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學習

好書 如何記住讀過的書?利用宮殿記憶法
如果患有以下症頭,你很有可能是掉進「低等勤奮」的陷阱! ‧ 買了很多書,下載了幾十G的電子書、音頻節目,但從沒真正打開來讀過? ‧ 看了N多書、上了N多課,但回過頭來,卻發現似乎什麼也沒記住? ‧ 越學越覺得要學的東西太多,不知從何入手,感到焦慮? ‧ 學習很努力,但是進步卻很慢,沒找到「開竅」關鍵? 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要從具體的知識輸入開始。讀書,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可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也沒有發現和掌握臨界知識呢?在我看來,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低等勤奮陷阱:畫線、抄筆記,不會讓你卓越 過去,我也讀過不少書,可是這些書現在再拿出來看的時候,我發現基本是白讀了。 今天能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今天記不得。可是,我過去讀書真的很勤奮,為自己制訂年度讀書計畫—一年要讀完100本書,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讀完20頁,哪怕已經很累很睏,為了完成目標,都要在床前讀完書。兩年來,我讀了200多本書。 我不是說這段讀書經歷沒用,而是現在回想,我覺得痛心、可惜。付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獲得的卻是不成比例的收穫。那時,我陷入了「低等勤奮陷阱」。 當然,我們在今天讀同一本書和過去相比看到了不同的內容,可能與我們的經驗和閱歷發生變化有關。可是,我更加清楚:如果能夠重來一次,在過去的兩年裡採用新的讀書方法,即使閱歷沒有變化,我也能只花一半的時間就獲得翻倍的收穫,就像我現在做的一樣。 那麼,為什麼我會陷入「低等勤奮陷阱」?又是如何跳出來的呢?我掉入陷阱最直接的原因是:讀書的方法太原始。 從上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抄筆記。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可那些抄記下來的名言警句,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聽過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努力,就是低等的勤奮。 不死記,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可怕的是,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讀書的方法是低效落後的。我以為讀完書記不住,是我記憶力的問題。而且,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情況。大家說:讀書之後都忘掉是正常的,我們把知識內化成能力了。 現在看來,這個結論多麼荒謬:我記不住書中的每個字不要緊,可是我連書裡說了什麼也記不得啊!我連自己讀了什麼都不記得,還能內化成能力? 事實上,內化成能力的知識,是最忘不掉的。那麼,為什麼傳統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原因很簡單: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資訊,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資訊與舊經驗聯繫起來。 英國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後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換句話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極致的是記憶宮殿法。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比如,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運用生物本能,想像一位胸部豐滿(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前陣子播出的英國電視劇《新世紀福爾摩斯》裡,福爾摩斯就是靠記憶宮殿訓練自己超強的記憶力。 當然,讀書並不等於背書,然而大腦這種透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路。透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資訊,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看似節省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於是,我讀書不再追求速度;相反地,我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過程中,我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我的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複利效應的狀態。也就是說,我讀過的所有書都將為我未來獲取新的知識提供幫助。 為什麼這個簡單的讀書方法卻很少有人踐行?或許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習慣是尋求新刺激,快速把書讀完……我們都希望讀完書獲得新知識,因此不斷快步向前去獲取更多、更多……。但古人早就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臨界知識,找出規律靈活運用 那麼,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成效呢?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本書提到的臨界知識。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裡。 經常閱讀我的公眾號文章的讀者會發現,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討論不同問題時會運用到複利、機率論、邊際收益等概念與模型。這其實就是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它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這樣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可能我並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這種狀態,呈現出來便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別人眼裡,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透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低等的勤奮。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先覺出版社《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作者】:成甲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8月01日 【書籍規格】:平裝/320頁/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特色課程 107「臺大物理資優」招高一二生,9/10報名截止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的「107學年度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預計招收60名的高一新生和10名的高二生,8月27日至9月10日接受報名,9月15日考試。錄取後,將可接受臺大物理等教授群為期三年的輔導,採學期中隔周六上課與暑假密集上課的方式,只需繳交實驗材料費5000元(低收入免繳),免收學雜費。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高中生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提升物理能力的機會。 臺大物理系和師大物理系自92年度起創辦「物理資優生培育計畫」,發掘對基礎科學有潛力的高中生,培養正確的科學知識與學習方法,以啟發其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加強訓練學生的實驗技巧,希望能提升基礎科學的素養,培養未來的物理科學研究人才。 高一即可報名,考國中範圍 臺大物理資優班招生分為新生和插班生兩類,各公私立高中職107學年度的高一新生和高二生皆可報考,高一生的考試範圍為國中教材;高二生則考高一教材和臺大「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高一上課的教材內容。 網路報名9/10止 【報名繳費】:107年8月27日上午9:00起至107年9月10日上午10:00止。 【報名費用】:600元整。 【報名方式】:報名繳費步驟如下。 步驟1:請至「國立臺灣大學107學年度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招生網」報名,完成登錄各項報名資料,確認報名資料無誤後儲存。 步驟2:列印報名表及繳款單,至ATM轉帳或臨櫃繳款或匯款,在期限內完成繳費,並印出交易明細表留存。 步驟3:上網至報名網址處查詢繳款是否成功,才算完成報名手續。 9/15考物理和數學兩科 應考時請攜帶身分證件及准考證。准考證請於9月13日上午10:00起至9月15應考前,至上述報名網址處下載列印。考試時可使用藍色或黑色筆(含鉛筆),但不可使用計算機。 【考試日期】:107年9月15日(星期六) 【考試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內(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錄取標準】:物理和數學滿分各為100分,按兩科總成績高低排名錄取至額滿為止。最後名次同分時錄取「物理」成績較高者,如「物理」成績相同則一併錄取。 9/25放榜,9/26前網路報到 107年9月25日(星期二)下午3:00網路放榜,請同學至上述報名網址處查詢。放榜當天以限時掛號寄出成績單,錄取生一併寄發錄取通知函。 【正取生】 107年9月26日(星期三)晚上12:00前,至「國立臺灣大學107學年度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招生網」完成報到。逾期未完成者,視同放棄錄取資格。 【備取生】 107年9月26日(星期三)晚上12:00前,至「國立臺灣大學辦理107學年度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招生網」完成「備取生網路遞補登記」。逾期未完成者,視同放棄遞補資格。107年9月27日(星期四)中午12:00起公告結果,經遞補為正取生者,學校將另以電話及專函通知。 10/6開課,結業頒發證書 臺大物理資優班的上課時間訂於隔週的週六一整天以及暑假期間,課程內容包括基礎物理學、物理實驗、基礎數學、專題講演等四部分,由高中物理課程開始,循序漸進深入了解大學普通物理。 【開學日期】:107年10月6日(星期六) 【課程內容】:教學內容以基礎學科與前沿科學並重,課程規劃如下。 【結業證書】:三年修業期滿經考核合格,將發給結業證書。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網站
特色課程 107「興大物理資優班」招高一二生,9/27報名截止
中興大學物理系針對中部地區高一二及國中生開設的「107學年度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分為「高一班」和「高二班」兩種課程,預計招收80名國高中物理資優生,修業課程為期一學年,預計10月底開課,採隔週週六上課與寒暑假密集輔導的方式,修業期滿將頒發結業證書。報名9月27日截止,對物理有興趣的國高中同學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興大「高中物理資優班」的課程採啟發性的教學方式,藉由多媒體與演示實驗等教材導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安排實驗課程,訓練學生實作能力。課程內容包括﹔專題演講、實驗教學、專題研究、書報討論以及參觀教學活動等。「高一班」以高中的物理課程及實驗為主,「高二班」則以輔導學生做專題實驗為主。 報名資格 中部地區(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的高中生或國中資優學生皆可報名。 【高一班】:招收107學年度各公私立高中高一至高二學生或國中資優學生。 【高二班】:招收107學年度各公私立高中高二以上學生。 報名費用與優惠方案 費用包括「報名費」和「學費」,其中報名費不接受退費,學費則可依規定辦理退費。而興大校友或教職眷屬及團體報名皆可享有學費折扣。 【報名費】:新台幣500元(現金或郵局匯票,抬頭請註明國立中興大學)。 【學費】:包含講義、實驗用品、實驗器材及校外參觀等費用。 1.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資格者:新台幣18,000元/年(通過各就讀高中推薦後使可享優惠)。 2.推廣班個別報名者:新台幣20,000元/年。 【優惠方案】 1.興大校友、興大教職員工眷屬及興大附屬高中職生可享8折的學費優待。 2.集體報名3人以上享學費95折優惠;5人以上享學費9折優惠;10人以上享學費8折優惠。(已享策略聯盟推薦資格者不適用) 報名方式與簡章下載 報名方式分為現場報名或通訊報名。想要報名的同學需填妥「個人資料提供同意書」、「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表」或「個別報名表」,再檢附相關資料及報名費,截止日前以通訊方式報名或至現場繳費報名。 【通訊報名】:請將報名表及報名費寄至「中興大學物理系高資班」(402臺中市興大路145號)。 1.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者:請填寫「策略聯盟學校推薦表」及「個人資料提供同意書」,於107年9月21日前通過各就讀高中教務處推薦後,連同報名費寄出即可報名。 2.推廣班個別報名者:請填寫「個別報名表」及「個人資料提供同意書」,於107年9月27日前隨函附上會考成績或在校成績影本,連同報名費寄出即可。 【現場報名】:請於上班時間至中興大學(臺中市興大路145號)理學大樓六樓物理系辦公室辦理。 ★各類報名表單請見「107學年度高中物理資優班招生簡章」的附件。 甄選方式與錄取通知 甄選方式以國中會考成績為主,在學成績或其他可供審查的資料為輔;國中資優生則會擇優通知口試。10月7日前會針對錄取學生個別通知,亦會將錄取名單公布在「中興大學物理系-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網站上。 上課地點與修業規定 「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的上課地點在中興大學理學大樓物理系。 修業期間則為一學年,預計10月底開始上課,屆時會另行通知開課時間。課程開始後,原則上是隔週週六上課,並於暑假安排密集輔導課程(會再依照各學校的寒暑修而排定)。上課出席達總時數三分之二以上且參與期末考報告及格者即發給「結業證明書」。 課程內容與教授師資 「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的課程皆由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講授,由高中物理課本的知識帶領同學進入物理世界的奧秘。 【高一班】 1.物理課程:包含高中物理及大一普通物理(力學、運動學、波動與光、電磁學及近代物理)。 2.實驗課程:包含:數據處理、史特林引擎-熱功轉換、磁性奈米粒子製作、電流天平、鋰電池充放電研究、電力線-藉由電力線的分布情形,瞭解電場分布狀況、色散、雷射光學實驗-繞射、雙狹縫干涉干涉及多狹縫及光柵的繞射現象。 3.物理啟發課程:介紹物理發展過程、最新科學研究、低溫世界的奧秘、生物與物理及物理人的未來及挑戰等等。 4.演示教學實驗:配合上課課程安排演示實驗內容,內容包括:牛頓力學、轉動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波動學、光學、電磁學。 【高二班】 課程以實驗為主軸,並輔以程式設計教學,主要學習目標為讓學生能夠親自動手做及讓學生可以把抽象的物理視覺化。與高一班課程內容的不同在於,有更進階的力學、光學、電學、磁學等等專業實驗及程式設計,另有示範實驗。每一實驗皆有實驗內容的講解及問題討論。 ★資料來源:「中興大學物理系-高中物理資優生輔導班」官網
特色課程 107「清大科培班」招高一,8/20-9/19報名
107學年度「清華科培班」現正招生中,8月20日開始報名,9月29日舉行筆試。錄取後,將可接受清華教授群為期2年的輔導,上課時間為隔週六全天(依分組)至各系館上課及實驗,暑假期間另有暑假營,同學僅需負擔部分學費及書籍費、保險費、校外參觀門票及車資、暑假營費用等,各組費用不同。對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有濃厚興趣的高一同學不要錯過這個提升能力的機會。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共同執行「高中學生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主要是輔導對基礎科學尤其是對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有興趣且具潛力的高中學生,希望在經過兩年的培育後,能有所啟蒙且產生興趣,進而紮實其基礎科學的訓練,以期在日後能成為基礎科學的優秀人才。 高一即可報名,考國中範圍 適合107學年度高一新生報考,報名組別分為物理組、化學組、生命科學組;物理組、化學組各錄取60名,生命科學組錄取70名。考試科目各組不同,考試範圍為國中範圍,生命科學組也會以生活常識為命題範圍。 網路報名9/19止 【報名繳費】:107年8月20日(一)起至107年9月19日(三)晚上23:59止。 【報名費用】:700元整;低收入戶考生全免優待。 【報名方式】:報名繳費步驟如下。 步驟1:請至下列報名網址完成基本資料的填寫。 ★國立清華大學高中學生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招生報名系統 步驟2:列印匯款單,至ATM轉帳或臨櫃繳款或匯款,在期限內完成繳費,並印出交易明細表留存。 ※注意:未於期限內繳費者,視同未完成報名手續,報名後考生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退還報名費。 9/29筆試測驗 此次考試沒有准考證,參試者請攜帶有照片之身分證明文件(如身分證、 護照、居留證或健保卡)應考。考試地點有三處,可於報名時選擇。 【查詢考場】:107年9月27日。 【考試日期】:107年9月29日,上午09:00 ~ 12:10,每組考兩科。 【錄取標準】:各組依筆試成績擇優錄取。 【考試地點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 【考試地點2】: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考試地點3】: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台中市北區育才街2號) 10/3榜單公布 107年10月3日下午17:00上網公布錄取名單,考生可至招生網址查詢成績,並於10月5日寄發成績單與錄取通知信。 10月開課,結業頒發證明 清華科學培育班的上課時間訂於隔週的週六一整天以及暑假期間,課程內容因組而異,可直接上各系組官網查詢相關資訊。修業期滿經考核合格,將發給結業證書。 ★物理組官網 ★化學組官網 ★生命科學組官網 ★資料來源:國立清華大學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網站。
高中學科 【108課綱】公民與社會如何設計素養導向課程?
關心教育發展或教學現場的夥伴,在「十二年國教課綱」與「素養導向教學」資訊的密集洗禮下,您心中留下的是什麼?對於核心素養的理念和架構,學校與教師將如何落實其教育願景、課程規劃、領域教學?公民與社會科在新課綱脈絡下將如何發展?對於這些問題您是否有些想法和做法?本文將從核心素養的理念和架構、公民與社會科的核心理念與學習重點,以及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原則等,探討素養導向的公民與社會課程設計。 核心素養的理念和架構 素養導向的新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的基本理念,建構「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九大項目的能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核心素養,強調將知識、能力和態度整合運用在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習歷程、策略與方法,透過學生實踐力行的表現來評量學習成效,以改變教與學的樣貌。 公民與社會科的核心理念與學習重點 新課綱下的社會領域課程,其核心理念在於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以期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向「共好」的抉擇與實踐。基於課程的發展目標,公民與社會科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價值判斷、理性決定的素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世界多重公民身分的敏察覺知,涵育肯認多元、重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意識。 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的「學習重點」包含「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學習內容主要由四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A.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以及「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在學生成為未來公民的歷程中,期待以公民身分認同為學習起點,引領學生探索所處社會生活的組織、制度、治理及參與,並關注與思考民主社會中的重要議題,培養學生知識的探究與理解能力,展現理性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社會參與等學習表現。 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原則 從新課綱的理念和精神,可以了解素養導向的教學強調「有感的學習」與「帶得走的能力」,以學生為本位,朝向理解和意義感知的學習,將學習內容與探究歷程結合,注重實踐力行。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與教學時,可從「方向」和「方法」兩個層面來探究與實作。 首先,定位教學與學習的方向,確認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其次,考量適切的教學方法或學習策略;最後,選擇適宜的學習評量。當課程設計與實施時,建議先自問三個問題: 1.學習目標是對應或促進哪一項核心素養的養成? 2.哪一種教學方法或學習策略,有助於達成此項核心素養的養成? 3.藉由何種學習評量方式可以達成學習目標? 一個教案的分享 筆者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共同協力合作,從108課綱的公民與社會,以「主題: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項目:公平正義,條目:公Da-Ⅴ-3為什麼社會的不同群體,對於「公平正義」的理解與追求會有衝突?」發展素養導向的教案,以下簡要說明「公平正義」議題的課程設計。 (完整教案請參閱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 「12年國教社會領域教材及教學模組之發展與研究」) 結語 本課程設計從日常生活觀察的情境出發,針對公共議題的爭議著手,藉由三回合象限位置的選擇,由學生提出其偏好立場想法背後的思維,透過與他人的對話,討論過程中,思考身障人士的無障礙空間、遊民以及性別友善空間,意識城市空間設計背後的價值或目的,藉此感受面對不同的群體,該如何的去理解對方,特別是弱勢團體,進而反省社會中處於不同位置與利益的團體,產生群體權利與公平正義的衝突時,該如何理解與解決爭議。 有感的教學會產生深刻體會的連結,連結是促發行動力的起點,當學生對所處環境有敏銳的觀察與反省能力,會較願意投入社會參與。公民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可及的,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需要觀念的轉變、心力的投入、時間的支持與耐心的等待,引領轉變發生,期盼轉變有成,期待大家的共同參與。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素養導向的公民與社會科:一個教案的分享
好書 鄉民說歷史,秒懂「冷戰」懶人包
我以前總覺得歷史超難,學校老師老是要我背年份、背人名,讀起來有夠無聊。但身為一位非常愛打電動的阿宅,我發現……就算是乏味的課本,只要是《三國志》《世紀帝國》或是《決勝時刻》這些遊戲劇情有出現的部分,我讀起來就會特別認真。於是我對歷史的興趣越來越濃,平常會跑書局或圖書館找書看,成績也進步了,連考試都考一百分呢!(誇飾) 「歷史果然就是要用講故事的方式才吸引人嘛! (゚∀。)」 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我從以前那個在學校氣死老師的小屁孩,成為了被學生氣死的那個老師。現在我上課的時候,要是學生開始恍神,我就會在他們陷入深層睡眠之前趕快講個故事,結果竟然被學生說我講的比歷史老師還精彩。 在去年某次因緣際會之下,我在我FB專頁上說了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沒想到分享數狂飆,成為我觸及率最高的一篇!從那時開始了我說書騙讚的路線(誤)。 這本書,並不是什麼正經的歷史考據文件,而是一本塞了一堆鄉民梗的故事懶人包。 跟專家學者追求「愈詳細愈好」剛好相反,我這一本追求的是「愈簡單愈好」。我想把故事講得有趣,才能推你入坑,讓你對一些近代史有多一點了解、多一點想法、以及多一點興趣。 冷戰的起點,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衝突 【鐵幕降下】 冷戰,英文叫作Cold War。 這詞不是在形容某個冰天雪地的戰爭,而是在形容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完後,世界分裂成兩個陣營,一邊是美國,一邊是蘇聯,但因為雙方都有好幾顆核彈,只要打起來保證大家一起死光光。所以雙方都不敢貿然出手,所有的對抗幾乎不是檯面下的較勁,就是利用別的國家互打的代理戰爭。因為沒有真的打起來,所以才被叫作冷戰。 【那為什麼會有冷戰呢?】 這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幾年開始講起了…… 當時盟軍與蘇軍一起推倒了納粹德國,但卻在戰後處置的會議上喬不攏。 史達林總是說:「我們死了最多人耶,應該要分到最多好處才對。」 杜魯門卻覺得橫看豎看,都是美國的功勞最大。 本來一起合作打倒法西斯的同盟國,為了利益分配而意見不合,尤其當年蘇聯跟希特勒一起瓜分了東歐,現在盟國要蘇聯把東歐吐出來,史達林卻說不要,害大家在會議上吵起來,最後分手了還當不成朋友。 重視經濟與市場的資本主義,非常害怕社會主義的擴張,所以英美等國十分積極地防堵共產黨,但由於東歐還在蘇聯控制之下,蘇聯輕而易舉地在波羅的海扶植出七個社會主義國家,並自動加入蘇聯。 邱吉爾非常擔心整個歐洲會逐漸赤化,於是遠赴美國演講,疾聲呼籲:「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後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全部都被蘇聯牢牢地控制,若不快處理的話,很快就會蓋住整個歐洲。」 話才剛講完沒多久,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衝突馬上就開始了…… 一開始的衝突在希臘與土耳其發生,共產黨人不斷地嘗試發動革命。英美卯足全力,花一大堆錢、派了一堆兵才阻止了希臘與土耳其的赤化,這是美國冷戰初期最重要的「圍堵計畫」之一。 美國:「錢能解決的都是小事啦!ヽ(`Д)ノ」 畢竟身為最有錢的世界霸權,國土與生產線也都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美國一肩扛起自由世界的財政缺口,啟動了「歐洲復興計畫」。 蘇聯:「你這是在針對我!?」 美國:「沒有啦,這是要對飢餓與貧窮宣戰啦~(`•ω•)」 美國撥了好幾百億的貸款給歐洲,還有一堆食物與日常用品也一起送進歐洲,非常大方。 但美國當然不是做慈善事業的,支援歐洲除了可以解決美國產量過剩的問題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收買人心,對抗蘇聯。美國把加拿大以及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冰島、挪威、葡萄牙、希臘、土耳其、西德這些歐洲國家從地上扶起來後,組織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NATO)。 北約的原則很簡單,不管是誰,只要攻擊其中任何一國就等於攻擊北約全體,大家就要一起出手圍毆。然後美國就是這個聯盟的老大。 M.A.D,美蘇核戰略下的恐怖平衡 冷戰當時之所以沒開戰,是因為雙方都有足夠完全毀滅對方的核彈,這個局勢,被稱為M.A.D「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當時不論美國還是蘇聯,都在準備核戰的應對方針,包括挪入學校課程、發放小冊子、鼓勵改造地下室作為避難室等等方法。 但隨著洲際彈道飛彈、潛艇等等除了飛機以外的核攻擊方法問世,就算美蘇其中一方先發制人,被打的那一方也有辦法靠第二波反擊毀滅對手。大家也逐漸了解做多少準備都沒有用,反正只要美蘇一開戰,結局就是人類毀滅,所以造成了美蘇都不敢貿然開戰的冷戰局面。 北約vs.華約,兩大軍事組織的對峙 「什麼!?杜魯門搞出了『北約』要對付我們!?」 蘇聯的史達林知道後,也不甘示弱地找來各蘇聯體系下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東德等國家,組成「華沙公約組織」,簡稱「華約」(Warsaw Pact)。 兩股勢力在歐洲不斷地拉扯,在世界各地不斷地交鋒。 先是中國的國共內戰,再來是東德與西德的對立。 後來是南韓與北韓的分裂、埃及的運河糾紛。 接著再鬧到越南的叢林,與古巴的海上。 甚至地上不夠打,還要飛到太空比賽,最後跑到都是沙子的阿富汗。 就這樣從1947年,比到1991年才結束。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圓神出版《歷史,就是戰:黑貓老師帶你趣解人性、權謀與局勢》第4章 冷戰。 《歷史,就是戰:黑貓老師帶你趣解人性、權謀與局勢》 【作者】:黑貓老師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書籍規格】:平裝/256頁/15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高中學科 【108課綱】政大附中地理科,專題實察跨域共備
在進行地理野外實察時,常遇到測量的情況,如:道路有多寬?樓高有多少?坡度有多陡?這時將數學課程學到過的身體尺、三角函數拿來運用,就算沒有帶測量工具,一樣也能達成任務。在進行地形觀察時,也常無意間看到特殊的植物群落與動物分布,如:沙丘旁的木麻黃、林投樹;溪流邊的大小白鷺等,學生可以把生物課程中學過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這種跨領域課程的野外探索課程,對學生而言可以很自然地融合各科所學,反而老師們因為領域專長,只會關注設計單一科目,而限縮了學生跨領域的學習,但透過跨領域教師社群的設立,並進行跨領域共備(編按:共同備課),就可以設計出較為「完整」的課程。而所謂「完整」的課程,指的就是學生透過單一課程的學習,可以進行跨科、跨領域的應用,讓學生學到帶得走的能力,更進一步希望學生能做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自導式野外實察課程,運用跨領域知識 基於前述理念,政大附中的地理科老師們從設計自導式野外實察(Self-guiding fieldwork)的課程開始,先引導學生按圖索驥地進行野外探索活動,慢慢地進行跨科(歷史科為主)及跨領域(生物科為主)的合作,並以學校為中心,來回步行約2小時以內的空間,做為探索的範圍,漸漸設計出包含地理、歷史、生物以及化學科相關內容的探索課程。讓學生進行一趟野外實察時,必須同時應用到跨領域的知識,才能完成野外實察的學習內容,並透過觀察、探索,以文字說明、圖形描繪、攝影等形式,呈現野外實察的作業或報告;回到教室後,透過學生自評、他評及老師評量等多元的形成性評量,完成最後的實察報告。 社會科專題課程,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為了能延續這樣多元探索的能力,政大附中在高二開設了進階的社會科專題課程,讓社會組的學生在歷史、地理、公民三個專題中任選一科,進行更深入的論文研究與撰寫。在專題課程中,老師必須先教授各科的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相關規範,接著教授相關技能,如:資料蒐集的方法、野外測量的方式、主題地圖的繪製(如:ArcMap、QGIS)、問卷的設計與實施、資料的統計與分析等,再透過學生自訂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專題論文探究與實作,於學年結束前完成論文並進行公開發表。 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課程,學生雖然在高中的學習階段中感受到的是:學不完的技能、修改不完的論文,一發表完,學生們總會覺得這門課程終於結束了,但是學生到了大學之後,便會發現高中所學的各學科中,最能運用的就是專題課程學習到的各項能力,當他們發現其他同學都不知該如何進行資料蒐集與報告撰寫時,我們的學生已經能架構好完成報告的步驟,真正學到「技能」,而且可以受用很久,這才是落實「帶得走的能力」的學習。 跨領域共同備課,設計「帶狀」課程 政大附中從95學年度開始實施自導式野外實察課程、100學年度開始開設高二社會科專題課程、104學年度高一跨班選修課程中開設探索課程;課程研發歷程是從「點狀」的活動,慢慢地架構出現行的「帶狀」課程,而且課程所規劃的內容與發展方向,正好與目前12年國教推動的素養導向課程不謀而合。因為在這一系列的課程中,不但可以學習到各科的專業知識,還可以學到做學問時應有的能力與態度,這門科目所學習的內容不僅是社會科面向,也可以運用到其他所有課程中。 然而,像這樣的探索課程或是社會專題課程的研發,並非單獨一位教師可以完成,必須透過跨科社群進行共備,並經過至少3年不斷修改,才能讓課程更臻成熟。這對一直習慣固定教材授課的老師們而言,是很大的挑戰,故高中教師面對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必須及早規劃並先進行課程試行。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地理實察與社會科專題—政大附中地理科的經驗
大學專業 【2018大學先修】6堂認證考試,通過可抵學分
已取得107學年度入學資格的準大一新鮮人,在9月開學前,除了「大學先修課程」外(請參考:【2018大學先修】精選106堂,準大一別錯過),也可以考慮以通過基礎學科「認證考試」的方式,取得大學扣抵學分的機會喔~ 今年清華、交大、師大、中興、中山等校針對化學、生物、程式設計等基礎學科開辦「認證考試」6堂,通過認證考試的同學,即可依各校規定在入學後,針對該對應科目申請學分抵免或課程免修。各校系學分抵免方式或課程免修方式,請至: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107 年準大學生先修課程聯合認證平臺的「107年度先修課程」處查詢。 「大學問」(www.unews.com.tw)整理107學年度各基礎學科認證考試的時間、範圍與費用,並附上報名網址,有興趣的同學不要錯過了。 化學認證考試 化學認證考試有兩種:一種是「普通化學一」、一種是「化學一」,辦理的學校分別是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 【普通化學一認證考試】 #考試日期:8月 #報名日期:設考試人數上限,5/17~18、5/31~6/1於招聯會聯合認證平台完成清大課程註冊的學生優先。 #報名網址: https://goo.gl/zGxswF #報名費用:300元(清華學生)、600元(他校學生) #考試範圍: 【化學一認證考試】 #考試日期:2018/8/28 #報名日期:5/17起,詳細時間請上交通大學霹靂優學院進行確認 #報名網址: http://ccet2.nctu.edu.tw/pre-u/ #報名費用:1200元 #考試範圍: 生物認證考試 「生命科學學科能力共同認證考試」由中興大學辦理。 【生命科學學科能力共同認證考試】 #考試日期:2018/8/21~8/25(預定擇一日舉行) #報名日期:6月下旬 #報名網址:(線上報名系統預定於六月下旬上線) #考試範圍: 程式設計認證考試 程式設計認證考試有三種,分別是:交通大學辦理的「基礎程式設計」、師範大學辦理的「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APCS)」,以及中山大學辦理的「大學程式能力檢定(CPE)」。 【基礎程式設計認證考試】 #考試日期:平均每兩週辦理一次考試,考試時間將公告於網頁 #報名日期:要有帳號才能登入查詢考試時間, https://goo.gl/Mcy1cf #報名網址: http://gpe3.acm-icpc.tw/domjudge2/pct/gpelogin.php #報名費用:免費 #考試範圍: 【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APCS)】 #考試日期:6月、10月各一次 #報名日期:4月、9月 #報名網址: https://apcs.csie.ntnu.edu.tw/p #報名費用:免費 #考試範圍: 【大學程式能力檢定(CPE)】 #考試日期:CPE 每年辦理四次(3月、5月、9或10月、12月)。 #報名網址: https://cpe.cse.nsysu.edu.tw/ #報名費用:免費(限大學在學生) #考試範圍: ★資料來源: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107年準大學生先修課程聯合認證平臺
高中學科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3:截長補短
我想談的,從我第一篇文章(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1:適才適性)就很清楚。國民基本教育只是一個探索學生能力的時期,一個學生適不適合念書,或者應該直接就業,本來就沒有一定。所以我的「讀書法」,絕對不是「升學讀書法」。而是就我個人的經驗,以及總體社會的觀察,所提出的一種對國民基本教育的看法。 就像其他網友質疑的一樣,我是拿了自己極端的例子來分享,並非人人都能和我一樣,很早就立定文史方面的志向。然而,同樣的,也並非人人都能專心致志地念大學,乃至於升上大學後,還繼續保有學習的能量與興趣,完成學業的同時也充實自己,習得進入職場需要的前置技能。我相信考上大學混學分、混文憑的人,遠超過真正想念大學的人。 讀大學並非人生唯一的選擇,也不是必經的路線,即使是我走到今天這個位置上,站在大學講台,我依然不希望所有人都來念大學。美國和日本的大學入學率都只有五成左右,這點可以供我們參考。 大學已經在思考十年畢業的可行性,意即少子化即將衝擊大學的營收,站在辦教育的立場,大學方面當然希望所有人都去念大學,衝高入學率的同時,也讓他們的辦學可以延續下去。可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就不是這麼簡單的問題了。我先給家長們三句老話: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行行出狀元。」 「甘願作牛,毌驚無犁好拖。」 回想起這三句老話之後,就聽我說說何謂截長補短吧。我定義的截長補短,是有二個層次的。 第一、專注擅長領域 我的國文和史地,基本上都是頂標的水準。有的網友找到我出版過的著作,其實都是跟歷史相關的。我的筆名是唐墨,歡迎大家去搜尋看看。我的英文大概只到均標,自然科僅能後標,數學絕對是底標。假使學測有考第二外語的話,我的日文應該可以幫我拿到更漂亮的分數。 大概在國中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其他科目是我追之不及的。而我選擇的方式,就是保有最基礎的一些簡單的公式背誦,然後把所有的心力與時間投注在自己擅長的文史科上。差不多是國中的時候,我看了散文家廖玉蕙的作品,後來知道她在世新大學任教,自然而然,上了高中我就將目標鎖定在世新大學中文系。 請注意,這就是我為何要強調我是博士生的原因。 請注意,這就是我為何要強調我是博士生的原因。 請注意,這就是我為何要強調我是博士生的原因。 很多人以為,世新中文系的錄取分數很低,任何人都可以考上。但選大學真正的方式,應該是「選系不選校」。我考進世新大學那年,基本上我們的師資是遠遠超越台大的。中研院院士曾永義的戲曲、王更生教授的文心雕龍、許進雄教授的甲骨文、黃啟芳院長的文學史、齊益壽教授的陶謝詩、洪國樑主任的詩經、王國櫻教授的李白詩文、陳義芝的新詩、林黛嫚的小說、廖玉蕙的散文。歡迎各位家長與網友去搜尋一下,這些基本班底不但是台大退休教授,也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甚至最頂尖的研究者。台大老師的老師,這樣的師資陣容能差到哪裡去呢!更何況駐校作家與藝術家還有白先勇、黃春明、雷驤、魏海敏等人的加持。 我很感謝在世新中文系念大學的那幾年,教我們的都是不藏私的高手,傾囊相授,讓我可以有今天的小小成就。所以我選擇考回母校,繼續替系上服務,教授現代小說。我與我的老師們相比,還差得很遠,但是我期許,我能像他們一樣,不因為世新中文系是個小學校小系而怠惰,始終保有教學的熱忱。我現在的指導教授丁肇琴,就是當年在基隆高中教我國概的侯灑琴老師所介紹的。當年上侯灑琴老師的課,我是分數最高、學習熱忱最充足的學生之一,當她知道我如願考上世新,就拿了丁肇琴老師的名片給我,讓我去拜訪丁老師。 第二、家長鼓勵協助 而截長補短的第二個層次,掌握在家長手中。家長必須認清自己孩子的長處與短處,並給予支持和鼓勵,讓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 國英數社自,這五個大方向,有人可以通透,有人只能略懂,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學生的分數表現不佳,而將孩子送去補習。家長應該深入理解,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以及他們的思考模式與閱讀興趣,比較契合文史,或是比較傾向數理。批批踢上充斥著各種戰文組或戰理組的文章,其實這就顯露出文組和理組,可能本來就有不同的大腦思維模式。只有少部分的人,可以文理全才,掌握文武半邊天。難道我們要賭上自己孩子的青春,賭他們都是半神半聖亦半仙嗎?當然不是的,這又扣回了我第一篇文章所談的,適才適性。 請各位家長們,回家跟孩子們談一談。看他們對什麼樣的知識,或是什麼樣的技術比較感興趣,引導並支持他們,讓他們好好地去發揮吧!千萬不要逼他們考大學,他們的路可以更開闊!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1:適才適性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2:拒絕補習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高中學科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2:拒絕補習
因為有人提問,為何拒絕補習會是我的讀書法之一(請看: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1:適才適性),所以第二講就先來談拒絕補習的原因。我是世新大學中文系的兼任講師,負責的課程是現代小說研讀及習作。同時,我目前也是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我歸納出國高中時期的讀書方法,大約有以下三個重點:1.適才適性、2.截長補短、3.拒絕補習。現在就來談談,拒絕補習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以補習業最興盛的日本來作例子就好。下圖是日本某高校的課表。 日本的補習班有兩種,一種是「塾」,就像我們所認知的全科補習班。另一種稱為「予備校」,是專門為了考大學,或者針對某些特殊資格考如語言檢定、國家考試、醫學考試、司法考試等而設置的。稍有能力的日本家庭,且未來選擇進學的人,就會去「塾」或「予備校」補強各個科目。就算能力不足,但孩子很想也很能念書,日本家長就有可能去兼兩份差供孩子補習。這個概況,其實跟台灣很像。 但有兩個根本上的差異,所以我不推薦讓孩子去補習。我個人的例子是,我很早就自主與父母商量,無論如何,就是不去補習。 拒絕補習,自主安排學習 第一,日本九點才上課,四點前就放學了。就學習強度來看,在校的六個小時,外加午休,基本上已經把最精華吸收能力都耗盡了;留在補習班,其實只是強制閱讀、強迫吸收,並不能有效地運用大腦,去運算或記憶任何東西。保持學習的興趣,讓學習的強度可以延續,遠比一次填擠大量資訊來得有效。就是現在讓家長們去學一個不熟悉的新事物,也是以週次為單位,一週一堂課,最能吸收得了。 然而,拒絕補習也並非一概地排斥,拒絕補習是有條件的。首先,家長要引導學生,放學後要自主安排一些適當的閱讀強度與休閒活動。以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放學後,我一樣會打電動,可是我打電動的時間,一定會等於我看書或者學習其他才藝的時間。 我高中考到舊規日檢4級,除了大學強制地聽講課程之外,我從未在外上過日文課,大學考到舊規日檢2級。因為家庭背景,高中考到飲調丙級。國中加上高中六年,寫了不下五十首古詩、卅餘篇散文和小說、讀完十多部佛經、背了一些論語和詩詞、上過中餐和日本料理的廚藝班、甚至高中的時候自學南管工尺譜、跟著社團彈過一學期的貝斯、編過兩期校刊。聽過也練過上百首日本演歌,算是把日文打好底的管道之一;四歲開始看霹靂布袋戲,至今沒有斷過。 同時,天堂、仙境傳說、世紀帝國、魔獸世界這些遊戲,我也從未缺席。我們家還是忠實的日系遊戲支持者,從超級任天堂玩到PS4,各種機型與經典遊戲,我都玩過。如今回想起來,我還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時間是怎麼擠出來的。 學測放榜後,我是班上第一個有學校念的人。我一心想上散文家廖玉蕙的課,加上我的英文能力並不太好,所以我選填了當時廖教授任教的世新大學中文系。附帶一提,廖教授後來轉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我也是因此考去那邊念碩士。 學生要學會自己管理時間,而不是永遠照著別人設定的課表跑流程。面對遠大的未來,管理時間,絕對比寫那些計算應用題目來得更有幫助。 打破文憑迷思,適性學習 第二,2017年,日本的大學入學率只有50%左右。較之二十年前雖然已經翻了快兩倍,但日本的大學入學率一直是緩慢成長,而且時至去年,依然有將近一半的人,高中畢業就選擇進入職場。 台灣有些公司非大學生不用,導致有些根本不適合也不想繼續唸書的人,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考大學。關於這點,兩個國家的國情稍有不同,這是台灣高教與技職教育的困境,但家長並非無能為力,例如家長可以試著放手讓想學技術的孩子去學技術,而不是強迫他一定要念大學。 考上大學,不管是哪一種大學,現在的大學生不乏窩在校園裡面,整整混四年文憑,只修滿戀愛學分跟玩樂學程,真正重要的學知識沒學到,而職場上需要的技術,更是半招不曉的例子。我班上就收過那種吝於給小說打上標點符號、段落不明、語意混亂、詞彙幼稚的大四生作品。姑且不論能力,我不認為這樣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其工作態度與人生價值觀會比一個高職畢業就在職場工作四年的人來得更高明。 究其實,台灣集體受到大學文憑迷思,才會認為一定要考大學,家長逼著學生一定要念大學;當大學錄取率逼近百分之百的時候,各位睿智的家長,您一定可以想像,企業界把大學文憑當成最底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如此惡性循環,台灣各行各業的技術不會提升、學生素質與競爭力不會進步、舉國上下空談理論。 看看,為了考大學而硬是去補習,會替整個國家帶來多大的禍端啊!拒絕補習的理由,其實和我第一點相呼應:適才適性!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1:適才適性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3:截長補短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高中學科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1:適才適性
我是世新大學中文系的兼任講師,負責的課程是現代小說研讀及習作。同時,我目前也是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我的碩士學業是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完成的,因為大學是在世新就讀,所以選擇博士班的時候,我以熟悉的環境與教授為主要考量,決定考回世新中文博士班。 現在,就與大家分享我一路走來的讀書方法,提供給諸位參考。我歸納出自己的讀書方法,大約有以下三個重點:1.適才適性、2.截長補短、3.拒絕補習,將會分成三篇文章來說明。先講第一種,適才適性。 人人都有學習能力的差異 根據科學研究統計,每個人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環境,以及先天頭腦發展的不同,乃造成每個人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有人對圖像特別敏感;有人對文字容易產生反應;有人具備絕對音感;有人天生記憶力超群。 「參與研究工作的倫敦國王學院的羅伯特.普洛明(Robert Plomin)教授說,包括家庭背景和學校教育等在內的非先天因素,在兒童學習方面也起很大影響。普洛明教授說,發現基因對學習能力有如此大的影響,並不意味著那些先天因素導致學習困難的兒童就沒有辦法了,只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多努力,就能幫助孩子進步。」(研究:閱讀和算術能力都由同一基因決定) 我們的國民義務教育,是一種漫長的探索過程。國英數地歷理化的智能學習,配合美術音樂的美感教育,加上體能訓練,由此可知國民義務教育的本懷,應該是要讓學生在眾多科目中,找到自己有興趣、相應的學門類別。但是,現在的社會風氣與家長的觀念,卻是要求一個學生必須做到五育兼備,甚至國英數地歷理化都得樣樣精通。這種把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學生全部吸收,且要求吸收到最飽和的頂標水準,絕對是有問題的。 徹底投入自己喜愛的領域 我從小就對文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也非常喜歡科博館、天文館、動物園的各種文字出版品,小學四年級曾經嘗試著自己看書研究中國古代星象與易經,寫過三千多字的研究心得。年紀漸長,我發現我是喜歡看書,喜歡從書本中獲得知識的人。對於真正硬底子的天文學、地球科學、化學公式,其實我一竅不通。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習慣的領域,如何從那個領域一門深入,徹底讀通那一門科目,我覺得才是學習真正的意義。 因為很早就開始學著看文言文,像戰國策、論語、甚至老莊、佛經,都是我小學至今的課外讀物。所以到了國高中的時候,我幾乎不需要另費心力去準備我的國文科,唯一的短處就是現代文學相關的題目,由於看的文本實在太少,我經常錯會新詩或小說的題旨。 文言文與白話文,本質上就有相當大的差異,要習慣不同的文類,必須耗費一些時間;而單單國文一科就如此複雜,何況還要兼顧其他科? 我在國中的時候就確定了文史哲這一條路線,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所以當我在國中遇到對我來說比較困難的白話文,我就到圖書館去,把課本上收錄的作者的其他著作,都找出來看。國中要面臨理化和數學這兩門難度從小學大幅提升的科目,我初碰到幾個解不通的公式,而且發現進度開始漸漸追不上學校老師的時候,就毅然決然地先把國文和史地搞定再說。 那些年泡在圖書館,看不懂新詩的詩意也不清楚黃春明的<魚>到底要說什麼的國中屁孩,如今站在大學講堂教現代小說。還能有比這更勵志的故事嗎?有,下回為諸位繼續分解。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2:拒絕補習 ★博士生的讀書法part3:截長補短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高中學科 英聽怎麼練?高中老師提供四大方向
筆者擔任高中英文教師多年,每次在課堂考完英聽後,學生往往帶著憂慮的表情跑來找我,「老師,我明明有念單字,為什麼聽力考起來就是都聽不懂?」「老師,我聽力要怎樣才會進步?」「老師,外國人都講得好快喔!字都糊在一起,我常常因為緊張而變得這題沒清楚,一直糾結著這題,結果下一題也跟著沒聽到了。」 在分析以上幾個問題前,我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學經歷背景:我本身在當高中教師前,曾在英國念碩士、然後到美國,先是語言助教獎學金讓我在美國的大學擔任中文助教並且在大學部與美國大學生一起上課,第二年接著在那所大學擔任講師工作,教導美國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另外,更久以前也曾擔任英文編輯跟兒美教師,那些工作都有跟外籍英語系國家的人共事以及生活的經驗。 即便我有著那麼多與外國人共同工作的經驗,如果是非英語系國家人民,大家隨意用一些簡單英文加手勢就可以溝通,但如果與英語系國家人民一起工作生活時,他們英文字彙速度更廣更快,彼此要交談順暢,英文聽力一定要訓練得更好,所以每次學生問我要怎麼讓聽力進步,我總是回答:「聽力進步沒有捷徑,只能多聽多說」。 提升英聽能力四大方向 綜觀以上的幾個問題,我覺得台灣的英文(聽力)教育需要大幅提升,以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幾個比較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 1.一定要讓學生多接觸真實的語境,可以的話,老師應該盡量在課堂用英文授課。這時老師對自身發音要求就應該高一些,上課多用英文指導,有些老師可能會擔心「這樣做學生會聽不懂」(或是有些學生怕自己聽不懂或不會說),但如果老師跟學生都不願在課堂多運用英文,平時又如何能讓英文學好呢?另外,教師可以用一些真實的語境內容,如小短片來輔助語言教學,我們英文教科書題材包羅萬象,網路上也很容易找到相關的影片(三分鐘左右),給予學生一些聽覺、視覺的刺激,也能幫助他們學習。 2.學生需要大量的「說」:我上課習慣不只帶念單字,句子跟課文也一定要全班一起練習。我常說,英文是拼音語言,嘴巴練習發音、舌頭跟腦袋連結,這樣單字記得快,耳朵也受到自己念出來聲音的回饋,而讓腦神經對於這個字詞的連結更強,所以,大量地唸出文章跟句子,是讓英文進步的不二法門。 3.每天規律的規劃聽/說/讀/寫作業:有些學習方法,是參考我在美國大學時,觀察到美國學生能在短短1.5年裡,從零開始(完全不懂得該語言),到能用該語言做簡報。他們的學習法是每天都有外語課(中、法、西、德、俄、日,後來有阿拉伯語),上課第一件事就是小考,然後有課堂外的作業,要口說要上線錄音、用該語言錄製問題的答案予授課助教等等,另外有語言學習的各種活動等。而在台灣高中生,因為有非常多的科目要學習,有時會壓縮語言學習的時間,然而,老師要能夠在課堂上化整為零,利用一週四到五堂的英文課進行課堂測驗、作業檢討、英語講解大部分內容以及進行活動等,讓學生每天規律地接觸英文的聽/說/讀/寫。 4.國際觀培養:由於我們的課程包含多元主題,並且有雜誌等文章報導不同的題材,此時英文教師亦可以利用活動或多媒體,介紹相關主題的知識,培養高中生思考以及國際觀。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瞭英文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通往世界的溝通工具。 交換教師&英語研習 至於在制度政策方面,英聽是非常重要的測驗,而當局卻因為擔心「城鄉差距」而裹足不前,採取英聽成績的校系每年都在減少,以我們學校為例,因為學分的關係,有時候高一還無法放進英聽課來訓練學生聽力。然而在國際職場,英文聽說的重要性恐怕還大於讀寫。筆者希望英聽能夠放在學測的英文科中合併計分,至於城鄉差距,其實我希望教育部能夠推行「交換教師」計畫,提供一年左右的城鄉教師交換機會,讓都市/偏鄉的教師有機會教導不同區域的孩子,這對老師來說,也是種新的刺激。 另外,對於英文教師的研習,我也希望能夠多推廣英語系國家的演講者對英文乃至所有高中老師進行不同面向的研習。目前,英文科的研習,幾乎都是針對「英語教學」為主,然而,高中英文老師也很希望有機會能有多一點native speakers演講,之前參加一個美國講師的演講,現場英文老師爆滿,人數踴躍,希望教育部能夠主導多一點像這樣不同主題的英文演講者的演講。 台灣現在面臨的一些國際困境,想要有所突破,就要在國際語言「英文」方面,做痛定思痛的加強。把英文變成國人必備的語言,其中,落實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就是必要的關鍵。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一位高中老師對高中英文聽力教育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