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校長開講 嶺東科大新任校長陳仁龍:一起走過一甲子 再創高峰
今年嶺東科技大學迎來立校60周年,一起迎接60 歲的,還有上月1日甫上任的陳仁龍校長,「我是嶺東培育出來的嶺東人」,陳校長說,他35年前就在嶺東科大教書,看著嶺東科大從商專、技術學院,到現在科技大學,自己也從什麼都不懂的社會新鮮人,走到結婚生子,從基層的課堂,到課外活動組的營造,再到行政的高層,足跡遍布各個角落,完整歷練基層教育及行政工作,對學校方方面面都非常了解,並在就任後,提出以「人文嶺東」、「科技嶺東」、「時尚嶺東」及「國際嶺東」為目標,以年輕、專業、友善為治校準則,開創嶺東科大的下一個新紀元。
校長開講 職場英語體驗回響《FUNDAY》專訪醒吾科大校長
醒吾科技大學與新北市教育局成功舉辦職場英語體驗營,讓學生了解學習英文一定要生活化。醒吾科大校長陳義文日前接受專業英語雜誌《FUNDAY》專訪時強調,醒吾科大全力推動英語教育,接軌合作近400家企業,培訓的學生要放眼國際,不但專業能力要強,也要具備英語能力。 醒吾科大舉辦的職場英語體驗營活動,聚焦在健身休閒產業與觀光餐旅生活化實用英語,廣獲各界好評,教育局長張明文也肯定醒吾科大推動職場英語教育之用心。《FUNDAY》導演兼雜誌主編王敬聰特別率領文字編輯林映妤與攝影記者邱蔚中,專訪陳義文校長暢談醒吾科大如何推動職場英語教育,落實英語與職場接軌目標。 曾在美國留學近10年,陳義文最能感受學好英語的重要性。他表示,英語是國際語言,許多與醒吾科大產學合作企業,需要外派人員先決條件就是要具備英語能力,因此如何誘發學生學習英語動機,是教學最重要方向,而不是只著重在分數或證照的多寡。例如曾有位大二學生想至英國留學,設定目標就開始加強英語,大四畢業時就順利至英國留學。 「台灣對英語教育一直很重視,但主軸偏向讀與寫,反而忽略聽與說的重要性,醒吾科大舉辦英語體驗營就是要讓學生了解英語生活化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陳義文分析,「醒吾科大是技職體系,為了加強學生學習生活英語,設計的英語體驗營活動比較聚焦觀光餐飲,從吃的到旅遊的需求,例如空勤服務『coffee or tea』,都可以用簡單英語與人溝通。」 陳義文說,英語學不好與環境有關,只要聽得懂自然而然就會有勇氣開口說英語,台灣的環境要吸引專業歐美人士來台比較困難,因此他鼓勵醒吾科大學生一定要走出去,校方配合教育部的「學海飛颺」與「學海築夢」計畫,去年送出20多位學生至海外實習,未來也將與英國等知名學校交換學生,學生可以選擇二加二或三加一模式,規劃未來留學生涯,開拓國際視野。 陳義文以舉世公認最佳機場之一的新加坡樟宜機場為例,出境處服務組員就有兩位醒吾科大學生,因實習表現優異,畢業後就直接留在樟宜機場工作。陳義文說,只要醒吾科大安排的學生至海外實習,學校一定在台灣就與合作的企業聯結,妥善照顧所有學生,包括申請工作證,合法當地工作及居留等。 陳義文鼓勵學生要放開心胸學習,不要執著於分數與證照數量,證照只是輔助系統。他並透露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去年已遠至印度招生,接洽印度官方教育主管單位,後因疫情關係暫時停擺,俟疫情結束後,將考慮招收有意願就讀之印度學生,俾使醒吾國際生源更多元化與國際化,學校也將設一班全英語教學,一定先有種子學生,教育培訓出成功學生成為標竿,未來學生才有更大學習動機。 醒吾科大係2019年11月8至11日,由國安民國際長與黃家平老師,共同前往印度新德里龍樹學院招生,於印度龍樹學院、印度龍城華語高中及召聚當地高中畢業生場合共舉辦了三場招生說明會,參與人數超過300人。 其間主要係介紹台灣技職教育成效及醒吾相關系所辦學成果,並於會後舉辦諮詢座談會。會後印度學生反應熱烈,會後報名人數即達10餘人。惟後因考量疫情,相關招生活動雖暫時中止,已為醒吾開創印度招生之門。 陳義文說,台灣學生要國際化一定要學好英語,醒吾科大為了幫學生學好英語,開辦大一或大二英語加強班,完全不收費,而且不只英語,包括日語、韓語及東南亞國家語言,醒吾科大推動相關外語教育訓練不遺餘力。 《FUNDAY》採訪團隊也一併採訪醒吾科大三位優秀的韓國交換學生李侑拏、何智英及尹志水,暢談她們在醒吾科大學習心得,三人在表演藝術系師生陪伴下,分別以中英語及韓語,共同分享學習點點點滴滴。三人都表示,在韓國時老師就有介紹可以來台灣醒吾科大求學,可以開拓國際視野、完成海外求學夢想。 三人特別秀一段「Zootopia(動物方城市)」精彩歌舞,開心展現在醒吾科大的學習成果。三人一致認為,在海外求學更能體驗學習第二外國語言的重要性,對她們未來就業大有助益,而醒吾科大提供絕佳的外語學習環境,讓她們可以在台灣每天開心的學習英語與中文!
校長開講 【新北】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大學生2.0版,就等不怕挑戰的你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必須跨出舒適圈,升級到「2.0版」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無論是語言的精進或AI、程式的學習,都可應用在未來的工作場域,唯有強化自己的競爭力,才有勇氣無懼挑戰。 什麼是「大學生2.0版」?簡單說,這是學習領域擴大的概念。長期以來,大學選了什麼系,四年的學習便是著重在本科的專業學分,大學畢業128學分,除了通識學分,以及少數選擇修讀輔系和雙主修的同學之外,很少人主動有系統地選修外系的課。 各系專業領域都有門檻,很多課程若沒有基礎概念,就算開放外系選修,同學們也沒有勇氣跨出舒適圈去別系上課。 李校長鼓勵同學勇於跨出舒適圈,跨域學習,自我強化升級。 微學分選修跨領域 現在大學著重培養學生「跨領域」和「國際化」能力,該怎麼做?臺北大學從「課程改革」做起,一是要求同學們畢業前至少要學一門外系開的8學分的微學分課程,接下來有興趣深入的同學,就可以進一步修16學分的學程,進而擴大成32學分,如此一來就能具備輔系學位。 開設外系選修的微學分,對老師而言也是新功課。一是如何在8學分裡,將其專業規劃成不同學院的同學都能學得好的入門課程;其次,在修完後,能對其專業具備該有的觀念和能力,比起過去老師們只要把教學重心針對本系學生,透過4年訓練,培養出該有的專業能力來說,這是新的嘗試和挑戰。 而今面對不同學科領域、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如何讓他們掌握學習重點,這件事的困難度更高,相對的,老師也會有所抗拒。新時代的挑戰是任何人都不可迴避的,無論對學生、老師和學校來說都是如此,現階段的教與學都要走出舒適圈。 AI學習跨領域 當然,培養「大學生2.0版」的挑戰,除了把學習觸角延伸到其他專業領域外,另外則是每個專業面對「AI機器人時代」如何把專業學習和AI結合,也是課程變革的重點。 以臺北大學人文、社會、公共事務、商學、電資和法律等六大學院來看,因為學科專業領域不同,每個學院把AI融入課程的需求性和進程也有所不同。在AI相關課程和學分規劃上,商學院和電資學院走得比較快,因為他們的專業領域面對AI衝擊也最直接。 所以,這兩大學院在必修學分設計上,全面要求同學們的畢業門檻一定要修AI相關學分。商學院最直接的挑戰就是數位金融(Fintech),現在相關產業要求新鮮人一定要具備數位能力。 另外,電資學院包括電機、資訊、通訊等三系,AI本來就是屬於他們專業領域的技術,相關課程除了深化專業技術能力的應用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他們所學的技術,應用在不同領域上面。 李校長(左三)認為,AI等數位學習是每個專業面對未來競爭必備的能力。 應用思考跨領域 從中興法商時代開始,臺北大學就是文法商的領頭學校,校友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以及在金融、法律和政府部門傑出的專業經理人,因此在文法商的專業資源上,我們是很充沛的。雖然電資學院是臺北大學創校後才成立,但相較於其他以理工學院為主的學校而言,藉由對商業應用的氛圍和敏銳度,我們很早就投入大數據、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5G等商業應用開發研究。 對科技技術人才而言,除了把技術做得很好之外,更重要的是所學的技術該怎麼運用?即便投入科技產業,也要有商學、市場、行銷的基本觀念和能力,才能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這個就是跨領域課程要培養的能力。 跨領域能力並非想像中那麼困難,雖然臺北大學先由商學院和電資學院要求AI課程必修學分,並不代表其他學院的同學就不需要具備AI觀念,甚至認為數理不好的人,學AI、學程式一定學不會。其實,程式設計跟過去的數理成績並不能劃上等號,學程式,重要的是邏輯訓練。 就像學法律的同學,邏輯多半不錯,若對程式有概念,將來就可以思考這些能力可以應用在未來工作的哪些面向。 學習國界跨領域 大學強調的跨領域學習,不僅止於學科專業上跨領域觀念的培養,另外則是地理位置上的跨領域,同學們趁著大學階段,要走出臺灣去國外交換、實習,甚至去讀雙聯學位,讓自己培養國際化的視野。出發到國外學習,語文能力當然是關鍵,語文能力提升不只是多修幾門外文課,而是在學校就要習慣專業領域的英文授課。 以臺北大學為例,各學院陸續開出全英文授課的專業課程,甚至是微學程,除了讓外國學生來臺交換時,能有系統的選修專業課程,另外則是讓校內同學習慣用英文思考學習專業知識,未來不論就業或出國深造,都容易銜接全球化競爭。 大學的責任就是把學生教好,讓他們出了校門,就能具備競爭力。新生代的競爭場域,已經不能侷限在國內,而是當他們走向國際舞台,有沒有能力跟其他國家的年輕人一拼高下?競爭力的養成,除了大學給的專業養分之外,更重要的是「年輕人,你有沒有接受時代挑戰的勇氣」。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學歷:省立竹南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地政學系(現為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法學碩士、德國多特蒙德大學空間規劃系工程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國土政策、鄉村研究、土地稅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地政與土地資產管理學類、管理學群地政與土地資產管理學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花蓮】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從喜歡開始發揮無量的天賦能力
致力於國際化教育的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鼓勵同學找到自己喜愛的事物後,努力追求高遠的目標,不要因性別、環境限制而卻步。「天賦」能力的發揮,往往是從「喜歡」開始,要勇敢面對,認真學習,累積實力,展現自信,才能在專業上發光發熱,進而協助他人。 發掘天賦的第一步,就是從「喜歡」開始,不要受限於性別、出身背景和環境,不敢嘗試自己喜歡的事物。「勇敢面對自己的天賦並培養相關的專業能力」是高中到大學階段重要的自覺。 在高中、大學階段,參加社團是最容易找到興趣的方法。多數同學選社團,多半從自己喜歡,至少是不討厭的領域開始。社團是除了學業學習之外,是訓練處事能力、拓展視野和結交志同道合好友的地方。 選擇社團一定要跟著心裡的聲音走,不要因為性別、出生背景或環境限制,不敢選自己喜歡的。例如,男生喜歡廚藝、音樂、美術,不要因為這類型的社團,多半是女生參加而卻步。同樣的道理,放在選擇科系上,千萬不要覺得男生一定要唸理工,女生最好唸社會科學而放棄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凡事從喜歡開始,才會找到自己天賦的能力。 劉校長鼓勵同學從「喜歡」找天賦,不要被性別與環境限制。 自信可以發揮天賦 這一代的青年,要跨越許多有形無形的疆界-像是國界、性別、語言、學門等,及早立下志願,努力精進成長。就性別而言,現在女生的表現,不輸男生,例如聚集最多頂尖生的醫學系,男生、女生入學比例接近一半。然而,放眼全國各大教學醫院,女性院長鳳毛麟角,並非女性能力不好,而是女性必需要自信能超越一些刻板制約,才能得到外力支持,承擔領導責任,從而推動改變與進步。 鼓勵年輕的女生勇敢面對自己的天賦,將上天賦予你的珍貴能力無量發揮。尤其在亞洲許多國家傳統的價值影響之下,很多女生的天賦發展被限制。臺灣社會在這方面而言相對進步,比起亞洲其他國家諸如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印度等,女性在專業發展上有比較多的機會,空間也很大。可是,看到很多女性往往對於自己的能力不夠有自信,不敢在專業舞台上爭取發光發亮的機會。 自信的養成是一步步累積。很多同學沒自信,可能覺得自己成績不夠好、不夠漂亮、家庭背景不夠亮眼、各方面的表現不夠突出,其實年輕人眼中的「不夠」都是屬於「客觀條件弱勢」。唯有專業實力能培養信心,而專業實力的養成靠日積月累,我們常聽到「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準備好的第一步就是要「歡喜認真地投入」,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認真,不足的就努力學習,日子有功,久而久之就累積了準備好的實力。 很少有人會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持續投入時間與精力,回到原點,想讓自己表現變好,一定要找到喜歡的領域深耕,有興趣才會投入,才會做得好。 弱勢不是學習的障礙 臺灣教育資源跟很多國家比起來,非常充沛,對很多弱勢的同學來說,只要有心學習,一定能找到支持你的學習資源。臺灣教育對弱勢的扶助,甚至拓展到海外,以慈濟大學來說,隨著慈濟四大志業全球化的開展,這幾年將招生觸角往外走,學校裡有不少來自東南亞,甚至非洲的學生。他們從小受到海外慈濟人的幫助,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在他們國內完成高中學業後,再申請來到慈大唸書,許多已學成後回到母國服務社會。 今年慈大公衛系來自南非的畢業生林琪蘿,在她的家鄉,女生幾乎沒有唸書的機會,十多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但在慈濟志工幫助下,9歲的琪蘿進入南非慈濟小學,學會臺語和國語,高中畢業後來到慈濟大學就讀,表現非常優異,目前繼續進入公衛所深造。 出身弱勢絕對不是發展的限制,關鍵在於有沒有心改變自己和所處的環境,只要有願就有助力。教育就是改變人生困境最好的途徑,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賺大錢、功成名就,而是從充實自己開始,養成實力後幫助別人,改變世界,自利而利他,正是佛陀教育的精神。 國際志工教育推己及人 慈大一直朝著「國際專業志工大學」辦學方向努力,希望慈大的學生,不管學的是醫學、傳播、社工等各個領域的專業,出社會後都能以自己的專業貢獻所長,一旦遇到災難發生,社會需要時,都可以佈施專業,擔任志工服務人群。 現在世界局勢變化快速,各種突發災難的救援,需要許多志工投入幫忙,除了出錢、出力的志工外,更需要有專業能力的志工,例如醫護人員、社工、記者在第一線投入,才能更有效率地幫助災民。 教育對個人和世界的改變是逐步累積,無法速成。對同學而言,也許現階段的求學過程不是那麼順利,只要你願意努力,慢慢的累積實力,就是給自己改變的機會,未來你會做得更好,更有能力,進而更有自信。 慈濟大學校長 劉怡均 小檔案 ★出生:1967年 ★現職:慈濟大學校長 ★學歷:高雄女中、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學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微生物學碩士、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神經科學、記憶形成及退化機轉、阿茲海默症之病理及預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醫藥衛生學群醫學學類、生物資源學群植物保護與昆蟲學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清大校長賀陳弘:考招制度要能看到未來需求
教育的變革與時俱進,大學端如何選才、育才,並培養出國家未來優秀的人才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在目前考招制度的變革,加上108年課綱推行的環境下,大學如何配合制度做翻轉?如何與高中端結合?如何共同為未來臺灣教育衝出一片天?亟需各方共同的合作與努力。本刊專訪身兼大學招聯會召集人的國立清華大學賀陳弘校長,分享考招制度設計的理念與影響。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 招聯會依照大學法成立,成為協調平台 【問】:請分享一下招聯會的定位跟職責。 【答】:招聯會的法源是大學法第24條:「…大學為辦理招生或聯合招生,得組成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聯合會並就前項事項共同協商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得就考試相關業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大學招生可以單獨也可以聯合招生,但20多年來從社會到教育部的想法都是聯合招生,主因是隨著大學數增加,如果個別招生,社會的成本、家長所要承擔的壓力會很大。所以,招聯會的屬性就是一個協調70所會員學校的平台,協調出一個共同可行方案。 臺灣從50年代就有聯考,所以大考中心很早就存在。而招聯會是一直到86年左右才成立,原因是從84年開始試行多元入學方案,各校在共同的考試招生之外採取不一樣的入學方式,就需要有個協調的平台。 多元入學剛開始時,招生名額大概只有1%,但隨著大家逐漸接受這樣的入學方式,比例也日益增加,招聯會的工作就越來越繁複、越來越受到矚目,影響也越來越大,成為一個動見觀瞻的事情。 另一方面,因為大學之間的屬性差異大,招生的定位、策略、方向也差別很大,在這情況下很難完全滿足每個大學的需求,所以招聯會要去折衷、磨合各大學不同的招生需求。隨著大學數增加,多元入學的學生也增加,所以招聯會挑戰越來越大,因為要滿足更多的學生、更多的大學的需求。 新課綱出現,影響考招制度的改變 【問】:過去的考招制度有什麼問題,為什麼要改變考招制度? 【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新課綱的出現,因為大學選才和高中育才,彼此是連動的,高中如何育才其實是會影響大學的選才。反之,因為大家都說考試影響升學,或是說選才影響育才,這個方向的影響也是存在,所以大學怎麼選擇學生會影響高中如何育才,這是一個連動的過程。過去影響力大的是大學,這次則是高中端影響大學端的程度較大,主因來自於108新課綱重視的適性選修,把部定必修減少,學分數大幅的釋放給各校必修、選修或是空白課程。 新課綱對選才有兩個直接的影響,第一是紙筆測驗命題範圍與科目減小,高中端希望把大學考招的有形考科份量減少,也就是讓學生有更多的差異化學習機會,例如將準備第五科考試的時間拿去做適性的選修,所以考科減少,這是第一個影響。 第二個是學習歷程檔案信效度提升。目前已建置全國性的資料庫,是將原來備審資料做成資料庫,使可信度跟有效度都提高許多,學校如果造假,教育部用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查證就很容易,再配合行政罰則進行處分,學校幾乎不可能再有舞弊空間。 【問】:考招制度若是因應課綱改變,是否表示相信課綱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答】:背後的因素,是人才培育的趨勢問題。過去為什麼必修需要那麼多?因為過去的人才培育比較重視規格化的人才,學生需要學較多一致化的課程。因為過去是一個以製造為主的經濟型態,從60年代到90年代,主要的產值在製造業部門,製造業提供非常大的經濟貢獻。製造業有個特性,就是效率導向。這個產業對於人才、原物料、製程,對品管的程序,都要求制式規格,因為只有規格能夠保障所做的產品是在原來設計情況之下。對於人才的晉用,也不須有太多的彈性或是想像,只需經過制式的教育流程,具備被雇主肯認之相同能力。所以整個教育流程也是高度的規格化,例如教材,僅有一綱一本,最多是一綱多本,絕對沒有多綱或是非綱。 師資培育方面,以前政府培育師資有一套的標準作業流程,師培也是一個被規格化的事情,學校的組織編制、校園環境全部都規格化,如此能確保培育出來的人才規格都差不多。但現在的產業多元發展,需要新型態的人才,就應該調整作法讓每個人盡可能就天賦去發展,以最有興趣和最有效率的方式去學習,讓教育出來的人才差異化、多元化。所以多元創新和適性學習是一體兩面的,不適性學習的話就不會有多元創新。大學選才是教育的一個環節,對高中教育、大學教育都有影響,如果這裡不調整的話,會使前面的改變沒有意義。 整體而言,教育必須建立一個比較多元的價值觀,因為人才本來就不適合用一元化的線性排列去評比,即便同一個學生,也可以因為大學校系選才重點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錄取結果,更何況各個學生本身就不同。 強化多元學習,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未來。(高教評鑑中心/攝) 考招應與時俱進,符合社會期待與需求 【問】:您心中理想的考招制度是什麼樣的? 【答】:並沒有一個制度可以跨越時空適合每個時期,因為制度都是依特定的時空、社會條件而產生。推動新的制度並不表示否定過去的制度在過去時空的合理性。大學入學制度二十多年來隨時空環境而演進,不是只滿足於當時時空的需求,因為這些學生,是20年之後才對社會產生主要的影響,所以要能符合未來的時空環境及社會條件的需求,才是成功的考招制度。 這樣的制度對社會而言是有領先性,所以當前的社會是否能接受,就是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大學端做考招,必須具有前瞻性或是未來性,但是面對到社會的現實面,卻常常會有衝擊。 因為環境在變、社會條件需求也在變,制度需一直往前走並與現狀維持著一點差異,所以進步的張力是一直存在的。簡而言之,考招制度的設計一方面是希望能讓社會的發展取得先機,而這個先機要在社會可接受的範圍內以避免過多的爭議,經常需要測試社會能夠接受的底線漸進微調。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一直進化的制度。 【問】:為什麼繁星申請入學的學生在大學表現會比指考分發的好,會不會有一種狀況是因為已經被層級化? 【答】:繁星入學全國15%的名額中,大部分來自偏鄉及都會非主要高中的學生,這些學生在班上名列前茅,但面對學測的時候,不見得優於都會主要高中的中段班學生。不過他們具有在各個高中的成功學習經驗,包括良好的學習動機與自我管理,這些正是大學階段所需要的成功因素,所以各大學普遍發現繁星的學生入學之後表現較好。 我們分析100-107年八年之間三個入學管道學生的學測成績(如圖一),發現各管道之間的學測成績分布並沒有差異。其實申請入學跟指考分發主要的差異不在於入學當時學習成就的高低,而在入學之後穩定度與興趣認同的差別。各校之間會有一些不同,所以甲校可能看不出來申請入學跟指考分發的差別,在乙校卻可能差別很大,不同的系可能也會不同。所以招聯會一貫立場都是鼓勵校系招生專業化,累積自己的大數據,去選擇最適合的招生方式。很類似評鑑的觀念,並不設定一個跨校系皆準的最佳招生管道,各校應該自己去做抉擇判斷。招聯會也沒有權力去為各校的各管道招生名額做決定,都是由各校自主設定。 新制度的推動仍需時間考驗 【問】:您對於學測滿級分卻落榜的現象有什麼樣的想法? 【答】:如果要讓學生有更多錄取機會的話,可以增加志願數,目前是填6個,可以增加到10個志願乃至20個志願,讓機會增加。但如果同樣的一群學生以現行3倍率來填10個志願,將使重榜增加、缺額也會增加,結果得以入學的學生總數較少,對於這個入學制度來說,就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方式。也造成強者拿更多,弱者得到的機會更少。當分數越高,考上的志願數也是增加,原先6個志願都上的學生很可能是10個志願全上,結果造成更多重榜,反而壓縮到其他學生的錄取機會。所以這個制度若要維持其有效性,需要注意這個比例關係。 今年甄選超額較多的大概有60個系,佔全部2,092個系組的3%。由於其中1/3超額錄取的學系是醫學類的,包括醫學系、牙醫系、中醫系、獸醫系等都是熱門的醫科志願,所以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考滿級分還上不了醫科,對此非常抱怨。其實學測第一階段的設計,原意就是希望學生先能達到系訂的標準,系上再用其他的方式來檢視這個學生,級分只是個門檻的概念。但是因為跟過去相比更難考上第一志願,所以很多學生覺得機會變小而抱怨。但是另一部分的學生卻得到了入圍被看見的機會,系上也更能夠選擇未來真正適合行醫的學生。制度的得失利弊,各有其角度。 臺灣社會是從一元化過渡到多元化,在教育方面現在依然還是過渡時期,所以學生、家長,甚至包括老師,對於多元的概念還沒有很徹底的接納。 每個校系放榜都有一定的備取數,備取太多會被人罵,備取太少也會形成缺額使學生喪失入學機會。志願數增加其實是給有優勢的學生更大施展空間,控制志願數則是給弱勢學生保留更多的機會。以目前制度來說,弱勢學生的錄取率只有在繁星接近3%,申請入學及考試分發都較低(如表一、圖二)。社會的人口組成中,弱勢學生佔3%,也就是說弱勢學生在各管道的錄取率其實都仍然低於平均值,所以在設計入學制度時候,盡可能多照顧弱勢學生,還是有它的合理性。但是照顧弱勢多一點的同時,優勢學生的權益也相對會少一點,目前社會上反映聲浪比較大的多是優勢學生的家長,因為他們覺得子女的選擇機會被限制。 強化多元學習,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未來 【問】:您認為考招制度是一個是育才與選才的作為,那大學端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出社會能接受的人才? 【答】:經過新課綱、多元適性選才、多元入學等方式,大學收到的學生應該比前一個世代更具有學習動機,更知道自己興趣在哪裡。以前的學生沒有那麼強的個人思維,大多會服從師長、家人的選擇,安分的把大學念完,不會想太多。現在的學生大多有自己的主張,把他限制在單一學習軌道上面,對學校、對學生都不利,所以彈性化是各大學都該做的事情,例如跨領域學習。現在各校系的必修學分都往下降,讓學生騰出128個學分裡更多的空間去做跨領域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實驗教育,讓每個學生依各自的條件和特性去設計畢業路徑。一般大學都是套餐式,學校20個系就20個學程;實驗教育則嘗試有100個學生就有100種學程的選擇,因此學校的組織運作、輔導,很多地方都需要做調整,但彈性加大的方向上大概是這樣。 各系也有各別的文化,有慣性也有創新性,兩者並存。創新的人主張讓學生自由發展,慣性的人會認為若專業科目沒學足夠,能算是該系的畢業生嗎?認為甲系學一點,乙系也學一點,最後什麼都沒學會,所以反對亂跨領域。學校就要設法從中平衡,以免過猶不及,所以學校也需要在多元的方向上漸進發展。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81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考招制度要能看到未來社會的需求
校長開講 【台北】政大校長郭明政: 想想30年後在哪裡?就知道怎麼選科系
高三時,由自然組轉社會組的國立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就是因為對自己未來的想像與規劃改變而來個志向大轉彎。他建議年輕人要先思考30年後的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現在就為此準備,然後培養8大能力,為人生加分。 四十年前,考大學最好的選擇,就是讀理工,畢業後去美國讀研究所,進入美國航太中心工作。當年,美國一個月薪水,臺灣要賺一年,所以,很多人把去美國留學、工作,當作最好的出路。 本來,我也是自然組準備讀理工,但高三那年,因為聽了學長的話,志向出現了轉折。當時聽說讀國貿企管好,以後開貿易公司,一年能賺300萬,那個年代一間房子只要70萬,於是決定改考社會組。到了準備填志願的時候,又聽學長說唸法律很好,只要一支筆、一張紙就能當律師,律師的報酬更優渥,最後選擇法律系。 大一時才發現,一年全台灣只考上10個律師,覺得考上律師的投資報酬率太低,幾經思考後,決定繼續攻讀學位,當大學教授。當下的決定很單純,因為家境負擔不起出國深造的學費,評估之下,發現學德文的人不多,只要把德文學好,考取德國公費留學的機會極大。花了七年,順利拿到德國博士學位,回國後,進了大學教書,也在母校政大完成當教授的目標。 眼界決定你的科系 大學的志願該怎麼選?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回過頭問自己:「30年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然後回推,如此一來,就會看到20年後、10年後的自己在哪裡?以高三生而言,為了10年後的目標,4年後該從哪個學校什麼樣的科系畢業,自然就能知道大學志願該怎麼填。 世界變了,30年後的你,舞台不一定只限於臺灣,那個時候,你可能是台商在泰國、在上海的總經理,你也可能是美國公司派駐在日本的專業經理人,這個情況現在就發生了,好比我的同學,現在就是外商在上海公司的總經理,他的職業生涯發展,已經跟臺灣沒有關係了。 30年後的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雖然沒辦法預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立定方向去做,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調整腳步,隨時準備好接受挑戰。此時,年輕人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趁著高中和大學階段,培養基本能力,對此,可以給大家「5+3」指標的建議。 郭校長認為眼界會決定你的科系,年輕人要趁早培養基本能力。 大學生必懂的5個指標能力 【第一個指標:大學四年,本科成績不要太好】 這不是叫大家不要唸書,而是大學四年,不管主修哪個系,不要專注在拚第一名、拿書卷獎,而忽略了多方嘗試探索學習新事物。尤其,頂尖大學的學生,很多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高中之前的訓練就是反覆練習考試拿高分,到了大學若仍是如此,就會錯過很多美麗的風景。我認為,大學課業只要要求自己維持在前20~30%的水準,至少證明你是認真的學生,用心學過,有基本水準。 【第二個指標:準備好第二專長】 例如,現在銀行要應徵新人,除了金融專業之外,也要有資訊能力,這不代表你要學會寫程式,但最基本的,例如銀行有些資料要掛上網路,你會不會操作?在大學有機會盡量選雙主修、輔系,甚至也可以多方修讀校內跨領域的學分學程或微學程。 【第三個指標:英文能力】 現在是國際化時代,想要有好的發展,一定要有跟世界溝通的能力,其中英文能力是最基本的,英文沒學好,你會失去很多機會。 【第四個指標:第二外語能力】 除了,傳統大家所學的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等第二外語,也不要忽略泰文、越南文、印尼文等東南亞語文,尤其,臺灣本來就是對外發展的經濟體,跟新南向國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選一個喜歡的第二外文來學習,讓自己多一個機會。 【第五個指標:懂得吃苦的滋味】 我還是相信,曾經吃過苦的人,更能懂得珍惜所擁有的機會,當然現在同學多半家庭環境好,經濟上沒吃過苦。其實「吃苦」在另一個層面就是從挫折站起來的能力,只有能夠突破挫折,才能越來越好。 走向世界的3個進階版能力 有了5項指標能力後,接下來,可以培養包括「跨國移動能力」、「社會參與能力」,以及「資訊能力」。 跨國移動力的培養,可以從大學開始,努力爭取學校提供的海外交換學生、海外實習、雙聯學位等機會,讓自己有實際在國外的生活、學習經驗。 社會參與則是可以參與NGO、NPO等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實踐、服務工作,真正參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和運作。 高科技時代想要有所發展,資訊能力一定要很好,你要懂得如何運用資訊發揮自己的專業所常,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想對現在的臺灣年輕人說,「世界是你們的舞台」,必須把眼光看遠,格局會決定你的未來走到哪裡。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郭明政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法學院教授 ★學歷:師大附中、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法學士、碩士、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年金政策與法制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法律學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興大校長薛富盛:只要不討厭就該去嘗試
在去年調漲學費成功的國立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認為,做事要懂得「換位思考」、「直接溝通」,要有耐心、走中庸之道,才能使事情圓滿執行達成目標。對於同學們的科系選擇困擾,他則建議,先認識自己,不要盲目跟流行,打好基礎學科最重要。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和歷練都不同,因此想法也不一樣,但重要的是認識自己,了解個性,才能找到人生的定位、適性發展。而在探索志向的時候,應該多方嘗試,大至某個專業領域或科系,小至學校考試科目都是如此,只要你不討厭它,就應該去嘗試、試著接受進而理解,而不是道聽塗說或以刻板印象來使自己裹足不前,這樣只會喪失了解不同領域真正樣貌與本質的機會。 那麼,怎樣算不討厭?就是做這件事情不會讓你感到痛苦。舉例來說,像我喜歡數學,可以從中獲得樂趣,但對有些人來說讀書卻很痛苦,他寧願動手做也無法靜下來學習抽象理論,這時就不用勉強一定要念高中讀大學,可以選擇讀高職或科大,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若發現學術理論上有所不足,自然就會想繼續學習再深造。更何況現在這個社會有許多讀書學習的機會,想要的資訊,隨時上網即可查得,無處不可學習。只要有心,都可以辦得到。 現在網路非常發達,教育的觀念和以前大不相同,學校與老師的角色也跟著改變,知識的來源不一定要依賴老師或學校,但是,學校傳授知識的功能並不會被網路取代,而是轉變成為一個可以獲取知識、溝通交流、拓展人脈、學習合作的教育平台,甚至成為產業創新的研發基地。 薛校長建議要多方探索志向,只要不討厭就去嘗試。 認識自己,找到定位 雖然現在大學學歷看似貶值,許多人也認為起碼要讀到碩士才有競爭力,但是同學們對自己的大學學歷應該要有信心,如果想要繼續往上讀,就該認真思考對讀書是否真有興趣?也可考慮先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發現所學不足,再來充實提升。 以我自身為例,從小學、國中、高中一路走來就是偏好數理科,理解力較強,喜歡數學,但對於要背誦的科目如國文、歷史等則較差。後來就讀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在當時許多同學大三就開始準備托福、GRE,但我因為家境因素,完全沒有出國讀書的念頭,畢業後當完兵就去中鋼上班,工作內容主要是處理統計報表並瞭解鋼鐵品質好壞。工作1年後才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該出國看看,因此開始準備托福和GRE,1年後申請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獎學金,可以直攻博士。現在回想起來,我的人生就此而轉變,而2年的業界工作經驗也讓我獲益良多。 面對全球化浪潮襲來,市場更大,機會更多,但是競爭也更激烈,這時候一定要找出自己的定位,不要隨波逐流,選擇科系時也是如此,不要盲目跟流行。重要的是要將基礎學科的根基打穩,如此一來,不管你未來進入哪個領域,皆可面對各種變化進而自我學習。只要基礎學科越紮實、你的路就越寬廣。 工作兩年後才出國深造的薛校長認為,基礎學科要紮實,路才寬廣。 雙聯學位,邁向國際 在國際化的思維下,有些父母會早早送小孩出國念大學,但我認為要先了解孩子的個性是否夠成熟?是否具獨立性與自制力?然後再適時的放手。當然也要尊重年輕人的自主性,不要因為自己的面子或喜好去強迫小孩走上自己不喜歡的路。「適性揚才」很重要,就算學業表現不佳,也有其他的出路。以我自己四個小孩為例,就算在相同的教養環境下,四人發展各自不同,但我相信行行出狀元,年輕人要認識自己、選擇適合的領域或職業,而父母則給予尊重與支持。 臺灣高教卓越,cp值很高,具有國際競爭力,品質不輸香港或新加坡的大學。許多大學都邁向國際化,與國外大學合作設立雙聯學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學生可藉由雙聯學位以較短的時間獲得國外學習經驗與兩校學位。以興大獸醫來說,中興大學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獸醫學士跨國雙聯學位非常具有特色,可說是獸醫領域強強聯手,不僅是領先全台的創舉,也是亞洲唯一與美國簽約的獸醫學士學位。 由於美國現行獸醫教育為學士後四年制,即大學四年加上學士後四年,一般需八年才能取得獸醫學士學位(DVM);美國政府嚴格管制獸醫學院的設立,美國上千所大學中只有30個獸醫學院,且只允許具有美國居留身分的學生才能就讀;此外,也不開放外國人考獸醫證照。而興大與堪薩斯州立大學的獸醫學士雙聯學位,則是在興大就讀兩年大學部,再加上堪薩斯州立大學一年預科教育,以及四年獸醫專業學院教育,只需花七年即可獲得兩校兩個等級的獸醫學位(學士學位及學士後專業學位),同時兼具臺灣與美國獸醫師執照的考照資格。對有志於獸醫的臺灣學生而言,是一個邁向國際的絕佳機會。 換位思考,面對問題 身為一個澎湖偏鄉出身的小孩,在教育資源較缺乏的情況下,我很感念有機會可以念大學,進而翻轉人生。我母親常說「量大福大」,即指一個人的心胸與氣度夠大,福氣就大。這句話對我受用良多,因此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我不介意讓他人佔些便宜,因為老天回報給我的多更多,一路上常有許多貴人相助。 而在待人處事方面,我認為「換位思考」則非常重要,也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然後「面對問題」,不閃躲、直接溝通、傾聽對方的想法,事情才有圓滿的可能。以去年興大調漲學費一事為例,我先站在家長和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是否可被接受,透過意見調查,然後和老師、同學們開會,面對面溝通,最終得以順利通過。 有時候一件立意良善的事,常會因缺乏理解與溝通而無法執行,實在可惜,因此要多傾聽他人的想法,不要事先抱有刻板印象。加上許多事情的達成並非一蹴可幾,必須分階段進行,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堅定朝目標前進,才有機會成功。 國立中興大學校長 薛富盛 小檔案 ★出生:1959年 ★現職:國立中興大學校長 ★學歷:馬公高中、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學士、美國康乃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電子顯微鏡、奈米技術、顯示器材料、薄膜技術、電子構裝 、燃料電池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材料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化工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彰化】建國科大校長江金山:實作能力才是就業本錢
從機械轉向管理再走入教育的建國科技大學校長江金山認為,每個學習轉折都有意義,過去走過的路都是未來的養分。高職同學無須擔心所學非興趣,只要把握機會做好準備,轉換跑道的機會很多,重要的是,要擁有專長與實作能力。 年輕人對於自己喜歡什麼,應該都有感覺與想法,不至於完全沒有方向,但在18歲就找到能做上一輩子的目標,只有少數有特殊喜好傾向或專長的人,才有辦法做到。人生的際遇是會改變的,不是你立志當總統,就能達成目標,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握當下每個學習機會做好準備。 回顧自己的求學經驗,我們那個年代臺灣正在發展十大建設,最夯的領域多為電機、機械、電子。當時認為電子變化很快,機械產業發展應該比較穩定,可說是在選系時較佳的選擇。因此大學考上逢甲大學機械系,退伍後進入雨衣工廠工作。工作幾年後,發現除了機械專業外,應該要學管理才能滿足未來的工作需求,於是負笈美國唸企管碩士。 回國後,除了回原公司服務,因緣際會下到學校兼課,後來教書教出興趣來,因此考慮轉換跑道到學界發展,毅然決然地回到美國修讀教育學博士,主修課程與教學。學成歸國再度回學校教書,剛好碰上教育部開放大專自編教材,在此之前多數教材都是「部定」的。於是,美國所學的專業剛好派上用場。在當時美國課程與教學已經發展一段時間,而臺灣才剛要起步。 從機械轉向管理再走入教育的江校長(攝於高中時期)。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 現在回頭看,當年的每個轉折和努力都有意義,走過的路一定不會白費。很多高職同學對於過去三年選擇的專業沒有興趣,想轉換跑道,進入大學就是你轉換跑道的好機會。首先是四技二專招生,每個系最多會開放招收三個相關群類的考生,若是真的對原來所學專業沒興趣,入學時,就能選擇轉換跑道。 或者進入大學之後再轉系也是一項選擇,目前大學對於學生轉系的設限不多,想轉換跑道並不困難,只不過想轉系時要先想清楚,如想轉進理工科系,門檻相對比較高,同學必須具備數理基礎,例如原本餐飲、觀光要轉到機械系,難度就高了;可是,相對的工程要轉到軟性科系就容易得多。 過去幾年,社會上普遍有種氛圍,父母怕孩子吃苦,傾向支持小孩選擇「輕鬆」的科系,選擇工科的學生相對減少。然而,目前產業界缺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工科畢業生非常搶手。這些製造業提供的工作機會,已經不是傳統刻板印象,純粹勞力付出的工廠作業員,而是擁有技術專長的工程師,他們必須經過大學工程科系訓練,具備一定電腦、儀器操作專長的專業技師。 利用實習拚實作能力 以CNC車床為例,目前除了老技師面臨退休年齡外,產業需要大量人力,這類工作薪水都不錯,出社會幾年,成熟的專業技師薪資水平都有50k以上水準。跟傳統工廠作業環境比起來,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需要具備大學以上專業能力的工程師,廠房甚至都是全空調,工作環境比傳統好上許多。 這些年,社會上常抱怨技職體系出現斷層、社會新鮮人學用落差等的議題。確實在技職教育轉型的過程當中,這些現象都陸續發生,然而這幾年情況已經改善許多。以建國科大為例,目前學校工程科系學生人數占了六成以上,我們透過「產學合作」和「以賽促訓」的兩大實作方向,培養同學們的實作能力。 例如,和國內汽車零件大廠全興、精密機械隱形冠軍高明鐵等公司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讓同學們直接到公司實習,同時企業也提供獎學金,除了實習津貼外,也鼓勵同學能夠提早進入產業現場,讓理論與實務無縫接軌。 還有,車燈大廠帝寶工業,從他們年營業額七、八億時,我們就帶著學生進入企業做工業工程管理的專題,一方面透過產學合作方式,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另外同學們也從中學到實務經驗。 江校長(中)以「產學合作」和「以賽代訓」培養同學們的實作能力。 利用比賽強化專題製作成果 專題製作是我們從五專以來的傳統,同學們必須分組完成畢業專題。現在由於各項競賽多,老師們利用「以賽促訓」的策略,讓同學們依據各項賽事要求的規格,執行他們的畢業專題。 以機械系為例,目前國內外的機器人賽事相當多,每項賽事的指定主題不同,全班50位同學分成10組,各組可以選擇有興趣的賽事主題,以此發展專題。例如,大陸北京機器人比賽指定題目為「跳舞機器人」、臺北賽事是「摔角」、山東賽事為「走迷宮」等等。 由於,各組選的題目不同,同學要從研究比賽規則開始,按照賽事規則要求設計他們的機器人,期末時打完分數,老師選擇作品優秀的小組,參加校外比賽。而非另外培養選手參加比賽,如此一來,全班每位同學都是儲備選手,大家為了爭取比賽機會,自然就會卯足全力參與,「做中學」無形中也培養技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學校教育不是硬梆梆的,選讀哪個科系只是當下學習的主軸,透過這個主軸,同學們可以從中延伸觸角,學習各種廣泛的知識技能。在學校裡,還要有基本品德教育,其中包括團隊合作、人際溝通的各項能力,技職實作就是從專業延伸出來最好的練習。 建國科技大學校長 江金山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建國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中二中、逢甲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美國林登塢德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運動休閒、運動行銷、運動設施服務管理、運動賽會服務管理、美容業經營管理、美容業產品市場研究與行銷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教育學群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北】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醫師創業家挑戰下一個明星產業
喜歡閱讀、求新求變的國立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認為,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是未來人才很重要的一環,大學不分系是未來趨勢。因為AI、大數據運算的出現,發展智慧醫療更需要跨領域的人才。因此年輕人與其說要做好「生涯規劃」,倒不如多方進行「生涯探索」。 第一次有想當醫師的念頭是祖父告訴我的,他說「當醫生,可以不求人。」從小在迪化街長大,祖父和父親都是生意人,做生意有很多妥協,常常需要求助於人。祖父說,家族裡當小兒科醫師的叔公,一輩子都不需要求人。 成長過程中,想做的事不只有醫生,曾經因為喜歡閱讀、寫作,希望能當個畫家;有陣子迷上攝影,覺得跟攝影大師柯錫杰一樣當個攝影師也不錯;高中參加步槍射擊比賽,拿下全國冠軍,還曾經一度考慮去當國手,將來可以參加奧運。 年少時,對未來有很多想法,說起來就是探索的過程。高中成績也不錯,想起了祖父說的「不求人」,於是考進第一屆招生的陽明醫學系。上了大學,第一學期全班第一名,學業無憂下在學校參加許多社團活動,對很多新鮮的事物都有興趣。20歲那年升上大三,突然覺得人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突發奇想,跑到重慶南路東方出版社去找世界偉人少年傳記,想知道他們20歲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把偉人們20歲做的事都找出來,發現20歲的他們都已離家,到各地闖蕩。心裡埋下一顆種子,決定趁年輕出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醫學院公費畢業後留校當助教,之後就赴美國耶魯大學深造。 郭校長兒時與祖父在家中合影。 不用急著做出生涯規劃 也許是水瓶座喜歡求新求變的個性,當醫師走臨床工作,感覺不太適合,於是到了研究所轉換跑道唸公共衛生,拿到公衛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後,陸續接下醫學系行政工作。1998年借調衛生署(現衛生福利部)擔任企劃處處長兼資訊中心主任,2003年SARS爆發,應當時的防疫總指揮李明亮之邀,出任辦公室主任協調各方,之後再接任疾病管制局(現疾病管制署)參與第一線防疫工作。 後來轉到公衛領域,以及學校行政工作,一路走來多半從事協調整合的任務,應該跟年輕時喜歡多方涉獵接觸新事物的個性有關,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因具備當下所需的專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對年輕人而言,在高中階段就要決定未來要做什麼有點困難。與其說是要做好「生涯規劃」,倒不如多方進行「生涯探索」。目前,大考中心依據生涯屬性,將大學分成18學群、123學類,看來是過度分類,把學科領域分得太細了。高中生可以當作是參考背景,不用急著決定將來一定要往哪個學科領域發展。 目前越來越強調跨領域整合的能力,不分系已經是趨勢。像先前去美國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參訪,那個學校出了非常多諾貝爾獎得主,然而學校裡面是不分系的,教學大樓每一層樓都以每個教授的實驗室為核心,因為他們進行的研究太先進了,很難找到現有的名詞設定系所。 郭校長(圖右)與美國疾病管制署防疫專家Mr. Malison合影。 醫生創業家未來明日之星 尤其,現在有了AI、大數據運算,發展智慧醫療需要跨領域的人才。台灣要發展生醫或生技產業,一定要有醫師、工程師,甚至商管背景訓練的人才一起加入,才能讓新的產業發展起來。未來的醫師不只是醫師,他可能是醫師科學家、醫師工程師,甚至醫師創(企)業家。 陽明醫學系在3年前,開設醫學系B組,訓練的就是醫師科學家,他們除了臨床訓練可以成為臨床醫師外,另外多讀一年取得基礎科學訓練,將來可以從事更多包括基因工程、新藥開發等工作。 最快2020年,陽明大學將開設醫學系醫師工程師組,結合醫學與電機資訊工程,替臺灣訓練醫師工程師,甚至往前走成為醫師創業家,用他所具備的醫學和工程雙專長去創業,美國許多大學就是朝這條路在走。 陽明醫學系未來每年140名畢業生,目標有20人走這條路,用他們醫學專業去創業,將有助於台灣生醫產業發展。目前台灣醫院用的藥品和醫療儀器都是以舶來品為主,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會覺得國產品效果比較差一點。我們必須翻轉這個觀念,這就需要有更多醫師人才投入。 比方說,醫工系在製造醫療儀器,做出來的東西其實不差。問題在於國內沒有信心採用,我們自己不用,臺灣醫療產業就無法快速擴大。現況是美國醫療儀器甚至超過七成的零組件都是臺灣製造,美國人買回去組裝,毛利相當高。我們沒辦法整機出廠的原因在於所有醫療器材都要經過美國FDA認證,這個過程必須有醫師參與,不然臺灣資訊產業再強,也只能為人作嫁。 陽明大學的願景就是希望把醫療和資訊專長整合,訓練培養生醫產業人才,如此一來,生醫產業就有機會成為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未來將有更多的醫師工程師、醫師創業家引領時代風騷。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郭旭崧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預防醫學組碩士、美國耶魯大學衛生政策博士、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Senior Executive Fellow 結業 ★專長及研究領域:衛生政策、疾病管制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醫藥衛生學群醫學學類、公共衛生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嘉義】嘉義大學校長艾群:放手讓年輕人追求理想
國立嘉義大學校長艾群認為在過去升大學填志願多半會考量經濟因素,而現在的年輕人可以放手去追求理想。家長應扮演輔導的角色,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發展,只要能找到方向,都會比上一輩出色。 我們這群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填志願,當中經濟問題是很大的考量。當年,我雖然能上東海建築,但後來還是填了國立大學,讀了中興大學農業教育系(現為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農業機械組。 我的小孩是八年級生,當他們填志願的時候,沒有經濟壓力,就放手讓他們照著理想去填,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比起上一輩少了經濟上的負擔,因此可以放手去追求理想。我認為,現在的學生比以前聰明多了,只要能找到方向,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都會發展得比上一輩出色。 現在許多高中生選擇志願時不知如何下手,原因在於他們不知道方向在哪裡。想要釐清未來方向,第一步先去看看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哪裡,接下來,找到好的老師或長輩去請教到底什麼方向比較適合自己。 當年,我是親戚裡面第一個唸大學的,父親是黃埔軍校畢業的職業軍人,母親是小學畢業的家庭主婦。聯考時,父母沒有能力給我任何建議,填志願的考量就是學費和未來出路,所以自然而然就從國立大學工科一路填下來。 艾校長於嘉大99週年校慶植物教學醫院開幕暨研發成果發表會上發表演說。 放手支持追求理想 新世代經濟上沒有壓力,選擇就可以順著理想走,像我朋友的女兒國中唸的是管樂班,高中則是嘉義女中的語文資優班,她的英文相當不錯,本來第一志願是台大外文,但分數差了一點上了台大中文。不過,到了中文系也讀出興趣來,一路拿台大書卷獎,直升台大中文所。一路走來,她的成績都不錯,家人開始擔心她未來的出路,建議她中文系兩個最穩定的出路,就是考國考和修教育學程當老師,可是,她對兩個方向都沒興趣,希望未來能從事口譯工作。 碩士班畢業後,她第一年申請美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的博士班,全部鎩羽而歸,於是留在台大經濟系當助理,等待明年的申請,同時也幫香港一些時尚名牌網站撰寫網路行銷文章。結果隔年三、四月,她申請上美國兩間時尚管理名校,其中一家還是美國設計領域排名第一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並且拿到半額獎學金,她申請的領域是時尚產業研究。 她從立志當口譯到後來進入中文系,現在走到時尚產業研究,其實作父母的就是在關鍵轉折點給予鼓勵和支持。現代年輕人很多都是所謂的草莓族,他們不知道怎麼選擇,每一次走到十字路口時需要老師和父母的輔導,但是我覺得年輕人勇於追求夢想是對的。 父母面對孩子的選擇時,最重要的是放手,而不是替他們做決定。當然,不是每個父母都有能力給孩子具體的建議,可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要孩子想清楚了,就支持他們而不是強迫小孩一定要走父母認定的方向。就像朋友女兒的同學上了台大醫學系,畢業之後寫信給父母說,已經完成他們的目標了,從現在開始,要到英國唸自己喜歡的數學碩士。 現在最應該教育的是父母:不要任何事都幫孩子做決定,甚至幫他們承擔所有責任。像先前有個學生被當而擋修後來的必修課,家長就來學校吵要告老師,後來,小孩去屏科大暑修學分又被當,家長又去告屏科大,敗訴後,又接著告法官。最後,傷害最大的還是這個年輕人,他一輩子都沒辦法從失敗中學到經驗,因為所有責任過錯都是家長幫他解決。 找到明師指引方向 現在教育資源比以前多,也許父母沒有能力告訴小孩應該怎麼選,但是自己可以想辦法請教老師。 就像設計YouBike租借管理系統的微程式資訊創辦人,唸嘉義農專五專(編按:國立嘉義大學前身)時跟著我做專題,一開始,他幫著實驗室組裝電腦,後來創業遇到問題,就回學校找資源,包括承接學校IC卡系統包商委託做學校監視系統,這項技術也就是悠遊卡前身,隨著公司發展需要更多人力,就回來找學弟一起加入,邊做邊學,累積RF ID經驗才有後面發展的YouBike系統。 在學校,最重要的資源就是老師,當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時,可以想辦法問老師,當你站在十字路口,老師會是最好的引導者,他不一定能給你答案,卻能在關鍵時刻給予方向。 倘若沒有遇到明師幫你,也還有同儕的力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學互相扶持,共同學習,也能夠摸索出答案。同儕間的學習,參加比賽是最好的磨練,比賽過程中,因為必須組隊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從中成長得更快,若是獲獎可以增加自信心。一直以來,我非常鼓勵學生,出去參加比賽,不管得名與否都能增長視野。 國立嘉義大學校長 艾群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校長 ★學歷:省立嘉義高中、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教育學系(現為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農機組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現為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農機組碩士、美國Wisconsin-Madison大學農業工程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食品工程、超音波技術、生物微機電系統、自動化工程、機電整合和生物微奈米機電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生物資源學群農藝學類、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農業群、動力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助學弱勢,學生只要專注學習表現
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認為,對於弱勢生的協助絕非單一面向,除入學機會平等,亦需其他輔導機制和配套措施。「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讓學生只需專心投入學校課程,呈現最好的作業、報告及考試競賽成績,不因家庭經濟條件不足而無法製作出色的備審資料。而教育部「飛鷹計畫助學計畫」以及靜宜大學「1=3弱勢學生助學輔導」,則是引進外部資源,穩定挹注弱勢學生在大學的資源,輔助弱勢學生專注就學。 當108課綱上路,每位同學都有專屬的「學習歷程檔」,即使是弱勢學生也只需專心於課堂學習,不用擔心學測結束之後,沒有精彩的課外活動、出國經驗,而無法提出亮眼的「個人申請」備審資料。 唐校長認為「學習歷程檔」可讓同學專注於課堂學習,不用擔心怎麼準備出色的備審資料。 學習歷程檔就是高中學習紀錄 招聯會逐步修正考招辦法的目的,主要是讓每位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爭取大學入學的機會。從今年(108年)開始,升上高一的學生都有專屬的「學習歷程檔案」,同學們每學期都要把各科老師評分認證後的課堂報告和作業,上傳到個人帳戶。當高三準備申請學校時,只要將自己的學習檔案傳給大學即可,無須另外耗費精力製作「備審資料」。 學習歷程檔案就是高中三年完整的校內學習成績,完全取代備審資料,對於弱勢生來說,只要專心投入學校課程,呈現最好的作業、報告及各種考試、競賽成績,就能免於家庭經濟條件不足,而無法製作出亮麗備審資料的限制。 對大學選才來說,每所大學系所都想找到最符合科系特色發展的學生,站在社會公平的立場也不能忽略各種背景的學生,多元入學提供給不同類型的同學在平等的基礎上,爭取受教機會。 從招生走出大學特色 不同類型的大學、科系,對於學生申請入學的標準各有不同的立場和看法。以美國來看,大學入學申請有兩種類型,一是以哈佛、柏克萊等常春藤私校系統;一是加州大學系統等公立學校體制,兩種選才類型和方向相當不同。 私校系統的大學設有專業的招生辦公室,在審核申請入學資料時會非常精細地檢視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表現,並且備有精準的配套措施,驗證申請人的資格。校方如此耗費心力只為找出想要的學生,意味著學生的入學申請,亦須投入大量的時間、精神準備資料。相對於頂尖私校,公立大學對於學生的入學申請資料,偏向於系統性的申請程序。同學提供申請書,校方依據經驗值,先用相對單純的分類方式,對學生的背景資料進行基本篩選,再根據大學科系屬性,找出適合入學的學生。 以台灣高等教育現況而言,大學要發展出特色,從入學申請開始,各校便須設定好目標方向,希望招收哪些類型的學生,畢竟僅憑學科測驗很難檢視學生的差異所在,以及是否適合讀這所大學科系。 在個人申請中,除要求學測基本門檻須通過第一階段篩選,不少醫學、教育相關科系都在第二階段不要求繳交備審資料。由於這些科系須與人頻繁互動,故透過加重面試的採計分數,選擇人格特質適合的學生就讀;又如台大及某些特別重視單一學科能力的科系,第二階段採加考學科筆試,從中找出某些學術能力特別強的學生。 給弱勢生配套的資源協助 繁星申請上路後,確實讓不少偏鄉、弱勢的同學,只要通過各校系學測基本門檻和高中校內排名比序,就有機會申請進入理想中的志願。然而,繁星最大的困境來自於各高中校內的名額限制,當兩位學生同時達到大學設定的校排成績標準,卻因受限於名額,每校能爭取繁星機會的同學不多,對弱勢生來說,機會相對不足。 靜宜大學的「類繁星計畫」是在個人申請管道當中,提供一定比例的名額給弱勢學生,減輕製作備審資料的負擔,著重弱勢扶助,為弱勢學生爭取更多的入學機會。每所高中不限名額,只要校排比例和學測成績通過基本門檻標準都能提出入學申請。 當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學校也有清寒、原住民等不同類型的獎學金,提供同學們安穩的學習環境。靜宜大學自104年辦理教育部「飛鷹計畫」,透過設計多元特色學習方案及輔導機制,引導弱勢同學免除經濟壓力的同時更深化學習。例如,國企系葉同學便因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卻又不願意因打工犧牲寶貴的讀書時間,而積極參與飛鷹助學方案,透過努力讀書爭取更多的機會。後來因課業優異表現獲得鴻海獎學金,更在大四前往越南實習,為自己取得未來翻轉社會階層的機會。 許多具備「弱勢身分」的學生,諸如低收、中低收入戶、原住民等,大多能獲取學校或教育部的獎助學金補助。真正弱勢的是沒有弱勢身分的同學,例如家中變故,或是有不動產無法申請低收入戶。由於在課業之外,必須打工賺錢,往往沒辦法專心學習,造成成績不佳或中途休學等惡性循環。 靜宜大學「1=3弱勢學生助學輔導」,提供學生可經由主顧咖啡廳校園試營運、創新創業技能訓練、學生自我圓夢計劃,以及校友流向調查等方案,獲得校內專業學習及就業輔導的工讀機會,不但能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更可藉由學習業界實務經驗,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深化專業學習,一舉多得。該助學輔導基金是透過各界捐款1元,靜宜大學與教育部各貢獻1元所共同設置,自106學年度推行至今,已募集700餘萬元弱勢助學專款。 協助弱勢生就學,大學入學機會均等只是基本門檻,對於進入大學後的資源不足等問題皆需有相對應的輔導機制及配套措施,結合業界所需,為弱勢學生增能,方能達成社會流動、階級翻轉的目標。 靜宜大學校長 唐傳義 小檔案 ★出生:1858年 ★現職:靜宜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碩士、國立交通大學計算機工程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演算法、平行處理、電腦輔助、藥物設計、計算生物學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電機工程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北】明志科大校長劉祖華:生涯無法規劃,你要的是閱歷投資
明志科技大學校長劉祖華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閱歷投資」,盡量讓自己有不同的經驗。有機會就要去嘗試,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興趣所在,從中學習到不同的經驗跟養分,逐漸發展自己的職涯。 「我是誰?」在日本,這叫高中生問題。我覺得,應該讓年輕人從小就會問這樣的問題。高中是生涯探索的關鍵期,需要為將來找到方向。 不一定每個人對這個題目都有興趣,而且問了,可能一輩子都沒有答案,但是問「我是誰?」背後有著引領未來的兩個向度,一是「這輩子我最想留下什麼?」另外就是「這輩子我想改變什麼?」一個是比較往內求的,一個是可以改變什麼。 目前,台灣的高中生成熟度非常兩極,成熟的,目標非常明確,早就想好自己要做什麼,表現比上一代優秀;沒有方向的,就是等到考試成績發下來,才去想到底要選什麼科系。 我求學的年代,年輕人選擇學校的出發點很單純,成績好的唸高中,不好的唸高職、五專,至於要選哪個科,出發點就是好就業,也不太思考有沒有興趣,反正不討厭,選了就努力去學。 劉校長鼓勵年輕人要時時反思自己「想要什麼?想改變什麼?」 設計思考 學會找問題解決 可是,時代變了,晚熟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讓他們在15歲分流,選擇高中或高職,就現況而言早了一點。比起上一輩,台灣人生活富裕了,平均壽命也增加到80歲。年輕人受教育的時間拉長,很多人或許生活沒有壓力,或者說沒找到方向,他還是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 所以,對年輕人來說,學會時時問自己,「最想要什麼?想改變什麼?」非常重要,當方向目標確立了,才有動力改變。 就像明志有個規定全校大必修「設計思考微型學分」,週六、日上課,一開始同學們很排斥,我們透過「設計思考」的方式,將6個不同系的同學分成一組,給他們的任務,就是去「找到大家有興趣的議題,然後提出解決方案」。 過程當中可以發現,來自6個系的大一學生,開始沒能力解決任何問題。當這組同學達成問題共識,他們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會開始思考需要學哪些專業才能夠解決問題。例如,有同學想要解決「地球暖化問題」,其中有個解決方法,就是讓空氣變好,於是學機械、學環境安全衛生、學化學的同學,就思考一起合作開發出一款過濾器,把空氣中不好的東西過濾掉。 為什麼現在的同學,對很多事不容易提起興趣?比如,大一上微積分,他們也不曉得將來微積分可以怎麼用?若是工學院的同學,他們還要學工程數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動力學。但他們不知道學了這個,將來可以修飛機引擎。反過來,一開始就想好要成為飛機維修技師,現在google搜尋很方便,他就可以自己帶著問題去找答案。 實習是閱歷投資的開端 年輕人要如何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除了學會問問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閱歷投資」。所謂,閱歷投資就是盡量讓自己有不同的經驗。當有機會去嘗試,嘗試了以後,就會慢慢知道自己的能力、興趣,從中學習到不同的經驗跟養分,那些經驗跟養分配合主觀的感受,就會有下一個機會,當你一直掌握機會,就會慢慢發展出自己的職涯。 如同實習就是很好的閱歷投資,明志從創校開始,實習就是我們課程的一部分。明志幾乎沒有寒暑假,因為學校在寒暑假排課,讓同學們大三升大四那年,全部到業界實習一年,每年明志大學部900名學生,有1400個實習職缺。其中還有不少同學到美國實習一年後回來,在國外工作發現自己的不足,大四決定有些要繼續考研究所,有些則是在技術上鑽研。 以我自己來說,生涯幾次轉折,也是因為「閱歷投資」而來。我唸明志機械時,因為到工廠實習,發現那個工作場域不是自己喜歡的,退伍後,就到美國唸碩士。碩士畢業回國,剛好青輔會推薦明志有教職,便回到母校教書。教了幾年之後,又發現未來要從事教職,一定要唸博士,後來毅然決然帶著妻小到美國攻讀博士。當時考量自己對數學不是特別感興趣,在機械領域發展會有局限,於是博士轉攻工業工程管理。 沒想到,回國後,遇到長庚開設新學院,被調派去籌設工業設計系,後來因緣際會接了管理學院院長,所以我的體會是,跨領域的養分特別豐盛。從教書、系主任、院長到校長,生涯的每一步都不是規劃來的,而是按部就班,當自己發現哪裡不足時,不斷地去做閱歷投資。 很年輕的時候,學長告訴我,「如果不曉得該怎麼選的時候,就選難一點的路」,這句話我記住一輩子,也做了一輩子,我鼓勵年輕人可以選困難一點的道路,那就是你將來最好的閱歷投資養分。 明志科技大學校長 劉祖華 小檔案 ★出生:1960年 ★現職:明志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明志工專(現為明志科技大學)的機械系、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工程資訊標準化(STEP-ISO 10303)工業工程與設計PDM與 CALS、福祉設計(Design for Welfare)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