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年輕高手國際大賽得獎之後,台灣音樂人才還缺什麼?
曾宇謙在柴可夫斯基大賽奪得銀獎,金賞從缺,也就是實質上的第一名。即使參賽者都是年輕人,20歲的曾宇謙是其中非常年輕的。捷報傳來,國內同聲慶賀。 我是多年愛樂者,可以說是時時刻刻在聽著古典音樂,我將整場比賽從頭到尾聽完,曾宇謙的表現確實最洗鍊、豐富、純熟。現場的聽眾都耳尖得很,曾宇謙演奏完,得到極熱烈的掌聲,他也是少數下台之後再次上台謝幕的參賽者之一。在這一刻,大家都知道他會得到好成績,而且實至名歸。 再次聽著他的演奏,我不禁開始思考,這一個非常有天分與才能的年輕人,他的藝術事業會在台灣如何開展?他是否可能為台灣的文化藝術界點亮一些更恆久的光芒?或者,對台灣人來說,他只是另一次燦麗煙火,不影響多數人其實不聽不愛好不關心古典音樂的事實? 音樂高手前輩無法在台灣耕耘,開始怪政府? 看一下曾宇謙的前輩吧。在曾宇謙之前,有兩個台灣音樂家曾在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也是世界級古典音樂大賽)得到名次,分別是 1985 年胡乃元先生得到首獎,1993年 曾耿元先生得到銀賞。然後呢? 身為樂迷,大學的零用錢多半用於買 CD。近幾年已經很少在聽,現在家裡連 CD 播放工具都沒有了。 曾耿元先生後來以教學為主業,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地音樂學院任教,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音樂學院客座。他曾經嘗試在台灣定期舉辦「玄音藝術節」,但是從 2004- 2006 舉辦三屆之後停止,之後就沒有固定、長期的訪台演出。 胡乃元先生以演奏為主業,除了在世界各地巡演,他也特別關心台灣的音樂發展。他曾發起 Taiwan Connection(TC)的計畫,主旨在定期邀請旅外台灣音樂家返國演奏,期待從室內樂,最後做到大型室內樂團。但因迴響不佳,Taiwan Connection 音樂節就在 2014 年底停辦。胡乃元先生,以及他所能號召的古典音樂家與台灣的穩定聯繫也就散了。 這就是曾宇謙將面對的台灣音樂環境。即使是音樂才華不亞於他,資歷與地位遠勝於他的兩個前輩,他們在台灣接受培養,到最後得在國外發展,在台灣連年度音樂會也不見得能有足夠的聽眾號召力。 然後呢?通常說到這裡,就該開始罵政府了──文化部(從前的文建會)是在混吃等死的嗎?或者是罵民眾的音樂素養,罵教育失敗導致社會病了。不,我沒想說這些。 音樂家為聽眾演奏的音樂,選擇依據是什麼? 當我調查胡乃元先生和曾耿元先生曾經辦的音樂會,並且瀏覽許多國家音樂廳演出相關資料,想著:為什麼人們沒有想去聽這些技巧超卓、才華橫溢的音樂演出…我突然想到反面的問題──音樂家們是否有花心思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要聽眾在這天去聽這個音樂家的這場音樂會呢? 拿胡乃元先生「2014 Taiwan Connection 音樂節」的曲目來說:  *柴科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48   Peter I. Tchaikovsky: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in C Major, Op. 48  *舒伯特:《偉大》   Franz Schubert: Symphony in C Major, D. 944 “The Great” 看著節目說明,我希望有人能回答我這個問題:這兩首曲子,換一群演奏家,換成另一個時間點,移到另一個城市演出,是不是也可以呢?換個方式問:為什麼胡乃元先生和一批出身台灣的音樂家,選擇在 2014 年的此時,在台北演出這兩首曲子呢? 我希望有答案,但是我很仔細地研究了演出的所有文案說明,我也查了這兩首曲子,我看不出來有任何答案── 就和幾乎大部分國家音樂廳的演出一樣,我看不出來演出內容,和演出者,和聽眾,和這個時間,和這個城市,有什麼關係。 我很希望只是沒寫出來,或是我很愚鈍看不出來。但也有一個可能:音樂家們真的沒有在想。而這個問題,不該想、不必想嗎? 網路上大量優質免費的古典音樂,這樣的資源存在,古典音樂家的事業,還可以只是「演奏」嗎? 音樂家是精工巧所,或者,是帶來影響的溝通者? 如果音樂家沒有思考他在用音樂和聽眾傳遞什麼信息,這就是一個沒有溝通對話的演出。如果音樂家沒有思考這場音樂會在這個時間點的意義與影響,演出沒有被期待的原因,很容易流於可有可無。如果音樂家沒有思考這個城市、他的聽眾們平常過什麼樣的日子,生活是什麼心情,是抱懷著什麼樣的感受進入音樂廳,他又是怎麼決定要演奏什麼樂曲,要將什麼音樂獻給聽眾呢? 如果音樂家沒有想這些問題,我想問一句有點嚴厲的話:音樂家關心台下的聽眾嗎?關心聽眾面對生活的壓力與面對社會的無奈、關心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嗎? 音樂會有什麼意義?只是有飽滿的音色、精準的技法、有創意的詮釋,展示「我好厲害」嗎? 或者,音樂會可以是一個契機,藝術家透過音樂,和聽眾溝通他們共有的疑惑,反思共同困擾他們的沉痛,為聽眾灌溉他們心靈深處最需要的力量? 流行音樂歌手,明明技法很弱,沒什麼技能訓練背景,唱歌還會走音,但是整體產值比古典音樂大很多很多─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擅長站在聽眾的角度,用音樂唱出聽眾說不出來的心聲。 我很擔心的是,古典音樂在台灣一直到現在,和多數(潛在)聽眾之間是沒有聯繫的。音樂家感受不到被歡迎與期待,因為聽眾心中,音樂家們面貌模糊,類似精密而昂貴的器械,不是美好而可敬的人格。 青年音樂家,最重要的已經不再是技法 這是一連串的提問與擔憂,也許專業音樂者會覺得我多慮了──他們都過得很好。 只不過,如果這一連串的提問有點道理,而這個趨勢沒有扭轉,很可能,上星期就是曾宇謙距台灣聽眾最近的一刻 ──台灣需要一個「台灣之光」,而曾宇謙在這一刻滿足了這個需求。未來,他不再得獎,而他也沒有別的方式與台灣聽眾對話,也許再過幾年,他也會離台灣遠去,而感嘆台灣薄情健忘。 如果我們希望這一天不發生,曾宇謙需要的也許不是更多的音樂技巧,而是開始培養他的社會感受力與時代感。他要能知道這個社會,需要他這個人,在哪一個特定的時點,透過哪些音樂,給這個社會最有力量、最有價值的信息。他要成為一個策展人,或者,他背後要有這樣的策畫人。 但是我也擔憂,這樣的能力和人才,也許正是台灣的古典音樂界所無法幫到他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年輕高手國際大賽得獎之後,台灣音樂人才還缺什麼?
高中校園 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Photo via Visual Hunt 這個周末,我在朋友的邀請下開始了第一次的遠端諮商,有一點像過去在張老師電話值班的感覺,但用視訊且即時的傳遞測驗資料,結束前也開心的預約下次談話的時間。雖然我聽說青少年線上諮詢網——秘密花園早已開張,但習慣了面對面諮商的方式,這次網路諮商讓我親身體會到,這網路不但改變了生活,也對教育的技術面帶來巨大影響,包括我的專業:生涯輔導。 雲端時代來臨,生涯輔導也升級 我是現役的高中輔導老師,讓我勾勒一下高中生涯諮商的場景:我早已熟稔課堂上學生作答題本與劃記答案卡,電腦讀卡後隨即進行班級團體解釋,接著學生成群結隊的與我預約,進行他們重要的選填志願生涯抉擇。我的看家本領就是桌邊幾本輔導手冊,外加一本密密麻麻的筆記本(這可是武林秘笈);輔導室四周像是個小型圖書館,成列著各種大學與科系介紹、升學簡章與面試記錄表……。 曾何幾時這樣的光景開始改變,學生進來不再埋首資料,而是直接走進晤談室,老師隨身帶著的是一台筆電,從網路查詢開啟了師生對談……這不是未來,是現況,網路直接介入,就此展開了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教育的價值是永恆的,但教育的技術不得落後於現代化,為了因應雲端時代的來臨,我參與了大考中心的大型整合計畫,計劃將大學考試考古題與解析線上化,興趣量表與探索量表線上施測與解釋;再加入漫步在大學、學群學類資料庫的線上查詢,再導入生涯行職的介紹,形成一個多元的生涯輔導平台。這個計劃先參考國外的概念,但加上研究團隊的創意,大多數是現成的測驗與資料庫,只要經過測驗與資訊的跨界合作,這個平台不是預售屋,而是即可入住且安全的智慧型住宅。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從下學期開始,高中生可以在電腦教室或平版電腦上受測一份大學學系探索量表,作完後即刻得到結果報告書,以動畫與圖解清晰的描述個人分數與常模的關係,同時可查詢興趣類型與適配科系,並隨時進入科系介紹。更方便是可即時列印測驗結果,老師或家長也可隨時上網閱覽測驗結果。 整合資訊圖表,輕鬆解讀諮商 可能許多老師擔心,那我專業價值在哪裡?生涯輔導雲端平台的目的不是取代輔導老師的專業角色,它是善用雲端科技的儲存量與多元圖示,將學校生涯諮商的初階目標—認識自我與認識環境,也就是基於指導論或類型論的測驗施測、計分、解釋、資料搜尋等功能,交給資訊平台來執行。進階目標就要交還給輔導老師,可依著學生的個別差異,以敘事、社會學習或建構系統等不同技術進行生涯諮商,用以協助學生面對個別的生涯困擾,而這部分才是生涯輔導的精華所在,是資訊所無法替代的。 換言之,建構一套有效能的生涯輔導平台,不是喧賓奪主的導入速食快餐,而以親和便利的方式替生涯成熟的學生有效驗證特質與選擇,更能快篩出生涯有困境的學生,最後的任務還是回到輔導老師與諮商師手上。而這樣的平台還可拉近親子與親師間的關係,測驗分數是有隱私的,但過去書面測驗的時代,家長常常無從了解與共同閱覽,而今無遠弗屆的網路,在安全的管理下創造了親子共閱的機會,生涯輔導不再是古代藏書閣中的一閣,而是現代家庭書桌的一隅。 待會,讓我一起在雲端相會,迎接生涯輔導新時代的來臨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大學校園 陸生最愛學系TOP10
105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的榜單已於7月初公布,這些來臺的陸生都選擇讀哪些科系呢?從陸生聯招會的統計數字就可窺知一二。 來臺陸生首選學系TOP10 105學年度學士班陸生選填志願前10名學系一覽表 電資工程最熱門 105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選填志願時,以電資工程相關學系最熱門,有7千多人次選填。其次依序為財務金融相關和企業管理相關。而這三類學系在去年也是陸生選填志願的前三名。 在這十名中,名次較去年晉升的學系有電資工程相關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相關學系、電算機一般相關學系、以及一般大眾傳播相關學系。其中,名次爬升最多的是電算機一般相關學系,由去年的第9名躍進至第6名,而一般大眾傳播相關學系今年則由十名外擠入排行榜內。 文組遠多於理組 在排行榜中,若以文組與理組兩大類來看陸生選填志願的情形,則可見文組學系占了80%,數量遠遠超過理組學系。再細細觀之則可發現,理組陸生多集中在資訊相關學系,而文組陸生則以商業管理、傳播設計、語文學習為主。 若從學院角度來看,陸生來臺選填志願以商學院的學系占比最高,包括財務金融、企業管理、會計、經濟等相關學系,選填志願人次總數最多,可見商管相關學系為多數陸生所愛。而理工學院(電資工程、電算機一般)和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也是受陸生青睞的熱門選項之一。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http://rusen.stust.edu.tw/)。
大學校園 不能只會考試!實作成績,原來是英國升學的重要關卡之一
無論哪一個國家,優質高等教育都是稀缺資源,也都是學生(及家長)全力爭取的──在全世界各國的教育形貌,在這個層次上並沒有根本的不同。但有一件事,各國卻非常不一樣:「如何決定哪些人有機會取得優質高等教育」──而這件事,往往大幅度地決定了中學教育的面貌。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最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會給那些最擅長背誦記憶、最擅長聽話服從、最擅長在八十分鐘內寫八十題選擇題、最擅長爭取虛偽矯情的各種獎項/義工/競賽──放心好了,整個國家的中學,都會卯足全力,投入所有老師的智慧與學生的心力做這些事。而臺灣,一直走在這個方向上。 當一個國家的升學機制,將思辨、創造、專案實作⋯⋯放在高等教育選才的重心上,這個國家的中學教育就會卯足勁做這些事。而英國,走的是這個路線。 這一個關卡,決定了整個中學階段的面貌,決定了誰得到資源接受培育,決定了社會中優勢者的面貌與特質,也決定了國家的未來。 當我研究英國教育體制時,看到專案實作竟然能當成升學的重要標準與依據,我在羨慕的同時也非常好奇,他們是怎麼做的。 同樣是中學,同樣有升學考試,英國有許多和我們大不同的作法。圖為台灣某中學大門。(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升學制度,不是建立在 2B 鉛筆和答案卡上! 首先,我們從制度來說起吧。 英國的義務教育終止在16歲,那一年,學生要經過「中學普測」的檢定,其中有學術傾向與能力的人,可以就讀大學預科。在18歲之前,就讀大學預科的學生則要通過 A-Level 檢定。無論是哪一階層的檢定,幾乎所有的科目,都包括在考場中的筆試,也包括專案實作的部分──在英國的制度內叫做 coursework 。〔註〕 專案實作在各科目中所佔的比例不等,有些佔比高達 60%,例如中學普測的「設計與科技」這門學科。也有些佔比較低,例如中學普測的地理科佔比是 25%。專案實作的分數和筆試分數加權總分,將是學生該科的真正分數,將用於申請大學或預科。 誰來給專案實作評分呢?學生的各科教師,將為學生的專案實作評分。而老師的評分方式,則是依據升學考試出題機構提供的原則綱領。學生的專案實作也會被抽檢,如果原教師評的分數明顯不合理,分數會被調整,而且這種情況會讓這位老師專業適格度受到質疑,所以教師都會儘量公正客觀地為學生的專案實作打分數。 做訂房系統、雕塑作品,都是升學考驗 而在實踐上,英國中學生各種學科的「專案實作」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以下舉幾個例子,都是我從英國中學生或畢業生問到的實際經驗: 【英國文學課】: 有兩個實作專案: (1)演出劇本《馬克白》之中的三幕,自己做服裝、舞台、道具,用改編過較白話的台詞進行演出,並且錄影。 (2)由老師口試學生對《馬克白》一劇內容與文本的理解,並且錄影。 【資通科技(ICT)】: 做出一個旅館的訂房系統,旅館至少要有 20 個房間,有訂價和優惠模式,系統要能展示哪些房號在哪些日期是空的。 【藝術設計(art and design)】: 也有兩個實作專案: (1)學生從課堂第一節課開始,就要開始在一本素描簿上累積畫作,到課程結束時,這本素描簿就被當作實作專案的成果。 (2)雕塑作品:接受我訪問的對象作的成品是用木板、報紙、石膏、樹葉、泥土製造的一個山丘和城堡 ─對角線 17 吋的規格。 台灣某高職學生在課程中實作的成品(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當升學篩選偏誤,教學也必定扭曲 在臺灣,我們的升學選拔制度總是很顧人怨。升學制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焦點,名稱也就改過很多次,計分方式,量尺制度、比序模式,一直是各方角力的主戰場。 但沒有人理的,很少人爭的,改變也微小到令人悲傷的,是升學考試題目的品質。直到今天,幾乎每一個科目的考試形式都和二十年前差不太多。再怎麼說實作能力重要、溝通能力重要、思辨能力重要、創造能力重要⋯⋯,但是這些就是無法進入升學的選拔體系。因此,升學篩選總是偏誤的,教學也是扭曲的,老師和學生的力氣與時光太多太多浪費在無益的磨耗中。 把實作、創造、思辨放入升學篩選制度,不是辦不到,而是辦不辦。這是英國制度給我們的最好啟發。 〔註〕:英國給 16 歲學生的學力評量,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GCSE),在此譯為「中學普測」。而英國學生 17-18 歲階段就讀的學制,原文叫 Sixth Form,在此譯為「大學預科」,較符合讀者的直觀理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不能只會考試!實作成績,原來是英國升學的重要關卡之一
高中校園 臺灣教育,怎能只為孕育明星學子?
以前在高中時,我們都拼死拼活地希望上明星學校,大人要我們去當鯉魚,我們就去當鯉魚。要我們躍龍門,我們根本連想都不想地就拼命往上跳。跳躍過得很僥倖,跳不過的,傷心欲絕,這是大家在臺灣根本不可避免的第一戰。不管是考上所謂好的或壞的學校,都給自己人生打了一棒,許多國中時的好同學,也因為考上不同的學校,而同學情誼生變,國中畢業同學必須承受好壞的社會風評,也讓學子對自我評價出現人生的勝利組或失敗者的區別心。 小學生與中學生的完全學校舉辦的音樂日 music day(攝影: 劉威良) 明星學校真的閃亮亮? 每個上過所謂好學校的成人,對於明星高中的認同,其實沒有那麼大。個人在國中時苦苦唸書,考上臺北的中山女中。考上時很興奮,可是好友卻沒有上明星學校,我們之間就有好一段時間很尷尬,彼此自動沈寂,國中感情很好,卻在高中因為不同學校而根本就斷了來往。明星高中傷了同學之間的情誼,是顯而易見的事。 上了明星學校,走路就感到有風,沒上明星學校的大部分倒楣學生,從此抬不起頭,這種自我膨脹與貶抑的心理,的確就是區隔分校來的。 最近建中校長非常努力主張明星學校很重要,深怕建中混了其他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不是最優秀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只能說,明星學校是靠優秀學生撐起來的招牌,師資根本沒有比較好。因為學生資質優異(考試時),考上大學的比例高,所以就被定義為明星學校。校長本身不須努力師資的評鑑,就可以是臺灣的明星學校代表,這樣有道理嗎?明星學校集結所謂優秀學生,校長深怕被其他不那麼優秀學生污染,可以理解。因為他們學校可能因為混合成績好壞都有的學生,之後考試升學成績不再拿冠軍,所以極力反對廢除明星學校。但用這論調就否決混合學習的好處,根本是一派胡言。 老實說,建中等明星學校這些成績好的學生,即使是有再壞的師資,甚至沒有老師,他們都可以自學或到補習班去找好老師,會自己唸書努力擠進好大學,原本就是人生勝利組,為何必須集中?不是那麼優秀的學生,在國中時成績很不錯,名列前茅,但在比他更優秀的明星學校班級當中,經常被比下去,從第一名掉到第三十名,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毀敗,即是因為上了明星學校而來。 不當考試機器,用青春探索自己 臺灣講究成績,學生的自信心幾乎是建立在考試成績上。因為到好學校而無法再名列前茅,對自我能力懷疑而喪失信心者實為不少。十六歲的青春期,在好學校因為成績不再理想而自我否定,又是多一個打擊。尤其是這樣的青少年,心理原本就不穩定,我們何須讓學子承受不必要的自我否定之苦呢?而成績好的就只懂唸書,就認為比別人優秀,可以瞧不起成績不好的學校學生,這種教育即是歧視的溫床,以成績看人好壞根本不合理,請大家深思。 在臺灣有很多人想把孩子送出國,就是對臺灣教育只有給人生勝利組的反抗。德國巴伐利亞邦,四年級之後也把學生依能力分成三種學校。沒錯,他們能力分班比臺灣早,確實有詬病。不過,德國沒有明星學校。沒上最好的中學,對其他學生確實有傷害。不過,沒上成績最好的高中學生,他們所上的其他兩種學校,幾乎都可以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這兩種成績不怎麼好的學校,因為建教合作職訓的關係,有的十六歲學生,就可以一邊上學一邊上職訓,擁有自己的一份薪水。有薪水就有人生的第一個驕傲。 在德國即使是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通常可以直升大學,也有一半以上不選擇直升大學。他們有的會去國外實習學外語,有的會選擇先做職訓,或是去當志工,慢慢了解自己的性向,再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其實人生要學習的路很長,我們不必一定要要求我們的下一代,都跟著我們一樣的腳步走。現在的臺灣不需要考試機器,也不需要完全不知自我性向的學生。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探索自己的時間,讓他們承接人生最大的挑戰,成就自己最高的理想。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台灣教育,怎能只為孕育明星學子?
大學校園 考大學:生醫工程科系學什麼?
生物醫學工程系旨在培養具備「生物醫學」與「工程技術」的生物醫學工程師。跨域力及整合力是醫工人不可或缺的專業職能特色。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鄒國鳳主任指出,醫工人能利用仿生設計解決工程問題,也能夠利用工程方法解決生物醫療的技術瓶頸,是醫療產業領域的搶手人才。 精確感測,精準控制 洗腎機開機運作 生物醫學工程涵蓋五大領域,包括:醫學電子、醫學資訊、醫學影像、生物力學、生醫材料等。應用的範圍則從醫學診斷與治療的軟硬體工具設計、製造及維修,到各種人體軟硬組織替代的開發、製造、測試,前者如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電燒刀、洗腎機,後者則有人工皮膚、人工關節、牙材等。 生物醫學工程的基礎是生理訊號量測,藉由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眼動圖等生理訊號了解人體活動狀態,藉由超音波、磁場、放射線探測體內組織器官構造。同學必須熟悉感測元件、感測系統及訊號處理及分析之相關原理方法及實務。 智慧化控制的治療工具與照護系統則是未來醫工發展的趨勢,結合感測訊號即時進行反應的控制系統應用包括藥物輸送系統、手術機械手臂、遠端健康照護系統等。同學必須能夠進行自動化儀控程式的撰寫、了解智慧型材料的特性,也必須具備機構設計與機電系統的專業知識。 拯救生命,守護健康 生物醫學工程系的課題與職務關乎生命,除了專業知能外,還需要投入勇氣與熱忱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在大學時期可透過社團參與、志工服務及通識課程,累積與人互動的能力。特別是對老人及小孩,可由活動相處過程建立敏銳的觀察力及同理心,藉此了解他們的行為特徵與需求,設計出高齡者或孩童適用的科技輔具,進而幫助他們克服生理障礙或復原生理機能,使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得以改善。 跨域知能,專精實務 電腦輔助設計證照 生物醫學工程系給一般人的概念是學得又多又雜,從電子電路、程式設計到機械材料、生理醫學,在大學課程中都會接觸到。跨域知能的建立本是醫工系的特色,要避免流於廣而不精,就必須依循學習進路找出自身的職類興趣。 不少大學的醫工系都會為同學設計分類學程,而科技大學較重實務,除了協助醫工師甄試外,也會輔導學生通過電腦輔助設計國際證照及自動控制程式設計證照,使同學不僅具備跨域知能,更擁有專精實務,畢業後成為搶手的職場新鮮人。許多大學也開設實習課程,安排高年級同學先進入醫院或廠商參與職場工作,藉此完成就業前最後一哩的訓練。 醫療產業,商機無限 生物醫學工程系的畢業生就業出路多在醫療產業領域,就業方向包括醫院醫工部門、醫療器材商、福祉輔具產業及醫療健康資通訊產業。 隨著社會高齡化及大眾對個人健康的注重,醫療產業的範圍也逐步擴大中,不只傳統的醫院、醫療器材商,更擴及長照產業、健康產業和醫美產業。而目前臺灣較具規模的大型醫院超過700家,醫療器材產業則多達86000家以上,臺灣醫療器材商的類型也由早年的代理商型態逐漸轉型,發展出自有品牌,加上北、中、南區生醫園區兼具前瞻科技競爭力及企業發展潛力的新創生醫科技公司,醫療器材產業已逐漸成為繼電子產業後的臺灣明星產業。 ★★生醫/醫學工程相關科系都在這(工程學群、生命科學學群 )
大學校園 間隔年遊學,放牛吃草任詐騙?其實,有另一個思維
Gap year 在台灣翻譯為「間隔年」,通常是在大學與高中之間,或是大學畢業第三年,空出一整年去遊歷、短期工作,認識這個世界。在台灣一般人的認知中,學生有「間隔年」計畫,往往暗示了他對學校沒信心了,不想上學了,不想理會老師和學校的管束了。老師和學校也就不必,或是根本不必管他們。 我們常在「教育」與「非教育」之間,畫一條森嚴的界限,認定其中一邊是要嚴加看管,另一邊就放牛吃草,這包括間隔年、打工、社團、課外探索等等。這真的是最好的作法嗎? 最近,我訪問到一位英國學生 Erica,她的學校有不同的作法,是在「放牛吃草」和「嚴密控制」之間的另一個模式。 間隔年的安排,學校認真協助 Erica 上大學之後,一直有間隔年的計畫。於是她在大學第二年選了一門課,課名就是”gap year”。這門課的安排是這樣的:每周一次,課堂上有數位老師共同擔任這個課程的指導員。每周的課堂中有安排進度,學生要為下一年做規劃及安排,每周討論和報告的過程中,老師和其他同學互相給意見。 間隔年,打工、遊學、交換學生…學生坐上飛機,學校老師就眼不見為淨,對嗎? 學校中也有一個行政部門,專門處理間隔年的事務,提供學生相關諮詢。主要的諮詢議題會是:如何讓這個間隔年,對學生最有幫助,讓學生有效地了解自己、了解產業環境、了解自己的興趣、長才、能力如何運用。總之,讓間隔年不只是胡亂遊走,最後浪費了時間。Erica 說,這群學校老師對學生間隔年的安排非常關心,甚至會主動通寄信給有間隔年安排的學生,告訴他們:如果有問題,或是想更了解間隔年可以如何安排,可以聯絡老師們。 適應不同學生的特質與目標,輔導老師會幫助有興趣間隔年的學生做好最適合自己的安排。有些學生的間隔年是申請工作實習,則要同時規劃要做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地點、什麼樣的公司、什麼樣的合約條款。有些學生是申請到外國學校交換學生,則要規劃去哪個國家、哪所學校、什麼樣的修業內容。 看待間隔年學生:遠在天邊、放在心間 Erica 的學校看待間隔年的嚴謹程度,其實是令我驚訝的。學生在最終決定間隔年往哪裡去之前,不但要學生提交完整的計畫,要和工作地點的雇主擬妥明確的工作描述,要確認工作場域是否安全。如果有不明確的地方,老師會和學生談,和實習地點的主管談,甚至約時間現地戡查(如果在英國本地)。 再下一步,擬定了方向之後,這些教師會指導學生如何爭取機會。例如如何寫履歷,如何撰寫(實習、交換學生、專案研究)計畫書。如果在財務上有困難,教師也會指導學生如何尋找資源。 台大某一個活動,邀請有經驗人士,給大學生簡報演講的指導建議。這樣的情況,在大學中是例外中的例外。 即使是在間隔年開始之後,學生已經遠走高飛到地球另一端去生活與學習,學校也沒有「眼不見為淨」。Erica 間隔年規劃的是到韓國交換學生,她在韓國選課的時候會和老師用網路電話討論,在適應上、學習上有問題時,還可以時時聯繫英國的老師尋求建議。 經歷這兩年,從思考、計畫、執行…Erica 將學會兩件極為重要的事: (1)如何規劃一個人生重要的經歷,讓這段經歷最有價值、對未來人生產生最大貢獻。 (2)如何和工作場域、他國的行政管理者,溝通協調及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條款,並維護自己的權益。 打工度假有詐騙,誰失職? 在台灣,我們屢次看到打工遊學、打工度假的學生或青年受到詐騙──收取高額的仲介費,最後幫學生安排的是非常鬆散的學習過程;或是非常惡劣的工作環境、無益個人經驗與素質提升的工作安排──在此同時,還每月從學生工資中抽成。在我們指責這些黑心業者的時候,也許也該想想,背後是什麼原因與機制造成的? 如果學校嚴肅地看待學生在校外的學習,包括打工、交換、間隔年,是否也該認真輔導學生如何思考、做計畫、如何調查、如何爭取權益。在各種選項之間,當然該尊重學生自己的需求,但是學生該思考的問題,該規劃的方案,如果能及早建議學生做好規劃,是否更好?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間隔年遊學,放牛吃草任詐騙?其實,有另一個思維
海外校園 各國大學招生重視什麼?
當前國際招生趨勢,都傾向在統一的入學考試外,透過多元的參採方式,來了解個別學生是否適合申請的校系。因為,招生強調適性選才,大學招生不只要招收到能力好的人,更希望能夠招收到適合的人,經過大學的培育,能進入社會發揮所長。 過去研究指出,除了學業成就,動機、個人特質、人格性向等等都會影響個人未來的生涯表現 。在招生時為了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就需要使用多樣化的評量來評估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與特質。其實,一般公司及機構在選才的時候,不也會用各種方式來更深入的了解一個人嗎? 日、韓大學招生重視多樣化 日本以及韓國當前都不只使用標準化測驗的考試結果來評量學生的表現。在考試入學的管道中,日本、韓國第一階段是考試,第二階段就由各校自行舉辦面試、小論文、實作等等評量項目。另外,日本也有推薦甄試入學及申請入學等多元入學管道。韓國近年來也鼓勵各校系自主,以多樣化及不同的標準來選取學生。因此各校引進招生專職人員,依學生學業表現、個人背景、潛力及性向等進行綜合的評估 。 大陸招考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大陸最近的招考改革中,也計畫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將學生平時的表現納入錄取與否的考量。這些包含: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項目 。雖然這些規劃都還在研議中,但是由此可知他們希望未來能從多元的管道,去評估學生多方面的表現。 美國大學招生強調非認知能力 在美國,除了SAT、ACT等標準化考試的成績外,高中成績、推薦信、自傳、小論文、高中的選課情形、校外活動與公益活動的參與情形,都是美國大學招生常見的參採項目。近來招生更強調非認知能力的表現,因此心理測驗、適性測驗等等也都逐漸受到重視 。 哈佛報告「扭轉趨勢」 哈佛大學聯合全美80幾所大學,在2016年發表了「扭轉趨勢」(Turning the Tide)​報告。主張大學入學應該更重視學生對於家庭、社會的關懷與參與,並考量家庭與經濟因素對於這些表現的影響 。也就是說,在家裡幫忙種菜、招呼生意或是照顧重病的家人,和救援難民等,都同樣應該獲得肯定。相信未來美國大學招生時,將會更重視活動參與是否帶來有意義的貢獻。 個人申請與國外選才趨勢相近 事實上,目前臺灣個人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的設計是與國際招生選才趨勢相近的。依現行招生規定,校系採計學測成績占甄選總成績的比例不能超過50%,此項規定正是為了讓校系以更多樣化的方式評量學生。以104學年度參與個人申請的校系分則為例,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的審查資料,在1886個校系中,有93.11%的校系要檢視高中(職)在校成績證明,79.27%的校系要自傳(學生自述)與59.72%讀書計畫(含申請動機)。也就是說,各種不同專長特質的學生,都有機會透過這些多樣化的採計項目,展現自我特色,進入理想合適的大學校系! 【參考書目】 S. B. Robbins, K. Lauver, H. Le, D. Davis, R. Langley & A. Carlstrom, “Do psychosocial and study skill factors predict college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pp. 261-288, 2004. H. J. Choi & J. -H. Park,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Policy on the College Entrance System in South Kore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6(11), 2013. 李佳靜,「臺灣與日本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比較」,臺灣教育評鑑月刊,114-119, 20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强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 2016。 R. Sternberg, “College admissions: Beyond conventional testing,” Change, pp. 6-14, 9 2012. The College Board, “Development of rationale and measures of non-cognitive college student potential,” 2011. Making caring common project, “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2016.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各國大學招生重視what?
高中校園 從興趣的角度看校系選擇
Photo via VisualHunt 每年隨著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公告,考生一顆懸而未決的心總算塵埃落定。這份不確定感,從升上高三即細火慢煎,在獲知學測成績後持續延燒,實在很折騰,但卻也是人生重要的磨練。 許多考生躊躇著該如何選擇校系?我的興趣到底是什麼?在甄選應試後,也多有未能及早準備的懊悔感觸!陪伴考生經歷這段學習旅程,有些高三學長姊的寶貴經驗是值得高一、二學弟妹們借鏡的。 具體而微分析心理測驗的結果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而今在校系選擇上,一般高中生所考量的因素,大致包含自我環境、學校環境、學術聲望、未來就業,以及成績高低等向度。而自我環境部分,高中生普遍關切:「我選擇的校系對應到的學習內涵或未來職業,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究竟該如何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呢? 多數學生在高一時曾做過「大考中心興趣量表」,高二下或高三上曾做過「大學學系探索量表」。如果你當初有用心完成這兩份心理測驗,那麼在釐清自己的興趣、個性適合哪一領域時,它們確實是寶貴的參考! 其中,在擇定校系的部分,可以擅用「大學學系探索量表」來協助自己瞭解大學科系的學習興趣,找到和興趣適配的「學類」。此量表以知識領域為架構,讓我們了解大學各領域都或多或少需要三十種知識,並理解到平日學習的學科知識在未來可能會有比重不一的用途;抑或幫助自己釐清在喜歡的領域中,還有哪些個別的知識是較為不足,需進一步涉獵的?它與目前學科表現出的能力之間是否有關聯?這些都是引導自己更深入探究自我的訊息。 從「有趣」蘊釀「樂趣」,再聚焦「志趣」 從經驗中來發展興趣,你會發現興趣並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它隨著身心的成熟、經驗的增長,會表現出不同的深刻性,就以學習數學為例說明如下。 【1.有趣】:從自己對直觀的新鮮事物感到好奇開始,例如:從小就覺得數字遊戲蠻好玩的。這種「有趣」的感覺是短暫、飄忽不定的,但會讓人喜歡多算數學、多接觸與數字有關的事物,這是學習的美好開端。 【2.樂趣】:很多事在多學、多練習後,能力往往就帶動起來,所以常算數學的人,有了成就感後,會感到興味盎然,更熱衷於學習數學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能力的提升是重點。 【3.志趣】:從樂趣到志趣的確定,關鍵是行動力和意志力。因為對數學產生求知欲,會自己設定標準,朝目標努力前進;甚至思考未來是否選擇與數學有關,或重視數學能力的校系。 陳之藩在時空之海一書中曾說:「想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從而把握它,那麼要:廣泛的認識,勇敢的割捨,耐心的堅持。」這句話對高一、二學生而言是極貼切的提醒,由廣而專,由多元探索而聚焦專精,正是找尋興趣的過程。所以趁著一、二年級時間較充裕時,多一些主題性的閱讀、選擇相關性的社團,篩選幾個喜歡的大學營隊去體驗、擇定想進一步探究的議題來撰寫小論文參賽、甚至參與科展或學科能力競賽等,這些都是興趣探索的具體行動。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從興趣的角度看校系選擇
高中校園 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Photo via Visual Hunt 你看到同學都在使用智慧手機,你也想要有一支,用來聊天、上臉書、玩IG,無聊時也可以玩玩線上遊戲。好不容易說服了父母讓你買,但是錢要自己出,於是你上網做了許多功課,也去店面好幾趟,找到自己喜歡的機種與最便宜的價錢。接著開始存零用錢、壓歲錢、打工,終於等到錢存夠的一天,心滿意足的把想要許久的手機帶回家了。 一支手機大概可以用 2 到 3 年,你都會願意花如此多的時間做研究,然後找到自己想要的款式,並且存錢來擁有它,那會影響你一輩子的大學選填志願,你也有如此用心花時間準備嗎? 最適合自己的第一志願? 大多數的高中三年教育,不論是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甚至是補習班,花了絕大部份的時間,都非常專注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讓他們可以高分考上第一志願,但是卻花了非常少的時間來定義,究竟何謂適合每一位學生的第一志願。這就好像你花了好多個月來賺錢、存錢準備買新手機,但是卻在有足夠錢之後,當場才在通訊行花了一分鐘時間就決定要買哪一個機型,十分的不符合邏輯。但是目前許多高中同學選填志願時,的確就是用如此不符合邏輯的方式,在成績發下來的短短幾天內,就匆匆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高中教育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在考試的準備上,學生並沒有足夠時間好好的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志趣與能力。每一位學生對於未來出路的想像與能力評估,都簡化成幾個主科的成績表現;因為哪一科成績表現好,所以未來應該就走那一條路,但是世界上所有的職業與未來的可能性,都不是高中這十個不到的主要科目排列組合而成,且這些花了絕大多數高中時光學習的科目知識與考得的高分,都會在高中主科與大學專業科目不連貫的情況下,因不再被使用而逐漸被遺忘。 高中生們,你們知道現在所學的科目知識,幾年之後可能都和你們成為陌生人嗎?考高分對大學來說只是一個過程與證明,證明你是有學習能力、紀律、方法與基本資質,但這不該是高中教育的全部。 隨著科技的進步,舊的職業不斷地消失,新的職業不斷地創造出來。大學教育並不是職業訓練班,大學教育應該是讓你選擇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讓你知道你大學畢業後會成為以哪一種特殊角度來看世界的人,因為每一種專業的背後,都代表著一種看世界的價值觀與分析事物的邏輯。但是當高中教育花了多數時間在追求學科成績的進步,卻沒有花相對比例的時間讓學生探索未來可能性,那考高分之後,然後呢?你知道該如何選擇你想變成的人了嗎? 高分讓你取得一張可以去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旅遊的機票,但是你究竟要用這張票去哪個國家呢?是美國?是英國?是日本?如果你對這些國家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想必也無法決定去那個國家,即便去了可能也無法盡興,因為可能總會想著,如果我那時候去另外一個國家玩就好了。如果旅遊也覺得應該先做好功課再啟程,那人生的旅程是否也應該比照辦理呢? 選擇志願 = 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 時間投資在考試高分的追逐,成效是一時一刻的;時間投資在對未來可能性的摸索,是一輩子受用的,每個人都還是要和自己相處一輩子啊!每一個人應該都要花充足的時間來認識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今天是一隻魚,但是卻選擇在陸地生活,想必一定無法如魚得水般的快活,即便所有人都覺得在陸地上生活最好,但你也不會開心。 高中生對志願的選擇,其實就是在選擇一個未來你想要的生活方式、你想要用什麼姿態與世界互動與你認同的世界觀,如果你對自己沒有認識,也對未來的選項沒有了解,你可能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只能等命運來替你決定。 因此非常推薦所有的學生、師長、家長一起參考學長姐的真實經驗分享,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下,一起思考學生未來生命的模樣與可能性,讓考試高分不再是盲目的追求大家眼中的第一志願,而是你心中真正的第一志願,你未來最想變成的模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大學校園 為什麼研究教育,精準的常不重要,重要的很難精確?
在一個餐會上,認識了朋友的朋友,自我介紹之間,我告訴他我在研究教育與個人專業生涯規劃之間的關係。他問我用什麼樣的方法研究,我說,比較偏向個案分析。他聽了之後頗不以為然,詢問我:「你為什麼不用統計方法?」他認為,統計方法,才有精準的結果。 我認同,用統計方法常能產生精準的結果。但問題是,精準的結果是最有意義的結果嗎? 分數容易精確,但有意義嗎? 幾年前,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數量研究的重鎮)教授李維特 (Steven Levitt) 與專業作家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合作的著作:《蘋果橘子經濟學》,示範了如何用數據、統計方法研究各種有趣的問題。在這本書中有一個章節,他整理了當時統計與數據分析在「教育」這項課題上,能找出什麼樣的結論。 在美國的教育研究領域,歷經多年,耗用大量資源、人力,時間的各種研究,已經能夠確認哪些因素和「考試成績」有高度相關性,例如:收入、社會地位、家中書籍數量、父母教育程度、母親第一胎生育年齡等。有一些因素,傳統上認為和孩子的成績表現可能有關,在這些研究中,幾乎能肯定其實無關,例如:體罰孩子、孩子看電視時間、住在地價高的區域、定期參觀博物館…等等。 如果教育就是考試,統計確實已經完全剖析了教育的祕密了。但…教育只是考試嗎? 確實,這些由考試成績和學生資料構成的樣本點,得到了大量精確的結論──但是這些精確的結論,卻都是關於一個不那麼重要的事情:考試分數。 考試分數是很容易取得,極為客觀,本身充分量化的資料,極易用於數據量化分析。但是,考試分數本身,是我們人生的重大目標嗎,彰顯了全部的能力與潛力嗎?顯然不是。 對我們的人生而言,真正重要的也許是富裕、健康、快樂,也許又還有比這些更重要的,包括貢獻、成就感、自我實現…。這些才是我們人生在追求的事物,不是考試分數。套用哈佛心理學家賈德納的分析,能力是多元的,包括美感、體能、人際關係…這些都會助益未來的成就,但這些方面,可能被「考試分數」有效涵蓋嗎? 問題來了,這些最重要的事物,偏偏常是主觀、難量化、不易取得的資料。貢獻、快樂、自我實現,這些如何量化?甚至,許多項目不是有或無的問題,無法做多與少的比較,彼此之間是不可替換對比的──我們無法將體能表現與美感涵養,轉化成數值互相比較,因為它們根本不同,不能用任何相同的標準量測。 人生像藝術,無法被比較 適用於數量分析的事物,它都有一個共通點──它本身是在同一個數量維度上的事物。例如身高、歲數、財富。兩塊錢是一塊錢的兩倍,每個人量身高和定年紀,都是用樣同的量尺和單位。然而,那些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物,恰恰不能固定單位性質,然後進行數量比較。 打個比方,藝術家是否優秀,比較的方式絕對不是:張三每個月生產五張畫,李四每個月生產一張畫,張三的優秀程度是李四的五倍──絕不。李四的藝術產出可能在數量上較少,在藝術上的價值,百倍、千倍於張三的畫作。 人生比較像畫作,比較像藝術品;人生比較不像綱絲或尼龍繩這些論斤秤量叫賣的工業製品。特別亮麗精采的人生,絕對是一件異於他人的藝術品,絕不是一個能標準化,按照標準程序和固定配方,用流水線生產的貨物。 人生如果是像工業製品,可能有固定的生產工序。但若人是藝術品,每個人的生涯就是個創新歷程。 即使真的可能找到一個優良的程序和配方,透過科學方法上標準化了,將這樣類型的人大量產出──對不起,相同類型與特質的人只要增加,在經濟和市場上的價值必將下跌──先不說別的,對他們個人的就業前景其實並不利,更別說快樂、滿足、自我實現這些更高層次的目標。 認定什麼樣的教育研究是有意義的,其實追根究柢,是關於我們對人生的看法。當我們眼中的人像是個工業商品,可以分門別類,可以有「正確製造方式」,可以在某種的標準與單位下衡量比較…那麼,用數據的方法做研究當然會是有效、有意義的。 但是在我眼中,人是藝術品,不能也不該分門別類,不會有正確製造方式、無法衡量比較,每個人的人生,都要用特殊的方式進行創造 -- 對我而言,把特殊而不同的個人,透過統計的方式打磨運算之後,正好失去了意義。在我眼中,理解與研究教育的核心,在於參透一個人創造自我的歷程,洞悉背後的慧心巧思。 是的,我的研究確實很難找出一個確定的人生模式: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做是錯的,做了什麼會讓成就提升百分之三十…我的研究,不會有這樣的結果。我期待的是,透過我的研究,剖析了一個人創造自我的歷程,和背後的慧心巧思,讀者從中能學到功課,然後,用於自己的藝術創造——將自己,創造成獨一無二,價值無限的藝術品。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為什麼研究教育,精準的常不重要,重要的很難精確?
大學校園 105學年度:陸生錄取人數排行榜
105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正式分發的榜單已於7月5日公布,今年計有92校(去年115校)共錄取1,693名陸生(去年錄取2,024人)。其中,一般大學共有62校錄取1,445人,科技大學則有30校錄取248人。而整體錄取人數較去年減少331名,錄取率六成。 今年哪些大學錄取陸生人數最多?快來看看陸生聯招會公布的105學年度大學校院學士班陸生錄取人數排行榜。 一般大學:陸生錄取人數TOP10 62所一般大學中,錄取陸生最多的前5名依序為淡江大學、銘傳大學(含金門校區)、中國文化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 與104年相比,排名前10的大學都沒變,只是第1名和第2名的學校易位了。而今年這十所大學的總錄取人數和去年相差不多,只少了24人。 科技大學:陸生錄取人數TOP10 在30所科技大學中,錄取陸生最多的前5名分別是樹德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臺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 與104年相比,明志科技大學和臺南應用科技大學今年擠進前10名中。至於樹德科技大學,去年位居第三,今年則躍居第一,而去年位居第一的南臺科技大學今年則排在第四。若以這10所科大的總錄取人數來看,今年則較去年少了141人。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http://rusen.stust.edu.tw/)。