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學習

好書 【系主任推薦】—《誰說人是理性的》
想知道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有哪些嗎?【系主任推薦】又來了喔~~ 藉由財經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誰說人是理性的》。 推薦人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鄭保志。 推薦理由 透過經濟學的分析來掌握每件事物背後隱藏的一面,並透過經濟實驗得以更深入地洞悉人性本質。 《誰說人是理性的》 《誰說人是理性的》 【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 【譯者】: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籍簡介】   .我們如何看待錢這件事?   .為何免費常讓人更花錢?   .為何人們會採用自己其實負擔不起的抵押貸款?   .銀行家該拿多少薪酬?   .非理性如何引導我們的決策?   .為何我們就是無法未雨綢繆? 18歲時的一場爆炸意外,讓艾瑞利全身皮膚70%遭灼傷,住在燒燙傷病房達三年之久。身穿彈性衣、頭戴面罩的他,活像個行動不便的冒牌蜘蛛人。在這段漫長、無聊、而又痛苦不堪的歲月裡,他發展出觀察人類行為的興趣,滿身疤痕的他最後終於成為一名行為經濟學家。 艾瑞利是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同時也在該大學福古商學院、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經濟學院,以及醫學院擔任教職。艾瑞利擁有認知心理學博士及商學博士頭銜。他的文章曾發表在重要的學術期刊,以及許多大眾媒體上,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科學人》雜誌,以及《科學》期刊。他經常往返於北卡羅萊納州的杜罕(Durham)、麻州的劍橋,以及世界各地。 《誰說人是理性的!》,這本長踞《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暢銷排行榜著作,出了全新增訂版!作者丹.艾瑞利,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家,深切探索人類在做決策時,背後究竟隱藏什麼力量,其中包括造成金融危機的因素。針對人們不理性的行為如何導致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影響我們日常生活,艾瑞利運用大量有趣且立意新穎的心理學實驗,提供獨到的見解,告訴你如何趨吉避凶,克制自我不理性的傾向,極大化個人的幸福指數。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goo.gl/HbbrMq *讀冊: http://goo.gl/yCK2rJ
高中學科 高中國文可以這樣教
去年,隨著高中歷史與公民課綱「微調」的白熱化,也開始陸續有人注意到高中國文課綱的問題。(比較詳細的討論,可見拙作〈除了歷史和公民,你知道國文課綱也被調了嗎?〉,此處不贅。)事實上,國文科一直有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就算解決了這次的課綱爭議,這個科目都還是應該進行一番澈底的改革。 目前我們所爭議的文白比例問題、意識形態問題,其實都沒有深入此一科目真正的沈痾。對於現行的高中國文科,各種批判的意見已有許多,我在此想要從另外一個方向討論這個問題:到底高中國文科應該怎麼改?可以怎麼教? (圖片來源:Flickr user enixii CC BY-SA 2.0維基共享資源) 追本溯源,思考國文科存在目的 我認為,首先在課程目標上,應該去除多餘的文化、道統負擔,回歸到一個知識性學科的立場,去思考:我們要教給學生的知識是什麼?這套知識為什麼是全體國民都應該學會的?從這個角度出發,高中國文科存在最大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如何閱讀」。或許會有人問,為什麼只討論「閱讀」,不討論「寫作」?寫作當然是現代社會的基礎技能,但一般國民所需要的「寫作」,就是實用性的思維表達而已,不需要以「作家」為目標去教育學生。這樣低標的寫作,應該要在國民教育更前面的階段(也就是國中)完成。而高中作為進入大學、學術的預備階段,能夠靈活閱讀各種文字作品和資料,應該才是更重要的能力,因為這將很大程度上決定大學教育的效果。 五大方向,提升學生閱讀力 決定以培養學生「如何閱讀」這個目標之後,我認為有以下幾件事情,是現行的高中國文科可以改革的方向: 【一、以現當代的作品為主要的教材,並且不限於文學作品】 鑑於學生畢業之後,將要面對的是一個資訊快速流動、各種文字作品和訊息迭出的世界,所以教材必須以現當代的作品為主,讓學生習慣現代語言的溝通模式。而這裡的「現當代作品」,從文字上來說,可以同時包含本地創作和翻譯作品;從內容上來說,不應限於(但還是應該包含)文學作品,廣泛納入報導文學、科普、評論、調查報告、論述性的作品。從2014年的318學運之後,我們應該已經深切的體認到,民主制度必須依賴公民的積極參與。而參與的先決條件,就是能夠廣泛閱讀、分析各種資料。不同學科的知識都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而一個人本來就不可能擁有所有專業,所以培養廣泛閱讀各種文字作品的能力和意願是非常重要的。而古典作品在幫助學生面對當代議題上的助益較弱,其珍貴之處在於某些文化涵養,因此雖然應該在教材中保留部分古典經典,但在數量上不應凌駕在現當代的作品之上。 【二、用書單取代選文】 現行高中國文科的教材編選方式,是編選七十六篇短文,平均分布在六冊教科書當中。這樣的形式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一名學生從小學一年級起、直到國民教育畢業為止,很可能都沒有完整讀完一本書的經驗。閱讀是一件複雜、需要門檻和練習的事,完整閱讀兩三千字的短文,和讀完一本二十萬字的書,所需要的專注力、邏輯思考、抽象能力和記憶力是完全不同等級的。而我們的學生在十八歲以前,幾乎都被教科書占去了大多數的時間,要如何培養「閱讀一本書」的能力?那又怎麼能期望我們的國民成人之後願意閱讀?因此,我認為高中國文科應該以「書單」取代「選文」,由教師或教育專業團體定期審議、更替一份書單,作為高中國文的教材基礎。如果以每學期閱讀三本書,並且兼及許多相關脈絡的補充資料,高中三年學生至少會閱讀十八本書以上的數量,將形成非常可貴的經驗。從而,學生也能不再受限於脈絡解離的「選文」,真正進入一本書。就算全部將選文替換為書單的作法不可行,我也覺得至少可以折衷採用,比如說每學期讀一本書外加六篇選文;或至少規定六學期內要讀完四本書,選文合計不得超過五十篇之類的作法。 【三、在選文或書單的選取標準上,以「議題」和「體裁」為兩個軸心來選擇教材】 以往的國文課本多以文學體裁分類,強調古典散文、古典詩詞曲、現代小說、現代散文和現代詩的比例。但我認為,除了體裁要平均外,也應該盡可能在「議題」上平均,充分表達各種階級、族群、性別和政治上的立場。這樣可以把高中國文科從抽象的、難以評估教學成果的「美學導向」,稍微拉到「思想導向」,加強學生閱讀、吸收、思辨的能力。在國文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實地進入當代社會的諸多議題:比如女性主義、同志平權、種族歧視、階級不平等⋯⋯在教學過程中,國文科的目的不是「傳播一套正確的觀念」,而是讓學生能有機會透過這些教材,練習現代公民必備的溝通與論述能力。 【四、革新教學方法】 目前國文科有一重大的問題是,許多國文老師錯將「翻譯」、「解釋」和「修辭」當作國文教學的主要重點。但其實這些內容都是非常低層次的解讀,我們應該改變現行師資培育的內容,並且提供線上國文教師再進修的機會,讓教師們具備面對不同體裁、不同議題之作品的閱讀能力。比如以某些國文老師們一直覺得「沒什麼好教」的現代文學來說,光是現代小說部分,就應該教導基礎的敘事學、文體學、象徵手法、寫實性的感知基礎⋯⋯之類的內容;而在現代詩的部分,對語言和風格的分析也是必備的。而面對如上所述的報導文學、科普、論述性作品,國文老師也應該要有能力教導基礎的田野調查、論證格式、意識形態分析等內容。 【五、廣開專題式的選修課】 或許會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按照上述四點來重新設計高中國文,會讓很多對傳統的、文學的內容有興趣的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他們有興趣的作品。但在這個問題上,我支持朱家安〈高中國文必修學分應砍半〉一文當中的立場,認為不應把某部分人的興趣當作所有人都必須學習的理由。我認為兩全其美的方式,不是增加文言文或純文學教材的比例,而是在「必修」的高中國文之外,增列許多專題式的「選修」課程。如果某些學生喜歡文言文,他可以不必在「必修」當中零散地唸那些脈絡解離的文章,可以直接「選修」諸如「唐宋文」、「先秦諸子」之類的課程。同樣的模式,也可以套用在現代文學和其他非文學作品上。在這樣的設計裡,必修的高中國文科比較像是性向試探,盡可能讓學生接觸各種作品;而如果學生想再深入,就自行選修有興趣的課程,這樣教師在備課上也可以更集中地發揮自己的專長。 綜合以上,我希望傳達的不僅僅是對現行高中國文科的批判,我更希望能提出方向和具體作法,來建立一個更好、更有效率的國文科。上述的許多變革,有的茲事體大(比如教師專業的再訓練),有的卻可以一蹴可幾(比如廣納各種類型的作品),但無論如何,總是要開始做才有機會前進。或許有些人會懷疑,上述的作法真的有可能在高中階段施行嗎?這點我可以用我個人歷年數百場、破萬人次的高中演講經驗擔保:這是可能的,不要小看高中生的潛力。 教法正確,讓人對國文課上癮 我想以最近幾週,我親身經歷的一個案例結束這篇文章。前一陣子,我應中壢高中老師之邀,去主講一系列關於現代小說的讀書會。在第一堂課,我用動畫、MV和一篇小說講解完現代主義小說中的「象徵」怎麼操作之後,我和同學們閒聊,聊到了課本裡面有選的魯迅〈孔乙己〉。他們對這篇本來都沒什麼感覺——學生通常很討厭課本裡面的作品,這是正常的——但我立刻問起剛剛才討論過的「象徵」手法:「〈孔乙己〉裡面的主要象徵是什麼?」 魯迅(By Penlong97 , from Wikimedia Commons) 他們眼睛瞬間亮起來了。他們從來沒想過,背解釋和題解之外,這篇小說原來還可以這樣讀,而且用的就是剛剛花不到一個小時學會的內容。 然後我接著問:我們剛剛說過,小說中如何對待象徵、就是如何對待象徵背後的那個理念。照這個邏輯來看,孔乙己最後被打斷腿、然後失蹤了,「你們覺得魯迅心目中的中國,有救嗎?中國知識分子,能發揮功能嗎?」 幾乎所有同學都非常用力地搖頭。 但這跟課本上面的題解講的完全不一樣。於是我再問:「課本都說魯迅是非常堅定的改革運動者,可是他的小說卻這麼悲觀,那⋯⋯如果這兩件事是不矛盾的,要怎麼解釋一個內心悲觀的人卻還是認真拚改革?他到底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在拼這些改革運動?」 如果你也在場,看到他們的眼神倏然亮起、又倏然跌入專注的沈思當中,你完全不會懷疑我們的文學是有希望的。你也不會再小看高中生的感性和理性。這幾年來,我試過很多次了,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那是會讓學生學上癮的國文課,也是會讓老師教上癮的國文課。你需要的不是華麗的「翻轉」或繁複的課堂設計,而只是用正確的教法、帶著學生進入正確的教材裡面,如此而已。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高中國文可以這樣教
好書 老師不該做的事
大師兄和二師兄發生激烈爭吵,吵完之後,大師兄跑去找師父評理,大師兄告訴師父說,二師弟是如何的可惡,師父聽完之後說:「嗯!你是對的。」大師兄於是開心地離開。過了不久,二師兄也跑來找師父評評理,師父聽完了之後,對著二師兄說:「嗯!你是對的。」在師父房門外掃地的小徒弟看到了整個過程,心中感到大惑不解,忍不住跑去問師父:「師父您說大師兄是對的,後來又說二師兄是對的,怎麼可能兩個人都是對的呢?一定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錯啊!那麼到底誰才是對的呢?」師父對著小徒弟說:「嗯!你是對的。」 上面這個故事是一個流傳廣泛的禪學故事,該怎麼解釋,就看要站在什麼立場,或是對人生有多少體悟。換個角度說,許多的爭執只不過是立場不同罷了,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 別縱容自己當兼差心理諮商師 羽平是班上的特殊生,雖然是男生,長相卻清秀得像女生,說話、動作也很斯文,大概是因為這樣,所以常常被同學背地裡嘲笑「很娘」。羽平有一次走過欣雅的座位旁邊,不慎把欣雅最心愛的保溫瓶打破了,當時欣雅並不在場,因此不確定情況是不是如同羽平所說的「不小心」,或者根本就是存心不良,因為羽平「很怪」,說不定他是故意打破。欣雅告訴同班好友這個想法,好友又告訴班上其他人,說羽平絕對是故意的,同班同學間開始互傳羽平「最愛故意」打破別人的東西;社團課不同班的好友會聚在一起聊天,羽平的話題再度「不小心」被提起,使得他在同學閒話中,變成了一個看到漂亮女生就會很變態地去破壞人家東西的神經病。 這些話語有一天終於傳到了導師的耳裡,導師很驚訝怎麼會有這種事情,趕緊找羽平來談談。羽平聽到老師轉述「欣雅認為你故意打破了她的保溫瓶」這句話時,感到老師偏心欣雅(若老師是以轉述的語氣說:「欣雅告訴我,你故意打破她的保溫瓶,這是她的說法,我現在想聽聽你的說法。」羽平會感到被公平對待),於是在敘述這件事時,不自覺地產生了防衛心,措辭帶有攻擊性,而這總會夾雜著不少難聽又偏頗的言辭,導師也很自然地將偏頗、難聽的部分延伸,開始糾正羽平需要注意口氣,說話要有同理心等。 當學生之間發生衝突,通常老師都不會在第一時間知道,也就意味著摩擦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不論是透過何種方式知道,老師都未必全盤了解衝突雙方的爭執過程,如果斷然介入衝突,並且當一個「仲裁者」,反而可能引發出更多的「未來衝突」。學生需要的是可信賴的傾聽者,可信賴的關鍵是要讓學生相信老師絕對不會將他的話和別人講,當然更不會稍微包裝後貼在Facebook公諸於世。老師若有機會,可以適時當個不同觀點的引導者,這個機會不一定會出現,若是沒機會,千萬別「驕傲」地自認很專業而不斷說教,不斷「灌輸」觀念,一旦忍不住說教,立刻會從傾聽者轉變成惹人厭的嘮叨者。 老師若是稍稍縱容自己擔任起「心理輔導諮商」的工作,那將會是一個「大膽」而「高風險」的舉動。心理輔導諮商是一門專業活,非擔任心理諮商輔導的老師承認自己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乃是天公地道,沒什麼好慚愧,再說導師與導師班的學生有相當強的連結關係,基本條件上就已經不適合擔任學生的心理諮商師。老師該做的就是傾聽,說白了也就是讓學生倒垃圾,垃圾倒出來了,就加以分類一下,若判斷屬於細菌嚴重滋生,已經腐敗到會傷害身心靈,就轉介到輔導室,是的,就是只有這樣!這是尊重輔導專業,就像輔導老師不會來教國文、英文、數學一樣。那麼,如果輔導老師的專業也不足呢?別擔心這一點,至少輔導老師擁有比一般科老師更多的管道可以再轉介出去,有更大的機會能找到正確的人來幫助孩子。 不要問誰「欺負」你 小晨的父母管教很嚴厲,當小晨做錯事時,除了嚴厲制止,還會長篇大論講道理,告訴小晨背後的原因。小晨很聽話,也把父母的行為準則加以內化,所以當他與同學相處的時候,同學若是犯錯,小晨也會很嚴厲地指正,同時說出長篇道理,這種狀況使得同學不喜歡小晨,有些男同學是非常直接地嗆小晨,對於這種態度,小晨倒覺得還好,因為父親比同學更嗆;不過對於女同學的集體排斥,小晨就感到難以忍受了,這是一種無影無形的情緒虐待,於是小晨開始不斷討好大家,但是愈討好地位就愈低,討好行為等於把自己確確實實地擺在隨時可以被羞辱的可憐小跟班位置上。 當導師的人,大約都經歷過學生突然哭哭啼啼跑進辦公室的狀況,這時導師千萬別問是誰「欺負」你,因為這樣等於一開始就直接把問題定位在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的二元對立思維,學生之間發生摩擦本來就是他們來學校的目的之一,學校教育的重點本來就在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處理摩擦,若處理摩擦失控,則再更進一步地學習處理如何解決衝突。因此一步一步來,一開始先直接問「怎麼了」,了解片面的說法後,再逐步從不同學生的個別談話裡,拼湊出較完整的面貌,核心方向是找到關鍵性的學生做個別的「引導」,並創造出學生們可以自行努力解決問題的空間。 「自行努力解決問題」非常重要,這就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價值之一,若是費盡脣舌一個個「教訓」,或是全班一起集體教訓,只會弱化學生間的情感,強化個別學生間的對立,並且創造出更多不必要的微妙裂痕,而且也剝奪了學生學習成長的機會。 別化身為名嘴 做一行怨一行,老師這個工作也是一樣,老師們幾乎毫無例外,經常會對教育政策、學校行政、校長和同事有滿肚子的抱怨。這些怨言若是同事間的閒聊無可厚非,再說互相刺激求進步或是互相漏氣消火氣也算是一種健康管道(笑)。但若是在教室裡對著學生,上從總統、部長,下到校長、主任,模仿名嘴的口吻,用腦殘、白痴、智障、混蛋、人渣等詞語一路狂罵,以求「正義」與「尊重」,這種情況並不值得鼓勵。 老師口中的正義,若能像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中那樣的精神,帶領學生思考你的正義未必是我的正義,從正義的辯證 中,引導學生理解以道德參與的政治不僅僅是一種更加激動人心的理想,它也為一個公正社會提供一種更有希望的基礎。若老師談論正義是以政治立場決定正義的方向,那麼這堂課最大的價值恐怕就在於,向學生示範一個擁有錯誤價值觀的人是如何假借正義,不要認為學生不懂,學生經常比老師想像得更成熟。 狂罵的行為本身已經展示出對人的極度不尊重,骨子裡其實還是一種不吐不快、罵完很爽的自身情緒宣洩,對頭腦清晰的學生而言,如此身教倒是成了一種負面教材。學生私下還會相互走告,某某老師的課別吐槽,老師的情緒很容易激動,別讓老師發飆了,不然大夥都會很「煩」。這樣的情境也是一種諷刺,照理說應該是老師要包容學生的情緒,可是情緒暴走的老師卻訓練學生得戰戰兢兢地「照顧」好老師的情緒。 總統是腦殘、部長是白痴、校長是混蛋、主任是人渣,如果學生全部認同,那正常的反應應該是極端憤怒與失望,覺得自己根本就活在一個沒有希望的爛學校,以及一個無可救藥的爛國家裡,情緒高亢一點的學生會變得偏執、充滿仇恨,情緒低落的學生則變得消極、失去奮鬥目標,反正國家已經爛成這樣還努力什麼,倒不如重視個人利益,多點玩樂、多點小確幸就滿足了。令人發噱的是,老師先把學生的視野引導到一個絕望的未來,接著再叫他們努力用功、奮發向上......,這實在很像玩整人遊戲。 換個場景,如果老師將重大社會議題的形成背景,包括過去的社會概況、歷年的政府政策、關鍵性政府首長的決策內容、民間曾經組織過的抗爭運動加以說明,再引導學生尋找其他國家曾經發生過的類似社會議題,並了解他國的政府是如何處理?民間又如何訴求?各方協商的結果又是如何?不過礙於課堂時間不足,大概很難讓學生分組充分討論,但可以用平時成績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回家做好準備,自覺準備好了就可以隨時舉手上臺做三分鐘的心得分享;學生分享時以碼錶計時,絕不可超過三分鐘,這樣也可以順便訓練學生重點摘要與組織能力。經過這樣的引導,相信學生會對社會議題開啟「多面向」 思考的思維方式,而多面向思考正是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能力。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時報出版的《教育這種病》第69-82頁。 《教育這種病》 《教育這種病》 【作者】:廖振順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年5月17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http://goo.gl/Nd6VhK *讀冊:http://goo.gl/iT34XN
好書 提升寫作力,讓自己被看見
寫作力仍是21世紀最容易被看見的能力,不管地表如何岡巒疊障,任何人都需要擁有書寫的翅膀,用寫作力飛上高空,讓自己被看見,也因此看見更遼闊、更壯麗的世界。 主題力:從「一杯麵」到「大英雄」 下課的短暫空檔,苦惱的學生來質問我為何退回她的投稿。 「請問妳這篇遊記的主題是?」 「就是山中一日遊啊!」 「不,這不是主題,主題必須是一種選擇。」 「選擇?」學生被我搞糊塗了。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 )和妳一樣,到林中一趟。妳提到山中步行,以及夕陽帶給妳的喜悅。但佛洛斯特卻提到『兩條路在林間分道,很可惜,我只能選擇一條,而此後風景將完全不同。」 「好像和我的文章有一點不一樣,我的是感覺,但佛洛斯特還有思考。」學生有一點頭緒了。 「對,這就是《變形金剛 4 》和《大英雄天團》的差異處。」 「對齁,《變形金剛 4 》一堆特效,看打打殺殺的時候有一點興奮,但看完後覺得心底空空的。」 「講得好!」我知道講寫作不如從她喜歡的電影舉例:「《變形金剛 4 》燒錢製造氣勢磅礡的場景,但因為沒有提供『選擇的思考』,沒了靈魂。反觀《大英雄天團》因為有主題、有靈魂,硬是打敗了同檔期超強的《星際效應》。」 「我想起來了,《大英雄天團》真的提供觀眾一個選擇。弟弟阿廣為了替死去的哥哥阿正報仇,用『復仇』晶片取代機器人杯麵原本的『善良』晶片,想要毀滅壞人,但其他人阻止了他。」 「是啊,面對仇恨,我們可以選擇揮刀或放下,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王子喃喃自語:『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為了要不要復仇,每天痛苦不已。最後他選擇了復仇,仇恨的火焰也毀滅了他。」 「歷史老師說過,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殺戮史,因為眾生永遠無法放棄仇恨。」 「是啊,所以好文章會用『個人的經驗』講到『眾生』。」 「就像是老師社(團)課提過電影《一代宗師》中的話,什麼見眾生的......」 「習武之人必有三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所以如果弟弟阿廣只見自己之仇恨,《大英雄天團》就弱了。」 「我愈來愈懂了,杯麵為了救仇人無辜的女兒,最後犧牲了自己,是見眾生的大英雄。」 「妳記得阿廣最後搶救回來的是什麼?」 「杯麵送他們回來的鐵拳。」 「鐵拳中握的是什麼?」 「杯麵的善良晶片!原來『恨』中可以握著『愛』,這就是選擇!這就是主題!」學生好興奮。 「還有,阿廣用晶片讓杯麵復活了,這證明了真愛不死,這就是選擇後的價值,而且是可以感動眾生的普世價值。」 「我真的完全懂了,難怪片子看到最後會感動到鼻子泡在洋蔥裡,以後寫文章時,我會用心也用腦,例如與親人在林中散步後,結尾時可以思考:父母和我每天忙碌地過日子,如果忘了陪伴,可能沒機會看見沿途美麗的葉子,甚至錯過美麗的夕陽。」 上課鐘響了,我看著不再苦惱的女學生,自信滿滿地說:「呵呵,太棒了!當妳懂得選擇,不僅文章,連生命都有了主題!」 對話力:噢,你也在這裡? 「去!去讀冊!阿嬤昧要緊,緊轉去厝仔讀冊!聯考卡重要,緊轉去。」學生寫他在升學考試前一天,到醫院探視癌末的祖母,祖母生氣地趕他回去讀書,等他考完,從考場飛車到醫院——祖母剛走,手還是溫的,手裡還握著他求來的平安符。 我看到學生寫的對話,眼淚忍不住落下,短短幾個字,一個一生奉獻給子女,到死前還只掛念著孫子的臺灣阿嬤原型,就在眼前。阿嬤雖然往生了,但孫子寫下的對話把阿嬤給寫活了。 因為阿嬤只講方言,若將對話改為「去,去讀書,祖母沒問題,快回家讀書,聯考比較重要,快回去讀書。」阿嬤的容色形骸頓失興味,可見使用對話時,一定要記得「什麼人說什麼話」,所以有日常「偷聽」、「默記」眾生對話習慣的寫者,更能寫出活靈活現的對話。 今日散文與小說中之對話手法無奇不有,試以十八歲少女鍾曉陽寫下的愛情傳奇《停車暫借問》為例: ============================ 「江媽早!」寧靜笑嘻嘻地招呼道。 江媽亦道了早,說:「我給妳端稀飯去。」 「江媽別,我到外面吃去。」 對過的房裡傳來幾聲濁重的咳嗽,和「喀啦吐」一口痰,能想像到那口痰嗒一下落在痰盂裡的重量。 寧靜湊前問:「媽昨晚怎樣了?」 「今早過來喘得什麼似的,」江媽道:「敲門不應,咱也不敢進去。」 ============================ 我們發覺,鍾曉陽讓對話出現在敘述的前、中、後,用「道」、「說」和「問」帶出對話。在第一句加入動作,還有標點來表現角色的情緒,幫助讀者快速認識角色。第三句連「道」、「說」和說話者都不用出現,但讀者已可從前後文判斷出說話者是寧靜。「江媽別,我到外面吃去」還顯現出寧靜體貼的特質。 最後兩句「媽昨晚怎樣了」、「今早過來喘得什麼似的」則有交代情節,說明事由,以側面介紹別的人物,有慢慢堆疊戲劇張力的功能。 對話使用的比例因人而異,像我曾經模仿《蘇菲的世界》,全文以對話呈現,感覺比白描生動,減少閱讀時的疲憊感,收到不錯的效果。對話也可以精簡到成為全文的情感最凝鍊處,試讀張愛玲作品〈愛〉: ============================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 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地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人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做妻,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 真正的感情常是失語的,像父親對女兒的一句「吃飽沒?」就是父親最木訥深沉的愛;而說不出的「我考得很好,阿嬤妳好走」是無法停止的思念。失去方寸的「噢,你也在這裡嗎?」可能是天下男子最靠近一生摯愛的那一刻,是最慌張卻最勇敢的一次對話! 而對話,得到回答即是永恆,但若得不到回應,便成人間...... 出場力:桑迪亞哥84天的等待 生活是一筆流水帳,將它不厭細瑣地記錄下來,雖善盡詳實之責,但像嘮叨的大媽,會把讀者逼成像急著出門的小學生,對媽大叫:「麥擱唸啊!」 但是文學不是要記錄生活嗎?要如何記錄才能忠於生活、有藝術美感,又不損閱讀樂趣呢?「在故事的轉身處出場」是個好方法!什麼是「故事的轉身處」?什麼又是「出場」?讓我們比較下列兩種敘述法,請先看A敘述: 早上阿明在我最喜歡的女生前面罵我是豬,我氣了一天,在掃地時間時,我終於忍不住,於是我跑向阿明,撲倒他,舉起拳頭,此時全班同學都圍在旁邊,大喊:「打下去!打下去!」但此時,我想到阿明曾是我最好的朋友,緊握的拳頭停在半空中,揮不下去。 再看看敘述B: 「打下去!打下去!」掃地時間時,全班同學圍在旁邊大喊,但我緊握的拳頭正停在半空中。被我壓在地上的是阿明,早上他在我最喜歡的女生前面罵我是豬,我氣了一天,終於忍不住,於是跑向阿明,撲倒他。但此時,我想到阿明曾是我最好的朋友,緊握的拳頭停在半空中,揮不下去。 雖是同一件事,但將「轉折」的一刻放在最前面「開場」,讓B敘述變得生動好看多了!A敘述是一般文章的「起承轉合」,但在這充滿速度感的時代,一般讀者耐性不足,在閱讀「起承」的鋪陳時會失去耐心。若改成B敘述的「轉起承合」,「轉」就像是鉤子或是現代人常說的「梗」,會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想看看到底何時破梗。 這種「在故事的轉身處出場」的寫法,不僅照顧到讀者的趣味需求,也營造出戲劇張力。「對話」與「動作」最適合放在「故事的轉身處」,連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品亦是如此呈現。 例如海明威(Ernest Mi l ler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如此讓老人桑迪亞哥開場:「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而不是從等待出航開始寫起,然後才接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馬林魚,最後戰利品卻被鯊魚吃光,只能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 海明威在開場便以桑迪亞哥最勇敢的轉身—八十四天的等待—揭示了人類在命運面前的渺小和微弱、巨大與勇敢。桑迪亞哥就是人類勇敢不屈精神的象徵。 人物再精采,終要告別;故事再輝煌,終要落幕。但對於每個人長江大河的一生,可別寫成一篇流水帳。請記得在「故事的轉身處」,讓那個人用「最值得被世界記憶」的樣子出場,然後當他告別人生舞臺後,讀者會因為閱讀我們的文字,看到燈光亮了、鑼鼓點響了,他再度漂亮地出場,一轉身就是「出將」,一回眸也能「入相」......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時報出版的《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第44-56頁。 《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 【作者】:蔡淇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年5月17 【書籍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http://goo.gl/YwnPuC *讀冊:http://goo.gl/68eYT3
大學專業 臺大物理特色課程:學物理寫程式,學程式寫物理
一門課要讓學生學到東西,就要先了解學生學過什麼,才能知道該給學生什麼內容,給的不夠,學生覺得無趣且沒有充分學習;給的太多太深,學生無法吸收甚至放棄。此外,學生在學習低階課程時,會發展出學習模式,影響他們學習高等課程的態度與方法。這兩個與課程相關的學習面向,對處於銜接人生不同階段的大一新生來說更是如此,對於理工醫農等科系的學生,銜接高中和大學的基礎課程有微積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和普通物理。 這些年因高中課程改革與入學方式改變,大一生入學時,學過的物理和我們這些大學教授當年唸高中時所學過的物理比較起來,深度與廣度都下降很多。此外,許多學生在高中學習物理,為準備升學考試,多將時間花在解題上,看到題目會列式和解答,但對其中的內涵與整體性(即所謂的物理圖像),並無太多的感覺;上大學之後,隨課程難度、廣度與抽象度大幅增加,學習就很容易「卡住」---也就是方程式或公式看得懂,也可以用來解選擇題或計算題,但就是無法對其中的物理圖像有深刻的認識,更不用說,利用物理圖像建立更好的直覺,來創造性地應用這些物理知識。這也造成當他們未來修習較高等的科目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學習;因缺少物理圖像和直覺,而更容易遇到學習困難和挫折。 對於理工科系大一學生,普通物理就是銜接高中與大學的關鍵課程,依照上述的理念,自103學年度起,石明豐教授對於物理系「大一普通物理」,在教學內容和方法都做了很大的改變,兩屆修課的同學都有很多正面的迴響,以下為詳細作法。 一、讓學生撰寫物理模擬程式,處理較高等或困難的物理問題 ★作業同時放置於「大一普物課程」網頁,也提供給其他系或大學的普物教學使用。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石明豐教授 將傳統的紙筆計算習題數量減少,改採用自行設計的一系列物理模擬程式作業,針對普物課程裏:(a)單以方程式難以理解,而需要利用三維動態圖像來了解的物理,或是(b)列出方程式後,需要以較高等或繁複的數學來解,而常讓學生迷惑於解數學而非學物理的這兩部分,讓學生在物理模擬程式作業中,學習建立模型,將模型由方程式轉化為電腦程式,而解出該物理問題,並在電腦的虛擬世界中,以三維與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此物理的認知與了解,從而建立動態的物理圖像。 現代的物理研究(其他科學或工程研究也大致如此),主要區分為實驗、理論、模擬和計算等三部分,其中模擬和計算牽涉到以程式描述物理模型,然而現今的中學生對於非考科的程式,並沒有太多心思學習,以致到了大學高年級或研究所,當需要用到程式來進行專題或研究時,要從頭學起,然而程式語言越早接觸,則會有較好的體會。因此在實務上,這門普物課裏設計了上下學期共24個物理模擬作業(如下表),由最基礎的「利用迴圈來模擬自由落體」開始,循序將程式語言中的要素,如邏輯判斷、資料型態、函式、物件導向、類別、矩陣向量式運算、插斷等,融入普物各章節中較高等的部分,由學生寫物理模擬程式作業將其呈現出來,如此,學生可以在作業中學習物理並同時學習程式,讓學生由較低層次的解習題,進階到跨領域學習與創造性地應用所學的物理。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石明豐教授 二、舉辦物理專題競賽,激勵學生發揮創意與更高層次的應用所學 ★學生專題作品選輯:http://tcjd71.wix.com/vpython - !blank/xfdhs 學生在中學時,因為考試為重的情形,並不太會使用工具,也不會處理較大且複雜的問題,所以絕大多數的學生,會解習題和考試,但並沒有處理複雜物理問題與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可以藉由物理模擬程式作業,先熟悉中等規模的問題,再由專題來練習處理較大的問題,並利用程式等工具,來為他們將來的物理專業學習和研究,奠定基礎。實際作法上,則是到學期末,學生們已有足夠的物理和程式基礎後,以四週的時間,進行物理模擬程式的專題,處理更複雜的問題,學生也藉由這項專題,更能掌握物理模擬方法和程式設計這兩項工具。 他們的專題自選題目,所做的研究五花八門,除了各種教科書上或科普書籍上所寫的物理現象外,更包括如倒骨牌接龍、打水漂,及迴旋踢的力學等,這些日常生活中會看到的現象,學生藉此專題自行將其中的物理弄清楚。此外,也邀請電機系程式設計課的同學一起參與物理模擬程式專題,最後由電機系和物理系各派出四組代表同學,進行物理模擬PK大賽,讓學生們能互相觀摩創意。 很難想像,才在三個月前,他們之中超過90%的人都還不會寫程式,而此時已可以寫出複雜的物理模擬程式。在過程中,除了程式的撰寫,他們更需對所要模擬的物理建立模型,並且學習將自己建立的物理模型寫成程式,這樣的物理學習方式,是非常深入的,效果遠非一般在紙上解題所能達到的。 三、製作課程影片,讓學生在家可以學習和複習 ★全部影片:https://www.youtube.com/user/mfshih/playlists 這是一門強調「做中學」的課,所以課堂中,只講述觀念和如何建立模型,其他細節的推導則讓學生回家觀看影片。多數的物理現象發生在三維空間,並會隨著時間改變,單單是讓學生憑空想像有其難度,有些物理現象的視覺化、圖像化雖然可以藉由實驗獲得,但也有很多是做不到的,例如理想氣體方程式、或三維空間中的電磁場。 這門課將物理觀念,以自行錄製的影片、動畫或三維動態電腦模擬呈現,著重在以圖像和直覺的方式說明各種物理現象,並將這些物理所用到的數學及方程式推導出來,進一步呈現物理現象和公式後面代表的抽象意義。學生的程度、理解能力和速度不同,回家看影片,學生還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在課堂上課時,再就影片中不了解處提問,且每一週的影片也會配合當週的物理模擬程式作業,作一些相關課題的介紹。 這樣的學習和上課方式,學生們普遍的反應是非常的「操」,但是學到的東西卻非常的豐富,以質和量來說,等同於一門普物課和一門入門的程式設計課。多數學生認為這樣的上課和學習方式非常值得,也有少數同學不認同這樣的教學,覺得物理課為什麼還要寫程式,對此,我們將來會更努力和學生溝通,讓他們了解,他們在中學的學習方法,對升學考試有用,但是對他們的物理學習和將來的生涯會造成很大的阻礙,紙筆計算或是程式模擬與計算,都是呈現物理學問的工具,然而他們將來會遇到的複雜問題,其中絕大多數單以紙筆是不可能勝任的,廣泛的利用工具來學習與研究,才可長可久。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臺大物理系石明豐教授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臺大特色課程系列報導-理學院-學物理寫程式 學程式寫物理
好書 【系主任推薦】—《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
想知道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有哪些嗎?【系主任推薦】又來了喔~~ 藉由財經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 推薦人 ※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主任蔡群立。 推薦理由 以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當年如何應對金融系統失靈與接踵而至金融危機的過程,有助於學生瞭解當前國際財經情勢脈動。 《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 《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 【作者】:柏南克 【譯者】:劉道捷、陳重亨、顧淑馨 【出版社】:今周刊 【書籍簡介】 柏南克曾說,「當國家的經濟福祉需要我們採取強勁而有創意的應對措施時,我在聯準會的同仁,包括制定貨幣政策的理事與其它同事,即使面對嚴厲的批評與指責,也都能鼓起做該做的事情的道德勇氣。我感謝他們。」 2006年,柏南克獲得提名,出任聯準會主席。他從南卡羅萊納州小市鎮力爭上游,創造傑出學術名聲後,最後意外攀登頂峰,前往華府的權力中心,擔任重要公職。 然而,他還來不及慶祝就面臨2007年房市泡沫化,引發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將全球金融系統推至崩潰邊緣。柏南克和聯準會同事們竭盡心力,從拯救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的內爆,到推動規模空前的保險巨擘美國國際集團緊急紓困案,不眠不休,在阻止金融危機蔓延的戰役中,動用所能掌握的所有工具,對抗危機,維持美國與世界經濟免於滅頂。 面對國會眾多派系的批評、和華爾街惡行所激發的民眾怒火,聯準會和美國財政部的同僚密切合作,在兩任美國總統的支持下,成功地安定了岌岌可危的金融體系。他們發揮創意與決心,防止了規模難以想像的經濟崩潰,進而創造非正統的解決方案,協助振興美國經濟,成為其他國家的學習典範。   他是QE決策的唯一操盤手,也是翻轉世界金融的關鍵角色。   他為何一上任就三次升息,輕忽房市泡沫破滅的可能衝擊?   次貸風暴初期,他為何低估影響,導致情勢一發不可收拾?   他如何推算量化貨幣政策的影響與衝擊?   他做決策時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苦衷?   這些問題,注定成為世界金融史的重要篇章,   問題的答案,都在柏南克親自執筆自傳,   大膽公開、完全揭密! 本書描繪出十分精彩且豐富的決策細節、人物特寫和紀錄,並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大衰退,提供最不為人知的內幕與詳情。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goo.gl/QTPb1b *讀冊: http://goo.gl/iRAdNd
好書 你被「友誼」綁架了嗎?
以前讀書的時候,我總喜歡問一、兩個同學,放學要不要一起走?走哪條路?要不要一起去喝東西?要不要一起寫功課? 那時的我很想要成為別人的好朋友。也許是因為太孤獨,覺得自己的世界一片荒蕪。也許是因為太寂寞,除了發呆簡直無事可做。一個人待著的時候,自己都覺得自己可憐。 然後就告訴自己:不如就去找個朋友吧,好好對待他們,多和他們溝通、多和他們交流、多聽他們的話、多陪著他們,然後早日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之後就約著同學一起吃飯,一起打遊戲機,一起上課下課,一起逛街看電影瞎胡鬧,只要把時間填滿就好。那時單純地覺得,只要兩個人每天待在一起,就是好朋友了。 那樣的日子過了很久,雖然有時感覺很奇怪──好像已經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好像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服從別人的意見,因為害怕失去朋友,所以只能迎合討好。 為當好朋友而忽略自己 表妹有個同宿舍的女同學,似乎也被朋友二字給「綁架」了。隔壁宿舍的同學在看電影,她也跑過去和她們一起看;自己宿舍的同學要去裝水,明明她已經躺在床上休息了,還非得爬起來和大家一起去;還不太熟的同學說要去跑步,她知道了,其實根本不愛運動,偏硬撐著說自己也想去。 表妹很不能理解地說,這個女同學,活得好累,好奇怪。 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她奇怪,她,不就是當年的我嗎? 為了獲得可憐的存在感,為了能和每一個人交朋友,完全忽略了自己,賠上所有的時間,硬要擠進他人的生活。 有人在電腦上看電影,我陪著一起看。其他人也許是為了寫影評分析,而我是為了打發時間成為大家的好朋友。 有人換季逛街買衣服,我陪著一起逛。其他人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看,而我是為了打發時間成為大家的好朋友。 還有人打牌嗑瓜子摺千紙鶴,我也陪著一起玩。其他人是為了片刻的放鬆或追求愛情,而我是為了打發時間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自己。他們做這些事各有不同的目的。而我做所有事的目的只有一個──努力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好朋友不用努力硬爭來 以前覺得交朋友最重要,有了好朋友做什麼都不用愁。 後來才知道,好朋友不是努力硬爭取來的,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跑時遇見的。一起達成一個目標,分享不同的價值觀,關鍵時刻能彼此給予安慰、鼓勵和幫助。 你有你的生活,他有他的生活,就像各自獨立的一條腿,搭在一起才能走得更遠。用自己的時間去依附別人,當有一天他們枯萎了,你也將變得一文不值。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悅知文化出版的《向著光亮那方:與其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第175-177頁:不要努力和別人成為好朋友。 《向著光亮那方:與其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作者】:劉同 【出版社】:悅知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6年8月29日 【書籍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https://goo.gl/J7UmXT *讀冊:https://goo.gl/JViDoS
特色課程 興大物理資優班向高中生招手,10/12報名截止
Photo credit: StockMonkeys.com via Visual hunt / CC BY 中興大學物理系針對高中生及國中生開設「105學年度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分為「高一班」和「高二班」兩種課程,各招收80名和20名的國高中物理資優生。課程為期一學年,預計10月底開課,採隔週週六上課的方式,修業期滿將頒發結業證書。 報名期限延長至10月12日截止,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資格亦尚有名額,對物理有興趣的國高中同學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高中物理資優班」的課程採啟發性的教學方式,藉由多媒體與演示實驗等教材導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安排實驗課程,訓練學生實作能力。課程內容包括﹔專題演講、實驗教學、專題研究、書報討論以及參觀教學活動等。「高一班」以高中的物理課程及實驗為主,「高二班」則以輔導學生做專題實驗為主。 報名資格 【高一班】:招收105學年度各公私立高中高一至高二學生或國中資優學生。 【高二班】:招收105學年度各公私立高中高二以上學生。 報名費用與優惠方案 費用包括「報名費」和「學費」,其中報名費不接受退費,學費則依規定辦理退費。而興大校友或教職眷屬及團體報名皆可享有學費折扣。 【報名費】:新台幣500元(現金或郵局匯票,抬頭請註明國立中興大學)。 【學費】:包含講義、實驗用品、實驗器材及校外參觀等費用。 1.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資格者:新台幣16,000元/年(通過各就讀高中推薦後使可享優惠)。 2.推廣班個別報名者:新台幣20,000元/年。 【優惠方案】: 1.興大校友、興大教職員工眷屬可享85折學費優待,興大附屬高中職生可享9折學費優待。 2.集體報名3人以上享學費95折優惠;5人以上享學費9折優惠;10人以上享學費8折優惠。(已享策略聯盟推薦資格者不適用) 報名方式與簡章下載 想要報名的同學需填妥「個人資料提供同意書」、「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表」或「個別報名表」,再檢附相關資料及報名費,在10/12(三)前至現場繳費報名或以通訊方式報名。 【現場報名】:請於上班時間至中興大學(臺中市興大路145號)理學大樓六樓物理系辦公室辦理。 【通訊報名】:請將報名表及報名費寄至「中興大學物理系高資班」(402臺中市興大路145號)。 1.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者:請填寫「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表」及「個人資料提供同意書」,通過各就讀高中教務處推薦後,連同報名費寄出即可報名。 2.推廣班個別報名者:請填寫「個別報名表」及「個人資料提供同意書」,並隨函附上會考成績或在校成績影本,連同報名費寄出即可。 ★各類報名表單請見「105學年度高中物理資優班招生簡章」的附件(簡章下載請點我)。 甄選方式與錄取通知 興大物理系會以高中生的會考成績、在學成績或其他可供審查的資料來審查甄選,國中資優生則是以擇優通知口試的方式,擇優錄取。屆時會針對錄取學生個別通知,亦會將錄取名單公布在「中興大學物理系--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網站(http://ezphysics.nchu.edu.tw/Student/highst/)上。 上課地點與修業規定 「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的上課地點在中興大學理學大樓物理系。 修業期間則為一學年,預計10月底開始上課,屆時會另行通知開課時間。課程開始後,原則上是隔週週六上課,並於暑假安排密集輔導課程(會再依照各學校的寒暑修而排定)。上課出席達總時數三分之二以上且參與期末考報告及格者即發給「結業證明書」。 課程內容與教授師資 「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的課程皆由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講授,由高中物理課本的知識帶領同學進入物理世界的奧秘,課程分為四大部分: 【物理課程】:包含高中物理及大一普通物理(力學、運動學、波動與光、電磁學及近代物理)。 【實驗課程】:包含:數據處理、史特林引擎-熱功轉換、磁性奈米粒子製作、電流天平、鋰電池充放電研究、電力線-藉由電力線的分布情形,瞭解電場分布狀況、色散、雷射光學實驗-繞射、雙狹縫干涉干涉及多狹縫及光柵的繞射現象。 【物理啟發課程】:介紹物理發展過程、最新科學研究、低溫世界的奧秘、生物與物理及物理人的未來及挑戰等等。 【演示教學實驗】:配合上課課程安排演示實驗內容,內容包括:牛頓力學、轉動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波動學、光學、電磁學。 ★資料來源:「中興大學物理系--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官網(http://ezphysics.nchu.edu.tw/Student/highst/)。
好書 【系主任推薦】—《從創新到暢銷:新產品上市成功的秘密》
想知道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有哪些嗎?【系主任推薦】又來了喔~~ 藉由財經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從創新到暢銷:新產品上市成功的秘密》。 推薦人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主任張嘉玲。 推薦理由 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目前市場調查機構廣泛使用的BASES與LIN Model及其應用。 《從創新到暢銷:新產品上市成功的秘密》 《從創新到暢銷:新產品上市成功的秘密》 【作者】:林英祥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籍簡介】: 賈伯斯曾說:「我們絕不做市場調查!」 這位曠世奇才憑著個人創意,為蘋果打造5項史上空前成功的暢銷產品,卻也因為不願聆聽市場的聲音,讓蘋果推出12項損失慘重的失敗產品。5勝12負的紀錄,代表著創新與暢銷的差距。而本書介紹的BASES與LIN Model,正是從創新到暢銷、化創意為獲利的必備利器! 新產品得到消費者青睞,企業就能攻城掠地,成長飛快。消費者對新產品不買單,就算是市場龍頭,能承擔幾次失敗? 新產品上市的成功率,決定了企業的市占率,進而創造營收,影響股價,削弱或增強品牌形象。跨國企業每年推出為數可觀的新產品,每個新產品都要花費鉅額的研發與行銷費用,因此如何降低新產品上市失敗的比例,就成為企業守住獲利的重要關卡。反過來說,當新產品抓住了消費者的口味,在市場上瘋狂熱賣的時候,企業的營收就會突飛猛進,獲利隨之源源而來。 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也許極複雜,但是決勝點卻很單純;誰能先創造出熱賣的新產品,誰就是贏家。新產品開發是一個跨領域、跨專業的整合工程,本書所介紹的BASES與LIN Model是超過八成的大型跨國企業使用多年、並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新產品開發模式,包括寶僑、聯合利華、嬌生、可口可樂、通用汽車、美國運通、微軟、三星、康師傅等企業所推出的新產品,在放上貨架之前,都經歷過這類模式的檢驗。 從企業實驗室到商店貨架,從商店貨架到消費者家裡,每個新產品都是一場資金和人力的華麗豪賭。 全美一年有一萬八千個新產品想要擠進通路,但是能在市場中倖存的,通常不到三成,至於能夠鯉躍龍門成為暢銷經典的,更有如鳳毛麟角。本書作者是許多知名熱銷產品的幕後策士,他以其投注44年、橫跨67個國家、參與10萬項新產品上市前測試的豐富資歷,帶領行銷人員解開暢銷的密碼,找到創新的依據,並在殘酷的市場競爭裡,避開陷阱,打造下一個明星商品。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goo.gl/cTlznW *讀冊: http://goo.gl/RPwyCh
好書 【系主任推薦】—《聰明學經濟的 12 堂課》
想知道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有哪些嗎?【系主任推薦】又來了喔~~ 藉由財經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聰明學經濟的 12 堂課》。 推薦人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鄭保志。 推薦理由 透過經濟學的分析來掌握每件事物背後隱藏的一面,並透過經濟實驗得以更深入地洞悉人性本質。 《聰明學經濟的 12 堂課》 《聰明學經濟的 12 堂課》 【作者】:Charles Wheelan 【譯者】:胡瑋珊 【出版社】:先覺 【書籍簡介】 布萊德彼特為什麼不去賣汽車保險? 慷慨的育嬰假為什麼反而對婦女不利? 賭客贏錢,為什麼賭場老闆跟大家一樣高興? 為什麼不可能以每坪二十萬元在大安區買到房子? 最專業的選股人,為何仍無法超越大盤績效? 這些問題都有答案,也都跟經濟學有關。 讀完本書,你就能像經濟學家一樣聰明思考! 經濟學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 總統必須懂經濟學,才知道如何推動對全民最有利的政策。 庶民必須懂經濟學,才懂得在混亂的世界裡趨吉避凶。 然而經濟學常被誤解為一門「沉悶的科學」,充斥著抽象的術語和圖表。但其實那是因為經濟學入門書多半寫得不好,沒能傳達出經濟分析的精采之處,也很少把經濟學分析的成果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如今,查爾斯.惠倫寫出了一本輕鬆易讀的指南,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援引小故事和範例,讓我們看懂生活周遭的經濟學世界。 從買車買屋的決定、吃速食、上大學,到看懂美國次級房貸危機與全球暖化的議題。經濟學無所不在,而且不該只有專家才看得懂。在查爾斯.惠倫徹底「剝光了經濟學的外衣」之後,經濟學的本質會讓你覺得趣味盎然。難怪知名作家墨基爾也讚嘆:「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寫出的那本書!」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goo.gl/Jv56Wq *讀冊: http://goo.gl/sTa1VY
好書 【系主任推薦】—《亞太經貿市場:區域整合架構下的機遇與挑戰》
想知道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有哪些嗎?【系主任推薦】又來了喔~~ 藉由財經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亞太經貿市場:區域整合架構下的機遇與挑戰》。 推薦人 ※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主任胡育豪。 推薦理由 從事國際貿易的人才必須擁有多元的能力,可藉由閱讀國際觀的相關書籍以培養宏觀的視野。 《亞太經貿市場:區域整合架構下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顧長永、戴萬平、翁俊桔、蕭文軒 【出版社】:前程文化出版社 【書籍簡介】 隨著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的趨勢,國際經貿活動往來的藩籬降低,臺灣企業國際化是不得不面對的趨勢。特別在亞太區域整合的經營環境下,面對來自中國與東亞國家無疆界的競爭,對於企業經營而言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其所面對的經營環境、擬定的經營策略、建構的價值鏈活動與組織架構之複雜度皆更甚以往。特別是在2015年後東亞經濟共同體(AEC)的成立,將對整個區域經貿市場創造出更新的局面。 本書針對有志認識亞太區域議題的學生與各界人士所寫,提供亞太區域研究與相關議題的學習內涵,特點如下: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主要針對每週一單元共16單元,2-3學分的課程設計。內容涵蓋亞太區域經貿整體與個別國家的概括性介紹,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針對各國經貿議題詳加分析。 內容撰寫上,本書以(經濟社會環境、台商投資貿易現況、經營個案)作為邏輯架構,融入一般性的理論觀念與臺灣特有的議題,學理充實但不繁瑣,內容層次分明、重點明確。 本書每章之末節精選近年來台商或亞太各國企業發展之最新趨勢成為個案,透過文字與圖表,將該區域經貿的訊息傳達給讀者,以個案切身實例深化學習效果。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goo.gl/yW9gkk *讀冊: http://goo.gl/D6jq2H
好書 蒙特婁:最適合國際學生的城市
麥基爾大學校園一景(《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時報出版) 人生總是無法預料自己的下一站在哪兒?二○○六年,我從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服完兵役後開始前往世界各地旅行。二○○九年拿到全額獎學金,到了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攻讀博士。 學校位在蒙特婁市中心,有點像臺北的忠孝東路,是最精華的地段。蒙特婁是全世界僅次於巴黎的法語大城,但在市中心竟然有一座學生超過三萬人的英語學校。 麥基爾大學在全球的排名通常在二十五名內,是加拿大數一數二的大學,也是蒙特婁的驕傲,蒙特婁更是「全世界最適合國際學生的城市」,在《經濟學人》雜誌二○一三年的「海龜指數」(Sea Turtle Index)上領先其他城市,這個指數和我在這裡的生活經驗相符——蒙特婁的確很適合留學。 適合留學城市的排名:海龜指數 「海歸/海龜」是中國對留學歸國學生的稱呼,被翻成Sea Turtle。留學不一定會歸國,在全球化的時代,有些人在國外發展或到其他地方工作,在異地娶妻生子、開枝散葉。「海龜」不只是中國的現象,現在也成為世界上的一種流動族群。 知名雜誌《經濟學人》和中國的交通銀行合作,推出海龜指數報告,從知名的大學評鑑QS World University當中的前三百名大學挑選這些大學所在的城市,共八十個進行評比。這個指數主要是給有意留學海外的大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參考,相較於經常發表的「世界大學排名」,這份報告除了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品質,還綜合評估了留學成本、當地的金融開放環境、房地產投資的回報率、留學生畢業後在當地就業的可能性、城市的開放性,以及所提供的多樣性文化經驗。 全世界第一名的城市:蒙特婁 全世界第一名的城市為加拿大的蒙特婁,連撰寫報告的經濟學人智庫都有點驚訝,但這份報告與其他世界大學排名的差別之處在於提供不同的指標。對我來說,第一次看到報告時也有點驚訝,一直以為第一名會是紐約、倫敦或巴黎這些響噹噹的大城市,雖然紐約、倫敦都在十名之內,但巴黎則只有二十九名。 仔細地看了評估的指標後,把整份報告從頭看過,回顧我在蒙特婁的求學與居住經驗,再對照我在巴黎、紐約的生活,覺得這份指數報告頗為準確。指標有時只是一個冷硬的排名與數字,但其背後則是留學生共同具備的生活經驗。 對於高中即將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到哪裡留學的決定權不只在他們手上,還包括花錢讓他們入學的父母。大學就要離開母國留學,首要注重的當然是教育品質。蒙特婁唯一擠入QS全球前二十五名的大學是麥基爾大學,以法語授課的蒙特婁大學排名大約在一百名上下。除此之外,蒙特婁還有地區性的大學,像是法語授課的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UQÀM)和英語授課的協和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 教育支出與治安優於世界其他城市 除了教育品質外,還要考慮教育費用,美國知名的長春藤聯盟,對於大學生的收費往往每年超過三萬美金。學費不是留學生出國的單一支出,還包含房屋租金、生活開銷和稅金,一年的花費可能超過兩百萬,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很多城市在這項指標中都較低的原因,例如波士頓,堪稱美國最好的城市之一,有很多間知名的學府,但在這項指數裡僅排名第七,原因就在學費和生活費過高。 反觀蒙特婁,學生人數在北美僅次於波士頓,學費與生活費卻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加拿大的學費較為低廉的原因在於政府對於教育非常支持,知名的學府都是公立學校。 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新鮮人,對於父母而言雖然已經成年,但是離鄉背井的學子可能剛離開父母的保護,最好選擇一個安全的城市。加拿大的蒙特婁、多倫多、溫哥華等地,其治安都是北美最好的城市之一,原因可能是加拿大的槍枝管制較為嚴格,還有貧富差距較低、社會福利制度較健全,因此需要鋌而走險去犯罪的人,相對較少。 冬日的麥基爾大學校園(《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時報出版) 畢業後容易落地生根 畢業後是否能在當地找工作也是一項重要考量,畢竟,如果只讓外國學生在當地讀書,卻不開放就業市場,不免讓人有學店的感覺。在海龜指數裡,美國的評比偏低,畢業之後也不容易獲得工作簽證,在歐洲的先進國家也普遍有這樣的問題,例如英國、法國或是德國。 加拿大和澳洲在「工作條件」這項評比上勝過歐美其他國家,或許是他們的就業市場沒有歐美那麼飽和、企業較願意聘請留學生,政府也採取較為寬鬆的移民政策,特別是「技術移民」比其他國家容易。 文化包容性大 對於外國學生的態度表現在當地文化的包容性,蒙特婁與世界其他城市相比,更能展現各國語言共存的現象。英語授課的麥基爾大學,學生從課堂上的報告到學位論文都可以選擇用英文或是法文提交,授課老師或是指導教授如果不會法文,必須尋求協助以給分。 蒙特婁是世界上僅次於巴黎的法語大城,但卻是全世界最大的雙語城市。法語雖然是蒙特婁的官方語言,但一般人基本上都懂英語。在日常生活中,兩種語言交雜是有趣的經驗,經常可以見到一人使用法語,一人卻以英文回應的情形。 記得我當助教時,經常遇到不同國家來的大學生,包括:韓國、日本、美國、中國、英國、法國、象牙海岸、冰島、伊朗等不同國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國學生,以往我在巴黎時,法國一般人的英文似乎都不大好,有時基於文化自尊心,他們拒絕學習英文,但基本上還是無法抗拒全球化、英語化的潮流。 一些法國學生因為在法國無法練好英文,透過來蒙特婁讀大學的機會,先進入法語城市中的英語學校,雖然以英語授課,但書寫上暫時還可以交法文報告,等到英文寫作較為成熟後,再進入北美或其他英文地區。 或許是我和法語城市有緣,出國的第一年在巴黎學法文半年,之後又在蒙特婁求學,得以瞭解其中的差異。留學一開始都是為了學業負笈他鄉,但是得到的不只是學業成就。求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在所處的城市、文化和人群之中,學問、人生和未來也都與留學生活結合,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時報出版的《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第14-22頁。 《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 《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 【作者】:胡川安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年8月16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http://goo.gl/w7XtTI *讀冊:http://goo.gl/U3gV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