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元培校園開放日吸引逾百學生 一探醫護健康專業
後疫時代醫護健康人才備受重視,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校園開放日也吸引上百位學生及家長參觀,以瞭解醫事健康產業相關學系特色與未來職涯發展,透過展覽看到學生學習在國際競賽表現、產業應用及社區互動的成果,留下深刻印象,增加就讀意願。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推動永續發展與佛陀紀念館攜手合作
歐盟預計於2026年起對進口商品課徵碳稅,而台灣為出口導向國家,因此,於2023年1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訂定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之目標,預計於2024年起課徵碳稅,使得氣候變遷及淨零碳排議題,廣泛受到重視。長期推動永續發展有成的南華大學,於4月15至16日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攜手舉辦「第七屆永續發展與綠色科技國際研討會」,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探討多項議題,從有機農業到低碳城市、永續發展目標到全球永續策略研究。
大學校園 《用詩祭念你》新書發表會於南華大學登場
除了鮮花與音樂,還可以用什麼追思已逝的親人?以個性化告別美學享譽國際的何冠妤老師,推出個人第三本力作《用詩祭念你》,分享她在生死殯儀美學領域服務長達20年的獨特祭念方式,帶領大家窺探在生命告別的時候,可以用最美的方式。《用詩祭念你》新書發表會於4月14日南華大學登場,並與該校副校長林辰璋、生死學系暨生命禮儀研究中心主任楊國柱及生死學系助理教授洪筱蘋展開一場心靈大「詩」的美學對話。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大悲懺法會 感恩百萬人功德主成就興學大願
創校27週年的南華大學,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號召百萬人興學所創辦,為感念百萬人興學,佛光山百萬興學委員會每年皆舉辦「佛光山百萬人興學大悲懺法會」,受疫情影響,睽違兩年的大悲懺法會終於於4月15日再度在南華大學「正行中心」登場,匯聚來自中區及南區的道場信眾,共有近1,700人參加,同霑法喜。林聰明校長、高俊雄副校長、林辰璋副校長、李坤崇副校長一同率一級主管出席共襄盛舉,藉以感謝功德主的護持,多位教職員生也於活動當天發心服務,帶領功德主校園導覽並參觀「禮敬緬懷創辦人星雲大師」紀念專區,也讓大家看見南華大學的成長。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民音系再創佳績 全國賽事獲1特優3優等
111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及舞蹈比賽歷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已順利完賽,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以優異的表現再次獲得音樂與舞蹈界的肯定,在絲竹室內樂合奏、國樂合奏、擊樂合奏以及現代舞團體組分別榮獲了1特優與3優等之佳績。該系不僅在全國賽事屢創佳績,也再次獲馬來西亞華樂界邀請,預計於四月底前往馬來西亞進行巡迴演出。
大學校園 亞洲大學與1111人力銀行成立「生成式AI創新學院」
因應ChatGPT浪潮,亞洲大學首推全台第1所全校推動ChatGPT、生成式AI融入教學的大學,並與1111人力銀行近日新成立的「生成式AI創新學院」合作,11日上午由亞大校長蔡進發與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張篆楷簽訂合作備忘錄。亞大校長蔡進發說,希望從AI培育切入連結到畢業即就業規劃,藉由雙方密切交流,為高等教育、產業發揮更大助力,提升亞大人的國際競爭力。 新聞詳見:https://reurl.cc/lv4oav #亞洲大學 #1111人力銀行 #生成式AI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企業經營講座談當前經濟發展趨勢與挑戰
南華大學於日前舉辦「就業力學程-企業經營與人文講座」,特別邀請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蒞臨演講,以「當前不景氣的挑戰與對策」之主題,談疫戰通膨導致全世界不景氣與台商的困境,並以WTO經濟學家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趨勢,透過不同的觀點,帶領大學生以創新思考方式,另闢蹊徑走創造與眾不同的獨特傳奇。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獲《遠見》USR「綠色校園楷模獎」
2023年第四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於4月11日揭曉,今年共有120件參賽,角逐「生態共好」、「在地共融」、「產業共創」、「福祉共生」、「人才共學」、「綠色校園」,以及「大學永續報告書」等7組獎項。 向來重視永續發展、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的南華大學,榮獲「綠色校園組─楷模獎」之殊榮,致力推動碳中和示範校園,並宣示2028年要達成校園碳中和的目標,循著盤查、減量、抵換等步驟,以紮實且具體可行的作法,期待2027年導入PAS2060。
大學校園 中華大學與美國加州名校CPP簽約!推動學碩士雙學位學程
中華大學上周與美國波莫納加州州立理工大學(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簡稱Cal Poly Pomona或CPP)簽署協議,共同推動3 1 master學碩士雙學位合作計畫,未來學生只要在中華大學念3年,大四前往CPP留學修讀學分及碩士先修課程1年,即可申請就讀CPP碩士班學位。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與北港高中攜手舉辦自我探索體驗營
南華大學文學系、生死學系與國立北港高級中學將於5月8日至9日共同舉辦為期兩天的「逐夢者:自我探索體驗營」,藉由「登山怪傑」李小石的生命故事作為引子,引導並鼓勵學生在人生旅程中,不論遇到什麼困境,都能勇敢挑戰自我,本活動含食宿全程免費,歡迎全國高中職生報名參加,報名期限至4月20日,名額只有20位,敬請把握難得的機會。
大學校園 2022港生赴中國升學 人數超越臺灣
受到反送中運動及疫情衝擊,香港學生來臺升學人數持續成長,2021年創下歷史高峰,當年全臺大學招收的香港新生人數3,110名。與此同時,香港學生赴中國升學人數,也穩定成長,2022年從港生赴中國升學三大管道統計,超過7千名香港學生到中國念大學。 港人赴中國升學人數,在過去十年間,逐年穩定成長,赴中國升學人數長期以來超過來臺留學人數。 DSE成績同時申請臺灣與中國大學 香港DSE中學文憑試(相當於臺灣學測)是香港中學畢業生升大學最重要的入學考試。港生憑藉DSE考試成績,除了申請香港本地大學之外,同時赴臺灣或中國升學,都以DSE考試成績,作為申請入學的依據。 2012年DSE上路以來,中國和臺灣都開放港生以DSE成績單申請大學。港生赴中國升學有「文憑試(DSE)收生計畫」、「港澳臺僑生聯招」,以及「6所個別院校獨立招生報考」(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華僑大學、深圳大學)等三大入學管道。 港人來臺留學深受社會風向影響 觀察2012~2022年香港學生的升學數據,赴中國升學的人數及比例,呈現穩定成長,光以最主要的DSE文憑試申請管道來看,已經有將近一成香港中學生選擇赴中國升學。港人來臺升學人數,卻隨著大環境的影響,階段性高高低低,招生情況並不穩定。 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前後,因為社會局勢不穩,加深港人外移,選擇赴臺,2014~2016年,每年香港學生來臺升學人數突破2千人;2017~2019年跌破2千人,2019年回到1,452人的水準。 反送中及Covid19疫情影響,2020~2021年港生來臺就學人數攀升,2021年創下3,110人歷史新高;2022年臺灣對港招生則因為香港移民臺灣熱度降低,加上港府對於臺灣招生資訊進入香港中學校園諸多限制,因此2022年港生來臺升大學,比前一年減少將近千人,僅有2,149人。 港人赴大陸升學 穩定成長 2022年港人赴大陸升學三大管道,合計收到13,190名考生報名。其中,以當年度DSE成績報名的考生4,890人,不僅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報名人數占DSE考生人數9.8%,平均10名DSE考生就有1人準備赴中國唸書。 香港學生選擇赴大陸升學,除了管道多元,報考學校逐年增加外,而且多為中國985、211及雙一流的大學院校,2023年可報考學校已達132所,加上中國政府對於香港人釋出學費、社會福利等諸多誘因,促使香港學生到中國升學人數逐年增加。 2022年開放港澳中學生來臺就讀高中職五專 中國透過諸多的優惠政策,吸引香港年輕人到中國升學,除了大學之外,在大灣區工作的香港居民,子女可以申請進入當地的公立學校。 臺灣則在2022年首度開放港澳中學生可以來臺就讀高中職五專,滿足港人移居臺灣,子女就學需求,同時臺灣教育逐步走向國際化趨勢。2020年臺灣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2.0」,已有不少學校開辦國際課程,開始招收國際學生,開放港澳學生來臺就讀高中職五專也是因應趨勢。 2022年已有13名香港中學生順利來臺就學,2023則有37所高中職及4所五專開放對港澳招生,以擴大對港澳招生的力道。 ★2023面向港澳 留學臺灣教育展 參展招募中 ★2023臺灣高中職五專教育展 香港澳門限定
海外校園 【中國】2025年科技大學招生擴大14倍
中國教育部於3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至2022年為止,科技大學已連續四年招生規模超越普通大學。早在2021年《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中即明確指出:2021至2025的四年內,科大招生規模將擴張近14倍。 由於新一波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高素質的知識型和技能型人才,這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從事某一領域的職業技能以及核心能力,而科技大學的人才培育正可以符合產業需求變化所需,也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層次,讓擁有技能的科大畢業生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可。 科大畢業生也可以報考研究所、公務員、國營事業;且科大生在理論知識上不輸普通大學生,在技能水準上又優於專科生,這成為科大生的就業優勢。但社會認知往往存在著誤解,仍需要時間逐步扭轉。 從近年來已發布的政策來看,國家對發展科大技職教育的政策逐漸明朗堅定。在社會產業需求與國家政策的號召下,科大不斷增加,至目前為止,全國總計有32所。由於國家政策的支持,越來越多專科學校都在爭取「升格」為科大。然而「專升本」並非輕而易舉之事,有許多指標要求與數量限制,還須有地方政府在政策及資金等方面的支撐,才能順利升本。 雖然技職教育在發展中面臨許多挑戰,但隨著國家的投入與支持,未來一定能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讓科大教育更加符合產業和社會的期望。 ★新聞出處:微信公眾號《職教工科教研》 「4年內,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將擴張近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