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2025 當廚房成為AI與食農的實驗室:佛光大學推動「大手牽小手」共學實驗
佛光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執行長周鴻騰副教授研究團隊讓廚房成為AI與食農的實驗室,邀請高職生與小學生一起在專業廚藝教室,共同探索氣候變遷下的飲食選擇。10月31日,國立頭城家商大型廚藝教室湧進一群特別的訪客,乃是來自新北市鶯歌國小中年級的學童,在頭城家商餐飲科高職生引導下,展開一場別具創意的「永續小廚師」科普實作。具備農業部食農教育雙認證的周鴻騰副教授,協同頭城家商餐飲科陳鼎儒老師及學生團隊,將「SDG12永續消費與生產」轉譯為廚房實作體驗,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教育(ESDG),將抽象的永續概念轉化為可觸摸、可品嚐、可實踐的生活經驗。接著學生使用平板電腦拍攝料理製作過程,記錄食材特性與烹調步驟,完成圖文並茂的數位食譜,並且應用融入生成式AI工具於食農教育的教學現場。
大學校園 佛光大學QS亞洲大學排名 亞洲第682名台灣第38名
國際知名高等教育評比機構QS 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2026年QS亞洲大學排名」(QS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26),台灣共有57所大學入列,佛光大學首次進榜,榮獲台灣第38名、東亞第318名、亞洲第682名,展現本校辦學成果獲得國際肯定。 QS Quacquarelli Symonds創立於1990年,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高等教育評比機構之一。其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與亞洲地區排名(QS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廣受各國政府、學術機構及學生重視,評比指標涵蓋學術聲譽、雇主評價、師生比例、國際化程度、研究影響力等多項面向,具高度公信力。
大學校園 亞洲大學人工智慧學系應屆畢業生成功錄取世界百大名校/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TS)互動設計研究所!
亞洲大學人工智慧學系應屆畢業生,憑著在學期間扎實的AI專業訓練與跨域學習成果,成功錄取世界百大名校-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TS)互動設計研究所,充分展現自主學習的跨域專業能力,更展現亞大學子的國際視野與自主學習力,朝夢想更近一步! 亞大AI系劉國成系主任表示,該系注重「跨域應用」、「智慧創新」教育理念,課程設計上以人工智慧技術與實務應用並重,並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設計與人文等不同領域專業,培養以AI思維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人才。
大學校園 中華大學是個大家庭!楊洪秋霞接棒董事長開啟轉型與合作新篇章
中華大學4日舉行第11、12屆董事長交接典禮,由楊勝翔前董事長將棒子交給新任董事長楊洪秋霞,現場包括創辦人林政則、歷屆董事及監察人,以及全校教職員共同見證,場面莊重且意義非凡,象徵學校邁向新階段。
大學校園 國立宜蘭大學展現衛星物聯網在林業創新成果 驚豔農業部暨亞非農村發展組織參訪團
「智慧森林監測解決方案」結合宜大AIoT平台與Hestia衛星物聯網模組,成功部署於大礁溪實驗林場。系統採用3GPP衛星通訊與低功耗感測技術,能於偏遠山區全天候運作,實現即時監測與預警。可即時監測溫度、濕度等森林環境參數,並具備即時警報與雙向通訊,提升巡山與應變效率,支援森林火災偵測、碳匯追蹤、水源保護與山區救援等跨領域應用價值。 整套設備包含衛星接收器、100W太陽能板、蓄電池、感測器模組與Modbus閘道器,採用3GPP R17 NTN網路架構技術,並整合LoRaWAN無線感測器等,可即時量測光合有效輻射(PAR)和土壤濕度等數據。此系統突破偏鄉通訊限制,為森林防災、碳匯追蹤與山區救援提供創新方案,推動森林保育與生態研究邁向智慧化。
大學校園 國立宜蘭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攜手宜蘭縣政府 行銷宜蘭在地青創品牌
2025高雄國際食品展於10月23日至26日在高雄展覽館圓滿落幕!今年由國立宜蘭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與宜蘭縣政府攜手,一起帶領多個宜蘭青創品牌南下參展,並與國立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佛光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及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共同聯合參與,展現東部地方創新品牌的多元樣貌,讓「宜蘭味」在國際舞台上綻放。 今年展區以「宜蘭在地 × 創新職人」為主軸,集結多家宜蘭特色品牌一同參展,從風味、設計到文化故事,完整呈現地方創業者對土地與品質的堅持。從蘭陽平原走到高雄展場,這份來自東北角的風土與創意,也讓更多人感受到地方創業的深厚底氣與持續發光的力量。
大學校園 展開族群對話! 首屆噶瑪蘭族學論壇宜蘭登場
第一屆噶瑪蘭族學論壇 qeminunung 遵循,以「路」為設計主軸,象徵對祖先精神的傳承。國立宜蘭大學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主任王進發指出,走訪宜花東部落及北部噶瑪蘭族聚落,舉辦部落共識會議,徵詢族人對知識體系的需求與共識,承接族群傳承的工作。 國立宜蘭大學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主任 Watan·Kiso(王進發)表示:「國立宜蘭大學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主任 Watan·Kiso (王進發) 表示:「本中心自去年承接計畫以來,持續在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並與族人建立共識。同時,本校在噶瑪蘭文化研究領域深耕已久,設有『宜大記憶庫』,並建置噶瑪蘭文化廊道,展示過往於此場域挖掘出與族人居住環境相關的文物與資訊。我們深信,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有責任善盡社會責任,從學術與教育端共同為原住民族知識的保存與推廣盡一份心力。」
大學校園 2025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暨全國計算機會議(NCS)隆重登場-聚焦智慧、創新、永續與韌性
2025年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暨全國計算機會議(NCS)隆重登場,本次盛會於 10 月 22 日至 24 日於國立宜蘭大學舉行,匯聚國內外資訊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展開一場以智慧科技推動永續發展的深度對話。
大學校園 旭光高中校長帶領團隊蒞臨亞洲大學參訪智慧半導體製造中心
旭光高中校長(毛彬權校長)與多位師長蒞臨亞洲大學參訪智慧半導體製造中心,由黃俊杰副校長親自接待並進行導覽解說。
大學校園 入澤崇暢談佛教教育與永續發展的社會實裝之道
入澤崇理事長應2025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之邀請進行專題演講。他從古印度「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到現代佛教SDGs,娓娓道來,推動「佛教教育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在於將佛法「社會實裝」,讓慈悲與智慧落實於教育、企業與生活,培養以利他心建構永續社會的新世代。他以跨越古今的視野,為本屆論壇開啟一場以利他為核心的永續對話與行動藍圖。 入澤崇理事長首先切入「佛教西傳與利他思想」的看法,分享他多年於阿富汗至伊朗、土庫曼等地的佛教遺跡研究。他指出,佛教從印度東傳至日本,也向西延伸,其傳播根源在於釋迦牟尼的「宣教說法」─以「為眾生利益安樂」為宗旨的利他精神。此理念早見於《經集》的《八頌品》等經典,強調消除人類潛在的利己心,實踐不依憑任何對象而能普遍關懷的生活方式。他提到,阿育王將「以法統治」具體化,從武力轉向利他,以建設醫院、濟貧設施、保障宗教多元,體現政治即「報恩」的思想。其碑文中屢現「利益(hita)」與「安樂(sukha)」之語,主張政治應促進眾生幸福。 入澤崇理事長指出,「利益安樂」多屬世間層次,仍須區分現世與來世之幸福。其研究進一步延伸至印度摩突羅地區,發現碑文上刻有「為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而造菩薩像」,顯示佛教利他觀念已深植於古印度社會,並透過藝術與信仰持續傳承。 在專題演講中,入澤崇理事長也從摩突羅佛像研究延伸至「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理念的歷史與當代意義。他指出,摩突羅地區的菩薩像題記「為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顯示現世幸福與來世幸福的結合,菩薩成為同時「超越社會」與「向社會超越」的存在。他認為,民眾祈願的「利益安樂」逐漸轉化為菩薩救度眾生的誓願,奠定了「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核心精神。摩突羅出土的阿彌陀佛名銘佛像台座,成為阿彌陀信仰存在的確證。此「一切眾生」觀念不僅促進佛教西傳,也影響中亞多民族政治秩序,成為和平共存的思想基礎。 話題一轉、進入現代,入澤崇理事長以「人新世」(Anthropocene)與生物多樣性危機為例,指出人類利己心導致環境破壞,主張以「自然正成(Nature Positive)」(自然再興) 回應古代佛教的利他精神。龍谷大學於2024年發表「自然正成宣言」,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全,呼應「為一切眾生之利益安樂」的古老理想。 入澤崇理事長並以龍谷大學為例,說明「佛教SDGs與社會實踐」,如何以佛法為基礎推動環境與社會永續。學校設立了「生物多樣性科學技術中心」,以環境DNA技術證實絕跡儒艮(dugong)仍存,展現自然正成(Nature Positive)理念的實踐。學校並與環境省合作推動「地域循環共生圈」與脫碳行動,並於2022年發布「碳中和宣言」,2023年起三校區採用再生能源。 此外,2019年,提出「佛教SDGs」,以佛教精神促進人類意識轉變,與尤努斯博士合作設立「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推廣以眾生利益為核心的經濟模式。學生響應尤努斯理念,創立「MEAT UP」店舖、「咖啡樹林」共融咖啡館與「穿著皮鞋的貓」擦鞋店,展現以實踐回應社會議題的精神。校方推動「共創HUB京都」,與金融與企業界共建創新樞紐,培養能自我更新、解決社會問題的青年。
大學校園 東京大學木村清孝名譽教授 —以AI契入佛法智慧 開創共生共榮新時代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於今(4)日出席第七屆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主題演講表示,AI與佛教的結合,是極具意義且值得深思的主題。面對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類更應思考如何讓人工智慧(AI)與佛法智慧相輔相成,使科技不僅是理性工具,更成為引導善念與慈悲的力量。他讚歎論壇以「AI與佛教教育」為主題,具有前瞻與深遠的意義。 木村教授分享,他與佛光山的因緣可追溯至三十年前。當年初次與星雲大師會面時,即深受其人格魅力與遠見所感動。他說,星雲大師是一位高瞻遠矚、具包容力與行動力的高僧,說話簡潔而中肯,說法讓人容易理解。」大師對佛教現代化的願景與推動力,讓他至今難以忘懷,「如今雖大師已圓寂,但我依然感覺他就在眼前,這份精神與力量一直延續至今。」 他進一步表示,看到佛光山門下僧俗二眾弟子秉持信仰、持續弘法與教育事業,讓他深受感動。「星雲大師的願力與佛光山的教育理念,讓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展現出與時俱進的力量。」 談及當代社會的挑戰,木村教授指出,現今世界正面臨戰爭與政爭的蔓延,權力、經濟與辯論的力量往往凌駕於良知與常識之上,使得人心冷漠、情感淡薄。「在這樣的現實中,我們更應該思考——般若智慧與開悟是否仍能實現?而我們該如何守護這份覺醒的力量?」 他認為,佛教徒應以自覺與行動面對現實,「要如實地看見世間,持續學習佛道,對不確定的事虛心請益善知識,採取適當行為,並懷抱不放棄、不退卻的決心。」
大學校園 2025第7屆大學校長論壇佛光大學盛大開幕
「佛光山第七屆大學校長論壇」今(4)日於佛光大學盛大登場,以「佛學教育與永續發展」為主題,邀集來自16個國家與地區、52所大學及學術單位的共137位貴賓齊聚佛光大學,共同探討佛教教育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論壇為期4日,前兩天於佛光大學舉行,後兩天則移師南華大學與佛光山,透過對話交流凝聚共識,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永續發展。 自佛光山開創以來,「以教育培養人才」向為星雲大師所秉持的方向。經過長久的耕耘與努力,「百萬人興學」的心願終得實現。2011年,國際性的五校一體「佛光山系統大學」肇建,樹立了教育奇蹟的高教典範。同時,大師更將其對大學教育的理想昇華至跨國、跨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宏願,進一步擘劃集合海內外大學校長與學者先進參與的交流平台,以作為推展下一階段教育桃花源的開端,「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於焉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