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輔英科大】斜槓思維打造多元就業能力
近年因應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衝擊,加上勞動市場急遽變化,可預期未來的工作需具備更多的知識技能,而工作者須適應變動,不斷提升工作者所需的知能,大專畢業生求職面臨更大挑戰。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補助輔英科技大學,從協助同學找出個人最有力的就業領域開始;再進一步培育出企業所期待的人才,使同學能將所累積的「就業力」充分展現在雇主面前,以爭取個人最佳的工作機會,昂首闊步築夢人生。 斜槓思維,多元就業 輔英科技大學以健康為教育主軸,並以「專業、關懷、宏觀、氣質」四大精神為教育理念,持續發展健康專業的特色教學,培育具有就業品質保證、職場永續成長的學生。106年度活動規劃,在建構「探索自我」、「職能養成」、「職場接軌」之三階段完善職涯輔導網絡基礎下,深化活動內涵及輔導機制,藉由「適性測評」、「實務性企業參訪」、「就業講座」、「輔導諮詢」、「就業攀登力研習營」、「履歷自傳撰寫競賽」及「面試競賽」等一系列就業攀登力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具備那些技能與職業的適配性,用斜槓思維讓學生思考生涯的問題,賦能釐清自我價值觀,為學生增加多元就業能力。 諮詢輔導─職涯發展師進行履歷自傳技巧個別指導。 模擬面試,提升口語表達 其中規劃模擬面試系列活動,透過講座活動、個別指導、面試彩妝諮詢,以及面試競賽活動,提升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及求職時的競爭優勢,由業界人資主管擔任面試評選委員,並開放全校學生進行現場觀摩。競賽由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碩士班葉馨楓同學奪冠,葉同學在競賽當中無論是口語表達、臨場反應、服裝儀態、語意流暢度、整體表現等,皆獲得面試官高分印象。葉同學賽後表示,感謝學校辦理此次競賽,讓即將踏入職場的自我,透過此次活動挑戰自己,更理解一份好履歷能為你爭取面試機會,而面試更是成敗的關鍵一擊。
校長開講 【屏東】美和科大校長翁順祥:敢做夢 從海外實習走出去
美和科技大學校長翁順祥認為,偏鄉、弱勢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做夢的勇氣」,大學給予他們最重要的養分,就是讓他們敢做夢,然後築夢踏實。 成立於1966年的美和是臺灣第一所護理專科學校,學校是由徐傍興等14位醫師和1位建築師共同成立。當年地方仕紳為了回饋鄉里,讓教育資源缺乏的屏東子弟,能夠透過教育習得一技之長因而創校。 直到今年,美和科大學生仍然以屏東在地子弟為主,過去幾十年來,這裡的學生比起都會區的年輕人,對於未來就是少了一份自信。這幾年,我們透過「國際化」讓他們走出去世界舞台,去看看外面世界有多大。 翁校長鼓勵同學勇敢做夢,努力走入世界舞台。 勇於做夢 走入世界 美和的國際化非常務實,就是讓學生們到海外實習。我們選定新加坡和日本兩個海外實習據點,讓餐旅系和護理系學生分別到當地五星級飯店和長照機構實習,讓他們透過海外實習訓練的反饋,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 海外實習都是有薪實習,半年到一年的實習津貼讓同學們回國後,有些人還能存上一筆零用錢,對一般人來說是還不錯的實習條件。然而有些同學雖然甄選上「海外實習」,家長仍舊不同意讓他們出國,原因在於出國的機票和第一個月的生活費、住宿保證金約5-10萬,對於弱勢家庭而言是一筆沈重的開銷。遇上這種狀況,學校先貸款給同學,因為他們有實習津貼,將來回國後償還貸款絕對綽綽有餘。 這些人放棄出國實習的機會,跟他們不敢做夢有很大的關係,害怕沒錢出國,也害怕英文不好沒辦法勝任海外實習工作。此時,學校就是「牽著他們的手」,一起走過、協助克服恐懼。 對於前5%頂尖生來說,只要給他們對的環境,就有能力探索世界、自主學習。可是,對於後段學生而言,受限於過去學習資源、家庭社經條件,或者自身學習能力落後種種因素,即使到了大學,還是需要學校、師長給他們足夠的後援,協助找到未來的舞台和方向。 海外實習 培養自信 我們觀察,有機會到海外實習的學生,回國之後,多數都變得更有自信而開始願意做夢。拿我們在新加坡的實習機構四季飯店(Four Season Hotel)來說,同學們在世界級的五星級飯店實習,可以看到華人跟西方最接近的城市,學習如何全球化溝通。 學生們因為實習工作的關係,必須頂著生澀的英文硬著頭皮上陣,久而久之,他們發現自己原來也有能力跟外國人溝通,有些表現不錯,不僅升任實習生的小組長,畢業後還留任當地就業;有學生甚至跟著跨國旅館體系到歐洲工作。這些變化都是學生們一輩子也想像不到的,透過實習,自己可以出國,還能到國外工作。 在他們過往的經驗裡,出國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雖然網路打開了年輕人的世界,但看似無國界的網路,對這些鄉下孩子來說,連結出去的地方,不見得是他們能夠觸及的未來,若非透過實習讓他們走出去,國外永遠可能只是想像中的世界,離現實太遠。 雖然海外實習的同學不見得都留在國外工作,但是當他們有了半年、一年的國外學習生活經驗,都可以讓這些年輕人更容易認識自己,甚至也看到跟臺灣截然不同的職場文化。國內很多餐旅實習機構,相對不夠成熟,沒有提供實習生完整的學習配套,而是將其視為短期的補充勞動力。到了國外,同學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職涯地圖規劃,當他們未來選擇就業時,更能掌握自己的定位和能力在哪裡。為了爭取機會,他們會主動學習,因為有人指引方向,讓年輕人找到未來的意義感,知道為何而戰。 翁校長探視新加坡實習學生時表示,海外實習可提升同學自信,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態度、技能和證照是就業保障 對技職學生而言,除了開拓自信,培養做夢的能力外,技能和證照都是未來就業的保障。無可諱言,技職學生將來就是要成為職場的生力軍,如何縮短學用落差,首先在校期間,就是讓他們從做中學,藉由實習來學習實務經驗,再來就是協助同學考取證照。 以護理起家的美和來說,護理系也是我們學校最大的科系,畢業後考取護理師證照是基本。其他像餐旅、營養等相關科系,也利用課程和輔導來提升他們取得專業證照的機會,成為投入職場的敲門磚。 最後,在大學四年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態度」,透過學校、實習課程和生活教育等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這件事說起來很基本也很簡單,卻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另外,我想告訴年輕人,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但是如何克服,有時候甚至比專業學習更重要。尤其技職教育未來為銜接職場的第一步,該如何把學校所學帶到職場上,第一步就是態度,要能接受所有的挑戰,從容面對,這也是我們常講的「全人化」,這種態度一定要落實在每天的學習當中。 美和科技大學校長 翁順祥 小檔案 ★出生:1964年 ★現職:美和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國立屏東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保健食品開發研究、發酵技術、食品安全管制系統、食品添加物、食品衛生安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生物資源學群食品生技學類、生命科學學群食品生技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食品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文藻外大德文系致力於台德交流 耕耘國際移動與多元學習好氛圍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姐妹校蘭斯湖特(Landshut)及瓦德斯洛(Wadersloh)兩所高中37名師生於4月10日至5月1日陸續組團前來台灣,分別展開為期二週的交流。來台期間德國學子不但住進寄宿家庭,亦融入班級和文藻外大學生互動,除一起上德語課、參加文藻外大運動會外,更實際體驗台灣在地生活。   為迎接蘭斯湖特(Landshut)及瓦德斯洛(Wadersloh)德國姐妹校學子來訪,文藻外大德文系全體學生親自規劃交流行程內容,讓兩校師生團在台灣體驗語言及文化的豐富行程。交流過程中,文藻學子不時以流利的德語及英語介紹台灣與文藻校園生活,打破語言溝通藩籬,同時也安排台灣原住民傳統舞蹈、書法及台灣童玩體驗等活動。此外,更設計校外研習課程,帶領德國師生暢遊高雄旗津、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及佛陀紀念館,並專程北上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北101等知名景點,使遠道而來的德國師生深刻體驗台灣的文化和風土民情。 文藻外大德國姐妹校蘭斯湖特(Landshut)及瓦德斯洛(Wadersloh)兩所高中皆奠基於悠久歷史的天主教教會傳統,因此師生訪台期間,特別拜會文藻外大麥蕾修女及文藻第三任校長陳安琪修女,暢談甚歡。德國兩校師生對於文藻外大德文系學生充滿熱忱和勇於嘗試說外語的學習習慣大表讚賞,亦特別感謝德文系全體教師的熱情接待,並期望未來能更加深化彼此的國際青年交流,拓展雙方學子國際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去年(2018年)8月甫上任的德國在台協會王子陶處長(Dr. Thomas Prinz)也於近期專程蒞臨文藻外大參訪,與文藻外大陳美華校長及行政團隊進行會談,期待未來能與文藻外大更密切的深化合作關係。
大學排行 【2019泰晤士】大學影響力排行 臺灣12所上榜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於4月發表「2019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臺灣有12所學校上榜,其中慈濟大學以第67名奪得臺灣入榜學校之冠,臺大以第70名位居第二,成大以第80名排名第三,這三所同時也是進入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百大的學校。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於今年首度舉辦,以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當中的11項作為評核各大學對社會影響力的標準,包括:健康與福祉、教育品質、性別教育等,與一般針對學術研究等標準評核的結果差異很大。 評核的學校涵蓋全球76國,共有462所大學。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高居全球第一,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第二,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則並列第三。 臺灣入榜12所,3大進百強 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今年第一次發表的「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是以聯合國17項「全球永續發展指標」其中的11項作為評分標準(如下表)。其中SDG17「合作與夥伴關係」為固定必選指標,占總成績22%,其他10項為任選標準,各大學可從中選擇該大學表現最突出的3項參與評比,此3項各占總成績比26%。因此,大學可發展自己著重的方向與領域,而不必樣樣精通、項項全能。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行TOP10 ★資料來源: Times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 2019
校長開講 【雲林】虎科大校長覺文郁:讀技職就是成為解決問題高手
力拼虎科大在10年內成為「亞太飛機維修人才培訓中心」的校長覺文郁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方向,創造「出海口」。所謂出海口,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何而戰,知道該學習什麼?而且還確信有這份努力,目標必定能達成。 臺灣的航空技術維修能力,受到國際肯定,近兩年,國內光是飛機維修業產值,每年超過百億成長。華航和長榮的維修中心,不只維修自家飛機,也承接海外訂單。目前華航和長榮的飛機維修團隊約10-20%都是虎科大畢業生。我們花了將近20年,歷任3位校長,虎科大的飛機工程專業才有今天的成績。在產業蓬勃發展之下,虎科大在10年內,將力拚成為「亞太飛機維修人才培訓中心」。 今年(2019)2月,虎科大的「航空維修訓練中心」拿到國內大學自民航法規修訂民用航空人員檢定證照制度後,由交通部民航局頒發的第一張B1類航空維修基礎訓練機構執照。意味著,學生在校按照專業課程訓練,大學4年不僅能拿到學位,還能取得證照,畢業即就業,開啟航空公司維修技師之路的第一把鑰匙。 未來10年,隨著航空運輸業發展,全球將增加1萬架新飛機投入市場營運,其中大部分的成長都在亞太地區,光是飛機工程維修人員至少增加10萬個工作崗位。相關領域的高中職學生們很難不注意到這個產業前景,這也是為什麼虎科的相關科系能夠成為學生選填志願中的熱門系所。 覺校長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找到未來方向,創造「出海口」。 找到職涯出海口 舉例來說,107年全國統測動力機械群榜首選擇到虎科大飛機工程系,系上大半的學生放棄臺科大、北科大,來到雲林虎尾,因為他們看到「出海口」,知道這裡有明確的生涯發展地圖,按部就班走,能清楚找到未來的方向。 各界普遍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學習動機不強,關鍵在於他們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方向,創造「出海口」。所謂出海口,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何而戰,知道該學習什麼?而且還確信有這份努力,目標必定能達成。 如同虎科大的飛機工程專業,有兩條道路發展相輔相成,一是製造、二是維修。1978年虎科大前身雲林工專創校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製造業工程人才,所以學校跟業界鏈結很強。業界需要什麼人才,學生就往哪個方向培養。 我們工程學院7個系,從創校以來一直隨著產業的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就成效來看,學生就業率一直不錯。尤其,中部地區又是臺灣工具機業的產業聚落,這個產業有個特色,「生命力特別旺盛」,畢竟工具機是製造業的基礎。也許,隨著景氣興衰,業績會受到影響,但市場基本需求始終存在。 產業聚落就業需求大 對應學生未來發展,進入這個產業看似傳統的黑手工業,人力需求一直很穩定,薪資待遇也不錯。有段時間,很多學校因為選擇機械工程的學生變少,縮減了相關科系的招生,虎科大卻完整的將工程系科保留下來,配合產業聚落需求,穩定培養人才。 所以要理解為什麼飛機工程專業只有在虎科大能發展出這樣強大的特色,除了長期耕耘近20年外,更因為它還奠基於我們過去培養機械製造研發的人才基礎上。本校的同學們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來,進到航空公司從事維修工作,成為技師有個可預期穩定的職涯發展。在這幾個專業領域的連動效應下,學校除了飛機工程系之外,其他科系的專業因為搭配著航空產業發展,畢業後也可以投入相關製造研發工作。 以漢翔公司為中心的航空工業供應鏈在臺中展開的效應為例,虎科大學生未來就業前景除了飛機維修外,航太製造也是另一個發展方向。製造是維修的基礎,這兩者結合成更廣泛的技術人才生態體系,科大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技術人才,並且在學習階段就為他們展現未來發展藍圖,學生有了方向,自然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覺校長表示科大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技術人才,並且在學習階段就為他們展現未來發展藍圖。 「動手去做」的國際化 不只航空產業,虎科大跟工具機產業的合作更為緊密,也把產業國際化的前景整合進來。像我們跟友嘉合作產業學院,學生大三或大四就直接到業界實習一年,每個月還有實習津貼,企業也派他們到海外據點參與工作團隊。我們的國際化很直接,因為跟著產業走,不管工具機或者航空業都是國際化全球布局。學生的實習場域就在海外,他們到了那個場域,不用逼他們學英文,因為有目標、有需要,自然就會自我加強把英文學好。 對照我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就和現在我們正在推動的模式很像。當年國中畢業選擇唸臺北工專(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到了專三,發現國中同學念了高中,後來考上醫學院。自己覺得有壓力,於是立定退伍後直接申請國外研究所的目標。當兵時,每天背英文字典,一天背完一頁,字典就撕掉一頁。後來順利申請到英國大學,直接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博士。當時,背英文的動力,來自於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將來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其實,選擇技職的訓練,目標就是成為「解決業界問題的高手」。一旦投入產業界工作,問題在哪,就去發現它、解決它,第一線技術工程師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就在這裡。在前述的幾項前提下,我可以總結本校目前的發展軌跡:只要我們能把學校提供的專業領域展現給學生明確的方向,他們就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更進一步的說,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創造平台,在技職體系創造的平台,就是引領學生找到跟業界連結的窗口,那麼同學們的學習之路,就能持續提升,一路走向自己積極規劃的出口。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長 覺文郁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北工專機械工程科(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MIST機械製造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光電檢測、工具機檢測及奈米平台相關技術開發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高雄科大】阿滴演講 教你將能力變現
2019年1月11日,「阿滴英文」破200萬訂閱數,同時成為目前臺灣最大的知識型YouTube頻道,其創辦人阿滴3月13日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簡稱高科大)博雅中心之邀,於第一校區以「YouTube教我的那些事」為題演講,最後他送給學生三句箴言:「找到自己的天賦、設立可達成的目標、將你的能力變現」,他以自身為例,鼓勵學生成功重要的關鍵是「堅持」。 而高科大準備700席的演講廳於開放報名後馬上額滿,更有遠從旗津校區來的學生,現場感受阿滴的魅力。 破200萬訂閱者!YouTuber阿滴高科大演講。 多元發展,培養變現能力 在年輕族群中擁有高人氣的阿滴,開場便自嘲與台下大學生年齡相仿。實際上,擁有一張娃娃臉的阿滴,離開校園不過四年多光陰。阿滴回頭細數「阿滴英文」YouTube頻道,自2015年1月11日創立後、2016年1至3月來到10萬訂閱數、2017年7月7日達到100萬訂閱數、2019年1月11日衝破200百萬訂閱者。隨著不斷累積的頻道訂閱數,看似成功的背後,阿滴卻認為:「Success is not an accident(成功並非意外)」。 阿滴和妹妹從小就被父母送去新加坡當小留學生,中學時回臺,大學及研究所就讀輔仁大學英文系、碩士班多媒體英語教學組。他的求學階段都與英文脫不了關係,直到有一天他驚覺:「這個人只有英文是強項怎麼辦?」這個念頭讓他決定預備其它能力。他說他是稱職的英文系學生、但也是個不務正業的英文系學生,大學期間他接觸翻譯、色彩、剪輯等課程,有時還會去其他大學旁聽,他說:「我在摸索我喜歡且擅長,進而發展成為我的能力的事」。 就讀研究所之際,阿滴開始接案,諸如電台主播、錄影剪輯、補習班等,他要讓這些經驗化為他的能力。但是阿滴坦言畢業時一度迷惘,所幸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就結合他的能力與經驗,投入網路公司VoiceTube,負責規劃設計教學節目。 有信念才能堅持 阿滴白天受僱於人,下班就當個YouTuber,寫腳本、週末剪輯。為何堅持製作英文網路頻道,始於阿滴於2015年3月上架的一支影片〈全解析最有效背單字法〉,短短一週就有千人觀看,他心想:「以前在補習班台下頂多50人,兩小時只能觸及50人,但在YouTube頻道一星期內就有1,000人看,與其在補習班教書不如自製影片,還可以影響更多人。」為了讓更多人愛上英文的信念讓他堅持到現在。 他固定一週發布一支影片,阿滴要台下學生猜猜他兼差時的年薪,答案公布後僅有3萬,他笑說:「不會餓死,但會很餓。」笑話背後道盡日後阿滴創業的不穩定性。而促使阿滴決定離開優渥薪水,走向創業一途源自於2016年的一支影片〈換個英語腦訓練英文思考〉,短短一周即達到十萬觀看。於是,他毅然將過去一年工作累積的財富,賭注給未來的事業。 初衷不變,學習轉型 整場阿滴的演講簡報最常跳出「但是…」和「轉型…」兩個諾大的單字。阿滴辭職沒多久,就面臨個人頻道的低潮期,影片量增加了,但觀看率卻往下掉。他檢討自己、找解方、積極研究其它網路節目,直到一支〈10個英文常用句子〉的影片,終於確立日後頻道調性:兄妹檔(阿滴和滴妹)、有場景、實用性,頻道訂閱數也持續攀升。 「機會多了、事也多了、需要團隊了。」2017年阿滴組成9人團隊的公司。而「阿滴英文」頻道在當年7月也破百萬訂閱數,但是,之後又面臨觀看人數往下掉的困境,這時候的阿滴早已不是兩人(阿滴和滴妹)公司,再度面臨「轉型」,讓知識與娛樂相結合。他承認時代的浪潮無法改變,過去的成功模式不再適用,就像是以前大家會去錄影帶出租店,但現在實體店面已所剩無幾。而他想要讓更多人愛上英文的初衷依然沒有改變,但必須學習轉型。 大家只關注阿滴的成功,但他認為「過程比結果重要」,尤其「堅持」更重要。他說,人都會為了一件事全力以赴,但最困難是持續努力。最後,他送給學生三句箴言:「找到自己的天賦、設立可達成的目標、將你的能力變現。」他認為面對低潮時的心態很重要,千萬不要一個人,還好當時有滴妹互相陪伴與扶持。 阿滴於演講會後舉辦簽書會,吸引眾多小滴(粉絲)們排隊簽書。
校長開講 【嘉義】吳鳳科大校長蘇銘宏:終身學習與正確態度是成功關鍵
吳鳳科技大學校長蘇銘宏鼓勵同學探索自身興趣並多元學習。無論工作還是讀書,都是一種選擇,沒有對錯,但你必須了解自己想要什麼,選擇感興趣的事,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充實自我。 高中、高職三年,是每一個學子人生發展最關鍵、卻也是最感徬徨的時期,除了面臨升學壓力及志願抉擇,更有可能是判逆期的階段,若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不順暢,往往會造成許多的衝突,我本身亦曾經歷過相同的過程,如今,在即將邁入耳順之年,願提供一些個人的經驗與反思,供給年輕學子參考。 蘇校長認為同學在面臨升學抉擇時,與家人的溝通很重要。 升學辛苦,堅持走自己的路 每一個人的先天條件及後天的發育皆不同,因此,有人在高中階段,大腦已完全開發,所以很會讀書,考試總是名列前茅,令人稱羨;但有人就如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我是屬於後者。在讀博士班的後期,才是我求學過程中最順遂、最豐收的階段,才剛剛讀完第三年,我的指導教授就跟我說:你可以準備口試了!取得博士學位後,再榮陞教授職位,又獲遴選為大學校長,很多人都說我屬於人生勝利組,但又有誰知道我曾經因升學壓力而崩潰痛哭、不如意的高中聯考、離家出走及大學聯考重考等過程呢? 老實說,國中時我對自己的學習志向也不甚了解,在物理考試的成績表現不錯下,我認為自己對物理是有興趣的。但是高中時,我很努力讀書後來卻念得很痛苦。那時在第一學期拿了全班第二名,因為能力分班的緣故,班上的前三名通通都被抽調到前三班去,周遭有很多本來就是天才、很會讀書的同學,我讀到後來整個崩潰,因為我覺得每天晚上兩點睡覺,早上六點起床,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坦白講我非常惶恐。 就讀嘉中時,蘇校長也因升學壓力而痛苦。 後來在選填志願時,父親從我的分數落點希望我選填臺師大,但我想當工程師,偏偏跳過臺師大,選填其他私立學校。當初家父要我讀臺師大,以後可以當老師,而且是鐵飯碗,但我不從,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在教育界工作,差別的是在私立學校當教授,但是,在私立學校工作,反而讓我學習得更多,成長得更快! 也因此當我的孩子遇到同樣的情境時,我先傾聽他們自己的想法,並依經驗提供建議,由他們自己決定。常看到許多學生跟家長為了選填志願而產生衝突,在此,我要特別強調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我建議雙方應主動溝通、冷靜思考,再做最後的決定。若同學們有所堅持,那麼一定要為自己的堅持負責。 探索興趣,跨領域學習更重要 有人在高中階段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麼,但大部分的人並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及方向,其實這很正常。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在《沒有唯一,哪來第一》書中說:「我50歲,才真正認識自己」。建議同學們參考學校提供的興趣探索,先了解自己可能適合發展的領域,然後靜下來與自己對話,並尋求家長的認同與支持,如此才能走得較順遂且精準。 我認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只是養成教育的一環,高職教育也是,普通高中與高職的差別是在於高職的學生較早進入應用的領域罷了!最重要的是進入大學後的學習。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跨領域的知識已成主流,所以同學進入大學後,不能只學習單一領域的專長,必須跨領域修習其他課程。況且,有的人進入大學後才慢慢發現自己適合的專業領域,因此做出必要的調整並多元的修習是很正常的。舉例來說,語言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商業課程,商業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語言或程式設計的課程,工程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語言或商業的課程,目前大學端都可以提供充份的學程供同學們修讀,端看同學們能否願意走出自己原有的象牙塔而已。 態度正確,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 有些人不喜歡念書,有些人喜歡,這其實沒什麼關係,不喜歡念書的人可以先到職場工作一段時間,等到有所體悟,再回學校念書;喜歡念書的同學則可以進入大學,或在之後繼續深造。無論是工作還是讀書,都是一種選擇,沒有所謂對錯,但你必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抱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充實自我。 學無止境,大學教育仍是基礎學習的一環,雖然在專業領域上已有分嶺,但僅是該領域的基礎而已,因此「終身學習」與「正確態度」才是成功關鍵。「終身學習」可以讓我們不斷充實自身專業(包含跨領域專業),讓自己的工作得心應手;「正確的態度」則能創造自身指數加乘般的「價值」。 有努力,不一定會有成果,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有成果,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一定有許多的努力與堅持,而這正是他們能出類拔萃的地方,願與同學共勉之。 吳鳳科技大學校長 蘇銘宏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吳鳳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嘉義高級中學、中原大學機械學士、奧克拉荷馬大學機械碩士與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消防法規、火災學、熱幅射、熱傳導、熱對流、工業安全與衛生、分子動力學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北】聖約翰校長艾和昌:趁早探索定向,學習獨立自主
聖約翰科技大學 校長艾和昌鼓勵學生趁早擬定未來方向,學習獨立自主。在進大學前,最好把大學生活跟高中生活分析清楚,才能邁向成長與獨立。 西方教育與臺灣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強調從小便多元學習,及早發現自己的定位,且不侷限於讀書與考試的窠臼之中,反而著重於認知環境、認識自己。學校的教學方式也鼓勵發掘學生專長與興趣,並在高中時期便能約略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與想從事的領域,在選校選系時便能得心應手,往自己的專業深入研究。 我認為臺灣的教育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像是一昧注重讀書考試,忽略生活素養、夢想啟發等其他領域。因此同學們一定要盡早領悟,多方發掘各種興趣,不要侷限自己的能力,朝著有興趣的地方去探索,便能做得認真、做得久,也才能做到真正的跨域學習。 艾校長鼓勵同學多方發掘各種興趣,不要侷限自己的能力。 定向學習,掌握未來 及早定向很重要,定向的意思就像是走樓梯時不要好高騖遠。比如說,明明上不了台大還硬要把台大設為目標,或根本不是讀碩士博士的料卻堅持考研究所。我認為還不如找個可進可退的地方,然後好好思考未來,決定方向,接著願意為了這方向付出熱情,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讀機械領域的,但機械領域範疇也很寬廣,每個學校雖然幾乎都設有機械系,但是不代表說學習的東西是一樣的,畢竟各大學著重的發展方向不同,教學內容或方式也會有所差異。機械領域之廣很少人能鑽研全部面向,所以要定向,多方了解機械系聚焦在哪裡?聚焦的部分是不是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如此才能掌握學習方向。 我在五專三年級時也曾經徬徨,知道畢業後只能當領班時頓時覺得差人一截,遂興起赴美深造的念頭,開始抓緊時間念書,當預官時也是如此,終於通過托福和GRE,踏上攻讀碩士的留學之路。由於機械領域很廣,我便聚焦在自己專科時成績特別好的那一部分,專心攻讀,且越研究越有興趣,掌握了自己的學習方向。 艾校長赴美攻讀碩士時,在機械領域研究出興趣,掌握了學習方向。 多元發展,沉澱自己 大學中,除了專業的課程之外,還有多元的通識課程,以及自己有興趣的其他領域課程,這些課程規劃都是選擇大學時需要列入考量的因素。若是一間學校院系很少,有的甚至僅有學系,入學後若想要更換專業,或者想要觸類旁通,機會就會比較少。 我是新埔工專畢業的,當年就讀時,大學課程原本就安排得比較鬆,也不需要補習,我擁有了更多的社團時間,開始接觸各種事物,不管有沒有興趣都先去了解一番,接觸時會開始想,跟自己同年齡的人,他們現在在某個地方在做什麼。由於少了升學考試壓力,我開始思考自己畢業後要做什麼,也去學習英文充實自己,五專畢業後直接赴美讀碩士。因此建議同學好好把握大學時期,利用充裕的時間來沉澱自己,思考當下該做什麼,未來又是什麼樣子。 常常有些人進了大學,還當高中或高職來念;而有些人則是完全放鬆,曠課去玩社團,成績已經在危險邊緣的時候才覺悟,那就是沒有先思考大學生活要怎麼過的後果。因此,我建議現在的年輕人,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就要先設想好未來在大學生活時,是要創造一個像成年人的環境?還是像念高中一樣的環境?必須先想好自己想要怎樣的大學生活,在生活上要給自己什麼歷練。在進大學前,最好把大學生活跟高中生活分析清楚,才能邁向成長與獨立。 獨立思考,掌握未來 選擇大學以就近就讀作為基礎到底好不好,我覺得這是一個選擇問題。對我來講,離家就比較重要,強迫訓練自己獨立,同時給自己能作決定的機會。當年考上新埔工專,要求住校三年,軍事化管理。對我來說可以離家三年簡直是世外桃源,又可以訓練自己獨立,所以便決定就讀。 然而,對於現在的同學而言,是否能夠獨自到某個地方,在沒有父母幫忙的時候,自己決定自己的一切?雖然說現在人人一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與家人聯繫,但是即使如此,重要的是要有這樣的勇氣,踏出獨立的第一步,離開家裡的保護,赴外地住宿求學,開始自己面對生活,學習如何獨立。 在孩子面臨抉擇時,建議家長讓他們自己去作決定,並保持他們持續學習的動力即可。讓孩子從小養成獨立思考、多方考慮後而做出決定的習慣。我認為,只要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都會是最好的。 聖約翰科技大學校長 艾和昌 小檔案 ★出生::1965年 ★現職: 聖約翰科技大學 校長 ★學歷: 新埔工業專科學校(現為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科副學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機械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安那堡分校機械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機械熱流科技、太陽光電系統工程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排行 【2019QS】大學學科排名,臺灣16所進500強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2019年2月公布「2019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在「藝術與人文」、「工程與科技」、「生命科學與醫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管理學」等五大學科領域中,臺灣共有16所大學進入500大行列。 整體來說,臺灣主要優勢在工程與技術、社科與管理等領域。在「工程與科技」領域中,有5所大學進入全球前200。在「社科與管理」領域中,也有5所大學進入全球前200。國立臺灣大學在五大領域的排名成績依然亮眼;科技大學則有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在500大的行列;此外,國立中山大學表現搶眼,共有15個學科領域入榜,增加幅度為全國之冠,入榜學科數更是中山歷年來最多。 「QS」的「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分五大領域48學科,評鑑排名的指標包括:學術權威與聲望、雇主意見與就業競爭力、論文引用與影響等項目。 「藝術與人文」領域500大:臺灣9所 「工程與科技」領域500大:臺灣10所 「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500大:臺灣8所 「自然科學」領域500大:臺灣9所 「社會科學與管理學」領域500大:臺灣11所 ★資料來源:QS「2019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
大學校園 文藻外大結盟美國知名高等學府 深化台美學術關係
因應全球華語熱持續延燒,文藻外大輸出優質華語教學成效獲得美方肯定,近期有多所美國知名高等學府及團隊造訪文藻外大,並且締約結盟,未來將共同推動多項合作交流計畫。   日前,美國知名高等學府聖多瑪斯大學休士頓分校(University of St. Thomas, Houston)校長理查‧路迪克(Richard L. Ludwick)夫婦、副校長克里斯多福‧艾凡(Christopher P. Evans)、人文與科學院代理院長史漢傑(Hans Jakob Stockton)、董事賴賢烈及前董事王敦正,在教育部官員官員陪同下,造訪文藻外大並締約結盟。 當日由文藻外大校長陳美華率領多名主管出席接待,並代表校方簽訂合約。文藻外大國際長吳秋慧及合作交流組組長葉佰賢於締約後陪同訪賓,參訪文藻外大校史館及華語中心。聖多瑪斯大學團隊對文藻建置國際化校園及提供優質的華語教學留下深刻印象。 文藻外大與美國聖多瑪斯大學於2010年起結盟,正式成為姊妹校,兩校已有近九年合作關係,兩校師生交流互動相當頻繁。不僅曾經安排教師及學生交換、選送實習生,同時雙方在學術交流、參訪觀摩交流密切。文藻外大曾經籌組遊學團,安排學生到聖多瑪斯大學遊學,該校也選送學生參加文藻外大的國際青年華文研習營。此次兩校續約後,雙方的合作關係再度邁向新頁,未來兩校將繼續就師生互換、資訊互換及由文藻外大提供華語師資教學與研究,持續交流合作。 3月中旬,由學術交流基金會領軍美國教育主管參訪團蒞臨文藻外大拜訪,參訪團員來自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及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等共計8所知名大學高階主管。當日由文藻外大副校長林崇偉率領多名文藻主管一同會談,目前正在文藻國際事務系及英文系求學的3位美國學子也出席與會,他們分享在文藻求學的生活點滴,參訪團代表專注聆聽並且頻頻點頭,對於文藻提供優質的教學環境深刻印象,紛紛表示未來與文藻洽談合作的高度意願。 文藻外大持續深化台美學術關係,今年五月至六月,將會有來自美國的姐妹校福特喜斯州立大學(Fort Hays State University)團隊,前來文藻洽談雙語師資合作。美國布納維斯塔大學(Buena Vista University)校長,也將親自帶領團隊造訪文藻外大交流。除此之外,文藻外大國際長吳秋慧及國際事務系主任陳玉珍,將代表文藻外大出席高等教育交流基金會籌辦的「美國教育者年會」,持續輸出文藻外大的優質教學環境,同時引介台灣高等教育資源,提升文藻外大在美國合作交流的能量與機會。
校長開講 【桃園】長庚科大校長樓迎統:實習表現影響就業存活率
長庚科技大學校長樓迎統認為年輕人可塑性高,只要不排斥與人接觸,從事醫療照護產業不必擔心出路問題。 能夠很早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的年輕人很少數,也很幸運,這樣的學生我會建議他不要猶豫就去做、去讀自己喜歡的領域。但對大多數的人來講,包括我自己在內,人生不見得是這樣。 樓校長認為只要基礎打得好,即使將來跌跌撞撞,也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路。 基礎打得好 就有路走 我在建國中學的時候,憑良心講不知道自己想要念什麼,順著哥哥的指引就跟著他念了物理系。念了以後才發現我其實沒有那麼擅長抽象思考,也沒有特別喜歡物理,只能算是勉強跟得上,題目我會解,但我找不到念物理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對我來說,我比較喜歡可以跟現實世界更密切結合、可以立刻看到結果的學科。所以儘管我碩士唸得還不錯,打算攻讀博士時,就毅然決然轉去念生物。 我覺得只要不怕繞一點路,像物理、化學、數學、生物、歷史、社會這些基礎學科,稍微念一點也不錯。只要基礎打得好,將來即使跌跌撞撞,總也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路,多少有些路可以走。 實習成績好 存活率高 而年輕人的可塑性很強,不管是高中或高職背景,跟他在大學的表現好不好沒有太大關係。以本校護理系學生來說,高中高職來源各占一半,本來我們預期高中生的成績會領先高職背景的學生,但是這種差異只存在大一剛入學的時候,高中生的基礎學科成績會比高職生好一些,但大二之後就沒有明顯差異了。所以對我們來說,不管高中還是高職背景,都是同一群學生。 另一方面,我們進行校務研究時也發現,學科成績跟實習的成績也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不管是高中還是高職背景的學生都一樣。考試考得好的學生臨床表現不見得就比較好,因為他們到了臨床可能會被嚇到、會發現自己不喜歡動手、或是不喜歡跟病人接觸,所以表現不好是很正常的。反過來說,實習這一塊表現比較好的,也未必在學科上一定有好成績。不過臨床實習好的同學未來到職場上,的確存活率會比較高,因為他不討厭、也不懼怕醫院這個環境。 醫護專業臨床應並重 護理生去實習之前,或是在實習的初始階段,常常是壓力最大的時候,我們儘量讓學生在臨床實習之前先經歷過一次震撼教育,所以學生在到醫院實習前必須先通過校內考試才能去實習。長庚科大校內有12間模擬病房讓學生演練,用假人或同學扮演病人躺在床上,考官坐在旁邊,學生站在外面1分鐘讀考題,譬如「王先生今天肚子痛」,學生進去之後有8分鐘的時間瞭解這個病患,並執行病患情境所需的任務。學生面對這個測驗比考期末考還緊張,即使課程跟實習都上過,當你碰到一個活生生的病人躺在那邊,慌張到腦子一片空白都是正常的。 醫學、護理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通過國家考試。如果從用、考、教、學這樣的途程看起來的話,考試領導教學不一定是壞事,但現在的考試為了不讓外界質疑考題有問題或者答案模棱兩可,答案都會設計成四選一,而且最好是數字這樣簡單明瞭的答案,要是有人質疑就可以翻教科書來證明。但這種題目考下來難免偏向記憶性,只有一點點的理解,一科四、五十題,平均一分鐘要答一題,為了讓學生一目瞭然,能夠馬上選出答案,題目能出到多複雜呢? 所以這種考試方式會引導教學朝向短而明確、沒有什麼疑惑空間的方向。只是這種考試方法跟現實人生差別太大了。我們還是希望老師在學校裡,多花時間教給學生重要的觀念,把整個概念解釋清楚,若是要練習考試方法、解題技巧,還是交給補習班就好。 長庚科技大學校長 樓迎統小檔案 ★出生:1948年 ★現職:長庚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東海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克雷頓大學物理系碩士、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生物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波士頓大學生理博士後研究員 ★專長及研究領域:心血管功能之性別差異、老化及敗血症中之氧化壓力與內皮功能失調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物理學類、生命科學學群生醫/醫學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為全球就業做好準備
朝陽科技大學校長鄭道明認為,有一技之長、能對自己負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個人興趣若無法與就讀科系完全結合,就業展望則是更務實的考量。而重要的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趨勢,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與國際移動力,才是不敗的關鍵。 我成長於工程師至上的年代,小學的時候人類登陸了月球,臺灣正在推行十大建設,整個社會氛圍就是工程救國。讀師大附中時,全校25班只有2班文科,大部分文組的學生目標是法商。當時選擇念工程,是因為唸得來也考得過,並非興趣決定;但大學畢業後,發現工程發展有前景,因此決定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攻讀碩、博士學位,鑽研學術研究,並結合業界實務經驗,先後擔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查核委員、台中市土木技師公會榮譽顧問、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認證團主席、工程教育認證委員、TAC認證委員會委員等職,把所學貢獻於工程領域。 鄭校長認為有一技之長、能對自己負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 談興趣前先考慮責任 很多學生抱怨讀的科系沒有興趣,其實,興趣、能力及就業應該分三個面向來談,能夠養活自己是最重要的,因此先決條件就是「培養責任感」。 以我個人求學的經驗為例,雖然屢在學校的國文、歷史等相關文科競賽奪冠,但我卻沒有因此而選擇社會組,而是念了自然組,也許是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讓我深刻體悟到,興趣不一定能夠成為謀生工具,最重要的是能維持生活,且能有所發揮。舉例來說,組裝模型是一個興趣,雖然不一定能成為未來的謀生工具,但卻可以從中發掘自身實作能力的優勢,這時進入技職體系就是最佳選擇,學習培養一技之長,將來能夠對自己負責、能對家庭負責。 追求卓越 成功相隨 立定了志向,就要勇往直前,永遠不要為失敗找藉口,才能擺脫魯蛇的命運。我很喜歡看漫畫,其中在日本連載廣受歡迎的《青少棒揚威記》,最讓我印象深刻,這部棒球勵志漫畫,感動了中日不少棒球好手,更印證了人生最精采的不是完成夢想,而是堅持走在夢想的道路上。我經常鼓勵青年學子:「追求卓越,成功相隨」(Pursue Excellence, Success Follows),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好,不斷進步,想要站在什麼位置,就要努力去追求應該具備的能力,不能光憑運氣。 我認為一個人的底線是要能服務自己,而不要冀望別人來服務你,等能力增加的時候,再逐步擴大服務的範疇,讓更多人因你而受惠,甚至是貢獻社會。求學是為了就業而做準備,建議高中同學可以多去了解,這個社會上有哪些工作是你覺得做得來,又比較不會被消滅的產業。比如說,土木工程領域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而存在,不管科技再怎麼進步,我們還是需要蓋房子、鋪橋造路,硬體建設也需要維護,這就表示這項專業在社會上有很強的需求,幾百年來一直存在,未來也不會輕易消失,就可以考慮去學。另外,需要考取證照及資格認定的工作,可取代性也比較低,如技師、律師、醫師、會計師等,工作保障性也會相對提高,因為科技會逐步取代行業中的低階工作,若不想被人工智慧給取代,最好要「發揮多功能力」,展現個人工作的價值。 培養國際移動力 全球就業 因應國際化職場趨勢,我認為,營造國際化學習環境,主動送學生出國學習體驗是最好的方式。朝陽科大自2015年起推動「千人海外學習體驗計畫」成果豐碩,除積極爭取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築夢」等計畫,亦提供菁英學生遊學、海外姊妹校交換學生、雙學位、雙聯學制、移地教學、國際發明競賽、補助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志工、海外實習、國際體驗學習、短期研習及暑期營隊等管道,主要就是要讓朝陽學子能拓展國際視野,銜接全球就業市場。 學生有了國際觀,才能知道未來的機會在哪裡,也才能把握機會,實現自我。我真心希望高中同學們,從現在開始,就能學習去了解國際趨勢的發展,讓自己的語文能力基礎穩固,擁有接收第一手全球資訊的能力,這樣才能具備國際競爭力,站上世界舞台,發光發熱。 朝陽科技大學校長 鄭道明 小檔案 ★出生:1963年 ★現職:朝陽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師大附中、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營建工程與管理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電腦模擬、生產力分析、營建管理、人因工程應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土木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土木與建築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