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南華USR「咖啡神在雲林」 融入慢食與菸樓文化展現地方永續
古坑咖啡香氣與紅磚菸樓記憶交織,南華大學USR計畫於9月27日在古坑福祿壽觀光酒廠舉辦「咖啡神在雲林」活動,將咖啡、慢食理念與麻園社區菸樓文化融合。現場安排咖啡渣線香手作、咖啡創意料理展演、「菸島青年」團隊的菸樓模型展出,以及慢食地球市集,吸引各界參與,為古坑注入文化再生與永續行動力。
大學校園 亞洲大學職治系獲教育部學海築夢補助赴日本實習。
亞洲大學職能治療系5位同學,獲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補助,前往日本神奈川縣伸江福祉會,在該會旗下的長照機構等實習,深入學習日本的長期照護制度與職能治療應用,也在實務操作、活動設計與照護技巧上獲得全方位的成長。
大學校園 共創AI通識新篇章 跨校研討會聚焦智慧創新與教育永續
由中華大學、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與玄奘大學共同主辦的「2025玄華元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於10月3日在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光恩樓國際會議廳盛大登場。本次研討會以「AI賦能未來:智慧創新×人文關懷×教育永續」為主軸,吸引全台多所大學師生與教育界人士齊聚一堂,展現通識教育跨域整合的深厚能量。
大學校園 國立宜蘭大學導入遠距智慧農業系統協助栽種宜蘭代表作物 三星蔥及洋香瓜成果可觀
國立宜蘭大學與日本最大電信集團NTT子公司NTT農業科技(NTT AgriTechnology)及台灣物聯智慧(TUTK)合作,選定三星蔥及哈密瓜兩項本地代表作物,並於本校城南校區智慧溫室導入遠距智慧農業系統協助栽種,在農業改良場蘭陽分場專家協助下,繼春季三星蔥豐收後,洋香瓜亦獲得可觀成果。 第一階段以溫室籃耕方式陸續定植之三星本地蔥苗,歷經三個半月於今年3月17日進行採收,成果豐碩。第二階段自3月31日起,繼續以籃耕介質試驗輪作溫室洋香瓜「美華」,並於7月上旬陸續收成。NTT農業科技於9月17日的專案成果發表會呈現,運用遠距智慧農業系統之洋香瓜收穫平均重量多出242克,產量高出約7倍。而相較於現場面對面指導,遠距智慧農業系統也更容易進行線上諮詢,節省專家及農民雙方交通往返時間成本等不便因素,讓新農或青農更能夠在種植過程中獲得專業支持輔導。
大學校園 國立宜蘭大學攜手資策會推生成式AI證照班
國立宜蘭大學宣布與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合作,推出「生成式AI證照專班」,課程對象涵蓋高中職以上在學生。凡完成課程並通過考試者,即可取得專業證照,為未來升學與職涯發展先行布局。 根據104人力銀行《2025 員工C.E.O調查報告》,AI已成為各產業的基本職能。在人資、行銷、金融、製造與零售等領域,企業普遍要求應徵者熟練AI工具。雖未出現因AI裁撤職缺的趨勢,但AI能力已成為求職者的標準條件,生成式AI更廣泛應用於文檔編寫、報告生成及創意設計等工作流程。 本專班不僅能協助在職人士強化AI技能、回應產業需求,也讓大學生於在校期間提前掌握生成式AI應用能力,並透過證照檢定累積專業資歷。對高中職學生而言,更能搶先接觸最新科技趨勢,在升學面試或未來求職時展現差異化優勢,領先同儕一步。 宜蘭大學近年積極推動人工智慧教育,自加入「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以來,已開設跨校AI學分學程,涵蓋工業應用、自然語言處理及影像技術等領域。此次與資策會合作,將進一步建構東區AI教研基地,打造完善的產學合作平台,培育具備AI研發與應用能力的人才,為地方與全國產業注入更多即戰力。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人間佛教講座 依空法師以〈八大人覺經〉引領生命智慧
南華大學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特色系所計畫,由人文學院、人間佛教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及宗教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25人間佛教學術系列講座」,於9月25日揭開序幕,首場特別邀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主講,以〈八大人覺經〉為題,深入闡釋佛教經典智慧,並引領與會者思索如何於現代社會中實踐佛法。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攜手松井生技與威獅農場 打造永續農業典範
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陳柏青於日前與松井生技公司董事長陳啓義、威獅農場場長蔡承威共同簽署合作協議書。三方將攜手推動西洋山葵的種植、加工、產品研發及碳足跡計算,打造在地農業永續典範。
大學校園 從鑿顱術到教育平權 嘉大邀美國學者談身心障礙者人權之路
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劉馨珺教授開設通識課程「世界文明與當代社會」,以探索文明演進與社會議題為核心,透過跨文化交流與國際合作,打造具全球視野的學習平台。該課程獲日本「歐亞基金會」(?????財團 from Asia)補助,執行「世界文明?現代社?課程講座」計畫,積極引入海外學者與多元觀點,讓學生在課堂中接觸不同文化脈絡與社會挑戰,培養批判思維與國際素養,展現嘉大在通識教育創新上的深厚實力。 系列講座已進行至第三場,9月30日在民雄校區教育館,特別邀請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 Fred Spooner 教授,以「美國身心障礙者的教育與人權發展」為題,回顧美國身心障礙者教育的歷史轉變。Spooner教授是國際特殊教育領域的權威,長年致力於重度障礙者的教育權益與社會參與。他指出,早期社會對身心障礙者充滿誤解與排斥,甚至曾出現如「鑿顱術」等極端作法。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起,一系列具里程碑意義的法院判例逐步奠定了障礙者受教育的法律基礎,並促成《身心障礙者教育法》(IDEA)與《美國身心障礙者法案》(ADA)等重要法規誕生,實現了從「排斥」到「平等學習權」的重大轉變。Spooner教授強調,教育法案不僅改變制度,更翻轉了社會對障礙者的態度,教育也因此成為實踐人權的重要場域。 同時,Spooner 教授也提醒現場師生,近年美國部分政策提案(如「2025計畫」)可能削弱博士培訓補助與醫療支持,對特殊教育發展與障礙者受教權構成威脅。他呼籲教育界與社會持續關注,並共同守護教育公平與人權。 講座現場互動熱烈,學生踴躍提問,展現對教育人權與社會議題的高度關注。許多學生表示,透過此次講座,不僅更深入理解特殊教育的歷史與制度,也激發了對教育公平與社會正義的反思。 活動由師範學院院長陳明聰主持,陳院長致詞中表示,Spooner 教授的講座提醒我們,教育的核心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存在與價值。特殊教育的進展,不僅代表教育制度的提升,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 劉馨珺教授則表示,此次講座不僅是課程的一環,更展現了嘉大與國際教育接軌的積極成果。透過與日本歐亞基金會的合作,課程不僅拓展深度與廣度,也顯示嘉大在全球教育議題上的積極參與與貢獻。她進一步指出,「世界文明與當代社會」課程未來將持續邀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舉辦系列講座與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多元對話中培養批判思維、文化理解力與全球視野,成為關懷社會的未來公民。
大學校園 亞洲大學聽語系獲教育部學海築夢補助,赴美國加州大學長灘分校實習,培養理論與實務並進,踏實邁向語言治療師之路
亞洲大學聽語系3位同學,獲教育部學海築夢補助,今年暑假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實習1個月。
大學校園 走入自然、貼近生態 嘉大生資系創新課程拉近師生距離
嘉義大學開設「學涯探索-校園生物資源觀察」課程,獲高教深耕計畫A主軸「創新教學精進」補助,該課程利用蘭潭校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帶領大一新生從生物資源的角度走讀校園,透過野外實地觀察與紀錄,認識多樣的動植物與生態樣貌。學生不僅能在入學初期即掌握學系特色與研究方向,也在過程中增進了師生互動與凝聚力。 生物資源學系以「培育兼具理論與實務的生物資源科學人才」為宗旨,教學理念著重於建立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環境變異及生物資源永續利用的學理基礎,並強化其進行生態監測、環境保護及珍稀物種保育的能力。教育目標包括:奠定生命科學專業研究基礎、培養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知能、提升團隊合作與跨域學習能力,以及培育術德兼備、追求卓越創新的專業人才。 此次課程由生資系張素菁助理教授規劃,並邀請系主任呂長澤副教授、梁家源助理教授及許富雄副教授分別帶領學生探索校園植物、昆蟲及脊椎動物。課程除安排實驗室生物展示,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與體驗外,更著重於戶外實地調查,引導學生親自搜尋、紀錄與辨識各類生物,體驗田野研究的真實過程與樂趣。 張素菁助理教授表示,課程的核心目標在於協助大一新生提早熟悉校園與學系發展方向,並藉由跨領域師資群合作,展現生資系專業多元的特色。她強調,課程以實地觀察為主、室內講授比率低,更能提升學生專注度與學習成效,並在與生物的互動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感受與思考。 從課程參與的學生回饋,在教師專業引導下,不僅對校園生態樣貌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及早了解系上師資與研究方向。部分學生更進一步表達了加入實驗室學習的強烈意願,展現出高度學習動機與熱情。此課程不僅豐富了新生的入學體驗,更為後續的學習歷程奠定明確的方向,成為嘉大生資系培育人才的一大亮點。
大學校園 中區原民盛會南華大學首登場  17校300位原青展現族群文化傳承
於9月27日登場的「2025中區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聯合運動會暨文化節-動原饗樂」,首度在南華大學正行中心及田徑場盛大舉行。活動由中部區域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辦,總召集學校國立中興大學與副召集學校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共同推動,並由南華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承辦,合辦單位包括國立嘉義大學、弘光科技大學、中台科技大學等校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活動結合運動會與文化節,象徵中區原住民族學生團結合作,共同展現族群文化的多元樣貌。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建築系獲「舊屋力永續創新提案」創新設計全國首獎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於9月28日舉辦「114年舊屋力永續創新提案競賽」頒獎典禮,南華大學建築學系學生徐瀚佐、周承雋及陳亮宇等三位組成的團隊以作品《從家屋到文屋-轉譯木都記憶的共享棲所》在競賽中脫穎而出,榮獲「學生組創新設計首獎」,並獲得獎金20萬元,充分展現學習成果與設計能量。自9月28日起,獲獎的20組優秀設計模型於嘉義市南院旅墅展廳展出至10月11日,讓社會大眾看見年輕世代對於嘉義木都文化的多元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