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2017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臺灣勇奪3金
次長頒發金銀銅獎 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今年吸引來自全球71個國家及地區、910個校院系所的學生報名,總計徵得18,932件作品報名參賽,報名作品數超越德國IF、紅點設計獎等國際競賽,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學生設計競賽。 今年競賽以「Opportunity」為主題,分成「產品設計」、「視覺設計」、「數位動畫」及「贊助廠商指定」等四類進行比賽。經過初選與決選兩輪專家評選,最終選出年度大獎、各類金、銀、銅獎、佳作、國際設計組織特別獎等獎項共68件得獎作品,臺灣學生獲獎作品有31件。 臺灣學生勇奪三金 這次四大類的金獎,除「產品設計類」外,其餘三類皆由臺灣學生得獎。 「視覺設計類」金獎得主,是來自亞洲大學的學生黃聖軒、吳承諭,作品「字蹟」,結合漢字的筆畫,將鹿港知名景點的圖像,勾勒出巧妙的組合;「數位動畫類」金獎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學生盤思妤、陳昭名、陳聖勛奪得,作品「霓虹Neon」,以霓虹的概念來揭示都會男女的愛情,畫面流暢並富節奏性;「廠商指定類」由《財團法人看見台灣基金會》指定主題:新食器時代-臺灣茶具設計,最後由實踐大學李貞儀同學所創作的「製餅食茶TeaLab」,將糕餅器具整合進茶具裡,並將茶具拿來製作糕餅,創造出新穎的臺式茶具設計。 榮獲六項特別獎 另外,16個國際設計組織特別獎,臺灣學生作品勇奪六項。 其中,就讀東海大學的林瑋群、章芸甄同學的「小事RUKI」是專為亞洲女性設計的生理用品系統,包含月亮杯、外出清潔組和記錄APP,解決女性在生理期期間因環境衛生所帶來的不便;記錄APP更能精確掌控生理週期的變化。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王尹伶同學所創作的「Pick and Throw」探討因近年來漁業發達,人類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海報畫面中的手掌拓印隱喻著如若持續汙染,對於海洋生態的危害,終究還是會反撲回人類身上。此2位同學作品的意涵深厚,榮獲國際組織特別獎的肯定。 國外學生表現優異 其他國家學生也有好表現。年度大獎是由來自韓國Kookmin University學生的作品-「Water Mask Dispenser吸水式防煙口罩」,因設計操作簡易卻富有功能性,能在危急的時刻拯救性命,於發生災難時,給生命一個生存的機會,契合主題Opportunity,因此贏得多數評審們青睞,獲頒新臺幣40萬元獎金。 「產品設計類」金獎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Chiam Yong Sheng Kevin同學,以「Folks Kitchenware for the Blind」為一款專為視障人士所改良的廚房用具,創新的設計思維榮獲評審一致好評,獲得新臺幣25萬元獎金。同樣來自新加坡的Jexter Lim Sen Ye,得到國際組織特別獎,巧妙設計出多功能餐具,適用於各年齡層及視障人士,另外印度的Asish Mohandas,將彈珠汽水原理應用在擔架上,採用易漂浮的材質便於移動患者,同樣獲得國際組織特別獎,得到新臺幣10萬元獎金。 次長頒發年度大獎
大學校園 課堂前後五分鐘做8件事 提升學習效率
老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就是每周上課三、四個小時,一學期上課十幾周。如何妥善運用上課的時間幫助學生學習,需要老師細心的設計與安排。我們常聽老師抱怨學生上課會遲到,或是來了但未預先準備好當天要上課的內容;老師上課問問題都沒有人回答,整堂課好像都是老師個人的獨白。 抓住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專注學習 事實上,多數學生是看老師如何設計、安排他們的學習環境,他們只是順著老師的方向在那環境中或學習、或做自己的事,甚至甚麼事也不做。老師在教室裡不單單是知識的傳輸者,而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因此,從上課的第一分鐘開始,老師就應想辦法將學生的注意力與心思引導到課堂上,專注在要學習的課業上。 一般學生進入教室時,可能還在看手機、回想今早與室友的爭執,或是思考等會兒下課後要去哪吃午(晚)餐等事,但許多老師習慣在上課的頭幾分鐘點名,或是發還上次缺席學生的作業,或者回答個別學生與當天課業無關的問題;例如期末報告該寫什麼、下次考試是什麼時候、作業何時繳交等。如果老師每一堂課都以這種方式開場,學生自然不會覺得有準時進入教室的必要,長期下來,老師也浪費了許多與全班學生一起共有的寶貴時間。 事實上,教學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樣,當我們想要別人聽我們說話時,首先就得抓住對方的注意力,再想辦法維持住別人的興趣。因此,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很重要,老師應該:(1)立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心思轉到這堂課要討論的內容;(2)幫學生把今天的課程與上次的課程做連接;(3)設定當日課程目標。 學生需要建構屬於自己的新知識,而不是只記得「老師的知識」。(王錦河/攝) 課堂前五分鐘的教學活動 根據上述三個前提,以下介紹幾個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前五分鐘中可以做的活動。 【1.問題導向】 老師可以寫一個問題在黑板上,當學生一進教室時,立刻讓他們開始做。這個問題可以是從上次上課的內容延伸或是推演出來的題目,讓學生去解答,兩、三分鐘後,再由老師帶領全班討論可能的答案,也解說學生還不清楚的地方,讓學生在一進教室時,就把注意力轉入這堂課的內容,也準備好進入當天新的單元。 老師也可蒐集一些與課業有關,在生活中可以運用的測驗題目,或是研究所的題目(如果老師教的是大學部的課),將這些題目寫在黑板上或放在投影片上,讓學生一起討論、解答,然後再由討論中帶入當天所要上課的內容。總之,讓學生一跨入教室就立刻進入學習狀況。 【2.時事評論員】 老師可以放一段(約2分鐘以內)新聞影片或是平面媒體的報導,且是與上課內容相關的議題。例如,若授課對象是教育系的學生,老師可以針對近年大學招生不足的現象,讓學生根據所學過的教育資源管理原則加以分析及解釋「教育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這兩個觀念的關係,甚麼是可以讓全體社會獲得最大效益的方案。這種題目沒有標準答案,但能讓學生將所學與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做連接,也讓學習的新知識立刻得以活用在現實生活中。 老師可以將全班分成兩組,每一方持正反不同的意見。每次上課時皆以這個為開場,即便學生的引據可能是錯的,或是了解尚不透徹,但這種練習可以訓練學生有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追隨者。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分享他們的主張,再補充說明或是增加其他內容,學生下次評論時就會更周延,更有憑有據。 【3.觀念圖像表】 課堂一開始,就讓學生從上次上課的內容中,列出三個(或數個)他們學到的最重要關鍵觀念,以及附屬觀念(以文字敘述);然後讓他們用關係線表(圖像)勾勒出這些觀念之間的關聯性與從屬性。老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先用兩分鐘畫出觀念圖像表(Concept mapping),然後和鄰座分享,找出共同點與差異處,全班再一起討論。事後老師也可以收回學生繪製的觀念圖,作為他們出席的一個考評。 【4.觀念整合】 把當日要講的幾個主要主題放在投影片上,讓學生挑選其中哪一個或哪幾個與上次的內容最有相連性,讓他們解釋彼此之間的關係。然後讓學生從中選擇希望這堂課能深入討論的部分,老師即可針對學生挑選出來的題目,開始講授討論。 【5.即席寫作】 以上活動都可以讓學生拿出紙筆寫下他們的答案,收回來後除可作為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的回饋,亦可當成學生出席的依據。藉此,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個別回答問題,並透過書寫事先整理思緒,然後再以口語表達,協助他們深化了解學過的知識。透過這種讓思緒經過書寫整理後再開口敘述的訓練,對於比較害羞或不善口語表達的學生而言,比較容易表達清楚,也可增加他們的信心。 最後五分鐘的教學活動 不僅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很重要,課堂結束前的最後五分鐘,對於學生持續學習也是一樣的關鍵。以下介紹幾個簡單易用的方法,讓下課前的最後五分鐘也能達到強化學生學習成效,並且培養學生時時自我評量學習成效的習慣。 【1.一分鐘反思(minute paper)】 老師可以在最後幾分鐘,請學生拿出一張紙或一張索引卡(index card),請他們回答:(1)我今天在這堂課學到的三個觀念(或者最重要的三個新知);(2)今天學的哪一個觀念我仍有疑問或不清楚的地方;(3)今天討論的哪一個部分我特別感興趣,希望老師能介紹一些其他相關的參考資訊。寫好後交給老師,作為教師對這堂課教學的即時回饋,也可作為下堂課的準備。 如果學生有筆電或是智慧型手機,老師也可將這幾個問題放在課程網站上,讓學生當場回答,從中看到彼此的回饋。下一堂課開始時,老師可以選擇幾個代表性的問題投影在螢幕上,一方面回答學生的困惑,也再加強上一堂課的主要觀念,然後再連接到當天要討論的課題。 讓學生在課堂最後幾分鐘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他們省思當天學習的內容,學生也不會在離開教室後,既不記得也說不清楚剛剛上課到底學了甚麼,或是接下來還有甚麼可以討論的課題。 【2.終點聯結】 如同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老師給學生機會,把教過與學過的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做連接,下課前的五分鐘,老師也可以做類似的活動。老師可以告訴學生,若他們能在實際生活中,舉出五個與當天所學的知識或資訊相關的例子,他們就可以下課了。例如「市場行銷學」的課,當天討論的是商品包裝理論與運用,老師可以在下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使用的產品中(古今中外皆可),依據當天所學的包裝理論與行銷策略,舉出五個最傑出的包裝手法,以及他們認定的理由。老師可以將學生的選擇寫在黑板上,或是讓學生放在課程網站上,讓討論在課後還可以持續。 【3.測驗準備】 許多學生不知如何準備考試,則下課前的五分鐘也是一個機會,讓學生練習自己的學習成效。老師不妨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二到三人,用一張索引卡,請每一組在正面就今日上課所講的內容,寫出一至兩個他們認為老師考試時應該會考的題目(例如一個選擇題、一個簡答題),反面則寫出正確答案。若有時間,老師可以當場讓小組交換作答,或是收回後,下次上課一開始就隨機選擇幾個題目讓學生來回答。若是好的題目,老師更可以告訴學生他們寫的題目(稍作文飾後)會在正式測驗裡出現。 學生一開始可能只會寫一些簡單的問題(單純測試記憶、背誦),但老師可以藉此和學生一起討論隱含在觀念裡更深一層的意涵與推演:甚麼是「好」考題?甚麼是測不出真正實力的問題?如此也可稀釋學生常有「考試要考甚麼?」、「我該如何準備考試?」的焦慮,並讓學生有參與感。 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新知識 課堂中的前五分鐘是把學生注意力與精神集中的契機,讓學生立刻將思維與課程內容連接;相對地,課堂最後的五分鐘則是一個階段性學習的句點。因此,課堂裡的前、後五分鐘都具有「承先啟後」的功用,都需要老師精心的安排。但這不一定要靠老師聲嘶力竭地去「告訴」、「提醒」學生們上一堂課老師教了什麼、這一堂課(或下堂課)老師要教什麼。這種以「老師教學為中心」的模式,只會更強化學生不想去(不會)思考的被動學習習性。 真正的深化學習,是學生能時時反省自己學習的成效:「我是不是真的懂了?」、「我哪裡還不清楚?」、「我能不能運用我所學到的知識?」不經過這種「內化」過程(亦即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最終也只記得老師教給他們「老師的知識」。學生需要機會了解、體會、連結、整理、運用,建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知識。每堂課前面與最後五分鐘的學習活動,就是幫助學生掌握自己學習的最好機會。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4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課堂的前面與最後五分鐘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東海建築邱浩修  教你建築影響力
由 E21201 - 自己的作品,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連結 踏進優美寬闊的東海大學校園,綠意盎然、百花爭妍的美麗校景迎面而來,成排的參天綠樹與古典雅致的校舍讓東海大學創校迄今,不只是臺灣高等教育的知名學府,更是許多民眾前往中臺灣旅行時的必訪之地。 在許多東海師生眼中,東海是全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其實這樣的自信其來有自,因為早在建校之初,董事會就已經委託知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等人來設計整體校園景觀與校舍,漫步校園中,就如同置身建築美學基地裡,令人如沐春風。 榮登全球十大最值得保存的現代建築、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親手設計的「路思義教堂」,不僅是東海大學知名地標,更是許多東海建築系學生就近學習的最佳典範。而這也是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邱浩修的教學理念之一,擁有世界名校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設計博士學位的他,過去在美國求學時,亦是從周遭環境的建築脈絡中吸取養分、激發靈感。為讓更多人認識建築學這門學門,他也將自己投身建築教育十年來的教學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第一招:環境融入教學,跨越時空建築之旅 打從多年前開始,東海大學建築系就已利用暑假規劃海外移地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前往義大利羅馬,到以建築系聞名全美的康乃爾大學羅馬校區(Cornell in Rome)進行海外學習,在那段時間裡,學生跟著當地的外籍教授學習,用雙眼認識義大利的建築史、用雙手觸摸古羅馬的城市紋理,讓身處的環境成為建築教育的一部分,並嘗試以該區的城市特色激發建築空間的創作靈感。 邱浩修說,義大利不只是文藝復興的場域,亦是古羅馬建築的發源地,走在羅馬古城裡就如同置身千年歷史中,對建築系學生來說是很好的耳濡目染薰陶方式,亦是環境教育的一環。 第二招:讓建築走出象牙塔,讓創作發揮影響力 邱浩修談到,建築學並非純學術的學門,如何讓建築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是許多建築人追求的目標之一。他以自身在哈佛大學學習歷程為例,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十分多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待在哈佛的那幾年,他發現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是大家眼中的天才學生,但是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號召力都很強大,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過人膽識。 他笑著說,自己剛到哈佛大學第二年,就已經和幾位哈佛同學一起創業組了新創公司,學習開發市場客戶、接案子進行創作,那段創業初體驗也讓他看見國外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如何把自身腦海中的創意與大家分享,並希望透過建築作品對國家、社會造成影響力。這樣的學習歷程也影響到邱浩修後來的教學歷程,造就他成為老師後,一直很鼓勵學生努力走出自己的風格,讓自己創作的作品與做的每件事都能具有社會影響力,「讓建築不只是建築」。 第三招:找出讓學生眼睛發亮的東西 邱浩修認為,老師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學生點燃學習的熱情火苗,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會讓學生眼睛閃閃發亮。剛來東海教書的前兩、三年,他努力透過跟學生的課堂互動及討論,了解及思考什麼樣的內容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歷程不太容易用言語敘述,往往得靠老師日積月累的教學現場經驗累積。他談到,在網路等各類資訊取得容易的情況下,老師不能一直教以前的東西,必須讓課程有所創新,這樣教學才有意義,也才能幫助學生點燃學習熱情。 第四招:老師起而行,讓身教成為授課的一環 他表示,老師本身要有一個信念,就是自己探索來的才是真的。身為老師不能只是坐而言而不去起而行,最好能夠以身作則,帶著學生一起投入建築創作。像他就曾帶著學生在東海大學女生宿舍門口外發揮創作理念,以「漣漪」為靈感,採取參數運算的衍生方法來型塑磚牆所呈現的整體紋理,運用太陽光線映照在磚牆上所形成的自然光影變化,創造動態漣漪圖案,藉此讓硬梆梆的厚重磚牆,也能擁有如行雲流水般的輕柔律動感。透過師生的攜手合作模式,亦讓課堂建築理念得以落實在東海大學校園裡,讓教師的身教成為課程的一部分。 第五招:將想法說出來,每周安排學生論述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有句知名口號「Demo or Die」,意思就是若不將創作靈感化諸為實體呈現在大家眼前,就只能任憑想法在腦海中消逝死亡,永遠無法有成真的一天。邱浩修認為,對一門建築課來說,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師生間的相互討論,因此他每週都會訂出主題讓大家討論,同時也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身的靈感與創作歷程,藉此讓學生明白建築學不能只是空想,如何實踐是首要之務,透過議題導向的討論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釐清在創作過程中有沒有未發現的盲點,培養表達與論述自身作品的能力,讓老師和同學明白自己是玩真的、不是講假的。 除此之外,他也會透過採取分組報告的上台報告模式讓學生有參與感,邱浩修說,當學生站上講台時,就是這堂課的授課老師,亦是老師的老師,正所謂教學相長,有時學生的創作理念與作品,老師也不見得知道,透過上台報告的論述方式,可以為教學激盪出更多火花。 第六招:給學生動手做的機會,將知識變成經驗 邱浩修提到,建築教育與大學其他學門教育不太相同之處,在於建築學很重視實務。他向來鼓勵建築系新進老師要學習把所謂的知識變成經驗或實務;例如建築史老師,可以將建築史觀變成對當代建築的評論,當自己在評論作品時,無形中就在建構創作。例如,他會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變成空間實驗,進行產學合作,帶著研究生與美術公司攜手,運用3D列印技術等數位新工具進行銅雕作品的公共藝術空間創作,提供舞台給學生發輝,讓他們有動手做的機會,將理論化為實務。 第七招:借助新數位工具,激發新創意 不斷推陳出新的數位工具也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新創意與新教學。像是現在流行「實虛共構」的創作模式,從虛擬到實體、實體到虛擬;藉由以大自然為師的方式,結合數位工具創造出嶄新建築風景,像是運用數學原理與電腦運算創作出宛如鳳梨的結構或是海藻的紋理,這種創作方式不僅比業界走得更前端,亦有助於老師與學生開發各種創新模式,引領建築學持續往前邁進。 邱浩修曾出過一個作業,讓學生用直徑20公分的圓形紙板往上堆疊,一直堆到40至50公分的高度為止,藉此訓練學生思考交接的結構工法。而學生的創意也很多元,有人用許多圓筒卡在一起,一片片固定向上堆疊,也有人運用數位軟體工具進行創作,嘗試將結構與美學及數位工具相互結合,開展出更多可能性。 第八招:參與國際級展覽,解析建築發展趨勢 曾帶過學生前往威尼斯參加建築雙年展的邱浩修表示,學建築除了透過課堂傳授,踏出教室,走出去看看別人怎麼做也相當重要。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為例,這不僅是國際建築界最前衛的建築展覽,每次更吸引眾多大學建築系師生前往取經。 既然是最前端的展覽,當然不能讓學生錯過,由於正好有校友在米蘭留學,所以邱浩修就透過校友聯繫,與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Milano)合作,針對雙年展有一個招募全世界建築學校在展場工作、與全球建築系所學生交流的計畫,讓當時東海建築系也前往參與,學生以臺灣的手搖飲料文化為發想議題,以解構方式將手搖飲料杯包裝解構成五片塑膠,一方面探討食物的攜帶文化,另一方面也反諷臺灣是塑膠王國。透過這樣的參與過程,也讓他們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建築人相互交流,對學生來說是很棒的學習體驗。 第九招:老師變學生,讓自己重新學習不斷精進 如何在教學領域中追求創新、避免自己失去熱情,也是為人師者必須不斷學習與思考的歷程。邁入教學第十年,邱浩修如何保持對教育的熱情與激發教學靈感呢?他表示,不是當了老師就可以中斷學習,而是要更努力學習,永遠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他會要求自己開不同的新課程,讓自己有重新學習的機會,一方面督促自己不能原地踏步,一方面藉由吸收新領域的知識來融會貫通,幫助自己在教學之路上不斷精進、勿忘初衷。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點亮建築的社會影響力 邱浩修揮灑教學魔法棒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政大臺史所林果顯 讓歷史活起來
Photo on Visualhunt.com 想像一下,如果你像小叮噹般,擁有一台可以在過去與未來間穿梭自如的時光機,那麼身處21世紀的你,最想體驗哪種歷史人物的生活?對於這個問題,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最年輕的助理教授林果顯笑著說,若真能來場時空旅行的話,他最想回到古代體驗史官的生涯,親身了解以前的歷史記錄者是如何看待歷史、解讀歷史,相信對鑽研歷史的自己來說,將是難得又過癮的體驗! 拋開刻板印象束縛,從多元角度看歷史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每個人都上過歷史課,但可曾想過歷史在我們人生歷程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為何我們要讀歷史?又希望從歷史中學到什麼?林果顯說,其實光是懂得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就已經是研讀歷史的收穫之一。 曾有學生跟林果顯抱怨不喜歡歷史,因為不喜歡背東西;但在他看來,大學教授歷史課程的目的並非為了背誦強記每個歷史事件的人、事、時、地、物,而是要培養學子獨立思考與思辨能力,他甚至希望每個來上課的學生都能拋開過去的歷史思維,重新將自己的史觀「解構再建構」,不要被刻板的印象所綑綁,學習從不同角度觀看歷史。 他以中國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為例,過去我們總認為當時群雄各據一方而導致中國時局紛亂、動盪不安,一直要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才迎來太平盛世,然而這樣的刻板印象全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被大一統的朝代觀給綁住,以致於認為分裂就是等同紛亂、一統才能天下太平。然而,在林果顯看來,春秋戰國其實是個多元奔放的年代,各國各自有自己的文化發展,許多具有創造力的事物都在這個年代產生。 也因為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太過精彩,讓著迷不已的林果顯原本要以此時期作為探究主軸,沒想到因為爺爺往生,意外成為改變自己歷史研究生涯的轉捩點。 林果顯談到,當時因爺爺往生,平日較少見到的家族親戚全都齊聚一堂為爺爺送行,從叔叔伯伯的回憶敘舊中,他驚覺自己竟對上一輩人的生平故事與那個年代的臺灣如此陌生,因而轉而對探究臺灣史產生興趣,也因緣際會開啟往後從清帝國末期、日治到戰後臺灣史的研究生涯。 教學第一招:人物為主軸,為歷史賦予人味 為何想透過人物呈現歷史變遷?林果顯說,因為這樣的歷史課才有「人」味。為此,他所教授的歷史通識課往往是從人物出發,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時期的人物與歷史演變間的關係。 在規劃課程時,他會先選出14位與清朝時期、日本統治到戰後臺灣相關的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涵蓋官方與民間、男性及女性,其生平都與當時的時代變遷息息相關,林果顯讓學生從這幾位人物中,投票選出自己想探究的人物,作為這門課的討論主軸,透過「以人觀史」的方式,讓學生更貼近這三個時期的臺灣歷史,進而去思辨威權體制、殖民政治、人民自主力量展現等議題。 教學第二招:化身歷史人物,學習設身處地思考 「歷史的演變往往跟那個時代人物的選擇有關。」林果顯認為歷史的推移與變遷,關鍵在於人,人的抉擇會影響歷史的發展。他以出生於1899年的蔡阿信為例,成長於日治時期的她是臺灣近代第一位接受現代醫學訓練的女醫師,18歲就隻身前往日本醫校進修。 事實上,不管哪個時代,要成為歷史上的第一人總是特別不易,尤其在當時前往日本留學的臺灣學生不過才一百多名,女生更是少見,但蔡阿信能成為女醫師的求學歷程,也凸顯那時的她正身處兩個不同世代的歷史轉捩點,女性不再像過去一樣只能完全依附在男性經濟權力下,也有機會靠著教育翻轉人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除了蔡阿信外,透過其他歷史人物也能從中觀察當時的歷史變遷。林果顯強調,許多歷史的發生或演變都不是理所當然,他希望學生透過人物生平經歷去思考當時的時空背景,將歷史活化。 教學第三招:挑起學生好奇心,把課程變有趣 一門好的通識教育課程應該具備那些要素?才剛跨過不惑之年門檻,卻已三度獲頒政大通識課優良教師的林果顯認為,「讓課程內容有趣」是首要之務,但要讓學生覺得有趣的前提是老師要先覺得自己的教學內容很有趣,因為熱情是會相互感染的,當老師在台上講得眼神閃閃發亮時,相信台下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的熱力四射。 以自身的通識課為例,林果顯會試著在教學時挑起學生想進一步探究的好奇心,解構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原有認知,讓課程變得有挑戰性。 他表示,多數人念歷史是照著事件的發生時間序走,常把世界史和臺灣史區隔開來,但綜觀來看,臺灣史也是世界史的一環,不應如此壁壘分明。所以他會將臺灣史放在世界史脈絡中來教,讓學生思考為何四百年前,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會不約而同來到臺灣? 他指出,當時許多歐洲國家都想與中國做生意,但當時的鎖國思想讓歐洲強權不得其門而入,因此鄰近中國、地處世界重要航線、具地利優勢的臺灣,也就成為西、荷等國前仆後繼來到這裡的原因。林果顯強調,歷史事件往往是「環環相扣」的關係,在我們關注臺灣歷史變遷的同時,也要回頭去看同一時間軸的世界各國發生了什麼事,而導致臺灣出現這樣的變化,才能避免陷入以偏概全的歷史思維。 教學第四招:踏查大稻埕,引領學生感受歷史情境 為了讓歷史場景躍然紙上,林果顯會利用課堂進行戶外踏查,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大稻埕,親身感受情境氛圍。他表示,親臨歷史現場的魅力非文字、圖像或現在最夯的虛擬實境所能取代,就像許多人喜歡造訪的千年古國義大利,當身歷其境時,更能感受這個西方文藝復興發源地的文化風采。 林果顯談到,研讀臺灣史的優勢就是讓我們可以從身處的這塊土地找到歷史與自己的連結性,透過戶外踏查可以讓學生貼近古往今來的歷史場景,思考為什麼這裡會發生這些歷史事件,「就像有學生好奇為什麼古早時代大稻埕的商業街(現在的貴德街)街道寬度這麼窄小,這是因為以前的商業街道只需要能容得下轎子經過就足夠。」從馬路寬度也能反映出過去交通工具的使用情況,這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讓後人得以見微知著。 教學第五招:規劃學習單,由學生分組調查 「透過眼見為憑,更能理解當年大稻埕能成為臺灣重要歷史發源地的緣由。」正因大稻埕在臺灣史演變中扮演重要角色,跨越了清朝、日治與戰後臺灣,為讓學生試著比較這三個時期的歷史軌跡,林果顯會在踏查前先規劃好學習單,並配合學生所攜帶的大稻埕地圖進行分組調查與討論,藉此找出大稻埕哪些建築是從清朝保留迄今,哪些建物是在日治時期或是戰後臺灣才出現,透過各組分工與合作,區分三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特色,呈現出大稻埕一路走來的發展變遷,讓大稻埕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地名,而是活生生的歷史場景展現。 教學第六招:結合TA進行討論課,激發思辨力 除了戶外踏查外,討論課也是林果顯課程的一大特色。他表示,為激發學生發掘問題、進行歷史思辨的能力,他會聘請碩博士班學生擔任教學助理(簡稱TA)來進行討論課,透過分組形式,讓學生思考前兩周課程所上內容,從中找出問題進行討論,藉由你一言、我一句的思辨,不僅有助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也能藉此釐清人物與歷史背景的關係。 不只如此,討論課還會規劃議題相互討論,例如探討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角色的不同思維:當你扮演殖民者角色時,會運用哪些殖民方式來進行統治?反觀自己成為被殖民者角色時,又會以哪些方式對抗殖民政府?不同的角色立場往往會激發不同的思考與選擇,林果顯希望學生能藉由角色扮演,融入歷史情境中,設身處地思考,從中理解「殖民」與「被殖民」的概念與意涵。 儘管在大師備出的歷史學界,林果顯自謙自己只是個後生晚輩,但他仍深信人文基礎學科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建立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思辨能力,而歷史學正是培訓這種能力的最佳方式,這也是林果顯教授歷史課程以來,一直秉持的理念初衷。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4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跳脫讀「死」書,林果顯讓歷史「活」起來
大學校園 分析59所私立科大,看看哪些因素影響招生?
技職校院的校務治理與人才培育應有公開透明的資訊及機制。圖為樹德科技大學學生在德國「iF 學生設計獎」中獲得首獎。(教育部提供) 學校校務治理與招生吸引力之間存在著甚麼樣的關係?隨著2016年大專校院一年級新生減少2萬多人,面臨第一波少子女化衝擊下,大學應該怎麼經營以吸引更多家長和學生的眼光,願意選擇就讀,對私立技職校院來說,是一個棘手的議題。 總招生名額調降與考試分發率降低 因應少子女化趨勢,教育部推動多項相關機制,包括「啟動數量調控機制」、「以註冊率來調減學校總量招生名額」及「以大學經費補助機制來調減招生名額」,2016年大專校院總招生名額為40萬982名,相較於2015年41萬5,638名減少1萬4,656名,其中技職校院減少1萬2,000名(含教育部扣減及學校寄存名額),相較於一般大學,技職校院減少名額之幅度大了許多。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報名人數及技職校院的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人數2016年相較2015年亦呈現降低的狀態,2016年學科能力測驗報名人數相較2015年減少10,452人;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減少13,043人,技職校院減少幅度亦大於一般大學,如表一。 如果從2016年技職體系招生相關資料來看,2016年大一新生推估值較2015年減少11,201人,四技二專日間部總招生名額(高職生)相對減少了5,329人,甄選入學報到率降低了1.6%,考試分發率則降低了6.2%,以整體相對資料來看,考試分發率的微幅降低似乎是合理的現象,如表二。 民間網路排名系統,公布紅色警戒退場學校名單 2016年10月20日,「台灣大學排名網」採用教育部公開的資訊,包括2016年各大學招生(考試分發)缺額率、缺額人數、2015年註冊率及總學生數等資料,將全國142所大學進行排行,有15所大專校院被列在退場的紅色警戒名單,其中有13所是技職校院,各校為恐影響後續招生情形,紛紛對外說明校務發展現況與提出抗議。教育部技職司表示,該網站排名的指標太過粗糙,大學退場不是那麼簡單,大學會不會面臨退場危機,關鍵是教學品質和財務狀況,而不是單看學生數和註冊率。 招生吸引力潛在相關因素分析 為了解技職校院在這波少子女化浪潮中是否居於劣勢,以及學生選擇就讀學校之相關潛在因素,提供技職校院校務治理之參考,本研究從教育部、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及技職校院公開網站中蒐集2014年72所學校的相關資料,包含13所國立與59所私立技職校院進行分析。本次蒐集之各校資料包含:學校地處區位、學生數、每生成本、財務盈餘,評鑑結果(代表學校校務治理之良窳)、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及2016年技職校院考試分發率等7項資料,以單變項與多變項迴歸方式,剖析技職校院校務治理有那些潛在因素對吸引學生就讀具有相關性。惟因國立學校的考試分發率均為100%,所以本研究排除國立學校相關因素分析,以59所私立學校為分析對象,結果如表三及表四。 2016技職校院考試分發率,單變項迴歸模式分析結果 本節以單變項迴歸,分析學校地處區位、學生數、每生成本、財務盈餘,評鑑結果、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等六個變數,每個變數和考試分發率的關係,分析結果如下。 1.就學校地處區位來看,地處北、中、南、東四區之學校與考試分發率沒有呈現顯著意義。此似與一般大眾之認知有差異,惟因可蒐集到之資料有限,我們無法排除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而選擇區域學校就讀的可能性,例如學生因家庭經濟因素,選擇住家區域附近學校就讀,以減少交通費及住宿費等家庭經濟之負擔等。 2.就學生規模面向來看,學生人數介於10,001-15,000名之學校,P值<0.0001;大於15,000名之學校,P值=0.0004,均達顯著水準,顯示學校規模愈大,考試分發率愈高。 3.就每生成本面向來看,每生成本>10萬元之學校,P值=0.0037,達顯著水準,顯示每生成本高於10萬元之學校,考試分發率較高。 4.就學校盈餘面向來看,有盈餘學校P值=0.0095,達顯著水準,顯示學校有盈餘,考試分發率較高。 5.就評鑑結果面向來看,評鑑通過與否與考試分發率沒有呈現顯著意義。理論上,學生會依據教育部所公布之學校評鑑結果與財務資料等來選擇適合自己就讀的學校,但依據分析結果顯示,卻未必如此,推測可能是技職校院評鑑結果一等之校數比率將近九成,教學品質之鑑別度不高所致。以上提供教育部參考。 6.就學校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面向來看,教學卓越學校P值=0.0007,達顯著水準,顯示有獲教育部補助之教學卓越計畫學校,考試分發率較高。可見教育部推動的教學卓越計畫對教學品質之提升,有相當助益。如何吸引更多學生就讀,是私立技職校院面臨的挑戰。 2016技職校院考試分發率,多變項迴歸模式分析結果 本節以學校地處區位、學生數、每生成本、財務盈餘,評鑑結果、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等六個變數為Y軸,新生分發率為X軸,以多變項迴歸探討其間之關係,結果如下。 1.就學校規模面向來看,學生人數大於15,000名之學校,達顯著水準,P值=0.0149;顯示學校規模愈大與考試分發率有關。 2.就每生成本面向來看,每生成本>10萬元之學校,P值=0.0366,達顯著水準,顯示每生成本高於10萬之學校,考試分發率較高。 3.以學校是否有盈餘面向來看,有盈餘學校P值=0.4370,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學校有無盈餘,與考試分發率無絕對相關。 4.就學校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面向來看,教卓學校P值=0.0740,未達顯著水準,顯示有無獲教育部補助之教學卓越計畫學校,與考試分發率無絕對相關。 綜上所述,整體來說,從單變項迴歸模式分析結果看來,2016年技職校院考試分發率與學生規模、每生成本、學校盈餘及學校是否為教卓學校(含頂大)等因素都具顯著相關性。從多變項迴歸模式分析結果看來,則與學生規模及每生成本具有顯著相關性。本研究以多元面向的六個校務治理因素與考試分發率做迴歸分析,雖尚有諸多因素未納入探討,但從本研究的實證不難推知,不宜僅從學生數多寡的單元面向因素,即作為學校是否應該退場之判斷標準。 儘速建立大學公開透明資訊之機制 數據運用時代來臨,也是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大學運用校內外相關數據以校務研究方式,提升校務專業治理能力及培養高強素質人才貢獻國家社會,亦是教育部這些年鼓勵大學前進的方向。目前教育部除每年公布各大學系所的註冊率外,2016年12月將新增公布各學制的註冊率,2017年12月則會公布各大學全校性的註冊率及財務資料,讓學生選大學時有更充分的參考資訊。 如何吸引更多學生就讀,是私立技職校院面臨的挑戰。圖為南臺科技大學戴謙校長在「高等教育校務研究」國際研討會中,分享該校運用大數據分析調整招生策略的經驗。(葉耿亞/攝) 有鑑於目前教育部推動的寄存措施,將實際的考試分發率與註冊率模糊化了,如此還是有可能讓學生或家長在選擇學校或系所就讀時,因資訊不夠透明化而誤選,建議註冊率公布時應以扣除寄存後之數據呈現,以顯示實際招生樣貌;另外亦建議,除了註冊率及財務資料外,學生入學前的學習歷程、健康狀況、畢業後就業狀況及薪資等亦應建立一套提供透明資訊的機制,讓大學可以擁有更多資料做更多面向的實證分析,回饋校務發展,亦可減少外界對數據的誤解與謬用,讓學校走得更穩健,給學生一個安心受教的環境及許他們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參考文獻 Watchman(2016)。你的母校溺水了嗎?2016大學退場名單預估排名。取自台灣大學排名網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5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技職校院校務治理與招生吸引力間關係之探析
大學校園 如何準備校務評鑑的「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6年)指出,在確保我國大學校院校務評鑑機制能與國際並駕齊驅的前提下,第二週期校務評鑑實施計畫評鑑項目設計,主要係參酌主要國家高等教育校務評鑑機制之實務,在品質保證精神下,結合計畫、執行、檢核、行動(Plan, Do, Check, Act)之PDCA品質循環圈概念,以展開一連串追求校務評鑑改善的行動。 同時,結合第一週期校務評鑑的成果與評鑑理念,校務評鑑共分為四大評鑑項目,包括:校務治理與經營、校務資源與支持系統、辦學成效,以及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各評鑑項目所列為核心指標,屬共同必須評鑑部分。為鼓勵受評學校發展與展現特色,受評學校得採下列兩種方式之一種或兩種並用方式接受評鑑,以呈現特色或符應政策需要:(1)在各核心指標下呈現特色;(2)在各評鑑項目核心指標之外,自訂特色指標呈現特色。 本文針對校務評鑑中「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項目及其核心指標(參見表一)予以解析,並輔以作者所服務的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說明,希望有助於各校校務評鑑的準備,並有益於各大學校務治理能持續達成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之目標。 如何準備校務評鑑 評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或方法,目的在獲悉受評機構之目標達成程度。由於大學同時肩負著教育、研究及服務三大任務,校務評鑑的目的無疑是了解受評大學的上述三大任務之實際達成情形。從受評大學的角度而言,為了在接受校務評鑑時,有助於外部評鑑委員於短短的訪評時間內,能掌握可真實反映出受評大學的有關資料,評鑑之前的準備工作十分關鍵。根據作者個人長期參與評鑑的理論研究與實際經驗,提出下述作為各受評大學準備校務評鑑之參考: 1.成立校務評鑑指導委員會並邀請外部專家參與,以針對校務評鑑準備工作的準則與方針提供指導性意見,並納入外部專家意見。 2.在校級和院級分別成立自評推動委員會,雖然是校務評鑑,但除校級之外,成立院級自評推動委員會有助於涵蓋各院之下各教學研究單位。 3.校級自評推動委員會宜由副校長擔任召集人,院級自評推動委員會宜由各院院長擔任召集人,以利發揮協調全校與各院校務評鑑之準備事宜。 4.應建立全校整合性校務評鑑資料彙整中心,並以E化方式處理,即可於平時掌握各項有關資料,作為校務決策參考,亦可節省校務評鑑準備資料時間。 5.在校務評鑑準備過程上,宜有(1)從自評發現可改進之項目;(2)擬定有效的改進措施;(3)確認改進措施之有效執行;(4)蒐集證據,以證明可改進之項目已獲得改進。如此受評大學可發揮接受評鑑持續自我改進的作用。 6.應建立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核心之教學精進機制與特色。大學的主要核心任務是教育,持續精進現有教學實務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至為重要。 7.學校宜有明確的自我定位,並展現出提升學生就業力之努力與有關措施。儘管各受評大學的主客觀條件不同,但遵循此自我定位,不論何種大學之定位,均有教育其學生就業與未來生涯發展的相同目標。 8.凝聚全校教職員生共識,全力投入於校務評鑑之準備工作,將校務評鑑視為強化全校凝聚力、向心力之發展契機。 如何準備「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項目 針對刻正進行的大學校務評鑑,各大學如何準備「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之評鑑項目,以下分成整個項目與各核心指標依次闡述之。 ▌整個項目 各大學在準備校務評鑑的「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項目之整個項目工作上,可參考下述: 1.應用全面品質管理PDCA的概念,展開一連串追求校務評鑑改善的行動(Lee, Wei & Wang, 2013)。 2.進行自我評鑑時,各受評之大學校院應針對評鑑項目的現況做完整描述,進而進行優勢與缺失分析,並提出未來改善建議。 3.以方便評鑑委員查閱資料方式,陳列校務有關的文件資料。 4.善用圖表呈現校務績效或有關成果之跨年進步情形。 5.提供有關證據資料顯示有關問題的解決及改善。 6.須對原始資料提供分析比較,以利了解有關的事實現象或趨勢。 ▌各核心指標 此次校務評鑑「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項目下共有四個核心指標,以下依次說明如何進行準備。 1.學校內外部評鑑結果之使用、檢討及改善作法 在此項核心指標的準備上,可依循的作法包括(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 2017):(1)進行持續且反饋性對話,以利持續改善;(2)根據改善情形,修正預期成果,並檢討未能符合預期的原因;(3)建立改善循環機制,以利提升改善成效;(4)據以修改或擬定新的改善計畫,以利改善現況或解決問題。至於在實務上,亦可參考持續改善的六個步驟來進行,詳如圖一所示。 2.學校創新作為與永續發展之規畫與作法 此項核心指標之準備上有二個重點,一是創新,另一是永續發展。因此在創新上,可參考圖二創新流程,從盤整研究學校現況開始,接著進行有關的研究與調查,以利確實掌握現況與問題所在,然後界定進一步發展所可能面對的挑戰,提出有關的想法並檢測其可能性,最後將有可行性的創新想法付諸實現,詳如圖二所示(Centrefor Process Innovation , 2017)。 至於在永續發展上,則可參考圖三永續發展的向度,並針對各個有關向度,研議永續發展的有關規範與具體作法。 3.學校維護教職員及學生權益之作法 在學校維護教職員及學生權益作法上,包括:(1)透過多元途徑,增進師生利害關係人體認學校教育主體是學生,以確保學生有效學習為校務發展之最高準則;(2)明訂保障學生學習及有關權益相關辦法,以確實維護學生的學習權;(3)根據教師學術專長開授課程,且能有效引領學生進行專業學習;(4)維護學生在校內外安全,並能定期實施意見調查,以利即時處理學生關注問題;(5)明定教職員工權利義務,且能彙整成表件資料並於網上公告。 4.學校確保財務永續之機制與作法 此一核心指標之準備可參照圖四,從學校整體目標出發,進行有關的策略發展,然後進行具體規劃,最後做成有關的年度財務報告,持續循環進行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實例 以下以筆者所服務學校為例,闡述如何推展「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的具體作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是一所培養師資為主的百年學校,在校務發展願景上強調「創新經營」、「邁向卓越」及「永續發展」,其中的「永續發展」是重要的一項發展願景。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上,政府對公共經費強調「經營績效責任」的新公共管理趨勢,身為公立大學應善用有限的公共教育資源,以發揮最大效益,並能有效分配經費來支持學校的永續發展。 以「永續發展」的向度而言,不論是在教育及文化、經費與資源及校園環境各向度上,均有永續發展的考量及其作法。例如在經費與資源方面,特別需要在校內建立依循教職員生的共識來分配經費,以利學校永續發展,詳參考圖六。 以自我改善而言,前已指出臺中教大是以師資培育為主的大學,因此在師資生培育上,不斷掌握現有情況及其跨年變化情形,以利了解是否持續自我改善。表二顯示臺中教大師資生參加教師資格檢定考試通過情形,以通過率而言,各年度均高出全國通過率甚多,例如100年度通過率79%,高於全國通過率58.91%;104年度為80.07%,高於全國52.99%。此即是以證據為本的客觀數據自我檢視,證實臺中教大在此方面持續進步,確實達到不斷地自我改善。 再以臺中教大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的實際情況而言,不僅是國內各大學中每年擁有最多的公費生,並為偏遠學校培育出優質師資,此已彰顯出學校在此方面的自我改善具體成果,並成為學校的發展利基。 從上述具體實例顯示,各校宜有客觀數據來展現自我的發展利基與自我改善成果,如此不僅可在校務評鑑時展現自我改善績效,並可作為校務經營自我檢視,以利持續強化進步的發展動力。 結語:大學評鑑可能產生之後續衝擊影響 根據本文前面之解析及實例剖析結果,最後提出下述幾項論點,作為結語。 ▌評鑑結果影響學校形象與聲譽 校務評鑑將會影響學校形象,更會影響學校的聲譽,千萬不能輕忽。在校務評鑑的準備上,宜善用此機會來自我檢視與改進,並建立良好的學校形象與聲譽。 ▌影響學校爭取教育部競爭型獎補助資格與機會 現今政府的政策經常強調競爭型經費,設定的條件特別與評鑑成績有關,因此未能獲得校務評鑑通過,對學校將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僅可能會喪失獲得補助的機會,也不利於學校的正向行銷。 ▌影響學校領導者之威信 校務評鑑結果不理想會影響校內外利害關係人對學校領導者的評價,不利於其領導威信與領導效能的發揮。 ▌影響學校系所招生及未來發展 校務評鑑成績不佳將直接影響學校的未來發展,尤其是我國正面臨少子化生源減少的挑戰,校務評鑑成績將會影響系所的招生,尤其媒體報導效應更會加大其作用,不可不審慎以對。 ◎參考文獻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6)。106年度第二週期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Centre for Process Innovation (CPI). (2017). The innovation proce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k-cpi.com/news/the-innovation-process/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Jisc). (2017). Transforming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with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isc.ac.uk/full-guide/transforming-assessment-and-feedback ※Lee, L. S., Wei, Y. S., & Wang, L. Y. (2013, Apri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and program evaluations in Taiwan and the emerging rol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HEEAC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QAAHE) 2013 Conference, Howard Civil Service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Taiwan. ※León, P. (2001). Four pillars of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Arlington, VA: The Nature Conservancy.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6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校務評鑑中的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大學校園 第一科大如何自我定位,走向創業型大學
我國於民國100年採用認可制評鑑辦理高教體系第一週期校務評鑑,開展大學校院校務改善的作為,而將於今(106)年至明(107)年辦理的第二週期校務評鑑,則尊重各校的自我定位與教育目標,且評鑑項目指標設計能讓各校展現辦學成效與發展特色,並促其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評鑑項目共分為「校務治理與經營」、「校務資源與支持系統」、「辦學成效」及「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等四大項目(如圖一)。 第二週期校務評鑑的理念與目的 簡言之,第二週期校務評鑑以各校自我定位為基礎,由熟稔校務的專家學者就其發展目標進行專業、嚴謹的品管機制,期能引導學校透過計畫(Plan)、執行(Do)、檢討(Check)、行動(Act)的PDCA品質循環過程,持續改進與提升辦學品質。而相對於前次校務評鑑,第二週期除了持續檢視學習成效與自我品質保證之外,更強調落實學校的自我定位、展現辦學成效與特色,以及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儘管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屬於技職體系,不列入此次校務評鑑的對象,但明確的自我定位與辦學特色實為每一所大學提升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在自我精進的原則下,第一科大仍可使用高教體系第二週期校務評鑑核心指標3-1「學校依自我定位下之辦學成效」據以檢視自我定位與辦學成果。 本文特以第一科大為例,依序說明如何找出學校自我定位、如何訂定發展策略與落實定位的具體措施,以及推動在地連結、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最後以自我改善機制做一結論。 創業型大學的自我定位與發展策略 第一科大依辦學宗旨、審視內外部條件、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並歷經圓桌會議與校務會議討論,決議以「創業型大學」作為發展定位,以具體實現強調「就業力、實作力、創新力」的技職教育目標,成為一所擁有創新與創業精神之國際化科技大學(如圖二)。 在全球化發展與國際競爭的挑戰下,不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或是歐盟都強調,大學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為了型塑發展特色,第一科大率先在2010年宣示轉型為「創業型大學」,透過建置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ecosystem),提供學生「跨域」、「創新」、「實作」、「參與」的學習環境,致力於培育學生「具備創新的特質,並擁有熱情(Passion)、投入(Commitment)與分享(Sharing)的創業家精神」。 第一科大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落實以下四個發展策略:(1)引導學生跨域進行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學習解決問題、啟發創造力;(2)鼓勵學生勇於試錯、檢驗創意;(3)建置基礎設施,讓學生能快速產製原型(rapidly prototype),動手做出心目中的「作品」;(4)建立激勵機制與舉辦系列培育活動,篩選與媒合團隊,輔導師生研究成果與創意商品化。 創業型大學具體措施與辦學成效 ▌建立First Tech創業生態系統 一個建構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如圖三),能藉由課程、活動、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結合教育與育成機制,營造出友善的創新創業環境,讓校園的研究成果商品化、創意發想產業化,進而創造商品與服務的新價值。 ▌成立專責推動組織 成立「創新創業發展院」,由副校長兼任院長,以整合行政與學術單位資源,藉以掌握重要策略之執行,加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運作綜效。 ▌創新創業教育 開設校必修「創意與創新」課程,以及跨院「創新與創業」相關學程,並出版《創新創業首部曲》、《創業管理》等共通性教材,以及配合書籍內容拍攝「小資創業日記」微電影;另外,出版《方法對了,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專書及教具,以作為各校推動三創教育之入門參考教材。 ▌創新創業育成 為了發掘學生創新創業潛力,學校開設「創業星光班」,輔導學生設計思考、撰寫商業模式,並建置「創業培育室」及「微創業空間」,由專業經理人提供創業諮詢與輔導,讓學生創意產品試驗創業。此外,辦理「傑出總裁講座」、「創業校友講座」等,進行經驗分享,並設立南臺灣第一個校園天使投資基金,協助師生創業募資。 ▌創客實作與產學鏈結 第一科大團隊特地前往美國取經,實地考察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等世界名校,汲取創意空間設計理念,建置「創夢工場」及「創客基地」。其中「創夢工場」自2015年5月啟用至2016年底,已吸引國內外產官學界人士超過6萬人次造訪,並經教育部指定為「南區大學創新自造教育基地」,且於2016年通過Fab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國際認證,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成為臺灣唯二通過國際認證的學校,能有效鏈結國際創客社群。 第一科大的典範科大計畫除了建置「跨域實作工場」、「智慧製造實作工場」外,更興建「產業創新園區」,提供場域與產業合設研究中心,目前已有臺灣高速鐵路、富強鑫精密工業等8家公司進駐。因空間已滿載,故第二期園區也在今(2017)年2月動工興建,能有效深化產學合作。 ▌建立激勵制度 學校為促進研發成果宣傳,引進專業廠商協助教師拍攝研發成果商品化影片,並訂定「教師創新創業激勵辦法」及「學生創意發想產業化激勵辦法」,促進媒合產學合作。 由於創業型大學的定位明確,且符合高教發展趨勢,第一科大辦學成效已顯現,除了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典範科大計畫外,並獲教育部選為推動商業4.0及智慧商務召集學校;連續多年躋身英國QS亞洲最佳大學前300大,係南部技職校院唯一;2016《天下雜誌》590期譽為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並列臺灣最積極推動「財金跨資訊」的校院;1111人力銀行2016雇主最滿意大學調查,企業最愛技職校院全臺第5名;以及《Cheers》「2016校長互評辦學績效進步卓越大學TOP20」第15名。 在創業教育方面,第一科大亦頗有成果,2016年已分別獲教育部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通過件數第三次全國第一、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創新創業計畫書評選競賽連續兩年決選隊數全國第一、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創業傑出獎」首獎等。 扎根創客在地教育,第一科大與180餘所學校簽署創客教育策略聯盟。(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提供) 以校務發展為基礎,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創客教育向下扎根 學校藉由在地連結,期能成為帶動高雄地區創意創新教育領頭羊,已辦理中小學生創客體驗課程、高中職物聯網創客體驗營、赴馬來西亞高中舉辦手創工作坊科學營,以及與高雄市教育局合作辦理「科技自造夢工坊」種子師資研習營。 ▌金控中心資源共享 第一科大擁有全國首創「實習金控中心」及「兩岸財金教育中心」,已與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及多家金控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而為達到資源共享,更建置「金控教育雲」,克服人才培育跨越區域的限制,提供18所大專校院與高中職2,615個帳號參與實習課程,共同推動商業4.0人才培育;另辦理全國投資模擬競賽、跨校聯合考照活動,以及舉辦高中職金控體驗營、財金專業領域之種子教師研習營等。同時,與國教署合作支援高中職特色課程及校外實習方案,提供學生職場體驗與實習,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成效。 ▌首創「傳愛還願助學計畫」 為協助學生安心就學,學校於2010年首創「傳愛還願助學計畫」,以「你助學、我服務、他還願」為理念,結合助學與志工社會服務,投入傳愛志工服務,發展成獨具特色的「十大愛」服務,藉此培養人道關懷精神,體現生命價值,形成永續不斷愛的循環,並使傳愛服務成為師生力行實踐的理念與傳承的精神。 落實自我改善機制與永續發展 第一科大為確保高等教育品質,藉由自我解析強弱機先,確認創業型大學之特色定位,並擬定校務發展計畫,型塑特色。另為達成教育目標,確保校務永續發展,也落實以下自我改善機制,包含: (1)建構「教學全面品質管理」品保系統。 (2)為提升行政同仁服務職能,開設行政領導班、行政創新班。 (3)藉由年度圓桌會議,以凝聚校務發展共識。 (4)年度各單位業務報告,定期檢視行政效率效能。 (5)藉由校務興革建言系統、學生及職工與校長座談,以及行政服務滿意度調查,提高行政效率及服務品質。 (6)推動自辦外部評鑑計畫與國際專業機構認證。 (7)彙整各評鑑委員意見,追蹤列管,限期擬定改善策略。 第一科大期望藉由上述持續自我改善的作為,精進內部管控作業程序,降低經營管理風險,確保組織運作能有效率的推動執行校務發展計畫,讓學校成為引領創新創業風潮的國際化科技大學,培育產業專業人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6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創業型大學的自我定位與辦學成效:以第一科大為例
大學校園 【2017黑克松】第一屆技職盃,北科大奪冠
「2017年智慧生活・自造黑客松:技職盃全國大賽」的評審團大獎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MEIT」奪得,可獲頒新臺幣20萬元獎金。而雲科大、虎科大、屏科大等12隊則分別榮獲最佳獎項以及佳作。 配合近年來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強調共創、共享的思想潮流,鼓勵各級學校師生及社會大眾參與動手實作,教育部補助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及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為五大自造教育推動基地,培訓自造教育種子師資,帶動相關課程教學,並開放基地資源供各級學校師生及社會大眾實作體驗。今年度並規劃由五大基地聯合辦理第1屆技職盃「黑客松」競賽,參賽者須在短時間內,經由密集思考及團隊合作,實作出具創新技術與實用效果的成品。 總決賽兩天一夜,獎金高達20萬 第1屆技職盃「黑客松」全國總決賽總計50支參賽團隊完成報到,在兩天一夜的賽程中,使用主辦單位提供的有限材料及機具,針對競賽主題完成作品,角逐佳作5名(獎金各新臺幣4,000元)、最佳技術/設計/創意/簡報/創造價值/人氣等獎項6名(獎金各新臺幣2萬元)及評審團大獎1名(獎金新臺幣20萬元)。 競賽第一日當場抽籤決定競賽主題為「高齡者腦力訓練之智慧裝置」,參賽團隊即由討論失智長者的生理、行為變化開始,嘗試去理解失智長者,進而同理他們的感受,再透過實作技術,為長者們設計出活躍腦力的互動裝置或遊戲。競賽第二日接受評審委員的檢視及詢答。 第1屆黑克松技職盃獲獎名單 總決賽前先要過三關 在參加「智慧生活自造黑客松技職盃全國大賽」總決賽前,參賽隊伍先要經過「賽前訓練課程」、「分區競賽及不分區菁英賽」、「進階訓練」等訓練與競賽。 【賽前訓練課程】:106年4月接受技專校院學生組隊分區報名,並安排賽前訓練課程,訓練內容除包含技術類型課程,並規劃「食」、「衣」、「住」、「行」、「育」、「樂」、「老」、「幼」等八個「智慧生活」不同層面的思考培力重點,另於訓練過程中搭配「黑客松賽前暖身-破冰Demo賽」,使參賽團隊能針對訓練成果進行驗收,並於賽前模擬真實參賽情境。 【分區競賽及不分區菁英賽】:106年5月6日至7日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分別辦理分區預賽,另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於106年7月1日辦理不分區菁英賽,經相關機制之評選輔導,共選拔出17校83隊約240人進入全國總決賽。 【進階訓練】:依入選全國總決賽隊伍之性質與能力,以專業訓練課程培訓團隊在短時間內進行創意發想,提出實際可行的方案並實作產出。 藉由聯合全國技專院校、連結民間自造者社群的競賽系列活動,希望使年輕學子經由「學中做」、「做學想」的過程,實踐自造者運動的目標,透過密集思考的創意發想,勾勒未來更加便利的人類生活,並落實創意,動手解決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競賽過程中各種形式的創作,後續將由自造教育推動基地團隊進行諮詢輔導,評估結合產業市場需求的可能,希望能由創意實作衍生出創新與創業。 ★資料來源:「2017年智慧生活・自造黑客松:技職盃全國大賽」活動官網
大學校園 工程及科技教育系所為何要有IEET認證?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是教育部認可的專業評鑑機構,所推動的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是國際認可的制度,由系所自動自發參與,具備維護畢業生、校友權益及明確展現學生學習成果的優點。 IEET剛於今(2017)年3月中旬公告105學年度認證結果,許多最早參與IEET認證的學校,如中原大學、逢甲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等已有超過12年執行認證經驗,認證結果相當良好,相信大家對這些學校近年來在教學上的成果展現也都有目共睹。 世界一流大學自動自發持續參與認證 IEET自2004年起推動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都是由學校的系所自動自發參與。目前涵蓋工程教育(EAC)、技術教育(TAC)、資訊教育(CAC)、建築教育(AAC)和設計教育(DAC)等五項專業類別教育認證,其中前三類別認證系統已經受國際認可,包括EAC已與華盛頓協定(Washington Accord)、CAC與首爾協定(Seoul Accord)、TAC與雪梨協定(Sydney Accord)接軌;而AAC目前則為坎培拉協定(Canberra Accord)準會員。 另外,世界一流大學的系所,例如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英國的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澳洲的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韓國的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與香港的香港大學等名校,以及其他國家的一流大學,為維護其畢業生及校友權益,並向世界展現他們的教學品質,都持續自動自發的參與該國家的系所工程教育認證。 ▲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世界名校皆自動自發持續參與IEET認證。(圖片來源:Canon.vs.nikon,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畢業生學歷與國際接軌,宜回歸系所是否受國際認可 上述所談的國際接軌,都是以系所/學程為認可單位,而非以學校為單位。工程、科技、建築教育如此,醫學教育及商管教育也一樣,主要原因為這些國際接軌都與畢業生的未來專業執照相關。舉工程為例,儘管馬來西亞和臺灣的雙邊教育部訂有相互認可學歷備忘錄,但馬來西亞學生來臺就讀工程方面系所,未來回馬來西亞工作時,若要登記為專業工程師,當地主管機關不是問學生畢業的學校為何,而是問「畢業的系所有無通過IEET認證」、「有沒有受到華盛頓協定認可」。 換言之,只有學校層級的評鑑是不夠的,當涉及專業,還是要回歸到教學單位,也就是系所,甚至是學程或學制,亦即學士班、碩士班或博士班。這樣以學程為學歷資格認可的方式,是所有華盛頓協定之下的國家通行的方式。 也因此,攸關學生未來專業是否受到認可的資格,還是要回歸到系所層級,若系所未接受認證,系所畢業生仍舊無法與國際接軌,無法達到學歷受國際認可的目標。 IEET認證是提高國際能見度的關鍵 IEET認證和國際協定接軌,代表通過IEET認證的系所畢業生可以受到上述協定中其他會員的認可。例如IEET工程教育認證所對應的華盛頓協定目前有18個會員,包括臺灣的IEET,一旦臺灣某所大學的某個系通過IEET認證,其他17個會員(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愛爾蘭、加拿大、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印度、中國大陸、俄羅斯、南非、斯里蘭卡及土耳其)都會因為IEET認證而認可這個臺灣的系所以及其畢業生的學歷資格。IEET的工程技術教育認證對應雪梨協定十個會員,資訊教育認證對應首爾協定八個會員,建築教育認證對應的坎培拉協定(IEET目前是準會員)也有七個會員。 美國、加拿大或紐、澳等國在接受專業工程師申請時,第一步問的都是申請者是否畢業自該國通過認證的系所,若非該國畢業生,則會問學歷是否受華盛頓、雪梨協定或首爾協定認可,針對在臺灣取得學位的畢業生,問的自然是「系所是否通過IEET認證」。過去許多香港的學校都是在IEET成立後,因為香港和臺灣皆為華盛頓協定的一員,而認可臺灣學歷。新加坡政府也在多年前特別修改《國家專業技師法》,認可包括臺灣IEET等華盛頓協定成員的認證制度。若有工程顧問公司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標工程,臺灣派去參與計畫的工程師到了當地,都要受當地政府要求,提出學歷是受華盛頓協定認可的佐證。亞太工程師(APEC Engineer)認可專業工程師學歷資格的機制,更是以IEET的學程認證為依歸。 中國工程師學會近年已開始在國內推動美國專業工程師基礎考試(Fundamental Exam,簡稱FE),該項考試對考生資格的認定也是以IEET通過認證系所為依歸。因此,國內學生可憑就讀系所獲IEET認證通過的資格,參與中工會舉辦的FE,直接在國內取得再往下一階層考試的資格。 另外,我國許多學校及其系所在與他國大學建立雙聯學位或交換生制度時,常常因國外大學對我國大學不了解而面臨困難,但一旦對方知道我國學校的系所已通過IEET認證、受到華盛頓協定、首爾協定或雪梨協定認可時,這些疑慮全都一掃而空,順利完成相關制度的建立。這些都是因為IEET認證制度受到國際認可,國外學生來臺灣就讀時,無論受教品質或學歷資格都會受到保障。 簡而言之,對學校而言,無論是保障國內學生權益或是吸引國外學生來臺就讀,具備IEET通過認證的條件,都是學校可以具體展現給學生看的面向。 ▲IEET與專業機構合作辦理工程創意競賽,深受學生歡迎。(IEET提供) 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和評量機制 在過去執行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的13年過程中,IEET制度不僅清楚帶領學程走向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和評量機制,且透過要求整合性的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讓學系在培育學生實作能力和呈現學習成果上,更加自信、明確,對學系的教學成長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在國際協定的要求下,IEET認證要求學程展現學生在畢業時必須具備一定的核心能力,如此才能順利進入職場,發揮業界所要求的專業技能。這些核心能力包括專業性的,例如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執行實驗和分析數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也涵蓋較通用性的,包括團隊合作、溝通、專業倫理、多元觀點、社會責任等。從國際協定角度看,具備這些能力是大學生應該有的專業門檻,也因此,IEET認證的著眼點都是學程在這些能力上的培育成果,以及課程如何設計及持續改進,達到這些核心能力的培育。 IEET 2014年起推動Capstone課程,除了增加學生的實務能力外,也讓學程透過此一課程,展現學生在上述不同核心能力上的學習狀況,例如學生在這個課程上表現出哪些能力比較好、哪些能力比較不好。有了這方面的明確資訊後,學程可以掌握具體方向改善教學,也提供教師改進教學的動機,甚至是整個系在課程調整上的建議。Capstone課程在國外行之已久,我們起步已晚,更應積極推動。 配合Capstone課程,IEET近二年也和其他專業機構合作推動工程創意競賽,成果相當好,並了解到獲獎學生的系所在此類課程上都有相當時間和程度的發展,相關的整合實作課程在系所裡也普遍受學生歡迎。 基本上,IEET認證透過規範的要求,已逐年在國內工程教育內涵上造成顯著的影響,進一步協助工程教育在培育學生上能更加與國際現行趨勢契合,尤其是針對實務訓練,無論是工程設計或實務技術面,都積極以認證制度輔導學系強化這些方面的要求。例如,華盛頓協定近年強力推動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這也成為IEET推動Capstone課程的初衷。 IEET認證是學校國際化的關鍵 在當今市場、時代和世界趨勢下,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走出去,也因此IEET認證是學校推動國際化,以及展現系所教學品質的重要基石和國際公信力的關鍵,相信更是臺灣的大學系所畢業生職涯得以發展的必備條件。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7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IEET認證是維護畢業生權益 展現學生學習成果之必備條件
大學校園 系所評鑑與ACCSB認證有何不同?
Photo via Visual hunt 臺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除了實業界多年來抱怨的學用落差外,少子化造成招生不易和在學學生程度日益低落;國際化促使海外名校來臺競招優秀學生;另一方面,校園內學術倫理風波不斷,政府政策上又突然鼓勵高中生延後念大學並且取消十年來系所評鑑的要求。在生源萎縮、競爭加劇的不利環境下,政府的協助輔導角色卻也同時轉成消極。在許多負面消息頻傳之際,不禁令人憂心:臺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未來何去何從?誰能替孩子們的教育品質把關? 誰能替高等教育的品質把關? 在通過「華文商管學院認證」(Accreditation of Chinese 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 ACCSB)學院的屆期追蹤展延實地審查期間,各校認證委員們逐一檢視兩年前通過認證的學校,是否落實當初所承諾之調整作為,包括:釐清各學制的定位及人才培育目標、透過繪製「課程地圖」強化課程設計、核心能力與職場角色間之邏輯關聯性、將非正式課程列入畢業門檻以培育學生溝通與人際能力、建立核心能力檢核機制以確認學生畢業前之能力達成,以及教師依學術與專業標準分類後之精進情形等。 對這些學校院系而言,為了確保教育品質,他們不再視「評鑑」為滿足形式要件的「作文比賽」,而是透過外界客觀專業而嚴謹的認證,全面檢視自己的教育系統與內容。我們看到的是全院系所動員,為了獲得認證展延而努力。而前述這些令學校院系頭痛的要求,正是所有通過認證系所在ACCSB的背書下、對外界所做的品質承諾。 通過ACCSB認證的系所有哪些變化? 為什麼在校務問題已疲於奔命之際,學校還要自找麻煩來申請ACCSB認證?課程的調整、師資的檢討、畢業門檻等種種要求,每項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變革,是什麼動機讓學校願意做此改變?通過認證的系所與一般系所又有什麼不同? ▌1.每一個通過認證的系所,都訂定了明確、務實而且可行的人才培育目標。 透過課程地圖的繪製,各系所須明訂人才培育目標(為○○產業培育具備○○特質的○○人才)及描述學生未來就業的職場角色,並透過院系必修、模組選修及非正式課程之明確規範,以目標導向、整體規劃的觀點來設計課程,形成整合式的人才培育系統,確保學生畢業前能具備職場所需之核心能力,並讓企業能透過此人才培育目標,更快速精準的媒合所需的人才。 ▌2.系所人才培育的重點不只在知識傳遞上,更著重學生能力的培育,包含專業上所需要的技術能力、工作倫理以及人際能力。 除了課程設計都經過專家檢視、符合目標職場專業需要的標準外,非正式課程也是依系所人才培育目標所設計教育組合的一部分:透過將專題式的演講、企業參訪、競賽、見習及與專業相符的實習等參與次數或時數納入畢業要求中,以加強學生在團隊合作、溝通表達及工作倫理等方面的軟實力。 ▌3.各系所對專任教師都訂定了學術或專業上持續須符合的及格標準,並對未達標準的教師制定具體的輔導計畫,以確保師資水準。 透過系所自訂的「學術型教師」(Academic Professor)及「實務型教師」(Professional Professor)認列標準,推動教師持續在自己的領域精進發展。 ▌4.每一系所皆設計有畢業前學生核心能力的檢核機制,作為畢業生的品質保證。 各系所皆依自訂之人才培育目標,規劃適當的總整課程,以檢核學生是否具備各項目標核心能力。例如,專題製作是最常見的總整課程,但其中包含:學生分組之主題選定、教師群之參與角色、學生團隊之組成方式、成績評量之標準、發表之形式等,皆由全系老師共同參與討論,定案後再由老師們共同指導及公開評分,以真正發揮「總整課程」之功能,而不是如同一般論文撰述般,由個別老師依個人偏好及學生興趣隨興發揮。 ▌5.通過認證的系所都能明確區分培育「學術人才」,如學士/碩士(BS/MS),與培育「管理人才」,亦即企業管理學士/企業管理碩士(BBA/MBA),二者在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上的差異,並且落實於課程設計與畢業要求上。 培養管理人才(如企管、國企),相較於培養學術人才(如統計、經濟、會計、金融、保險、觀光休閒等),須更加重視領導、溝通、團隊合作等管理能力之培育,對知識廣度的要求遠超過對深度的要求。 透過學院的整合創造雙贏局面 為了回應上述對各系所的各項要求,通過認證系所所屬的學院必須扮演更積極的整合性角色;各校視其不同的條件,逐漸增加學院在教學、產學、實習安排、校友聯絡、招生宣導及研究上的整合功能,將經費及人力(含師資員額)調度的權責轉由院的階層來負責,將企業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高階主管企業管理碩士(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企業管理博士(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BA)等需由各系所師資共同教導才會成功的專業學位,交由學院來辦理。 長期而言,這些學院將打破系所的籓籬,整合成一個資源充沛的專業學院來從事管理專業教育及學術研究,同時保障教師在少子化之衝擊下,能透過學院整合後的資源規劃獲致更佳的安排。 疾風之下始知勁草──ACCSB認證的品質保證 在內外環境皆不利的情勢下,務本務實是最佳的策略。各大學院系只有反求諸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目標、教育手段及教育系統是否尚有疏漏,並借重外部專家協助、儘速亡羊補牢,才能在嚴峻的挑戰之中屹立不搖。尋求目前管理教育界公認最嚴格的ACCSB認證、淬煉自我成為疾風中的勁草,或許是最佳的選擇。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7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系所自我評鑑與通過ACCSB認證有何不同?
大學校園 評鑑2.0時代,大學如何確保系所品質
Photo via Visual hunt 為因應國際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挑戰,教育部著手規劃高等教育評鑑從「1.0」進化到「2.0」,重點政策方向為不再由政府單位辦理系所評鑑,而改採校務評鑑方式監督各校辦學成果;同時規劃簡化評鑑指標,鼓勵學校呈現辦學特色與成果,以「兩大目標」、「一個作法」進行檢視。 「兩大目標」即為檢視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教學成效;「一個作法」則是將學校的評鑑資料改採公開透明的資訊,供社會大眾及評鑑委員隨時上網檢索,希望落實由學校自主建立並確保教育品質的功能,達到大學自主治理的積極性目標。 建立ADRI內部品質保證機制 過去教育主管機關在評鑑初期以IPO(Input, Process, Output)為導向,設計並執行統一的檢核標準,較無法充分考量個別學校的特性,而較重視校際、系(所)際間相互評比;繼而轉型至以PDCA(Plan, Do, Check, Act)為精神,透過多元指標引導學校自我定位,以追求進步、發揮特色,重視學校自我檢視,強調自我改善與成長,如今在評鑑2.0的「兩大目標」與「一個作法」策略引導下,學校可藉由ADRI(Approach, Deployment, Results, Improvement)模式建立內部品質保證機制,強調切合目標並以學生為本,據此檢視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A:宗旨/目標/策略(Approach):學校依據自身優勢資源並配合發展願景與使命,訂定宗旨/目標,並研擬執行策略與可行的績效指標,以作為定期檢討成效之用。 D:執行情形(Deployment):前述相關執行策略在獲得全校共識後,於日常運作推動執行。 R:執行成果(Results):學校自我檢視各面向執行成效,並逐步展現優勢與特色。 I:改善方案(Improvement):學校就其所擬定之宗旨/目標/策略、執行情形與執行成果定期檢討,並透過全方位、有效、透明、審慎的客觀數據呈現改善方案,以達精益求精、持續改善的目的。 善用資訊科技,整合各項校務系統資料 教育部為協助學校提升校務治理能力,善用教育資源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於2015年5月訂定「補助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希冀學校能透過盤點、整合、管理及應用校內、外既有的資料庫╱資訊系統之數據╱文字資料,建構一個確實提供校務運作參酌的長期追蹤資訊平台,建立學校行政與教學單位數據╱事證為本、績效責任為承諾的決策支持模式,達致學校跨單位職能合作、知識管理、自我評鑑與標竿學習的目標。 臺評會為協助學校充分利用數據,以達校務運作之完善,已於2016年正式推動「臺灣校務專業管理資訊整合先導計畫」(Taiwan Institutional Research Cloud,簡稱TIR Cloud),透過公開資訊之彙整及資訊平台的建立,將資料作有效運用,提出具有廣度及深度的關鍵數據與分析報告,讓學校在短時間內掌握各項數據所代表的意涵,進而發掘學校經營問題。 接軌國際,參與跨境教育評鑑 積極的國際合作發展是國內各高等教育機構努力的目標,如何確保學生的學習品質及環境、教師的教學及學程品質,除校內行政監督及自我評鑑必須確實外,跨國認證的推動將更形重要,亦即建立相互承認各國評鑑結果的平台,推動資源分享及相互學習,達到最終的國際品質保證,此時,專業評鑑機構即發揮重要角色。 泰國「國家教育標準與品質評估局」(Office for 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NESQA)與台評會於2015年10月簽訂臺泰雙認證計畫,藉由與國外評鑑機構雙認證的進行,提供更具國際化的建議以協助教育機構提升品質,亦為跨境教育品質往前跨越一大步。 綜合上述,政府機關已改變對學校品質保證監督的形式,將採用校務評鑑模式進行全面性的監督,學校內部為維持一定的教學品質,發展自身特色,提高教育或研究品質,勢必將建立一套內部品質保證模式。未來專業評鑑機構所扮演的角色,除了擔任第三方品質保證的機構外,如何協助系所建立及提升教學品質也將成為重點,不論是進行有系統的評鑑,或是扮演諮詢與服務角色,都必須由學校依實際狀況及需求進行主動性的策略行動,方能真正落實及改善評鑑的功能。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7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評鑑2.0時代 大學如何確保系所品質
大學校園 中金院校長施光訓:公私立同額減招,學費齊一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圖/陳秉宏) 「學校失火了,總要有人開門!」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2015年還是興國管理學院校長,為了讓僅剩百名學子、隨時可能倒閉的「吊車尾」大學起死回生,在鍥而不捨、多方奔走下,終於說服知名企業集團接手,力圖將「退場學校」逆轉為亞洲最務實的商學院,成為國內大學成功轉型的典範教案。他與眾不同的校務經營哲學,也反映在對於高教問題的獨到看法上。 專長財務金融的施光訓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大膽提出調漲國立大學學雜費讓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化、全面發放教育券補助公私立大學生,以及公私立大學同額減招等多項建議,以解決高教大限危機,希望帶動國內大學排名重新洗牌,還給18歲孩子一個公義及特色的教育未來。 臺灣高教就像自助餐,缺乏特色又混亂 【問】:從學校瀕臨倒閉的重大壓力與起死回生的戲劇性轉折中一路走來,您看到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困境是什麼? 【答】:臺灣高等教育的困境與臺灣社會面臨的困境很類似,就是害怕失敗、害怕改變、害怕與別人不一樣;大學內部不敢鬆綁,因為沒人做過,不知會發生什麼事,又擔心未知的風險,於是乾脆不做。大家都不願意「變」就沒有特色,是臺灣高教最大的問題。每次國內大學到國外集體招生,學校端出來的菜單都一樣,這樣如何吸引外國學生?外國人看臺灣高教市場,就是一個「亂」字。 再打個比方,若你不曉得中午要吃什麼,各種菜色都有的臺式自助餐或許就是你的選擇。我們的大學就像臺式自助餐,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有,但吃飽後又沒有太深刻的印象。有時候菜太多,也不知道該吃些什麼,而且實際上可能只是同樣的食材用不同方式煮出來而已。另外,做自助餐需要規模經濟,規模不夠,自助餐就會倒。這也是臺灣高教現在的問題。 自我減量縮小規模,失火了就要開門 【問】:您對出現招生危機、瀕臨倒閉邊緣的學校領導者有何建議? 【答】:當我開自助餐沒有客人上門,每天做這麼多菜也不賺錢,何不改做套餐或小便當?再不行的話我就賣火鍋,因為小火鍋冰起來不會壞。市場規模縮小時就縮小經營方式,總是能找到生存的方法。同樣地,當大學生源減少、招不到學生,第一就是要自我減量,將教師、職員與學生數縮小到能夠自立自強的規模。 我知道這是非常艱難的困境,校長必須先從人事著手,設法讓學校穩定下來。興國管理學院決定轉型到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之後,學校一一發放撫慰金(補償金)請老師離開,根據我的不完全統計,離職教師後來有一半在其他學校找到專案教職,他們在路上遇到我還會表達謝意,因為大家早就知道學校維持不下去了,只是需要有人把門打開;失火了,總要有人開門吧!否則不開門也不救火,大家遲早都在裡面悶死。 特色菜上桌,大學「重劃」勝「都更」 【問】:以後可能會有愈來愈多大學瀕臨倒閉,您覺得他們都能這麼幸運地找到企業家接手,變成下一個中金院嗎? 【答】:很難說,因為接任者必須要有至少「贊助」五年,學校才能自給自足的心理準備;而且前提是學校必須自己先縮小規模,精簡人力,並且端出「特色菜」或「今日特餐」上桌,客人才會進來。如果有幸得以存活,就能繼續經營;若真的經營不下去,則可進入教育部設計的退場機制,將學生、老師、職員安頓照顧好後,重新找一批新人接手辦學,將學校資源移轉給有意願、有能力的人,然後退出經營團隊。 只要教育部的退場機制能夠成功建立起來,估計五到十年之內,臺灣將會創造出一批很新的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不僅各有各的特色,還能刺激其他沒有生存問題的大學做出改變,整個高等教育生態就會慢慢不一樣! 有人建議招不到學生的大學可以轉型做長照或社福機構,我並不看好,因為臺灣的大學排名與地點和房價息息相關,招生差的大學幾乎都在房價低、地段差的偏遠地區,請問有哪一個老人願意去偏鄉生活?與其做「都更」,還不如找「重劃區」來得快;學校轉型做非教育事業就等同都更,轉手經營繼續辦教育則是重劃的概念,後者才是成功的轉型。 公私立大學應同額減量,不宜只砍私校 【問】:少子化凸顯高教大限問題,您認為該如何解決? 【答】:第一步要「同額減量」,無論公立或私立大學、前段班或後段班,全面減少招生名額。高教缺額問題不是砍掉幾所學校就沒事了,就好比淹水,今天他家淹水,明天就會淹到你家,必須同額減量,大家一起面對現實,才是務實的作法。到底臺灣有多少孩子?整個大學應該縮減多少名額?全部一一算出來,再將每個學校應減招的比例分配好,而不是只把出包的私校切掉。 韓國面對少子化的高教轉型作法就是第一階段全面同額減量,各大學招生名額每年各減百分之三,表現太差的學校甚至要減到百分之六,當大家調到一個比較安全的水位後,下一步才會進入大調整的階段。而臺灣現在的作法則是有學校溺水了,其他學校就在岸上觀看,連救生圈都不丟,因為「你在水裡很可憐,但一所大學要養這麼多個老師,我也不能把名額送給你!」 【問】:國立大學減招,社會大眾能接受嗎? 【答】:公立大學減招沒有這麼困難,我在國立大學教過書,大家都希望降低生師比,不要教太多學生,教學品質才能提高,倒是本來滿招、學生人數較多的私立大學可能會有不同意見,因為收入會有影響。但長遠來看,同額減量政策可讓各大學的規模降到合理範圍,辦學好的學校,減招名額可以少一點,資源少的學校則減多一點,預估再過五年,臺灣高教規模就可適配人口結構。 公私立學費齊一化,發教育券助學生 【問】:國立大學減招會不會與民意背道而馳? 【答】:我要強調的是,全面減招政策的配套措施是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化,並以私立大學學費為基準,要求公立大學提高學費,然後由政府發放相同額度的教育券給每一個公私立大學學生,讓學生無論就讀公立或私立,都負擔一樣的學費,不要有差別待遇。 舉例來說,假設現在公立與私立大學學費每年分別為5萬元及10萬元,以私立大學為基準將學費拉齊後,公立大學學費漲到10萬元,但由政府發給每人4萬元教育券,則公校生實際上只需負擔6萬元,僅比現在多漲一萬元,但私校生扣除教育券補助後,實際付出的學費卻大減4萬元。 一旦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化的理念得以實施,無論就讀公校或私校,每位學生實質上都好像念國立大學,因為都享有國立大學的收費,那麼國立大學減招的衝擊就沒有這麼大,學生也未必非得念公立不可。 打破學費不正義,高教排名大洗牌 【問】:公私立大學學費齊一化的背後理念為何? 【答】:臺灣社會常講「居住不正義」,我則認為是「學費不正義」!全國有超過六成的大學生就讀私立大學,卻比少數三成的學生多付出兩倍學費,這樣對嗎?政府的補助款只幫考試考得好的人買單,考得差的人就被處罰要多繳錢,難道他們不是臺灣人嗎?他們沒有繳稅嗎?這是不公平的!這是不公平的! 我學財務金融,以最高框架來看,政府應該讓公私立大學有齊一的競爭標準,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才是社會公義!臺灣的高等教育早已經是社會福利,因為大學實質錄取率已經超過百分之百,若政府不願改變現在的結構,還讓公私立大學學費有這麼大的落差,就是在為18歲的孩子創造一個很不公義的環境。這是我特別想要提的。 【問】:政府有這麼多預算全面發放教育券嗎? 【答】:我相信政府有這個能力。現在政府給公立大學非常多的補助款,讓公校維持非常便宜的價格,未來只要將這些經費改為直接補助學生即可,讓學生拿到教育券後自由選擇學校就讀,這樣不是比較正義嗎?當學費齊一化,大家的選擇權就變得一樣,不再因為價格因素優先選擇公立學校,市場機制也才會進來。 況且臺灣的公立大學學費目前存在「不合理的低價」。以實質成本計算,公立大學每生單位成本比私立大學多出約五到六成,等於學校一年收5萬元學費就會虧10萬,若不靠政府補助,每位學生實際上要收取15萬元學費,學校才能損益兩平。因此,我認為公立大學應該調漲學費。至於有人主張開放大學自主調漲學費,我則認為以現行結構,私立大學沒有漲學費的能力,因為這是社會觀感問題。 另外,並不是每一所公立大學都比私立大學好,未來若公私立大學學費相同,大家一起公平競爭,相信整個高教市場排名次序就會有所改變,退場名單上一定會有公立學校出現! 永遠問你WHY,企業人辦學更務實 【問】:請談談企業辦學與傳統辦學的差別? 【答】:企業人比較實在,他們永遠在問你「why」,你得告訴他「為什麼」。例如,當你提出課程設計與教育部的學分規定時,他們只問你一句話:「這種學生出來到底能不能用?」企業就是教育產業的消費者,他們不管吸塵器裡面裝的是什麼晶片,只要知道吸塵器能用就好。 所以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辦學很務實,誓言成為亞洲最務實的商學院。我們做了許多實驗與挑戰,正在一步步往前走,老實說,真的很辛苦!在臺灣,要做一點改變真的不容易,但我樂意面對與被檢驗,因為企業可以幫我更有效率地達成我想做的事情。只要想做,就會承擔,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5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中金院施光訓:公私立大學同額減招 學費齊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