儲存和運算,中華大學李之中副教授以資料庫分析中最重要的甲骨文軟體及Java程式語言運用為例,甲骨文軟體包含的面向十分廣泛,從伺服器及企業資源、客戶關係和人資管理的軟體,可以說是現代企業在建置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資管系畢業生拿到一張甲骨文證照,就等於是未來就業的保障。 ★【高中生選志願】資管╳甲骨文 求職就業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