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學習

高職學科 【108課綱】5個問答 帶你認識機械群
機械群包含機械科、模具科、鑄造科、機械木模科、製圖科、電腦機械製圖科、機電科、生物產業機電科、板金科、配管科等10個科別,為因應機械產業發展及職場能力需求,在課程設計方面參考目前機械產業從業人員所需之製圖、設計、加工、製造、成形、銲接、機電與裝配組立等專業知識技能,教導學生機械製造與基礎設計之實作能力,並配合自動化、機電整合等新興科技發展,規劃實務導向之技能領域課程,使學校所學能連結產業需求,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精神。 機械群除了培養學生具備機械產業所需之知識與實作技能外,機械群課程綱要研修過程並融入最新科技發展,整合機械產業之各項製造技術與方法,強化創新能力,務求課程發展能與產業技術接軌。期盼學生畢業後能順利將學校所學應用於機械工業、汽車工業、電機電子工業、民生工業、航空國防工業、石化工業等職場,並能配合產業發展強化繼續進修與深造之能力。即以培育學生具備未來工作所需基礎技能為主軸,透過機械群跨科技能領域課程之設計,強調具備群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除了使學生擁有就業所需的基本職能外,並能適應未來職場的快速變化。務實致用為技職教育的核心理念,展現在課程設計上,強調實務與理論兼重,讓學生可順利將所學知能運用於職場,縮短學用落差。 Q1:機械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機械群課程架構除部定必修一般科目各領域科目須開設外,並規劃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另校訂科目(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由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三、校訂課程 校訂科目分為必修及選修,均包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等三種科目屬性。學校宜在本課程綱要的基礎上,考量其發展願景、社區需求、產業概況、學生程度、師資人力、家長期待等因素,在校長的領導下,經由教師、家長、業界、專家學者的共同參與,建立符應學生進路需求與務實致用之課程特色。 Q2:機械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機械群課程以培育機械產業基礎技術人才需求為主軸,符合當代教育思潮外,課程綱要亦配合科技發展,培養學生具備群核心素養與跨域整合能力,期盼學校所學與產業需求密切結合,使學生畢業後能順利進入職場工作,並在職涯上獲得充分發展。機械群課程綱要的特色如下: 1.加強專業基礎科目,扎根產業基本知能:機械群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除了強化機械製造、機械原理、機械力學、機械材料等基礎理論知識外,搭配機械基礎實習、基礎電學實習、機械製圖實習等實作科目,並規劃增加機械加工實習、電腦輔助製圖與實習等課程,培養學生產業發展所需基礎知能,建立統整應用之基礎。 2.新增技能領域科目,對應產業發展需求:對應產業職場需求能力,新增各科別的技能領域課程,包含數值控制技能領域、精密機械製造技能領域、模型設計與鑄造技能領域、電腦輔助機械設計技能領域、自動化整合技能領域、金屬成形與管線技能領域等,建立完整性系統思考與實作技能,以強化學生職場就業能力。 3.注重產業實務鏈結,落實務實致用精神:在理論及實習課程設計上,注重提升學生自發、自主學習的意願,強化其終身學習的動機,深化學生適應未來產業變化與社會變遷的職涯轉換能力。並透過業界參訪、業界專家協同教學,縮短教學內涵與產業發展之落差,強化產學接軌、學用合一,培養產業需要之人才。 4.強化跨域整合能力,培養群科核心素養:課程研修融入系統思考、創新應用、美感鑑賞、溝通協調及科技運用等素養。同時透過專題實作課程讓學生學習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為未來職涯發展做準備,期能養成學生系統思考與跨域整合能力,以適應科技自動化的發展及產業結構變遷。 5.建立職場倫理觀念,注重工業安全衛生:配合專業課程,融入職業安全及衛生、職業倫理與道德、環保及勞動法令之重點內涵,注意實習過程中產生之強光、高溫、氣體、切屑與粉塵,或頭髮、衣服等捲入操作設備之危險,除進行安全宣導,並指導學生使用相關防護措施,如應注意有捲入操作設備之危險性及安全防護作為,及工作時要穿戴安全鞋與護目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提醒油品回收及廢棄物處理等環保作為,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Q3:機械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機械群在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有其層次,首先學生以機械基本知識的學習,進行深化符號辨識的能力,同時在技能學習內容中,強化機械產業從業人員所需專業知識技能,提升學生機械製造與基礎設計之實作能力,能以創新及系統思考融入自動化、機電整合、機器人等新興科技發展,並以日常生活或產業應用實例說明為核心,透過使用機械、量具與檢驗及相關工具設備應用,經由分組學生的診斷、分析及討論,能夠具備統整運用的核心素養,達成機械儀器或相關設備保養維修之基礎能力,展現科技資訊設備運用、問題解決、溝通協調、團務隊合作、善盡社會責任及環境保育之素養,同時也呼應了機械群的核心素養。 符合產業實務需求,透過查閱專業使用手冊、認識與分析機械產業先進的技術與方法,增加學生在機械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積極面對與解決職場各種問題,並能掌握國內外產業機械發展趨勢,也能夠理解與實踐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瞭解專業、智慧財產、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進而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機械群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如下: 1.具備機械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面對與解決職場各種問題,並能掌握機械國內外發展趨勢。 2.具備工具、量具、機具設備操作及維護之能力,解決專業上的問題,展現系統思考、分析與探索素養。 3.具備機械識圖、製圖及電腦輔助設計與製圖之能力,展現創新與創意,體會工藝之美感。 4.具備機械性質檢驗與材料應用知識,運用機械加工、設計與製造的技術製作成品,以創新態度因應職場上新的情境解決問題。 5.具備基本電工及低壓工業配線之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及機械相關設備,增進未來職場的專業力。 6.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7.具備對專業與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舉例說明,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術,按圖加工操作各種工作母機,就是專業能力的呈現,而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人員、電源、工具與機器安全,以及精密度的要求,使工件能符合產業的要求,就是具有核心素養的專業展現。 Q4:機械群在108課綱與99課綱的主要差異有哪些? 1.新課綱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分為「群共同專業科目」16學分、「群共同實習科目」18學分、六個「技能領域課程」分別為11-17學分,合計45-51學分。較現行課程綱要之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34學分,各科別增加17-23學分。 2.新課綱以培育產業基礎技術人才需求為主軸,分析各科別所需培育的技術人才,再加以研訂各科別適用的技能領域課程。 3.新課綱深化各科別技能領域課程的發展,新增開設「數值控制技能領域」、「精密機械製造技能領域」、「模型設計與鑄造技能領域」、「電腦輔助機械設計技能領域」、「自動化整合技能領域」及「金屬成形與管線技能領域」六個技能領域共16個實習科目課程的基礎技能課程。 4.新課綱透過實作導向的課程,培養機械相關科技產業之初級技術人才,強化學生於相關產業之就業力。 5.新課綱透過跨科技能領域課程之設計,培養學生具備機械群共通核心能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或更高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Q5:機械群108課綱在「機械基礎實習」增加「鑄造與銲接課程內容」,原因為何? 「機械基礎實習」增加「鑄造與銲接」的用意主要如下: 1.協助機械零組件在設計時能從設計初始就加入鑄造裕度以及後處理加工裕度,此舉在繪圖上較能與實務貼近。 2.零組件在加工時已耗掉許多能源,因此希望若有瑕疵,能以銲接修補的方式修護。 3.希望機械群的學生都能從不易理解的機械製造學科中藉由機械基礎實習的實務操作能有驗證與體會,將機械的基礎技能、機械木模(模型)、製圖(設計)、鑄造(鑄件)、機械模具(加工)、板金銲接(修補)落實務實致用的精神。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1期:機械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機械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5個問答 帶你認識電機與電子群
電機與電子群包含資訊科、電子科、控制科、電機科、冷凍空調科、電機空調科、航空電子科、電子通信科,為因應電機與電子產業發展脈絡及職場技術能力需求,課程設計著重於強化學生使用儀器與專業技術資料應用、故障診斷分析,養成電機與電子維修與技術服務之實作能力,並依人工智慧、產業智能化、消費性電子產品、冷凍空調節能技術與通信科技最新產業發展,以強化學生實務技能,充分鏈結電機與電子產業,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精神。 電機與電子群培養學生具備電機、電子、資訊、自動控制、冷凍空調與通信科技產業所需之知識與實作技能,並融入產業發展趨勢,務求課程發展與產業技術接軌,強化技術能力與服務態度。使學生職涯發展能順利將學校所學知能應用於電機電力產業、家電產業、資訊與通訊產業、冷凍空調產業、智能自動化、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等職場工作,以利學生未來能繼續進修深造。此外,電機與電子群科課程綱要亦著重於學生職涯發展需求,兼顧實務性與前瞻性,將最新專業發展妥適融入教學,並重視培育學生國際移動力,納入電機與電子專業的國際觀點,務求課程發展與國際同步。 Q1:電機與電子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電機與電子群課程架構除部定必修一般科目各領域科目須開設外,並規劃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另校訂科目(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由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而電機與電子群研修特色課程的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與校訂科目說明如下。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二、技能領域課程 三、校訂科目 校訂科目分為必修及選修,均包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等三種科目屬性。學校宜在本課程綱要的基礎上,考量其發展願景、社區需求、產業概況、學生程度、師資人力、家長期待等因素,在校長的領導下,經由教師、家長、業界、專家學者的共同參與,建立符應學生進路需求與務實致用之課程特色。 Q2:電機與電子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電機與電子群課程以培育產業基礎技術人才需求為主軸,在理論專業課程設計方面,增加產業技術上所需求的理論知識,於實習課程設計上,以生活或產業應用為主題單元,使學生先了解實習課程核心素養學習的意義,再進入生活或產業應用各主題單元的學習,以整體概念建構學生系統化的課程學習,深化學習表現的達成,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同時結合專業科目、實習科目所學之知識與技能,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以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激發學生潛能及創造力,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電機與電子群課程研修特色如下。 1.強化重要基礎科目,紮根產業基礎知能:建構基本電學及基本電學實習學習內容的基礎技術,強化電子學及電子學實習課程內容,規劃增加場效應電晶體(MOSFET)的相關課程教學與實作內容,以符合產業基礎人才培育的需求。 2.建立實習課程架構設計,導引系統性技術學習:實習課程設計上,設計首要單元主題以日常生活或產業應用實例說明為核心,介紹本實習課程技術學習的應用,建構學生明白學習本實習課程技能的實用價值,再以實物或專題為前導主題單元,使學生先了解本實習課程技能學習的意義,再進入實物或專題各單元主題的學習,以整體概念建構學生系統化的技能學習,深化技能學習目標的達成,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如電子學實習、程式設計實習。 3.對應職場需求研訂必修科目,鏈結產業發展趨勢:增加各科別學生未來生涯發展的前瞻技能,納入行動裝置應用實習(手機及平板APP)、微電腦應用實習(嵌入式系統)、介面電路控制實習(物聯網)、智慧居家監控實習、電力電子應用實習及節能技術實習(冷凍空調)的先進課程,強化學生產業就業力。 4.落實科別跨域能力,建立完整性系統思考:透過跨科技能領域課程之設計,培養學生跨域核心技術,透過專題實作,培育學生科際整合、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或更高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5.融入品德、法治、環境、安全教育等議題,建構全人教育:電機與電子群以議題教育提升學生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主要有在各科目軟體使用上,於科目課程授課時,要使學生能了解使用軟體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同時在冷凍空調技能領域課程中,教學過程會使用到冷凍空調系統機具設備與節能系統設備,因此提醒學生在操作流程及設備等皆應注意預防冷媒洩放至大氣中,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Q3:電機與電子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電機與電子群學生以電學基本知識的學習,進行深化符號辨識的能力,同時在技能學習內容中,強化電路裝配、分析、設計及應用之基礎技術,能以創新及系統思考進行電路規劃,並以日常生活或產業應用實例說明為核心,透過使用電腦、電機與電子儀器及相關工具設備應用,經由分組學生的診斷、分析及討論,能夠進而排除電路與設備故障,並能解決電路的相關問題,達成電機與電子儀器或相關設備保養維修之基礎能力,展現科技資訊設備運用、問題解決、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善盡社會責任及環境保育之素養,同時也互呼應了電機與電子群的核心素養。 而為符合產業實務需求,透過查閱專業使用手冊、認識與分析接線圖或電路圖之基礎能力的養成,增加學生在電機與電子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積極面對與解決職場各種問題,並能掌握電機與電子國內外產業發展趨勢,也能夠理解與實踐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瞭解專業、智慧財產、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進而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而電機與電子群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如下: 1.具備電機與電子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面對與解決職場各種問題,並能掌握電機與電子國內外發展趨勢。 2.具備電學基本知識與電路裝配、分析、設計及應用之基礎能力,能以創新及系統思考進行電路規劃,並能解決電路的相關問題。 3.具備電腦、電機與電子儀器及相關工具設備應用之基礎能力,展現科技資訊設備運用、問題解決、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之素養。 4具備電機與電子儀器或相關設備保養維修之基礎能力,養成系統思考、規劃執行、科技資訊運用、問題解決、善盡社會責任及環境保育之素養。 5.具備查閱專業使用手冊、認識與分析接線圖或電路圖之基礎能力,養成創新、系統思考、規劃執行、科技資訊運用、問題解決之素養。 6.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7.具備對專業、智慧財產、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舉例說明,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術修理好故障的冷氣機就是專業能力的呈現,而在維修過程中注意人員、電源、工具與機器安全,以及維修位置的清潔,將客戶家裡的冷氣機當成是維修自己家裡的冷氣機一樣對待,給客戶感受到專業下「足感心」的貼心服務,就是具有核心素養的專業展現。 Q4:電機與電子群在108課綱與99課綱的主要差異有哪些? 1. 108課綱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分為「群共同專業科目」12學分、「群共同實習科目」9學分、五個「技能領域課程」分別為9-15學分,合計45-51學分。較99課綱的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30學分,各科別增加15-21學分。 2. 108課綱所有科別無共同核心自選科目。較99課綱所有科別可二選一的共同核心自選科目更為明確。 3. 108課綱以培育產業基礎技術人才需求為主軸,分析各科別所需培育的技術人才,再加以研訂各科別適用的技能領域課程。 4. 108課綱深化各科別技能領域課程的發展,新增開設程式設計實習、可程式邏輯設計實習、單晶片微處理機實習、可程式控制實習、機電整合實習、電工機械實習、能源與冷凍實習及能源與空調實習的基礎技能課程。 5. 108課綱規劃各科別學生未來生涯發展的前瞻技能,納入行動裝置應用實習、微電腦應用實習、介面電路控制實習、智慧居家監控實習、電力電子應用實習及節能技術實習的產業技能課程。 6. 108課綱電子學及電子學實習課程內容規劃增加場效應電晶體(MOSFET)的相關課程教學與實作內容,以符應產業基礎人才培育的需求。 7. 108課綱實習科目教學設計,以實物或專題先進行了解本實習課程技能學習的意義,再進入實物或專題各單元主題的學習,以整體性的概念建構學生在技能上系統性的學習,更加深化技能學習的表現。 8. 108課綱透過實作導向的課程,培養電機與電子相關科技產業之初級技術人才,強化學生於相關產業之就業力。 9. 108課綱透過跨科技能領域課程之設計,培養學生具備電機與電子群共通核心能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或更高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Q5:電機與電子群的技能領域課程可否與技能檢定相結合? 技能領域為教育部所屬的部定實習科目,學生修習技能領域課程後即具備該領域的產業技術,而技能檢定為勞動部所屬技術證照的技術檢定,旨在確認勞動工作者所具備的工作技術能力,兩者目的有所不同。因此,現今在學校課程上,應以課程教學為主,培育學生所須具備的核心素養,若未來在工作技能有所需求或學校特色課程有所規劃,再作技能檢定的體現。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0期:電機與電子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電機與電子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5個問答 帶你認識商業與管理群
商業與管理群包含商業經營科、國際貿易科、會計事務科、資料處理科、電子商務科、流動通管理科、農產行銷科、航運管理科、水產經營科、不動產事務科等10科。商業與管理群課程綱要因應產業發展及未來職場能力需求,著重於培養學生具備科技資訊運用、自我精進、系統思考、創新及美感、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及職業道德等核心素養,並能思辨勞動權益與社會責任;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參考目前商業與管理從業人員所需專業知識與技能,強化學生商業經營、資訊應用、商業溝通、商業創新等專業與實務技能,落實技職教育的務實致用精神;參照產業發展趨勢與相關法規,促使學習鏈結產業與職涯發展需求。 Q1:商業與管理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商業與管理群課程架構除部定必修一般科目各領域科目外,並規劃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校訂科目(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則由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並含團體活動時間及彈性學習時間之規劃。課程架構說明如下。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商業與管理群為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規劃部定必修之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以培養學生具備商業與管理群共同核心能力,架構如圖1。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商業與管理群為培育學生跨科別之共通基礎技術能力,新增部定實習科目之技能領域課程,研修規劃「商業與財會技能領域」、「跨境商務技能領域」及「資訊應用技能領域」三個技能領域,適用於本群所屬各科別,學校應依科別屬性、學校發展特色擇一技能領域開設,架構如圖2。 三、校訂科目 學校得依據商管群專業屬性與學校發展特色,結合學校願景、學生圖像、產業人力需求、科教育目標及科專業能力規劃校訂科目,並提供學生多元選修,培育學生具備商業與管理從業人員的財務會計、金融證券、行銷企劃、電子商務、會展、資訊、商業創新及團隊合作等專業能力。校訂科目之課程架構如圖3。 Q2:商業與管理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商業與管理群科課程綱要旨在協助學生適性發展,找到自己人生的職涯方向;且課程規劃提供學生專題實作與創意思考機會,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科目與實習科目所學之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潛能及創造力,以培育其商業與管理之群核心素養,進而成為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商業與管理群課程特色簡要說明如下。 1.強化基礎專業技能,涵養統整能力:商業與管理群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納入商業概論、數位科技概論、會計學及經濟學等部定專業科目之基礎理論知識,結合數位科技應用、商業溝通之部定實習科目等基礎技能,具備商業與管理群核心素養,涵養統整應用之能力。 2.新增技能領域科目、符應職場需求:符應職場需求及產業發展趨勢,新增部定實習科目之技能領域課程,使學生具備跨科別之共通基礎技術能力,如門市經營實務、行銷實務、會計軟體應用及金融與證劵投資實務等科目,強化商業與財務會計技能;如國際貿易實務、貿易英文實務等科目,強化跨境商務與貿易之技能;如程式語言與設計、多媒體製作與應用及資料庫應用等科目,強化資訊應用之技能。 3.鏈結產業發展、參照相關法規:課程設計鏈結產業發展趨勢,納入電子商務、雲端應用、企業資源規劃(ERP)、3D 列印等學習內容,並能透過業界參訪與職場體驗,促使學習與產業鏈結。課程與教材參照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s)、企業會計準則(EAS)、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規範、國際貿易法規及勞動權益相關法規。 4.具備核心素養、善盡社會責任:課綱研修融入科技資訊運用、自我精進、系統思考、創新及美感、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職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符應總綱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各科目學習重點並納入能思辨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省思自我的社會責任。 5.教學資源多元、尊重智慧財產權:教學資源鼓勵選用自由軟體、免費軟體等,增加學習之多元性與適應性。商業概論、數位科技概論納入尊重智慧財產權之學習內容,並強調資訊安全、與個資保護重要性。 Q3:商業與管理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理念與目標,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以落實於課程、教學與評量中。商業與管理群課程綱要研修,考量商業與管理群的基本理念與群教育目標,結合或呼應核心素養具體內涵,發展商業與管理群之核心素養具體內容如下。 1.具備商業與管理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以同理心解決職場上各種問題。 2.具備商業經營管理之能力,透過系統思考、分析與探索,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專業上的問題,並培養良好品德與社會責任感。 3.具備資訊科技應用之能力,將資訊、數位科技與商業加以應用及整合,透過多媒體與網路,發揮表現力及想像力,展現創新、創意及美感。 4.具備商業禮儀與溝通之能力,展現自信與人溝通及表達,並尊重與關照顧客之需求,以良善的品德及團隊合作精神,在國內外商場中展現溝通協調與國際移動力。 5.具備商業創新之能力,透過自我精進與超越,啟發創新商業活動與行銷思維與方法,展現跨文化及國際視野。 6.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7.具備對專業、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4:商業與管理群在108課綱與99課綱的主要差異有哪些? 1.商業與管理群108課綱的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分為「群共同專業科目」26學分、「群共同實習科目」6學分、「技能領域課程」三擇一14學分,合計46學分。較99課綱的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30學分增加16學分,以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能與務實致用能力。 2.新增「商業與財會技能領域」、「跨境商務技能領域」及「資訊應用技能領域」三個技能領域,適用於本群所屬各科別,學校應依科別屬性、學校發展特色擇一技能領域開設課程,計14學分。 Q5:商業與管理群的技能領域課程與技能檢定,有何不同? 兩者目標與本質皆有差異。技能領域為符合課綱的課程與教學,技能檢定則為檢測職場就業能力之用途,兩者目標不同。另外,學生於修習技能領域課程後即具備本群跨科的核心專業能力,而技能檢定則為檢測該職種不同級別之技術能力,兩者於本質上有其差異性。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19期:商業與管理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商業與管理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4個問答 帶你認識藝術群
藝術群包含戲劇科、音樂科、舞蹈科、美術科、影劇科、西樂科、國樂科、電影電視科、表演藝術科、多媒體動畫科、時尚工藝科、劇場藝術科,為因應藝術產業發展脈絡及職場技術能力需求,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透過創意思考教學與實務操作過程,讓學生可順利將所學知能運用於職場,縮短學用之間的落差,進而為產業界培養藝術創作、展演實務、數位影音、互動媒體、應用現代科技之專業知識與技能,充分鏈結藝術產業,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精神。 藝術群培養學生具備藝術創作、展演製作、創意思考和解決問題之知識與實務技能,並能對應產業發展趨勢,透過藝術群跨科技能領域課程之設計,強調學習群科間群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使學生擁有就業所需的藝術群基本職能,以便能適應未來職場的快速變化,並建立「尊嚴勞動」觀念,作為將來進入職場或繼續學習進階技能的基石。 Q1:藝術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藝術群課程架構除部定必修一般科目各領域科目須開設外,並規劃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另校訂科目(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由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而藝術群研修特色課程的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與校訂科目說明如下: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三、校訂課程 校訂科目分為必修及選修,均包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等三種科目屬性。學校宜在本課程綱要的基礎上,考量其發展願景、社區需求、產業概況、學生程度、師資人力、家長期待等因素,在校長的領導下,經由教師、家長、業界、專家學者的共同參與,建立符應學生進路需求與務實致用之課程特色。 Q2:藝術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藝術群課程以培育產業基礎技術人才需求為主軸,群科課程的研修,除需符應時代教育思潮外,亦需與產業發展趨勢密切呼應,務求課程內涵配合職場就業要求,俾利學生在學成之後,能順利地進入職場發展,展現所學專業,並能為自我開創美好生涯。藝術群科課程特色如下: 1.融入藝術產業最新發展,強化專業基礎科目內涵:針對藝術群專業基礎科目:藝術概論、藝術欣賞、藝術與科技,除保留既有基礎知識內容外,並能融入藝術產業最新發展內容,以強化基礎課程之教學內涵。 2.對應產業發展趨勢,鏈結職場需求,研定必修技能領域課程:依據藝術群各科專業特色,及產業所需專業技能,分別研定視覺表現技能領域、展演製作技能領域、數位影音技能領域、音樂藝術技能領域、舞蹈藝術技能領域及表演藝術實務技能領域必修課程,以能對應產業發展趨勢,鏈結職場需求,落實「務實致用」精神。 3.兼顧理論與實作,知識與技術完整學習,深化展演實習課程學習:依據藝術群各科共同所需知識與能力,及各科專業特色發展,分階段規劃展演實習課程,以「展演實務」培養群共同能力,以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像藝術展演實務課程,聚焦各科別特殊屬性,兼顧理論與實作,俾利學生在知識與技術之完整學習。 4.專業科目學習內容,對應12年國民教育核心素養內涵,凸顯全人教育精神:於藝術概論、藝術欣賞、藝術與科技等專業科目,融入公共議題、社會關懷、多元文化、文化平權等學習內容,以對應12年國民教育之核心素養,凸顯全人教育精神。融入數位科技、美感體驗、媒體識讀、智慧財產權等學習內容,以符應總綱對素養的要求,並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生學習者」。 5.實習科目學習內容,融入藝術群核心素養,符應總綱要求:藝術群各科於實習科目學習內容中,適當融入藝術群核心素養,包括系統思考、科技運用、美感鑑賞、團隊合作、生態環保、公民思辨等,以符應總綱對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成為「終身學習者」的目標要求。 Q3:藝術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藝術群課程以階段性規劃,逐步培養各科學生之核心素養。首先,學生的學習應以專業能力之精進,及專業相關之核心素養為主,包含系統思考、科技運用、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並能以同理心解決職場專業問題;其次,學生應具備藝術展演計畫與實務執行能力,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並能從藝術專業的角度,呈現社會文化重要議題,彰顯藝術之社會價值;最後,學生能將專業能力與核心素養,轉化為精進創新能力,進而充分展現藝術創意之美。 藝術群各科的教育目標,以培養藝術相關產業之初級技術人才為主,惟在展現專業能力的同時,更必須符合12年國民基本教育精神,強調涵育尊重生命、重視環境生態的胸懷,養成社會責任感及環境保育意識,培養能夠了解職業安全及衛生、職業倫理、勞動法令、專業規章的公民意識。藝術群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如下: 1.具備藝術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以同理心解決職場上各種問題,並能掌握國內外藝術領域發展趨勢。 2.具備藝術創作之能力,涵養生活與藝術美學,啟發藝術創作的興趣及潛能,並能鑑賞、分享與溝通美善的藝術思維。 3.具備藝術展演計畫與實務執行之能力,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從藝術角度展現文化、議題與價值觀,並表現藝術創新與創意之美。 4.具備結合藝術與科技之能力,透過影音、先進科技與資訊,傳達藝術的表現力及想像力,並展現良好品德與美善情操。 5.具備欣賞各類藝術特質與生態之能力,涵育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及重視環境生態的胸懷,並養成社會責任感及環境保育之意識。 6.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7.具備對專業、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舉例說明,完成戲劇展演是專業能力的表現,透過展演作品,探討重要文化議題,連結社會大眾,展現藝術專業的社會價值,就是具有核心素養的專業表現。 Q4:藝術群在108課綱與99課綱的主要差異有哪些? 藝術群108課綱以藝術群各科需具備的專業技術不同來進行技能領域的劃分,各科會依據其需具備之專業技術選擇適用的技能領域進行修習,以培養各科具備未來工作所需基礎技能。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5期:藝術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藝術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4個問答 帶你認識設計群
設計群包括金屬工藝科、美術工藝科、室內設計科、多媒體設計科、家具木工科、陶瓷工程科、圖文傳播科、廣告設計科等。為因應職場能力升級與文化創意產業需求,課程設計著重平面、立體工藝、空間、數位媒體相關設計產業等專業知識與技能,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加強實作能力及美學素養,並重視智慧財產權、綠色設計、環境保育及通用設計的社會責任;充分鏈結設計與文創產業,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精神。 設計群培養學生具備設計產業所需之知識與實作技能、系統思考與美學素養,強化透過設計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務求學習內容與設計產業技術接軌。使學生職涯能順利將學校所學知能應用於家具木工、美術工藝、陶瓷工藝、室內空間、印刷設計、金屬工藝、廣告設計、多媒體設計等職場,並能配合職涯發展繼續進修深造。 Q1:設計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設計群課程架構可分三大項,第一項為「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主要培養學生具備設計群共同的核心素養;第二項為「部定技能領域課程」,係藉由盤點職業分類典與職能基準,根據產業界職場需求,規劃六項技能領域,藉以培養學生就業所需知能,而第三項為「校訂課程」,則是依據地區產業需求,將原有的基礎課程更加延伸,開設相關科目,以培養學生多元的專業能力。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三、校訂課程 設計群各科可依據學校特色、職場需求及學生生涯發展等,依其專業屬性及職場發展趨勢研訂各科的專業能力,於校訂科目(約63至80學分)內發展以學生跨班自由選修之校訂課程,並形塑各校科之差異特色。 Q2:設計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課程的研修除需符應時代教育思潮外,亦需與產業密切結合,課程內涵需配合職場就業要求,俾利學生能迅速且順利地進入職場,展現所學專業知能,並開創美好的生涯,設計群科課程特色如下: 1.強化重要基礎理論,融入新科技知能:延續設計概論、色彩原理、造形原理、創意潛能開發及設計與生活美學等專業科目,內容融入設計產業發展所需資訊科技及數位知能的新趨勢。 2.對應職場需求研定必修實習科目,鏈結產業實務需求:繪畫基礎實習、基本設計實習、基礎圖學實習、表現技法實習、電腦向量繪圖實習及數位影像處理實習等科目,均為產業所需之專業技能,列入部定必修科目,以符應職場需求。 3.兼顧理論與實作,完整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術:除部定必修專業與實習科目外,依設計群各科別屬性不同,另訂定部定必修技能領域實習科目,俾利學生完整學習。 4.融合資訊科技、藝術感知、公民意識與人際互動關係等核心素養:融入數位科技、美感體驗、媒體識讀、智慧財產權等學習內容,以符應總綱對素養的要求,並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生學習者」。 5.強化環境保育、文化美學、國際視野等重要議題,建構全人教育:透過設計對日常生活環境的影響,增強網路社群應用的智能,在堅定自我文化價值的同時提升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素養,分享與溝通美善的設計思維。 Q3:設計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以「核心素養」為主軸,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包含「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設計群課程綱要之研修,係依據此原則及設計群的屬性,訂定5個核心素養,其內容如下: 1.具備設計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表徵符號應用的能力,協調溝通以解決職場問題,並能掌握國內外設計產業發展趨勢,養成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素養。 2.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的能力,涵養生活與藝術美學,並能賞析、分享與溝通美善的設計思維。 3.具備資訊、數位科技與美感跨領域整合的設計思考能力,運用造形、色彩、質感之構成元素與方法,傳達設計製作之創新與創意表現。 4.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5.具備對專業、智慧財產、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4:與設計群各科高相關的技術士證照有哪些? 只要與技能領域有對應關係的技術士證照,就是設計群各科高相關之證照。如: 1.平面設計技能領域:攝影、視覺傳達-平面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插畫、視覺傳達設計-識別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包裝設計、印前製程、鋼版製版印刷。 2.立體造型技能領域:家具木工、陶瓷-石膏模、金銀珠寶飾品加工、陶瓷手拉坏竹編。 3.數位影音技能領域:攝影、網頁設計。 4.互動媒體技能領域:視覺傳達設計-插畫、網頁設計。 5.室內設計技能領域:建築物室內設計、裝潢木工。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5期:設計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設計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5個問答 帶你認識水產群
水產群包括漁業科、水產養殖科,為因應產業發展及職場能力需求,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並依水產業各種工作屬性與能力需求,透過系統性思考進行教學與實習操作,讓學生可順利將所學知能運用於職場,縮短學用之間的落差,為產業界培養漁撈、漁航及水產繁養殖的專業技術人才。水產群課程著重於培養學生具備海洋漁業的捕撈、航行技術,水產生物繁養殖、管理與經營等能力,以強化學生實務技能與個人價值,充分鏈結水產業,落實技職教育的務實致用之精神。 水產群培養學生具備水產業所需之知識與實作技能,並融入產業發展趨勢,務求課程發展與產業技術接軌,強化專業技術能力與態度。使學生能順利將學校所學知能應用於海洋漁業、休閒漁業、水產養殖業、水產飼料業及觀賞水族業等行業,以利學生就業競爭力與未來能繼續進修深造。 Q1:水產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水產群的群共同課程包含群共同專業科目6學分及群共同實習科目6學分,合計12學分,以培養學生具備水產群共同核心能力;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之科目名稱、學分數如下表: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另外,108課綱新增了技能領域的規劃。而技能領域的形成,係把水產群裡屬性相近之科別,擷取共通基礎技能所形成技能科目之組合。藉由技能領域裡的共通課程,培育學生跨科別之共通基礎技術能力。新增技能領域科目為「漁航技能領域」、「漁業技能領域」、「水域活動安全技能領域」、「觀賞水族技能領域」、「經濟水族技能領域」、「區域特色水族技能領域」與「海面養殖技能領域」七個技能領域。 Q2:水產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水產群課程的研修除需符應時代教育思潮外,亦需與產業密切結合,課程內涵需配合職場就業要求,俾利學生能迅速且順利地進入職場,展現所學專業技能,並開創美好的生涯,水產群科課程研修之特色如下: 1.注重實務技能養成,鏈結產業發展趨勢:水產生物實務及漁航、漁業、水域活動安全、觀賞水族、經濟水族、區域特色水族、海面養殖等七大技能領域實習科目,均為產業職場所需之專業技能,列入部定必修科目,以符應業界職場需求。 2.加強基礎科目融入科技知能,適應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部定專業科目「水產概要」內容,注重水產業的族群與人文發展歷程,並融入新科技及新儀器之原理與操作,掌握國內外水產業發展趨勢,進而開拓學生國際視野。 3.強調理論與實作並重,統整專業知識與技能:除部定必修「水產概要」為群專業科目外,另訂定部定必修「水產生物實務」為群實習科目,加上領域學習,以系統性思考進行教學與實習操作,縮短學用落差,俾利學生全面學習漁業與水產生物相關實務知能。 4.具備社會所需基礎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在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之學習內容中,融入科技、美感、保育及污染防治等內容,如:觀賞水族技能領域實習科目,除可提升學生美感外,亦兼顧保育及污染防治各項素養之養成,以符應總綱對素養及社會責任的要求,並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5.適切融入議題教育,健全人格發展:在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之學習內容中,如:水產概要融入品德教育;經濟水族技能領域、區域特色水族技能領域和海面養殖技能領域等實習科目融入環境教育及安全教育,強調無毒及友善養殖環境之重要,並於實施要點中提醒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實驗廢棄物適當的回收與處理;亦要求教師應進行安全宣導,並指導學生使用相關防護措施及傷害處理。 Q3:水產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在水產群,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有其層次,首先學生必須培養自我專業精進的核心素養及專業能力,包含系統思考、科技運用、符號辨識、及使用各種專業儀器的能力。進而具備統整運用的核心素養,整合不同專業能力進行水產品的養殖、儀器檢測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製造品質優良的產品;最後是將各種基礎能力與涵養轉化為應變、精進及創新的能力,能夠進行品質改良、技術改進。因為水產群學生係以繁養殖水產品及檢測水產品品質為主,在展現專業能力的同時更必須強調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及生態保育等社會責任。當然培養職業安全及衛生、職業倫理、勞動法令、專業規章等公民意識更是不可或缺。舉例來說,運用知識及無毒養殖技術產出優良水產品,重視品質管制,並正確使用不同等級之餌料,不應將抗生素等使用在養殖過程中,讓使用者安心且感到滿意,就是具有核心素質的專業表現。核心素養具體說明如下: 1.具備水產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以同理心及多元文化理解的態度與能力,解決職場上各種問題,並能掌握國內外水產產業發展趨勢。 2.具備水產資源永續利用及保育之能力,透過先進科技與資訊,對生命科學及生物多樣性有深刻的體會與了解,進而涵育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及重視環境生態的胸懷,養成社會責任感及環境保育之意識。 3.具備水產領域相關儀器、傳統及先進科技設備之操作能力,以系統思考、分析與創新的方法,進行水產資源的利用,並充實藝術涵養,展現團隊合作及溝通協調,解決專業上的問題。 4.具備水產相關產業永續經營與管理之能力,涵育人文關懷的品德,展現產品的生產、行銷與經營管理專業知能,並能尊重與關照顧客之需求。 5.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6.具備對專業、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4:水產群108課綱規劃的技能領域,哪些比較適合漁業科學生修習?科目如何規劃? 以漁業科的教學目標為例,在培養學生具備海洋漁業的捕撈、航行與結合水產業,因此在技能領域中,將漁撈所需技能課程,如「漁具漁法與實習」、「航海儀器實習」併為漁業技能領域,而漁撈行為所需的航行技能,則將「航海與實習」、「海圖作業實務」併為漁航技能領域,並考慮海上作業安全需求,併入「專業海上安全實務」、「潛水實習」等課程,成為水域活動安全技能領域。 此外,漁業科學生可再修習「海面養殖技能領域」,鏈結基礎水產養殖業,以增進學生就業競爭力與未來繼續進修深造。 Q5:水產群108課綱規劃的技能領域,哪些比較適合水產養殖科學生修習?科目如何規劃? 以水產養殖科的教學目標為例,在培養學生具備水產生物繁養殖、管理與經營的能力,因此在技能領域中,將養殖觀賞水族生物所需技能課程,如「水質學實習」、「觀賞水族養殖實習」併為觀賞水族技能領域,而傳統經濟性水族養殖所需的技能課程,則將「餌料生物實習」、「經濟性魚蝦養殖實習」併為經濟水族技能領域,並為發揮各地特色養殖之需求,併入「區域特色水族養殖」、「水族營養飼料學與實習」、「水產增殖專業實務」等課程,成為區域特色水族技能領域。 此外,水產養殖科學生可再修習「海面養殖技能領域」,鏈結海洋漁業相關技能,以增進學生就業競爭力與未來繼續進修深造。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4期:水產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水產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6個問答 帶你認識海事群
海事群包括航海科、輪機科,為因應海事工作職場特殊性,課程設計著重培育學生海事實務工作所需之核心素養及航海人員因應船舶航行安全、操作、維護與解決問題之系統性思考邏輯,藉以呼應「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 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 STCW」(以下簡稱STCW國際公約)操作級人員的適任能力要求,以強化學生於船舶金工、船舶機電控制、船舶動力、船舶維護與繫固作業、船舶作業、船舶操作、電子導航等專業技能之學習,涵育學生實務操作與團隊合作素養,並重視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並深化產業合作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精神。 海事群培養學生具備海事產業所需之基本知識與實作技能,並融入STCW國際公約發展趨勢,將STCW國際公約操作級人員適任標準做為海事群課程設計依據,並將管理級人員適任標準作為課程銜接的準備,提供學生具備職涯發展能力。務求課程發展與國際公約接軌,強化船舶設備維護、人員管理與貨物安全之技術能力與態度。使學生職涯發展能順利將學校所學知能應用於船舶、造船廠、港口裝卸公司、石化廠、動力廠、航運公司、貨物承攬公司、貨櫃運輸公司等相關技術操作或技術管理工作,並能配合產業發展繼續進修深造。 Q1:海事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海事群的群共同課程包含群共同專業科目11學分及群共同實習科目9學分,合計20學分,以培養學生具備海事群共同核心能力;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之科目名稱、學分數如下表。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新課綱相對於99課綱,除了配合產業技術發展,對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進行檢視調整外,培養學生跨科之共通技術能力,更進一步規劃新增了技能領域,每個技能領域都有二至三個科目的課程規劃,海事群共規劃七大技能領域。新增七個技能領域科目為:「船舶金工技能領域」、「船舶機電控制技能領域」、「船舶動力技能領域」、「船舶維護與繫固作業技能領域」、「船舶作業技能領域」、「船舶操縱技能領域」與「電子導航技能領域」。 Q2:海事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海事群新課綱除需符應時代教育思潮外,亦需與產業密切結合,課程內涵需配合職場就業要求,並融入STCW國際公約發展趨勢,俾利學生能迅速且順利地進入職場,展現所學專業技能,並開創美好的生涯。海事群科的課程特色如下: 1.對應STCW國際公約發展需求研定必修科目,對應海事產業發展趨勢為符合1978年船員訓練、發證與當值標準公約及其修正案(STCW)「操作級」有關之能力,課程規劃以強化學生於船舶金工、船舶機電控制、船舶動力、船舶維護與繫固作業、船舶作業、船舶操作、電子導航等專業技能為研修重點,並對應產業職場所需之專業技能,列入部定必修科目,符應業界職場需求。 2.強化船舶航行安全,符合適任能力之要求因應海事工作職場特殊性,課程設計著重培育學生海事實務工作所需之核心素養及航海人員因應船舶航行安全、操作、維護與解決問題之系統性思考邏輯,以符合適任能力之要求。 3.理論與實作並重,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術之學習部定必修科目船藝、輪機、海上安全法規概論、海運概論等專業科目,另訂定部定必修基本電工與實習、船舶自動控制實習為實習科目,俾利學生完整學習。 4.符應教育目標,培育優質青年在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之學習內容中,列入科技、美感、保育及污染防治等內容,以符應總綱對素養及社會責任的要求,並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5.重視重大議題融入教學,建構全人教育的學習於實習課程學習內容及教學注意事項中,列入實習所產生之廢棄線材、鐵材、料件、廢機油、泥渣、冷媒等,應確實回收與處理及低硫燃油的使用等環境教育內容;亦要求教師應進行安全宣導,並指導學生使用相關防護措施及傷害處理。 Q3:海事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海勤」是一項專業又必須獨立作業的工作,學生必須培養自我專業精進的核心素養及專業能力,包含系統思考、科技運用、符號辨識、及使用各種專業儀器設備。進而具備統整運用的核心素養,整合各種專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各種基礎能力與涵養轉化為應變、精進及創新的能力。 海事群學生係以海上工作為主,在展現專業能力的同時更必須強調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及生態保育等社會責任。當然培養職業安全及衛生、職業倫理、勞動法令、專業規章等公民意識更是不可或缺。海事群群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如下: 1.具備海事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以同理心及多元文化理解的態度與能力,解決職場上各種問題,並能掌握國內外海事發展趨勢。 2.具備國際公約認可之航海人員適任能力,面對問題時能以創新的思維、推理判斷及反思,並善用科技資訊,以因應新的情境變化。 3.具備維護船舶結構與維持船舶穩度之能力,展現航海人員規劃與執行維護作業之專業知能與態度。 4.具備船舶各項設備、設施與系統之知識與應用能力,透過系統思考、分析與探索,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專業上的問題,並培養良好品德、美感體驗與社會責任感。 5.具備船舶各項設備與系統應急措施之能力,應用傳統與先進技術,豐富航海生活經驗,進而積極面對人生各種挑戰。 6.具備對海事安全、船舶保全、工作職業安全、衛生知識與危機處理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7.具備對專業、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4:因應船舶自動化的需求,108課綱海事群專業課程中,課程內容如何規劃?? 為使學生於未來職場能順利銜接,例如「基本電工與實習」課程,學習內容著重電的基本知識、三用電表、馬達及變壓器的使用、配電設備及用電安全等。課程設計主要希望學生能對「電」具有基本概念,海勤工作職場因船舶自動化,須大量使用電力儀器設備,若學生對用電、檢測等有了基本了解,則可增強學生的用電知識,且在設備的使用上,亦能更加得心應手。 Q5:海事群部定課程中所規劃的技能領域,哪些比較適合輪機科學生修習? 以輪機科的教學目標為例,在培養學生具備海勤基本技能之學生,因此在技能領域中,將維護所需技能課程,如「船舶金工實習」、「船舶銲接實習」併為船舶金工技能領域,而因應環保與自動化所需的基本技能,則將「船舶電器操作與保養實習」、「機電整合實習」併為船舶機電控制技能領域,考慮主機設備操作之安全需求,併入「動力設備操作實習」、「動力設備拆裝實習」等課程,成為船舶動力技能領域。 此外,輪機科學生可再修習「船舶維護與繫固作業技能領域」,鏈結航運產業業,以增進學生就業競爭力與未來繼續進修深造。 Q6:海事群部定課程中所規劃的技能領域,哪些比較適合航海科學生修習?科目又是如何規劃的? 以航海科的教學目標為例,在培養學生具備航行、管理與操縱的能力,因此在技能領域中,航行規劃所需技能課程,如「船藝實習」、「海圖作業實習」、「航海英文實務」併為船舶作業技能領域,而船舶駕駛所需的技能課程,則將「航海實習」、「船舶通訊實習」併為船舶操縱技能領域,並因應電子導航操作需求,併入「雷達與測繪實習」、「電子航儀實習」等課程,成為電子導航技能領域。 此外,航海科學生可再修習「船舶維護與繫固作業技能領域」,鏈結航運相關技能,以增進學生就業競爭力與未來繼續進修深造。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4期:海事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海事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5個問答 帶你認識餐旅群
餐旅群包含餐飲管理科與觀光事業科,108新課綱研修以務實致用為教育的核心理念,課程的研修重點除符應時代教育思潮外,亦需與產業密切結合,課程內涵配合職場就業要求,俾利學生能迅速且順利地進入職場,展現所學專業知能,並開創美好的生涯。 餐旅群專業及實習課程的發展,在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深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激發學生潛能及創造力,期能培育學生具備未來工作所需基本職能,並落實素養導向教學及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精神,並適切融入各項議題之基本理念及相關內涵。 Q1:餐旅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餐旅群課程整體架構包含部定課程(含必修一般科目及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校訂課程(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並含團體活動時間及彈性學習時間。現將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架構說明如下: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餐旅群為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規劃部定必修之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以培養學生具備餐旅群共同核心能力,其中「群共同專業科目」14學分、「群共同實習科目」12學分、餐飲管理科與觀光事業科二個科各二個「技能領域課程」各22學分,合計48學分。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餐旅群為培育學生職場所需之實作技能,新增部定實習科目之技能領域課程,研修規劃餐旅群各科適用技能領域為必修課程,技能領域所包含之科目均需開設。 三、校訂課程 學校得依據本群專業屬性與學校發展特色,結合學校願景、學生圖像、產業人力需求、科教育目標及科專業能力規劃校訂科目,並提供學生多元選修,培育學生具備農、林、牧產業人員所需之專業能力。 Q2:餐旅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1.兼顧理論與實作,完整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術,研訂群共同核心課程趨勢:餐旅群此次課程綱要研修之特色,依據餐旅群產業特色與發展方向,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以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激發學生潛能及創造力。規劃群共同核心課程,包含部定專業科目14學分及部定實習科目12學分,合計26學分為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以培養學生具備餐旅群共同核心能力。 2.對應職場需求,鏈結產業發展研擬技能領域課程:餐旅群為培育學生具備未來工作所需基礎技能,學習群科間共通能力,使學生具備餐飲觀光領域所需的基本職能。以職業分類典之職能分析為基礎,規劃跨科及能力導向的技能領域課程,餐飲管理科及觀光事業科二個科各二個「技能領域課程」,各22學分以強化學生實務技能,並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精神。 3.學校本位課程:餐旅群各科可依據學校特色、職場需求及學生生涯發展等,依其專業屬性及職場發展趨勢研訂各科的專業能力,於校訂科目(約70至80學分)內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並形塑各校科之差異特色,進而發展科特色課程。 4.融入運用科技、美感鑑賞、環境保育及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符應總綱要求:在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之學習內容中,具備餐旅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並能以同理心及多元文化理解的態度與能力解決職場各種問題。 5.融入環境教育、職場法規及安全教育等議題,建構全人教育:培養學生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場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並具備對食品衛生、觀光行政、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3:餐旅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新課綱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思維,「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的主軸,為了讓學生能適應現階段的生活情境,且能面對未來環境的挑戰,在課程教學上除了重視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增進之外,更強調自主行動、社會參與與溝通互動等核心素養,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在108新課綱中,餐旅群規劃的群核心素養共有六項,具體內涵說明如下: 1.具備餐旅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並能以同理心及多元文化理解的態度與能力解決職場各種問題。 2.具備餐旅外語與溝通之能力,在認同自我文化價值的同時,亦能欣賞與尊重多元文化,進而擴大國際視野,主動關心與掌握餐旅產業發展趨勢。 3.具備餐旅服務、製備與操作之能力,表現團隊合作、創新與創意餐飲技術,及欣賞體會餐飲創作與社會、歷史、文化的互動關係,進而欣賞各式菜餚與烘焙美學。 4.秉持人文關懷之心尊重與關照特殊需求之顧客,能以同理心進行人際溝通,並解決餐旅職場各式問題。 5.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場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6.具備對專業、食品衛生、觀光行政、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4:餐旅群在108課綱與99課綱的主要差異有哪些? 108課綱架構中,餐旅群的群共同專業科目與群共同實習科目與99課綱相同。但有別於99課綱,108新課綱研擬兩個新的技能領域科目,將餐飲科原本之校訂必修科目的「中餐烹調實習」、「西餐烹調實習」及「烘焙實務」納入餐飲技能領域之部定科目;而將觀光科原本之校訂必修科目「房務實務」、「客務實務」、「旅遊實務」、「導覽解說實務」及「遊程規劃實務」納入為觀光技能領域之部訂必修科目,期能尊重學生適性發展,學用合一。 此外,108課綱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調整為48學分,相較於99課綱之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28學分,總計增加20學分(含技能領域),以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能與務實致用能力。 Q5:餐旅群的專業及實習科目如何與一般科目做連結? 關於社會、自然科學、藝術領域等一般科目,各校可依群科屬性、議題融入、學生生涯發展、學校發展特色、師資調配等彈性開設,在社會及自然科學領域,學生至少修習二科目以上,在藝術領域則可自選二科目開設。 因此依照餐旅群屬性及群專業知識與一般科目的連結關係,建議藝術領域開設音樂及美術二科目有助於餐旅群學習;自然科學領域則至少開設物理及化學二科目有助於餐旅群學習;社會領域至少開設歷史及公民二科目有助於餐旅群學習。 在專業及實習科目的開設上,也須留意與一般科目學習內容的銜接性,例如:餐旅群開設「觀光餐旅業導論」以及「飲料實務」時,其學習內容需具備飲食文化的世界、地理系統、溫度與熱量,酸鹼反應、微生物的介紹等學習內容之知識,請注意是否已修習過社會及自然等相關學習內容。 除了部定科目與一般科目連結外,在開設校訂科目亦可檢視專業及實習科目與一般科目的銜接性。舉例說明:以餐旅群訂科目「觀光餐旅英語會話」與「飲料實務」為例,在開設此科目時,需檢視其學習內容與數學、自然、國語文及英語文等學習內容之銜接性,是否已修習過所需的知識內容。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3期:餐旅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餐旅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6個問答 帶你認識家政群
家政群包含家政科、幼兒保育科、美容科、時尚造型科、服裝科、流行服飾科、時尚模特兒科等7科(另有試辦階段的照顧服務科1科)。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並依家政相關產業不同屬性與能力需求,透過創意教學與實習操作,讓學生將所學知能運用於產業,縮短學用之間的落差,為產業界培養美容、美髮、服裝、幼保、模特兒及照護等家政相關專業人才。 家政群培養學生具備家政相關產業所需知識與實作技能,並融入產業發展趨勢,與產業技術接軌,強化技術服務能力與態度。亦具備職場倫理、敬業與團隊合作等精神,使學生職涯發展能順利將學校所學知能應用於整體造型、彩妝美容、髮型設計、服裝設計、幼兒保育、照顧服務、膳食烹調、家政推廣、模特兒等,充分鏈結家政相關產業,期待學生能配合產業發展繼續進修深造,落實技職教育的務實致用之精神。 Q1:家政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三、校訂課程 家政群各科可依據學校特色、職場需求及學生生涯發展等,依其專業屬性及職場發展趨勢研訂各科的專業能力,於校訂科目(約68至80學分)內發展以學生跨班自由選修之校訂課程,並形塑各校科之差異特色。 Q2:家政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1.強化基礎專業技能,涵養統整能力:家政群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納入家政概論、色彩概論、家政職業衛生與安全、家庭教育、家政職業倫理、行銷與服務、及家政美學等部定專業科目之基礎理論知識,結合多媒材創作實務、飾品設計與實務之部定實習科目等基礎技能,具備家政群核心素養,涵養統整應用之能力。 2.新增技能領域科目,符應職場趨勢:符應職場需求及產業發展趨勢,新增部定實習科目之技能領域課程,使學生具備跨科別之共通基礎技術能力,如美容美體實務、美髮造型實務、舞台表演實務及整體造型設計與實務等科目,強化美容、美髮、整體造型及模特兒之技能;如服裝製作實務、服裝畫實務、立體裁剪實務及服裝設計實務等科目,強化服裝製作及設計之技能;如嬰幼兒發展照顧實務、膳食與營養實務、幼兒教保活動設計與實務及家庭生活管理實務等科目,強化幼兒保育、家政及家庭服務相關之技能。 3.落實科別跨域能力,建立完整性系統思考:透過跨科技能領域課程之設計,培養學生跨域核心技術,透過專題實作,培育學生科際整合、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或更高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4.具備核心素養,善盡社會責任考:課綱研修融入科技資訊運用、自我精進、系統思考、創新及美感、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職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符應總綱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各科目學習重點並納入能思辨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省思自我的社會責任。 5.涵養公民素養,促進性別平等:配合專業知識,融入職業安全及衛生、職業倫理與道德、環保及勞動法令之重點內涵,如工作時操作設備之危險性及安全防護作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能適時結合最新法規,提醒學生身體自主權的尊重與維護,並注意職場性騷擾、性侵害等議題。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Q3:家政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家政群的核心素養重視層次性的學習展現,首先學生必須培養自我專業精進的核心素養及專業能力,進而整合不同專業能力進行家政服務相關產業經營、資訊應用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是將各種基礎能力與涵養轉化為自我精進及創新的能力,能夠進行家政服務溝通及家政服務創新。 家政群重視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的能力,與藝術息息相關。希望學生能將美感及人文關懷展現於專業技術及生活態度。學生能具備專業、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思辨與對話的能力,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勞動者。 1.具備家政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以同理心及多元文化理解的態度與能力解決職場上各種問題,並能掌握國內外家政產業發展趨勢。 2.具備家政服務業專業實作之能力,面對問題時能以創新的思維、推理判斷及反思,並涵育人文關懷的品德,尊重與關照顧客之需求,展現寛厚與良善的服務心。 3.具備家政產業服務與管理專業之能力,透過系統思考、分析與探索,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專業上的問題,並培養良好品德與社會責任感。 4.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的能力,涵養生活與藝術美學,並能賞析、分享與溝通美感的設計與思維。 5.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6.具備對專業、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4:家政群在108課綱與99課綱的主要差異有哪些? 1.家政群108課綱的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分為「群共同專業科目」20學分、「群共同實習科目」10學分、「技能領域課程」三擇一16-18學分,合計46-48學分。較現行99課綱的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20學分增加26-28學分,以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能與務實致用能力。 2.新增「整體造型技能領域」、「服裝實務技能領域」及「生活應用技能領域」三個技能領域。學校可依科別屬性、學校發展特色擇一技能領域開設課程,計16-18學分。 Q5:家政群在108課綱部定實習科目中新增「多媒材設計與實務」,課程特色為何? 縫紉、手工藝為家政領域科目之本,順應多元時代,多媒材廣泛運用之趨勢以及創意思維融入產業之需求,新增「多媒材創作實務」為家政群共同實習科目,結合媒材美感與創作者想像力,運用於家政行業,落實技職教育務實、求新之精神。學習內容涵蓋:創作構思、平面、拼貼、解構重組、立體等創作應用,強化創新及美學素養。 Q6:家政群在108課綱部定實習科目中新增「飾品設計與實務」,課程特色為何? 家政為家政群之本,新增「飾品設計與實務」為家政群共同實習科目。將手工藝技能結合飾品設計,延伸運用於家政群各專業實習科目。學習內容涵蓋:手繡、車縫、染色、花飾、編織等多元技藝,強化生活美學,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精神。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3期:家政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家政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3個問答 帶你認識食品群
食品群包含食品加工科、食品科、水產食品科及烘焙科,108課綱以培育學生具備未來工作所需基礎技能為主軸,透過跨科技能領域課程之設計,強調群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使學生擁有就業所需的基本職能,強化食品製造、食品微生物培養、檢驗、食品化學分析、設備應用、儀器操作與維修之能力,並將食品新興科技、食品品質管理及食品安全等議題融入課程。課程設計則強調實務與理論並重,以能力導向的技能領域課程,強化學生實務技能,充分鏈結產學內容,落實技職教育的務實致用精神。 食品群培養學生具備食品產業所需之知識與實作技能,並融入產業發展趨勢,務求課程發展與產業技術接軌,強化技術服務能力與態度。使學生能順利將學校所學知能應用於食品相關產業:如烘焙食品、乳品製造、罐頭食品、冷凍食品、脫水食品、醃漬食品、糖果製造、製油、製粉、調味品製造、飲料製造、食品安全檢驗、食品流通產業等,以利職涯發展及未來進修深造。 Q1:食品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食品群課程整體架構包含部定課程(含必修一般科目及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和校訂課程(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並含團體活動時間及彈性學習時間。現將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說明如下: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食品群為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規劃部定必修之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以培養學生具備食品群共同核心能力,科目及學分數如下表。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食品群為培育學生職場所需之實作技能,新增部定實習科目之技能領域課程,研修規劃「食品加工」及「檢驗分析」二個技能領域,適用於本群所屬各科別,學校應依科別屬性、學校發展特色擇一技能領域開設,學校未開設之技能領域科目,應優先於校訂課程中開設。架構如下圖。 三、校訂課程 學校得依據本群專業屬性與學校發展特色,結合學校願景、學生圖像、產業人力需求、科教育目標及科專業能力規劃校訂科目,並提供學生多元選修,培育學生具備食品產業人員所需之專業能力。校訂科目之課程架構如下圖。 Q2:食品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食品群科課程綱要旨在協助學生適性發展,找到自己人生的尋職涯方向;且課程規劃提供學生專題實作與創意思考機會,鼓勵學生結合專業與實習科目所學之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潛能及創造力,以培育其食品群核心素養,進而成為國家未來重要人才資源。 1.強化基礎專業技能,涵養統整能力:食品群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納入食品加工、食品微生物及食品化學與分析等基礎理論知識,搭配食品加工實習、食品微生物實習及食品化學與分析實習等基礎技能,建立統整應用之基礎。 2.新增技能領域科目,符應職場需求:為培養學生具備對應食品產業職場所需之知識與技能,並融入產業發展趨勢,務求課程發展與產業技術接軌,新增技能領域;如烘焙食品加工實習、進階食品加工實習、分析化學實習、食品檢驗分析實習生物技術實習等,建立系統思考食品製造研發、食品檢驗分析檢修技能,以強化學生就業力。 3.注重生活實務連結,設計學習內涵:在理論及實習課程設計上,強調以日常生活相關的實例為教材,建構學生學習的價值,並能透過業界參訪與業界專家協同教學,促使學習能與產業鏈結。 4.具備基礎素養,提升自我價值:融入系統思考、創新應用、美感鑑賞、溝通協調、環境保育、社會責任及科技運用等素養,增進職場與生活的專業力。透過專題實作讓學生學習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並為未來發展做準備。 5.涵養公民素養,善盡社會責任:配合專業知識,融入食品安全與衛生、職業倫理道德、環保、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及勞動法令等議題,如使用相關防護措施,以避免身體與衣物配件有捲入操作設備之危險、確實配戴所需安全防護裝備,工作服儀、個人及環境衛生等事項應符合職業相關規定,應注重職能分工,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並注重毒性化學藥品分類及危害發生處理方式及實驗室廢棄物之分類及貯存,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Q3:食品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108課綱翻轉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課程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思維,「核心素養」成為課程發展的主軸,為了讓學生適應現在的生活,面對未來的挑戰,所以在課程教學上要重視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增進與學習態度的養成。而食品群規劃的群核心素養共有七項,具體內涵說明如下: 1.具備食品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以同理心及多元文化理解的態度與能力解決職場上各種問題,並能掌握國內外食品產業發展趨勢。 2.具備食品加工、應用及設備維護之能力,透過系統思考、分析與探索,解決專業上的問題,並培養美感與品評鑑賞,展現專業技術。 3.具備食品微生物及食品化學相關知識的運用與儀器操作之能力,透過先進科技與資訊應用,能有效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及反思,解決專業問題,並重視食品安全衛生與環保。 4.運用檢驗分析知識及儀器操作技術,能創新思考、規劃與執行,以提升食品品質管理之能力,並展現團隊合作精神,善盡社會責任。 5.涵養人文關懷的品德,能尊重與關照顧客之需求,展現食品推廣與行銷之能力。 6.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7.具備對專業、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3期:食品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食品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4個問答 帶你認識外語群
外語群包含應用英語科及應用日語科等二科,課程綱要研修著重培育學生職涯發展所需之核心素養,如專業科目著重系統性思考,使其具備商業分析與探索、善用媒體資源及數位科技應用等能力;實習科目及技能領域之學習著重實務操作、精進建構學生外語聽、說、讀、寫能力,且能靈活應用於日常生活及職場,以符合職場需求與職涯發展。 外語群培養學生具備外語的知識與技能,奠定基本語言能力與多元文化素養,強化學生簡報、書信及資訊應用能力,期望學生將所學知能運用於職場工作、進修與深造。外語群課綱研修融入國際視野能力培養、多元文化欣賞、跨文化學習、科技資訊運用、議題關心等素養,增進職場與生活的專業力,提升國際移動力,強化服務能力、各行各業所需之外語能力與專業的職場態度,讓學生能運用外語優勢於服務業、文教業、新聞媒體產業、多媒體產業、科技產業、旅遊航空運輸業等產業。 Q1:外語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外語群課程架構除部定必修一般科目各領域科目須開設外,並規劃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另校訂科目(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由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三、校訂課程 校訂科目分為必修及選修,均得包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等三種科目屬性。學校宜在本課程綱要的基礎上,考量其發展願景、社區需求、產業概況、學生程度、師資人力、家長期待等因素,在校長的領導下,經由教師、家長、業界、專家學者的共同參與,建立符應學生進路需求與務實致用之課程特色。 Q2:外語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外語群科課程旨在協助學生適性發展,找到自己人生的職涯方向;且課程規劃提供學生專題實作與創意思考機會,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科目與實習科目所學之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潛能及創造力,以培育其外語之群核心素養,進而成為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外語群課程特色如下: 1.強化基礎專業技能,涵養統整能力:外語群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兼重,納入「商業概論」及「數位科技概論」等部定專業科目之基礎理論知識,結合「數位科技應用」之部定實習科目等基礎技能,具備外語群核心素養,涵養商業與資訊統整應用之能力。 2.新增技能領域科目,符應職場需求:兼顧理論與實作,新增部定實習科目之技能領域課程強化職場實務能力,如外語簡報實務、外語文書處理實務;強化英語文技能,如初階英語聽講練習、中階英語聽講練習、高階英語聽講練習、英文商業書信寫作、初階英文閱讀與寫作練習、中階英文閱讀與寫作練習、高階英文閱讀與寫作練習;強化日語文技能,如日語聽解入門練習、日語聽解初階練習、日語文型練習、日語翻譯練習、日語讀解入門練習、日語讀解初階練習、日文商用書信實務,使學生具備共通基礎技能與應用能力,精進建構學生外語聽、說、讀、寫能力,涵育語文專業素養,且能靈活應用於日常生活及職場。 3.提升自我價值,培育國際移動力:課程設計融入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跨文化學習、國際視野能力培養、多元文化欣賞及議題關心等素養,納入簡報製作、文書處理、商用書信、工作求職、社會服務、公民社會等學習內容,增進職場生涯的專業力。透過專題實作課程讓學生學習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並為未來發展做準備。 4具備核心素養,善盡社會責任:課綱研修融入科技資訊運用、自我精進、系統思考、創新及美感、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職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符應總綱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各科目學習重點並納入能思辨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省思自我的社會責任。 5.教學資源多元,尊重智慧財產權:教學資源鼓勵選用自由軟體、免費軟體等,增加學習之多元性與適應性。商業概論、數位科技概論納入尊重智慧財產權之學習內容,並強調資訊安全、與個資保護重要性。 Q3:外語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外語群培養學生外語聽、說、讀、寫之能力,深化外語進行經驗、思想與價值的表達,透過自我精進與超越,涵育跨文化及國際視野能力,同時在技能學習內容中,強化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而為符應產業實務需求,透過商業及商務之基礎能力的養成,增加學生在各行各業相關專業領域的應用知能,積極面對與解決職場各種問題,並能以良善的品德及團隊合作精神,在國內外商場中展現溝通協調與國際移動力。 外語群學生專業能力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簡言之,學生的專業能力是把事情做對,核心素養就是把事情做到好,例如使用正確流利的語言溝通表達,就是專業能力的表現,如果在溝通表達時還能進一步考量對方的生活、文化、習俗等,就是具有核心素養的表現。外群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如下: 1.具備外語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以同理心解決職場上各種問題。 2.具備外語聽、說、讀、寫之能力,能以外語進行經驗、思想與價值的表達,透過自我精進與超越,涵育跨文化及國際視野能力,進而欣賞多元文化、理解與關心國際議題。 3.具備商業及商務活動之能力,透過系統思考、分析與探索,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專業上的問題,並培養良好品德與社會責任感。 4.具備數位科技應用之能力,將資訊、數位科技與藝術美感加以應用及整合,發想與展現產品之創新、創意及美感。 5.具備商業禮儀、接待及客訴處理之能力,尊重與關照顧客之需求,以良善的品德及團隊合作精神,在國內外商場中展現溝通協調與國際移動力。 6.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7.具備對專業、智慧財產、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4:外語群在108課綱與99課綱的主要差異有哪些? 外語群108課綱的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分為「群共同專業科目」8學分、「群共同實習科目」4學分、「技能領域課程」三擇二34學分,合計46學分。較現行課綱之部定專業及實習科目28學分增加18學分,以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能與務實致用能力。 此外,新增「職場實務技能領域」、「英語文技能領域」及「日語文技能領域」三個技能領域,適用於本群所屬各科別,學校應依科別屬性、學校發展特色擇二技能領域開設課程,計34學分。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2期:外語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外語群課綱Q&A
高職學科 【108課綱】6個問答 帶你認識農業群
農業群包含農場經營科、園藝科、森林科、造園科、畜產保健科及野生動物保育科,108課程綱要研修以務實致用為教育的核心理念,展現在課程設計則強調實務與理論兼重,讓學生可順利將所學知能運用於工作,縮短學用間的落差。農業群的課程設計主要參考目前農、林、牧產業從業人員所需農業生產與加工、園藝、森林經營管理、景觀休閒生態、動物飼養、動物保健、野生動物保育等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著重於強化學生農、林、牧場產銷管理、人際溝通、資訊能力之應用,並培養職場倫理、敬業精神與團隊合作等態度。透過學界與產業界代表共同規劃技能領域課程,以強化學生實務技能,充分鏈結農、林、牧產業,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精神。 農業群培養學生具備農、林、牧產業所需之知識與技能,並融入產業發展趨勢,務求課程發展與產業技術接軌,強化技術能力與態度。使學生職涯發展能將學校所學知能應用於農業生產加工與管理、園藝生產與設計、森林經營與管理、生態休閒規劃與管理、農、林、牧場實作、動物飼養技術、動物保健技術、野生動物保育等職場,以利學生未來能繼續進修深造。 Q1:農業群的課程架構為何? 農業群課程整體架構包含部定課程(含必修一般科目及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技能領域課程)、校訂課程(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以及團體活動時間及彈性學習時間。 一、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 農業群為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能,規劃部定必修之群共同專業及實習科目,以培養學生具備農業群共同核心能力。 二、部定技能領域課程 農業群為培育學生職場所需之實作技能,新增部定實習科目之技能領域課程,研修規劃「農業生產與休閒生態技能領域」及「動物飼養及保健技能領域」二個技能領域,適用於本群所屬各科別,各校應依科別屬性、學校發展特色擇一技能領域開設,學校未開設之技能領域科目,應優先於校訂課程中開設。 三、校訂課程 學校得依據本群專業屬性與學校發展特色,結合學校願景、學生圖像、產業人力需求、科教育目標及科專業能力規劃校訂科目,並提供學生多元選修,培育學生具備農、林、牧產業人員所需之專業能力。 Q2:農業群的課程特色是什麼? 課程的研修除需符應時代教育思潮外,亦需與產業密切結合,課程內涵需配合職場就業要求,俾利學生能迅速且順利地進入職場,展現所學專業知能,並開創美好的生涯,農業群科108課程特色如下: 1.對應職場需求研定必修科目,鏈結產業發展趨勢:農業資訊管理實習、農園場管理實習、林場管理實習及牧場管理實習等科目,均為產業職場所需之專業技能,列入部定必修科目,以符應業界職場需求。 2.強化基礎科目,奠定專業學習基礎:以語言、數學、社會、自然科學、藝術、綜合活動、科技及健康與體育等基礎科目,奠定專業學習的基礎,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 3.兼顧理論與實作,完整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術:部定必修科目農業概論、農業安全衛生、生命科學概論及生物技術概論等專業科目,均另訂定部定必修實習科目,俾利學生完整學習。 4.融入運用科技、美感鑑賞、環境保育及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符應總綱要求:在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之學習內容中,列入科技、美感、生態保育、動物福祉及戶外教育等內容,以符應總綱對素養及社會責任的要求,並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生學習者」。 Q3:農業群希望同學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新課綱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思維,「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的主軸,為了讓學生能適應現階段的生活情境,且能面對未來環境的挑戰,在課程教學上除了重視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增進之外,更強調自主行動、社會參與與溝通互動等核心素養,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農業群規劃的群核心素養共有六項,其具體內涵說明如下: 1.具備農業相關專業領域的系統思考、科技資訊運用及符號辨識的能力,積極溝通互動與協調,以同理心解決職場上各種問題,並能掌握國內外農林牧產業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 2.具備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及保育的知能,透過先進科技與資訊,對生命科學及生物多樣性有深刻的體會與了解,進而涵育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及重視環境生態的胸懷,養成社會責任感及環境保育之意識。 3.具備生產機具與相關設施、設備操作及生產技術之能力,以系統思考、分析與創新進行農業生產與加工利用,並充實藝術涵養,展現團隊合作及溝通協調,解決專業上的問題。 4.具備農業產銷管理及永續發展之能力,涵育人文關懷的品德,展現於產品的生產及行銷,並能尊重與關照顧客之需求。 5.具備對工作職業安全及衛生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探究職業倫理與環保的基礎素養,發展個人潛能,從而肯定自我價值,有效規劃生涯。 6.具備對專業、勞動法令規章與相關議題的思辨與對話素養,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 Q4:108課綱部定專業科目中的「農業概論」由99課綱的4學分增為6學分,原因何在? 由於農業科技的發展具有累積性的特性,當新科技(如精緻農業、智慧農業)加入時,其基本知識仍需建立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而從99年至108年間農業科技發展呈現新的面貌,為讓學生瞭解農業科技的發展過程,必需增加學習單元,如迎合新農業的發展。 Q5:108 課綱的「農園場管理實習」、「林場管理實習」及「牧場管理實習」部分內容與專業科目重疊,原因為何? 108 課綱的「農園場管理實習」、「林場管理實習」及「牧場管理實習」的內容規劃,在藉由實習場域以系統化的方式,將各專業課目及實習科目上下連貫,讓學生學習農林牧業的實務技術操作及培養分工合作的精神,縮短學用落差。 Q6:108 課綱中,具前瞻性與未來性的課程有哪些? 由於農業人口的減少,未來的農業會朝向中小型農場發展;有機農業及休閒農業將逐漸發展;農業和互聯網的結合將日益緊密,智慧型農業逐漸形成,因此未來農業將脫離過去以經驗傳承的勞力型農業,轉變為以大數據、物聯網的智慧型農業。為因應農業的轉型,108課綱的發展係以農業發展趨勢為核心,將新農業發展所需之觀念與技術引入學習單元,培育具有未來性的農業技術人才,例如具未來性、前瞻性的科目包括:「生命科學概論」、「農業資源利用實習」。 另外,具有未來性、前瞻性的教學單元則包括:「農業概論」的農業環境與發展;「生物技術概論」的生物技術未來發展;「農業安全衛生」的農產品安全衛生;「農業資訊管理實習」的農產品的網路行銷及農業資訊與農業自動化、精準農業之發展、空間資訊;「植物栽培實習」的特殊栽培等。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2期:農業群新課綱研修重點與特色、農業群課綱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