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108課綱】中山附中跨域專題 引導探索學習
108課綱實施後,各校持續強化核心素養多元課程。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的專題研究課程,由跨領域教師參與,以學生感興趣的題材進行教學與研究。106學年度試行後,陸續獲全國中學生小論文競賽、全國科展及旺宏科學獎等佳績,於108學年度列為高一校訂必修。校長陳修平表示,新課綱提升了教師專業知能,也為學生邏輯論證、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思考等打下穩健基礎。未來將持續精進,累積學生更佳的實力。 教師跨域 社群增能共備 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的專題研究課程,先以組織教師社群的方式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社群中有語文、數學、自然、社會及生活科技等五大領域、共11名教師參與。由於屬於跨領域課程,任課教師除本身的專業知能外,還需擴展其跨學科統整應用的能力。因此社群固定每月有增能活動,規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系統思考、閱讀素養、科學素養、研究方法等增能研習內涵,並搭配社群共備、觀議課及讀書會,增進教師的專業能力。 教師社群共備是提升課程品質、減輕教師備課負擔的關鍵。社群參考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課程發展模式,決定教學目標與課程架構,再分工編寫擅長主題的教案,例如國文老師撰寫文獻分析、數學老師編寫邏輯論證、生物老師發展實驗設計等;再透過社群分享,由其他領域教師進行回饋與修正。此方式使每個成員都能快速而有效率地掌握各單元精髓,學校也建立雲端資料庫,將課程資料全數上傳共享,同時進行公開授課或攝影觀摩,再議課討論學生學習狀況,進而反思、調整,讓課程內涵日益精緻。 引導學習 強化創意表達 中山大學附中指出,老師扮演的是課程活動設計者、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搭設學習框架,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互助學習」中發現原理原則。生物科老師黃翠瑩說:「我們儘量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題材切入教學,並且放手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主題進行專題研究。」學生研究主題常是充滿創意、超出預期,像是死刑存廢、青銀共居、綠能發電等重要社會議題;橋頭糖廠、左營房地產、高雄捷運等在地議題;夾娃娃機、美圖軟體、Youtuber、掃地機器人等生活議題,都成為小論文研究主題。 課程也運用專題講座、內容分析、實地觀察、實驗研究、創客動手做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王玫琁表示,這門課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老師的講述時間很少,大多是小組同學間的構思、論辯、規劃和修正……,我們從討論中瞭解每個人的想法,然後再去調整,找出更好的答案。 為落實學生實務學習經驗,並強化其創意及表達力,學校會為學生舉辦一場「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鼓勵學生將所學之研究方法理論與專題研究實務密切結合,除了讓學生間相互切磋、彼此激盪之外,並邀請大學教授擔任提問與講評者,提供學生建議與改進的方向。 專題研究發表會台下學生提問。 校長陳修平表示,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到來,雖然教育現場的老師有一定的挑戰與壓力,然而也開啟了教師展現專業知能、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契機。每一堂用心設計的課程,都可看見學生的成長與改變,這樣的感動與成就難以言喻。未來學校將持續規劃更多元豐富的課程,讓學生獲得更良好的學習成果。
高中校園 技職.科大攜手產業 強化職場英語
針對技術型高中學生英語文能力的「職場英語文能力體驗課程學習活動計畫」,108學年度共計有68校申辦,以學校特色為基礎,進一步與技專校院或相對應產業合作,開發各專業群科的職場英語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職場情境中提升英語文學習的成效。該計畫未來也將持續推動,鼓勵更多學校申辦,持續強化英語學習多元管道,以推動雙語國家政策。 東吳高職╳環球科大 嘉義市東吳高職與雲林縣環球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合作,以古坑咖啡產業英語導覽為主題,進行語文密集訓練的過程中,同時強化了旅遊餐飲管理專業與外語能力,培養學生用英語介紹雲林在地產業的能力。參與的學生實際走訪咖啡莊園,體驗一日咖啡農職人,輪流用英語介紹古坑咖啡的歷史、咖啡豆的品種等,並錄製導覽影片,擴大服務範圍。 另外,東吳高職的學生也前往商業旅館與美式咖啡店學習職場英語會話,包括櫃檯服務及咖啡點餐等應用都是學習的範圍。透過各階段的逐步學習,學生們不僅可以加深學習印象,也能強化開口說英語的信心。 南投高商╳南開科大 國立南投高商則與南開科技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合作,舉辦為期3天的在地藝文觀光文創職場英語文體驗課程學習活動。首先透過竹編實作與創意發想,讓學生探索在地傳統產業發展及外語溝通表達能力的可行性,各項竹編文化課程均結合英語聽力的表達密集訓練,也提供英語導覽實作與競賽的機會。在參訪三級古蹟「藍田書院」過程中,學生不只認識古蹟,更運用數位科技進行「有故事的藍田書院」攝影實作,完成後再進行英語故事文案撰寫與簡報,最後票選攝影創作及中英創意文案,編輯製作成跨年文創桌曆,為學習活動留下獨一無二的紀念品。 南投高商校長何景標表示,學校應用英語科長期努力營造全英語學習環境,創造職場英語應用的多元機會,並致力結合南投在地觀光文化資源。感謝南開科技大學專業師資的協助,結合學校教師團隊及外籍教師等力量,共同發展屬於該校的主題特色教材,讓學生兼顧學習在地文化與專業英語能力的運用,甚至進行文創、數位行銷等跨域發展,相信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助益。 專業群科與產業對應關係 除了東吳高職與南投高商,108學年度各參與學校也針對學校專業群科與產業對應關係,選擇多元的職場英語文體驗課程學習活動,例如到國際飯店體驗職場餐旅英語、至國立博物館進行情境英語文藝文導覽、參訪科大學習食品外銷所需專業英語文與知識、結合技專校院及產業資源,培養資訊技術相關職場專業英文能力,或與業界合作辦理學生舞台時裝實境走秀,營造全英語學習環境。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讓英語文學習與專業群科相互結合,將可提升學習與實務運用的成效。未來將持續推動此項計畫,鼓勵更多技術型高中或設有專業群科高中申辦,讓更多學子藉此增進英語文學習動機,提升未來職場競爭力。
高中校園 【2020國際生奧】榮獲2金2銀,國際排名第4
我國參加2020年第31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代表參賽的4名學生獲得2金、2銀,在53個國家、212名參賽學生中,國際排名第4(以金牌數計算),成績亮眼,尤其是兩名獲銀牌的張翔鈞及黃示其升,獲得日本主辦國大會頒發的理論難題成績冠軍特別獎。今年因國際疫情持續嚴峻,原訂於日本旭州舉辦的競賽改為線上國際賽的形式來辦理。 由左至右:楊承寯、陳謙毅、黃示其升、張翔鈞。 2金2銀,獲理論難題冠軍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陳錦翠教授等2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營四階段,在全國4,646名參加學生中,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國際生奧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但同一年度獲得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二種以上獎項者,應擇優以最高獲獎額辦理。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國際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3金22銀3銅,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至2018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108課綱】麥寮高中「翻轉東南亞」 尊重多元文化
12年國教課綱致力培養自發、互動及共好的現代公民,總體課程目標之一「涵育公民責任」,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民主、尊重多元文化等素養。 雲林縣立麥寮高中鄰近東南亞移工眾多的麥寮工業區,推出校訂必修課程「翻轉東南亞」,透過數據、媒體素材、桌遊及訪談等方式,解構偏見、建構印象,達到翻轉負面印象的目標,學生不但學習到尊重多元文化,也培養更寬廣的國際視野。 透過影像的閱讀,探討媒體中所呈現的東南亞印象。 尊重多元 翻轉偏見 麥寮工業區由於東南亞移工眾多,在不同文化碰觸下,容易對彼此產生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麥寮高中面對這樣的在地特色,思考如何轉化為學生學習的最佳教材。在校長與教師們的腦力激盪下,設計出「翻轉東南亞」課程,希望翻轉對東南亞國家的偏見,引導學生學習尊重與包容,並培養國際觀。 「翻轉東南亞」課程設計概念為「偏見是因為單一向度的思考」,從「解構」東南亞偏見,「再建構」東南亞印象,進而「翻轉」對東南亞的負面印象,達到用心看待東南亞國家的多元思維。為使課程更貼近在地學子生活經驗,並呼應新課綱精神,社會領域教師組成翻轉東南亞課程教師社群,共備課程,歷經3次版本修正才完成課程大綱,並逐步完成課程內容。 課程建構東南亞新印象 社群教師在課程共備過程中,也參與校外課程工作坊來進行增能,以課程共備學習成果為基礎,完成第1版課程大綱;第2版課程以全球化作為開端,透過媒體報導與數據資料解構與建構東南亞印象,認識東南亞多元文化及其經濟轉型後的面貌;第3版課程從麥寮在地出發,認識偏見的本質,再設法翻轉。 整體課程透過數據、媒體素材、桌遊及訪談等多元方式進行,解構並再建構東南亞印象,扣緊課程核心價值。訪談部分,「偏見搜查線」單元由高三學生試行,先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刻板印象?產生哪些主題?再逐步聚焦討論,培養學生解構、再建構的能力,並以分組報告方式,鼓勵學生在多元意見中腦力激盪,翻轉刻板印象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12年國教重視全人教育的精神,培養自發、互動及共好等理念。樂見更多學校推動公民責任相關素養課程,教育部會全力支持並投入相關資源,共同引導學生深化民主素養、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
高中校園 【108課綱】內埔農工動保科 強化實作與保育素養
位於屏東北端的國立內埔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不僅是技術型高中前導學校,其野生動物保育科深具特色,是全臺唯一創設的科別,歸屬農業群「動物飼養及保健技能領域」。為發展生物資源保育特色課程,以「動物傷救保健、野生動物飼育管理、生態資源野外調查」為三大核心課程模組,活潑具挑戰力且著重實務能力,吸引全臺學生跨縣市就讀,成為學校的招牌科系之一。 課程兼顧實作與保育 108課綱部定課程「動物解剖生理實習」,該科教師群編輯「動物解剖生理實習」教材,108學年起提供學生適切學習動物結構與生理機能。為兼顧學生實作能力與生態保育,經學術單位提供移除的外來種動物為實習對象,讓學生親手實作動物生理觀察,提升實作課程興趣。 此外,為連結在地生態資源特色,108學年度起野生動物保育科也開設校訂科目「生物多樣性」課程,內埔農工農業群教師合作自編教材講義,以學校及鄰近大武山麓動植物生態資源進行教材編輯,安排學生走出教室實地探究,學期末並規劃帶領學生到鄰近大武山麓山林,體驗生物與生態環境的多樣性。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新課綱課程發展讓學校不再只教導學生專業知識,也廣泛培養啟發學生學習涵養,運用地區業界專家合作,協助學生做「有方向的生涯探索」,開拓更多的潛質與未來發展性,使職業教育能務實致用,實現技職教育與產業實務的結合,培養出將來業界必備的素養與能力。
高中校園 【2020國際化奧】榮獲2金2銀,國際排名第5
我國參加2020年第52屆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在60個國家、231名學生參賽中,代表我國參賽的4名學生榮獲2金、2銀的佳績,國際排名第5名(以金牌數計算;越南與美國分別獲得4金,並列第1名,新加坡與中國為3金,臺灣、韓國皆為2金),成績表現優異。 由左至右為張恆睿、黃士朋、吳建沂、陳孟甫。 2金2銀,個人世界排名16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主任王禎翰等十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四階段,參賽的4名同學,經過選拔四階段在1,704名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我國參賽。其中,以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學生張恆睿表現最佳,榮獲個人排名第16名。 國際化奧需融會貫通 國際化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簡稱IChO)是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化學領域實作與理論的年度國際競賽。比賽分為「理論」(占總分的60%)和「實驗」(占總分的40%)兩部分,各部分比賽時限都是五小時,不在同一天內舉行(一般實驗先考)。 考題為英語版,由帶隊導師負責翻譯,考生可用母語作答。試題涵蓋化學中多項領域,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以及光譜學等。雖為中學範疇,但較深入,需要較高的知識程度和理解能力。因此,應試考生不僅需要對化學高度的理解力和極大的興趣,更需要一種突出的融會貫通、聯繫實際的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近5年排名前3 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54金、50銀、11銅,近10年參賽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於1993、1997、2009、2013、2015及2017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高中校園 【108課綱】長榮女中跨域學習 深耕社區服務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為技術型高中新課綱的前導學校,持續推動跨領域多元課程,鼓勵各群科學生全方位學習;同時更深耕社區服務,像是到庇護工廠與憨兒做月餅及行銷產品,至社福機構提供彩繪、妝髮、義剪、按摩紓壓等服務,深獲地方肯定,也讓學生的學習充分展現新課綱的精神。 108課綱重視與生活結合、在地關懷的學習歷程,培養學生運用所學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教育部國教署表示,108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強調核心素養培育與學習歷程,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情境中真實運用所學。 群科專業融入基礎學科 在校長蔡玉敏的帶領下,長榮女中積極創新翻轉並展現新思維,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各群科專業課程融入一般科目教學中。 例如國文課上到陶淵明著作時,教師提及陶淵明愛菊,餐飲科「茶飲文化特色班」即搭配菊花茶創意飲調教學,延伸學習;歷史科提到清代文化,美顏課則模仿「宮廷劇」教學生宮廷妝髮,加深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瞭解,也思考如何與生活結合,展現「學習者中心」的教學模式。 結合生活跨域交流 長榮女中跨領域教學成果也運用於國際交流上,像是之前日本北陸學院姐妹校來訪,美容科「幸福魔髮師」及時尚造型科「新娘秘書」兩大特色班,一起為北陸女學生髮妝、指甲彩繪,讓友校學生更瞭解在地流行文化;餐飲科「茶飲文化」及觀光科「府城古蹟美食」特色班則提供創意茶點及剉冰,深受日本學生喜愛,兩校學生也進行了一場成功的國際交流。 因應防疫,長榮女中更安排一場跨家政、餐旅群科的課程,邀請奇美醫院中醫師蒞校指導如何製作防疫香包及防疫養生茶,學生反應熱烈,也學習了豐富的生活知識。 抹茶鳳梨酥特色課程 深耕社區與在地連結 為展現新課綱強調在地連結的精神,長榮女中更持續將教學成果深耕於社區服務。像是餐旅群科學生前往庇護工廠協助憨兒做月餅,還扮成嫦娥玉兔行銷相關產品;家政群科學生則前往社區發展協會、地方劇團以及安養院等社福單位,提供彩繪、妝髮、義剪、按摩紓壓等服務,將所學真實運用於公益,別具意義,也深獲地方肯定。
高中校園 【內埔農工】農業機械檢定場 培養重機操作技能
位於屏東北端的國立內埔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是技術型高中前導學校,成立逾48年的農業機械科,培養學生學習堆高機、小山貓、怪手、固定式起重機等重型機械的專業操作技能,學校也作為多項機械檢定場,成為學校最受矚目的亮點課程,也讓畢業生更具有職場競爭力。 成立檢定場、訓練班 內埔農工農業機械科學生在校三年期間,必須學習堆高機、俗稱「小山貓」的鏟裝機、怪手,以及俗稱「天車」的固定式起重機等操作技能,這些都是職場上具高度需求的專業領域。此外,學校依據新課綱發展方向與職場需求,成立堆高機、小山貓及天車三項動力機械檢定場,未來更將發展怪手訓練班並成立檢定場,持續擴充學校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效。 農機科學生實際操作堆高機。 109學年度內埔農工農業機械科利用此一特色課程申辦推廣教育,並配合屏東縣政府開設「堆高機操作及天車操作訓練班」,培訓120人次,讓在職勞工取得一技之長與證照,廣獲在地勞工及屏東縣政府的肯定。 十二年國教課綱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空間。教育部國教署表示,新課綱課程發展讓學校不再只教導學生專業知識,也廣泛培養啟發學生學習涵養,運用地區業界專家合作,協助學生做「有方向的生涯探索」,開拓更多的潛質與未來發展性,使職業教育能務實致用,實現技職教育與產業實務的結合,培養出將來業界必備的素養與能力。
高中校園 【108課綱】秀水高工 攜手金工產業辦研習
國立秀水高工今年暑假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與台北金工藝廊合作,由設計師林國信指導「基礎金工飾品製作研習」與「基礎金屬工藝技術研習」,深獲好評。 12年國教課綱重視技術型高中學生培養務實致用及跨群科能力,特別新增「技能領域」,共增加部定實習科目15至30學分,總計部定專業及實習學分提高到45至60學分,以強化實作技能。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將持續落實108課綱技術型高中課程務實致用精神,強化教師赴機構進行與實務教學相關研習、率同學生赴機構進行專題製作、與技專校院教師共同赴機構研習,進而引導教師赴產業研習學習最新技術。 攜手產業 縮短產學差距 秀水高工去年為提升教師專業實務能力辦理「基礎金工飾品製作研習」,反應熱烈,今年暑假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將連續兩場與台北金工藝廊合作,由設計師林國信指導「基礎金工飾品製作研習」與「基礎金屬工藝技術研習」。 設計師從硬蠟雕工、軟蠟雕塑到鍛敲成型作品,指導研習教師製做戒指、茶針、手環等成品,從業界製作工法與流程說明並進行實作,對縮短產學差距有很大幫助,並預計在未來彈性學習課程中,將開設相關選修課程,讓學生不是只會傳統機械領域技能。 設計師指導教師製作戒指。 教師研習 精進實務能力 教育部國教署訂有「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專任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服務作業要點」,鼓勵並補助各校相關經費,學校可依據各該校特性,安排教師於學期中的週末、假日或寒暑假以累計或連續方式進行研習或研究,研習類別分為廣度研習(3-5天)、深度研習(11-30天)及深耕研習(2個月以上)。 國教署推動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專任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或研究,迄今已邁入第10年。《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25條及第26條條文三讀修正後,國教署積極規劃相關配套,提升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教師的實務技術。108年度共辦理283梯次研習,教師參與公民營機構研習7,527人次。未來仍將強輔導學校規劃教師赴公民營機構或產業研習,強化專業實務能力,進而運用於新課綱教學,讓技職教育持續精進。
高中校園 【臺東高中】原民祭典文化課程 鼓勵就近入學
擁有豐富原住民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的國立臺東高中,在得天獨厚的環境中,善用在地多元族群文化特性,結合臺東縣海端鄉初來部落每年3月的布農族射耳祭,與海端、關山兩所國中共同開發祭典文化課程,並在布農族族民的協助下,帶領國、高中師生一起認識部落多元的植物與生態,學習野地搭帳、陷阱製作等,讓學生學習到更深入的原住民文化祭典內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藉此提升整體學習成效,同時也建立區域學校之間的夥伴關係,期盼鼓勵更多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在優質環境下快樂學習。 認識部落植物。 完全免試 就近入學 高級中等學校試辦學習區完全免試入學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規劃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多元素養導向課程,同時也促進國中與高中職建立六年一貫完整的學習體系。在教育部國教署持續投入資源下,試辦學習區完全免試入學的高級中等學校,結合社區文化及在地特色,協同鄰近國中參與計畫,加深校際之間的連結性,以及學生對在地的認識與認同,展現豐富的教學特色,持續提升各高級中等學校教育品質,並帶領區域內國中提升教學品質的專業能量與資源,吸引國中畢業生選擇就近入學,在喜愛的環境中學習並成長茁壯。 教育部國教署指出,期望藉由學習區完全免試入學減輕國中畢業生的升學壓力,讓多元天賦能力自由發展,依興趣性向學習;同時,也深化區域內高中職及國中的縱向課程連結,形成中等學校學習區,結合所在社區資源強化辦學特色,導引更多國中生就近入學。
高中校園 【109師鐸獎】72名教職獲教育最高殊榮
109年師鐸獎獲獎名單已公布,今年共選拔出72名獲獎者,其中校長18名、教師54名,若以教育階段來分,幼兒園2名、國小24名、國中15名、高中職20名、特殊教育2名、大專校院9名。師鐸獎獲獎人員事蹟均收錄於「109年師鐸獎芳名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良師興國網站」,一睹熱血教師的風采與感人事蹟。 109師鐸獎獲獎名單 八大遴選標準 師鐸獎選拔分為初審及決審兩階段,經各縣市政府及教育部相關單位等受理報名初審後依限額推薦,再由教育部邀集學者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等代表組成17人決審小組,參酌被推薦人的「課程發展與教學績效」、「班級經營暨學生輔導」、「教學領導」、「專業成長與服務熱忱」、「教育政策與法令推動」、「投注教育奉獻度」、「對社會影響度」,以及「行政合作與公共關係」等遴選標準,就163位候選人逐一進行書面資料審查及面談,經過嚴格評選,選拔出72名獲獎者。 9/28頒獎座獎章及獎狀 教育部表示,獲獎教師將於9月28日教師節當日於陽明山中山樓由蔡英文總統頒獎,每位獲獎者可獲頒總統獎座1座、行政院院長獎章1座及教育部部長獎狀1幀,並安排出國考察及請所屬主管教育機關(單位)核予記功1次,以茲鼓勵。 然而新竹縣師鐸獎獲獎人蔡宛芯教師,於今年6月份因公殉職,讓人深感遺憾及惋惜。為撫慰蔡師家屬,於蔡師告別式由教育部蔡清華次長代表蔡英文總統頒獎。
高中校園 【109高職】造園、園藝及航管 3年學雜費全免
為培育農業及航運人才,教育部國教署將高級中等學校的造園科、園藝科及航運管理科納入產業特殊需求類科補助範圍,除補助這三類科學生3年學雜費,也補助學校業務費、學習扶助教學鐘點費、實習材料費及設備費,希望藉此鼓勵學生就讀,也鼓勵學校開設相關學科。新措施將自109學年度實施,預計將有28校、2,946位學生受益。 國教署表示,目前技術型高中開辦造園科有3校、園藝科21校及航運管理科4校。此三類科一併納入「補助高級中等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要點」後,農業群及海事群相關科別已全數列入補助範圍,展現教育部對農業及海事人才培育的重視與支持。 鼓勵青年從農 國立岡山農工校長張福祥表示,園藝科屬傳統農業範疇,教學範圍包含果樹、蔬菜、花卉、造園、園產處理、設施農業、盆景與樹型雕塑等專業知能;園藝在盆景的修剪、整形以及樹型雕塑等兼具休閒與美感,近年來蔚為風潮。但因學生從事農業意願不高,也使得農業產業勞動力長年不足。未來園藝科列入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就讀學生的學雜費全免,相信更能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就讀並投入農業,讓農業環境更能永續經營。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農業及海事人才培育是技職教育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國教署與行政院農委會合作推動「獎勵高中從農方案」及「高職農校策略聯盟」策略,提供農業獎學金、職涯探索獎勵金,以及透過在地農企業等單位與高職農校合作,讓學生提前認識農企業並學習相關企業管理知識,鼓勵更多學生投入相關領域,替農業注入新血。 提升海事競爭力 在海事人才培育方面,教育部國教署每年補助海事類科學生參加航海人員四項基本訓練、救生艇筏及救難艇操縱、航海及輪機當值等專業訓練,以增進學生實務能力;108年度更輔導5所國立海事職業學校取「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STCW)認可證書,大幅度提升海事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